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的形成》演示实验的创新

合集下载

《风的形成》演示实验的创新

《风的形成》演示实验的创新
实 践 与 应 用
中国 砚甙瓣 装各
2 0 1 3 :  ̄ F - 2 月
中,然 后让 聋 生用聚 光 灯 找 。大 家 兴趣 盎然 ,注 意 力 高 度 集 中,在 黑 暗 中急切 地 寻找着 冒险 的 “ 我 ”,聋 生探
求 知识 的欲 望 在聚 光灯 功 能 中得 以激 发 ,同 时在 画面 的
读, 自 行感悟,通过 对{ 司 句、意境 的鉴赏以及对宗璞相关作 品的阅读 ,进行 自 主思考、合 作探究 。一场富有活力和创意 的对话 及时展开,每个聋生都提出了 自己的看法 ,做出了 自
欣 赏 、深 切 的感 受中 ,对 “ 我 ” 当时在 悬崖 上 的那 种孤
己的判断,体验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聋生思维碰撞和心灵
学生 主动 参 与 、乐于 探 究 、勤于 动手 ,培 养 学生 的交 流
四、结束语
德 国哲 学家 雅斯 贝尔斯 说过 : “ 真 正 的教育 是用 一 棵 树 来摇 动 另一棵 树 ,用 一朵 云 去推 动 另一 朵云 ,用 一 个 灵 魂去 唤醒 另 一个 灵魂 。”作 为聋校 的教师 ,鉴 于聋 生的 认知 特 点 ,在 教 学 中应积 极运 用 电子 白板 ,打 造 出
第 一步 :打 开 电源 开关 ,让 实验 箱 内的灯 亮起 来 , 与 前面 灯不 亮 的现 象进 行对 比, 引导学 生观 察烟 的流动
方 向。
经 过 观 察 ,在 学 生讨 论 的基 础 上得 出 实验 结 论 :
空气 受 热后 会 上升 , 周 围 的 冷 空气 会 补 充 过 来 , 从 而
交流这样的动态过程 ,完成 了意义建构 ,教师随机点拨 ,总 结出宗璞一贯的风格 :主题追求积极含蓄,感 隋流露婉 曲有 致,景物描写精美,文字表达简练 ;她重在对客观景物作精 细、真切 的描摹,品味景物最积极 的内在精神 。当聋生感受 到作者这样一种风格之后 ,自然而然就能体会作者花费大量 笔墨对紫 藤萝瀑布进行 描摹 的深刻含 义 了。法 国作家萨特 说: “ 阅读是—种被 引导 的创造 。”聋生在学习中交流和探

《风的形成》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风的形成》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为冀人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天气变化的第一课,承担了单元开头的任务。

对应新课标〃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中3-4年级内容要求:观察并描述空气受热上升的现象:了解风是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

为了构建学生知识概念,设计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以此作为证据,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学情分析1 .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见到烟雾,所以对本课艾条的作用不是特别了解。

需要教师引导渗透烟雾可以显示空气流动的情况。

2 .实验设计环节,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意识还不过强,对材料进行逻辑分析的能力需要及时引导。

3 .学生生活中基本没有使用过火柴,他们对火要么过于兴奋,要么很恐惧,都会影响他们实验的效率,需要进行更多的引导。

教学目标一 .科学观念:(一)学生通过交流生活经验,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制造风。

(二)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自然界的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二 .科学思维:(一)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二)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进行模拟实验探究。

(三)学生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三.探究实践:(一)在日常的现象中面对疑惑,能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通过实验等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

四 .态度责任:(一)学生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乐于动手操作感兴趣的事物。

(二)学生能如实记录和报告观察与实验的信息,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

(三)乐于倾听他人观点,改进和完善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积极主动通过实验等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来解释生活中所产生的疑惑。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理解自然风的形成原理(空气如何流动形成风):空气受热后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不冲过来,从而使空气流动形成风。

教学资源准备教材,希沃,实验器材(蜡烛,火柴,塑料袋,风的模拟实验器材)教学教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听风)(一)播放台风〃桑美〃新闻转播视频导入(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二)提问在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风,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课题:风的形成)(三)请学生制造风,让袋子飘起来。

《风的形成》演示实验的创新

《风的形成》演示实验的创新

《风的形成》演示实验的创新《风的形成》一课选自河北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第16课。

该课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为以后研究保温和散热奠定基础。

风的形成模拟实验,主要是让学生探究风的成因,引领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直接感知空气因热而流动的过程,从而明白风的形成是由于这样的空气在流动,知晓原理,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本实验原型来自课本示意图,是把一支蜡烛放进实验箱内,把湿毛巾放在实验箱的进风口,点燃蚊香放在进风口,观察烟的流动方向。

