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及基本特征

信息及基本特征
信息及基本特征

信息及基本特征

信息及基本特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对信息的概念有基本的认识,明确信息的一般性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命题讨论,理解信息的含义和特征。

2(发现日常生活、学习中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并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信息特征的认识,知道信息交换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元素

行为与创新

加深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理解,关注与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信息的概念;信息的特征。

难点:信息的特征。

三、教学背景分析

“任务驱动”是给学生下达一个具体任务,新知识隐含在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一所学知识的建构[1]。同时,整合多种知识和技能的任务是复杂的、非良构的,单靠学习者个别化学习方式是无法完成任务的,而协作学习方式就可以达到这种学习目标。因为协作学习是一种既适合于教师主导作用的

发挥,又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教学策略。协作学习被看作是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这种机会将对问题的深化理解、知识的掌握运用和能力的训练提高大有裨益[2]。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将知识隐含于任务之中,通过任务的完成来达到学习目标,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3]。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和信息打交道,通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信息的定义及特征。

四、教学方法研究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书中的知识点几乎都可以转化为计算机操作,但是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未必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际操作中,所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能有效的给学生施加任务的“负担”,让学生能积极的投入,积极的思考和操作,直至完成任务。

五、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为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内容相对其它章节有相对独立的地位。由于是第一节课,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间不熟悉,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对本课程的学法也不了解,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方式与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对整本书的内容学习有开启含义,教学参考给出的参考课时1课时。与以往的信息技术课程相比,新课程更注重的是能力培养,注重团队合作,注重讨论学习,改变原有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要做到这些,我认为在这个开始时就要把方向摆正,让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课程就是要这样上课。因此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讨论为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发挥学生的想象,自我构建信息的基本特征。

将本节分为两个相对单元,一是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需求,二是信息的概念及特征,通过日常事例,让学生体会我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以《10余名大学生结成人梯救落水少年3人溺亡》让学生知道语言、文字、符号、指令、代码等都可以表达和传递信息;从而引出信息的定义。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引出信息的特征,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进行归纳。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

六、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新课引入

同学们,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这个新学校。以后我们一起来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相信通过同学们的努力,你们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师:今天我们上课的题目是信息及基本特征,在大自然中,我们可以得很多的信息,比如:清晨的霞光送来了黎明的信息;小草发芽隐含着春天的来临的信息;树叶变黄隐含着秋天来临的信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每天的天气预报可以得到天气

的信息,红绿灯指示着交通的信息;打开电视,看新闻,我们可以了解全球的信息。

师:同学们,除了我刚才讲的例子外,你还能想到哪些属于信息的例子,请试着说一说。同学们可以分组讨论。

生:网络、报刊、电视、广播、书本上的内容……

师:由此可见,我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

师:一个人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外界的信息会怎么样呢,请看材料一。

材料一:意大利洞穴学家毛里奇?蒙塔尔的洞穴生活

2003年7月29日,40岁的意大利洞穴专家毛里奇?蒙塔尔只身到意大利中部内洛山的一个地下溶洞里,开始长达1年的命名为“先锋地下实验室”的活动。

“先锋地下实验室”设在溶洞内的一个68平方米的帐篷内,里面除配备有科学试验用的仪器设备外,还设有起居室、卫生间、工作间和一个小小的植物园。在洞外山顶上的控制室里,研究人员通过闭路电视系统观察蒙塔尔一个人在长期孤独生活的情况下生理方面会产生哪些变化。

在2000多米深的溶洞里,周围死一般的寂静,刚开始20天左右,由于寂寞与孤独,蒙塔尔曾感到害怕,怀疑能否坚持到底,但是后来还是顶住了。他给果树和蔬菜浇水,看书、写作或看录像。一年中,他吸了380盒香烟,看了100部录像片。实验室内还备有一辆健身自行车,他共骑了1600多公里。

度过了1年多暗无天日的地下生活后,蒙塔尔于2004年8月1日重见天日。这时,他的体重下降了21公斤,脸色苍白而瘦削,人也显得憔悴,免疫系统功能降到最低点;如果两人同时向他提问,他的大脑就会乱;他变得情绪低落,不善与人交谈。虽然他渴望与人相处,希望热闹,但他的确已丧失了交际能力。

师:通过这个材料,你们有什么感想,

师:生活的美好在于与人相处。同学们只有友好的相处,相互之间获得更多的信息,才能有利于你们的成长和发展。由此可见:信息是人类生存在基本条件和基本需求。

设计意图:通过日常事例~让学生体会我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二) 共同讨论~学习新课

1(命题讨论,理解信息的含义

师:有些同学就问:老师,你今天讲的是第一章第一节,没有电脑操作的内容,为什么不在教室上,怎么还到微机房呢,老师在这里告诉你,通过电脑,我们可以更直接、更方便的获取信息。

师:同学们听说湖北荆州长江大学有三名大学生,为了救两名小学生而献出年轻生命的英雄事迹,你们是怎么知道的,(通过幻灯片展示三个大学生的照片) 生:听说过。

师:你们是怎么听说的,

生:电视、网络、听朋友、家里人说的等等。

师:请同学看一段文字,打开桌面文件夹——上课内容,打开材料:救落水少年经过

师:再请同学看一段视频。通过视频和材料你们有什么感想,

材料二:大学生结成人梯救落水少年

2009年10月24日,为了抢救两名落水少年,长江大学十多名大学生手拉手结成人梯扑进江中营救,两名男孩获救,陈及时、何东旭、方招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

