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中的典故
锦瑟使用典故

锦瑟使用典故
锦瑟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深情表达的象征。
它的典故由来已久,最著名的就是唐诗宗宋濂的锦瑟诗,以及李商隐的锦瑟恋歌。
从这些传统的文学作品中,我们至今仍然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心中的情怀和深情。
说到锦瑟,这个概念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精神,就是以弦歌舞曲形式表达深情的文化精神。
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和音乐形式,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研究表明,锦瑟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有一首名为《马头琴》的锦瑟曲,是西周时期最著名的弦乐器音乐之一。
锦瑟也象征着爱。
在古代,曲调响起,人们就会用它表达爱意,甚至于情爱之恋。
在宋濂的《锦瑟》中,他把爱的深情写得淋漓尽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在这首诗中,宋濂把锦瑟的音调象征为情爱,“五十弦”比喻爱情中持久不断的深情,“一弦一柱思华年”也解释了情爱是时间的考验,而爱情也容易衰落。
有趣的是,在现代,锦瑟的用法依然备受人们的追捧。
当今,许多人仍然会用锦瑟表达深刻的情感,传达纯洁的爱意,把它当作爱情的媒介。
比如在求婚的时候,男方会用锦瑟求婚,把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化作锦瑟的旋律;在结婚的时候,夫妻双方会以锦瑟引领舞会的气氛,把爱情的温馨添加到现场;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比如某个人感情有问题,这时就可以给他弹一曲锦瑟,让他获得温暖的爱意。
总之,锦瑟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文人的古典情怀的象征,同时也是表达爱情的一种特殊方式,它被用来表达深刻的情感,传达纯
洁的爱意。
锦瑟既是音乐也是情感,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传递着让人感动的爱意。
锦瑟的四个典故

锦瑟的四个典故
1《锦瑟》
《锦瑟》是中国古典文学名篇,是唐代文学家元稹所创作的一首诗,写的是和瑟的悲剧,颂扬恨苦中的高尚爱情精神。
锦瑟的故事自诞生以来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美学。
2 唐玄宗望天门
传说唐玄宗出行游玩时,看到了锦瑟,此时正是春日初见,玄宗高度赞誉它。
他宣称称赞:“锦瑟曲中音律五十四,凝成一曲比天开。
”此言为锦瑟之诗名,更是赞美锦瑟之佳话。
3 袁枚与四弦琴
传说袁枚是汉朝著名乐师,他曾演奏过锦瑟,令人折服。
唐玄宗深感惊叹,命令袁枚制作了四弦琴,以此来继承他的才华。
这也使得“四弦琴”一词,代表了袁枚对锦瑟的极高评价。
4 洛神赋于杖
洛神赋有个诗句对锦瑟的描述:“宫中锦瑟起五声,杖束散尽天下情。
”它意味着锦瑟的悠扬,可以释放所有的思念,使天下的情感ロゑ松散。
这也表达了锦瑟的强大魅力,这种魅力可以传递出美丽无比的精神。
锦瑟饱满历史,镌刻着精彩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内涵,把内外古乐气息带入现代音乐,承载了古老的精神,鼓舞着当代人们的音乐想象力和创作热情,传承音乐文化的精髓。
锦瑟的传奇故事让文化更多的流传,音乐的热情,让人重新激发出自身的活力,将文学和音乐融入完美的结合,抒发出不竭动力,使得音乐充满着激情与唯美,也可以传递着对爱情的热烈回忆和憧憬,让精神得到唤醒,古典经典永存!。
锦瑟里面的四个典故

锦瑟里面的四个典故《锦瑟》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代表作品之一,诗中通过对琴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年华的深深思念之情。
这首诗中融入了四个典故,分别是“孤雁去雁迟”、“远送从此别”、“江南无所有”和“家在水草丰”。
首先,诗中的“孤雁去雁迟”典故源自《汉书·王莽传》中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王莽登上皇位后,为了增加自己的声威,向南方的越巂族征发了大量的勇士,准备北上征战。
然而由于准备不足,行军速度很慢,导致雁儿已经南飞,而王莽的军队还未到达。
诗人通过这一典故,借孤雁迟迟不归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年华逝去的无奈和后悔之情。
其次,诗中的“远送从此别”典故源自《后汉书·吴汉传》中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吴汉被任命为使者,前往西域与当地君主联姻。
