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修全一册光合作用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教案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教案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生物教材《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章节,内容包括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光合作用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掌握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

2. 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学会分析实际生产中如何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合作用反应过程的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光合作用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光合作用实验器材(如光合作用仪、光源、叶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a. 介绍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

b. 讲解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

c.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3. 实践情景引入:a. 演示光合作用实验,让学生观察光合作用的产物。

b.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4. 例题讲解:a. 解析光合作用反应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b. 分析实际生产中如何利用光合作用提高作物产量。

5. 随堂练习:a. 让学生完成光合作用反应过程的填空题。

b. 让学生分析实际生产中的光合作用应用案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

b. 请描述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

c. 请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d. 请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2. 答案:a. 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b. 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包括光反应、暗反应和碳固定等步骤。

c.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控制灌溉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了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反应过程。

高中生物课件光合作用ppt

高中生物课件光合作用ppt

改善土壤质量, 提高农作物产量
增加氧气产生, 减少二氧化碳排 放
促进生态平衡, 维护地球生态系 统
实验目的:验证光合作 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 有有机物
实验原理:植物在光合 作用中,吸收二氧化碳 和水,产生氧气和有机 物
实验材料:水生植物、水生动物、水生微生物等
实验步骤:将水生植物、水生动物、水生微生物等放入一个密闭容器中,控制光照强度和温度,观察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和繁殖 情况。
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光合作用逐渐增强,但当温度过高时,光合作用会受 到抑制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过程
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适宜的温度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而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植物 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温度对叶绿体结构的影响高温会导致叶绿体结构受损,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
维持地球生命系 统的稳定
产生氧气,为生 物提供必要的氧 气
产生有机物,为 生物提供食物来 源
调节气候,通过 吸收二氧化碳来 减缓温室效应
水的光解
电子传递链
形 成 AT P
产生氧气
条件:在光反应 阶段产生[H]和 AT P
场所:叶绿体基 质
过 程 : 利 用 AT P 和[H],将二氧 化碳还原生成有 机物
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 高浓度时,光合作用速率增加 低浓度时,光合作用速率降低 与植物的叶片形态有关,如气孔的开闭
利用光合作用原理,选择 高光效作物品种
合理密植、间作、套种, 增加作物群体光合效率
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增加 光合产物积累
提高光合作用强度,增加 光合产物生产量
提高植物光合作 用效率,减少环 境污染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

方法与步骤:
(1)色素的提取:称取5g左右的绿色鲜叶,剪碎,放入研钵中。 加少许的石英砂(充分研磨)和碳酸钙 (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 坏)与10 ml无水乙醇。在研钵中快速研磨。将研磨液用漏斗进 行过滤。收集滤液于试管内并塞紧管口。
(2)制备滤纸条:将干燥的定性滤纸剪成6cm长,1cm宽的滤 纸条,将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个角,并在距这端1cm处用铅笔 画一条细的横线。 (3)画滤液细线: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均匀地 画出一条细线。等滤液干燥后重复画2-3次。 (4)色素的分离(纸层析):将适量的层析液倒入烧杯中,将 滤纸条(有滤液细线的一端朝下)斜靠烧杯内壁,轻轻插入层 析液中,随后用培养皿盖盖上烧杯。注意:不能让滤液细线接 触层析液。 (5)观察结果:
光合作用总反应式及各元素去向
五、光合作用的意义
(1)为生物生存提供了物质来源。 (2)为生物生存提供了能量来源。 (3)维持了大气中O2和CO2含量的相对稳定。 (4)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作用。 光合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 是能源的主要来源途径。光合自养生物是太阳能的储 蓄者,生命世界最初的能量都是来源于太阳能。
叶绿体中的 色素提取液
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 收蓝紫光。
叶绿素溶液
叶 绿 体 色 素 的 吸 收 光 谱
400
叶 绿 素 a
叶 绿 素 b
类 胡 萝 卜 素
500
600
波长/nm 700
实验表明:叶绿素a和叶 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 紫光,胡萝卜素和叶黄 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1948年
卡尔文
CO2中的C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蜡烛→不易熄灭
密闭玻璃罩+绿色植物+ 小鼠→不易窒息死亡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2)掌握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及能量转化;(3)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能举例说明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2)运用图表、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科学的情感;(3)引导学生认识光合作用对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2)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及能量转化;(3)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及探究过程。

