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与反思课文22 古诗两首观书有感苏教版.docx
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课题】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教材简解】《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课前准备】1、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
2、预习《观书有感(二)》,理解诗意。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
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
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
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设计思路】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
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
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
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六年级上语文听课反思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_苏教版

六年级上语文听课反思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_苏教版今天,有幸听了徐坚老师执教的《观书有感》,收成颇多: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看起来在走模式化的道路,“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
”看起来已成为古诗教学的万能钥匙,在本节课中,为了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古诗的语言,自主构建新的语言积存,徐坚老师打破常规,使学生由原先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进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进展和终生进展的基础。
”徐坚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在学生明白得了诗中的词语和诗句意思的情形下,让学生一边读诗,一边联想画面,学生专门自然地在前面理性的明白得上,用自己的语言绘出了鲜活的诗的画面,同时将理性认识还推进了一层。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从自主获得语言到独立想象画面,再到深刻把握诗意,差不多上在强烈求知欲的促使下逐步实现的,留下形象、留下语言、留下情感确实得到了表达。
2、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应互交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学生较易明白得诗句的意思,能明白得泉水的清亮是因为源源活水的不断注入。
但对诗中包蕴的深刻哲理,却难以深刻领会。
这节课徐坚老师从课题入手,反诘诗题《观书有感》,向学生提出:诗中只字未提读书,如何诗题却是《观书有感》,不如换成《观塘有感》吧?那个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爱好,由“让我读,让我说”变成了“我要读,我要说”。
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合作探究,领会到了诗中蕴涵的深刻含义。
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让我在今后的古诗教学中应该幸免的:1、学生尽管领会了诗的含义,但依旧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假如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许成效会更好。
2、这是一首说理诗,蕴藏的含义比较深刻,因此在讲本意时应该有意识为后面明白得寓意做些铺垫。
但专门遗憾,本节课在本意和寓意之间的转化没有做好铺垫,显得较为生硬。
苏教版六级上册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教学设计3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的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1、借诗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其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1、同学们,咱们一起来看一幅图,2、认识他吗,了解他吗?他就是大诗人陆游,联系本学期学过的《示儿》,谁能说说对她的了解?3、现在我们在来认识一个人,他就是陆游最小的儿子叫-----子聿,“聿”字你怎记住它呢?4、现在我们在来看整图,想象陆游和她的小儿子在干什么呢?5、这幅图你看懂了吗?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题目你一定理解了,题目叫-----冬夜读书示子聿。
板书,齐读。
6、你能结合我们刚才看图的收获,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同时理解“示”的意思.7、揭示写作背景。
过渡:那么,陆游在寒冷的冬夜读书心有何感?想教育儿子什么呢?我们学习了古诗就知道了。
二、自学质疑(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经常采用的一般方法吗?1、学生交流。
2、教师简单概括并出示,请生读一读。
【出示】一诵读(读通诗文)二研读?(读懂诗意)三悟读?(读明诗理)3、师:现在就请大家根据这些方法来自学古诗。
(1)、多读几遍,试着把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2)、看看自己对诗中的字、词、句是否能理解;(3)、想一想陆游在冬夜读书生发了哪些感想用来教育儿子?把自己知道的在书上写一写。
(4)、老师等待与大家一起分享智慧与喜悦。
三、交流展示(1)指名朗读。
(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分读)(2)再读,要求富有感情地朗读。
(3)学生和教师针对同学的朗读做出适当的评价与指导。
(4)学生齐读古诗。
四、互动探究(研读古诗,悟读明理。
)过渡:同学们刚才练读很认真,不仅把古诗读通读顺了,还读得很有感情,真了不起。
请同学们现在拿出学案,在小组内交流展示一、二两大题预习的成果,哪些你读懂了,你还有那些疑问?待会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一、“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 古诗两首》(2)

单元七主备人李宝升执教人李宝升课时第2课时课题22 古诗两首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想象《观书有感》描绘的景象。
2.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要点重点: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难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教学预案个性设计一、复习导入有感情地吟诵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二、学习《观书有感》1、按要求自学a.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b.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c.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
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而准确理解一些词语。
鉴:镜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
渠:它,指方塘。
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
(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3)指名读后练习背诵。
(4)积累忆诵:劝学的词语或名言其他古诗句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2.练习正确书写。
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3.收集的成语、名言、古诗。
准备张贴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板书设计观书有感(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池水清澈读书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 评价与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教学设计6