点燃箱内的蜡烛,再把蚊香放在进风口,观察蚊香烟流动的方向(如图1所示)。

根据书中示意图经过笔者多次实验,发现实验效果不明显,学生不易观测到烟的存在及流动,且产生实验现象需要十多分钟时间,严重影响课堂效率,经过反复分析、实验,发现实验原型存在以下不足:(1)蚊香烟雾较轻薄,烟的运行轨迹不明显。

(2)选择蜡烛做热源有弊端:①蜡烛在实验箱内,实验操作时不方便点燃和熄灭;②蜡烛容易烤焦实验箱,存在安全隐患;③蜡烛在密封的演示箱内很容易熄灭。

二、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根据上面的研究,笔者在实验器材与实验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与创新:(1)本实验为演示实验,为达到最佳演示效果,笔者采用了玻璃器材,正面与顶、两侧透明,有利于各个方位的学生进行观察,背部粘贴绿色卡纸,以衬托烟的颜色,不仅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烟的运行轨迹,同时更好地保护了学生的视力。

(2)实验用的热源用275 W发热的灯泡替换原来燃烧的蜡烛,优点如下:①产生的高温,使空气流动速度加快,能在较短时间内观测到实验效果,提高实验效率。

②操作简单方便,只需开、关电源即可。

③减少干扰,蜡烛在燃烧时也会产生烟雾,学生容易与实验中的烟雾混淆,这样更加增强了实验的说服力。

(3)热源周围用卡纸做1个灯罩,以防实验中灯泡产生的强光刺眼,同时在灯罩的一边剪1个缺口,保证箱内的亮度,能清楚地观察到烟的轨迹。

风的形成大班科学教案

风的形成大班科学教案

风的形成大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风的形成过程,知道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

2.培养幼儿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激发探索欲望。

3.培养幼儿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理解风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运用实验方法探究风的形成。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打气筒、扇子、纸片、蜡烛、火柴等。

2.教学课件:风的形成动画、相关图片等。

3.教学场地:宽敞的教室或户外活动场地。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播放风的声音,让幼儿猜测是什么声音。

(2)教师出示气球、扇子等物品,引导幼儿思考:这些物品和风有什么关系?2.讲解风的形成过程(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风的形成动画,讲解风的形成过程。

(2)教师结合图片,详细讲解风的形成原理,如空气流动、气压差等。

3.实验探究(1)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实验,探究风的形成。

实验一:气球实验教师将气球吹满气,然后放开气球,让幼儿观察气球在空气中飞舞的现象,引导幼儿思考:气球为什么会飞舞?实验二:扇子实验教师用扇子扇动空气,让幼儿观察扇子附近的纸片飞舞的现象,引导幼儿思考:扇子为什么会使得纸片飞舞?实验三:蜡烛实验教师点燃蜡烛,用扇子扇动蜡烛火焰,让幼儿观察火焰的变化,引导幼儿思考:火焰为什么会变化?4.小组讨论1.风的形成原理是什么?2.风有哪些作用?3.如何利用风?(2)教师邀请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2)教师让幼儿反思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收获。

6.活动延伸(1)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观察自然界的风现象。

(2)教师让幼儿回家后,与家人分享所学内容,尝试解释风的形成。

五、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风的形成原理的理解程度。

2.评价幼儿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幼儿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检查幼儿在活动延伸中的表现,了解幼儿对所学内容的运用和拓展能力。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风是怎么来的吗?对了,风是因为空气宝宝在动,就像我们跑来跑去一样,空气宝宝跑得快,我们就感觉到风了。

小学科学自制实验设计

小学科学自制实验设计

小学科学自制实验设计一、实验名称:模拟风的形成二、教材相关内容:“风的形成”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并根据此内容进行改进创新实验。

三、实验目的:理解风的形成原因,初步学会做空气流动形成风的模拟实验。

四、材料:大小塑料空瓶、蜡烛、蚊香、剪刀,小刀、像皮泥、火柴五、实验步骤:1、制作空气流动装置(1)、用小刀将大塑料瓶切去,然后用剪刀修理整齐,再在大塑料瓶的壁剪一个与小塑料瓶瓶口约大的小洞。

