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年红豆——中国古代爱情诗歌漫谈

合集下载

《红豆词》的作品分析及主要成就

《红豆词》的作品分析及主要成就

《红豆词》的作品分析及主要成就《红豆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红豆词》以其深刻的内涵、优美的语言和感人至深的故事而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红豆词》的作品进行分析,并探讨它的主要成就。

《红豆词》是一部由中国古代文学大师王维所著,它是他所写的一系列诗歌中的一部分。

《红豆词》主要讲述了一对相爱的情侣,他们之间的爱情被一粒红豆所联结。

更重要的是,这篇作品以精湛的词藻和深邃的内涵,描绘了爱情的坚贞和执著。

从语言和文学风格上来看,《红豆词》的主要成就在于其优美的语言和精湛的文学艺术。

王维笔下的诗句用词精准、朗朗上口,字里行间透露着深情与浪漫。

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和意象,在诗中描绘出了那种细腻纤细的情感,使读者仿佛置身感受到了他笔下情侣的爱情。

故事情节的动人之处亦是其主要成就之一。

《红豆词》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却十分感人。

两个相爱的人因为宿命的红豆而相隔千里,但却依然心心相印。

这种深情的描写不禁让读者为之动容,同时也让人深思,对爱情和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再说,作者对爱情的理解和描绘也是其主要成就之一。

《红豆词》直面了爱情的苦痛和折磨,同时也歌颂了爱情的坚贞不渝和执着。

在这篇作品中,作者用真诚的笔触描绘了爱情的美好与苦涩,使读者对爱情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对爱情的体验和理解也更加深刻。

对于中国文学史和文化传统来说,《红豆词》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它不仅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来诗人们的创作借鉴和学习的范本,也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红豆词赏析爱情的绵绵情愫

红豆词赏析爱情的绵绵情愫

红豆词赏析爱情的绵绵情愫红豆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表现爱情的绵绵情愫,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红豆词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打动了人们的心弦,让人们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妙与纯粹。

红豆词的作者们善于运用朴实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手法,将爱情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们以夸张的手法来渲染爱情的深沉,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烘托出爱情的内心独特情愫。

比如,白红相间的红豆就如同恋人们纠缠不清的情感,红豆树下的那场绵绵细雨,则把两个人相互深情牵挂的画面准确地描绘了出来。

在红豆词中,爱情的情感往往连绵不断,让人陶醉其中。

这些情感多是以深情、暗恋、相思和思念等方式所展现出来,它们都给人以情感上的震撼。

在这些情感中,最为常见的莫过于相思之情了。

红豆词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相思的痛苦和无奈,让读者感同身受。

相思之情如同红豆,红豆熬煮成了相思汤,喝下去,却又一直品味不尽。

这种情愫的表达方式,让人沉浸其中,感慨万分。

红豆词中的爱情情感在时代的长河中不断流淌,流传至今。

红豆词既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也折射出人类对于爱情的普遍共识。

无论是古代的红豆词,还是现代的爱情歌曲,其背后的深沉情感都是人类共有的。

绵绵情愫,是红豆词最为鲜明的特色之一。

红豆词中无论是描绘二人相互思念的浓情蜜意,还是抒发个人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都蕴含着深深的情感。

红豆词中的爱情情愫是如此纯粹而真挚,它不受尘世的干扰,只为执着追求爱情的理想。

红豆词借用了大自然的美来描绘爱情的美好,让人们感受到了爱情的绵绵情意。

红豆词以其特有的形式和深入人心的主题,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

它通过优美的词句和艺术的手法,打动着读者的心灵,让人们流连忘返。

无论是古代人们对于爱情的思考与表达,还是现代人们对于爱情的向往与追求,红豆词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爱情的绵绵情愫。

爱情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它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红豆词正是通过对爱情的绵绵情愫的表达,让人们深切体会到爱情的魅力与动人之处。