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22、古诗两首一、教课目的:1.学会本课“鉴、徘、徊” 3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构成的词语“一鉴开、绝知、躬行、彷徨、渠”。
2.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深入理解两首诗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从而熟能成诵。
3.经过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和研究式的学习,理解《冬夜念书示子聿》这首诗的内涵,并背诵这首诗。
4.借助图画,想象《观书有感》所描述的情景,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5.感觉古诗文字和境界的美,意会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念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二、教课重与难点:教课要点:1.学会诗中生字,理解由生字构成的词语在诗中的含义。
2.能解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述的情景。
教课难点:感觉古诗文和境界美,意会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三、教课评论设计:1.在检查预习环节,经过查察预习单,自由读、指名读等形式认识学生掌握生字、新词状况及正确、流畅的念书状况。
经过联系古诗文、联系生活实质的方法,帮助学生读懂诗句中的要点词句。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纳默读、圈画、议论、沟通、感情朗诵等方式推动学生读懂诗文,从而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经过边读边想象的方式,并充足利用多媒体以及学生采集的资料,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踊跃参加,踊跃沟通商讨、指引学生进入诗文情境。
3.联合课后第 5 题,指导学生联系诗文谈谈《观书有感》这首诗写的是池塘里的水,但是却用“观书有感”作题目,这是为何?4.经过拓展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指引学生做到口诵心惟,渐渐领会到吟诵古诗的乐趣。
5.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困生,关注学生的感情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并实时做出评论。
四、教与学的准备:教师:《古诗两首》教课多媒体课件。
学生:达成预习单(见附件),采集有关陆游和朱熹两位诗人的资料。
五、教课课时: 2 课时六、教课方案:教课方案:课前三分钟:朗读古诗。
(设计企图:让学生亲密古诗,复习以前背诵过的古诗,在朗朗朗读声中,酝酿学习古诗的感情。
苏教版六上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上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张家港市新塍小学王喜娅教学目标:1. 感受古诗文的韵律美,能有滋有味的诵读古诗。
2.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3. 学会借景喻理这一种写法,体会诗歌丰富内涵,领会其蕴含的深刻哲理。
4. 初步掌握体会宋代“说理诗”的表现方法。
教学过程:一、引,了解作者资料课前谈话:同学们平时看书吗?最近都看了些什么书?你读书后有什么感受?1. 出示: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
活到老,学到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读读这些句子,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很亲切?▲课件再出示朱熹名字,看,你发现了什么?这些指导我们读书学习的至理名言都出自一个人的言论,那就是朱熹。
(板书:朱熹)2. 关于朱熹,你还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
出示: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思想家。
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PPT红色显示最后一句,齐读。
二、读,体味古诗韵律1. 过渡:公元1196年,已经年近古稀的朱熹,为了躲避朝廷的纷争,来到了一个小山村。
(出示图片)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
这天,风和日丽,朱熹又和往日一样,捧着心爱的书,漫步来到村边的一个小池塘边,看着眼前美景,他不觉吟出了一首小诗。
板书课题,什么叫“观书”?连起来呢?朱子的读书感受与我们的有什么不同呢?2. 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读通顺。
3. 指名读古诗。
生评价。
4.正音,学习生字词:“鉴”“徘徊”▲指“为”,谁听出来了,刚才这个字,他怎么读的?这是个多音字,为什么在这里读“w èi”? 小结,古诗词中的多音字,要根据意思来读。
▲鉴,是本课的生字。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观书有感∣苏教版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诗中3个生字。
3、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领悟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悟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走近诗人1、人们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你们知道有哪些读书的名言呢?请同学们说说。
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2、介绍朱熹(x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诗人。
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撰写50余部著作,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等有较大贡献。
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3、教师谈话: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治国的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缘于他一生勤奋读书、积极思考。
一天他走到一个池塘边坐下来(媒体出示图),一池清水引发了他对读书的有一种思考颇有感触的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观书有感》【设计意图】从学生读书感悟谈起,孩子的思考看似肤浅,意义不大,但触发孩子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再学习古诗,让孩子明白同一问题思考的角度、层面不同,感受也不同。
二、诵读诗句,感受诗篇1、出示自学要求: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2、画出生字,理解重点字词,交流诗句意思。
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6上22《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之《观书有感》教学反思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名篇《观书有感》紧扣读书的话题,以司空见惯的事物——方塘设喻,匠心独运,将写景和明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象地说明了人要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充满睿智的道理。
全诗文质兼美,富有启发性和教育性,不愧为大家手笔。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教者心绪颇不宁静,可谓得失参半。
1.成功之处:《观书有感》这首诗字面意思不难理解,重点在于怎样引导学生从描述的景象中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读书道理,特别是弄清一二两句究竟写什么,弄清一二两句和三四两句的关系,弄清明写和实写的关系。
