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

合集下载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试题一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试题一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试题一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2017年小暑节气是7月7日。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地球绕太阳一周为360°,以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则今年小暑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A.15°B.105°C.195°D.285°2.若一年中某一天的昼长等于另一天的夜长称之为昼夜相反,下列各组节气中,济南的昼长与夜长大致相反的是()A.清明、白露B.霜降、立春C.小雪、大寒D.立春、立夏3.乙图是赤道上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示意图,图中各点日期所处的节气正确的是()A.①大雪B.②立冬C.③春分D.④小暑赵述岛(位置见下图)长600米、宽300米,距离海南岛400海里,自古以来是我国潭门渔民出海捕鱼的中间落脚点,他们的渔船从潭门出发到达赵述岛时刚好太阳落山。

目前赵述岛上有200多名常住居民,几乎全部来自海南琼海潭门。

潭门渔民捕鱼主要有春捕和秋捕两个时段,5月1日12时至8月16日12时休渔。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浪花礁113°30′E经线方向上0.5个纬度范围内的海底海拔剖面图,最接近于()A.B.C.D.5.有效长期稳定改善赵述岛渔民生活条件的措施是()A.建设雨水集输设施B.使用管道调运淡水C.发电和海水淡化D.增添运输物资海轮6.潭门春捕末段渔民到达赵述岛时,落日下的船影大致指向()A.西北B.正东C.东北D.东南下图为“某时刻的等白昼时长线”图,图中0A、0B为日界线,0点为极点,在P 点看北极星高度为70°,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A.20°N,135°W B.20°N,0°C.20°S,135°W D.20°S,0°8.当图中24小时等时长线()A.缩小期间,上海的黑夜时间逐渐变短B.扩大期间,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大C.缩小期间,南京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增大D.扩大期间,北半球各地正午物影由长变短下图表示一年中大气上界单位面积水平面上每日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单位为MJ/m2,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没有太阳辐射。

二十四节气时间表

二十四节气时间表

二十四节气时间表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时间划分方式,它以太阳运行和地球自转的规律为基础,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等分,每个等分代表一个节气。

这些节气与季节的交替关系紧密相连,是我国自古以来人们观察天象和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表。

立春:农历的二月初四或初五,它标志着阳光渐渐变长,大地开始苏醒,春天的脚步渐渐临近。

雨水:农历的二月十九或二十,此时气温回升,降雨量逐渐增加,代表着大地的净化和新生。

惊蛰:农历的三月初六或初七,春雷惊醒了冬眠的生物,万物开始复苏,迎接新的生命。

春分:农历的三月二十一或二十二,白昼和黑夜等长,一天分为十二小时,标志着春天进入顶点。

清明:农历的四月四或五,此时天气晴朗,万物繁茂,人们前往墓地祭祀,纪念祖先。

谷雨:农历的四月十九或二十,此时降雨频繁,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重要影响,亦是大地湿润的季节。

立夏:农历的五月初五或初六,温度逐渐升高,夏天正式开始,一片绿意盎然。

小满:农历的五月二十或二十一,此时作物开始成熟,麦浪滚滚,预示着美好的丰收季节即将到来。

芒种:农历的六月五或六,此时大田间的麦穗黄熟,人们开始忙于丰收的准备工作。

夏至:农历的六月二十一或二十二,白昼最长,黑夜最短,酷热的夏天进入高峰。

小暑:农历的七月初七或初八,此时气温逐渐升高,人们开始感受到夏天的炙热。

大暑:农历的七月二十二或二十三,此时气温最高,酷热难耐,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立秋:农历的八月初七或初八,此时已经是秋天的开始,白天渐渐变短,温度适宜。

处暑:农历的八月二十二或二十三,酷暑渐渐过去,天气开始凉爽,人们感受到了秋意的到来。

白露:农历的九月七或八,此时气温逐渐下降,湿度增加,晨起时地面上会有薄薄的露水。

秋分:农历的九月二十二或二十三,白昼和黑夜等长,这一天人们感受到了秋天的强烈气息。

寒露:农历的十月八或九,此时天气更加寒冷,露水凝结成霜,田野渐渐将被秋雨所滋润。

霜降:农历的十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气温开始急剧下降,早晚会有霜冻,寒意逼人。

二十四节气及其特征

二十四节气及其特征

二十四节气及其特征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划分方式,它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大约间隔15天,用来指导农事活动和日常生活。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基于太阳的运行轨迹和地球的公转,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意义。