吴汉在离别前,向妻子告别时说:“远送从此别,去马共踟蹰”。
这句话表达了吴汉和妻子的离别之痛。
诗人通过这一典故,借远送别离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逝去年华和离别之苦的感受。
第三,诗中的“江南无所有”典故源自宋代文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诗句:“江城如画里,山水自天来。
无限江山如画里,只得江山如画时”。
这首词以描绘江南风景为主题,表达了对江南山水的热爱和对江南生活的向往。
而杜牧在《锦瑟》中引用这一典故,是想表达自己对逝去岁月中美好事物的怀念和珍惜。
最后,诗中的“家在水草丰”典故源自《后汉书·王莽传》中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王莽的祖先王莽乘船去南方旅游时,看到水草丰盛的景象,便在此地定居。
王莽一家过着贫困而快乐的生活,他们的家庭幸福和睦。
诗人通过这一典故,借家庭幸福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和思念。
总之,《锦瑟》通过引用四个典故,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年华的思念和心情。
这些典故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使诗人的感慨和情感更加深刻。
同时,这些典故也与诗中的主题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幅意境深远、令人沉思的画面。
锦瑟的四个典故及作用

锦瑟的四个典故及作用
首先,诗中的“明月照高楼”是指宋代文化名人苏轼。
苏轼是中国文
学史上的巨擘,他的诗文才华横溢,极富才情。
而正是苏轼的文学造诣让
他名声大噪,成为当时人们推崇的对象。
这里的明月照高楼即暗指苏轼身
为官员,享有高楼大厦,如同明月一样高高在上。
通过提及苏轼来形容诗
人自己的不得志和劳苦,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自卑和无助。
接着,诗中的“楚王”一词是指楚怀王。
楚怀王是楚国的最后一位君王,他是个轻浮荒淫的君主,对国家政务冷淡无为,导致了楚国的衰败。
诗人以楚王为借代,暗喻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政治局势。
诗人将楚王的豪华
生活和苟且偷安的作风与自己的悲愤之情相对比,意在揭露社会的黑暗和
不公,进而表达对乱世的叹息和对人生的深思。
最后,诗中的“新月”寓意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在诗的结尾,诗人看
到新月初升,寄托了他对爱情和生活的希望。
新月给予人们以期盼和希望,象征着生命的再次焕发和变革。
通过新月的出现,诗人传达了对破碎爱情
的救赎和对人生的乐观态度,苦闷和失望之后,仍有希望和生机继续前行。
以上就是《锦瑟》这首诗中的四个典故及其作用的详细阐述。
通过对
明月、楚王、萧条和新月等典故的应用,诗人展示了自己对爱情和人生的
深刻思考,抒发了内心的苦闷和无奈,并在诗词中寄托了对希望和救赎的
向往。
整首诗以意境优美、典故质朴的方式,抒发了诗人对世事的理解和
情感的解脱,形成了一幅富有哲理和艺术感染力的画面。
锦瑟中的四个典故

锦瑟中的四个典故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这首诗词澡华丽,全诗引用了四个典故,是四个感人的神话小故事。
第一个是“庄生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讲的是庄周梦到了蝴蝶,就以为自己化身成了蝴蝶,不知道是蝴蝶变成了自己,还是自己变成了蝴蝶,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翼。
第二个典故,望帝春心”,出自《华阳国志・蜀志》,望帝离开时,正是子规鸟啼叫的春天,因而蜀人听到子规鸟的啼叫就感到悲哀,就会想起望帝。
子规鸟又叫杜宇,相传就是望帝变化而成的。
他表达了望帝杜宇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
第三个典故,沧海鲸泪”,出自《博物志》,讲述了南海中有一个鱼尾人身的人鱼,他像鱼一样生活,像人一样织布,哭泣时流出的眼泪变成了珍珠,诗中比喻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眼泪化成的珍珠。
第四个典故,蓝田日暖”,讲述的是蓝田产的蓝田玉蕴含一种玉气,古人认为宝物都有一种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在太阳的照射下,这种玉气就会冉冉上腾,可以远观而不能近察,它象征着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而这种景色我们无法把握和亲近。
由此可见,李商隐博览群书,知识渊博,才能巧妙运用典故准确表达诗意。
看来历史和语文知识相通,所以要通过历史线来学习故文是一个高效的学习方法。
《锦瑟》里面的典故

《锦瑟》里面的典故
《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其中运用了多个典故如下:
