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中的形合与意合及其应用

合集下载

形合与意合在英汉口译中的运用

形合与意合在英汉口译中的运用

形合与意合在英汉口译中的运用
语言是我们表达意思的方式之一,而汉英口译则是把双方的意思妥善的传达出来的重要一环。

形合与意合是一种汉英口译的重要技巧,其重点在于把汉语翻译成英语时,形态和意思都必须与目的文重新组合,使之形合意合。

形合与意合在汉英口译中的运用有很多:首先,可以采用句型转换或变换来使其形合意合,比如把由多个句子组成的汉语句子转换成一句英语句子,又如把单句汉语句子转换成多个英语句子;其次,在词汇的使用方面,可以把汉语的复合词翻译成英语的同类词;再次,还可以从动词的使用方面去考虑,以确保句子的连贯性;最后,还要注意双方习惯上的一些特定用语,比如中文语言中常常会出现行文所需之语,这类语句在英语中是不常用的,因此需要翻译为等价的英语表达方式。

当然,使汉英口译形合意合也是要在一定的训练技巧基础上积累经验来逐步做到的。

另外,大家也要善于利用已有成果,根据双方语言的表达特点,学会一些有效的经典句型的翻译,以及从句子的结构、词汇的意义上,去分析文本的内容,以及给出最简明、最精准的翻译。

总而言之,形合与意合是汉英口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技能,正确地运用形合与意合可以帮助我们把双方的意思准确的传达出去,达到好的口译结果,因此是汉英口译人士或者需要学习汉英口译的人必须掌握的技能。

形合与意合在英汉语中的体现及对翻译的启示

形合与意合在英汉语中的体现及对翻译的启示

形合与意合在英汉语中的体现及对翻译的启示近年来,随着对比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许多学者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富有启发性意义的成果。

例如:英语是综合-分析语,汉语是分析语;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英语句子繁复,汉语句子简短;英语重物称,多用被动,汉语重人称,多用主动;英语多静态,抽象;汉语多动态,具体等。

美国著名翻译家Eugene Nida早在Translating Meaning一书中就谈到,就汉语和英语而言,形合和意合的对比也许是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它甚至可能是两种语言间最根本的差异所在(Nida 1982:12)。

二、形合与意合的概念及特征形合(hypotaxis)和意合(parataxis)的概念首先在我国由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提出,指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王力,1984:310)。

刘宓庆对形合意合作了较完整准确的界定:“形合”(hypotaxis)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

所谓“意合”(parataxis),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的意义或逻辑联系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

前者注重语句形式上的接应(cohesion),后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coherence)(刘宓庆,1992:18-19)。

1.英语形合的特点英语是典型的形合语言,它借助明显的形式标记,如曲折变化、介词、连词等,将词组、句子甚至段落连接起来,也可采用其他的语法手段表示话语内部的语义关系。

Eric Partridge认为,英语句子十句有九句按SV或SVO配列。

实际上,任何英语句子都可以完形为主谓提掣全句的基本程式(刘宓庆,1974:72)。

这说明了英语语言的高度形式化和严密逻辑性。

以上诸多形式手段使得英语内部的语义关系一目了然。

2.汉语意合的特点汉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的意合性。

所谓“意合”,指的是话语中词与词、句与句等语言单位的结合主要是凭借语意上的关联进行的,往往没有明显的外形标记,读者对语句的理解须借助自己的语感和一定的语境因素。

形合和意合的界定及其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

形合和意合的界定及其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
助 词 语 或 句 子 的 意 义 或 逻 辑 联 系 实 现 它 们 之 间 的连 接 。 前 者 注重语句 形式上 的接应 ( c o h e s i o n ) , 后 者 注 重 行 文 意 义 上 的 连
贯( c o h e r e n c e ) 。… 形 合 意 合 问 题 属 于 表 现 法 。连 淑 能 认 为 , 形
( 三) 形 合 和 意 合 的 深 层 根 源 笔 者认 为 . 之 所 以会 有 这 对 概 念 的 产 生 , 主 要 还 是 因 为 汉
p o t a x i s ) 指借 助语 言形式 手段 ( 包括 词汇手段 , 形 态手段 ) 实现
词 语 或句子 的连接 : 所谓“ 意合” 指 不借 助语 言形 式 手段 而借
合 指 的是 句 中 的 词 语 或 分 句 之 间 用 语 言 形 式 手 段 ( 如 关联 词 ) 连接起来 , 表达语法 意 义和逻辑 关系 : 意 合 指 的 是 词 语 与 分 句 之 间 不 用 语 言 形 式 手 段 连 接 ,句 中 的 语 法 意 义 和 逻 辑 关 系 通

