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研究
社会转型对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的改变

社会转型对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的改变近年来,社会转型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给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带来了新的改变。
家庭作为一个社会的基本单位,承担着养育子女、传承文化等重要功能。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社会转型对家庭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前,传统家庭通常由父母和子女组成,父亲负责经济供养,母亲负责家庭抚育。
然而,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和经济条件的改善,女性逐渐开始追求自己的事业发展,家庭结构也从传统的核心家庭转变为多样化的形式。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采取双职工模式,夫妻共同肩负起经济责任,父母在孩子教育方面的参与度也在逐渐增加。
此外,单亲家庭、同性恋家庭等非传统家庭形式的兴起,也进一步改变了家庭结构的传统定义。
其次,社会转型对家庭关系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变革。
在传统家庭中,父母之间的角色划分相对固定,父亲主要负责外出工作,母亲主要负责家务和照顾子女。
然而,随着社会转型,女性在职场上的地位提高,父母之间的角色分工开始发生改变。
父亲逐渐参与家务,母亲则更积极地追求事业发展。
这种角色的转变也带来了家庭关系的调整,夫妻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变得尤为重要。
同时,社会转型也对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传统家庭中,父母通常是孩子的权威人物,他们的意见和决策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力。
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孩子们接触到的信息更加丰富多样,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价值观。
与此同时,亲子关系也向着更加平等和开放的方向发展,父母更注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为孩子提供更宽松的成长环境。
最后,社会转型对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的改变也对社会和个人产生了影响。
社会转型导致家庭功能的调整与重构,家庭不再只是传承文化和养育子女的地方,也成为了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一些双职工家庭采取共同承担家务责任的模式,使得家庭成员的时间更加充足,可以积极投入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
此外,随着同性恋家庭的合法化,这些家庭也开始在社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亲子关系对于同性恋家庭的认同和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家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家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院系: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2012年5月9日如今传统中国家庭结构以及家庭伦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大量新型家庭结构出现、家庭关系趋向民主化、中国传统的大家族模式正逐渐解体等等导致当代中国家庭在伦理、价值观等方面的改变,中国传统家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
当然,这些家庭结构的变化没有好坏,仅仅是历史发展导致的适应社会的结果。
然而,面对这些变化,中国家庭需要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式去解决矛盾。
作为社会工作者,该以一种专业的理论和实务去缓解这些冲击,并试图为社会变化所导致的家庭矛盾找到一个突破口,重新寻找新的适应当代社会环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模式。
关键词:中国传统家庭,社会环境变迁,社会工作者,家庭社会Toda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amily structure and family ethics by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 Large number of new family structures , family relationships tend to democratization , the traditional family model is disintegrating lead to the change in the ethics, values and other aspects of modern Chinese families,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has been a great impact on this profound political factors, economic factors and cultural factors. Of course , these changes in family structure is not good or bad, only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led to the adaptation of society. However, in the face of these changes , the Chinese families need to find a correct way t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 .As a social work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 profession to alleviate these