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雾凇》公开课教案
《雾凇》教学设计7篇 雾凇的教案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7篇雾凇的教案设计下面是分享的《雾凇》教学设计7篇雾凇的教案设计,以供借鉴。
《雾凇》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吉林雾凇的美丽奇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教学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过程:导入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景观。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
(出示课件)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十分壮观学习第一自然段观察雾凇图片,谈感受。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读了此段你有什么新的了解?(板书:奇观)为什么说是文明全国的奇观,从那些词看出来?朗读本段,读出雾凇的美丽动人。
学习第二自然段1、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其它地方出现的少呢,四人小组带问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找到的词和句,做小小批注,四人小组交流。
(1)、什么是雾凇?(2)、它为什么出现在松花江畔?(3)、雾凇是怎么形成的?2、交流汇报:(1)、随机(板书: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雾凇)这里的“饱和”怎么理解?(2)、吉林“饱和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呢,他为什么出现在松花江畔?待学生说后出示“从当年十二月……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出示课件)看图,这符合雾凇形成的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
、比较句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选择一个造句。
a、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b、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4)、这些松针、柳枝有何变化?“最初…逐渐…最后…”指导朗读。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雾凇》教案、教学设计

a.雾凇的形成原因及条件
b.雾凇的美丽与神奇之处
c.雾凇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3.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a.选择题:关于雾凇的形成过程,以下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b.填空题:根据课文内容,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c.简答题:请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雾凇的形成过程。
b.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c.如何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雾凇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雾凇的美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b.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写一篇关于雾凇的观察日记,要求不少于300字。内容需包括对雾凇的描述、形成过程的阐述以及自己的感悟。
2.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堂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雾凇的科普海报,展示雾凇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a.使学生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认识这一自然现象,并掌握相关科普知识。
b.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对文章细节的把握和词义推测能力。
c.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情感态度。
2.教学难点:
a.如何运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
雾凇的教案

雾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雾凇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学会欣赏雾凇的美丽和独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讲解、观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雾凇的相关知识。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雾凇的美丽和独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对雾凇的学习,使学生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了解雾凇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学会欣赏雾凇的美丽和独特。
2.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雾凇的相关知识。
(2)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通过播放雾凇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雾凇的美丽和独特。
(2)介绍雾凇的形成原理和特点,使学生对雾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学内容:
(1)讲解雾凇的形成原理和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雾凇的相关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雾凇的观察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观察。
3. 教学活动:
(1)讲解:教师讲解雾凇的形成原理和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雾凇的相关知识。
(2)观察:组织学生进行雾凇的观察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观察。
(3)讨论:分组讨论雾凇的形成原理和特点,以及学生对雾凇的理解和感受。
(4)实践:组织学生进行雾凇摄影的实践操作,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实践。
精选《雾凇》优秀教案四篇

精选《雾凇》优秀教案四篇《雾凇》优秀教案篇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公开课教案一、揭示课题1、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2、揭题。
寒冷的'冬天,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观赏到闻名全国的奇观——雾凇。
二、观看雾凇的投影片。
观看投影片,自主谈感受。
提出自身不懂的或想搞明白的问题生边听边思:你知道了什么?1、你看了有什么感受?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三、初读课文1、录音范读课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
2、交流。
3、自学课文。
大地冰封十里长堤俗称凝结摄氏零下淹没模糊雾凇缀满镀上缭绕琼枝玉树(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4、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2)解释词语。
(3)指导读长句。
四、再读质疑五、指导写字1、自身设法记忆字形,有困难的做上记号。
2、交流记忆有困难的生字。
3、指导书写。