2. 教学难点:(1)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2)光合作用的发现史的解读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2. 利用实验演示、模型展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3. 运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4.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光合作用的实际意义。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图表、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2. 光合作用实验材料(如绿叶、二氧化碳、光照设备等);3. 相关视频资料;4. 学习任务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光合作用的相关概念;(2)展示光合作用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及能量转化。

3. 课堂讲解:(1)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重点解析物质和能量的变化;(2)讲述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光合作用可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知识点。

它不仅是植物生长和生存的关键过程,也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光合作用,简单来说,就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这看似简单的描述背后,其实蕴含着非常复杂且精妙的生物化学机制。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工厂”。

叶绿体内部有着复杂的结构,其中最重要的是类囊体。

类囊体像是一个个扁平的小囊,堆叠在一起形成基粒。

而类囊体的膜上,分布着与光合作用相关的色素和酶,这些色素就像一个个“小天线”,能够吸收光能。

那么,光能是如何被吸收和转化的呢?这就要提到光合色素了。

常见的光合色素包括叶绿素 a、叶绿素 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叶绿素 a和叶绿素 b 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而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则主要吸收蓝紫光。

当光线照射到叶片上时,这些色素会吸收不同波长的光。

吸收的光能被传递到反应中心,在这里光能被转化为化学能。

光合作用可以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是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的。

在光反应阶段,首先是水光解产生氧气和氢离子(H⁺)。

同时,在光能的驱动下,ADP 和磷酸(Pi)结合形成 ATP,这是一种细胞内的能量“通货”。

另外,NADP⁺与 H⁺结合形成 NADPH,它具有很强的还原性。

接下来是暗反应阶段,这一阶段不需要光直接参与。

在酶的催化作用下,二氧化碳被固定,生成一种叫做三碳化合物的物质。

然后,利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 ATP 和 NADPH,三碳化合物经过一系列反应被还原为有机物,比如葡萄糖。

光合作用对于植物来说意义非凡。

首先,它为植物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可以用于构建细胞结构、储存能量,还能为其他生命活动提供原料。

其次,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对于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的呼吸作用都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说,如果没有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地球上的大多数生物都将无法生存。

光合作用高中生物

光合作用高中生物

光合作用高中生物光合作用是生物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也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能量转化过程之一。

光合作用的发生依赖于光能和植物叶绿素的共同作用,通过光合作用,植物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自身生长和生存提供能量。

光合作用发生在植物的叶绿体中,主要通过叶绿素这种能够吸收光能的色素来捕捉太阳光。

在叶绿体中,光能被吸收后,通过一系列的过程被转化为化学能。

首先,光能激发叶绿素中的电子,这些电子经过一系列的传递和释放,最终转化为能量丰富的物质ATP和NADPH。

然后,植物利用这些化学能来合成有机物,主要是葡萄糖,同时还释放出氧气。

这个过程被称为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具有多个步骤,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叶绿体内膜上,其中的光能被转化为电子能,产生的ATP和NADPH会被用于后续的暗反应。

暗反应是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的,以ATP和NADPH为能源,固定二氧化碳为葡萄糖。

光合作用对地球的生态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能够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

这样,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提供了所需的能量,也使得地球的大气中氧气含量得以维持并满足其他生物的需要。

此外,通过光合作用,植物还能够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构成了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光合作用对人类也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获取能量。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食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此外,光合作用还为人类提供了许多其他的物质资源,比如纤维、木材、药物等。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光合作用受到了一定的威胁。

环境污染、气候变暖、森林砍伐等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

为了保护光合作用,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减少能源消耗、重视环境保护,共同努力保护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

综上所述,光合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过程,它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植物提供能量并为地球的生态系统维持能量平衡。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生物体利用太阳能驱动生物化学反应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

这种过程在自然界中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为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物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同时还能够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维护着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

一、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包括光能吸收、电子传递、化学能转化和氧气释放四个步骤。

在光能吸收过程中,植物中的叶绿素分子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光子,并将其转化为激发态的电子。

这些电子被传递给叶绿体膜上的电子传递链,在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之后,最终被传递到光化学反应中心(光系统II或光系统I),这是光合作用的核心反应中心。