shocks , and find a breakthrough attempt to family conflicts caused by social change , to look for a new adapt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environment, family model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family,social environment,social workers,family social目录1研究背景 (5)1.1中国家庭现状 (5)1.2中国家庭发展阶段 (5)1.3中国家庭产生变化的因素 (6)1.3.1政策因素 (6)1.3.2经济因素 (6)1.3.3文化因素 (7)1.4研究视角——社会工作者视角 (7)2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家庭面临的问题 (8)2.1对生育问题的影响 (8)2.2传统家庭对子女的教育的影响 (8)2.3家庭结构的转变对社会产生影响 (9)2.4家庭结构转变的现实分析 (10)2.5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10)2.6对市场经济建设的阻碍 (11)2.7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12)2.8家庭模式多元化对家庭概念的挑战 (12)2.9对家庭养老模式的影响 (12)3对传统家庭所产生的问题该如何应对 (13)3.1家庭教育取其精华 (13)3.2对新时期婚姻的反思 (15)3.3社工机构在家庭暴力问题的介入 (15)3.4社工机构应关心子女教育问题 (18)3.5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18)3.6人口流动对传统中国家庭结构影响的研究 (19)3.7社会福利的完善 (20)3.8对养老问题的探讨 (21)4结语 (23)致谢 (24)参考文献 (25)1 研究背景1.1 中国家庭现状随着国际化进程以及自身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都在不断变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家庭结构也产生了巨大变化。
社会转型中的家庭关系变迁

社会转型中的家庭关系变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在当代中国,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转型。
这些变革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家庭关系。
本文将探讨社会转型中的家庭关系变迁,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一、从传统家庭到现代家庭传统家庭通常以父母与子女为核心,注重家族的延续和子女的教育成长。
然而,在社会转型中,现代家庭的特点开始显现。
现代家庭更加重视个体的需求和发展,婚姻观念的变化使得离婚率上升,并带来了许多单身家庭和同居家庭的出现。
除此之外,同性婚姻合法化也改变了传统家庭的定义。
二、家庭责任的转变在传统家庭中,夫妻之间的角色分工相对固定,男性负责家庭经济支持,女性则主要负责家务和照顾子女。
然而,社会转型中,家庭责任的变化引起了家庭关系的改变。
随着女性在职场的崛起和家庭地位的提升,夫妻间的责任分工开始变得更加平等。
现代家庭中的男性也逐渐承担起了更多的家务和子女照顾责任。
三、子女独立性的提升在传统家庭中,子女通常被视为父母的延续,具有明确的角色和责任。
然而,社会转型使得子女独立性不断提升。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机会的增加,子女们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
他们更愿意选择自己热爱的职业,制定自己的生活规划,而不再完全依赖父母。
四、家庭教育观念的变化传统家庭中,父母的教育观念通常是严厉教育、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然而,社会转型中,家庭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代家庭更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强调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父母更加重视培养子女的个性特长,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
五、家庭关系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传统家庭中,家庭成员的角色和关系相对固定。
然而,社会转型带来了家庭关系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同居家庭、单亲家庭、多代同堂等多种家庭形式的存在使得家庭关系变得更加灵活和多元化。
这种变化带来了更广阔的亲情空间和个体的自由空间。
总之,社会转型对家庭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传统家庭向现代家庭的转变、家庭责任的转变、子女独立性的提升、家庭教育观念的变化和家庭关系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家庭关系经历着深刻的变迁。
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家庭结构变迁

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家庭结构变迁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一直对中国人民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中国家庭的结构也在不断变迁。
在以前的社会里,中国家庭结构主要以三代同堂为主。
孩子们和父母、祖父母一起生活,传统的儿女孝顺观念使得这种家庭结构得以延续。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家乡,到大城市或海外谋求发展。
这种离乡背井的现象导致了许多家庭的分离,形成了核心家庭的概念。
核心家庭通常由夫妻和孩子组成,他们独自生活在城市。
这种家庭结构改变了传统观念中的三代同堂,使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照顾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父母需要更积极地关心孩子的成长,并与他们建立更亲密的关系。
然而,家庭结构变迁不仅仅是核心家庭的兴起,还涉及到夫妻关系的变化。
在过去,夫妻之间的角色分工比较明确,男性主要负责家庭外的事务,如赚钱养家,而女性则负责家务和照顾孩子。
