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生物会考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完整版)初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汇总

完整版)初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汇总

完整版)初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汇总初中地理会考复提纲汇总七年级上册地理复纲要一、地球地球是一个球体,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为4万千米,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不等长,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是等长的。

纬度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和北极。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经度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由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二、地球的运动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自转。

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产生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产生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

在3月21日前后(春分日),太阳光直射赤道,3、4、5月是北半球的春季(南半球是秋季);在6月22日前后(夏至日),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6、7、8月是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是冬季);在9月23日前后(秋分日),太阳光直射赤道,9、10、11月是北半球的秋季(南半球是春季);在12月22日前后(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12、1、2月是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是夏季)。

地球受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五带的分界线是:热带与北温带界线是北回归线,热带与南温带的界线是南回归线,北温带与北寒带的界线是北极圈,南温带与南寒带的界线是南极圈。

2024年地理,生物会考知识点。

2024年地理,生物会考知识点。

2024年地理,生物会考知识点。

一、生物会考知识点。

(一)七年级上册。

1. 生物的特征。

-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 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如动物出汗、排尿、呼出气体;植物落叶等)。

-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如含羞草受到触碰会合拢叶片,动物趋利避害等)。

-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个体由小长大,产生后代)。

-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亲子间的相似性为遗传,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为变异)。

-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等。

例如,沙漠中水分少,生物种类和数量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因为温度的影响。

- 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内互助如蚂蚁合作搬运食物,种内斗争如争夺食物、空间等)和种间关系(捕食如狼吃羊,竞争如稻田中的水稻和杂草争夺阳光、水分等,寄生如蛔虫寄生在人体肠道内,共生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 适应:如骆驼刺根系发达适应干旱环境,海豹皮下脂肪厚适应寒冷环境。

- 影响:如蚯蚓松土,大树底下好乘凉(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等)。

3. 生态系统。

- 组成成分。

- 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 生物部分:-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 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 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 食物链和食物网。

-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箭头指向消费者,表示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如草→兔→狐。

- 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初中地理生物会考复习提纲

初中地理生物会考复习提纲

地理复习提纲1、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纬度位置及优越性: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一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

气候差异大,为发展( 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陆位置及优越性:(1)位于( 亚)洲的东部, (太平)洋的西岸,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 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降水) 丰富,有利(农业)生产;(2)海陆兼备,东部地区有利与( 海外各国友好往来);西部地区(深入亚欧大陆内部) ,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便于对外(交往和合作) (3)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 。

●我国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

陆上邻国14个。

逆时针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陆上疆界2万多千米。

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2、我国的人口●人口总数:2000年(12.95 )亿。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分布(不均),以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为界,(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较小。

(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稀少,但资源丰富,在西部大开发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但自然环境相对脆弱。

在目前人、地、水、土矛盾已相当尖锐的条件下,开发西部,一定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不能先开发后再治理。

)●人口国策:实行计划生育。

●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3、我国的民族●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汉)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汉族分布特点: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中部)和(东部)最为集中。

●少数民族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西南)。

生地会考提纲

生地会考提纲

1.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2.亚洲面积4400万平方公里。

七大洲中最大. 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一个大洲。

是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3.亚洲按地理方位,可分为6个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

4.亚洲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西面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与欧洲相邻。

;西南通过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邻。

东北以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隔。

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5.亚洲地形复杂多样,中部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平原分布在大陆四周。

6.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米,最低海死海-400米。

中部高耸四周地势较为低下。

7.亚洲气候特点: 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分布面积最大的气候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8.世界之最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号称世界屋脊。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

亚洲最大的平原是西西伯利亚平原。

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

死海低于海平面400米,是世界陆地最低点。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

世界上最高大的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

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

马来群岛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

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最大的咸水湖是里海。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是苏必利尔湖。

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是贝加尔湖。

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流。

1.1亚洲及欧洲“亚细亚”和“欧罗巴”:亚细亚:东方日出之地欧罗巴:西方日落之地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合成亚欧大陆。

亚洲东、南、北三面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亚洲面积约4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洲。

欧洲北、西、南三面濒临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东与亚洲相连,南与非洲相望。

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三大特征:1. 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3.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地形差异:亚洲欧洲平均海拔高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相对高对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小主要地形高原、山地平原地形分布中部高,四周平原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侧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显著;季风最强盛,最典型,影响范围也最广。

最新初中地理生物会考复习提纲资料讲解

最新初中地理生物会考复习提纲资料讲解

地理复习提纲1、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纬度位置及优越性: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一小部分在(热带) ,没有(寒带) 。

气候差异大,为发展( 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陆位置及优越性:(1)位于( 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 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降水) 丰富,有利(农业)生产;(2)海陆兼备,东部地区有利与( 海外各国友好往来) ;西部地区(深入亚欧大陆内部) ,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便于对外( 交往和合作) (3)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 。

●我国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

陆上邻国14个。

逆时针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陆上疆界2万多千米。

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2、我国的人口●人口总数:2000年(12.95 )亿。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分布(不均),以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为界,(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较小。

