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
【提分必做】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子、东洋竹篮子等。
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解析:C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A 项错误;《上海新报》是否为国人办报不得而知,B项排除;百姓衣食住行西化的说法过于绝对,在偏远封闭的地方受西方生活方式影响很小,D项排除。
报纸内容反映出外国的商品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引发国人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2.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解析:C 解题的关键是从漫画中提取有效信息。
漫画中剪辫子的人剪掉一部分的行为代表“崇尚西法”,而保留一部分的行为表示“保存国粹”,说明时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故本题选择C项。
A项与“保存国粹”的信息不符;B项并非材料本质,且蓄辫并非传统精华;D项说法不符合漫画意旨。
3.《新天津报》记载,“兰州市开放足运动会,除散布印刷品并讲演外,更由小学学生演新剧《天足》 ,唱《天足歌》 ,以资宣传。
……其经劝导放足妇女甚多,均觉悟缠足痛苦,甚愿解除。
”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C.民国初期D.新中国成立后解析:C 洋务运动时期没有涉及废止缠足问题,故A项错误;维新变法时期开始提倡废止缠足,但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故B项错误;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社会方方面面开始关注缠足问题,故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已经不存在缠足问题,故D项错误。
4.在江西兴国县,过去一桩亲事须费200银元左右,相当于中农的全部家产,为了讨亲而欠债的很多。
1931年当地政府规定婚姻自由,结婚不许定聘金,已定聘金一律禁收。
人教版必修二第5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同步训练)

人教版必修二第5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同步训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旗袍源于满族女装。
20世纪20年代初有人撰文,“近来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旗名。
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B.文明开化之风流行C.体现了笼统排外的思想 D.新旧观念激烈碰撞2.中国近代,西装的传人和流行不仅没有取代中国传统服饰,反而促进了中国服饰的改良。
下图所示服装的样式属于A.长袍B.马褂C.中山装D.西装3.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B.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C.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4.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
……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
”这种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A.洋务运动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鸦片战争前后D.新中国成立初期5.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新生事物。
以下具有中西合璧性质的是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6.《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载“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以下不属于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发生A.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B.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改变C.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D.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7.“当时一般人都认为,西方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随堂练习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炳烛里谈》载:“道光年间,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
衣有洋绉,……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这一现象表明( ) A.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渗入中国B.外国各种商品充斥中国的市场C.近代中国的社会风俗已经欧化D.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晚清社会生活习俗变化,出现西化的特征,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渗入中国,西方商品的输入,对民众生活模式产生了冲击,因此A 项正确。
“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并不能说明中国市场都是外国各种商品,B项错误。
C、D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促进了近代中国“断发放足”习俗变迁的主要是( )A.洋务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土地革命【答案】C 【解析】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创办近代工业,筹划海防,兴办近代教育,不是“断发放足”习俗变迁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强调反帝斗争,不涉及“断发放足”习俗变迁,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前后,开展了“断发放足”等活动,“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故C项正确;土地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开展打地主、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不涉及“断发放足”习俗变迁,故D项错误。
3.(2019·新疆石河子二中期末)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
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上之丽芙照相馆。
”这实质上反映了( )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C.传统精华悉心保留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B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一位年轻人剪辫子前还到照相馆照相留念,可以看出其心态是新旧杂陈,故选B项。
4.“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上述材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1。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练习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1.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
生平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
”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B.洋货在中国倾销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解析:“洋帽洋衣洋式鞋”说明了服装的西化;“伤心事”是无法“碧眼”,则是典型的崇洋心理的写照。