《红豆词》的作品分析及主要成就

《红豆词》的作品分析及主要成就

《红豆词》的作品分析及主要成就【摘要】《红豆词》是中国古代著名诗歌作品之一,作者为唐代诗人王之涣。

本文对《红豆词》进行了深入的作品分析及主要成就探讨。

在作者背景介绍中,揭示了王之涣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在作品解读部分,着重解读了《红豆词》的题材、意境及艺术手法。

主要成就分析部分总结了该作品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影响与评价部分探讨了《红豆词》对后人文学创作的启发和影响,并评价了其艺术价值。

结合《红豆词》的艺术特点部分,揭示了该作品的独特之处和魅力所在。

本文认为《红豆词》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可以从更深层次探讨其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

总结指出,《红豆词》的独特艺术魅力将持续影响后人文学创作,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与研究。

【关键词】《红豆词》、作品分析、主要成就、作者背景、作品解读、影响与评价、艺术特点、重要性、展望、研究方向、总结1. 引言1.1 《红豆词》的作品分析及主要成就《红豆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词曲集,由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所创作。

王安石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兼文学家,他在任职宰相期间,提倡变法政策,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改革。

而他的诗词作品也因此展现出了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政治色彩。

《红豆词》共计100首,以爱情为主题,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痴情深处。

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为开篇,将红豆比作恋人,借以抒发对爱情的无限眷恋。

这一首词被视为《红豆词》的代表作,也是王安石创作词曲的巅峰之作。

《红豆词》通过王安石的神来之笔,展现了爱情的甜蜜与痛苦,并且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后人对爱情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它的主要成就在于唤起读者对爱情的共鸣,引发人们对生命和情感的深刻思考,令人感慨万千。

2. 正文2.1 作者背景介绍《红豆词》的作者是明代著名诗人王建。

王建字子由,号古竹,自号锁古笼主等。

他生于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早年痴于佛学,后来日渐摹仿柳永、辛弃疾风格,成为了明代文坛上备受瞩目的词人之一。

浅析宗璞《红豆》

浅析宗璞《红豆》

浅析宗璞《红豆》1000字
宗璞的《红豆》是一首传统的古风诗歌,诗中表达了爱情的美好和痛苦,以及时间的无情推移。

首先,诗歌选材上以“红豆”为主题,红豆象征着爱情,可以在很多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发现它的出现。

宗璞在诗歌中不断地提到红豆,通过红豆来表达爱情的美好。

例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人想和爱人一起赏月,共同把酒言欢,盼望永远在一起,红豆作为情定终身的象征,也为他们的爱情注入了更深的意义。

接着,诗人又描绘了爱情的痛苦。

诗中既有对爱情的美好渴求,也有对时间的无情推移的感叹。

例如“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诗人感叹爱情的辛酸,即使有苦难言,但执子之手的念头却总让他心醉神迷。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些意象虽然简短,却表达了爱情的无奈和脆弱。

最后,诗人提醒人们珍惜时间和眼前人,因为时间的流逝与无情,可能会让真爱从指间溜走。

例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告诉读者不要忘记珍惜眼前拥有的幸福。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人告诉人们,珍爱此时此刻,因为此时此刻就是我们此生最美的回忆。

综上所述,宗璞的《红豆》通过红豆这个象征爱情的符号,传达了爱情的美好和痛苦,同时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和眼前人。

这首诗深情浅唱,意蕴内蕴,是一首充满爱意和智慧的诗歌之作。

[论文]读《红豆诗三百首》谈诗歌意境

[论文]读《红豆诗三百首》谈诗歌意境

[论文]读《红豆诗三百首》谈诗歌意境读《红豆诗三百首》谈诗歌意境余廷林摘要:中华诗词的兴盛,是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息息相关的。