自主交流,说明理由,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4、誊写生字词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和雾凇的奇异景象。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和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具投影第2课时公开课教案一、导入新课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集中注意激发情感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
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观察插图,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出示第二句话)练习感情朗读(自读、指名读)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师板书:奇观)齐说:奇观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
《雾凇》教学设计(优秀5篇)

《雾凇》教学设计(优秀5篇)《雾凇》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通过解读课文,结合网络资源,欣赏感受雾凇的美。
2、提高在网络环境下获取网络资源并利用资源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描写雾凇美景的语句。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
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这就是著名的吉林雾凇奇观。
2、昨天我们一起探究了雾凇形成的原因,谁来简单地向大家说说?3、今天,我们进一步来领略雾凇的神奇和美丽。
[利用资源,探究文本]1、雾凇美在什么地方?究竟有多美呢?想一睹为快吗?2、赶快进入我们班级主页的“资源共享”版块,去美美地欣赏雾凇美景吧!(示范指出资源所在的位置)3、你想发出怎样的赞叹?4、读读课文中描写雾凇美景片段,找出使你感觉特别美的语句,认真读读,闭上眼睛细细地品味一番。
5、交流、指导朗读:①“十里长堤、洁白晶莹、缀满了枝头、银光闪烁”(如雪般洁白、如银光闪烁的霜花缀满枝头,这奇妙的美景绵延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壮观至极,真不愧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啊!)②“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再细细地欣赏网页中的雾凇美景图,选择你最喜爱的一幅图片,认真观察展开想象,向大家描述你眼前的雾凇?远远望去,一排排杨柳的树冠似烟似雾,与天上的蓝天白云相接,让人分不清天地的界限。
垂柳苍松凝霜挂雪,戴玉披银,远远望去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
仰望松树的枝头,宛如玉菊怒放,雪莲盛开;柳树柔软的枝条,都被粘挂成璀璨的银丝;形态各异的灌木丛,一团团,一簇簇,晶莹夺目,宛如银珊瑚的奇葩。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想象说话:昨天傍晚,十里长堤上的树木还是黑森森的,到第二天早晨,站在江堤向远处望去,呀!你看到了什么?(琼枝玉叶的婀娜杨柳、银菊怒放的青松翠柏,千姿百态的雾凇奇观真让人目不暇接,这大自然神奇的杰作让无数人为之惊叹、流连忘返。
四年级语文上册《雾凇》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雾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雾凇的定义和特点,知道雾凇形成的原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了解雾凇的定义、特点和形成原理。
2. 教学难点:(1)雾凇形成原理的理解。
(2)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雾凇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悉内容。
(2)准备好笔记本,记录生字词和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雾凇的景象。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雾凇的了解和印象。
(3)简介课文作者和背景,引入新课。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错误。
(3)分段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描绘的雾凇美景。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3)学生练习运用生字词造句。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辅导。
(2)分组讨论:雾凇的特点和形成原理。
五、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观,写一段描写。
2. 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绘制雾凇景象的简笔画。
第五章:《雾凇》教案教案内容:一、导入新课《雾凇》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描绘了雾凇的美妙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3《雾凇》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有配套课件)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3《雾凇》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有配套课件)23雾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自主研究,了解吉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3、让学生感悟雾凇的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冬天已经悄悄降临在我们身边。
俗话说“一九二九不出手,XXX四九冰上走。
特别是我国的北方到了三九严寒,那可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有一座城市每到冬季,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的天数多达六七十天,但令人叫绝的是,穿城而过的江水因带有丰富的热能而奔流不息,临寒不冻,江面不结冰。
这个城市就是吉林,正因为如此,人们称吉林是“北国江城”。
在这:北国江城“中还有更奇妙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去瞧一瞧!(播放雾凇图片)2.你们知道这些晶莹夺目的是什么吗?(1)生:雾凇(2)出示课题:指名读(3)生字:雾开火车读,(形声字,上形下声)齐读。
二、第一小节1.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些美丽的雾凇,请同砚们打开书,轻声地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样向我们引见雾凇的?3.你们知道吉林雾凇是在的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才出现呢,它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1)在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呈现;(2)呈现在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
生字:畔意义:边,旁边在这里用“江边”能够吗?(不成以,畔比边的范围大)堤:指用土砌成的防水、挡水的建筑,所以是“土”字部(3)看图,瞧!多美的雾凇啊,满树盛开着,一团团,一簇簇,晶莹剔透的银色花朵,难怪课文中说“引读: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XXX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学字:缀在这里,除了用“缀”,你还能想到哪些字?(挂,开,铺,盖)(4)老师请一位同砚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砚思考,你从哪些词中感触感染到雾凇的美了?指名回答(皎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听)(5)指导把这几个词读一读,边想刚才的画面。
四年级上册语文《雾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雾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雾凇》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对雾凇美景的喜爱之情。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想象、表达来描绘自然景物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描绘雾凇美景。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来描绘雾凇的美。