(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稀少,但资源丰富,在西部大开发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但自然环境相对脆弱。

在目前人、地、水、土矛盾已相当尖锐的条件下,开发西部,一定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不能先开发后再治理。

)●人口国策:实行计划生育。

●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3、我国的民族●我国共有(56 )个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汉)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汉族分布特点: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中部)和(东部)最为集中。

●少数民族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西南)。

初二地生会考知识点归纳大全

初二地生会考知识点归纳大全

初二地生会考知识点归纳大全初二生物会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一、生物和生物圈。

1. 生物的特征。

-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 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如动物通过排尿、出汗和呼出气体排出废物,植物通过落叶带走一部分废物。

-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例如含羞草受到触碰会合拢叶片。

-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种子萌发成幼苗,幼苗不断生长发育成植株,植株开花结果产生种子繁殖后代。

-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如种瓜得瓜(遗传),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变异)。

-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 生态系统。

- 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 组成成分。

- 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 生物部分:-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它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 消费者:主要是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 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能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 食物链和食物网。

-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例如:草→兔→狐。

- 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许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反之越弱。

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 显微镜的使用。

- 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7厘米左右处,略偏左。

- 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使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

初中生物地理的会考复习提纲

初中生物地理的会考复习提纲

初中生物地理的会考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1、科学探究一般包括的环节:明确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行计划、得出结论、抒发交流2、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须要营养:绝大多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王念祖);动物则从外界以获取非常简单的营养(异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泄身体内的废物。

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植物排泄废物的方式:落叶。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

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产卵。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就是由细胞形成的。

3、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4、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原产的因素叫作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分成两类:1)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分等;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例: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捕食关系。

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属竞争关系。

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和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发生改变着环境。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厚;旗形树等。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举例: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并使土壤结石,其粪便减少土壤的肥力;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都属生物影响环境。

6、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1)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构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初中生物文凭复习提纲(崭新人教版)初中生物文凭复习提纲(崭新人教版)。

2)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植物就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生产有机物,它们轻易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作消费者;细菌和真菌被称作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空气、温度等7、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初中地理会考知识复习提纲

初中地理会考知识复习提纲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一)地球和地图1、地球自转和公转比较自转公转自西向东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一天一年转动一周所需时间(即周期)产生四季地理意义产生昼夜更替2、经纬线的划分:(1)经度的划分:0°经线(本初子午线),划分东经(E)和西经(W),东经划分0°~180°,西经划分0°~180°。

(2)纬度的划分:0°纬线(赤道,最长的纬线),划分北纬(N)和南纬(S),北纬表示划分0°~90°,南纬划分0°~90°。

3、特殊经纬线:(1)0°经线,本初子午线,划分东经和西经。

(2)0°纬线,赤道,最长的纬线,划分北纬和南纬,划分南北半球。

(3)东西半球的界限:西经20°(20°W)和东经160°(160°E)组成的圆。

(4)北纬23.5°(北回归线), 南纬23.5°(南回归线)—划分热带和温带。

(5)北纬66.5°(北极圈), 南纬66.5°(南极圈)—划分温带和寒带。

(6)五带的划分(教材P.12.图1.20)4、通过经纬线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5、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方向、图例。

6、能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运用比例尺)、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海拔: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地面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

(二)世界地理1、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主要特点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仅占29%。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亚洲(最大),非洲(最热),大洋洲(最小),南极洲(最冷,跨经度最多,纬度最高);太平洋(最大),北冰洋(最冷,纬度最高)。

2、知道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亚欧大陆东部—季风气候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气候亚欧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南极洲---寒带气候3、板块学说及地震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板块学说: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复习提纲1、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纬度位置及优越性: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一小部分在(热带) ,没有(寒带) 。

气候差异大,为发展( 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陆位置及优越性:(1)位于( 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 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降水) 丰富,有利(农业)生产;(2)海陆兼备,东部地区有利与( 海外各国友好往来) ;西部地区(深入亚欧大陆内部) ,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便于对外( 交往和合作) (3)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 。

●我国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

陆上邻国14个。

逆时针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陆上疆界2万多千米。

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2、我国的人口●人口总数:2000年(12.95 )亿。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分布(不均),以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为界,(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较小。

(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稀少,但资源丰富,在西部大开发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但自然环境相对脆弱。

在目前人、地、水、土矛盾已相当尖锐的条件下,开发西部,一定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不能先开发后再治理。

)●人口国策:实行计划生育。

●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3、我国的民族●我国共有(56 )个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汉)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汉族分布特点: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中部)和(东部)最为集中。

●少数民族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西南)。

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少数民族风情:(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族的泼水节、孔雀舞,(藏族)族的集体舞、藏历年,(朝鲜)族的长鼓舞等。

4、我国的地形●我国地形的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区在开发和保护方面应当注意哪些问题:(1)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较大。

(2)在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我国地势特征:(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阶梯的分界线海拔高度主要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区第一级阶梯一、二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二、三级阶梯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4000米以上高原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第二级阶梯1000—2000米高原、盆地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第三级阶梯500米以下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相间分布东南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

(2)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河流在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水能。