情形 下是不 可缺少 的 。 ” 可见 王先生所 说 的意合 和形合是 指句
内之 间 、 分句之 间的 意合和形合 , 而非指 句与旬 的语篇 层面 。 刘 宓 庆 给 出 了 如 下定 义 :我 们 这 里 所 谓 “ 形合” ( h v .
对宽泛 , 两 者可 以看成是 包含与 被包含 的关 系 。 但 自从 形 合
候 比 用 连 词 的 时 候 更 多 … … 西 文 的 连 词 大 多 是 和 中 国 的联 接
合” 则 强调不 用语 言形式连 接而 意义仍 然连 贯 , 不计 较语 言成

英汉翻译中的形合与意合及其应用

英汉翻译中的形合与意合及其应用

英汉翻译中的形合与意合及其应用一、英汉在连贯方式上的“形合”和“意合”连贯是句子依据合理的语义和逻辑关系,恰当地连为一体的语篇特征。

但在重意合的汉语中,这种特征往往隐含在上下文中,呈“隐性”。

这并不妨碍汉语读者对其阅读和理解,因为汉语是依靠语篇的语境意义来弥补其在逻辑和连贯方面的不足,而英文语篇中的逻辑和连贯关系则表现出“显性”的特征,即它的逻辑和连贯关系是通过外在的形式(词法和句法结构)来体现的。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就应注意这种“隐性”和“显性”之间的转换。

例如:原文: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了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译文:We crossed the Yangtze and arrived at the station, where I bought a ticket while he saw to my luggage...At the sight of his back tears started to my eyes, but I wiped them hastily so that neither he nor anyone else might see them.以上汉语原文似乎是由几个并立的流水句组成,在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连贯逻辑关系。

但细细分析,发现此段中文中隐含着逻辑连贯关系,在将其译为英文时,就应该把汉语中的这种逻辑连贯关系显现出来。

英文译文中分别用了关系副词、从属连词、并立连词等,在句法上较好地体现了汉语原文中隐含的逻辑连贯关系。

如果我们再根据英文译文,将其回译成汉语,这时我们就应该将英文中通过形合而表现出的“显性”化为汉语通过意合表现出的“隐性”。

具体来说,就是将英文中的where,while,but,so that 等略去不译。

例如:1) As the weather was getting better, we decided to go for an outing the next day.译文:天气变好了,我们决定第二天去远足。

英汉语篇形合与意合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英汉语篇形合与意合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认识 , 予以解决。 英汉民族思 维模式 的差异导致两种语言在结构 出 主语 。 () , 1好 不再说了吧 ; 要落泪 了, 真想念北平呀 ! 上差异明显 。 英语讲究形合 , 语法显性 , 而汉语则 注重 “ 意合” 语 , ( 老舍 , 想北平 ) 法隐性 。 所谓形合 , 指的是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
二 、 汉语篇形合与 意合差异对英汉 互译 的 英 影 响 ’
任何语言都不是独立地使用 一种固定 的表达模式来传递语 言信息的 , 而是两种模式的混合 自由作用 。但是受文化 背景 、 思 维模式的影 响 ,在表达过程 中会表现 出不 同的特点。英 语重形
合, 汉语重意合。英语 行文 注重结构 、 形式 , 注重显性接应 , 以形


引 不可或缺的。它是如此地不可或
以致 当主语 因修辞原 因而移位 时, 甚至要使用形式主语来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任何一种语言都反映 了与其相应 的文 缺 , 句子的主谓之间没有强制性 的一致关系 , 化 。西方 人重形式分析和逻辑 推理 , 调“ 强 由一到多 ” 的思维传 足空位 。汉语重意合 , 句法地位并不十分重要 , 统 。在处理问题上 , 注意把具体问题从总体 中分离 出来 , 把极复 主语对谓语动词 的形式没有决定作用 , 在语境 ( 包括上下文 、 情景语境 、 常识与背景知识等 ) 中为交际双 杂的问题划分为比较简单 的形式 和部分 , 然后逐一去研究 ; 民 汉 以意承脉 , 因而汉语 中存在大量的无 族讲究 “ 天人合一 ” 重视 整体思维 , , 注重心理 时空 的思 维方式 。 方所共知 的主语常常省去 , 如 译成英语时则 要补 在处理问题上 , 注意从 整体上 , 从一事物与 他事 物的联 系上加以 主句或主语省略句。 以下汉语 中的无主句 ,