三位不幸被江水吞噬的大学生刚刚入学一个多月。10月24日,他们相约去集体野炊。下午2时左右,一些同学在长江边游玩时,突然发现两个小男孩在江中挣

扎。同学们迅速冲了过去,徐彬成同学很快救起了一个男孩。同时,其他几个同学也跳下水去救另外一个男孩,但施救并不顺利。情急之下,站在沙滩上的十多名同学赶紧手拉手组成人梯下水帮忙,另一名少年也获救。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由于水情复杂,加上学生们体力不支,最终搭起的人梯被冲垮了,很多学生落入江中。情况危急,岸边的同学们大声呼救。这时,正在附近的冬泳队队员闻声赶来,相继从水中救起6名大学生,而陈及时、何东旭、方招等3人却消失在湍急的江水中。

经过紧急搜救,三名同学的遗体先后被打捞上来。大学生、冬泳队员救人的英雄事迹很快传开,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生:(讨论)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老师在这里也想说几句:这几名90后的大学生,让我们看到90后很有责任心,敢担当,肯奉献。在座的同学都是90后,你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在这里老师想说一句题外话:我们在感动之余,还应多做点的思考。假如我们能多学点考试以外的生存技能,救生技能,那么在紧要关头,我们既能挽救别人,又能保存自己。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文字、图像、声音、可以表达和传递信息。

师:我们在看战争的电影时,地下情报人员,通过发电报,把一些信息传给对方,有同学知道电报的内容是什么吗,

生:就是一些代码。

师:说明代码也可以表达和传递信息。

师:同学们知道SOS的符号是什么意思,

生:(学生回答)

师:由此可见,符号也可以传递信息。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总结一下,哪些可以表达和传递信息,

生:文字、图像、声音、代码、符号。

师:表达和传递信息方式还有很多,比如指今等等,这将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体会。

师:有一份报到: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3.38亿,较2008年底增长13.4%,半年增长了4000万,通过上面的几组数据,我可以知道目前我国互联网依然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数据也可以传递信息。

师:什么叫信息呢,其实信息没有固定的表达方式,小学课本里,信息就是对人们有用的消息。那初中课本是怎么定义的呢,请看课本第2页,信息通常就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思。

设计意图:对10余名大学生结成人梯救落水少年3人溺亡材料和视频分析~同时让学生知道语言、文字、符号、指令、代码等都可以表达和传递信息。这一环节以命题讨论为主导~师生共同分析~理解信息的含义。

2(信息的基本特征

(1) 信息的普遍性

信息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就是信息的普遍性。

(2) 信息的传递性

师:三名大学生英勇救人的信息从湖北荆州传到江苏滨海实验中学,说明信息具有什么特征

生:说明信息具有传递性

师:上面的信息我们同学是通电视、网络、朋友、家里人知道这则信息,说明信息在传递过程中需要——载体。

(3) 信息的可加工性

师:三名大学生英勇救人的信息的学习,我们很感动,同学们也学到了很多,经过我们的头脑加工,我们获得这么多的知识,说明信息具有可加工性。

(4) 信息性的可共享性

中央电视台每晚播放的新闻,全国可能有好几亿的人都在观看、共享着,而播报人员却不会因为播放这些信息而失去了它们。物质和能源一旦被人占有,其他人就得不到了,而信息则不然。

英国文学家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各自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共有两个思想。”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信息具有共享性。

(5) 信息的可存储性

师:大家看过武侠小说吧,

众生:看过~

师:好,请听题:武侠小说里的经常在争一种神秘的书,里面记载着练功方法这样宝贵的信息。但是有个叫令狐冲学到的各派剑法却不在书上,谁知道在哪里记载着这些信息,

生1:思过崖山洞的壁上。

师:不错~令狐冲发现时,这些信息在墙上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幸好没有火山喷发或是大地震,否则墙作为信息的载体碎了这些剑法信息也就没有了。

师:请听下一题,有的同学喜欢用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奋发学习,学有所成,你们的座右铭通常写在哪地方,

生2:写在日记本里~

生3:写在铅笔盒上~

生4:存在文曲星上,打开就看到~

生5:老师我有手机,我放在开机画面上~

生6:刻在课桌上~

师:刻在课桌上是不对的,要爱护公物~鲁迅当年刻在课桌上也是不对的,不过已经过去这么多年,我们就不追究他老人家了。但是现你如果随处乱写乱画,为你的座右铭这条信息的乱找载体,我们就追究你的责任的~

(6) 信息的价值

师:人们说物质、能量、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我们离不开信息,信息具有价值性。信息给我们提供的价值却与物质、能量有很大的不同,请问下面哪些不是说信息的价值:

A.读书以明理

B.知彼知已,百战百胜

C.春雨贵如油

生:C。

师:“读书以明理”,这是说信息可以让你有知识,能知道一些道理,所以是有价值的。“知彼知已,百战百胜”,是说战争中信息(情报)可以决定胜败,是信息的价值体现。“春雨贵如油”,这说的是春雨的可贵,也不是指信息。

(7) 信息的时效性

师:有件高兴的事想向大家宣布一下,我看到一个报名通知,学校拟在2008年12月30日组织同学样去国家级森林公园考察植被资源,乐意去的班级与个人务必在通知下发当日去教务处报名。

生:耶~我去~我去~

生:是真的吧,不会骗人吧,

师:通知我带来了,有同学想报名参加吗,可是免费的哦。

生:呀~老师你看“学校拟在2008年12月30日组织……”,是几年前的事了,早没用了啊~

师:我看看――的确是过期了,这么让人振奋的信息已经成为一张废纸了。

生:(失望,)唉~

师:所以,以后我们可是要注意信息的时效性(板书),时效性会影响对信息价值的认

补充内容:

师:例1:当你坐车时,有人打开饮料,喊到,“中奖了”,他愿意以很便宜的价格卖出,旁边有人争着要买,看到这个中奖的消息,你应该怎么办, 例2:有一条短信,是恭喜你中了500万元大奖的信息,让你先汇500元手续费到……,你信吗,你汇500元吗,

