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精选3篇)
《我是医生》观后感(精选3篇)

The busy life is exhausting, almost suffocating.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我是医生》观后感(精选3篇)《我是医生》观后感1昨天下午,电影《我是医生》研讨会在上影举行。
95岁的吴孟超身着军装一出现,场内所有人起立致敬并鼓掌。
吴孟超在感谢电影主创的同时,也几度敬军礼,“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要坚持做一个军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中国医生,始终为人民服务。
”是医者,更是医学拓荒者吴孟超至今坚持在医疗一线,他亲自主刀的手术纪录已经超过1万5千台。
无论是年轻时从割胶刀改拿手术刀,还是毅然回国报效祖国,以及创造出中国肝胆外科无数个第一,吴孟超的人生有太多值得书写的部分。
拍吴孟超的医者仁心不难,难的是如何在有限的电影篇幅里不走寻常路。
导演谢鸣晓说:“制片人最初把故事梗概交到我手里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头皮有点发麻,这部电影不容易拍,尤其是如何用电影的方式去表现吴老的家国情怀。
”所幸,编剧黄丹抛开了常规的手术台救人套路,他总结了吴孟超一生的奋斗目标是:搞超前的科研,从根本上救治病人。
“这也是他医德、医术中的最闪光之处。
”《我是医生》中,吴孟超有句让人过耳不忘的台词:“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一片基础研究的`华盖能庇佑更多人”。
电影中,吴孟超想搭建基础研究平台,扩大实验室规模,他希望得意门生赵一涛能随己投身其中。
但对外科“一把刀”赵一涛而言,从手术室抽身去实验室,尤其是要致力于当时还被普遍质疑的细胞治疗,他的事业前景不啻于“雾里看花”。
现实中,由于癌症至今并没有攻克,赵一涛的质疑心理曾存于不少人心间。
对此,吴孟超的回应是:“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我的手割过橡胶,描过图纸,但自从拿起手术刀后便再没有放下。
我已经90多岁了,还能做多长?不知道。
我要赶紧把科学院、研究院建好,把平台建好,再培养人才。
有人、有平台,基础研究就能开展下去,20年、30年、40年总能解决问题。
电影我是医生的观后感作文怎么写作文

电影我是医生的观后感作文怎么写作文人们都会生病。
是因为病菌在作怪,才导致生病人们都会生病。
是因为病菌在作怪,才导致生病。
有时病情比较轻微,在家修养一段时间就可以恢复了;有时病情比较严重,则必须让人民的守护神——医生来治疗。
医生的本职是救死扶伤,深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听到医生,就肃然起敬,所以我一直都想要过回医生瘾。
想着想着不知不觉中睡着了。
这时,一个护士叫醒了我,说:“林医生,恭喜您,您的抗爱滋病胶囊和抗爱滋病注射液已获得国家专利,并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这真是我们医院的骄傲!”“我睡了多久?”“3个小时。
”“这么久了,我还要继续研究。
”于是,我立刻起床,走向研究室。
这个护士所讲的抗爱滋病胶囊和抗爱滋病注射液,是我针对爱滋病病症而研究出来的。
爱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
该病于1981年在美国发现,现在全世界传播蔓延。
爱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
该病毒存在于爱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唾沫、泪液、乳液和尿液中,只要涉及爱滋病患者的这些体液,就会被传染。
而得了这病的人,会无缘无故地在各个器官产生疾病,到最后死亡。
在以前不知有多少人死于此病。
所以我苦苦研究皇天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成功研究开发出来了。
在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贫穷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他们得了这病后,因为没钱而任其自生自灭。
所以我决定用获得专利的奖金和获诺贝尔医学奖的奖金来创办一家慈善机构,专门为贫苦的患病者免费治疗,为贫苦的人民创造机会,为贫苦人民创造福音。
……突然,一声巨响把我震醒了,原来这是一场梦。
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实现……如果我是医生中宁县关帝完小五年级:姜通指导教师:陈忠福医生是一种神圣的职业,这种职业与挽救人的生命紧密相连,病人期盼医生的治疗,病情呼唤医生高超的医术,病者家属把医生当做自己精神的寄托。
我有一个理想将来成为一名医术高超的医生。
如果我是医生,我会尽全力地挽救每一位病人的生命,不让他们的亲人担心。
我是医生观后感

我是医生观后感《我是医生》观后感。
《我是医生》是一部以医生为主角的电视剧,通过展现医生在医院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向观众展示了医生们的辛勤与付出。
这部剧不仅展现了医生的工作状态,更深入探讨了医生们内心的挣扎与情感。
观看完这部剧后,我深有感触,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尊重。
首先,这部剧通过主角医生的视角,展现了医生在医院工作中的种种困难与挑战。
医生们不仅要面对繁重的工作量,还要应对各种各样的病情和患者的家属。