形合与意合在英汉互译中的运用

形合与意合在英汉互译中的运用

一、引言形合与意合是英汉对比研究中带有普遍意义的专题,当代著名翻译家奈达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一书中提出,对于英语和汉语而言,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其形合与意合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都有形合句和意合句,但在语言学界和翻译界一般都认为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意合法在汉语里属“常态”,在英语里属“变态”。

二、英语的形合与汉语的意合形合(hypotaxis)是靠关联词语建立句内和句际关系的衔接手段。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给形合定义为:“The dependent or subordinate construction or relatio nship of clauses with connectives, for example, I shal l despair if you don’t come.”总体而论,英语中形合连接的运用率要高于汉语。

意合(parataxis)是不靠关联词语,仅靠语义的逻辑联系而建立的句内和句际衔接手段。

The World Book Dictionary给意合定义为:“The arrange of clauses one after the other w ithout connectives show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m.”汉语的意合连接运用率要高于英语。

例如:(1) Even if the monk can run away, his temple cann ot run with him.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2) Modesty helps one go forward, 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ehind.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All was cleared up that some time later when ne ws came from a distant place that an earthquake was fe lt the very day the little copper ball fell.过了一些时候,从远方传来了消息:在小铜球坠落的当天,确实发生了地震。

英汉翻译中的形合与意合及翻译方法

英汉翻译中的形合与意合及翻译方法

英汉翻译中的形合与意合及翻译方法形合与意合是翻译中常见的两种翻译方法,它们在处理不同类型的文本时有不同的应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形合与意合以及它们的翻译方法。

形合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词语的形式和语法结构的对应关系。

形合翻译主要用于翻译文学作品、诗歌等具有艺术性的文本。

在形合翻译中,译者会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和结构,力求在译文中呈现出与原文相似的韵律、节奏和意境。

形合翻译要求译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够根据原文的语言形式和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变换。

在形合翻译中,译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和结构,尽量不改变原文的句子结构和词语的顺序。

2.注意译文的韵律和节奏,使译文与原文具有相似的音乐感。

3.注意译文的语言风格和意境,使译文能够传递原文的审美情感和文化内涵。

意合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词语的意义和语义的对应关系。

意合翻译主要用于翻译科技、法律、商业等具有专业性的文本。

在意合翻译中,译者主要注重译文的准确度和清晰度,力求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将原文的意思传达给读者。

意合翻译要求译者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够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并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

在意合翻译中,译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保译文的准确度,不改变原文的意思和信息。

2.使用简明扼要的语言,避免冗长和复杂的表达方式。

3.注意译文的语言风格和语言习惯,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规范。

在实际翻译中,形合与意合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结合的。

根据具体的翻译任务,译者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形合或意合的翻译方法,或者将两者结合起来。

一些文本既需要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和结构,又需要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此时译者需要在形合与意合之间做出合理的取舍。

翻译者应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灵活应用形合和意合的翻译方法,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信息。

综上所述,形合与意合是翻译中常用的两种翻译方法,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文本。

英汉差异: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英汉差异: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外教一对一英汉差异: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句子间通过连接词,比如连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介词等,进行有形连接),汉语重意合(不注重句子外在的有形连接,而是靠内在结构和语义来连接)随手找一些例子我们来阐述一下。

爱情也罢,灾难也罢,无论影片会拍成何样,能触及到那样一场夹杂在家国情仇动荡年代的“旧事”,已经是对悲情历史的一次打捞与情绪,甚至是反省,就像那艘被命名为“太平”的轮船,永远承载着中国人对太平的巨大渴望。

这段话的句与句之间,除了“无论”以外,没有其他有形的外在连接,可以说相当松散,但其内在的语义仍然是清清楚楚的。

这就是典型的中文句式。

那我们来看看典型的英文句式是怎么写的:The feeling of affinity, the participation in a common culture andtraditions, the awareness of a common destiny, which are of the essenceof national sentiment and patriotism, are transformed by nationalism into a politicalmysticism in which the national community and the state becomesuperhuman entities, apart from and superior to their individual members,entitled to absolute loyalty and, like the idols of old, deserving of thesacrifice of men and goods.上面句子中,有下划线的词都是连接词,如果没有它们,我们很难想象一句英文句子能够成立。

我再用一个更简单的例子:我很负责任地告诉你,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翻译中的形合与意合及其应用英汉翻译中的形合与意合及其应用摘要:英汉语言中形合与意合是句法和语法中十分重要的两个概念。

