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学全文及译文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荀子》全文·注释·译文(劝学篇):学不可以已

国学经典《荀子》全文·注释·译文(劝学篇):学不可以已

国学经典《荀⼦》全⽂·注释·译⽂(劝学篇):学不可以已《荀⼦》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

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原⽂】君⼦⽈: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冰、⽔为之,⽽寒于⽔。

⽊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受绳则直,⾦就砺则利,君⼦博学⽽⽇参省乎⼰,则知明⽽⾏⽆过矣。

故不登⾼⼭,不知天之⾼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不知学问之⼤也。

⼲、越、夷、貉之⼦,⽣⽽同声,长⽽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嗟尔君⼦,⽆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于化道,福莫长于⽆祸。

【译⽂】君⼦说:学习不能够停⽌不前。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来的,但⽐蓼蓝更青;冰是由⽔凝固⽽成的,但⽐⽔还要寒冷。

⽊材挺直的如同⽊⼯的墨线,但⽤⽕烘烤,就可使它弯曲,进⽽做成车轮,它的曲度就像与圆规画的⼀样,即使再经过烈⽕的烘烤,太阳的暴晒,它也不能再恢复原样了,这是熏烤弯曲使它变成这样的啊。

所以⽊材经过墨线加⼯才能取直,⾦属⼑剑在磨⼑⽯上磨过才能锋利,君⼦学习⼴泛,⽽⼜能每天检查反省⾃⼰,那就会见识⾼明⽽⾏为不会犯错误了。

所以,不登上⾼⼭,就不知道天的⾼远;不亲临深溪,就不知道⼤地的厚度;没有听到过前代圣王的遗⾔,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

⼲国、越国,夷族和貊族的孩⼦,⽣下来的时候,他们的哭声是⼀样的,但长⼤后习俗却不同了,这是因为后天的教化⽽使他们这样的啊。

《诗经》上说:“你们这些君⼦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要安守你的职位,爱好正直的德⾏。

上帝知道了,就会赐与你极⼤的幸福。

”融化于圣贤的道德的精神修养就是最⾼明的,没灾没祸的幸福就是最持久的。

【原⽂】吾尝终⽇⽽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望矣,不如登⾼之博见也。

登⾼⽽招,臂⾮加长也,⽽见者远;顺风⽽呼,声⾮加疾也,⽽闻者彰。

大学全文及译文

大学全文及译文

《大学》全文及译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着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国学经典之《大学》全文及解释

国学经典之《大学》全文及解释

国学经典之《⼤学》全⽂及解释学习使⼈进步知道没有⼒量,悟到并做到才有⼒量!【原⽂】⼤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的品德,在于使⼈弃旧图新,在于使⼈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安理得;⼼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欲修其⾝者,先正其⼼。

欲正其⼼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品德的⼈,先要治理好⾃⼰的国家;要想治理好⾃⼰的国家,先要管理好⾃⼰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的品性;要想修养⾃⾝的品性,先要端正⾃⼰的⼼思;要想端正⾃⼰的⼼思,先要使⾃⼰的意念真诚;要想使⾃⼰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思才能端正;⼼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上⾃国家君王,下⾄平民百姓,⼈⼈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康诰》⽈:“克明德。

劝学原文全文及译文高一

劝学原文全文及译文高一
文章开篇就郑重地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不但是《劝 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第一句。为什么首先提出 学习问题呢?因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 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 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 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 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 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 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 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肉腐了生 蛆,鱼枯死了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祸。太坚硬物体 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柴是一样的, 但燃烧起来火势总是往干燥的方向走。地是平的,但水流过来,总往 有湿气的地方走。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 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 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 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 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 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 干”的草,生长在高山之上,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
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 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 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 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出游必定要接近有学问品 行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小止观全文及译文

