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

《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1《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本文所提到的《咬文嚼字》指的是一本语文辅助教材,该教材是一部典型的语文学习指南,主要介绍中文的阅读技巧和写作技巧,适合高中生以及各年级的其他读者。
本文将以《咬文嚼字》作为主要参考,进行语文学习的分析与探讨。
一、教材解析《咬文嚼字》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了中文阅读和写作的要点,具体如下:1. 阅读习惯养成从章节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本教材的第一部分主要是讲述了如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如说,在字词阅读方面,我们需要建立过硬的字形基础和丰富的词汇库;在阅读的比较中,我们需要掌握对比阅读的方法,并且顾及全局,细节又不失立体,做到看懂并理解文章。
2. 文章鉴赏在文章鉴赏方面,《咬文嚼字》从语境理解、修辞手法、文本分析等多个方面来分析文章,让读者了解文章的内涵与情感,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考与领悟。
3. 作文技巧在写作方面,我们从语言、结构、逻辑等各个方面来讲解作文的技巧。
教材从格式到素材,从论点到逻辑,总结全面,系统地指导学生如何写作。
4. 名著精析《咬文嚼字》中,也有一部分是关于名著精析的内容,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及鉴赏,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材启示《咬文嚼字》这本辅助教材对于我们的语文学习有何启示呢?1. 培养阅读习惯从教材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
读者需要有充分的字词基础,从字形到含义都了然于胸,同时还需要学会对比阅读的方法,做到细节不漏,全面理解文章。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多读书、复习语文知识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2. 重视文章鉴赏阅读并不仅仅是为了理解文章表面,还需去领悟文章中的情感、感悟,这同样必须靠阅读与鉴赏。
在学习鉴赏方面,我们也可以学习教材中的方法,如通过语境推测词义,或是分析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等。
3. 勤于写作,提高技巧在写作方面,教材对于作文的技巧有十分详尽的讲解。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的: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当然,这里用的是他的本义和原义,然而,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二、解题:何谓咬文嚼字呢?《现代汉语词典》里,“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有三个含义: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 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
从以上三个释义而言,“咬文嚼字显然是贬义词。
”一提到这个词,人们往往会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什么积极意义。
那么这个词出自何处呢?元代无名氏写的剧本《杀狗劝夫》的第四折,有这么一句台词:“哎,使不得你咬文嚼字。
”这便是它的出处。
无论是出处,还是词典的解释,这个词都没有褒扬的意思,而朱光潜先生却把他作为标题,大抒特抒。
他是如何解释这个词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看一看咬文嚼字的新意义。
二、关于作者。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
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桐城人。
清代桐城出了以方苞,刘大魁,姚鼐为代表的一批文学家,称之为“桐城派”,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
朱光潜先生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学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等。
(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西方美学发展的专著,朱光潜自己说其在美学上的发展是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为基础的)三、思考分析文中几个咬文嚼字的例子(一)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5篇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5篇第一篇: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品味课内外诗文有关用字佳话实例,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主动研究有关资料,有所积累,有所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严谨的语文学习习惯。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课文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方法: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咬文嚼字”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
对这个成语的解释,在《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现代汉语大词典》中云:“过度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没有一项意思是褒扬的。
而今天我们来学习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文学论文《咬文嚼字》,看看在他的笔下,“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意义呢?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分析课文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三段中,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2、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用了哪些实例?明确:(1)郭沫若改字;(2)王若虚改《史记》;(3)韩愈改诗;(4)苏轼与《惠山泉烹小龙图》;(5)关于“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价。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咬文嚼字》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咬文嚼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品味课内有关用字佳话实例,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咬文嚼字”对准确地传情达意的好处;能理清课文思路并对课文质疑进而解疑;能联系自己的语言实践举例说明作者的论断。
过程与方法:(过程)预习—研读—写笔记—讨论—总结应用;(方法)整体感知——课堂研读——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严谨的语文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用字佳话实例。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二课时。
【预习任务】预习课文,要求完成课后习题一,撰写习题二的发言提纲。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通读课文,读懂课文的基本内容,对文中的几个例证再“咬嚼”一番。
教学过程:一、导入1.下面这个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呢?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好?▲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原创的,可悲的是很多人渐渐都成了盗版的。
(这句话道出的意思是:每个人出生时都是独一无二,有独特特点的,或有个性的,卢梭对此有更精炼的表达:上帝创造了我,然后又将模子打破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失去了自己的个性特点,变得千人一面了,给人一种大家活得一样的感觉。
这句话表达深刻的原因是:“原创”与“盗版”两词的运用既具有我们现代生活气息,又很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我们人正如某些出版作品一样失去个性的特点,从而引发我们思考由“原创”变成“盗版”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你能猜出下面语句可能表达出的意思吗?此句用语表达有何特点?▲是包含散打、瑜伽、柔道、平衡木等多种体育和健身项目于一体的综合性运动。
(挤公交)(“挤公交”是很多同学都有过的生活体验。
此句用“散打”、“瑜伽”、“柔道”、“平衡木”等这些严肃的武术或运动术语表达,显得诙谐而又恰当。
)(以上两句的分析仅供参考。