1. 庄生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讲述了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醒来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庄子还是蝴蝶。
这个典故表达了人生如梦、物我两忘的意境。
2. 望帝啼鹃:相传古蜀帝杜宇禅位鳖灵后,退而隐居西山,死后魂化杜鹃,啼声凄切。
后多用“望帝啼鹃”比喻冤魂的悲鸣,或对家国的忠贞。
3. 沧海明珠:出自《法华经·明珠喻品》,讲述了一个关于明珠的故事,象征着珍贵和稀有。
4. 蓝田日暖:出自《元和郡县志》,蓝田是中国陕西省的一个地名,因盛产美玉而著名。
这里用来形容玉石的光泽和温暖。
5. 良玉生烟:出自《搜神记》,传说春秋时,吴王夫差的小女儿紫玉因爱慕韩重,不得其所,气结而死。
死后她的灵魂化为紫玉,紫玉如烟,因此得名。
这些典故在《锦瑟》中被用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诗人通过这些典故,表达了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主题,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李商隐《锦瑟》用的典故

李商隐《锦瑟》中用的典故有:
1.“庄生晓梦迷蝴蝶”:取自庄子的寓言故事,表示人生如梦,往事如烟,回首间如一
场短暂的梦幻,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惋惜。
2.“望帝春心托杜鹃”:望帝是古代神话中的故事,相传望帝因惭愧于自己的政治成
就,自愿将王位让给杜宇,自己则去隐居山林。
而杜鹃则是望帝的化身,它每天都会啼叫,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无法归去的悲哀。
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于祖国和故乡的眷恋和向往,同时也暗示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只能远走他乡的无奈。
3.“沧海月明珠有泪”:这个典故来自于古代神话中的故事,相传南海中有一种珍珠,
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月圆之时,它会在月光下流泪。
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于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痛苦和追思,同时也暗示了自己的才华和抱负无法得到发挥和实现的苦闷。
4.“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山是古代著名的产玉之山,这个典故表达了美好的理想和
追求无法实现,如同蓝田山上的烟霞一样飘渺不定,令人遗憾和惋惜。
这些典故被巧妙地融入了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爱情、故乡、事业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意蕴。
锦瑟中的典故及其含义

锦瑟中的典故及其含义
稿子一
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锦瑟》里的那些典故,可有意思啦!
先说说“庄生晓梦迷蝴蝶”,这庄生就是庄子啦。
他做梦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花丛中自由自在地飞舞,醒来后就迷糊了,到底是自己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自己呢?这个典故啊,放在诗里,大概是想说人生就像一场虚幻的梦,让人分不清真假,充满了迷茫和不确定性。
再看“望帝春心托杜鹃”,传说中的望帝把自己的心事寄托在杜鹃鸟的啼叫中。
是不是感觉有点悲伤又有点浪漫?诗人用这个典故,也许是在表达自己内心深处那些无法言说的忧愁和思念。
“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那个地方出产美玉,在温暖的阳光下,美玉会升腾起朦胧的烟雾。
这是不是有一种如梦如幻、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
《锦瑟》里的这些典故,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小盒子,打开它们,就能看到诗人丰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
怎么样,是不是很有趣呀?
稿子二
嘿,朋友们!咱们一起来扒一扒《锦瑟》里的典故和它们的含义。
“庄生晓梦迷蝴蝶”,你说这庄子也够神奇的,做个梦都能这么纠结。
不过想想也是,咱们有时候也会分不清现实和梦境,感觉一切
都似真似幻的。
诗人用这个,是不是在说他自己的人生也像庄子的梦一样,让人摸不着头脑呢?