(2)、把小塑料瓶沿瓶口下10厘米处整齐剪下。

(3)、将小塑料瓶的瓶口扎进大塑料瓶壁的小洞中,并用橡皮泥封住。

2、实验过程:(1)、点燃蜡烛,观察火焰没有漂动,说明没有风。

(2)、把做好的空气流动装置罩在点燃的蜡烛上,让玻璃管口对好蜡烛火焰,可以看到火焰向另一个方向漂动。

说明有从外向里的风。

堵住管口,没有风进去,蜡烛火焰方向朝上。

(3)、点燃一段蚊香,放在小瓶口的地方,不点燃瓶子里面的蜡烛,烟徐徐上升;点燃蜡烛,可以看到烟雾随小瓶口流入,现从大瓶流出。

3、原理:这是因为点燃蜡烛后,并瓶内空气受热上升,从大塑料瓶口流出,瓶内空气稀薄,压力减小。

而同时瓶外温度没有升高,空气没有变化,压力较大。

由于瓶外压力大于瓶内压力,瓶外的空气就顺着小塑料瓶口向大塑料瓶内流动,瓶内的空气受热不断上升流出,瓶外的空气又源源不断地流进瓶内,这样就形成了一股由瓶外向瓶内流动的空气,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六、优缺点1、优点:每一样材料都很容易找到,做起来也很方便,实验过程形象直观。

2、缺点:塑料瓶子,在材料的选择上是个问题。

蜡烛点燃后,时间长了,容易使空瓶子变形。

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做实验时,左手抓住空瓶子的上方,压紧了,保证瓶子的灭闭性。

可以用手去感觉瓶子里的温度逐渐升高,从而形成温差。

温度太高了,立即吹灭蜡烛。

四年级上册科学风的形成实验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风的形成实验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风的形成实验教案
标题: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风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风是空气流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2. 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风的形成原理。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风扇,蜡烛,火柴,纸片等。

2. 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设备。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风吗?风是如何形成的呢?”引发学生的思考。

2. 新课讲解
(1)解释风的定义:风是由地球表面大气层中温度差异引起的空气流动现象。

(2)讲解风的形成原理:由于地球表面受太阳照射不均匀,导致各地温度不同,空气会从高温区流向低温区,形成风。

3. 实验操作
(1)点燃蜡烛,放在桌子上。

(2)打开风扇,让风扇对着蜡烛吹。

(3)观察蜡烛火焰的变化,并尝试用纸片感受风的存在。

4. 结论讨论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得出结论:风是由空气流动产生的。

同时,让学生理解风的方向与气压的关系。

5. 课堂总结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风的形成原理以及风的方向与气压的关系。

四、作业布置:
让学生回家后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风车,观察并记录风车在有风和无风的情况下的变化。

五、教学反思:
通过对风的形成实验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原理,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同时也能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0、《风的形成》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0、《风的形成》
态度改变一切
科学
实验结论:
喇叭口处的空气因瓶内外温度的差别而发生流 动,从而产生了风。
思考:这说明 在什么条件下 可以形成风?
态度改变一切科学来自总结:大自然的风形成的原因:在太阳 的照射下,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 有的地方温度高,有的地方温度低 。温度高的地方热空气上升,周围 的冷空气补充过来,空气不停的流 动就形成了风。
我猜想可 能是......
科学
做个试验研 究一下吧。
态度改变一切
做个实验研究一下吧。
科学
材料包:
大饮料瓶,蜡烛, 蚊香
态度改变一切
科学
实验一:模拟风的形成实验
实验目标:通过实验认识风的形成原因。
用火时要 注意安全!
实验步骤: 1、将一个大饮料瓶的瓶肩以下部分去掉,保留上面喇叭
口部分;将另一个大饮料瓶的平底去掉,并在瓶身与蜡烛等 高的部位打一个与蜡烛等高的孔。
三、拓展活动:
以“风与我们我们的生活”为主 题,撰写一份科学调查报告。
态度改变一切
科学
科学从观察开始,创新源于思考
态度改变一切
态度改变一切
科学
随堂训练:
填空题 1、风是( 空气的流动 ),风的形成与( 温度 ) 有关。 2、在太阳的照射下,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有的 地方温度( 高 ),有的地方温度( 低 )。温度高的 地方热空气(上升),周围的( 冷空气 )补充过来, 空气不停的流动,就形成了( 风 )。
态度改变一切
科学
态度改变一切
3、风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
科学
有利 影响
风力发电
风能吹动船帆,推动 船前进
风还可以把风筝吹上天
态度改变一切
科学
不利 影响

