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诗经·秦风·蒹葭》_小学生
1、分析《诗经·秦风·蒹葭》诗

1、分析《诗经·秦风·蒹葭》诗中关于蒹葭、白露、秋水等景物的描写对显示人物情感活动的作用。
《秦风·蒹葭》是一首美丽的情歌,想望伊人,但望之而不可及,求之而不可得。
作者把这种无望的心情寄予深秋的凄清景色和朦胧缥缈的形象,似有象征意味,富于神秘色彩,人们呼吸和感觉到的不只是一种凄清的秋景,更多的是一种凄清的气氛和怅然的情绪,但是作者并没有在诗中直接说出来,而是借景传情,以景衬情,将自己的主观感情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比兴而客观化,白露凝戾为霜,凝在苍苍的芦苇之上,清秋的河岸,正是一片萧瑟冷落的气氛,而这,恰好同那位追求者孤单凄婉的情思相一致。
诗每章的前两句都在写蒹葭,但这又实在是与人的情感互为生发。
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的景,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蒹葭、白露”写出了追求者的追求不已,而“秋水”则写出了追求者的追求徒劳不可得。
2.说明诗中在水一方境界意在言外的特点?在水一方"是"企慕之情境",诗中那种执着的追求,热情的向往,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的坚韧,可以给人多方面的启迪。
"在水一方"境界之所以有这样意在言外的效果,是因为诗词是用意象说话的,而意象的意蕴是超越词语意义的。
词语意义主要是指称,而意象意蕴则还有再现意义、表现意义、乃至哲理意义。
"在水一方"可以看作是表达人生中一切可望而不可即情境的一个艺术典范。
"在水一方"的词语意义就是在河的那一边。
但作为意象,它还包容有可望难即的人生境况,这就是再现意义;包容有追求不得的失望和惆怅,这就是表现意义;包容有人生的悲剧处境和心态,这就是哲理意义。
这些超越词语指称意义的再现意义、表现意义、哲理意义,都是言外之意。
3.简析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极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淋漓尽致地表达情意,强化了抒情效果。
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
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
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
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
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
诗经蒹葭鉴赏分析

诗经蒹葭鉴赏分析导语:《诗经·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怀人古体诗。
诗中的“伊人”是诗人爱慕、怀念和追求的对象。
下面由为大家的诗经蒹葭鉴赏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蒹葭先秦:佚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盛的样子。
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蒹葭》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一首抒情诗。
全诗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和执着追求的爱恋之情。
主人公面对苍苍芦荡、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寻觅。
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伊人”始终让人隔河企望,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诗经《秦风 蒹葭》解读

《诗经蒹葭》解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是《诗经·秦风》中的一首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心上人的慕恋之深,与求近之切.这种心情在诗人来说是十分真切而强烈的,可以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可诗人的这种体验对于任何一个局外人来说,它都是无形无迹,难以捉摸与体认的.那么怎样才能把自己心中的这种切肤感受充分地表达出来,并让读者也能感同身受呢为此诗人机巧地构想了一个具体的情境.一个特定的地点——长满蒹葭的水边;一个特定的时间——秋天的某个清晨;一个特定的人物——不懈地追寻"伊人"的痴情人,即诗人自我的化身.于是一个具体可感的形象便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个秋天的清晨,天光朦胧,寒星闪烁,我们的主人公冒着冷风,穿过旷野,翻过土坡,登上了高高的大河岸,极目而望,远近一片灰白迷蒙,秋天的寒霜染遍了水边的芦苇.望着这茫远无边,芦苇丛生的水域,主人公的心头不免也是一片迷茫——心中的人儿又在哪里呢"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不过他坚信自己所要寻求的人就一定在此水域的某一处.