小止观全文及译文

小止观全文及译文《小止观》(《童蒙止观》)原文(部分):“夫泥洹之法。

入乃多途。

论其急要。

不出止观二法。

所以然者。

止乃伏结之初门。

观是断惑之正要。

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

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

止是禅定之胜因。

观是智慧之由藉。

若人成就定慧二法。

斯乃自利利人。

法皆具足。

故《法华经》云。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庄严。

以此度众生。

当知此之二法。

如车之双轮。

鸟之两翼。

若偏修习。

即堕邪倒。

故经云。

若偏修禅定福德。

不学智慧。

名之曰愚。

偏学智慧。

不修禅定福德。

名之曰狂。

狂愚之过。

虽小不同。

邪见轮转。

盖无差别。

若不均等。

此则行乖圆备。

何能疾登极果。

故经云。

声闻之人。

定力多故。

不见佛性。

十住菩萨。

智慧力多。

虽见佛性。

而不明了。

诸佛如来。

定慧力等。

是故了了见于佛性。

以此推之。

止观岂非泥洹大果之要门。

行人修行之胜路。

众德圆满之指归。

无上极果之正体也。

”译文:你看啊,这涅槃(泥洹)的方法呢,进入的途径那可不少。

但要是说最要紧的,就离不开止和观这两种方法啦。

为啥这么说呢?止啊,是降伏烦恼纠结的入门法子。

就好比你心里有一堆乱糟糟的结,止就是来把这些结先摁住的。

观呢,可是断绝迷惑的重要手段。

止呢,就像是爱护、滋养我们的心识的好东西。

观呢,就是促使我们的神思得到解脱的奇妙办法。

止是禅定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观是智慧产生的凭借。

要是有人把定和慧这两种方法都修成了,那这人既能让自己受益,也能让别人受益,所有的佛法就都具备了。

所以《法华经》上说,佛自己住在大乘境界里,按照他所得到的佛法,用定和慧的力量来庄严自身,就用这个来度化众生。

你得知道,这止和观两种方法啊,就像车子的两个轮子,鸟儿的两个翅膀。

要是只偏向修习其中一个,那就走上邪路,栽跟头了。

所以佛经上说,如果只偏向修习禅定积累福德,不去学智慧,这就叫做傻。

要是只偏向学智慧,不去修习禅定积累福德,这就叫做狂。

狂和傻的过错,虽然有小的不同,但在邪见里打转,那可没什么差别。

要是不均衡对待,这修行就不符合圆满的要求,怎么能快速达到最高的果位呢?所以佛经上说,那些声闻乘的人,定力太多了,就看不到佛性。

孔子《论语》(二十章)原文全文及翻译译文

孔子《论语》(二十章)原文全文及翻译译文

《论语》原文及翻译《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记》译文、原文、翻译对照

《学记》译文、原文、翻译对照

三一文库()〔《学记》译文、原文、翻译对照〕*篇一:学记及其全文翻译学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文,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引发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到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

亲自就教于贤者,体念远大的利弊,虽能够感动群众,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

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

所以古时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

《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

就是这个意思。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

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

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

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

是这个意思。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进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学。

古时候教学的地方,一家中设有私塾,一党中设有庠(五百家为党),一个遂中设有序(一万两千五百家为遂),一国之中设有太学。

荀子劝学原文全文及译文

荀子劝学原文全文及译文

荀子劝学原文全文及译文【原文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译解】君子告诫求学的人:求学的中途是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的。

像青这种原料,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却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更寒冷;木头经过墨线变直,也可以设计成圆圆的轮子,曲折也是符合规矩,即使反复曝晒,也不再变形,设计让它变成这样了。

所以木头经过墨线,就能变直;金属做的工具经过磨刀石,就能变锋利;君子懂得多,还每天在实践中验证,那他就会让学到的东西,变得真明白,做事就不会犯错了。

所以说没有登过高山,就没有对天之高的真实感受;没有亲临深溪,就没有对地之厚的真实感受;没有听过先王说过的话,就不会明白先王的学问达到的高度与深度。

干、越、夷、貉的后代,刚出生时发出的声音并没有什么不同,但长大后差异就很大了,那是因为教育训练的不同造成的结果。

正如《诗》中说:“那些君子们啊,永远都没有好好安息。

要他们好好安息在自己的地方,除非是人人正直,因为他们只要知道有不好之事发生,就会努力地维护天下的福祉。

”一个人追求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化道为用,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没有灾祸。