下面将逐个介绍二十四节气及其特征。

立春立春是农历年的起始节气,通常在阳历2月3日前后。

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气温逐渐回暖,百花开始盛开。

人们在立春这一天会吃春节祭祖之后剩下的年夜饭,以示新的开始。

雨水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大约在阳历2月18日前后。

雨水时节,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大地开始解冻,农作物开始生长。

人们会特别关注雨水的降临,有“一年雨水顺,五谷丰收”的说法。

惊蛰惊蛰是春分前的节气,大约在阳历3月5日前后。

惊蛰意味着春雷开始响起,天气逐渐变暖,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

这一节气对于农业来说意义重大,是种植作物的关键时期。

春分春分是春季的中期节气,大约在阳历3月20日前后。

春分当天,白天和黑夜的时间相等,天气逐渐转暖,万物复苏。

根据古代传统,人们在春分这一天会扫墓祭祖,祈求好运和丰收。

清明清明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大约在阳历4月4日前后。

清明时节,万物开始繁荣,人们会去扫墓祭奠祖先,还会踏青郊游,享受春天的美景。

谷雨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约在阳历4月19日前后。

谷雨意味着种植作物的关键时期,此时雨水充足,对于农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

人们还会在谷雨时节品尝新鲜蔬果。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大约在阳历5月5日前后。

立夏时节,天气逐渐炎热,农作物开始成长和开花。

人们在立夏时节会吃一些清热解暑的食物,如荔枝、龙眼等。

小满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大约在阳历5月20日前后。

小满时节,农作物已经进入生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阳光和雨水。

人们在小满时节会采摘新鲜水果,以供享用。

芒种芒种是夏季的中期节气,大约在阳历6月5日前后。

芒种时节,田间作物已经进入抽穗期,谷类庄稼开始结实。

人们在芒种时节会享受新鲜的水果和瓜类。

二十四节气表顺口溜速记口诀

二十四节气表顺口溜速记口诀

二十四节气表顺口溜速记口诀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时间计算方式,它准确地划分了
一年四季的变化,并反映了自然界万物生长发育的规律。

为了帮助大
家更好地记住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名称,下面给大家分享一首顺口溜,让我们来一起速记二十四节气的口诀吧!
立春风吹早,雨雪也未消。

雨水润春苗,鸟语草木憧。

惊蛰春雷响,蛰伏生意忙。

春分分白昼,黑夜也渐长。

清明扫墓仪,花开正好时。

谷雨沐春阳,种子有滋气。

立夏气温热,田里种蚕稀。

小满麦苗壮,五月有金秀。

芒种时播种,麦候成金黄。

夏至阳光强,汗水都掉下。

小暑炎天热,人们皆晒太阳。

大暑热浪袭,室外别久留。

立秋凉风起,暑气悄然消。

处暑真凉爽,秋天已来到。

白露已到来,夜晚多薄凉。

秋分忙晒谷,天空白云高。

寒露添衣裳,秋雨湿万方。

霜降麦成熟,山鹿赶集忙。

立冬寒意浓,天气渐寒冷。

小雪初飘落,大地皆银装。

大雪纷飞舞,世界一片白。

冬至阳光少,短暂白天迟。

小寒寒意重,冬天真寒冷。

大寒鸟归巢,腊月已离终。

这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二十四节气顺口溜,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
地记住每个节气的顺序和名称。

记住节气的变化,不仅可以增加我们
对自然的认识和感悟,还能够引导我们在不同的时节中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

让我们一起共同感受大自然的变化,与四季共舞吧!。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立春: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生产创高优。

雨水:雨水春雨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多积肥料多打粮,精选良种夺丰收。

惊蛰:惊蛰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冬麦镇压来保墒,耕地耙耘种春麦。

春分: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晒,冬麦返青把水浇。

清明: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植树造林种甜菜,水稻育秧选好种。

谷雨:谷雨雪断霜未断,杂粮播种莫迟延,家燕归来淌头水,苗圃枝接耕果园。

6个节气名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

立春是春季的开始;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二十四节气之一。

蛰是藏的意思。

春分: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清明: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

谷雨: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谷雨指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农作物的生长。

每年4月20日或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6个节气名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

立春是春季的开始;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二十四节气之一。

蛰是藏的意思。

春分: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清明: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是何人所创,距今有多少年了?

二十四节气是何人所创,距今有多少年了?