在这一反应中,激发态电子和一个受体分子发生反应,释放出能量和一个高能电子,同时受体分子还会释放出一个氧分子。

这个过程会不断地重复,直到最终通过电子传递链,将电子输送到氧化还原反应中心,再将其转化为化学能(ATP)和NADPH。

最终,这些高能化合物会被用来合成有机物质,同时还要释放出氧气。

二、光合作用的类型光合作用可以被分为两种类型:光合作用I和光合作用II。

光合作用I又被称为胡萝卜素光合作用,因为它依赖于较低波长的光能被吸收。

在这种类型的光合作用中,电子在经过光能吸收和电子传递之后,会被传递到另外一个光化学反应中心,其中它们被用来还原NADP+,形成NADPH。

与此不同,光合作用II又被称为光系统II,依赖于较高波长的光能,通常在450至490纳米之间。

这种类型的光合作用相对于光合作用I而言更加底层,因为它是形成ATP和NADPH的主要途径。

三、光合作用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支持着植物细胞在细胞呼吸和碳代谢过程中所需的能量。

此外,光合作用也是植物细胞在进行生物合成过程中所需的原料来源,因为它能够提供生物合成所需要的有机物质,如葡萄糖、蛋白质和氨基酸等。

光合作用还扮演着维护植物的光合速率和生长发育状态的角色。

《光合作用》高中生物教案

《光合作用》高中生物教案

《光合作用》高中生物教案《光合作用》教案1【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教学难点】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手段】板图、挂图、多媒体课件、实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引言本节可引入的话题很多,如:①可从全世界面临的一些生态危机,如粮食、化石能源、环境污染等入手;②或从花卉、农作物、果蔬的栽培方法或增产的措施入手;③或从一些自然灾害,蝗灾、沙尘暴等入手;④或动物、植物的同化作用区别等等方面切入光合作用;⑤还可通过教材提供的光合作用的发现所列举的几个实验为切入点进入光合作用的学习,其中较易作为切入点的实验有:德国科学家萨克斯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学生在初中就做过);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场所,且氧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实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教师应特别重视光合作用发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因为通过分析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学生可以不仅了解到放射性元素示踪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从中也可以深切体会到技术的发现和应用,特别是物理、化学技术的使用对生物学起到的推动作用,因此有人说“技术是人类延长了的手臂”。

2、叶绿体及其光合色素用板图或挂图显示出叶绿体结构模式图,提问复习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教师应适时指出,光合作用所以能在叶绿体中进行一是由于其中含有催化光合作用的酶系,这些酶分布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和片层的薄膜上;二是在基粒片层的薄膜上,有吸收转化光能的色素,这样就引出了叶绿体上的光合色素这一教学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光合作用教学目的1.光能在叶绿体中如何转换成电能,电能如何转换成NADPH和ATP中的活跃化学能,以及NADPH和ATP中的活跃化学能如何转换成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的稳定化学能(A:知道)。

2.C3植物与C4植物在叶片结构上的区别和C4植物光合作用作用的特点(B:识记),C4植物固定CO2能力明显增高的原因(A:知道)。

3.光合作用效率的的概念以及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效率的主要措施和原理(A:知道)。

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光能在叶绿体中如何转换成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的稳定化学能。

(2)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效率的主要措施和原理。

2.教学难点(1)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

(2)C4植物光合作用的特点。

教学过程【板书】光能转换成电能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电能转换成活跃化学能活跃化学能转换成稳定化学能C3植物与C4植物的概念光合作用C3植物与C4植物C3植物与C4植物在叶片结构的特点C3途径与C4途径(选学)光照强弱的控制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二氧化碳的控制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注解】一、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一)光能转换成电能(叶绿体类囊体膜上)1. 吸收光能的色素:大多数叶绿素a ,全部的叶绿素b 和类胡萝卜素(吸收、传递光能)2. 吸收的光能传递给: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3. 转换光能的色素是: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二)电能转换成活跃化学能(叶绿体类囊体膜上)1. NADP ++H ++2e −→−酶NADPH 2. ADP+Pi+能量(电能)−→−酶ATP (三)活跃化学能转换成稳定化学能(叶绿体基质中) 激发态:高能,易失电子 叶绿体a 的状态 (失电子态):不稳定,强氧化剂 稳态:低能,从水中夺取电子后恢复稳定 二、C3植物和C4植物 (根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暗反应的不同,把绿色植物分为C3植物和C4植物,两者的光反应过程完全相同,进行的场所也相同。

)植物类型C3植物 C4植物 举例典型的温带植物:如水稻、小麦、大麦、大豆、烟草、马铃薯等 典型的热带或亚热带植物: 如玉米、高梁、甘蔗、苋菜等 叶片的解剖结构维管束鞘及周围无“花环型”的解剖结构 维管束鞘及周围有“花环型”的解剖结构 叶绿体类型只有一种类型:位于叶肉细胞中(有基粒) 有两种类型: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有基粒);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无基粒) CO 2的固定途径C3循环途径 C3和C4两个循环途径,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上是分开的 CO 2的最初一种五碳糖(C5);C3 最初受体:一种三碳酸(PEP ),后继受体:C5;受体、产物C4(草酰乙酸)CO2的利用率较低较高。