这种心理指向的专一性与伊人居处位置的模糊性决定了主人公追寻历程的艰辛与希望的迷茫.他闯过一道又一道的险坎,走过一程又一程的道路,一路逆水往上游寻去,他未能发现"伊人"的踪迹.他掉过头来,再往下游寻来,这次他似乎看到了心上人熟悉的身影隐隐约约的就在那遥远的水中小洲上,希望就在眼前,脚下不自觉地加快了步伐,那小洲是赶到了,可伊人又在哪里呢先前依稀看到的伊人靓影很可能是主人公被自己的幻觉欺骗了."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太阳升高了,芦苇上的白霜融化成淅沥沥的露水,随后又渐渐地被蒸发了,只有挂在苇叶尖儿上的露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们的主人公依然在不停息的上上下下,反反复复的追求着,寻觅着,"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也不知他走过了多少的路,也不知他拐过了多少的弯,也不知他历经了多少次险……他那四处探寻的目光中闪烁着深深的焦急与企盼.从"在水之湄"到"宛在水中坻".再从"在水之涘"到"宛在水中沚".我们的主人公就在这不断的希望与失望,惊喜与失落之中奔走着,寻觅着.尽管诗人没有向我们展示主人公的神态状貌,但我们通过诗人设定的这一特定情境完全可以窥见到主人公的心动轨迹:夜里难奈的相思,一早起身的满怀希望与急切,赶到河岸时的茫然,追寻过程中的兴奋,惊喜与希望一次次幻灭之后的失落,沮丧……这一切的一切都渗透在字里行间.在那貌似平静的叙述之中,潜藏着诗人一颗剧烈激荡着的心.诗中主人公最终有没有寻求到他所要寻求的呢诗人没有写,也没有必要写.诗人在这里以三章层进式的叠唱已将一个"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人物形象树立起来了,已将一种为了心中的"伊人"不畏艰险,自甘劳苦,上下求索的顽强与执著表现出来了.王国维论诗有"造境",有"写境"之别,在这里诗人以其真情挚意成功地运用"造境"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化散漫为集中,同时又将这具体而集中的个别凝炼成具有普遍性义意的典型.尤其是诗中对追寻者与被追寻者的性别,身份,外貌等特征全不予以点明,也不着任何的暗示,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极大的回旋余地.读者可以随意地代入自己恋慕的对象,这样让每一个读者在自己的心中将所谓的"伊人"具体化,实在化.我们不妨可以说有一千个《蒹葭》的读者,就可能有一千个各具个性特征的"伊人"形象.这实在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其实"伊人"又岂止是一个不确定的恋人形象呢它更是一个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的未知数"x".从古到今,自中而外,以至于未来,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将自己心中所追求的目标代入其中,什么事业,理想,前途等等,等等,一切的一切都可以.正因为此,从来解读此诗的人们在追求它的本意的时候多不知不觉地依据了自己的心意对它作出了种种附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诗无达诂"正是这类在单纯而具体的外表之下蕴藏着"非止一性一能",足可"应多","处变"的诗歌所应然具有的结果.也正因为此,这类诗歌总比其同时代的其他诗歌具有更长久的生命活动.当然,《蒹葭》决不是三位考生在赶考途中遇到的那位算命先生伸出来的一只手指,它足可应多,但那是故弄玄虚,除它太抽象,太冰冷之外,它也太过游滑.而《蒹葭》则是语出自然,情出至诚,在迂回往复中一气贯注,连转直下,我们于中足可以感受了诗境的苍凉弥渺,我们完全可以触摸到诗人滚烫的心,它吸引着我们,让我们情不能已地跟着诗中主人公往返跋涉,一同惊喜忧叹.它是一瓶喝不尽的陈年佳酿,每一个人在感受到它的醇芳时,又都可以用它来浇各自心中的块垒.难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要深叹"《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了. 每当吟诵起《诗经》中的这首诗,眼前就浮现出一副图画:在深秋的河边,一丛丛芦苇迎风招展,白色的花絮上有晶莹的露珠在闪烁,好似主人公——一位英俊少年盛开的心事,纷乱而又纯洁.远处,有个美丽女子的身影飘然而过,少年急忙去追寻.他沿着河岸向上游追溯,可是河水汹涌阻隔,只能远远地朦朦胧胧地看到她的裙裾飘在风中;他又顺着水流往下游寻觅,依然只是隐隐约约地瞥见她在河的中间,好像一个缥缈的幻影,可望而不可及.毛诗序称:"《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朱熹解:"言秋雨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王国维《人间词话》道:"《诗经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可见,对于这首诗,可谓见仁见智,解读各异.有人认为《蒹葭》是中国最早的朦胧诗,但大部分人是将它作为一首爱情诗来读的.其实,朦胧诗也好,爱情诗也罢,思贤臣也未尝不可.这首诗确实带给了我们强烈的艺术美感,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是无庸置疑的.