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下册古诗复习课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部编版(新教材)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10课 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10.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4个生字,理解“焚烧、千锤万凿、粉骨碎身”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和诗歌背景,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4.了解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件出示马图)马,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战场上,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唐代有一位诗人生平写了几十首有关马的诗歌作品,马对他来说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古诗,去探索李贺的精神世界。
(板书课题:马诗)二、简介作者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诗鬼”。
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在元和八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时英年早逝。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2.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教师随机指导,出示诗的朗读节奏)3.指名再读,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最后全班齐读一遍。
5.通过刚才的朗读,请大家思考:诗题中的“马”是指哪种马?(战马)6.从哪里能看出这是一匹战马?(大漠、金络脑)7.理解字词。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师小结:通过了解字词的意思,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首边塞诗。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

3《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教学目标:1.会写“侯、章”等 7 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完成《练习册》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诗题1.教师谈话: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歌咏。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取法于《诗经》和汉乐府,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
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
(板书诗题:迢迢牵牛星)3.指名学生读诗题。
4.课件出示填空题,比比谁回答得快。
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1.学生自由读全诗。
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
2.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迢纤泣涕盈脉3.指名学生读字。
重点强调:“纤”读“xiān”;“脉脉不得语”中的“脉”读“mò”。
4.读出节奏。
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课件出示)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读出韵味。
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自己的理解。
6.教师范读。
7.自由练读。
8.学生齐读。
小结:学习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让我们伴随着朗朗书声开始这首诗歌的学习。
三、探究内容,品味诗情1.导入:读懂诗,读出诗里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诗的正式开始。
诗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味一番吧!2.自读自悟。
2023年人教部编版新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含教学反思)

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多媒体播放歌曲《关关雎鸠》,引出对《诗经》的介绍。
2.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诗经》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诗经》中的一个名篇。
(师板书课题:采薇<节选>)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昔(某ī)矣(yǐ)依(yī)雨(yù)霏(fēi)2.教师范读。
3.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指名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薇:薇菜,植物名。
昔:从前,指出征时。
往:指当初去从军。
迟迟:迟缓的样子。
莫:没有人。
诗句意思:当初我去从军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摇曳。
现在我解甲归故乡,大雪漫天飞舞飘落。
道路泥泞慢慢行走,又渴又饥真是劳累。
我满心伤感满腔悲,这种哀痛谁能知道!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饥渴交加,可谓十分狼狈凄苦。
)2.诵读诗歌,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句诗里,我们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春天,天气晴朗,春风轻轻地吹拂着。
)四、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3.试简单分析诗歌后四句。
2.指名学生读诗,想象“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情景。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3 古诗三首【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味,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提高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古诗的基本的方法,有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
思维能力: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审美创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课前解析】关注传统民俗:《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
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
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十五夜望月》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
出处: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关注作者: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沁阳县附近)人。
宝十三年(754) 进士。
先为淄青节度使侯希逸的幕僚,后又在汴宋节度使田神玉和汴州刺史李思臣、李勉幕中任职。
最后内迁为驾部郎中、中书舍人。
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写了大量的送行赠别诗歌,也有个别富有现实主义的诗作,语言精工,意味深长。
有《韩君平集》。
