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教学大纲

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教学大纲《测试技术与控制工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习时间:课程类型:0110098测试技术与控制工程32选修英文名称:课程成绩:课程性质:预存课程:课程系: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2专业课程电气与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机电工程学院应用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及自动化课程术语:1、第六学期课程的地位、目标和任务本课程的状态:测试技术和控制工程是高等院校机电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和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应着重介绍机电系统中传感器、检测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应注重设计理念、创新意识和设计技能的培养。
本课程的目标是:1.学生获得传感器、自动检测方法、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和特点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将所学的自动检测技术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灵活地应用于未来的工作和生产实践。
本课程的任务:1.掌握各种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2.具备自动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3.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和特点;4.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程序设计和实现技术;5.初步形成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以前的课程:电气和电子技术,C语言编程。
后课程:创新机械设计等。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导言教学要求: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典型产品和发展趋势。
要点: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难点:机电一体化关键技术的教学内容;第一节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1)机电一体化的定义(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要素(3)机电系统的分类(4)机电系统的特征第二节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产品(1)机电一体化理论与技术基础(2)机电一体化关键技术(3)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第三节机电一体化的历史和趋势(1)机电一体化的历史(2)机电一体化的趋势第二章传感器和检测技术教学要求:理解传感和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应变和应力、压力、位移、流量、温度等典型物理量的检测技术及相应传感器的测量原理。
机电技能教学大纲模板

---机电技能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2. 课程代码:3. 学分:4. 授课对象:5. 授课学时:6. 教学周期:7. 教学大纲编制日期:二、课程性质与目标1. 课程性质:- 基础课程- 专业课程- 实践课程2.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机电系统的基本原理、构造、性能及其应用。
-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故障诊断能力、维修能力和创新能力。
- 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模块一:基础理论- 机电系统基本原理- 传动机构原理与应用- 电气控制原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2. 模块二:实践技能- 机电设备的拆装与维护- 电气控制系统的调试与故障排除- 自动化设备的操作与编程- 机电系统的设计与优化3. 模块三:综合实训- 机电系统集成项目- 机电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 机电系统创新设计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2. 案例分析法3. 实践操作法4. 讨论法5. 网络教学资源利用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报告等。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综合考核。
4. 实践考核: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故障诊断能力。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1. 教材名称:2. 作者:3. 出版社:4. 参考书目:- 《机电系统原理与应用》- 《电气控制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七、教学资源1. 实验室资源:机电实验室、电气实验室、自动化实验室等。
2. 教学软件:机电系统仿真软件、电气控制软件等。
3. 网络资源:相关课程网站、在线教育平台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此处列出详细的学期教学进度表)九、备注(如有其他特殊要求或说明,可在此处添加)---请注意,这只是一个模板,实际教学大纲应根据学校的具体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特点进行定制。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大纲

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大纲与考核大纲目录一、实践教学大纲1、认识实习教学大纲 (1)2、钳工实训教学大纲 (4)3、零件测绘教学大纲 (6)4、焊工实训教学大纲 (8)5、电工实训课程教学大纲 (10)6、车工实训教学大纲 (13)7、电子实训课程教学大纲 (15)8、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18)9、金工实训教学大纲 (20)10、机床电器与PLC实习教学大纲 (25)11、数控机床操作实训大纲 (28)12、工艺及夹具设计教学大纲 (31)13、毕业实习大纲 (33)14、毕业设计教学大纲 (36)二、实践考核大纲1、认识实习考核大纲 (39)2、钳工实训考核大纲 (41)3、零件测绘考核大纲 (44)4、焊工实训考核大纲 (46)5、电工实训考核大纲 (49)6、车工实训考核大纲 (51)7、电子实训考核大纲 (54)8、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考核大纲 (56)9、机床电器与PLC实习考核大纲 (58)10、数控机床操作实训考核大纲 (60)11、工艺及夹具设计考核大纲 (62)12、毕业设计考核大纲 (64)II认识实习教学大纲认识实习教学大纲实践环节名称:认识实习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学时:1周学分:1开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先修课程:一、课程基本目的本课程是必修课,课程性质是技术基础课,是《机械制造基础》的先修实践教学环节,是重要的工程训练环节之一。
通过金工实习使学生初步接触机械制造生产实际,学习材料成型和机械制造工艺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以后从事机械方面的工作打下必要的感性基础。
通过实习,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观点、劳动观点、组织纪律、质量和经济观念,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为今后从事机电方面的工作奠定较为扎实的实践基础。
二、实习目的1、熟悉机械制造毛坯成型的基本方法、零件加工方法和产品部件的拆装方法;以及所用设备、工夹、量具、材料、加工工艺、加工质量和安全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大纲