我们不妨把"伊人"视为一种美好事物的象征,她既可以是我们心目中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也可以是我们一直苦苦追求却无法实现的理想,还可以是我们的一种信仰,一份期盼,一个甜蜜的梦.我们伫立在梦的河边,一次次遥望那缥缈的身影,专注地等待她的一次回眸.为此我们甘愿化作河底的青荇,日夜荡漾在她心湖的柔波里.我们守候着这份美丽,任凭冬去春来,日复一日.河水茫茫,风在叹息,前方的道路被河水阻隔,恰似"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那般的无奈,即使我们上下求之也依然无法接近那个朦胧的目标.这时,我们的心渐渐地有些疲惫,我们开始怀疑我们最初的选择是否值得,我们是否还有继续守候下去的理由."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愁怨".然而,那身影是如此地具有诱惑力,象磁石般吸引着我们的心,令我们不忍离去.于是,我们选择了继续守望.秋更深了,寒露更浓了,一直陪伴我们的芦苇更加苍老了,憔悴在千年的河边.只有我们矢志不移,无怨无悔,"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不管结果如何,我们只在乎这一段刻骨的心路历程,只在乎守望过程中的那份倾心与忘我.终于,那个缥缈的身影渐行渐远,游离了我们的视线.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她早已刻在我们的脑海,融在我们的血液,化作一缕永远不变的情怀,沉淀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此时,没有悲伤和迷茫,我们的内心充实而温暖,我们面带微笑,自觉地守望着这"虚无",守望着心中的那份美丽.。
《蒹葭》读后感

《蒹葭》读后感《蒹葭》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佚名创作的一首诗歌,收录于《诗经·秦风·蒹葭》篇中。
这首诗以其简洁、深刻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作者对于爱情的苦闷和无奈之情。
《蒹葭》通过描绘一个男子对于心爱女子的思念和痴迷,表达了他对于爱情的无尽期待和渴望。
诗中以“蒹葭”为象征,将男子内心深处的思念与忧伤表达出来。
在古代文化中,“蒹葭”被视为一种悲凉、寂寞的草木,与男子内心的孤独和苦闷相呼应。
诗中运用了简练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通过描写男子内心深处的思念和痴迷来表达他对于爱情的无尽追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通过反问句来表达作者对于自己真挚感情付出却得不到回应的苦闷和无奈。
这些语言上的巧妙运用,使诗歌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蒹葭》以其深情而细腻的描写,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它不仅展现了作者对于爱情的痴迷和对于心爱女子的思念,更体现了他对于爱情无法得到回应的悲伤和无奈。
在这首诗中,佚名通过描绘男子内心的苦闷和孤独,表达了自己对于爱情至高无上的追求和对于真挚感情无法得到回应的痛苦。
《蒹葭》是一首充满深情和思索的诗作品。
它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艺术表达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于爱情和失落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通过阅读和欣赏这首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爱情的复杂、多变和令人心酸的力量。
总之,《蒹葭》以其优雅而深远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颗闪耀的明珠。
它不仅是佚名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更是人类对于爱情和失落的永恒追求。
通过阅读和品味这首诗,我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爱情的甜蜜与痛苦,在男子内心的苦闷中与作者一同沉浸于爱情的海洋,体验人生的真实与坚持。
诗经蒹葭的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5篇)

诗经蒹葭的原文翻译及赏析诗经蒹葭的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5篇)《诗经·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怀人古体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诗经蒹葭的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蒹葭作者:佚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①蒹葭(jianjia):芦苇。
苍苍:茂盛样子。
②伊人:那个人。
③溯涸:逆流而上。
丛:追寻。
④溯游:顺流而下。
⑤凄凄:茂盛样子。
(6)晞(XT);干。
(7)湄:岸边。
(8)跻(ji):登高。
(9)坻(Chi):水中小沙洲。
(10)采采:茂盛样子。
(11)已:止,干。