⼆⼗四节⽓是何⼈所创,距今有多少年了?根据已有⽂献的记载,最早做⼆⼗四节⽓的,应该是伏羲,据今已经有7000年左右的历史;据今6000年的轩辕时代,开始有《夏⼩正》这样的古历书,⽽《黄帝内经》也多候、⽓、时、岁的记载。

⾄春秋晚期,《吕⽒春秋·⼗⼆纪》中有⼆分、⼆⾄、四⽴、⾬⽔、惊蛰、⼩暑、⽩露、霜降等节⽓名称。

到西汉《淮南⼦·天⽂训》中始有⼆⼗四节⽓全名。

实际上,⼆⼗四节⽓是中国独有的⼀种历法。

它是我国古代劳动⼈民在长期的⽣产实践中,通过对天象、⽓象、物象以及农事活动现象等进⾏长期反复地观察、探索总结的劳动成果。

⼆⼗四节⽓源于黄河流域,始于春秋,确⽴于秦汉。

有⼈曾诗意地形容⼀个节⽓就如同天地的⼀次呼吸。

⼀、⼆⼗四节⽓的起源和确⽴在中国众多的古籍中都有伏羲作历度、定节⽓、造甲历的记载。

如《古微书》中说:“昔伏羲造⼋卦,作三画以象⼆⼗四⽓。

”《通历》记载:“太昊始有甲历。

”《春秋内事》有“伏羲⽒建分⼋节以应天⽓”之说。

由此可见,以伏羲为代表的上古前圣是公认的节⽓⽂化的创⽴者。

最初先民们从观察“物候”⼊⼿,就是根据观察⾃然界⽣物和⾮⽣物对节⽓、⽓候变化的反应现象,从⽽掌握节⽓⽓候特征。

⼤约在距今6000年的黄帝(轩辕)时代,已初制“物候历”。

其内容⼤概是:“燕⼦是春分来秋分去,伯劳鸟是夏⾄来冬⾄去,青鸟是⽴春来⽴夏去,丹鸟是⽴秋来⽴冬去……”较早的古历书《夏⼩正》,全书虽然只有五百余字,却以全年⼗⼆个⽉为序,记载了每⽉的天象、物候、民事、农事、⽓象等⽅⾯的详细内容。

不久以后,⼈们发现以物候来掌握节⽓⽓候还是显得粗放和不稳定。

于是便求助于对天象的观测,通过观测星象的变化,找出了星象和节⽓变化的规律,如《吕⽒春秋》中记载有关北⽃星⽃柄的指向描述:“⽃柄东向,天下皆春,南向天下皆夏,西向天下皆秋,北向天下皆冬……”《⽇知录》中说:“三代以上,⼈⼈皆知天⽂。

‘七⽉流⽕’,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之语也;‘⽉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童之谣也。

节气传承中国二十四节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节气传承中国二十四节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节气传承中国二十四节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独特的时间计量和季节划分方式,它承载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和生活智慧。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气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二十四节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旨在传承和弘扬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节气的定义和起源中国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节气观念,它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农耕社会。

古人观测自然现象,根据农作物生长和天文现象来划分时间,形成了节气的概念。

二十四节气以太阳的黄经划分,分为四个季度,每个季度有六个节气。

二、二十四节气的意义和价值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农事季节变迁的记录,更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对天文气象变化的把握。

节气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生活习惯、饮食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具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三、节气传承的困境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二十四节气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年轻一代对节气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节气文化逐渐边缘化。

另外,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加依赖数字和计算机,对于传统的天文观测和农事时间掌握的需求减少,导致节气传承面临着断层和失传的危险。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气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加强对其价值的认知,将其传承给后代,以实现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五、节气保护的策略和措施为了保护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采取以下措施:1.教育宣传:加强对节气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节气意识和认知水平。

通过学校、社区等渠道,开展节气知识的普及和传授,让更多人了解和重视节气的文化意义。

2.文化活动:组织各种节气文化活动,丰富人们的生活,增加对节气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比如举办节气民俗展览、文化讲座、传统乐器演奏等,吸引人们对节气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体验。

3.非遗保护:将二十四节气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强对节气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练习:第一单元单元活动 认识二十四节气

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练习:第一单元单元活动 认识二十四节气

单元活动认识二十四节气基础过关练题组一地球运动与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

每个节气分别对应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也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用于指导农业耕种。

读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地球运动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三题。

1.二十四节气的制定依据是( )A.太阳的周年视运动B.月亮的周年视运动C.北极星的周年视运动D.地球的周年视运动2.二十四节气中反映温度变化的有( )A.5个B.6个C.7个D.8个3.在下列各组节气中,郑州的昼长时间最接近的是( )A.立冬、立秋B.雨水、处暑C.清明、雨水D.小满、大暑二十四节气指导着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我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4.二十四节气主要是对以下哪些规律的认知( )①时令②气候③物候④月相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二十四节气划分使用的周期是( )A.太阳日B.恒星日C.回归年D.恒星年6.我国二十四节气中,作为春季和冬季起点的节气是( )A.芒种、立冬B.春分、冬至C.谷雨、冬至D.立春、立冬7.我国将一些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以更好地尊重传统文化。