)3、余秋雨先生在《霜冷长河》中曾多次提到过湖北的绑票杀人案。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五篇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五篇《咬文嚼字》教案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育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育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借鉴的分析方法,培育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A、导入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老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舞。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
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
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讨论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B、介绍1、找同学介绍。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
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讨论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
(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 研习课文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总结:《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悟精神实质)。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教案----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教案刘乐涛教学目标1、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之间的密切关系。
2、体会作者关于咬文嚼字的实例,列举体现出的道理。
3、学会咬文嚼字的方法。
4、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比较: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一双丹凤眼,两弯柳叶眉。
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像这样描写得精辟的句子还有很多,曹雪芹呕心沥血撰红楼,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古人对文字的斟酌还有这样一些名句:吟安一个字,捻断数颈须(唐代卢延让的《苦吟》)。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古人对诗歌语言的刻意求工,对文学创作的严肃认真态度着实令我们钦佩。
那么今人对待语言文字的运用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今天让我们将借助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章来帮助我们学习如何恰当的使用语言文字。
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咬文嚼字》。
题目是《咬文嚼字》,那么请大家先不看课文,我们先尝试自己来咬文嚼字一番。
请大家看这样四则材料。
二、咬文嚼字(一)借助朱光潜先生的材料先自己咬文嚼字一番,谈谈自己的理解。
材料一: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2、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比较这组句子中的上下两句,说说在用字上有什么变化?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材料二:1、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2、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3、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
视之,石也。
这三则材料将的都是李广射虎的故事,第一则里有多个“石”,另外两则里都只有一个“石”,你认为哪个写得好?为什么?材料三:1、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韩愈修改了哪个字,你认为谁的好?材料四:1、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2、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3、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这三句都是说苏轼在无锡惠山品茶一事,比较这三句,那一句更富有文学色彩?试说明理由。
(二)刚才我们对这四则材料进行了一番咬文嚼字,那下面我们看看朱光潜先生有怎样的观点,请大家读课文的一到六自然段,看完之后请谈谈朱先生的观点。
人教版高中必修五《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五《咬文嚼字》教案《人教版高中必修五《咬文嚼字》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设计1、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初步认识文艺评论说理的特点。
2.深入领会“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咬文嚼字”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1.咀嚼玩味文中的实例,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
2.深入理解“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进而能够有意识地选择恰当的语言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3.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运用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重温一下大家之前已经学过这篇《咬文嚼字》,这个过程呢老师可以称之为“热剩饭”,有道是“剩饭姓张,越热越香”,那说到这儿我倒要问问“剩饭姓赵、姓王可以吗”,答曰:前者不押韵,后者无平仄,不好不好!同学们,这其实就是在“咬文嚼字“啊!不过,我看有些同学听到老师说这个俚语时好像情绪不高,为什么呢?我想大概是因为他们没吃过剩饭,没有这个生活环境自然就无法进入这个语境了!(为“推敲”之例埋伏笔)众所周知,这是一个贬义词,在这里贬义词褒用,作者之所以在这里用这个成语本身就是在“咬文嚼字“,所以呀,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咬文嚼字”(板书“咬文嚼字”),看一看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是如何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
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的是美学家朱光潜的《咬文嚼字》,这是一篇文艺评论。
说到这里,首先希望大家不要对“美学家、文艺评论”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感觉。
“美”就在我们身边,“文艺评论”也不应当只属于专家学者,它应该属于每一个对文艺作品的欣赏者。
“文艺评论”,顾名思义,评论的对象是文艺作品,针对文艺作品、文艺现象等阐述自己的见解。
(投影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这个环节删去)(品读阶段)(二)既然大家都学过这篇文章,那么我们来看作者举了几个和“咬文嚼字”有关的例子呢?(五个)引导学生一起复述并读文章主旨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二、解题“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
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三、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
“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
”“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
”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
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四、课文分析《咬文嚼字》全文8段,1—7段是文章的主体,为第一部分。
8段表明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分两层。
第一层1—5段,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举三组典型例子,从三个方面说明三层意思。
第l、2段为第一层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
2、揣摩体味文中所举例子,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3、提高学生学习文艺评论的兴趣,学习鉴赏诗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揣摩体味文中所举例子,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领会咬文嚼字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明确咬文嚼字在文章中的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导入:
【课前热身】有这样三句话,你们能从中看出其中的不同吗?