答案:C2.服饰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下列有关鸦片战争后我国服饰变化的情况,正确的是( )A.西服传入使中国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B.长袍马褂和中山装是传统的中国服装C.旗袍是民国十年后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D.西方服饰的传入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解析:西服传入后,中国传统服饰,如长袍马褂等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土洋并存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故A项错误;中山装不属于传统服装,故B项错误;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了多次改革与创新,使旗袍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故C项正确;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故D项错误。
答案:C3.上海外滩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至今仍保留了大量的西洋式建筑。
这种现象反映了( )A.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B.上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C.洋务运动全面开展D.中西文化交流频繁解析:上海是依据《南京条约》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通商后成为多国的租界所在地,各国把本国的建筑风格带入上海,外滩的西洋式建筑充分反映了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产物。
答案:A4.辛亥革命以后出现的节日是( )解析:民国政府成立后,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公历纪年,并增添了元旦等新节日。
答案:A5.秋瑾(1875—1907)在《敬告姊妹们》一文中说:“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呢?”据此材料推断,不准确的是( ) A.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已经明显转变B.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女权思想兴起C.经济独立应是女子自由幸福的基础D.西方思想冲击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解析: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革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沿海大城市变化较为明显,内陆广大农村变化很小,“明显转变”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不断发展,给妇女提供了工作机会,有利于女权思想兴起,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可知,妇女有了经济基础有利于维护自身幸福,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近代妇女思想的转变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业达标 新人教版必修2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业达标]1.1928年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不协调的状况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男士主穿西服、中山装、长衫;女士主穿上衣下裙,旗袍基本成定式,并为社会所肯定。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的服饰特点是( )A.传统风格仍占据主流B.古典与现代完全融合C.新旧并存与土洋结合D.已经全部实现西化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男士主穿西服、中山装、长衫;女士主穿上衣下裙,旗袍基本成定式”,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出现新旧并存与土洋结合的现象,故C项正确。
A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排除;B、D两项说法绝对,排除。
2.上海石库门住宅(如图)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石库门的出现反映了( )①近代中国建筑的完全欧化②近代中国生活模式的转型③近代中西文化的交融④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 B解析根据题干中“上海石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可知,①近代中国建筑的完全欧化表述,错误,故排除含①的选项,故选B项。
3.辛亥革命后一度出现了“人人讲平等的新风气”,人们之间不许称“老爷”“大人”,不许府署官员坐轿。
男人剪了辫子,女人裹脚的也大大减少。
吸食鸦片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体面的事。
这一现象说明( )A.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B.封建制度开始丧失存在的社会土壤C.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D.西方科技传入改变了中国社会风貌答案 C解析从材料中辛亥革命后出现的“新风气”可以看出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风俗的改变,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封建制度开始丧失社会土壤,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4.1912年3月,孙中山发布《改元剪辫文告》:“满虏窃国,易于衣冠,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限二十日,一律剪除(辫子)净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留辫”与“剪辫”是“专制”与“共和”的根本分歧B.“剪辫”是革命斗争最彻底的表现C.“剪辫”是革命成功的外在体现D.习俗变迁是革命成功的主要标志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满洲统治,剪辫象征着革除满清旧俗,具有革命意义,是革命成功的外在表现,故选C项。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练习题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练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服饰是一种文化,它具备多元性和发展性。
下图是近代经过改良的旗袍。
最早与旗袍名称相关的民族是A.汉族B.蒙古族C.回族D.满族2.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社会习俗开始出现于A.明末清初B.清末民初C.新中国初期D.“文革”时期3.如图是一幅民国时期时尚女性的图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在风俗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人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B.大部分国人已采用西方生活方式C.中西文化习俗共存共容D.国人固守自己的传统社会习俗4.2021年3月18日上午,安徽首个省级“菜篮子工程”——合肥徽商大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正式对外开门营业。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倡导发起“菜篮子工程”,当时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农村蔬菜生产B.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C.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D.促进城镇居民的消费二、多选题5.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的打扮,从整体样式、色彩看都较单调,其主要原因是A.当时商品供应匾乏,穿衣还主要停留在遮身御寒上B.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C.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D.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三、材料分析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