(学生讨论)

师:从这二个事例中我们可看到:当你看到、听到信息时,不要轻易相信它,你应该考虑这个信息是真的,还是假的,因为信息本身存在真假之分。

师: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网上有些信息有时由于缺少督促力度,我们也不能轻易的相信它。

师:信息的有哪些特征呢,(请学生总结)

生:普遍性、加工性、可存储性、可传递性、可共享性,还具有价值性和时效性。

引导学生看课本:P4

设计意图: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引出本节课所要讲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进行归纳。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采用这种形式~学生亲自参与教学过程~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结束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信息,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从你们灿烂的笑容中,老师知道你们已经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其实电脑就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它向

我们打开了一扇门,只要你愿意走进去,你就可以了解世界,获得更多的知识。感谢各位领导专家莅临指导,感谢同学们的合作支持~

教学反思

由于信息、信息的概念比较抽象,也没有统一的定义,如何让学生对此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这成为开学之初最关键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意味着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了良好的思想基础,避免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误识,在学习中自主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主动运用信息技术来为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服务。

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体验,开展师生一起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几个环节的讨论。每个环节都选取贴身的问题,讨论过后,及时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的课业,以巩固所学,从整体上对本节内容进行梳理,起到了较好的总结作用。

由于本节课并不想给学生非常科学的概念,所以采取的教学策略比较活泼、宽松,打破了以往呆板的知识传授方式,学习更加民主化,活动更加主动。对开拓学生的思维和深化概念的理解非常有益处。

参考文献

[1] 赵永锋谈任务驱动教学法[N]甘肃人民日报,2008-5-08(6)

[2]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79

[3] 柳素霞,武法提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及实验研究[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6 (2):37,40

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的特征(11)》教案、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 1、教材地位和作用: 《信息的特征》是青岛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1 单元第1 课的内容。在教材的组织结构中第一章是概述性的,为后继的各章节的学习做一些准备,其后各章是沿着培养学生的素养为主线(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有侧重地展开。也就是说本教材的每个章节的内容都是围绕着信息进行扩展的。那么什么是信息及其特征,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实际的联系。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将了解有关信息的基础性内容,了解信息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本门课程的学习作好积极的准备。 2、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授的是: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一般特征,前者是铺垫性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简单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是重点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应该让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从而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理解信息与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联系,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3、学生分析: 本节是信息技术的第一课,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的信息技术的基础、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能力都存在差异,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基础情况也不确定。另外本节课,纯粹是知识与概念,没有实际操作的内容。所以,必须提高课堂的气氛。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做些小游戏,也可以通过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案例,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这一门学科的兴趣,同时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与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度等。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信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2)技能目标: 能够正确识别信息,合法地利用和发布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信息意识,养成善于甄别信息的习惯。 5、重点难点:

信息与信息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信息与信息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所讲内容为广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本节课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习的开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明确信息的多样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引导学生在讨论信息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到信息应用的价值,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地位十分重要。 二、教学对象分析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对信息这一概念已具有初步的认识,但对信息的基本特征还未能很好的理解,本课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小组讨论活动等形式来理解以及掌握本节课的内容,避免纯理论的讲述,把信息这个概念与其特征尽量由浅入深讲授,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中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包括普遍性、载体依附性、价值的相对性、时效性、共享性、可伪性,并能举例说明;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

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 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的含义。 2.信息的基本特征。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2.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六、板书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 一、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也可以理解为数据、信号、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 二、信息的特征 (1)载体依附性 (2)价值性 (3)时效性 (4)共享性

信息时代三大特征

信息时代三大特征 正如美国专栏作家说过“地球变平了、地球变小了、地球变热了,地球变体了”,世界变化如此之快,使得教学模式、组织形式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顺应时代变革的要求,加快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我们是否做好了顺应时代变革的体会,是否做好了培养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人才的准备,这个都对中国的未来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课题。结合这些课题我想谈四点意见。为了节约时间我就不展开了。 时代变革呈现了三大特征。第一,全球化日益加深、世界已经成为地球村。 二,信息化日益加快,颠覆了传统思维的模式。 三,知识经济已见端倪。 我想这三大特征简述如下。一,全球化日益加深,世界已成为地球村。我们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物流、信息流、知识流实现了全球的流通,时空在压缩,我们生活的地球已经成为小小的村落,以产品生产为例,任何一种产品都不可能在一个国家生产,而必须依赖各个国家之间的紧密合作,一种产品可能同时分布在十几个、及十个国家和地区生产,使得其发挥技术、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最终的产品将是国际性的产品。例如播音747飞机一共由45万个零件组成,他们由6个国家的1100家大型企业和15000家小企业所生产的,其中包括西安生产的飞机尾翼,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和必然趋势,他的发展远远超越了经济合作的范畴,以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等方方面面,这对教育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第二,信息化日益加快颠覆了传统的思维模式,信息化发展速度之快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网络科技的发展颠覆了许多传统的思维和经营模式,以手机为例,现在的手机非常时髦,它有完美的声音、音响功能,不过好景也不会太长,新的手机革命已经拉开了帷幕。英特尔公司宣布已经研究出了一种芯片,他的尺寸跟我们的手指盖大小差不了多少,但是耗电量远远低于我们的家用电器。Google公司已经宣布马上要推出要把计算机的功能移植到手机上,在未来不远的一天一部手机就可以取代所有的银行卡、信息化,日益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学习的方式。这对教育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加快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和长远发展的战略之高点。 第三,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创新成为崭新动力。知识成为未来驱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知识更新和速度不断地加快,根据联合国世界科学情报技术系统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知识每年的增长率达到12.5%,同时知识跟进的周期不断