马克思去世了。
马克思永远地睡着了。
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学生思考、讨论并解答。
教师: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说法表达,给我们带来的感受便不一样。
文字就是有这样的魅力。
古人早已知道文字的博大精深,吕不韦就曾有一字千金的佳话(多媒体展示),一字之间有乾坤,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光潜老先生的《咬文嚼字》,来感受文字的魅力。
二、提纲挈领:
问1、“咬文嚼字”本身是一个成语,作为成语,有哪些意思?
教师明确: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告诉我们: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不注重精神实质。
问2、朱老先生将这样一个词用到文章中,有何深意呢?
【引导学生找到文中的第3、8段,请学生总结归纳】
教师明确:朱老先生笔下的咬文嚼字是一种态度和精神,无论阅读还是写作,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表面上咬文嚼字只是在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多媒体展示关键词)
(学生活动,通过切身体验,感受咬和嚼的重要性)
三、深入分析:
1、我注意到第8段的第一句话“以上只是随便举了几个实例,用来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对于这句话,我有疑惑,作为朱光潜老先生这样一位大家,阅读和写作都要坚持谨严的精神,那么他会是“随便举几个实例”么?
问1:“随便举几个实例”,那么在文章当中作者到底运用了几个例子来证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学生回答,多媒体展示结果)
教师明确:郭沫若改台词;王若虚对《史记》的改动;“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字的联想意义;“柳腰桃面”等套语。
问2:是随便举的几个例子吗?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举例并不随便,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有诗歌中的,也有文章中的,涉及的面更广,说服力也更强。
2、既然作者并不是随举例,那么举这些实例的目的是什么呢?
教师示范分析第一个实例,郭沫若改台词,通过分析“是”和“这”两个字带来的不同效果,得出结论:文字更替,情感不同(板书)。
同时补充课外事例。
【学生活动】剩下的四个实例,学生分为四组,每组分析一个例子,总结出此实例是要达到什么目的。
明确目的:文字增减,意味不同
文字不同,意境不同
善于联想,点铁成金
套语滥调,落入下乘
3、教师小结:
本文是一篇文艺评论,朱老先生很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观点,那我们读这篇理论性的文章为何不觉得枯燥?
文中,朱老先生运用了大量的实例,全方位、多角度地给我们证明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这些实例大多源于名家名篇,又是紧紧围绕阅读和写作展开的,所以很适合学生阅读和体会,正是这些例子让我们不
觉得文章议论的部分枯燥了。
那日后,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是不是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方法呢?
四、课堂小结:
无论是在阅读还是在写作中,我们都应该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本着这种精神,我们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最终才能达到一个境界上的完美。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文学作品,都要学会“咬文嚼字”,从自身出发,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
“咬”出自己的感受、“嚼”出自己的境界。
五、牛刀小试: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其中“近乡情更怯”,“怯”可不可以替换成“切”或者“深”?
六、课后延伸:
多媒体展示马南邨《不求甚解》的观点。
面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请结合自己的读书习惯,仿照《咬文嚼字》的写作方式,尝试写一篇文艺评论。
七、板书:
咬文嚼字朱光潜
文字更替,情感不同
文字增减,意味不同
文字不同,意境不同
善于联想,点铁成金
套语滥调,落入下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