……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材料二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
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测试)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测试)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腿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倡导婚姻自由B.易服、废止缠足C.全盘西化D.反清革命2.“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A.明朝B.清朝C.民国D.新中国3.1863年3月7日,《上海新报》上刊登了如下的启事,由此可见A.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B.通商口岸的生活已发生某些变化C.上海居民的生活明显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D.近代中国照相业获得快速发展4.《炳烛里谈》载:“道光年间,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
衣有洋绉……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这一现象表明A.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渗入中国B.外国各种商品充斥中国的市场C.近代中国的社会风俗已经欧化D.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5.1958—1962年间,上海家庭妇女参与工业生产景象盛行一时,短时间里,大量妇女走出家门,成为新生的劳动力大军。
这反映了当时A.中国工业化进程加速B.妇女冲破家庭参与社会劳动实现了男女平等C.妇女获得了独立的经济地位D.劳动力资源无法满足工业生产需求6.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流行列宁装,60年代初期流行“人民装”,“文革”时期流行绿军装,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更加丰富多彩。
改革开放以来的这种变化体现出A.外来文化对传统服饰的冲击B.人们生活观念的个性化C.政治制度决定服饰取向D.爱美实用是人们的天性7.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仿,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作业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1.“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名为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中国社会出现这种现象开始于() A.明末清初B.鸦片战争前C.鸦片战争后D.辛亥革命后解析: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开始于”。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物质文化开始大量涌入中国,中国社会才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答案: C2.1907年10月13日,天津塘沽的张小田与北京慕贞女子书院的贾玉莲,在天津海大道美以美会微斯教堂,由陈牧师主持举行文明婚礼。
报载“中西往贺者甚众。
鲍太太按琴,男女学生唱诗,一时颇形热闹。
礼毕,新婚夫妇乘双马车往北门外蓝家胡同张君本宅,并有成美学馆袁牧师夫妇及路矿等局诸友,均乘马车送新婚夫妇回家。
”这一社会现象说明()A.传统婚俗已遭废除B.年轻人崇尚西式婚礼C.辛亥革命推动婚俗变革D.政府倡导婚姻自主解析:根据描述了1907年的一对婚礼的过程,可知采用的是新式婚礼的形式,说明西方的婚俗对中国有影响,但不能以此说明传统婚俗已被废除,故A项错误;通过这件事情可以得出年轻人对西式婚俗的认同,故B项正确;1907年辛亥革命尚未发生,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此次婚姻与政府有关联,故D项错误。
答案: B3. 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庭生活方式上作维新运动。
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
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
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为“民国(建立)前一两年”,A、C、D三项时间与之不符,B项正确。
答案: B4.1912年至1919年间,民国政府颁发了十余项服制,服制的选样基本上采用西洋服式为主,但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
这表明()A.近代服饰主要依赖进口B.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入侵C.民国政府与封建势力决裂D.近代社会中西合璧的特征解析:根据题目中“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故A项错误;近代服饰的中西合璧特点属于社会习俗的变迁,不属于文化入侵,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故C项错误;近代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先进知识分子的不断努力,使得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变迁,在衣食住行方面出现了中西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故D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服饰是一种文化,它具备多元性和发展性。
下图是近代经过改良的旗袍。
最早与旗袍名称相关的民族是( )A.汉族B.蒙古族C.回族D.满族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旗袍是满族女性传统服装,可以判断最早与旗袍名称相关的民族是满族。
答案:D2.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解析:民国的建立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A、B、D三项分别从婚俗、服饰、打扮等方面反映了民国初年人们思想的进步,C项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风气。
答案:C3.如图是一幅民国时期时尚女性的图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在风俗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人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B.大部分国人已采用西方生活方式C.中西文化习俗共存共容D.国人固守自己的传统社会习俗解析:从图片的穿着看,是改良后的旗袍,反映了中西结合的特点。
答案:C4.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的打扮从整体样式、色彩看都比较单调,其主要原因是( )①当时商品供应匮乏②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③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④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D.①③④解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处于“文革”时期,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环境的影响,人们的着装偏重于简单化、革命化,①②正确;③不符合常识;“文革”时期的服装与民国时期相差甚远,排除④。