“望帝春心托杜鹃”,望帝的故事可太让人感动啦!他心里的那些想法和情感,只能靠杜鹃鸟来传达。
这是不是就像咱们有时候,心里有好多话,却不知道跟谁说,只能自己憋着。
呢,《锦瑟》里的这些典故,就像是诗人给咱们出的谜题,得咱们自己一点点去琢磨,去感受他的心情。
你们觉得是不是这样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锦瑟》中的典故1、庄生晓梦迷蝴蝶【解释】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出处】《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示例】死离生别,一似~。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投笔记•匈奴困超〉》【典故】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
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
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
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
它写得轻灵飘渺,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
《庄子•蝶梦》中有一段妙语:“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戚戚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清人张潮写的《幽梦影》,可称得上是一副供燥热的现代人服用的清凉散。
禅不可说,清言不可译。
《幽梦影》中有这么一句妙语,可谓是点出了庄子哲学的精髓:“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
”不是吗?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
【诗文中的“庄周梦蝶”意象】庄周梦蝶的故事为后人所喜爱,成为了诗文中的一个重要意象。
诗人们常常借助这一意象来表达人生如梦、故国与亲友之思以及恬淡闲适之情。
本文主要从这三方面进行阐释。
(一)、庄子《齐物论》“梦蝶”的寓言故事充满了梦幻迷离:是庄周梦为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为庄周呢?庄周与蝴蝶又有什么分别呢?庄周的“蝴蝶梦”就像那只栩栩飞舞的蝴蝶一样让人梦魂牵绕,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使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醉,此后“梦”与“蝶”交织在一起,以其迷离的梦幻色彩为历代迁客骚人所吟唱,这一文学意象也变得越来越迷人而富有魅力。
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文人们虽然对蝴蝶有大量的描写,但把蝶与梦联系起来演绎庄周梦蝶的故事,借此抒怀的,应首推梁简文帝萧纲。
他在《十空六首·如梦》一诗中首次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来表达一切皆空、人生如梦的思想:“秘驾良难辨,司梦并成虚。
未验周为蝶,安知人作鱼。
”简文帝虽贵为帝王,但身为傀儡的他终日如履薄冰,此时多么希望化为庄周梦中之蝶,来消解心中的忧愁。
此后文人们往往借助“庄周梦蝶”的故事抒发他们人生如幻,变化无常,时光易逝,富贵不可求的惆怅与感叹。
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中写道:“庄周梦蝴蝶,蝴蝶为庄周。
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
乃知蓬莱水,复作清浅流。
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
富贵固如此,营营何所求。