********************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大纲制定人:机电系******一、课程的性质、任务《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其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利机电一体化技术解决各种实际工程问题所需的知识,结合生产实际为本专业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了解机电一体化应用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特点。
2、掌握机电一体化应用系统的机械技术3、掌握机电一体化应用系统的传感检测技术4、掌握机电一体化应用系统的伺服驱动技术5、掌握机电一体化应用系统的控制和接口技术6、掌握机电一体化应用系统的整体设计技术7、掌握机电一体化应用系统的机器人设计技术三、课程内容一、机电一体化概述教学要求教学内容:1. 1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1. 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1. 3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1. 4机电一体化产品1. 5机电一体化的现状与发展前景基本要求:了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
二、机电一体化机械技术教学要求教学内容:2. 1概述2. 2机械传动机构2. 3机械导向结构2. 4机械的支承结构2. 5机械执行机构基本要求:了解机电一体化机械技术的特点。
掌握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机械基础知识和设计要点三、机电一体化传感检测技术教学要求教学内容:3.1传感器组成与分类3. 2典型常用传感器3. 3传感器的选择方法3. 4传感器数据采集及其与计算机接口基本要求:了解机电一体化传感器技术的特点。
掌握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传感器知识和设计要点四、机电一体化伺服驱动技术教学要求教学内容:4. 1概述4. 2典型执行元件4. 3执行元件功率驱动接口基本要求:了解机电一体化执行器技术的特点。
掌握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执行器知识和设计要点五、机电一体化控制及接口技术教学要求教学内容:5. 1控制技术概述5. 2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5. 3人机接口技术5. 4机电接口技术基本要求:了解机电一体化接口技术的特点。
机电工程学院课程教学大纲

师资队伍
教授、副教授占比
拥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学术背景 的教授、副教授占比达到80% 以上。
教师教育背景
大部分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且 毕业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 机构。
教师实践经验
多数教师具有企业工作或实践 背景,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
教学设施与实验室条件
01
实验室数量与面积
拥有多个专业实验室,总面积超 过5000平方米,设备总值超过 1000万元。
本课程及时引入机电工程领域的最新技 术和成果,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前沿 技术动态,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点与突破
教学内容更新
教学方法改革
实践环节强化
本课程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更新 和优化,增加新技术、新工艺、 新材料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 够紧跟科技发展步伐。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 例教学、项目驱动、翻转课堂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和实 施,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 比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 新能力。
国内外同类课程比较分析
教学内容比较
与国内同类课程相比,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更加全面和深入,涵盖了机电工程领域的多个方面;与国外同类课程相比,本 课程更加注重实践环节和创新能力培养。
教学方法比较
与国内同类课程相比,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更加多样化和灵活,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与国外同类课程相比,本课程在 教学方法上更加符合中国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网络教学资源
建设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在线课程、教学视频、 在线测试等多元化教学资源。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考试方式与成绩评定
考试方式
采用闭卷考试,试卷涵盖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和技能要求。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为机械工程专业学生提供测试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使其掌握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将学习机械系统测试的基本原理、常用测试方法和测试过程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目标如下: 1. 熟悉机械工程测试领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学习机械系统测试的常用仪器设备和测试技术; 3. 掌握测试过程中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与结果处理方法; 4.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5.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机械工程测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测试的定义和分类 -测试的基本原理 - 测试的误差和精度控制 2. 机械系统测试的常用仪器设备 - 传感器和测量仪器的选择和应用 - 信号调理和放大技术 -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 3. 机械工程测试的常用方法和技术 - 静态测试方法和技术 - 动态测试方法和技术 - 频率响应测试方法和技术 - 振动测试方法和技术 4. 机械系统测试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 数据采集系统的构建和配置 - 数据采集方法和技术 -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5. 实验设计与实施 -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实验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 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 实验结果的评估和总结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重点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具体教学方法包括: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形式,讲解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室实践,使用仪器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测试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讨论和研讨:组织学生进行课程相关问题的讨论和研讨,促进学生的学习交流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4. 课程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和实施,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
机电一体化(机电设备管理与维修方向)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机电一体化(机电设备管理与维修方向)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计算能力和简单机械零部件的设计能力,同时也为后续课学习打下基础。
主要任务是:(1)熟悉常用机构、常用机械传动及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结构和标准,掌握常用机构、常用机械传动和通用零部件的选用和基本设计方法,具备正确分析、使用和维护机械的能力,初步具有设计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2)具有与本课程有关的解题、运算、绘图能力和应用标准、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2)课程教学的教学内容(含实验实践内容及其类型等)、基本要求、学时分配等(3)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前期课程及知识要求:《机械设计基础》在机电一体化(机电设备管理与维修方向)专业整个教学计划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要求学生应有比较扎实的机械制图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
后续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课程质量标准与成绩考核方式理论教学:期末考试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实践教学:各实验均按实验操作、实验效果、实验报告质量和实验纪律综合评定成绩。
实验成绩以15%计入本课程学期总成绩。
(5)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教学手段(技术)指南等理论教学:讲课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举例要注意典型性及工程应用性,教会学生思路、技巧和方法。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录像、幻灯等电化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技术。
实践教学:实验课主要帮助学生验证所学知识。
课程设计主要帮助学生了解一般机械设计的全过程,强调独立思考,鼓励创新,提倡计算机绘图。
(6)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两本以上公开出版的教材或讲义)《机械设计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陈立德主编 2000.8《机械设计基础》郭红星主编2005年西电出版社《机械设计基础》贺敬宏宋敏主编2005年西北大学出版社。
机械测试技术 教学大纲