(12)涘(si):水边。
(13)右;弯曲,迂回。
(14)沚:水中小沙洲。
译文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
我心思念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
我心思念那人,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
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
我心思念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
赏析为了自己心爱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坚贞和追求精神。
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境界,一种指向理想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小说。
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己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达到尽善尽美境界。
为了练习飞翔,他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
同伴们引诱他,讥笑他,他照样坚持自己追求,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吃食。
乔纳森想达到,是对凡夫俗子超越,是向尽善尽美境界靠近,是努力向理想冲刺。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
其中的秦风是古代乐府诗的代表作之一。
其中的《蒹葭》是其中最为经典的一篇。
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蒹葭》这篇古诗,并进行一些分析。
诗歌解析蒹葭:指竹子。
整首诗表达了思念之情,但却从未点明思念的对象。
许多人认为这首诗是表达了思念不归之人的情感,也有许多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前两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这两句描述的是秋天的竹林,其中“蒹葭”指的是竹子。
“苍苍”则暗示了竹子已经长得很高了。
而“白露”则描述了清晨的露水,暗示着秋天已经到了。
中间四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四句中,“伊人”,也就是主人公所思念的对象,从来都没有出现过。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则非常典型的表达了思念之情,听到不归之人消息后便会哭泣思念。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则表达出主人公因思念另一半而翻山越岭、披荆斩棘的情感。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则意味着主人公试图找到另一半,并走过了美丽的风景。
这里“溯游”则意味着向上游寻找。
后两句周山崔崔,代我思念。
这两句是本首诗的结语,用“崔崔”形容周山的高耸,而“代我思念”则表达出了主人公思念之情。
风格分析《蒹葭》是乐府诗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简洁明了的词语、诗歌调子和旋律,深受人们喜爱。
古籍《增广贤文》中,“诗言志,歌快乐”,“蒹葭”所体现出的乐颂表达和节奏感,为“诗言志,歌快乐”这一概念的代表。
此外,《蒹葭》也是相当古老的一首乐府诗歌,被多位古人吟诵并流传至今。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一句成为了经典语句,被学者们研究和赏析。
总结《蒹葭》这首乐府古诗用简洁明了的词语和调子,表达出了对思念之情的深刻赞美。
其风格强调“诗言志,歌快乐”的特点,既表达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也刻画出了想要追寻前方的坚韧和热忱。
精读《诗经》选篇16篇--适合中小学生(整理版)

精读《诗经》选篇16篇--适合中小学生(整理版)1.《秦风·蒹葭》:追寻恋人的诗,表达优美心境。
2.《邶风·凯风》:歌颂母亲及养育之恩的伟大。
3.《郑风·子衿》:珍视友情,也有说是相思之情。
4.《王风·采葛》:表达热恋深情,艺术化的情感表达。
5.《豳风·伐柯》:古代婚谣,含有哲理。
6.《卫风·河广》:张扬游子思乡的真情。
7.《卫风·木瓜》:阐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道。
8.《秦风·无衣》:战歌,讴歌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英雄。
9.《郑风·风雨》:抒发风雨怀人的情怀。
10.《魏风·硕鼠》:农民反抗统治者残酷剥削的诗,爱憎分明。
11.《周南·桃夭》:歌咏桃花之美,借此道贺词。
12.《召南·甘棠》:怀念召伯,表达深深的思念。
13.《大雅·大明》(节选):史诗性质的叙事诗。
14.《小雅·采薇》:表达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15.《小雅·鹤鸣》:劝人为善,开拓心胸。
16.《小雅·白驹》:好客之道,惜别和眷眷思念之情。