【原文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止学作者:(隋)文中子原典马树全译注《止学》系古籍专家马先生有关传统谋略学中最有价值的整理,它不仅是传统文化关于“止”之思想集大成者,而且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

凡按本书要旨去做的人,均取得了令人侧目的成就。

最著名的例子当属为政的曾国藩和为商的李嘉诚。

内容简介也许读者知道文中子名字的并不很多,但对他门下弟子的大名就不陌生了:魏徵、李靖、房玄龄……考察他们的人生轨迹和成功之道,其恩师文中子的《止学》教导可以说贯穿始终,其功大焉,是他们赖以成事的基石。

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追根溯源,出版本书就十分必要了。

它不仅可以让人开阔视野,增长智慧,更能使人学有所用,掌握成功的窍要。

“止”的思想古已有之,《道德经》、《庄子》、《论语》都有涉猎。

但作为一种专门学问,隋朝的大儒王通(文中子)却是历史上第一个集大成者,也是破解成功核心秘密的第一人。

他的“大智知止,小智惟谍”“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情之不敛,运无幸耳”等真知灼见,从根本上解开了长期困扰人们的成败谜因;第一次道破了在“止”与“不止”之间,实是一道成功和失败的分水岭,也是成大事者与平庸者的分界线。

(自重则威,知止有定。

《大学》中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这也是中庸的道理。

这是一部湮没久远的关于胜败荣辱的绝学,当你捧读本书时,你已经站在人生的高点上。

凡是按《止学》要旨去做的人,均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

本书不仅是传统文化关于“止”之思想集大成者,而且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

凡按本书要旨去做的人,均取得了令人侧目的成就,如当属为政的曾国藩和为商的李嘉诚。

他们的经历告诉读者:《止学》的影响是深远的,任何人都不该忽视,成大事都尤其如此。

千万不要小瞧一个“止”字,它关乎每一个人的胜败荣辱:对于大人物来说,一个“止”决定了其平凡与伟大;对于一个平凡人来说,它决定了他的成与败;对于赌徒来说,它决知止不败。

,过犹不及.小智惟谋,“止”之奥妙,存乎一心。

大智知止8222 .定了输与赢?墨曰:知止,则日进无疆,反者,道之动。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持盈保泰、长生久视之道。

成则神奇般的遗漏殆尽,告诫人7自古有一种杯子叫“公道杯”,酒装七成则容纳,过《止学》更多的是告诫做人的哲理,办事、,们办事不要贪心,适可而止,“谦受益,满招损”)敛财要有“度”。

图书目录智卷一用势卷二利卷三辩卷四誉卷五情卷六蹇卷七释怨卷八心卷九修身卷十止学全文+译文智卷一1、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有失焉。

【译文】过於聪明就是愚蠢了。

圣人不担心自己的智谋少,而担心自己的品德有缺失。

2、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

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

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译文】才能出众不是智慧,有智慧的人并不显露自己。

地位尊崇其实充满危险,有智慧的人不恋权位。

大智慧的人知道适可而止,小聪明的人只是不停地谋划,智计有穷尽的时候而天道却没有尽头。

、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

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

智3.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译文】谋划别人的人成功在其智计上,也会失败在其智计上。

谋划保全自身的人依靠其智计,也要舍其智计。

智计有它缺欠的地方,谋略存有他的敌手,谨慎使用才能减少祸患。

4、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竭而谋远者逆。

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译文】智慧不够却谋划大事的人只能失败,智计不知停止却谋求长远的人很难如愿。