他们时常需要连续数十个小时的值班,忍受着身体和心理上的疲惫。
同时,医生们还要在医疗技术不断更新的今天,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
这些都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医生这个职业的不易。
其次,剧中也展现了医生们内心的挣扎与情感。
医生们常常需要在生死线上挣扎,需要做出艰难的决定。
他们需要在病人的生命与死亡之间权衡,这种压力和挣扎让人心疼。
在剧中,医生们还要面对家庭和工作的矛盾,他们的内心挣扎和情感纠葛让人感同身受。
这些情节让我更加理解了医生们的心情,也更加尊重他们的职业选择。
最后,这部剧也展现了医生们对患者的关怀与付出。
在剧中,医生们不仅关注病人的病情,更关心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家庭情况。
医生们常常不辞辛苦地为患者服务,不计报酬地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这种对患者的关怀和付出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医生们的职业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通过观看《我是医生》,我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尊重。
医生们的辛勤付出和职业精神让人感动和敬佩,他们是社会的脊梁,是人民的守护者。
希望这部剧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医生这个职业,也能够让更多的人对医生们的付出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800字范文2篇

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800字范文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800字范文精选2篇(一)电影《我是医生》是一部非常感人的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年轻医生成长的故事。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深刻地领悟到了医生的职责和使命。
影片以一个年轻医生的成长为主线展开,他在医学院毕业后来到一个小镇医院工作。
刚开始的时候,他对于医学知识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对于患者的疾病和痛苦并没有真正的理解。
然而,在一次突发事件中,他不得不挺身而出,救治了一个患有严重心脏病的小女孩。
从那一刻起,他对于医学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决心要成为一个出色的医生。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主人公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不懈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
他虽然年轻,却拥有着出众的医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医院里的一名骨干医生。
他不但对于每一个病人都是充满爱心和耐心,而且在工作上也富有创造力,经常能够提出一些独到的治疗方法。
在他的带领下,医院的医疗水平大幅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也大大提升。
最重要的是,他让大家看到了医生的责任和使命,让大家重新信任医生。
影片中最让我动容的是主人公对于病人的关怀和关爱。
他不但在医疗上尽力做到最好,而且在心理上也给予了病人很大的支持。
他耐心地听取每一个病人的诉说,给予他们鼓励和安慰。
他经常会陪伴病人度过一段难熬的时间,给予他们温暖和希望。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爱心和同情心,也为他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和自豪。
影片还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医患关系的问题。
主人公救治的第一位患者是一个急需手术的小女孩,然而,患者的家人却对医生持有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
他们认为医生只为了利益而不顾病人的生命。
这种局面让我感到非常心痛,也让我对于医患关系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医生是为了拯救人们的生命而工作的,他们是值得我们尊敬和信任的。
我们不应该因为个别医疗事故就质疑整个医疗体系,而是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包容,给予医生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暖和感动。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更加明白了医生的职责和使命。
我是医生观后感

三一文库()〔我是医生观后感〕影片一方面以写实手法凝练而克制地呈现吴孟超和学生、吴孟超和病患、吴孟超和女儿这三组关系,通过大量细节和鲜活的人物塑造来引起观众共鸣。
下面是相关的我是医生观后感,欢迎欣赏与借鉴。
我是医生观后感【篇一】5月27日,电影《我是医生》研讨会在沪举行。