(3)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山脉两侧的地形区西侧东侧①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②太行山黄土高原华北平原③巫山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④横断山脉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或云贵高原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北侧南侧⑤昆仑山脉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⑥天山山脉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山脉构成地形骨架●四大高原(青藏高原)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际(黄土高原)黄土广布、地表千沟万壑(云贵高原地表崎岖,喀斯特地貌显著●四大盆地面积最大的盆地是(塔里木盆地)盆地海拔最高的盆地是(柴达木)盆地纬度最高的盆地是(准噶尔)盆地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最优越的盆地是(四川)盆地●主要山脉走向:东-西走向:天山山脉――阴山山脉昆仑山脉――秦岭南岭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脉――-武夷山脉台湾山脉南-北走向:横断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祁连山脉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5、我国的气候●根据活动积温,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 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此外还有一个地势较高的高原气候区. (1)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高原气候区(2)0 (3)暖温带(4)琼台粤桂云或滇(5)一三(6)②亚热带③暖温带●依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我国可以划分为4个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干湿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植被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农业类型种植业(水田农业)种植业(旱地农业)畜牧业●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说出下列地理现象存在差异的原因: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特殊的“鱼米之乡”的景观得益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青藏高原处在大体相同的纬度上,但气候差别很大的原因是(地势(青藏高原海拔高))因素;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阿拉伯半岛大体相同的纬度上,气候差别很大的原因是受(海陆位置)和(夏季风)的影响。

北京与乌鲁木齐纬度大致相当,但降水却有很大的差别。

(海陆位置、夏季风)在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不同的果树;不同的温度带内熟制也不同;南北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也不同。

原因是(纬度因素)东西植被不同;东西农业类型不同,东部以耕作业为主,西部以畜牧业为主;东西部房屋屋顶的结构不同,东南部多钭顶房,西北部多平顶屋。

(降水量不同)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气候复杂多样)②形成不同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气候复杂多样)③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各有不同,如:四川、湖南等地冬季比较阴冷潮湿爱吃辣椒;南方人爱吃米饭,北方人爱吃面食。

(气候复杂多样)④人们的服饰也因为适应气候而多姿多彩(气候复杂多样),如:西藏的藏袍就是为了适应西藏日较差大的气候特征的(地形);⑤各地的建筑特点不同,北方的屋顶斜度较小,墙体较厚,南方的屋顶斜度较大(气温、降水);⑥对。

(1)①7;②7、8;③4、5、6、7、8;④4、5、6、7、8、9 (2)夏秋多冬春少(3)广州、哈尔滨;我国的雨带期末地理复习提纲1、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纬度位置及优越性: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一小部分在(热带) ,没有(寒带) 。

气候差异大,为发展( 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陆位置及优越性:(1)位于( 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 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降水) 丰富,有利(农业)生产;(2)海陆兼备,东部地区有利与( 海外各国友好往来) ;西部地区(深入亚欧大陆内部) ,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便于对外( 交往和合作) (3)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 。

●我国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

陆上邻国14个。

逆时针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陆上疆界2万多千米。

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2、我国的人口●人口总数:2000年(12.95 )亿。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分布(不均),以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为界,(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较小。

(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稀少,但资源丰富,在西部大开发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但自然环境相对脆弱。

在目前人、地、水、土矛盾已相当尖锐的条件下,开发西部,一定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不能先开发后再治理。

)●人口国策:实行计划生育。

●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3、我国的民族●我国共有(56 )个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汉)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汉族分布特点: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中部)和(东部)最为集中。

●少数民族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西南)。

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少数民族风情:(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族的泼水节、孔雀舞,(藏族)族的集体舞、藏历年,(朝鲜)族的长鼓舞等。

4、我国的地形●我国地形的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区在开发和保护方面应当注意哪些问题:(1)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较大。

(2)在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我国地势特征:(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阶梯的分界线海拔高度主要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区第一级阶梯一、二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二、三级阶梯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4000米以上高原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第二级阶梯1000—2000米高原、盆地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第三级阶梯500米以下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相间分布东南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

(2)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河流在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水能。

(3)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山脉两侧的地形区西侧东侧①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②太行山黄土高原华北平原③巫山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④横断山脉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或云贵高原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北侧南侧⑤昆仑山脉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⑥天山山脉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山脉构成地形骨架●四大高原(青藏高原)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际(黄土高原)黄土广布、地表千沟万壑(云贵高原地表崎岖,喀斯特地貌显著●四大盆地面积最大的盆地是(塔里木盆地)盆地海拔最高的盆地是(柴达木)盆地纬度最高的盆地是(准噶尔)盆地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最优越的盆地是(四川)盆地●主要山脉走向:东-西走向:天山山脉――阴山山脉昆仑山脉――秦岭南岭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脉――-武夷山脉台湾山脉南-北走向:横断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祁连山脉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5、我国的气候●根据活动积温,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 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此外还有一个地势较高的高原气候区. (1)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高原气候区(2)0 (3)暖温带(4)琼台粤桂云或滇(5)一三(6)②亚热带③暖温带●依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我国可以划分为4个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