”人生本如蝴蝶梦一般,变化莫测,昔日的东陵侯,现在成了城外的种瓜人,富贵哪有定数,又怎值得去追求呢?白居易仕途遭受挫折,理想破灭时,整日也如在梦中:“鹿疑郑相终难辨,蝶化庄生讵可知。
假使如今不是梦,能长于梦几多时。
”(《疑梦二首》)是蝴蝶化为庄周呢,还是庄周化为蝴蝶,谁又能分得清楚?纵然现在不是活在梦中,但又与梦有什么区别?人生真是一场梦。
宋人梅尧臣对此也有深切的感受:“忽忽枕前蝴蝶梦,悠悠觉后利名尘。
无穷今日明朝事,有限生来死去人。
”人生就如蝴蝶梦,富贵名利作尘埃。
因此诗人陆游在晚年告诫人们说:“世言黄帝华胥境,千古榛荒孰再游。
但解消摇化蝴蝶,不须富贵慕蚍蜉。
”(《睡觉作》)在诗人们的笔下,庄周的蝴蝶梦充满了消极与迷离的色彩。
国破家亡,苟且偷生的日子更使南宋遗民们恍若隔世,因此留下了大量以蝴蝶梦来抒写自己梦魇般生活的诗歌。
如俞德邻的“梦中知是蝶,还复是蒙庄”(《邻居》)、刘辰翁的“何日花开,作两蝴蝶”(《庄子像赞》)和方凤的《庄生梦蝶图》:“素来梦觉两俱空,开眼还如阖眼同。
蝶是庄周周是蝶,百花无口骂春风”等等。
人世间,哪有比国破家亡更让人痛苦的事情?忠君爱国的遗老们又无力扭转乾坤,只好将自己的迷惘、愁思与希望寄托于蝴蝶梦中。
人生如梦、富贵何求的慨叹更弥漫在身心备受摧残的元代文人身上。
在异族铁蹄统治下的汉人政治上没有了出路,身心也备受摧残,因此庄周梦蝶的故事成了他们经常借以抒怀的主题。
如卢挚的[双调·殿前欢]《庄周化蝶》:“酒新,一葫芦春醉海棠洲,一葫芦未饮香先透,俯仰曹丘,傲人间万户侯。
重酣后,梦景皆虚谬,庄周化蝶,蝶化庄周。
”曾瑞的[中吕·山坡羊]《蝶梦叟》:“虚名休就,眉头休皱,终身更不遇机毂,抱官囚,为谁愁,功名半纸难能够,争如漆园蝶梦叟。
”人生如梦,功名何求,那万种愁思,不得已消在蝴蝶梦中。
此外诗人们还经常借庄周梦蝶的故事来吊古怀今,悲今伤古,咏叹人生。
唐诗人李中《经古观有感》中这样写道:“漆园化蝶名空在,柱史犹龙去不归。
丹井泉枯苔锁合,醮坛松折鹤来稀。
回头因叹浮生事,梦里光阴疾若飞。
”漆园化蝶的故事已过去多少年了,而当年的经古观如今已是泉枯松折,人生似幻,光箭若飞。
苏轼在清淮楼上登高望远,面对远处的淮水也发出了“逝者如斯夫”的慨叹:“观鱼惠子台芜没,梦蝶庄生冢木秋。
惟有清淮供四望,年年依旧背城流。
”(《题清淮楼》)物是人非,当年梦中化蝶的庄生墓上也已是秋草凋零,此时此情,诗人心中的苍凉又能与谁诉说。
明人柳瑛在庄子台前凭吊庄子时同样抒写了此种感情:“每爱南华老氏流,平生心迹与天游。
当年台榭遗荒壤,此日衣冠识古丘。
梦蝶台存时世异,观鱼人去岁华悠。
”(《庄台怀古》)诗人韩元吉更为简洁明了地说:“岁月催人易白头,只应蝴蝶梦为周。
”(《病中放言五首》)蝴蝶梦寄寓了诗人们多少悲哀、无奈与迷惘,人生如梦的慨叹成了诗文中“庄周梦蝶”意象的重要内容。
(二).“蝴蝶梦”也常寄托着文人才子们对故国、故土、故人的思念之情。
有家不能回,有国不能报,身陷异国他乡的庾信首先借用蝴蝶梦来抒写了自己对故国的思念,独在异乡的哀愁。
他在《拟咏怀》诗中这样写道:“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半夜里诗人不能入睡,愁上心头,幽咽的琴声传遍屋里,诗人听了倍感凄凉,那梦中的蝴蝶哪里是庄周,分明就是自己。
天上的残月就像来时的初月,异乡的秋天多像家乡的秋天啊。
这里作者把蝴蝶梦与初月、旧秋等一系列意象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幅秋日月夜怀乡图,渗透着作者对故国故土的思念之情,使人黯然泪下。
唐人崔涂在《春夕旅怀》中通过蝴蝶梦也寄托了自己飘泊他乡、思念故土之情:“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
”远离家乡的诗人已是两鬓生白,三更月时枝上杜鹃的悲鸣声打破了诗人思乡的蝴蝶梦。
另外欧阳修的《玉楼春》:“寻思还有旧家心,蝴蝶时时来役梦”和洪迈的《秋日漫兴》:“倦游已梦庄生蝶,不饮何忧广客蛇”等都通过蝴蝶梦寄寓了游子的乡关之思。
面对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忠臣节士们通过蝴蝶梦宣泄了他们保家卫国,眷念故国,怀念故土的复杂感情。