在当代诗词的创作中,已涌现出许多可流传百世的佳作。

本文试从诗歌意境方面对诗词的创作进行初步论述,以总结当代影响最巨大的一次诗歌大赛——“红豆?七夕”相思节诗词大赛在创作上的成败得失:红豆诗意境当代中华诗词关键词:《随园诗话》卷四云:“凡作诗者,各有身份,亦各有心胸。

毕秋州。

中丞家漪香夫人有《青门柳枝词》云:‘留得六宫眉黛好,高楼付与晓妆人’,是闰阁语;中丞和云:‘莫向离亭争折去,浓荫留覆往来人’,是大臣语;严冬友付读和云:‘五里东风三里雪,一齐排着等离人’,是词客语”。

吾观之,始信之然也。

“红豆?七夕”相思节诗词人赛2002年所征十多万首诗词,选编之《红豆诗三百首》中,略可见一斑。

正如丁国成诗家曰:“情至不能已,氤氲能作诗”。

然在十多万首中仅选出此三百首,可见诗词高下异也。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怀,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按瑚《红豆诗三百首》,实为第一等真诗,然余细品读之,觉各组诗之差别大矣,何者,意境高下异矣。

意境有无异矣,意境深浅异矣。

司空图说:“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岂容易谭哉?”(《与极浦书》)然而经历代诗评家的不断研究,已把意境的本质把握住了,特别是近代王国维,在意境说方面达到了顶峰,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如钟振振《红豆》:“海外捐红豆,镶钟十二时。

心针巡日夜,无刻不相思!”从“相思豆”想到了海外赤子无日无刻不思乡,再联想到用“镶钟”时刻勾起赤子们的爱国怀乡之情,真是奇想,从意境上看比起卿卿我我者,要高出许南国春风路几千,骊歌声里柳含烟。

夕阳一点如红豆,已把相多,实为佳构。

女诗人甄秀荣《送别》:“思写满天”。

意境何等阔大,何等浩茫,而其象征物“夕阳如红豆”言别人不能言之,却又是人人心目中都存在欲吐的意象,令人拍案叫绝,爱不释手,盖因意境深远矣。

《红豆词》的作品分析及主要成就

《红豆词》的作品分析及主要成就

《红豆词》的作品分析及主要成就《红豆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之一,它由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包含在《全唐诗》中。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厚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红豆的感慨和对人生的领悟,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红豆词》进行深入的作品分析,并探讨其主要成就。

《红豆词》是一首五言绝句,共有四句,每句皆有一定的内在关联与含义。

诗中所述的红豆,实际上是诗人借用物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反映出其对人生的独特领悟。

在这首诗中,王之涣通过对红豆的描绘,表达了对爱情的眷恋、对生活的感慨与对岁月的触动。

诗中第一句“才薄受香留,早风动凤凰楼。

”表现了诗人对红豆的赞美之情。

这句话用了“才薄”来形容红豆,意指红豆虽小但又具有一种细腻的美好,充满了诗意。

“受香”则表现了红豆的香醇馥郁,诗人将其比作风中的芬芳,使其光彩显现。

接着,“早风动凤凰楼”则是又一种美好的形容,将红豆置于凤凰楼之中,使其与高贵典雅的凤凰建筑产生了有趣的对比。

这种对红豆的赞美,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敏锐感受与对生活的热爱。

第二句“感极言微红豆小,恨不相逢未嫁时。

”则表达了诗人对红豆的眷恋之情。

这句话中的“感极言微”表现了诗人对红豆微小之美的深切感触,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红豆的喜爱。

接着,“红豆小”又一次点明了红豆的微小之处,却又不失其美丽与珍贵。

“恨不相逢未嫁时”则表现了诗人对美好而遥远的事物的渴望,表达了对人生最美好时光的未尽愿景。

这种对红豆的眷恋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得诗人的情感变得更加深刻而丰富。

第三句“也把红豆闲相赠,未曾云雨肠无情。

”则展现了诗人对红豆用途的重新思考。

这句话中的“也把红豆闲相赠”表现了诗人对红豆的馈赠与分享,并且将其比作美好的礼物,传递着诗人对友谊与爱情的美好祝愿。

接着,“未曾云雨肠无情”则表达了诗人对红豆饱经风雨的坚韧与执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理解与领悟。