然而,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和性别平等观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职场,夫妻之间的角色分工开始变得灵活。
现代夫妻之间更加注重平等和合作,共同分担家务和育儿责任。
一些家庭甚至出现了“女强男弱”的现象,妻子在职场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功,而丈夫在家庭生活中担起了更多的责任。
这种夫妻关系的变化,也受到了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高房价和生活成本的压力迫使夫妻共同努力工作来承担生活的开支。
除了核心家庭和夫妻关系的变化,中国社会转型还带来了老龄化的问题。
由于经济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均寿命不断延长,导致老年人口的增加。
传统的孝顺观念使得中国子女更加关心老年人的生活和需求,继续帮助父母和祖父母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然而,随着核心家庭的兴起和工作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子女无法亲自照顾老人,这就需要社会提供更多的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总的来说,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家庭结构变迁是不可避免的。
从传统的三代同堂到核心家庭,夫妻关系的平等和合作,再到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中国家庭的面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社会经济转型与家庭关系变迁

社会经济转型与家庭关系变迁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化社会转型迈进。
这一转型不仅深刻影响了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也对家庭关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经济转型的角度分析家庭关系的变迁。
首先,经济发展对家庭的经济支持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家庭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经济单位。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纷纷涌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家庭的经济来源逐渐由农业转向工业和服务业。
这使得家庭收入增加,家庭成员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然而,家庭经济状况的提高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力平衡发生了改变,物质需求的增加使得家庭成员之间出现了更多的分歧和争吵。
其次,经济转型也对家庭成员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义。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男性在家庭中扮演着主要的经济角色,而女性则以在家务劳动为主。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女性逐渐参与进入了工作岗位,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这使得家庭成员的角色发生了明显改变。
男女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更加平等,家庭中的决策权不再被男性单方面主导。
这也意味着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相互之间需要更多的协商和共同努力来解决问题。
此外,经济转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庭的关系网络。
在过去的农业社会中,人们更多地依靠家庭和亲戚关系来获得支持和帮助。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人们离开原生家庭,移居他处寻求更好的经济机会。
这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距离增加,亲密度减弱,同时也意味着人们更加依赖于非亲属的社会联系网络。
这种转变对于家庭关系的稳定和和谐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最后,经济转型还对婚姻和婚姻观念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婚姻被视为一种家族的利益交换和结盟方式。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选择和幸福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对于婚姻的期望也变得更为多样化。
相对传统的家庭观念而言,现代婚姻更加注重伴侣间的平等和互助,更多的强调情感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社会转型中的家庭关系变迁

社会转型中的家庭关系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家庭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过去,家庭是一个传统的单位,家庭成员的角色和地位固定而明确。
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诸多因素对家庭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转型中家庭关系的变迁,涉及家庭结构、婚姻观念以及亲子关系等方面。
首先,社会转型给家庭结构带来了变化。
传统的核心家庭结构已经变得相对稀缺,而多种形式的家庭结构变得更加普遍。
单亲家庭、同性恋家庭、复合家庭等不同形式的家庭结构正在逐渐涌现。
这些变化意味着家庭关系中的角色和责任也在不断调整和重组。
例如,在单亲家庭中,单亲妈妈或单亲爸爸需要扮演双重角色,既是经济支柱也是孩子的照顾者。
这种转变让人们重新思考家庭关系的本质和意义。
其次,社会转型导致了婚姻观念的变迁。
过去,婚姻被视为一种需要维持和守护的传统制度。
然而,现代社会中,婚姻的定义和意义发生了改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传统婚姻模式产生疑问,更加追求个人自由和平等。
离婚率的增加和晚婚晚育的趋势表明了人们对婚姻观念的调整。