能利用浓度很低的CO2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效率较低较高光合作用过程(C3和C4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空间上是分开的)C3和C4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C3植物的暗反应(叶肉细胞)C4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C4植物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C3植物的光合作用C4植物的光合作用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1.延长光合作用时间2.增加光合作用面积光照强度的控制阳生植物需充裕阳光(一)提高光光照的控制阴生植物种荫蔽处能利用率光质的控制(不同色光对光合作用产物量与成分的影响)3.提高农作物的CO2浓度与光合作用产物的关系(曲线)光合作用效率CO2的供应大田中作物确保CO2供应的处理办法温室中确保CO2供应的方法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氮、磷、钾、镁的作用)(温度:25-30℃对植物光合作用最为适宜,超过35℃时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下降,40-50℃光合作用完全停止。

)(二)CO2的供应1.CO2浓度与光合作用产物的关系OA段:二氧化碳含量很低时,绿色植物不能制造有机物;AB段:随着二氧化碳含量的提高,光合作用逐渐增强;BC段:当二氧化碳含量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二氧化碳含量的提高而增强。

2.应用(1)大田中作物确保CO2供应的处理办法:确保良好的通风透光(2)温室中确保CO2供应的方法:增施农家肥、使用二氧化碳发生器(三)必需矿质元素的作用(保证供应,不能过量)1.氮:光合酶和NADP+和ATP的组成成分2.磷:NADP+和ATP的组成成分,在维持叶绿体膜结构和功能上起重要作用3.钾:参于光合作用中糖类的合成和运输4.镁:叶绿素的重要组成成分【例析】.科学家发现C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叶片中只有维管束鞘细胞内出现淀粉粒,叶肉细胞中没有淀粉粒;C3植物的情况正好相反。

请你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

C4植物的叶肉细胞只参与对CO2的固定、提供[H]和ATP,固定后生成的C4再转运到维管束鞘细胞,释放出的CO2在没有基粒的叶绿体内完成暗反应生成淀粉等。

而C3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只有叶肉细胞中才有,光合作用的光、暗反应都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进行,因此只在叶肉细胞出现淀粉粒。

.下图表示在空气中不同二氧化碳含量情况下,小麦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1-3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分别为1.5×10-3、3.2×10-4、7.0×10-5)。

分析此图后,你能得出什么结论?(1)相同二氧化碳浓度下,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超过这一范围后,光合作用强度便不再增加。

(2)相同光照强度下,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而增强。

(3)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都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

但其中二氧化碳浓度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

【同类题库】光能在叶绿体中如何转换成电能,电能如何转换成NADPH和ATP中的活跃化学能,以及NADPH和ATP中的活跃化学能如何转换成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的稳定化学能(A:知道).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有关的一些作用是(B)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④⑥D.③⑤⑥.处于激发态的叶绿素所具有的特点是(A)A.具有很高的能量,易失去电子B.具有很高的能量,易得到电子C.具有很高的能量,是强氧化剂D.具有很高的能量,是强还原剂.叶绿体基粒囊状薄膜上具有转换光能为电能的色素是(B)A.叶绿素b B.少数叶绿素a C.叶黄素D.胡萝卜素.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通过叶绿素形成的电能,以后可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而储存在下列哪些物质中?(B)A.三碳化合物和ATP B.ATP 和NADPHC.五碳化合物和NADPH D.ATP 和C6H12O6.用磷脂酶处理叶绿体后,光合作用受到明显影响,这一事实说明(A)A.磷在维持叶绿体膜的结构和功能上有重要作用B.磷是光合作用产物的组成成分C.磷影响着光的转化、吸收、传递D.磷是NADP+和ATP的组成成分.下列关于绿色植物叶绿体所含色素种类的叙述中,最严密的是(D)A.都含有叶绿素和叶黄素B.都含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C.都含有叶绿素和胡萝卜素D.都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光能在叶绿体中转换的第一步是(A)A.光能转化为电能B.光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C.电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D.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稳定的化学能光能作用的色素是(C).叶绿体内类囊体薄膜上不具有传递..A .叶绿素bB .全部的类胡萝卜素C .少数处于特殊状态下的叶绿素aD .全部的叶绿素a.处于激发态的叶绿素a 所具有的特点是(B )A .具有很高的能量,易得到电子B .具有很高的能量,易失去电子C .具有很高的能量,是强氧化剂D .具有较低的能量,是强还原剂.光合作用过程中,电能转换为化学能的反应式为:NADP ++2e+H + 酶→NADPH 该反应式中电子的根本来源是(D )A .叶绿素 aB .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C .吸收和传递光能的色素分子D .参与光反应的水分子.伴随着光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叶绿体内类囊体膜上发生的物质变化中正确的是(B )①H 2O −→−光4H + +4e+O 2 ②NADP ++2e+H + −→−酶NADPH ③ADP+Pi+能量−→−酶ATP ④CO 2+H 2O −−−→−光叶绿体 (CH 2O)+O 2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①④ D .①③④.ATP 中所贮存的能量和可以接收的能量分别是(C )A .化学能、只有电能B .电能、化学能C .化学能、电能和化学能D .化学能,只有化学能.(多选)有关光合作用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有(ABC )A .N 的缺乏将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B .NADP +既是电子受体,又是能量受体C .良好的通风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D .CO 2浓度的提高将使光合作用的强度不断提高.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由生产者所进行的某种活动,分析并回答:(1)该生理活动的名称是: 。