三、教学准备1.课文《雾凇》2.生字词卡片3.课件或黑板4.学生作业本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老师出示课件或黑板,展示雾凇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雾凇》中的主人公。
”2.学生回答后,老师简要介绍雾凇的定义和特点。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雾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2.学生交流阅读感受,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和原因。
三、课堂讲解1.老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2.老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3.学生跟读生字词,确保正确发音。
四、课堂讨论1.老师提问:“课文中的雾凇美在哪里?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3.老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雾凇的美。
五、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课文中的一个场景,合作描绘雾凇的美。
2.各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3.老师点评各组作品,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七、作业布置1.学生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2.学生选择课文中的一个场景,用语言描述雾凇的美,写在作业本上。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雾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能够用语言描绘雾凇的美。
但在课堂上,部分学生对于生字词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课文《雾凇》在寒冷的冬夜,雾凇悄悄地来到了小城。
它把一切都装点得如诗如画。
雾凇的美,美在它那如梦如幻的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雾凇》公开课教案
四年级语文教案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雾凇》,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板书:奇观)
谁能告诉我“奇观”是什么意思?(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2、联系上下文,这里的奇观是哪种解释呢?(第一种)那么,课文中哪里能够看出他的雄伟、美丽、不同寻常呢?(第一自然段)
请你来读第一自然段。
●二、感受“奇观”
1、提问:哪里能看出呢?
十里长堤、缀满:这些词语说明了雾凇的雄伟壮观。
(绵延十里,一路上都是雾凇,多么壮观!请你读一读。
)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这些词说明了雾凇的美丽。
(多美的雾凇啊!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银色的长廊。
请你读一读。
)
闻名全国:这个词说明了雾凇是罕见的,特殊的,不同寻常的。
(因为这是我国其他地方很难见到的吉林雾凇奇观,所以才会——齐读:闻名全国。
)
2、观赏雾凇图片,进一步感悟雾凇的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导语:这么美的雾凇,想欣赏一番吗?(课件出示图片)
3、朗读感悟。
把雾凇的美读出来。
导语:你能把通过你的朗读把这一奇观展现在大家眼前吗?指名读,齐读。
三、了解形成原因及过程
1、过渡: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多美啊,多奇啊!看到这么美的雾凇,你有什么疑问吗?(预设: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我们这儿怎么没有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无声的默读有利于思考。
2、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并且圈画。
3、提问: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4、围绕这句话,学生质疑。
(预设:严寒季节到底有多寒冷?什么是饱和的水汽?雾气是从哪里来的?凝结是什么意思?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5、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6、教师提炼问题后提问并相机指导朗读。
(1)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小结: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丰富的热能使松花江水临寒不冻,巨大的温差为雾凇形成提供了过于饱和的水汽,也就是雾气。
那个词具体表示水汽的饱和?(弥漫)
(2)什么是饱和的水汽?
除了弥漫,文中哪里还有能够表示水汽饱和的词语?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这里的“飘荡,涌向,笼罩”都可以看出水汽的多和饱和。
过渡:这就是吉林雾凇的独特之处,难怪人们看雾凇还有“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的说法。
夜幕降临,漫步松花江畔,你会看到怎样的雾呢?
指名读,齐读。
(3)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齐读。
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四年级语文教案
(出示:雾凇的形成是一个____的过程) [十分缓慢]
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这一缓慢的过程?
(“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指名读。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指名读。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指名读。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课文中的哪句话更具体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
______,最后_______。
)
(出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
能把这些词读好吗?谁来试试。
(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雾凇逐渐形成的过程)
7、小结:这么美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课件出示:雾凇形成的视频及文字。
四、交流抒怀,激活体验
1、过渡: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
此时此刻,如果你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会说些什么呢?(相机理解:情不自禁)
2、交流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谁来把这诗句美美地读出来?(指名读)
师描述: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枝在一夜之间都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样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一起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五、拓展延伸
1、作者的妙笔生花让我们领略了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我们也来试着写一写!
(出示)读一读,并选用其中的词语写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
笼罩凝结模糊弥漫洁白晶莹
蒸腾缀满缭绕淹没琼枝玉树
2、学生试写,师巡视指导。
3、选择一两名学生写的片段交流。
●六、板书设计:
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