信息的主要特征

1.1《信息的主要特征》教案 一、教材分析 《信息及其特征》是沪科技出版的《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高中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这部分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信息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其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另外还介绍了信息的基本特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并掌握其基本特征。这节课的效果如何,对今后的信息技术教学的影响是很大的。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面对的是全新的学习环境,其学习的积极性会很高。在初中时,学生已经简单的学习过一些有关信息方面的知识,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信息观。因此,学生的这部分经历可作为新的内容的落脚点。步入高中的学生,其思维方式更加倾向于理性思维,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更加地注重引导,避免过多的直白呈现,讨论法、案例分析、基于问题学习法、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学习策略会更加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够列举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信息。 ②能够举例说明信息的基本特征,如普遍性,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真伪性和价值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①能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②能够初步掌握在活动中开展小组合作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感受信息的各种特征,体验信息和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四、教学重点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掌握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七、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幻灯片播放,让大家讨论,我们身边有哪些信息?并从讨论中引出新课的内容。 学生活动:三人一组分小组讨论,小组派代表回答讨论结果。

1.1 信息及其特征(含答案)

1.1信息及其特征 什么是信息 ?信息、物质和能量是构成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它的基本功能是消除0对客观事物认识上的 不确定性。 ?利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等形式作为载体,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的 内容称之为信息。(例如:教科书的内容为信息,而教科书是信息的载体) 1.(填空)现代社会中,人们把物质、能量和__信息__称为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讲解] 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信息、物质和能量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三大资源。 2.(选择)“一张白纸展现在我们面前与同一张白纸被折成纸盒展现在我们面前,所反映出的 信息有所差别”这侧重反应了下列哪一种关于信息的说法?( C ) A.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B.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C.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D.信息是人类的各种感官所接收到的东西。 [讲解]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它的基本功能是消除0对客观事物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3.(选择)下列选项中,属于信息的是( A ) A. 数学成绩 B. 因特网 C. 气象台 D. 计算机 [讲解]利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等形式作为载体,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的内容称之为信息。课本、网络、计算机、电视等不是信息,里面传达的内容才是信息。 信息的基本特征 ?依附性:信息必须依附一定的媒体介质表现出来,如:看到蚂蚁搬家可以知 道快下雨了 ?价值性:信息能够满足人们某些方面的需要,如:信息会考时间为6月13 日对高一的学生具有价值。 ?时效性:信息会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如:天气预报、市场信息都会 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共享性:一个信息可以由多分进行分享;如:网络上的信息被人下载和利用

网络社会的特征是什么

网络学习与教育变革 姓名潘亚萍工作单位靖江成校 二、网络社会的特征是什么?网络社会对人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一)网络社会的特征有: 1)开放性:Internet网是一个开放的网络,网络上的每一处信息资源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开放的,平等的,人与人之间可以开放地进行交流、学习。 2)复杂性: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不可能面对面交流、沟通。有一句话说:“尽管上网吧,即使屏幕那头是一条狗,也没人会知道。”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聊天和网络游戏中,荒废学业,虚度青春。 3)全球性:网络把全球缩小到一台电脑上,通过一根网线,世界就呈现在你面前了。 4)丰富性:网络上的资源丰富多彩,用一个搜索引擎,搜寻到的网页就可达到几十、几百万。 5)虚拟性:网络社会是人们通过网线虚构的一个社会,看不到彼此,却能感受到彼此的存在,既真实又虚幻。 (二)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不同,因其虚拟、复杂,所以对人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1)网络的道德规范要求:正是因为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复杂性,使得网络到处充满着陷阱,每个人的道德底线在这里得到考验。很多人就是因为个人道德意识不够强,对通过网络犯罪存在着侥幸心理,所以他们利用所掌握的网络运用知识攻击他人的网站、偷取他人的帐户密码、制造病毒攻击他人电脑,甚至进行更严重的犯罪。所以我们在教会学生使用网络技术的同时,更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对于网络犯罪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使他们不至于走到歪路上去。网络的匿名性同时也导致了随意性。尤其是对知识产权、版权、隐私权等权利的侵犯。未获授权之前甚至根本不考虑授权就发布、登载信息资源,随意下载别人的作品等,无疑违背了法律和道义的精神。在互联网缺乏监督力量和手段的情况下,人们只有依靠法律的、伦理的宣传,只有依靠个人内心的道德法则来制约这种现象的发生。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购“计算机伦理十戒”就很有代表性。这“十戒”是:(1)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伤害他人;(2)你不应该去影响他人的计算机工作;(3)你不应该到他人的计算机上窥探;(4)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偷窃;(5)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做假证;(6)你不应该拷贝或利用你没有购买的软件;(7)你不应该使用他人的计算机资源,除非你得到了准许或者做出了补偿;(8)你不应该剽窃他人的精神产品;(9)你应该注意你正在写入的程序和你正在设计的系统的社会效应;(10)你应该始终注意,你使用计算机时是在进一步加强你对你同胞的理解和尊敬。 2)对外探索、交流、互动能力的要求: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每一名成员可以超越时空的制约,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由于网络交流的“虚拟”性,避免了人们直面交流时的摩擦与伤害,从而为人们情感需求的满足和信息获取提供了崭新的交流场所。中学生上网可以进一步扩展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同时现在的中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在家中比较孤独,从心理上说是最渴望能与人交往的。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特别是内向性格的人带来压力,网络给了他们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世界是丰富多彩