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三首古诗的基本知识,包括诗歌题材、诗歌结构、诗句阐释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和理解。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自主感悟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敬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古诗《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会古典文化的内涵,感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教学内容•《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三首古诗2.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向学生介绍古诗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古诗在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介绍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学习《静夜思》•阅读《静夜思》,解释诗句,并让学生反复朗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步:学习《登鹳雀楼》•听读《登鹳雀楼》并解释诗句,让学生领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学习古诗的韵律、语调、语义和情感表达。
第四步:学习《春晓》•听读《春晓》,理解其中所描述的春天景象,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领会古诗中“春眠不觉晓”的含义和蕴义。
第五步:课堂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古诗的感受和体会。
第六步:作文练习•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等古诗,写一篇心得体会或自选一个主题,仿写相关古诗。
第七步: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进行总结,梳理学习思路,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阅读课法•指导性讨论法•典型案例教学法•组合教学法五、教学评估1.形成性评价•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作业评定2.总结性评价•考试评估或小测评估•反思性评价六、教学资源1.教学用具•教学PPT•古诗文本2.教学资料•《古诗三首》教材•《唐诗三百首》等古诗选七、教学反思本课程的设计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新1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10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4 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通过所写之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通过所写之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 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1 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重点)2.梳理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3.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方式:图片导入。
通过欣赏马的图片、音频,让学生展开想象描绘画面,更生动形象直观地全方位感受马雄浑、高昂、豪迈的形象。
教师口述:《马诗》是一组以马为题材的古诗,共有二十三首,名为咏马,实则咏人。
这首诗为组诗中的第五首,诗人借咏马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二.介绍作者出示课件: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鬼”之称。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主要作品有《李凭箜篌引》《梦天》《雁门太守行》等。
初读课文1.读准以下诗句,注意加点字的读法。
圈出易错字,小组内互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2.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词语。
燕山:指燕然山。
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四.细读课文出示课件:马诗[唐] 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解诗意:平沙覆盖着大漠,在月光下犹如无边的积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何时将要套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明净爽朗的秋天里任意驰骋呢?2.论诗旨:(1)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的三首古诗均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
《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分别描写了我国传统的寒食节和中秋节的习俗。
《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忧思。
【学情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而且能将自己的感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成为备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1. 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的情感。
3. 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1. 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 能了解诗中所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寒食》《十五夜望月》两首诗,背诵两首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了解诗中所涉及的节日习俗,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中所涉及的节日习俗,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步骤】一、开课。
1.同学们前两天我们已经学了第一单元民风民俗的两篇课文,《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今天我们要接着学习第三课。
(板题)2.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寒食》和《十五夜望月》。
(板题,读题)3.从诗题上你能猜到这两首诗和哪两个传统节日有关吗?二、学习《寒食》1.现在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寒食节(出示动画)。
2.认识诗人:唐朝有很多描写寒食节的诗歌,其中韩翃写的也就是我们马上要读到的这首,是最为出名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韩翃。
(出示韩翃资料)3.初读古诗:(1)诗人,我们了解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著名的诗吧。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古诗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
(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
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
(板书:沙如雪月似钩)(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板书:金络脑踏清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
“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小学六年级下册古诗复习课教学设计漫步诗林高埗镇中心小学李淦成设计理念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积极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增长才干。
2.以“三维目标”为指导,突出“方法与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在复习实践中发现规律,总结方法,提升能力,增加积累。