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莅会并致辞,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郦国义、中国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复旦大学教授杨俊蕾、美国俄亥俄大学社会学终身教授李捷理、上海大学副教授张斌、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赵宜,以及来自市委宣传部文艺处的负责人、上影集团有关负责人、第二军医大学的吴孟超(这部传记电影主角的原型、“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一行人、《吴孟超》传记作者方鸿辉等人参与了此次研讨会。
《我是医生》为十九大献礼影片、中组部和中宣部“两学一做”教育影片、上海市委宣传部要求全市党员干部组织观看的影片,代表上海市申报2017年度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也是上影集团2017年度重点影片和中国医师协会特别推荐影片。
我是医生观后感【篇二】电影《我是医生》研讨会在上影举行。
95岁的吴孟超身着军装一出现,场内所有人起立致敬并鼓掌。
吴孟超在感谢电影主创的同时,也几度敬军礼,“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要坚持做一个军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中国医生,始终为人民服务。
”是医者,更是医学拓荒者吴孟超至今坚持在医疗一线,他亲自主刀的手术纪录已经超过1万5千台。
无论是年轻时从割胶刀改拿手术刀,还是毅然回国报效祖国,以及创造出中国肝胆外科无数个第一,吴孟超的人生有太多值得书写的部分。
拍吴孟超的医者仁心不难,难的是如何在有限的电影篇幅里不走寻常路。
导演谢鸣晓说:“制片人最初把故事梗概交到我手里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头皮有点发麻,这部电影不容易拍,尤其是如何用电影的方式去表现吴老的家国情怀。
”所幸,编剧黄丹抛开了常规的手术台救人套路,他总结了吴孟超一生的奋斗目标是:搞超前的科研,从根本上救治病人。
《战疫2020之我是医生》观后感[共5篇]
![《战疫2020之我是医生》观后感[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180e3d0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49.png)
《战疫2020之我是医生》观后感[共5篇]第一篇:《战疫2020之我是医生》观后感《战疫2020之我是医生》观后感“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相信很多了解《雷锋日记》的人都对这段话印象深刻。
永远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此次《战疫2020之我是医生》观影中,在抗疫前线忙至瘫倒在地,甚至不幸感染付出了生命的医护人员,不禁令我想起2020年的春节,新冠疫情爆发,两个月时间,从湖北到全国,从医院到各行各业,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全面打响,牵动着所有人紧绷的神经。
白衣请愿,星火驰援艰难时刻,有人逆行,有人坚守。
他们是普通人,但在特殊时期,他们也是“平凡英雄”。
他们被口罩勒出痕迹的两颊,身着厚重的防护服也不停歇的忙碌身影,坚守岗位毫不退缩的那份坚定……神圣无比。
山河无恙,人间皆安抗疫两个多月来,我们因一些人而热泪盈眶。
他们是与生命赛跑的医护人员,是顶风冒雨修建雷神山的建筑工人,是不辞辛苦的外卖小哥……而对各小区的业主来说,他们也同样无愧于“英雄”二字。
宅家的日子,因为有这些小区英雄的守护,有这些奋不顾身的善意……让我们倍感安全和温暖。
微笑与爱且深藏于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千千万万个“我“构成的“我们”,代表着团结,象征着力量,也意味着命运与共、荣辱与共、责任与共。
面对新冠肺炎这个共同的敌人,没有谁能独善其身、置身事外,我们都是战”疫”者,宅在家里就是在战斗!疫情肆虐不改利人之心,封禁戒严不变爱国之意!泱泱中国,不知有多少默默无闻,甘愿做钉子的人,稳扎岗位,任凭千般风雨万般浪,自是岿然不动。
他们是平凡的人物,是谁的父母亲?!谁的儿子?!谁的兄弟?!他们不过是十四亿分之一,但家国有难,便化己身成千亿,躬身苦干为天下。
我是医生观后感

我是医生观后感引言作为一名医生,我时常面对生死、病痛和人情冷暖,每天都在与病患及其家属交流,给予他们安慰和治疗。
近日,我刚刚观看了一部关于医患关系的纪录片,深受触动。
以下是我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和一些思考。
医患关系的问题这部纪录片生动地展现了现实中医患关系存在的问题,让我深感忧虑。
医患关系一直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话题,涉及到医生、病患及其家属三方之间的权益、沟通和信任等问题。
与以往相比,现在的医患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甚至愈发恶化。
首先,医生的角色变得扭曲。
观察纪录片中的医生,他们经受了巨大的工作压力,不仅要面对繁重的工作量,还要应对复杂的治疗、医疗设备的制约和医疗体制的束缚。
这些因素使得医生常常无法全力以赴,从而导致治疗效果的不尽如人意。
同时,医生也面临着被病患及其家属怀疑、质疑和不信任的困境,这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