优秀教案-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材分析 《信息及其特征》主要内容包括①无处不在的信息;②信息的基本特征。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体验信息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强化学生对信息基本特征的内化体验,并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有效收集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甄别信息、运用信息的信息素养,为学生可持续学习信息技术奠定良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作为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一方面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参与探究积极性高,具备一定的使用信息技术的经验。另一方面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概念性知识了解不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抽象思维能力、概念内化能力相对较弱。同时,此节中学信息技术启蒙课,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以及对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了解不多,所以这一节课对学生学法指导将对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学习有开启意义。 三、设计思路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形成对信息的感性认识,并能列举身边的信息实例;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体验信息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有效收集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处理信息、甄别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信息基本特征及应用; 难点:信息的载体依附性。 六、教学方法 以创设《泰坦尼克号》情景为出发点,通过学生容易理解又乐于思考的问题层层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交流、情景角色感受等教学手段突破重点,分解难点。再以学生身边熟知的、感兴趣的信息实例来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让学生欣赏《泰坦尼克号》电影剪辑。 注:(电影剪辑时长1分7秒,包括5个镜头:①豪华的泰坦尼克号在大海上行驶的壮观场景②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的镜头③用烟花发出求救信号的画面④泰坦尼克号沉没的过程⑤救援人员在飘满遇难者尸体的大海上搜救)

信息的含义和信息的基本特征

目标 1、记住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2、信息技术的有关应用 复习: 1、电子计算机的历史按元件不同分为四代,第四代是() A.电子管 B.晶体管 C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D.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2、现代社会中,人们把称为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A. 物质、能量、知识 B. 信息、物质、能量 C. 财富、能量、知识 D. 精神、物质、知识 尝试: (1)具有共享性、载体依附性、价值相对性、时效性等特征。 A . 信息技术 B. 信息 C. 信息素养 D. 电脑 (2)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媒介物。 (3)天气预报、市场信息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体现了信息的。 A. 载体的依附性 B. 时效性 C. 共享性 D. 必要性(4)下列不属于信息的是。 A. 收到的手机短信息 B.广播里播放的天气预报 C. 存有照片的数码相机 D.电视里播放的汽车降价消息 (5)信息的概念:用语言、文字、符号、情景、图像、声音等所表示的内容统称为信息。 信息的特征:对载体的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价值相对性。 3、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等有关的技术都称为信息技术。 4、信息技术中的核心技术: 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 (控制技术)和感测技术(传感技术)。 5、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人类经历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依次为:语言的使用;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应用;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使用和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其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巩固: (1)现在我们常常听人家说到(或在报纸电视上也看到)IT行业各种各样的消息。那么这里所提到的“IT”指的是()。 A.信息 B.信息技术 C.通信技术 D.感测技术

信息及基本特征

信息及基本特征 信息及基本特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对信息的概念有基本的认识,明确信息的一般性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命题讨论,理解信息的含义和特征。 2(发现日常生活、学习中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并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信息特征的认识,知道信息交换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元素 行为与创新 加深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理解,关注与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信息的概念;信息的特征。 难点:信息的特征。 三、教学背景分析 “任务驱动”是给学生下达一个具体任务,新知识隐含在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一所学知识的建构[1]。同时,整合多种知识和技能的任务是复杂的、非良构的,单靠学习者个别化学习方式是无法完成任务的,而协作学习方式就可以达到这种学习目标。因为协作学习是一种既适合于教师主导作用的

发挥,又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教学策略。协作学习被看作是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这种机会将对问题的深化理解、知识的掌握运用和能力的训练提高大有裨益[2]。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将知识隐含于任务之中,通过任务的完成来达到学习目标,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3]。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和信息打交道,通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信息的定义及特征。 四、教学方法研究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书中的知识点几乎都可以转化为计算机操作,但是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未必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际操作中,所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能有效的给学生施加任务的“负担”,让学生能积极的投入,积极的思考和操作,直至完成任务。 五、教学设计说明

信息的基本特征及信息技术的概念

第2课时信息的基本特征及信息技术的概念、发展教学目标:1、信息的基本特征 2、信息技术的概念 3、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学重点: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学生应当明确信息技术包含的是哪些具体的内容。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地点:多媒体计算机室 教学过程:

克的镭是美国总统将公众捐献给她的,第三克镭是居里夫人想在波兰建立镭研究所,用于治疗癌症的时候,美国公众再次献给她的。这三克镭充分地体现了一位科学家的伟大人格。3、特征三: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依附性:红绿灯、光盘。 话筒内有一堆碳粉,碳粉内埋一导线,碳粉盖一张膜。同样,当你对话筒大喊大叫时,膜对碳粉造成忽紧忽松的压力,碳粉之间时紧时松,引起其电阻的大小变化,最终忽大忽小的电流传到对话的听筒。听筒内有一电磁铁随电脑大小而磁性不同,它对埋有金属丝薄膜时吸时放,薄膜便发岀了你的声音。 你我都已经永远地失去了发明的电唱机或电话的机会了??…伟大的先驱们是那么 的聪明,懂得将一种不便于存储,不便于传播的信号转换为另一种便于存储,便于 传播的信号,从而有了伟大的发明。 电脑(计算机)要管理各种信息,首先它必须能存储,传载这些信息,所以,在这一点上,它的本质和电唱机或电话没有区别,必须实现各种信息以某种方法,转换 为另一种信息。 这就是计算机的第一条本质原理:将各类信息以某种信号进行存储。数字信号与二 进制。 可处理性:拍摄。拍摄岀来的视频要通过后期的编辑才有更好的效果。比如说夜宴”英雄”功夫”等影片。 4、特征四:价值相对性。 信息是否有价值是因人而异的。比如说,老师现在所说的东西,有的人觉得老师说得很好,这说明信息是有价值的。但也有人会觉得我说的东西全都是废话,这说明 我的信息是没有价值的。例如读书以明理”,这是说明信息可以让你有知识,能知道一些道理,所以知识”是有价值的。 在中国古代,对价值相对性利用得最充分、最巧妙的,可能应该首推春秋末期 郑国的邓析了。邓析是名家学派的先驱,善于辩说,是当时著名的讼师。史载他专门教给人怎么打官司,能把是”说成非”也能把非E”说成是”职业类似今天的 收费律师。《吕氏春秋离谓》记有他的一个典型事例:有一年,流经郑国的洧河发大水,有个富翁失足落水淹死了,尸体被一个人发现捞了上来。富翁家里人听到后,提岀花钱赎回尸体。打捞者了解到死者家里很有钱,就把价码要得很高。双方 讨价还价,相持不下。富翁家人便找邓析帮助出主意。邓析说:你不要着急,也 不要给他那么多钱。因为他捞上来的是一具尸体,除了你们家,谁也不会花钱去买尸体。尸体又不能长期存放,他没办法了就不能不把价码降低。”那位打捞者听到 这个信儿以后,心里十分着急,也去求邓析帮助。邓析也给他岀主意说:你别着急,安心等着富翁家人来高价买尸体吧。别人虽然不会花钱来买,但是他们家一定 要把尸体买回去,因为死者是他的家长。” 邓析的论说实际上揭示了尸体对不同主体的价值差异。 关于信息相对性的论述,有一篇文章很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以下网址去浏览: https://www.360docs.net/doc/2b4474097.html,.en/p/2004-09-07/80192.html 5、特征五:时效性。 最简单的例子是:通知。中了南粤风采500万,但超过30天不去领取,500万 就不是你的了。红灯停,绿灯行” 6、特征六:真伪性。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特别在网络上,注意不要轻易相信网恋。