这种对红豆的重新思考,使得诗人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更加丰富的感慨。

红楼梦红豆曲赏析

红楼梦红豆曲赏析

红楼梦红豆曲赏析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红豆曲》的内容。

这首曲子出现在小说的第33回中,是贾宝玉在离开荣府之前所写的一首曲子。

曲子的歌词如下: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春华春宵苦短,一日芳菲三百。

这首曲子的主题是爱情,通过红豆的形象来表达对深爱的人的忠诚和思念之情。

作者以“红豆”为比喻,抒发了他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爱人的难舍之情。

红豆是一种富有诗意的植物,它生长在南国,寓意着柔情似水、绵长不绝。

作者通过红豆的形象,愿意为心爱的人多采撷,表达了对心爱之人的深深思念。

通过这首曲子,作者直观地表达了爱情的纯真和美好。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红豆曲》在整个《红楼梦》中的意义。

在整个小说中,爱情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令人动容的爱情故事,比如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和王熙凤等。

而《红豆曲》作为爱情中的经典之一,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作者以此曲子展现了小说中的爱情主题,表达了对纯美爱情的追求和祝愿。

通过这首曲子,作者将爱情赋予了更深的内涵,使得爱情在小说中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学意义。

此外,《红豆曲》还有情感交流的作用,在小说中形成了一种意蕴丰富的交流方式,表达了人物内心的真实感情。

在贾宝玉写下这首曲子的时候,心中正在思念着林黛玉。

这首曲子成为了表达他内心深处情感的方式,同时也是他对林黛玉的真挚诉求。

这首曲子通过抒发贾宝玉复杂的情感,使得贾宝玉的内心世界得以更加生动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也正是通过这种情感交流,才使得《红豆曲》成为《红楼梦》中一个富有内涵的经典之作。

最后,我们还需要探讨《红豆曲》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红豆曲》成为了一首代表性的情诗,被誉为爱情诗经。

它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一。

作为《红楼梦》中的一部分,它在小说的主题和情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时,它本身也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明珠,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通过《红豆曲》,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学中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同时也能更加体味到爱情对人们情感的影响和意义。

相思情感诗句《红豆》赏析

相思情感诗句《红豆》赏析

相思情感诗句《红豆》赏析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词,是眷怀友人之作。

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

接下来店铺为你带来相思情感诗词句《“红豆”》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朝代:唐代作者:诗人王维原文:“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译文鲜红浑圆的“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春暖花开的季节,不知又生出多少?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集,小小“红豆”引人相思。

注释⑴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⑵“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⑶“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⑷“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

采撷(xié):采摘。

⑸相思:想念。

1、邓安生等.诗人王维诗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14-215赏析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

全诗词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

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

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

唐诗词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

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词“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

此诗词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词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

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

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

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

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诗人王维《杂诗词》)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绪论//1爱情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