10《风的形成》(教学设计)-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10《风的形成》(教学设计)-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原理。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风的分类和特点。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风的形成原理,掌握风的分类和特点。
答案:地方风受局部地形和气候影响;季风随季节变化;台风是热带气旋带来的强烈风暴。
例题5:风对气候、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有哪些影响?
答案:风对气候的影响包括调节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塑造地形和地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影响植物生长和动物迁徙。
-风的模拟实验:指导学生进行风的模拟实验,如使用风扇模拟风的形成,观察风对物体的作用。
-风的利用与控制:引导学生思考风能的利用方式,如风力发电、风帆运动等,并探讨如何控制和利用风能。
内容逻辑关系
1.风是由大气压力差异引起的
2.风向和风速受多种因素影响
3.风的形成与地球自转有关
二、风的分类和特点
1.地方风:受局部地形和气候影响的风
2.教学软件:使用教学软件进行模拟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3.地图和模型:利用地图和模型展示风对环境的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风的地理意义。
4.实验材料和工具:提供实验材料和工具,让学生能够亲自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发布风的形成PPT和视频资料,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理解风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难点:解释风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解决办法: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风的形成过程,并运用科学原理进行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的形成》演示实验的创新
《风的形成》一课选自河北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第16课。

该课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为以后研究保温和散热奠定基础。

风的形成模拟实验,主要是让学生探究风的成因,引领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直接感知空气因热而流动的过程,从而明白风的形成是由于这样的空气在流动,知晓原理,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本实验原型来自课本示意图,是把一支蜡烛放进实验箱内,把湿毛巾放在实验箱的进风口,点燃蚊香放在进风口,观察烟的流动方向。

点燃箱内的蜡烛,再把蚊香放在进风口,观察蚊香烟流动的方向(如图1所示)。

根据书中示意图经过笔者多次实验,发现实验效果不明显,学生不易观测到烟的存在及流动,且产生实验现象需要十多分钟时间,严重影响课堂效率,经过反复分析、实验,发现实验原型存在以下不足:(1)蚊香烟雾较轻薄,烟的运行轨迹不明显。

(2)选择蜡烛做热源有弊端:①蜡烛在实验箱内,实验操作时不方便点燃和熄灭;②蜡烛容易烤焦实验箱,存在安全隐患;③蜡烛在密封的演示箱内很容易熄灭。

二、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根据上面的研究,笔者在实验器材与实验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与创新:
(1)本实验为演示实验,为达到最佳演示效果,笔者采用了玻璃器材,正面与顶、两侧透明,有利于各个方位的学生进行观察,背部粘贴绿色卡纸,以衬托烟的颜色,不仅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烟的运行轨迹,同时更好地保护了学生的视力。

(2)实验用的热源用275 W发热的灯泡替换原来燃烧的蜡烛,优点如下:
①产生的高温,使空气流动速度加快,能在较短时间内观测到实验效果,提高实验效率。

②操作简单方便,只需开、关电源即可。

③减少干扰,蜡烛在燃烧时也会产生烟雾,学生容易与实验中的烟雾混淆,这样更加增强了实验的说服力。

(3)热源周围用卡纸做1个灯罩,以防实验中灯泡产生的强光刺眼,同时在灯罩的一边剪1个缺口,保证箱内的亮度,能清楚地观察到烟的轨迹。

(4)原实验用的蚊香换成了艾叶条,它产生的烟雾更浓更环保,学生观察起来更清晰。

三、实验器材
风的形成演示箱(玻璃箱)、艾叶条、湿毛巾、酒精灯、玻璃杯、实验记录纸。

四、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原理:空气受热,热空气上升,冷空气填充,形成对流,产生风。

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五、实验过程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风的形成。

1.探究在灯不亮的情况下烟是怎样流动的
第一步:安装实验演示箱,并进行实验提示。

在进风口的位置放置1条温毛巾,加大箱内与箱外的温差,以加快空气的流动。

(1)实验过程中除了进风口、出风口,风箱要不透风;
(2)实验中要注意用电、用火安全。

(实验期间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小组内可以用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实验现象。


第二步:用酒精灯点燃艾叶条,放到实验箱进风口处。

经过观察得出实验结论:在灯不亮的情况下,烟雾是徐徐上升的。

没有进入演示箱。

2.探究在灯亮后箱内温度升高的情况下,烟有什么变化
第一步:打开电源开关,让实验箱内的灯亮起来,与前面灯不亮的现象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观察烟的流动方向。

经过观察,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第二步:关闭电源,熄灭艾叶条,填写实验结论。

六、装置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由于灯泡发热不集中,形成烟雾在灯泡周围比较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