(2)它主要在叶肉细胞内被称为 的细胞器中进行的。

(3)图中字母A、B、C各自所代表的物质名称是:A:,B:,C:。

(4)需要消耗物质A和B的生理③的名称是:。

(5)图中编号①所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6)如果在该细胞器基质中的酶因某种原因而被破坏,则这一生理过程的两个阶段中,最先受到影响的阶段是。

(7)色素吸收的能,在这一生理过程的阶段,部分被转移到中,转换为活跃的化学能,再经过这一生理过程的阶段,转换为化学能。

[(1)光合作用(2)叶绿体(3)三磷酸腺苷;还原型辅酶Ⅱ;糖类等有机物(4)C3的还原(5)水的光解(6)Ⅱ(暗反应)(7)光;Ⅰ(光反应);ATP和NADPH;Ⅱ(暗反应);稳定的]C3植物与C4植物在叶片结构上的区别和C4植物光合作用作用的特点(B:识记),C4植物固定CO2能力明显增高的原因(A:知道).含有完整的叶绿体结构,却不进行光合作用全过程的细胞是(C)A.C3植物的叶肉细胞 B.C3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C.C4植物花环状外圈的细胞 D.C4植物花环状内圈的细胞.用碘液分别对已经酒精脱色的小麦和玉米的叶片染色,结果(B)A.小麦叶片中仅维管束鞘细胞出现蓝色。

B.玉米叶片中仅维管束鞘细胞出现蓝色。

C.小麦和玉米叶片中叶肉细胞都出现蓝色。

D.小麦和玉米叶片中维管束鞘细胞都出现蓝色。

.若用14C标记CO2分子;则其在C4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将依次出现在(D)A.C5、C4、(CH2O) B.C5、C3、(CH2O)C.C3、C4、(CH2O) D.C4、C3、(CH2O).甘蔗等C4植物的“花环型”两圈细胞中的叶绿体(C)A.结构相同 B.功能相同 C.酶系统不同 D.代谢无联系.下列有关C3和C4植物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A.C3植物在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固定CO2形成两个三碳化合物B.常见的C4植物有玉米和甘蔗等C.C3植物叶片的维管束鞘细胞不含叶绿体D.C4植物叶片的维管束鞘细胞含有正常的叶绿体.一株C3植物和一株C4植物,放在同一钟罩下,钟罩内与外界完全隔绝,并每天光照12小时,共照若干天.一星期后,C3植物死亡,这是因为(D)A.C4植物在夜间的呼吸需氧少B.C4植物较能抗旱C.C4植物光合作用效率高D.C4植物能利用低浓度的CO2进行光合作用,而C3植物则不能.小麦是C3植物,玉米是C4植物,取长势相似,大小相同的小麦和玉米苗置于同一密闭钟罩内培养,预测一段时间后,玉米和小麦的生长情况(D)A.都生长良好B.都不能正常生长C.小麦生长良好,玉米不能正常生长,最后死亡D.玉米生长良好,小麦不能正常生长,最后死亡.下列关于C3、C4植物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A.C3植物在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固定CO2形成两个三碳化合物B.常见的C4植物有玉米和甘蔗C.C3植物叶片的维管束鞘细胞不含叶绿体D.C4植物叶片的维管束鞘细胞含有正常的叶绿体.若用14CO2提供给C4植物,则14C在细胞内转移途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