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及其特征 谷城三中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篇,因此本节内容的成功与否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本节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信息的定义及其特征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等学习方式,了解信息文化的形态和内涵,使他们形成整合、加工、改造信息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能进行一定的创造和创新。 学习者分析 高中一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经验,但对信息技术还缺乏系统性的理论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提炼其中的方法和思想。另外,由于信息技术这门课没有高考指挥棒的作用,高一学生对这门课没有相应的压力,也就不具有太大的动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这门课的动力成为我们必须重视和研究的一个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认识信息,能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例举学习、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实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利用任务驱动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例,并进行分析、加工等方法提炼方法和思想,使他们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信息在生活中的价值,及通过加工获取更高价值的信息的能力。激发他们对信息获取、加工、改造、创新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能理解信息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2、能挖掘出信息应用的价值意义。 教学难点:信息的具体含义。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在理解信息概念的过程中,通过列举例子,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分析和归纳问题,鼓励学生将自己形成的理解与已有专家或他人的定义相比较,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引课:请大家看大屏幕中的人物是顺时针旋转还是逆时针旋转?播放一个动画:一个跳舞的女郎,让学生观看一分钟后问:看到动画中的人物顺时针旋转的请举手,看到画中的人物逆时针旋转的请举手,看到一会儿顺时针旋转,一会儿逆时针旋转的请举手一都会有人举手)。同样一幅图像,为什么大家从中获取的信息却截然不同呢?信息是不是很奇妙啊?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奇妙的信息。 大屏幕显示:信息及其特征

1信息的基本特征

1.1.2 信息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1、通过课本案例分析信息一般具有哪些特点 2、掌握并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3、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哪些影响 教学重点:1、信息的基本特征的了解 2、信息的基本特征在人类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影响分析 教学难点:1、信息的基本特征的了解 2、信息的基本特征在人类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影响分析 课型:新授理论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交流中,我们会通过各种渠道收获到许多形形色色的消息,而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些消息呢在信息技术中我们称它们为信息,那么这些信息都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呢?它们又具有一些什么样的特征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下 二、新课讲授 (一)案例分析:书本P5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看到书本的第5 页,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书本案例:案例一:通过卫星电视,世界各地的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观赏到精彩纷呈的奥运会节目;思考,世界各地的人们为什么能够足不出户收看奥运会节目,这体现了信息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解答: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足不出户的观看奥运会节目,是通过卫星电视的转播,说明了信息能够通过相关的载体传递到对应的位置,这说明了信息具有传递性的作用。 案例二:某公司为了提高销售人员的推销策略和销售技巧,希望业务人员能够把各自在销售实践中的经验和技巧贡献出来让大家分享,便特别设立了每季度一次的销售方案评奖。每个销售人员都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参加评奖。公司最后把所有的方案汇集起来装订成册,发给大家学习参考。几个回合下来,这个公司各大区的销售就取得了突

飞猛进的发展,公司也形成了很好的学习和探讨业务风气;思考,这个案例体现了信息什么样的特征?(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解答:将销售技巧装订成册然后大家分享提高,这说明了销售技巧这一信息是可以通过载体相互共享的,这体现了信息具有共享性的特征。 案例三:国外某家超市的计算机自动收款系统显示,感恩节前后啤酒与尿布的销售量要比平日多。超市老板一分析,原来是家庭主妇多在这几天出去逛街,留下男人在家看孩子,男人一边照看孩子一边观看足球一边喝啤酒,致使啤酒与尿布的需求量大增。于是这家商场干脆把啤酒与尿布摆在一起,让顾客顺手就能拿到,大大促进销售;思考,这个案例体现了信息的什么特征?(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解答:超市老板根据啤酒和尿布的感恩节前后的销售量分析得到结论,男人喜欢一边照看孩子一边观看足球一边喝啤酒,根据这一信息进行了产品位置的摆放,大大促进了销售,这说明信息是可以进行利用的,体现了信息的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案例四:李明很喜欢下象棋。一天他在网上看到一则有关“象棋比赛”的通知,可是赛事早已经结束,他后悔没有及时上网知道这个消息;思考,这个案例体现了信息的什么特征?(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分析:有这个象棋比赛的消息,但时间已经结束了,那么这个消息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这说明了信息有他的时效性。 案例五:《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中,周瑜用计令前来劝降的蒋干盗得假冒曹操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降书,曹操批阅此书,即将两人斩首示众,致使曹军损失了通宵水性的将领;曹操还听信庞统的计谋,将船首尾相连,结果被前来诈降的黄盖用载满燃烧物的小船攻入,落个“火烧三军命尽丧” 的悲惨局面;这个案例有说明了信息的什么特征?(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分析:在《三国演义》的这两个事例中,曹操都是获得了相关的信息后而导致了他的溃败,这说明他所获得的信息并不是真实的信息,所以这体现了信息的真伪性。 我们利用5 个书本案例简单的了解了信息的相关特征,那么,信息的基本特征都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下。 (二)信息基本重要特征讲解 1、传递性: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各种媒介载体进行信息传播 2、共享性:信息作为一种资源,通过交流可以在不同的个体或群体间共享。