这种差异体现在英汉翻译中的词汇、短语、句子等方方面面。

关键词:形合;意合;形式Abstract:Hypotaxis and parataxis are two important concepts in syntax and grammar of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This difference reflects on the vocabulary ,phrase and sentence and other aspect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nslation.Keywords:h ypotaxis ; parataxis;form一.引言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E.Nida)在其著作《译意》(Translating Meaning)译书中所指出的“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意合与形合的对比。

”在英汉语篇中,意合与形合是语篇组织上最为常用的手段。

汉语是意合语言,所谓意合是指句子的各个组成成分之间如词语与词语之间、词语和分句之间不使用语言形式手段来连接,而是通过词语以及分句的含义来表达句中存在的语法、句法含义以及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被称作“流水句”,呈现出“波浪形”;所谓形合,是指英语句子中的各个组成成分—如词语和分句之间以及词语和词语之间通过显著的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来连接,句子的组成成分处于主从关系中,可以在不同的位置插入各种从属结构,抽丝剥茧,层层展开。

因而,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呈现出“枝杈形”。

总而言之,形合与意合这两种基本的语言组织手段在汉英语言表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形合与意合的对比正如奈达所指出的,翻译要实现功能对等或者说是动态对等。

而所谓功能对等,就是指在译语中用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风格。

英语中的形合是用连接词来体现分句之间的依附关系或者从属关系。

语句各成分之间的相互结合常用恰当的连接词或者各种语言俩接手段,以表示其结构关系。

而汉语中的意合却不依靠关联词而依仗次序来体现相互之间的关系。

句子中各个成分之间或者句子之间的结合多依靠语义的贯通,而少用连接语,句法结构形式短小精悍。

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造成的。

从性质上分,中国文化属于人文文化,重内省和体悟,却不重逻辑,因而语言简约、含义模糊,从而使得汉语表现出意合的特征。

相较而言,西方文化属于科学文化,注重分析和实证,以逻辑和理性探索自然规律。

这种形式逻辑的思维模式客观上要求在表述逻辑关系时必须依赖于各种连接手段承上启下,脉络清晰自然。

汉语的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形。

汉语中形合手段的使用要比英语少很多,主要体现在:没有英语所常用的那些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以及连接副词;介词数量少,大约只有30个,而且大多是从动词“借”来的。

如“在”“向”“进”“到”“沿”“过”“从”“为”“给”“用”“拿”“依”等等,原词均为动词。

在汉语中,介词和连词常常可以省略,甚至是不用。

尤其是在口语中,用了反而显得多余。

汉语不存在词语的形态上的变化,不存在“it”和“there”这样的替补词,也会使用代词,但代词使用较少,注重意合而不重形合,词语与词语之间以及词语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常在不言之中,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通常隐藏在字里行间。

而英语造句注重显性接应、句子形式、结构完整以及以形显义。

三.形合与意合在词汇层面的应用在词汇层面,英语属于外显型的语言,在词汇上有丰富的形态上的变化。

英语中的连词使用频率很高,是不能省略的。

相较于英语,汉语则是分析型语言,轻形式,没有词汇上形态的变化,以意义的传达为主,只要上下文逻辑清楚、句子里省略主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

而在连词方面,则没有英语中的要求那么严苛,连词的使用可有可无。

在追本溯源,是由于西方在遣词造句时会遵循一定的语法结构。

正如中国外语类核心期刊《上海科技翻译》主编方梦之所下定义:“形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句法手段(syntactic devices)或词汇手段(lexical devices)”。

而意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语义手段(semantic connection)”。

在应用上,拿连词作一比较:例1:因果关系:(因为)你不说,(所以)我(来)说;例2:假设关系:(如果)你不说,我(会)说(的);例3:让步关系:由你奸似鬼,(还是)喝了老娘的洗脚水;例4:转折关系:你不说,(但是)我(会)说。

从上述例子来看,汉语句子中连接关系的体现可以借助连词,也可以省去连词。

追根溯源,汉语文法自古就有崇尚简单明了的说法,故比起英语中连词必不可省的约法来说,省去连词相较于加上连词效果更好,更加简约,这样的语言现象在汉语中俯拾皆是、不可胜数。

比如,例5:说是说了,没有结果。

I’ve made the proposal,but they proved futile.比如,汉语中动词本身没有时态变化,而这种动词时态的变化在英语中便体现的淋漓尽致了。