答案:C5.2015年3月18日上午,安徽首个省级“菜篮子工程”——合肥徽商大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正式对外开门营业。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倡导发起“菜篮子工程”,当时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农村蔬菜生产 B.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C.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 D.促进城镇居民的消费解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为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政府积极倡导发起“菜篮子工程”。
答案:C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
……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材料二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
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
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请回答:(1)根据两则材料,概括清末民初社会观念的变化。
(2)两则材料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习俗的新气象,比较其形成的不同。
答案:(1)从维持中国旧俗、恐惧排斥新事物,到认同西方先进文明、接受追求新潮。
(2)材料一:对待西方物质文明,通过实践体会其优越性,从而逐步认识接受。
材料二:对清朝及传统旧俗的不满;在辛亥革命推动下民主共和、平等自由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进步人士的提倡,社会心理的认同等。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基础巩固1.戊戌变法期间,有人作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反清革命B.易服、废止缠足C.全盘西化D.倡导婚姻自由解析:“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反映的是“易服”,“脚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反映的是废止缠足,B项正确。
答案:B2.“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B.清朝 C.民国D.新中国解析:材料中“番菜”“刀叉”“香槟”均是西餐所含的内容。
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
结合题干“最早”的信息,由此推断是清朝晚期。
答案:B3.1863年3月7日,《上海新报》上刊登了如下的启事,由此可见( )A.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B.通商口岸的生活已发生某些变化C.上海居民的生活明显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D.近代中国照相业获得快速发展解析:题干启事反映当时的上海已经出现了近代照相业,说明西方文明的传入已经影响了通商口岸的社会生活,B项正确。
A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C、D两项材料无体现。
答案:B4.《炳烛里谈》载:“道光年间,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
衣有洋绉……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这一现象表明( )A.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渗入中国B.外国各种商品充斥中国的市场C.近代中国的社会风俗已经欧化D.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解析:从材料中“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可知体现的是西方文明的影响,故A 项正确。
答案:A5.下图显示的是20世纪60年代青年人身着绿军装的形象。
绿军装在当时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观念B.审美情趣C.生活水平D.国际潮流解析:军装受“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与审美情趣、生活水平和国际潮流没有关系。
答案:A6.下列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老百姓着装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改革开放的实行B.计划经济的形成C.生活水平的提高D.思想观念的解放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使生产力得到解放,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思想观念逐步得到改善和解放,这从人们的日常服装就能表现出来。
计划经济体制并非是这种变化的原因,故B项不正确。
答案:B能力提升7.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仿,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
”这间接说明了( ) A.服饰穿着具有强烈的政治气息B.中国革命力量主要分布在海外C.政治运动推动社会生活的变化D.中国革命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解析:材料提及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草冠革履,呢服羽衣”成为人们效仿的对象,可以看到政治运动对社会生活的推动,故C项正确。
答案:C8.中国妇女缠足的陋习由来已久。
由于满族妇女不缠足,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
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传教会组织了各种“天足会”,极力宣讲缠足的弊端,部分人“穿上了简洁的鞋子”。
这反映出( )A.清政府强制推行满族习俗B.外国教会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C.移风易俗任重道远D.西方文明具有优越性解析:虽然清政府“多次废除缠足”并且外国传教会也“极力宣讲”,但缠足依然普遍存在,说明“移风易俗任重道远”,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9.漫画能折射社会生活面貌。
对丰子恺先生的这幅漫画(其中文字为:新阿大旧阿二破阿三补阿四),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A.晚清时期服装的五花八门B.民国时期百姓生活的窘迫C.计划经济时代的勤俭节约D.作者旨在提倡计划生育解析:漫画反映的核心思想是民国时期百姓生活贫困,不得不把一件衣服给子女轮流穿,B项正确。
答案:B10.下表为改革开放前上海择偶标准比例统计表。
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C.市场经济逐步建立D.知识分子地位提高解析:注意题干时间信息及择偶更看重“家庭出身”和“政治面貌”,“学历”则相对受到轻视,可知B项符合题意。
答案:B二、非选择题1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菱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
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请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写出导致发生变化的外部因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分析能力。
第(1)问,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分析。
第(2)问,“特点”据材料“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等概括;“外部因素”据“欧化”“洋化”“外国式”“西式”等信息分析。
第(3)问,主要从对中国人的生活、思想观念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答案:(1)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姻习俗。
(2)特点: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留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
外部因素:受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
(3)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和近代化进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