辛弃疾抗金无路,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蝴蝶梦是他万斛愁般的真实写照:“怎得身似庄周,梦中蝴蝶,花底人间世。
记取江头三月暮,风雨不为春计。
万斛愁来,金貂头上,不抵银瓶贵。
”(《念奴娇·和赵国兴知录韵》)而《满江红》一词则表达了他对沦陷故土的思念:“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词中作者将蝴蝶梦、子规蹄、三更月等多种意象交织在一起,把对思念故土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南宋遗民汪元量的《满江红·吴山》一词更将这种感情推向了极致:一霎浮云,都掩尽,日无光色。
遥望处,浮屠对峙,梵王新阙。
燕子自飞关北外,杨花闲度楼西侧。
慨金鞍玉勒早朝人,经年歇。
昭君去,空愁绝,文姬去,难言说,想琵琶哀怨,泪流成血。
蝴蝶梦中千种恨,杜鹃声里三更月,最无情,鸿雁自南飞,音书缺。
词人将浮云蔽日、杜鹃啼血、鸿雁南飞等意象和昭君出塞、文姬蒙难等典故与蝴蝶梦有机地联系起来,将对故国的思念表达得如泣如诉,读之让人伤心欲绝、令人回肠荡气。
此外蝴蝶梦还寄予了文人们对亲人的怀念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黄庭坚在《红蕉洞独宿》中写道:“南床高卧读逍遥,真感生来不易销。
枕落梦魂飞蛱蝶,灯残风雨送芭蕉。
永怀玉树埋尘土,何异蒙鸠挂苇苕。
衣笐妆台蛛结网,可怜无以永今朝。
”(《山谷外集》卷十四)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独自夜宿红蕉洞,看到布满了蛛网的梳妆台,睹物思人,想起了早已离开人世的妻子,此时屋外雨打芭蕉,屋内烛灯如豆,孤苦伶仃的诗人,在这昏昏的灯光之下,也只有借蝴蝶梦才能暂时消解心中的悲苦与对亡妻的怀念吧。
李商隐在他著名的爱情诗《锦瑟》中则运用梦蝶的故事写出了诗人对恋人的思念:“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用蝴蝶梦抒写对友人的思念的例子也颇多。
如李若水的《次韵高子文途中见寄》:“别后梦烦庄叟蝶,迩来书误子卿鸿”,向伯恭的《鹧鸪天·番禺齐安郡王席上赠故人》:“长怅恨,短姻缘,空余蝴蝶梦相连”和黄庭坚的《离亭燕·次韵答廖明略见寄》:“梦去倚君傍,蝴蝶归来清晓”等等,无一不用蝴蝶梦表达了与友人的友谊。
(三).一部分诗人他们或隐居山林,或身在田园,过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生活,劳作之余手捧《南华》,与庄蝶共舞,尽情陶醉于大自然中。
在他们笔下,庄周梦蝶则脱去了上述忧伤的调子,透露着生活的恬淡与惬意。
蝴蝶梦抒写着诗人们闲适恬淡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们对自由生活的热爱。
唐人钱起在《衡门春夜》写道:“不厌晴林下,微风度葛巾。
宁唯北窗月,自为上皇人。
丛筱轻新署,孤花占晚春。
寄言庄叟蝶,与尔得天真。
”诗人与清风、明月同在,无忧无虑得就像庄周梦中之蝶,率性天真,真得庄子之旨趣。
又《题崔逸人山亭》:“药径深红藓,山窗满翠微。
羡君花下酒,蝴蝶梦中飞。
”一条弯弯的小径长满了深红色的苔藓,推开窗户满眼翠绿,坐在花下自斟自饮,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一只蝴蝶梦中飞舞,只有这时诗人才真正体悟到庄子梦中周与、蝶与的乐趣。
再看梅尧臣的《睡意》:“花时啼鸟不妨喧,清暑北窗聊避燠。
叶落夜雨声满阶,雪下晓寒低压屋。
……且梦庄周化蝴蝶,焉顾仲尼讥朽木。
”面对花鸟雨雪的自然风景,诗人身寓其中,乐此不疲,即使被孔子饥为朽木,也要享受庄周梦蝶的乐趣。
诗人郑刚也乐此不疲:“老夫春睡美,蝴蝶是庄周。
”(《幽趣》)还有的诗人虽然身在仕途,但却向往着田园生活。
诗人权德舆说:“日抱汉阴瓮,或成蝴蝶梦。
树老欲连云,竹深疑入洞。
欢言交羽觞,列坐俨成行。
歌吟不能去,待此明月光。
”(《酬南园新亭宴璩新第慰庆之作时任宾客》)诗人官做得累了,闲暇之余与宾客一起来到修竹茂林之间,仰头望见烟雾迷蒙的中南峰,此时心境就像抱瓮灌园的汉阴丈人,一切机心欲望皆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