信息的主要特征

信息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从多角度理解信息的含义; (2)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并能举例说明; (3)使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 (4)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从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发现并准确把握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 (2)通过引导探究,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勤于思考和乐于探索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理解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验信息的广泛存在及重要价值; (2)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3)提高学生在信息活动中与他人协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其信息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2)能挖掘出信息的价值意义。 教学难点: (1)理解信息的含义; (2)分析、鉴别、提炼信息的各种特征。 教学过程: 引入: 当今世界是充满信息的世界,不管我们身处何地都能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信息。通过从不同角度对信息的描述与分析,可以发现信息具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一)普遍性 信息不是虚无缥缈的事物,只要有物质存在,有事物运动,就会有他们的运动状态和方式,就会有信息存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信息的存在可以被人们感知、获取、传递和利用。人类对信息的认识和利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例如,结绳记事就是在文字发明之前,人们常用的一种记事方法;近代发明的电报、电话也是为了传递信息;现代的网络技术更为信息的传递带来了便利。因此,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二)依附性

《信息的基本特征》说课稿

《信息的基本特征》说课稿 学校建平县第二高级中学 说课教师池亚彬 说课科目信息技术 2011年11月

《信息的基本特征》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展示的是《信息的基本特征》一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介绍: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为广东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一章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信息的特征。信息的特征对于学生理解信息,解释信息有重要的意义,教学过程应该让学生结合生活举出例子,认识和体验到生活中的信息的基本特征。 2、学习目标(针对这一节课我设置了如下三位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2.能够能过生活的实例来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从生活中发现并准确把握准确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分析、归纳、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的能力,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在信息活动中与他人协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其信息素养。 3、学习重、难点 重点:学生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难点:学生不易理解的信息的依附性和可处理性、价值相对性。 (通过从实际生活出发讲解来突出)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1、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学演示课件。

3)有关信息特征的案例 2、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对教材的处理 通过游戏引入教学,吸引学生注意,激起学生兴趣。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2)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采用分析、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本课教学。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交给他们知识更重要。 1、学生特点分析:本节是信息技术的第一课,教学对象为高一新生,他们的信息技术的基础、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能力都存在差异,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基础情况也不确定。另外本节课,纯粹是知识与概念,没有实际操作的内容。所以,必须提高课堂的气氛。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做些小游戏,也可以通过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案例,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这一门学科的兴趣,同时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与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度等。 2、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结合教材,多收集案例,帮助学生从感性上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思考问题。 3、我会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组织学生活动。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游戏导入(引出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你来比划我来猜”小游戏来引入本课。 (设计意图:本节课纯粹是知识与概念没有实际操作,所以通过游戏引入,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角色。) 2、案例分析,表述特征 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完成对信息基本特征的学习与理解。 (设计意图: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生活中案例,加深对信息的基本特征的理解,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容易理解,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对信息时代主要特征的理解

我对信息时代主要特征的理解 摘要:信息时代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在开始,我想介绍一下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信息化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个新阶段。信息化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先进技术基础上产生的。信息化使人类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获得并传递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将提供给人类非常有效的交往手段,促进全球各国人们之间的密切交往和对话,增进相互理解,有利于人类的共同繁荣。信息化是人类社会从工业化阶段发展到一个以信息为标志的新阶段;信息化与工业化不同。信息化不是关于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而是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过程;在信息化这个新阶段里,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在政治、商业,甚至个人生活中,都是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分配为基础。信息化是从有形的物质产品创造价值的社会向无形的信息创造价值的新阶段的转化,也就是以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为主,向以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为主的阶段的转变。总结起来,信息时代有5个基本特征。 (1)社会经济结构以服务性行业为主 (2)专业和技术阶层逐渐成为职业主体 (3)知识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4)人们更加关注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 (5)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而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在专业的层面也可以概括为5个。 (1)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时信息世道的最显著特征。计算机处理信息、信息高速公路传输信息成为信息时代的主要生产方式。 (2) 知识识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成功的机会取决于能否获取有利的信息并转化为知识应用。信息时代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经济时代。 (3)适应变化与创新是信息时代的生命线。竞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缺乏创新,意味着淘汰与死亡,而善于创新,则意味着超越与新生。 (4)合作∕协作是信息时代的主要生存与发展方式。之所以需要合作∕协作,一是因为知识的激增速度成几何数增长,社会分工越来越来细,每个人所知所能非常有限,二是因为信息技术导致全球化社会的诞生,每个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与外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三是因为目前的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需要跨文化的理解能力和接纳心态。 (5)科学范型走向非决定论。信息时代的科学范型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时一种非常复杂动态变化的现象。知识并非完全独立于观察者或学习者之外,它分布式的存在于互动社会,历史和实践的共同体之中,也存在于用来创造与世界互动的工具或人工制品之中。系统是开放性的,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会遭到种种难以预测的偶发变数的干扰,系统是非线性的,因此,因果关系是难以确定性的预测的。 因此在信息时代,将会是一场涉及到人类各方面的变革。其中包括价值观和人们生活方式。当然,变革的主要方面时教育的变革,然后才会推广到其他方面。这其中包括:教育观念的变革。 教育逐渐周向促进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的教育价值观,走向多元智能理论与素质结构的人才观,走向以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教育质量评价观。 学习者角色的转变,