其次,病患与家属的期望过高。
现代医学的进步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治疗疾病的手段,但并非所有病症都能被完全治愈。
纪录片中的病患及其家属苦苦寻求治愈的希望,对医生抱有极高的期望。
然而,当治疗无力扭转病情时,病患及其家属容易抱怨并指责医生的不尽职责,进一步加深了矛盾。
双方需要更多理解和沟通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切认识到医患关系的复杂性和敏感性。
为了改善医患关系,我们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 建立信任与合作医生和病患及其家属之间的信任关系是医患关系重建的基础。
医生应充分尊重病患的意愿和需求,并与其进行平等、真诚的交流,而病患及家属也应尊重医生的专业意见和建议。
只有建立信任和合作,才能更好地解决矛盾和问题。
2. 加强沟通与信息共享医生需要向病患及家属清晰地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以便他们能够理解病情的真实情况,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同时,病患及家属也需要主动参与和理解医生的解释,避免对医生的过度期待。
双方的沟通和信息共享可以消除误解和不信任,从而改善医患关系。
3. 建立健康教育与宣传在医患关系中,病患及其家属的医学知识水平和健康意识往往与医生存在巨大差距。
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400字

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400字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电影《我是医生》讲述了女医生佟悦(赵丽颖饰),在一场车祸中遇到了自闭症男孩阿肆(肖战饰),通过治疗和互相理解,两人逐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影片主要围绕着佟悦和阿肆之间的互动展开,情节引人入胜,令人感动。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便是两个主人公的情感表达。
佟悦在无数个疲惫的夜晚抚慰阿肆,让他掉眼泪的那一幕,让人心疼又感动。
而阿肆又是多么坚强,在自己最需要安慰的时候,没有放弃希望,总是在默默地等待。
大家在彼此的陪伴中获得了成长和救赎,真正做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
电影中也有很多细节和场景让人心动。
比如,阿肆摆弄着花瓶里的花,流连于美好的事物之中,这让佟悦重新认识了自闭症的真正含义和意义。
还有一些细节的展现,比如佟悦为阿肆做的许多小事,在细节处看到了爱的存在,让观众感到温暖和感动。
电影的音乐也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片中的音乐充满了青春和感人,特别是片中的插曲《星空萤火》,让人不由得把这首歌放入循环播放,感受到歌曲中蕴含的深情。
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感染力和情感,让观众感受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最后,这部电影让我深深地反思自己的未来。
作为一名医学生,我时常被这部电影中的主角所启发。
在生命中一点点的成长和努力能够改变很多东西,而且无论在何时何地,伸出援手总是能给人带来莫大的帮助。
我相信,在我未来的人生中,会有很多佟悦和阿肆这样的人,共同携手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之,电影《我是医生》是一部很感人的作品,通过两个人之间的互动,展现出了最真实人性的一面。
电影中的生动场景、感人情节、深沉音乐和精彩表演,都让我深深地感动。
影片中给人的启发和思考不亚于好的书籍,这部电影必将成为经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精选3篇)
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1
在上影集团和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举办的影片研讨会上,评论界一致认为,《我是医生》是一部具有创新意义的主旋律英模人物传记影片,它突破了常规的创作模式,以平实的生活场景,让崇高变得平易近人。
紧贴真实,使人物具有稳固扎实的生活基底
《我是医生》是一部令人感动的人物传记影片,其中的科学精神、动人情感,以及艺术手法的使用,在高妙的结合后达成感染力很强的观看效果。
影片始终“紧贴”传主的真实生活,台词对话质朴有趣,语句精到,同时包含丰富的人生况味。
虽然要表现的传主是事业卓著、感动中国的可敬老人,却始终赋予他不仅可敬,而且可感、可亲的真实、生动、完整人格。
影片中有这样的人物自述,“我是割胶人的儿子,父亲从小就夸奖我的手灵活。
用割胶刀,稳准快,后来就换成了手术刀。
”从割胶刀到手术刀,从橡胶林到手术台,大弧度联想的意象跨
越使一位功勋卓著的老人形象首先具有了稳固而扎实的生活基底。
作为一部上影出品的高艺术水准传记片,《我是医生》并未将伟大人物简单化,而是采用独特的叙述视角,着意展现吴老作为医生的’日常。
有一处画面令人感动,观之难忘。
吴老和学生一起面对堆积的患者档案,那些虽然接受了成功的手术,却因为后发的扩散转移而“不在了”的病人。
身为医生的吴孟超为此在办公桌前特辟一个立柜,高高摞起故去的病患档案。
他用朴素至极的话语教育学生:科学是事实本身!哪怕是已经离开了世界的患者,好的研究仍然能够让他们的存在于医学推进上继续发挥作用!