掬取古代爱情诗歌中的朵朵浪花,感受情爱之真、人性之善、艺术之美。

少女怀春//5春的撩拨唤起少女的春情。

怀春少女对于爱情充满着美好的期待,展现了风姿各异的春思情态,也流露出莫可名状的忐忑以及种种矛盾复杂的心态。

男士多情//25倜傥风流的才子被理想佳偶吸引得心驰神荡、意乱情迷。

他们如饥似渴地慕恋绝色美人,为之浪漫痴想、神魂颠倒;单相思的结果,往往就是求之不得的惆怅怨恼。

青春邂逅//43青年男女偶然相遇,被对方的容貌身姿、举止风度深深吸引,强烈的欲念油然而生,擦出一见钟情的火花,刹那间的心灵碰撞充满着摄人心魄的迷醉与诗意。

花前月下//65才子佳人青春邀约,带着既兴奋又紧张的心情密林幽会,水边欢唱,尽享缠绵悱恻的柔情蜜意。

临别时分,他们依依难舍,互赠信物,寄托永结同心的憧憬与期盼。

海誓山盟//87热恋中的青年男女经常指天发誓,或以松柏譬喻,突显执著爱情的坚贞不渝。

痴情男女甚至希望化身为情人的衣领、腰带等等物件,以此表达朝夕为伴、长相厮守的美好心愿。

合欢绸缪//97步入婚姻殿堂的青年男女,陶醉于新婚的欢乐,两情绸缪的温馨。

新婚娇妻常与春花争美斗艳,尽显娇憨、自矜的动人情态,也留下了闺房调笑的盎然谐趣。

伤心南浦//109情人相别,从别前的缠绵情语到别时的不舍、叮嘱,再到别后的无限相思。

此类诗歌灵活运用情景交融、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细腻白描、心理刻画、复叠语句等艺术技法,使得离别深情的抒写更加形象传神、真切感人。

别梦依依//147相爱的情人离别之后,各自忍受着孤身独处的凄凉。

他们常常借助缥缈梦境来一解相思之苦,既有痴情梦寻的执著艰辛,也有梦中欢娱的缠绵旖旎,更有梦醒时分的悲怆凄楚,从而为古代爱情诗歌增添了朦胧浪漫的色彩。

相思愁怨//161描写男女相思愁怨的古代诗歌浩如烟海。

由于角色对象的迥然相异、表达手法的丰富多彩,此类题材的诗歌作品构成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展现出各色人等的情爱心理和深挚感人的相思情态。

久别重逢//233备尝离别之苦的男女久别重逢。

他们欣喜若狂,互诉相思之苦,珍惜重聚的良缘;破镜重圆的夫妻更多饱经沧桑的人生感慨。

离乱时代的重逢,则另具一番旋聚旋别、悲欢交集的复杂况味。

往事如烟//247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失恋、弃妇之作,流露出被抛弃的抒情主人公自怨自艾、悲愤激烈,或者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

经历了爱情失落的男性主人公追忆逝水年华,则表达出人面桃花的咏叹、往事如烟的惆怅。

曾经沧海//287古代殉情诗歌,以决绝的态度表达爱情的忠贞不渝,产生令人感佩的精神力量。

大量悼亡诗歌则通过触景伤情、睹物思人、追怀往事、细诉衷肠、痴情想象等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异常细腻地传写出刻骨铭心的伤悼之情。

主要参考文献//317后记//325绪论爱情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

掬取古代爱情诗歌中的朵朵浪花,感受情爱之真、人性之善、艺术之美。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爱情。

瓦西列夫《情爱论》指出:爱情是“在传宗接代的本能基础上产生于男女之间、使人能获得特别强烈的肉体和精神享受的这种综合的(既是生物的,又是社会的)互相倾慕和交往之情”。

情爱是人的生理本能和基本权利,爱情是人类精神活动中最富于诗情画意的追求。

爱情固然不是生活的全部,但完美的生活必然包括完美的爱情。

歌德说:“人生之中有爱情,就恰如自然界有春天,大地上有鲜花。

”雨果也说:“生命是一朵花,爱情是花蜜。

”因此,对不可名状的爱情的热烈向往、痴狂追求与衷情歌唱,就成为诗歌的主要题材。

正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所说:“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

性爱特别是在最近八百年间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和地位,竟成了这个时期中一切诗歌必须环绕着旋转的轴心了。