教学目标:1.复习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灵活积累、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的美,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记忆等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4.创作诗歌,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读古诗文,并学会灵活地运用古诗词。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紧扣主题导语:同学们,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能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思想,陶冶性情。
今天,我们一起漫步诗林。
(板书:漫步诗林)【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地点明课题,直接进入学习,明确学习的内容。
】二、画中藏诗,诗中显画1、画中藏诗导语:下面进行闯关游戏,共有五关。
本次比赛的规则是:根据最后成绩高低分别设立“状元组”、“榜眼组”、“探花组”。
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下面我们进入第一关“画中藏诗,诗中显画”。
要求:每组派一个学生作答,教师解说画面描绘内容,说出是哪首诗的内容并背出来,答对加10分,答错本关不扣分。
(分成A、B、C、D四组让学生随机抽签,抽完出示相应的画面。
)导语:首先,我们进行“画中藏诗”。
A、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明月。
B、作者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作者认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
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D、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
昨夜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诗中显画导语:我们都感受到美丽的画卷中蕴含着优美的古诗词,下面继续进行“诗中显画”,要求:每组派一个学生作答,根据古诗说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A、《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
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
那么晚了,作者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
B、《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
村里的孩子们放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C、《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阴山的脚下,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蓝天下的草原啊,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草低处啊,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D、《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
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比赛的方式,使枯燥的复习课变得饶有趣味性、竞争性,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让学生观察图画配诗,是让学生回忆所学的古诗词;而为诗配画,从中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美,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记忆等能力。
】三、诵读诗歌,领会意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下面进入第二关是“诵读诗歌”。
先选出两名同学赛读,再进行小组朗诵诗歌。
设立金奖一名各加20分,银奖两名各加15分,铜奖三名各加10分。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导语:同学们要认真领会诗的意境,揣摩语言,把握节奏,声情并茂。
2、随机抽选诗歌,再抽选每组两名同学进行诵读诗歌比赛。
3、小组朗诵诗歌。
4、评奖加分【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复习古诗词,训练学生诵读诗歌能力,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情,让学生在读中领会意境。
从而提高学生诵读古诗词能力。
】四、活用古诗,学以致用导语:如果我们在生活、写作时运用古诗词得恰当,更可以起到点睛的效果。
下面进行第四关抢答竞赛“活用古诗”,答对加10分,答错则扣10分,大家可要注意啦!1、夜深了,老师还在灯下不知疲倦地工作着,这不禁让我想起两句诗:。
2、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小学时成绩一团糟,请你以两句诗来勉励他:3、当你在公园里散步,看到满池荷花,你会吟诵什么? 。
4、台湾是祖国大家庭的一部分,台湾同胞也一样是炎黄子孙,可有的台湾人却排斥、仇视大陆人。
我想起用这样两句诗来奉劝他们:。
5、人们赞美小草,赞美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他们常常引用白居易的哪一句诗6、吃饭时我把米粒掉在地上,妈妈就用诗句来教育我要爱惜粮食。
7、一个人因为书读得多,所以文章写得又快又好,这真是应了唐朝杜甫写的。
8、食堂门口,准备写一句古诗来告诫人们珍惜粮食,你认为应该写。
9、当我们取得成绩时,不能骄傲,因为这句诗告诉我们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10、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了朵朵美丽的水花。
我不禁想起“。
11、每当过年过节时,背井离乡的游子总会特别思念自己的故乡,诗句表达了这一感情。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重视积累古诗词,更让学生懂得要灵活积累、运用古诗,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运用古诗词的良好习惯。
】五、古诗新唱,激发热情导语:其实古诗词不仅可以朗诵,还可以唱。
第五关是“古诗新唱”这关是附加的,能唱的则加分,每唱完一首加10分,不能唱的则不扣分。
1、学生唱古诗《咏鹅》《游子吟》《村居》《悯农》《静夜思》等。
2、欣赏和学唱《春晓》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春晓》,这首古诗我们已经很熟悉,大家一起唱一唱吧。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唱古诗词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投入到吟诵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六、创作诗歌,体验乐趣导语: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诗人正是用善于发现生活美的眼睛,创作一首首优秀诗歌。
今天,我们也来当回小诗人创作自己的诗歌,本次要评选最佳创作奖一名各加30分,评选最佳内容奖各两名各加20分,评选贴近生活奖三名各加10分。
1、欣赏诗歌导语:下面来看看一些小作者创作的诗歌,《云》和《爸爸的鼾声》。
云云像一个忙碌的画家在天空中画出一幅又一幅的图画云像一个贪玩的小捣蛋常常忘了回家爸爸的鼾声就像是山上的小火车它使我想起美丽的森林爸爸的鼾声总是断断续续的使我担心火车会出了轨咦爸爸的鼾声停了是不是火车到站了2、想想小作者是如何创作诗歌的?下面,我们也来动动笔,创作自己的诗歌。
(学生创作诗歌)3、学生先小组内诵读自己创作的诗歌,再推选优秀的诗歌评选。
4、优秀的诗歌上台诵读,再让学生投票评奖。
5、评奖加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创作诗歌都是来源生活,只要善于观察,其实创作诗歌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体验创作的乐趣。
】七、教师小结俗话说“天道酬勤”,学好古诗,关键是多读,还在于积累和运用。
【设计意图:激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学习中多读,多积累,多运用古诗词,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
】八、板书设计漫步诗林画中藏诗诗中显画诵读诗歌活用古诗古诗新唱创作诗歌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设计意图:重点突出每个闯关游戏主题,在教师小结时,让学生更好地回顾所学习的内容。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