“我想背着每一位病人过河。
有一些过不了河的病人,往往就差最后一步。
我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实验室!”影片中,这句话和盘托出人物心迹,表现吴孟超院士作为一名伟大的医生,真正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同时也是这部传记影片最值得重视的价值所在。
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2
昨天下午,电影《我是医生》研讨会在上影举行。
95岁的吴孟超身着军装一出现,场内所有人起立致敬并鼓掌。
吴孟超在感谢电影主创的同时,也几度敬军礼,“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要坚持做一个军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中国医生,始终为人民服务。
”是医者,更是医学拓荒者。
吴孟超至今坚持在医疗一线,他亲自主刀的手术纪录已经超过1万5千台。
无论是年轻时从割胶刀改拿手术刀,还是毅然回国报效祖
国,以及创造出中国肝胆外科无数个第一,吴孟超的人生有太多值得书写的部分。
拍吴孟超的医者仁心不难,难的是如何在有限的电影篇幅里不走寻常路。
导演谢鸣晓说:“制片人最初把故事梗概交到我手里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头皮有点发麻,这部电影不容易拍,尤其是如何用电影的方式去表现吴老的家国情怀。
”
所幸,编剧黄丹抛开了常规的手术台救人套路,他总结了吴孟超一生的奋斗目标是:搞超前的科研,从根本上救治病人。
“这也是他医德、医术中的最闪光之处。
”
《我是医生》中,吴孟超有句让人过耳不忘的台词:“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一片基础研究的华盖能庇佑更多人”。
电影中,吴孟超想搭建基础研究平台,扩大实验室规模,他希望得意门生赵一涛能随己投身其中。
但对外科“一把刀”赵一涛而言,从手术室抽身去实验室,尤其是要致力于当时还被普遍质疑的细胞治疗,他的事业前景不啻于“雾里看花”。
现实中,由于癌症至今并没有攻克,赵一涛的质疑心理曾存于不少人心间。
对此,吴孟超的回应是:“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我的手割过橡胶,描过图纸,但自从拿起手术刀后便再没有放下。
我已经90多岁了,还能做多长?不知道。
我要赶紧把科学院、研究院建好,把平台建好,再培养人才。
有人、有平台,基础研究就能开展下去,20年、30年、40年总能解决问题。
到那时,我在天上看。
”
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3
为进一步营造公司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在职工队伍中提倡学先进、争优先的工作氛围,积极响应区委宣传部关于组织观看经典优秀宣传教育题材电影《我是医生》的号召,公司于6月7日下午组织观看了由上海电影有限公司出品的吴孟超院士传记电影《我是医生》。
这部电影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为原型,讲述他年逾九旬依然奋斗在攻克癌症科研最前线的故事。
95岁的吴孟超是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
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国医大家的情怀:一方面,他亲自主刀的手术纪录超过18000台;而同时,他又带领学生在医学发展前沿开展细胞免疫疗法研究,开启了免疫系统防治癌症的大门。
吴孟超至今仍然奋斗在攻克癌症科研的最前线,“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是他想庇佑所有人”,就是他心路历程的最真实写照。
这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人物传记影片,吴老身上的无私奉献、情系人民、坚持不懈等精神时刻为我们树立起时代标杆,大家观后感到,要以时代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勤奋学习、思考和钻研,立足本职工作,知难而进,攻坚克难,努力做一个对社会建设、单位发展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