”[1]清人袁枚也指出:“夫诗者,由情生者也。

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

诗所最先,莫如男女。

”[2]中国古代的爱情诗经历了《诗经》《楚辞》时代、魏晋南北朝时代,到了晚唐李商隐的无题诗,近体诗歌抒写爱情的功能和技巧发展到了极致。

与此同时,中唐以来兴起的曲子词凭借其合乐歌唱、长短参差的体裁优势,逐渐取代了近体诗表现爱情的地位,成为晚唐、五代以来描写爱情的“专业户”,从而形成了宋代所谓“诗词分疆”的功能定位、“诗庄词媚”的风格差异。

钱锺书在《宋诗选注·序》中指出:“宋代五七言诗讲‘性理’或‘道学’的多得惹厌,而写爱情的少得可怜。

宋人在恋爱生活里的悲欢离合不反映在他们的诗里,而常常出现在他们的词里。

……据唐宋两代的诗词看来,也许可以说,爱情,尤其是在封建礼教眼开眼闭的监视下那种公然走私的爱情,从古体诗里差不多全部撤退到近体诗里,又从近体诗里大部分迁移到词里。

”[1]因此,抒写花前月下的儿女情思就成为了唐宋词最为擅长的题材。

宋朝以后诗词、散曲、民歌当中对于情爱的抒写,意蕴丰富,别具魅力,为中国的爱情文学增添了多样的风采。

勃兰兑斯深刻揭示了爱情文学的时代价值:“在文学表现的所有情感中,爱情最引人注意;而且,一般来说,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最深。

了解人们对爱情的看法及表现方法对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是个重要因素。

从一个时代对爱情的观念中我们可以得出一把尺子,可以用它来极其精确地量出该时代整个感情生活的强度、性质和温度。

”[2]本书依循爱情、婚姻发展的先后阶段,掬取古代诗歌长河中的一朵朵浪花,形象展现青年男女在爱情、婚姻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和心态特征,同时也体会到不同时代、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爱情诗歌的风格差异,更为真切地感受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情爱之真、人性之善、艺术之美。

少女怀春春的撩拨唤起少女的春情。

怀春少女对于爱情充满着美好的期待,展现了风姿各异的春思情态,也流露出莫可名状的忐忑以及种种矛盾复杂的心态。

《诗·鄘风·载驰》云:“女子善怀,亦各有行。

”是说女子多情善感。

《诗·召南·野有死麕》亦载:“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所谓“怀春”,即“思春”,因情欲萌动而产生求偶欲嫁之念。

少女怀春,是一种极自然的生理现象,也是一种美好的感情体验,德国文学家歌德在《少年维特的烦恼》中即称:“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怀春少女对于爱情充满着美好的期待和莫可名状的忐忑。

◎春情萌动◎◇青春的苦闷怀春少女情窦初开,顾影自怜,常常生发出难言的青春郁苦。

南朝神弦歌《青溪小姑曲》是一首民间娱神的祭祀歌曲:“开门白水,侧近桥梁。

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青溪水神庙里的小姑塑像面对熙熙攘攘的瞻仰人群,天生丽质,却“独处无郎”;在她泥塑雕像黯然神伤的眉宇间,分明充溢着芳心难托的郁苦。

这样的情状正如舒婷《神女峰》诗歌所咏:“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花间词人张泌《蝴蝶儿》词则以人、物莫辨的形态,抒写女子的感伤春思:蝴蝶儿,晚春时。

阿娇初著淡黄衣,倚窗学画伊。

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

无端和泪拭胭脂,惹教双翅垂。

一位妩媚的少女面对三春芳华、彩蝶纷飞的美好图景,心中充溢着青春的喜悦,情不自禁地倚靠窗儿学起画蝴蝶来了。

她“初著淡黄衣”,自己的心情也如蝴蝶一般生动地飞扬。

但是就在此刻,内心的情感在外物刺激下发生了陡转,她由双双对对飞舞的彩蝶联想到人生的伴侣,自己闺阁深锁,纵然青春红颜,却不如纷飞的双蝶那样自由自在,于是禁不住落下了伤心的眼泪。