在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运用多种方法品读诗句,想象诗人描绘的景象中暗藏哪些玄机,深入理解体会作者宁静淡泊的心境,并通过讨论明确了诗的内容是要我们“多读书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学生能按教者的预设提出“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的问题。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教学环节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狠抓关键词,兼顾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重点拨,轻灌输,让学生整体把握诗句的意思,学生学得轻松灵活。
如“鉴”字的教学从音形义三方面着手,训练很到位,学生理得透,记得牢。
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什么样的水才算活水?”和“如果没有活水,方塘会怎么样”的话题巧妙发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既积累了词语,又进行了语文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整合和衔接,这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拓展延伸部分先总结一下什么叫说理诗,然后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为例,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开拓了学生视野,对学生的诗歌阅读富有指导意义。
2.不足之处:教学中扶放结合做得不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略少,“学“和“练”的环节上花的功夫不够;要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的时间; 要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理越辩越明,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
拓展延伸部分的补充诗句浮于表面,读得不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2《古诗两首》
——观书有感
执教:赵德飞
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教案(设计方案)
两首》,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几句名言,自由读一读,试着读懂它们。
【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至1」。
2、能读懂吗?它们都是关于读书
的,读书也叫“观书”,板
书。
我们一起熟记于心。
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 的写法】
4、这就是朱熹,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呢?【课件出示简介】
5、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
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板书:有感。
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品析诗句、理解诗意
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自学这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
2、理解重点词语,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
2、检杳诵读。
1)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
”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
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
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
(?)所以这句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
学生自由读名言
齐读名言
学生书空
默读简介,了解朱熹,
指名介绍。
齐读课题
生开始自学,师巡视,
提示要扎扎实实把这三个要
求落实到位了。
一半时间后,
可以建议学生互相交流交
流。
指名读,相机正音
“鉴”“徘徊”,再指名读
指名读,评价抑扬顿
挫轻重缓急等,出示标注的
节奏提示,分组读
我们一起来读三四句。
引用朱熹的读书
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
习,让学生对朱熹产
生一种熟悉感,便于
接下来的古诗学习。
通过引导,使学
生把全诗读通读顺,
读出韵味。
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3、品读一二句。
1)以往我们都是先从古诗的题目开始,今天我们用一种不一样的解读方法来解读,我们先从诗的内容开始,首先看第一句(出示幻灯片),这句话中有一个生字“鉴“,【出示字典中的字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照,仔细看。
】通过昨天
的预习,你认为应该选哪条意思?为什么?
小结:所以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镜子)在古代的时候,不用时,用镜袱(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所以这里的一鉴开指的就是一面打开着的镜子。
2)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天光和云影)
他们一边照还一边徘徊呢!这里的"徘徊”怎么理解呢?(来冋移动)?
我徘徊在十字路口,这里的“徘徊”怎么理解?(在十字路口走來走去,拿不定主意。
)不同的语境里,意思是不一样的,要注意区分。
3)小结板书:所以,这两句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板:方塘】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板:清】
看到如此清澈的小池塘,你想用什么词语來赞美它?
4)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4、品读三四句。
1)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这样的联想(引读)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來。
指名交流并理解:一鉴开。
指名回答
理解徘徊的意思并知道在不同语境里的意思差别。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的意思
指名回答
边想象方糖的美景边朗读前
两句。
再指名读女生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
齐读后两句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
师:在这句中你又碰到了哪些拦路虎?怎么理解?
2)重点交流“渠、清如许、为” (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
自问又自答这叫什么?(设问)小池塘为什么会这么清啊?【板:源头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课件演示源头活水的画面)
3)假设没有活水源源不断的流进方塘,方塘会怎么样?(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來,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
5、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
三、辩论明理、享受诗趣。
1、同学们,诗句你们都理解了吗?
可是我有不理解的,同学们一起來读读这首诗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诗的内容和题目没有关系)
观察很仔细,那么诗句写的和什么有关呢?(方塘、天光云影、源头活水……)这首诗写的是方塘的美景,而题目却是“观书有感”是作者弄错了吗?
相机板书:心智明一不断读书汲取
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
重点理解“渠、清如许、
为”
再次吟诵这两句诗
指名冋答,全班交流。
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
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
中的喜欢之情。
齐读诗的题目,指名冋
答。
思考并回答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
出示填空题:源源不断的活
水流进池塘,使池水。
不
断地读
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
人。
学习后两句诗
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
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
性。
学贵“问”,质
疑诗题,理解古诗内容
与题目的关系,理解方
糖与读书之间的关系,
领悟不断读书,不断
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