机械测试技术教学大纲摘要:一、课程概述1.课程性质与地位2.教学目标和培养要求3.课程教学内容与安排二、机械测试技术基本概念1.测试技术的定义2.机械测试技术的基本组成3.机械测试技术的作用和意义三、测试系统的基本构成1.测试传感器2.信号放大与处理3.信号的显示与记录四、机械测试技术的主要方法1.静态测试2.动态测试3.高温测试4.低温测试五、机械测试技术的应用1.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2.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3.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4.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六、机械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1.智能化测试技术2.集成化测试技术3.数字化测试技术正文:机械测试技术是一门涉及机械制造、航空航天、汽车工程、能源等领域的交叉学科,旨在通过测试技术获取机械设备的各种性能指标,从而为机械设备的设计、制造、运行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一、课程概述机械测试技术课程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课,课程性质与地位重要。
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测试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测试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课程教学内容与安排合理,覆盖了机械测试技术的基本概念、测试系统的基本构成、机械测试技术的主要方法和应用等方面。
二、机械测试技术基本概念测试技术是一种通过测量和检验来获取机械设备性能指标的方法。
机械测试技术的基本组成主要包括测试传感器、信号放大与处理、信号的显示与记录等。
机械测试技术的作用和意义在于,能够有效提高机械设备的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降低机械设备的故障率和维修成本。
三、测试系统的基本构成测试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测试传感器、信号放大与处理、信号的显示与记录等。
测试传感器负责获取机械设备的各种性能指标,信号放大与处理负责对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进行放大、滤波、模数转换等处理,信号的显示与记录负责将处理后的信号显示出来并记录下来。
四、机械测试技术的主要方法机械测试技术的主要方法包括静态测试、动态测试、高温测试和低温测试等。
静态测试主要用于测量机械设备的静态性能指标,如静态刚度、静态强度等;动态测试主要用于测量机械设备的动态性能指标,如动态刚度、动态强度等;高温测试和低温测试主要用于测量机械设备在高温和低温环境下的性能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电检测技术》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机电检测技术是一门技术应用课程的性质,选修课;学时22学时,考查课。
课程的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以前的传感器技术无法满足学生特别是机电专业学生在检测方面的需求。
检测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化生产中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检测技术是一个涉及数学、物理学、电工电子学、材料学、光学、机械、计算机技术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技术领域。
对于高等学校的学生来说,具备一定的检测技术知识和技能是十分必要的。
二、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机电工程技术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并直接从事工程实践打下必要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机电设备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掌握机电设备的电-液-气控制及基本控制原理,熟悉机电设备的综合应用技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培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能力目标
从应用的角度出发,以检测系统整体结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对检测技术所涉及的各方面做了介绍,理论结合实际,通俗易懂。
另外,本书在详细讲解机电检测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与实训项目相联系,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专业知识。
本教材力求浅显易懂、结构科学合理,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知识结构由基础到提高,再到综合应用,切实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职业素养目标
掌握成人教育学生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
度,明确学习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
三、课程基本内容与要求
第1章机电一体化概述
1.1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1.2 机电一体化产品
1.3 机电一体化的现状与发展
第2章检测技术基础
2.1 检测技术的概念
2.2 检测技术的一般方法
2.3 信号及其描述
2.4 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
2.5 检测装置的基本特性
第3章检测技术与检测元件
3.1 机械式检测元件
3.2 电阻式检测元件
3.3 电容式检测元件
3.4 变磁阻式检测元件
3.5 压电式检测元件
3.6 热电式检测元件
3.7 光电式检测元件
3.8 霍尔检测元件
第4章信号调理电路
4.1 变送器
4.2 阻抗匹配
4.3 测量电桥
4.4 信号放大电路
4.5 滤波器
第5章信号显示记录装置
5.1 无纸记录仪
5.2 数字存储示波器
5.3 触摸屏技术
第6章检测仪表
6.1 检测仪表的构成和设计方法
6.2 机械量测量仪表
6.3 压力检测仪表
6.4 流量检测仪表
6.5 物位检测仪表
6.6 温度检测仪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系统的学习检测知识。
五、考核与评价
1.实验成绩30%
2.平时作业20%
3.期中期末考试50%
六、教学参考书
《机电检测技术》,郭燕,韩京海,朱丽琴编,化学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