相对于过去,现代家庭更强调伴侣之间的平等和互助,而非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
再次,社会转型也对亲子关系产生了影响。
以前,亲子关系在社会中被看作是一种天然的、不可动摇的纽带。
但在今天,对于亲子关系和各类关系的界定和界限,模糊了。
亲子关系开始重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沟通、理解和尊重,而非简单的亲缘关系。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相尊重和支持的基础上,而非只有权威和服从。
这种关系的变革意味着建立更为健康和平等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家庭成员的成长和发展。
最后,应该指出,社会转型对家庭关系的变迁不仅仅是一种问题,也是一种机遇。
尽管变迁带来了不稳定和不确定性,但也为家庭成员提供了更多自由和选择的机会。
家庭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求,重塑和调整家庭关系。
同时,这种变迁也给社会提出了挑战,作为社会成员,我们需要关注和理解不同形式家庭的需求和问题,为实现家庭关系的和谐和稳定贡献力量。
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理论分析

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理论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家庭代际关系成为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热点话题。
特别是在中国,家庭代际关系因其独特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而备受。
本文将对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理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家庭代际关系、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家庭教育、家庭规则、沟通家庭代际关系是指不同代际之间由于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的相互关系。
这种关系在家庭中表现尤为明显,具有以下特点:双向互动:家庭代际关系是双向的,既有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抚养和教化,也有下一代对上一代的赡养和回馈。
文化传承:家庭代际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途径,上一代将社会规范、价值观、信仰等传递给下一代,下一代则在接受这些的同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
相互依赖: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依赖,任何一方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另一方的支持和帮助。
动态平衡:家庭代际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代际间的差异会不断调整和变化,以保持家庭的平衡和稳定。
人口老龄化:随着中国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家庭代际关系面临巨大的挑战。
老年人比例的上升使得赡养问题成为焦点,同时,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变化。
文化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传统的家庭代际关系受到冲击。
年轻一代更加追求独立和个性,对家庭的依赖程度降低,而上一代仍然保留着传统的价值观和期望。
经济压力:经济压力也对家庭代际关系产生了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收入的提高,一些家庭出现了啃老族等现象,这使得代际间的经济依赖和矛盾加剧。
社会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家庭代际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比如,离婚率的上升、失独家庭的增多等都给家庭代际关系带来了新的难题。
家庭代际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
文化因素:文化是影响家庭代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是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强调尊敬长辈和家庭的和谐。
转型时期中国家庭的代际倾斜与代际交换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关键词:家庭;代际关系;倾斜;社会化;养老之所以用“眼泪往下流”来比喻家庭中代际关系倾斜现象,是笔者对此社会现象的困惑及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后的一个结论。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家庭,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分化和解体,血缘关系的凝聚力因此减弱。
现代社会中契约化的人际关系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血缘纽带维系的家庭关系,使代际关系中原有的双向平衡的抚养和赡养关系被打破。
代际关系的重心迅速下移,并严重向下倾斜。
传统社会的家庭中心是老年人,而现代家庭的代际重心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孩子。
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亲代对子代有极大的付出;反之,子代对亲代的赡养、照料和慰藉却是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了部分不敬、不尊、不养;或者有养无敬、有养无爱的情况。
代际关系的倾斜使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受到严重的冲击,由此还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代际关系的倾斜还对年轻一代的社会化不利,它不利于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年轻一代。