对有智慧的人说智慧,对愚蠢的人说愚蠢,用愚蠢来掩饰智慧,用智慧来停止智计,这是真正的智慧。

用势卷二1、势无常也,仁者勿恃。

势伏凶也,智者不衿。

【译文】势力没有永恒的,仁德的人不会依靠它。

势力埋伏著凶险,有智慧的人不会夸耀它。

2、势莫加君子,德休与小人。

君子势不于力也,力尽而势亡焉。

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焉。

【译文】势力不要施加给君子,仁德不能给予小人。

君子的势力不表现在权势上,以权势为势力的人一旦权势丧失势力也就消亡了。

小人的势力不会给人带来好处,趋附它一定会招致祸害啊。

3、众成其势,一人堪毁。

强者凌弱,人怨乃弃。

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译文】众多的人才能成就势力,一个人却可以毁掉它。

有势力的人欺凌弱小的人,人们怨恨他就会离弃他。

势力达到顶点而不知退让的人让人猜疑,地位尊贵而不谦恭的人使人嫉恨。

4、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

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译文】势力有时会失去,名声有时会遭诽谤,少发怨言的人能失而复得。

势力一定会消失的,人终会死亡的,不骄纵的人才能惠及子孙。

利卷三.1、惑人者无逾利也。

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

【译文】迷惑人的东西没有超过利益的了。

利益不追求它就不能获得,仁德不施舍就不能积累。

2、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

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

天贵于时,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译文】追逐利益的人众多但富贵的人却很少,贤明的人出让功劳但他的名望却有增高。

利益大的容易伤害自身,利益小的能给自己带来实惠,选择它们应该慎重。

天道贵在有其规律,人贵在明智有节,行动要遵守戒规。

3、众见其利者,非利也。

众见其害者,或利也。

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译文】许多人都能看见的利益,就不是利益了。

许多人都视为有害的东西,有的却是有利益的。

君子重视道义而轻视利益,小人贪恋利益而远离信用,利益可以驱使小人而不能驱使君子。

4、利无尽处,命有尽时,不怠可焉。

利无独据,运有兴衰,存畏警焉。

【译文】利益没有穷尽的地方,生命却有终了的时候,不懈怠就可以了。

利益不能独自占据,运气有好有坏,心存畏惧就能警醒了。

辩卷四1、物朴乃存,器工招损。

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译文】事物朴实无华才能得以保存,器具精巧华美才招致损伤。

拙於言辞才能隐藏真意,话语说尽锋芒就显露了。

2、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

势不及人者。

休言讳也。

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译文】见识不能超过别人的人,不要说判断的话。

势力弱於别人的人,不要说忌讳的话。

力量不如别人的人,不要说勉强的话。

3、王者不辩,辩则少威焉。

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

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译文】称王的人不和人争辩,争辩会减少他的威严。

有智慧的人话语迟钝,话语迟钝可以迷惑敌人。

勇敢的人并不多言,多言会使行动犹豫。

4、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

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也矣。

【译文】忠臣不会表白他的功劳,偷取他人功劳的人一定是奸臣。

君子可以替人隐瞒缺点,诽谤贤德之士的人一定是小人。

誉卷五1、好誉者多辱也。

誉满主惊,名高众之所忌焉。

【译文】喜好名誉的人多数会遭受侮辱。

赞誉太多君主就会惊恐,名声太高就会招来众人嫉恨。

2、誉存其伪,谄者以誉欺人。

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赞。

贪巧之功,天不佑也。

【译文】名誉有虚假的,谄媚的人用它来欺骗他人。

名望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明智的人不会自我赞扬。

贪婪和巧取所得的功名,上天不会保佑他。

3、赏名勿轻,轻则誉贱,誉贱则无功也。

受誉知辞,辞则德显,显则释疑也。

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译文】赏给他人名誉不要随便,太随便了名誉就不贵重了,不贵重就失去了它的功效。