在上述英语译文中,用到了“have made”这种汉语里不存在的现在完成时的时态,而汉语中紧紧是通过“了”这一标志性的表示时态的字眼来说明动作发生的时态。

这充分体现了英语的形合和汉语的意合。

就汉语的意合来说,还体现在反复、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例6: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Smart as a rule,but this time a fool.例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As you sow,so will you reap.四.形合与意合在短语层面的应用汉语中的短语,无论是不是固定形式的短语,都是在意义上和次序上的结合。

所有形式的短语都必须首先在意义上说得通。

所以,更加说明了汉语重意合的特点。

而汉语中具有代表性的四字格、成语则的使用则更可以称得上是意合的结晶。

反之,在英语中,因为词语有丰富多彩的形态上和形式上的变化,短语的组合则首先要遵循严格的语法规则,亦即说英语中出现的任何短语都首先要求在形式和形态上成立。

如:例8:物极必反Once a certain limit is reached,a change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is inevitable.例9:欲盖弥彰The more one tries to hide,the more one is exposed.例10:放肆无礼Boisterous and pert四字格是汉语里广泛采用的一种语言形式。

国内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经指出,“‘2+2’的四音节结构是现代汉语里的一种重要的节奏倾向……四音节的优势特别表现在现代汉语里存在着大量四音节熟语即‘四字格’这一事实上”。

汉语中四字格的使用言简意赅,简明扼要,往往是从语言中锤炼出来的精华,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

例11: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Man proposes,God disposes.例12:贪多必失。

Grasp all,lose all.例1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Nothing ventured,nothing gained.汉语中的四字格成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是中国社会语言和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博大精深的汉文化中的熠熠生辉的瑰宝。

四字格简明扼要,一般都具有工整整齐、生动形象的优点。

汉语成语来源于古代经典名作、历史上的著名故事以及人们的口头传达,表达精辟,含义往往隐含在字面意义之中,而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叠加,具有显著的意义上的完整性。

汉语结构紧密,一般不能随意变动词序,变换或者增减其中的成分,具有结构上的凝聚性。

汉语成语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结构严谨、形式简单、意义深刻、富有哲理、生动形象、表现力强等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鲜明的特点。

但是对于英语来说,由于英文里的造句要受到严格的语法规则的限制,故这些汉语四字格在译成英文时往往达不到理想的“化境”的效果,这也是情有可原的。

五.形合与意合在句子层面的应用英语是注重形合的语言,句子结构相对完整。

一个最常见的英语句子通常都包含有必不可缺的主语和谓语,主谓一致则是必不可少的约束条件。

反之,汉语中的很多句子的结构较为松散、短小精悍、以英成分相连,都不是完整的,因为汉语中有很多无主句,而且谓语也未必是动词,其内在联系的链条是语义因素而非其他。

汉语的句子里,缺少甚至没有显著的联关系词,更为注重逻辑事理顺序以及隐性连贯,往往更重神似而轻形似,要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斟酌才能够领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由此以来,英语的句子中便需要有很多的联系词,如关联词、词的形态以及数的变化等。

比如汉语中的许多主从复句中,但是分句的含义的体现却有主有次。

绝大部分的表明因果关系的句子不到必要时,并不使用关联词。

例14:(因为)他不老实,我无法信任他。

Because he is not honest,I can not trust him.例15:人(若)不犯我,我(则)不犯人。

例16:说是说了,并没有结果。

I have made proposals,but they proved futile.以上例子表明了汉语中的许多主从复句中虽无明确的关联词语,却有主有次、重点突出的特点。

六.结语本文通过对形合和意合两种基本概念的介绍、对比以及英汉两种语言中形合与意合在词汇层面、短语层面、句子层面的应用和体现来充分展现英汉翻译中形合和意合两种语言现象,充分了解和掌握这些现象和差异在帮助译者更加传神地将译文的含义表达出来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1]毛荣贵. 英译汉技巧新篇[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2] 岳晓玲. 浅析形合意合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J]. 外语:语文,2012(12):114-115.[3] 何笑荧、宫丽. 从英汉语言对比看《红楼梦》中《好了歌》的英译本[J]. 语言应用研究,2015(3):139-141.[4] 丁琳. 浅谈《红楼梦》中的“形合”与“意合”[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7):49-51.[5] 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51-59.[6] 贾德江. 英汉语对比研究与翻译[M]. 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7] 郭锐,葛复庆. 中华国粹经典文库:红楼梦诗词赏析[M]. 湖北:湖北辞书出版社,2007:10-12.[8]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9] 潘文国. 汉英语对比纲要[M].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10] 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52-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