那么,现代的中国人为什么一改几千年的道德伦理规范,从“尚齿”、“尊老”、“养亲”、“无违”的伦理传统中走出来,改变了“父慈子孝”、“尊老爱幼”的传统代际关系模式;选择了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而漠视对父母等老一辈的关心和照顾的“重幼轻老”的价值取向?为什么会形成现代家庭代际关系重心向下倾斜的社会现象?换言之,眼泪为什么会往下流?现代人为什么只重枝叶不重根?即是问:亲子间的关系重心为什么向下倾斜?家庭问题是不少学者关注的领域,但思考和研究的角度各有不同,本文着重讨论的是现代家庭代际关系倾斜的原因,及这一社会现象对家庭养老功能和年轻一代社会化的影响。
一、国内相关研究的简单回顾及问题的提出代际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从广义的角度说,是就宏观社会而言,指社会层面上因地缘、业缘和其他关系产生的不同代际之间的交往关系。
从狭义的角度说,是就单个家庭内部而言,指家庭中因血缘和姻缘而产生的关系,即亲代与子代的关系。
“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物质与精神,经济与文化等诸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进入转型时期,社会变迁引起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我国传统家庭代际关系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如“家庭养老、老年人责任重大、代际伦理道德丧失”等,对社会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新时期的家庭代际关系将怎样发展,将在下文予以讨论。
标签:社会转型;代际关系;变迁;问题
中国传统家庭代际关系总体上很少有冲突和矛盾,相对比较和谐,具有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对我们处理家庭代际关系仍然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
20世纪是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对于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中国社会来说更是如此,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加剧,在当前的社会动荡和变革当中,人们正面临各种“家庭危机”。
表现为:“家庭养老模式崩溃”、“生育率持续降低”、“离婚率大大提高”等。
现代社会家庭代际关系正处于传统与现代不断冲突和融合的状态之中,那么,中国的家庭将朝着怎样的方向进行变化呢?受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影响,中国家庭的代际关系也经历着动态的变迁过程。
一、传统家庭代际关系的考察
以自然经济为主的传统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决定了中国传统的家庭代际关系是一种主从型的家庭关系,遵从着“父慈子孝”的家庭关系模式,子女各方面要依从于父母,父子关系是该关系的核心。
传统中国家庭代际关系最重要的诠释是“反哺”,费孝通将中国代际关系概括为“反馈模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人的代际关系是子女必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赡养老人是子女的责任,这种反馈式的代际关系被称为“哺育”与“反哺”。
在封建社会中的家庭关系,与父权的家庭制度相适应,法律及礼制规定的家长权力实质上是一种主从型的家庭关系,家庭成员必须服从家长的权威,“家长对外代表家庭,对内管理家庭内部的一切大小事务”。
传统的家庭代际关系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文化传承。
家庭集生产、消费、生育与赡养于一体,代与代之间严格遵守着各自的角色地位,按照儒家代际伦理支配各自的行为,形成代代相传的文化传承关系。
家长制管理。
在封建社会中的家庭关系中亲代与子代之间的关系属于主从关系,家庭内的家长对于家庭内的其他成员具有教令责罚权、婚姻决定权,统理财产权等权利。
“孝”作为核心思想。
传统家庭代际关系中,家长制的权威,子代对家庭内的家长及家族内的其他长辈有严格的行为规范。
子代对亲代及族内长辈要“孝”,古有父母去世子要守孝三年、父母生病子割肉救之等广为流传的孝子榜样传承古
今,“孝”作为一种道德观念一直以来始终是中国家庭关系的核心思想。
二、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
家庭代际关系在社会变迁的作用下,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分解和分化,出现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变化,家庭内的血缘亲情关系逐渐减弱,传统代际关系中固有的抚育和赡养的双向关系被打破,这些变化一方面带有传统代际关系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展现其出与传统代际关系不同的内容。
代际关系重心下移,老年人地位边缘化。
现代社会中青年一代的经济等各方面实力越来越强,独立性越来越强,子女追求个人实现的价值观,加上社会竞争压力,工作繁忙等,无暇或不愿尽心照顾父母;而父母辈又过度关注下一代的成长和教育,把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关爱都给了子女,形成一种“养老不足,爱子有余”的代际关系。
隔代代际关系问题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制度的改革,使农村大量劳动力外流,他们将子女留在家里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来抚养,这些孩子形成大批的“留守儿童”,由于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巨大差异,隔代抚养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等产生巨大的影响,隔代教育问题令人担忧。
家庭代差不断扩大。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生活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变化,社会转型速度迅猛,不同代之间经历的时代背景、思想观念、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等方面差异巨大,这种差异在代际之间形成代际矛盾。
家长制权威的削弱。
传统社会家庭中,老人拥有绝对权威,家庭中重大事情如家庭财产处理、子女婚姻、建房等都由老人决定。