“无端”二字就像是皇甫松词里的“无端隔水抛莲子”(《采莲子》)那样,将少女从充满青春向往到陷入情爱苦闷的心理变化,描绘成连她自己也不知其所以然的微妙过程;少女伤春情怀的萌动,就在瞬间由于外物的触引而真切地传达了出来。

最后一句更是移情入画,画面中双翅的低垂,实则折映出女子此刻低迷的心态;这“双翅垂”的蝴蝶正是那位愁闷少女的自我写照,成为青春苦闷的一种象征。

清人陈廷焯《云韶集》卷一评之曰:“妮妮之态,一一绘出。

干卿甚事,如许钟情耶?”[1]◇春的撩拨春,在一年四季中是一个清新美好的季节。

它往往代表万象更新、朝气蓬勃、青春年华、秀丽迷人等等意蕴,同时又常与青年男女的爱情密切相关。

人们习惯以此来形容女性娇美的姿态,例如称娇艳的女子为“春娇”(梁鍠《狷氏子》:“忆事临妆笑,春娇满镜台。

”)、“春人”(杨慎《扶南曲》之一:“春人辞曲房,罗绮杂花香。

”),形容女子的眉毛为“春黛”(吴均《楚妃曲》:“春妆约春黛,如月复如蛾。

”)、“春山”(李商隐《代董秀才却扇》:“莫将画扇出帷来,遮掩春山滞上才。

”),形容女子姣好的面容为“春色”(柳永《梁州令》:“一生惆怅情多少,月不长圆,春色易为老。

”)、“春华”(何景明《明月篇》:“红闺貌减落春华,玉门肠断逢秋色。

”)、“春缬”(杨基《金陵对雪用苏长公聚星堂禁体韵》:“脂凝香靥罢晨妆,脸晕微涡散春缬。

”),将女子的秀发比喻为“春云”,将女子的眼睛比喻为“春水”,将女子的手指比喻为“春葱”、“春笋”等等。

相应地,称男女相爱的情意为“春情”(王融《咏琵琶》:“丝中传意绪,花里寄春情。

”)、“春意”(南朝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春歌》:“温风入南牖,织妇怀春意。

”),称男女情歌为“春歌”(李珣《酒泉子》:“别情遥,春歌断,掩银屏。

”),称男女之间的缠绵欢爱为“春风一度”,表达恋情的书信为“春词”,彼此的相思之病为“春病”,等等。

春天是万物复苏、生长、繁盛的季节,即如《吕氏春秋》所云:在孟春,“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1];在仲春,“日夜分,雷乃发声,始电。

蛰虫咸动,开户始出”[2];在季春,“生气方盛,阳气发泄,生者毕出,萌者尽达,不可以内”[3]。

春气萌发,不但能够“动物”,而且可以“感人”,此即钟嵘《诗品序》所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4]是也。

如《淮南子·谬称训》所云:“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

”高诱注:“春女感阳则思,秋士见阴而悲。

”[5]正如万物因“阳气”感发而复苏、生长,女性亦因春天的“阳气”感发而产生怀春之意。

《诗·豳风·七月》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郑笺》曰:“春女感阳气而思男,秋士感阴气而思女,是其物化,所以悲也。

悲则始有与公子同归之志,欲嫁焉。

”[6]“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

”(萧绎《春别应令四首》其一)春天是人的性爱欲望最旺盛的季节,也是人的怀春、思偶欲念最强烈的季节。

因此,古代诗歌描写少女怀春,非常着意渲染春天景物的触引,使得春景与春情之间构成了和谐美妙的同构关系。

南朝吴声歌曲《子夜四时歌·春歌》其十就洋溢着春的气息: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

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这首短诗中描绘的各种春景无不渗透着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娇媚美艳,唱出了她的怀春心曲。

特别是后面两句,踏青游春的少女在做着青春的白日梦,将春风吹开衣衫想象成一位多情的翩翩公子温柔地爱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