下列法定假日中属于二十四节气的是( )A.中秋B.端午C.清明D.春节题组二二十四节气与人类活动8.“画九”与“写九”是我国古代记录冬至后“一九”至“九九”日期的休闲方式,“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下图示意“九九消寒图”,据图判断即将来临的节气是( )A.立冬B.立春C.春分D.清明9.40年前,指导东北某地农业生产的谚语是“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现在的谚语是“谷雨到立夏,种啥都不怕”。

农业谚语的变化反映了( )A.农作物品种的改良B.当地降水增加C.农业耕作技术提高D.当地气候变暖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确定的(如下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篇一:24节气的意思24节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24节气各自代表什么意思24节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

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办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

二十四节气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24节气由来。

名称和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联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季节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是表示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白露、寒露、霜降表示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现象;也反映气温下降程度。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况和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是反应物侯特征和农作物生长情况。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劳动人民独有的伟大科技成果,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农事活动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一般更适用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把它编成节气歌,有人还写成七言诗。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甘一,下半年是八、甘三。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天气逐渐回暖,广阔大地将呈现一片万掏复苏的景象,这一天春季开始。

雨水: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

惊蛰:春雷响动,惊动万物,蛰伏地下冬眠的动物开始出土活动。

春分:分就是半,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这一天昼夜相等。

清明:清洁明净的意思。

气候温暖,草木开始萌发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的意思。

这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

立夏:夏天开始,农作物渐将借温暖的气候而生长。

小满:满指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

芒种:芒种也为忙种,麦类等有芒的作物开始成熟收割,同时也是秋季作物播种的最繁忙时节。

夏至:至者权也,这一夭日影短至。

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

小暑:暑是炎热,小暑就是气候炎热而还没有热到极点。

大暑:炎热到极点,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

立秋:暑去凉来,秋天开始。

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此后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白露:此时因夜间较凉,近地面水汽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为白色露珠,是天气转凉开始的意思。

秋分: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再次相等,从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夜长。

寒露:气温继续下降,入夜已寒气袭人,露滴凝冷,是气候将逐渐由凉变冷的意思。

立冬:冬是终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这一天起冬天开始。

小雪:北方开始降雪,但雪量还小,次数也不多。

大雪:雪将由小到大,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增多,地面渐有积雪。

冬至:日影最长,这一天北半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长,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小寒:冷气积久而为寒,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达极点。

大寒:天气冷到极点,到了天寒低冻的时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篇二: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从二十四节气的字面含义来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立”即开始的意思。

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

“至”即到的意思。

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分”即平分的意思。

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

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

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

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

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知道了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对你的日常生活会有一定帮助。

推荐一份资料给你,你想办法去寻求:名称:《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图》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所独有的,它始于秦代。

一般农民朋友都以为节气应属于农历,实际上节气是完全跟着太阳走的,它与阳历相符合。

二十四节气是表示地球在轨道上运行的二十四个不同位置。

一年中白天最长,正午太阳最高的一天叫做“夏至”;白天最短,正午太阳最低的一天叫做“冬至”;而“春分”和“秋分”昼夜时间的长短是相等的。

每个节气的日期在阳历里几乎年年相同,而在农历中,同一个节气在不同的年份,有时前后可差一个月。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科学的伟大成就。

两千多年来,在指导农业生产劳动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为什么它对农业生产劳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呢?原因就在于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根据气候变化积累出来的经验。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根据气候变化的规律,定出了春夏秋冬,根据二十四节气的更替安排农事。

那时侯,黄河流域的农民,耕田、播种、收获庄稼以及养蚕、放牧、植树等农事活动,都遵循节气变化的规律。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初中课文《大自然的语言》)后来,我国其他地方的劳动人民,也把二十四节气的知识,运用到当地的农业生产劳动中去,同时根据气候变化的具体情况,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因地制宜地加以变通逐步积累了更丰富的不误农时,夺取生产丰收的经验。

所以,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

“立春后断霜,插柳正相当”,现在我国的中原地区已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植树的季节就要到来了。

立春:立春俗称“打春”。

前一天叫“迎春”,民间以立春日为一年农事之始,是植物开始萌动生长,人们开始备耕之时。

史载,周武王曾责令地方官每年举行“迎春”仪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