全文摘自古诗文网、简书、主题阅读网、搜狐搜索等网站,并加以编辑整理形成。
目录《诗经》简介 (3)秦风.蒹葭 (4)邶风.凯风 (6)郑风.子衿 (8)王风.采葛 (9)豳风.伐柯 (10)卫风.河广 (11)卫风.木瓜 (12)秦风.无衣 (14)郑风.风雨 (16)魏风.硕鼠 (17)周南.桃夭 (19)召南.甘棠 (20)大雅.大明(节选) (21)小雅.采薇 (23)小雅.鹤鸣 (26)小雅.白驹 (27)《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收录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作者佚名。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读《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为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
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这首诗都是极美的,叫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凄清的秋日的早晨,一幅水中的图画,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清冷,一个痴迷怅惘的青年,在河岸边徘徊,寻找他的“伊人”。
“伊人”在何方?她似乎就在眼前,却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河水,可望而不可及。
青年怀念“伊人”而不得的失望悲苦这情跃然纸上。
诗中的景是凄清的,主人公的心境是凄惋的。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
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出色的景物描写,景中含情,情景融合一体,烘托痴情的主人公怅惘的心情。
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意颇近之。
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
秋景牵动情思,在水一方是特定环境中的深情流露。
全诗的意象是模糊的,给人一种朦胧美。
诗中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容及空间
位置都是模糊的,但是距离是能产生美感的。
我们心目中“伊人”的形象是美丽的、高洁的,她若隐若现、闪烁不定,给人以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缥缈之感。
这样的情境似幻似觉,沈德潜《说诗语》卷上有此语:“苍凉弥渺,欲即转离,名人画本,不能到也。
”难怪钱钟书先生感语“企慕情境”(管锥篇)。
诗篇采用了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文字简约,却建构出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
诗中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采用曲笔。
姚际恒《诗经通论》:“‘在水之湄’此一句
已了,重加‘溯洄’、‘溯游’两番摹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
于是于下一‘在’字上加一‘宛’字,遂觉点睛欲飞、入神之笔。
”诗
虽只写主人公左右求索,寻找“伊人”的行动,但他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储蓄的表达出来。
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余音绕梁。
《蒹葭》“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方玉润《诗经原始》),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浓烈。
“苍苍”、“凄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的清冷索寞,心境悲凉凄苦。
白露“为霜”、“未希”、“未已”的变换,用时间的推移,写出主人公寻人不着的焦急、惆怅和失望之情。
“方”、“湄”、“泗”是“伊人”所在
地点的变换,真切地描绘出主人公企慕“伊人”的心境。
“长”、“跻”、“右”和“央”、“坻”、“址”的变换,从不同的道路和位置上描述了他出描绘出主人公寻见“伊人”困难重重而焦急的情景。
三章所用的几组变换的词,使诗的意味更加隽永淳厚,让人百读而不厌。
读完《蒹葭》,脑海中有这样一辑镜头,挥之不去——苍穹下,清冷索漠的旷野中,一条回曲盘纡的河流,河边长着密密的开着白花的芦苇。
一个青年徘徊在河边,他望向河的另一边,对岸飘现一个美丽的身影,她穿着白色的长裙。
他走向她,她也似乎向他靠近,她的裙摆的一角随风飘起,柔柔的青丝如此飘逸。
他走啊走啊,可怎么也走不到她身边。
忽然,他觉得这白衣女子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的小岛上,他游向她,可怎么也游不到她身边,她又不见了。
那个倩影仿佛就在青年眼前,可却无法触及。
青年焦急、失望,仍在河边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