接受荣誉要懂得辞让,辞让就能显现美德,显现美德就可以解除猜疑了。

上司和下属没有争斗,他们的名誉就不会被废弃了。

4、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

求誉不得,或为福也。

【译文】人没有名誉可以存活,不是正道得来的名誉却能让人毁灭。

求取名誉而得不到,这也许就是福气了。

情卷六1、情滥无行,欲多失矩。

其色如一,鬼神莫测。

【译文】情感过度就没有品行,欲望太多就会失去法则。

神色保持不变,就无人能猜测出他的心思。

、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

上下知离,其位自安。

君臣殊密,2.其臣反殃。

小人之荣,情不可攀也。

【译文】上司没有度量容人就会失去威信,下属不能忍受屈辱就不会成就事业。

上司和下属都懂得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的地位自然会保全。

君主和臣子过於亲密,做臣子的反而会招来祸殃。

小人的荣达,不可以和他们攀附交情。

3、情存疏也,近不过已,智者无痴焉。

情难追也,逝者不返,明者无悔焉。

【译文】情感有疏远的时候,最亲近的人不会超过自己,有智慧的人不会对他人痴迷。

情感难以追寻,过去的一去不回,明智的人不会懊悔不已。

4、多情者多艰,寡情者少艰。

情之不敛,运无幸耳。

【译文】注重情感的人艰辛多,缺乏情义的人磨难少。

情感不加收敛,命运就不会有好结果了。

蹇卷七1、人困乃正,命顺乃奇。

以正化奇,止为枢也。

【译文】人处困厄是正常的,命运顺利是出人意料的。

把逆境转化为顺境,有所不为是关键。

2、事变非智勿晓,事本非止勿存。

天灾示警,逆之必亡;人祸告诫,省之固益。

躁生百端,困出妄念,非止莫阻害之蔓焉。

【译文】事情的变化不是有智慧的人就不能掌握,事情的根本不知停止就无法保存。

天降灾难表示警告,违逆它一定会灭亡;人生祸乱让人警戒,反省它必有益处。

躁进产生无穷祸患,困境容易生出邪恶的念头,不停止就不能阻止此中害处的蔓延了。

3、视己勿重者重,视人为轻者轻。

患以心生,以蹇为乐,蹇不为蹇矣。

【译文】看视自己并不重要的人为人所重视,看视别人十分轻视的人被人轻贱。

祸患从思想引发,如果把困境视为乐事,那麼困境就不是困境了。

、穷不言富,贱不趋贵。

忍辱为大,不怒为尊。

蹇非敌也,敌4.乃乱焉。

【译文】穷困不可以说富贵的事,贫贱不要去攀附富贵的人。

忍受屈辱是最重要的,不发怨怒是最宝贵的。

困境不是敌人,真正的敌人是放纵胡为。

释怨卷八1、世之不公,人怨难止。

穷富为仇,弥祸不消。

【译文】世道不公平,人们的怨恨就难以停止。

穷人与富人互相仇视,遍布的祸患就无法消除。

2、君子不念旧恶,旧恶害德也。

小人存隙必报,必报自毁也。

和而弗争,谋之首也。

【译文】君子不计较以往的恩怨,计较以往的恩怨会损害君子的品行。

小人心有隙怨一定要报复,这样只能让我毁灭。

讲和而不争斗,这是谋略首先要考虑的。

3、名不正而谤兴,正名者必自屈也焉。

惑不解而恨重,释惑者固自罪焉。

私念不生,仇怨不结焉。

【译文】没有适当的名义就会惹来非议,让名义归正就一定要委屈自己了。

疑惑不能解除仇恨就会加重,想消融疑惑的人一定要自我谴责了。

自私的念头不产生,仇怨就不会结下了。

4、宽不足以悦人,严堪补也。

敬无助于劝善,诤堪教矣。

【译文】宽厚并不能讨好所有的人,严厉可以作为它的补充。

恭敬对劝人改过没有帮助,诤谏就可以教导他了。

心卷九1、欲无止也,其心堪制。

惑无尽也,其行乃解。

【译文】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思想可以制伏他。

疑惑是没有尽头的,践行就能解除它。

2、不求于人,其尊弗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