随着农村大量年轻人开始外出打工,打工收入成为农村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年轻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开始上升。
此外,平等自由观念深入人心,国家倡导妇女解放和婚姻自主,女性地位持续提高,夫妻关系的加强,切割了以前以父子关系为中心的家庭结构,老人在家庭中的权威逐渐丧失。
代际关系理性化。
中国的老年一代,“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等观念的期待,把节省下来的钱都花在子女身上,子女结婚、子女建房买房等,把将来的养老全部寄托在子女身上,但是子代思想观念个人意识的转变,养老责任淡薄,养老完全靠自觉。
看透了各种现实后,老年人的思想观念也有所转变。
不再把家庭当成是唯一的养老选择;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逐渐被自力更生观念取代,对待子女方面也将更加理性。
三、家庭代际关系变迁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分析
传统的家庭代际关系在儒家伦理的推崇下得到很好的维持与稳定发展。
子代和亲代按其角色各尽其责,很少发生冲突。
但社会转型之后,传统社会的道德体
系已经分崩离析,家庭代际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变化之后的代际关系与其他家庭关系是不协调的,与社会的发展是不协调的,产生对社会有影响的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农村家庭养老受到冲击。
在我国农村养老制度还没有健全的形势下,农村养老主要还是需要以家庭养老为主。
但是,与传统的以老年人为中心的代际关系形势不同,现代的家庭代际关系以子女为中心,出现了“重心下移”的形势:老年人在家庭消费性开支的分配中处于被忽视、被排斥的地位,老年人除基本的维持温饱的开销外,几乎没有其他消费。
虽然农村家庭目前还能普遍接受家庭养老制度,但是养老制度的文化基础“孝道”观念已逐渐衰退。
在我国农村地区,子孙往往只给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的温饱,对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情感等都不闻不问;家长制权威逐渐衰退,对老年人在家庭里几乎没有话语权、决策权,甚至很难受到尊重。
农村老年人“责任”重大。
在我国农村地区,亲代在为子女,特别是儿子完婚过程中将多年的积累耗费殆尽,甚至欠下债务。
在农村这是一代代人的行为方式,也是父母的责任和追求。
这是在农业社会形成的行为逻辑。
在社会转型、家庭结构变迁的背景下,父代仍然把为子代操办婚事当成自己应尽的义务与责任,婚事的操办使亲代的积蓄消耗殆尽,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活质量。
代际关系伦理需要重建。
中国传统的家庭代际关系在闭塞的社会环境下,政府对儒家伦理道德广泛推崇,儒家伦理中有对家庭代际关系和谐发展的道德规范,传统家庭代际伦理的核心是“孝”,传统的家庭代际关系得到很好的维持与稳定发展。
随着社会转型,子代平等意识越来越强,子代与亲代在代际交往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平等,以“孝”为核心的道德评价体系和舆论大大减弱。
在我国农村地区,“不孝”的情形随处可见,子女对年老的父母消极养老或者“富而不养”,很少注重尊重长辈甚至有辱骂的行为。
老年人在代际交往过程中往往处于弱势,老年人的需求及权利时常受到侵犯,迫切需要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家庭代际关系,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小结
传统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社会发展速度非常缓慢,经过几千年来的发展,社会结构最终完善,作为社会结构一部分的家庭伦理道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发展得非常完善,对家族以及家庭内各种成员的角色的行为和思想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代际之间,特别是父代与子代之间的关系是传统社会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家庭关系。
但社会转型之后,传统社会的道德体系已经分崩离析,家庭代际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变化之后的代际关系与其他家庭关系有可能是不协调的,与社会的发展也有可能是不协调的,产生了一些值得社会关注的问题如:家庭养老困境、老年人压力大、代际伦理需重建等,如何建立一个和谐的代际关系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个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全体成员的足够重视,共同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家庭代际关系。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6-40.
[2]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1983,(3).
[3]洪彩华.试从“反哺”与“接力”看中西亲子关系[J].伦理研究,2007,(2).
[4]姚晓欧.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家庭代际关系变迁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0.
[5]魏传光.中国农村家庭“恩往下流”现象的因果链条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1,(6):140-144.
[6]贺雪峰.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动及其影响[J].江海学刊,2008,(4):108-113.
[7]郑会霞.转型时期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失衡问题探析[J].湘潮(下半月),2008,(12):23-24.
[8]杜晓.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化与应对[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5):65-67.
[9]郑晨.独立自主性:现代家庭代际关系的一块基石[J].开放时代,1995,(4):61-65.
[10]边馥琴,约翰·罗根.中美家庭代际关系比较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1,(2):8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