信息及其基本特征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1.1信息及其基本特征 感觉剥夺实验 感觉剥夺是指将志愿者和外界环境刺激高度隔绝的特殊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感觉器官接收不到任何信息。 实验中受试者在感觉剥夺试验七天后,出现了经典的病理心理现象:①出现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及继发性情绪行为障碍;②对刺激过敏,紧张焦虑,情绪不稳;③思维迟钝;④暗示性增高;⑤体诉多,各种神经症症状;另外,美国心理学者的“感觉剥夺试验”,也说明一个人在被剥夺感觉后,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各种心理功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经过一天以上的时间才能逐渐恢复正常。 信息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与基本需求 信息案例 蜜蜂跳8字舞-------向同伴通报蜜源的远近和方向 你的表情出卖了你的心--- --- 什么是信息 ?随着社会的进化,信息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3大基本要素之一:物质、能量、信息。这3种要素对人类社会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其影响各不相同。关于这种影响,科学家是这样表达的: (1)缺少物质的世界是空虚的世界; (2)缺少能量的世界是死寂的世界; (3)缺少信息的世界是混乱的世界。 ◆信息是指数据、信号、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关于事物运动状态的描述。 ◆信息论的奠基人之一香农提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 ◆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指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专门指出了信息是区别于物质与能 量的第三类资源。 信息是用语言、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声音、情景、表情、状态等方式传递的内容。

信息的基本特征 ◆传递性和可共享性 ◆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价值相对性 ◆时效性 ◆真伪性 传递性和可共享性 ◆萧伯纳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一下,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通过卫星信号,我们可以安座在家中观看NBA的精彩比赛 ◆一传十,十传百 ◆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 ◆互联网上的各种社区和论坛 依附性:信息的表示、传播、存储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语言、文字、声音、图像以及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甚至人的大脑,都是信息的载体。 可处理性:经过加工处理特别是人的分析、综合、提炼,是信息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 超市老板敏锐地从计算机自动收款系统的统计数据中发现,啤酒与尿布的销售量同时增长,于是改变销售策略,结果销售量大增。 共享性: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件事情,每个人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价值相对性:某一信息在某一方面或某个领域比较有使用价值对事物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因时因人而异 信息的时效性, 有长与短之分,是信息的使用价值表现之一 过期了!!! ?真伪性:手机短信:恭喜您,上海天地公司为庆祝成立2周年,特举办抽奖活动。您中了8万元大奖,请立即汇款500元手续费到我公司,一周内就可以将钱送到您手上。 地址:…

从信息社会到智慧社会

一、引言:智慧社会仍是一个有待解析的新概念 十九大提出建设“智慧社会” 是在深刻理解全球信息化发展趋势、精准把握我国信息社会建设 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新概念和新论断具有丰富和新颖的内涵为我国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新方 向和新目标。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新概念的内涵是我们贯彻落实十九大提出的“智慧社会”建 设战略的前提。 十九大之前虽然也有国内外学者论及“智慧社会” 但从具体内容上看这些成果中所谓的“智慧 社会”只是“智慧城市”“信息化”的另一种说法并无新意。十九大以来国内不少学者围绕“智慧 社会”开展了研究形成了许多成果。叶曜坤[]分析了智慧社会与智慧城市之间的关系认为两 个概念“既有差异但又互有交叉、互为补充” 智慧城市侧重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智慧社会侧 重人与生活;单志广[]认为“智慧社会”概念是对“智慧城市”概念的中国化和时代化是对新时代 我国社会发展前景的展望;李岩[]研究了智慧社会的发展特征及趋势提出智能化浪潮使人类社 会原有的基础设施、生产方式、经济形态、发展要素、商业范式、治理模式发生转变同时人 类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也面临挑战等等。 这些成果的作者多为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内容多是从技术、产业等角度来分析智慧社会 研究视角相对狭窄同时缺乏理论支撑。本文认为我们必须从历史的维度、理论的维度和实 践的维度来给予系统解读才能对“智慧社会”的内涵和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如何落实十九大精神、加快智慧社会建设有更精确的把握。 二、智慧社会的理论脉络梳理:知识主义和技术主义 (一) 信息社会理论的演变历程 关于“智慧社会”概念的源头目前各界有不同的说法有“信息社会”“智慧城市”“智慧经济”等但 其理论基础是信息社会理论。信息社会的概念最早由日本学者林雄二郎于20世纪60年代提 出但全球范围内主导信息社会研究的一直是欧美国家的学者。 从发展历程上讲信息社会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弗里兹·马克卢普 (Fritz Machlup) 等人关 于知识经济的研究。二战之后的美国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推动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同 时也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发展的模式。作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马克卢普敏锐地发现了知识生产 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其代表作《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中他对当时美国知识生产 的规模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 1958年美国知识生产的总规模为1364.36亿美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9% 远远超过当时的钢铁业、石油业、化工业和汽车业成为美国的第一大产业据此 他提出美国已进入“知识社会”。[]马克卢普的论断对全球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逐步摆 脱对经济发展的实物化视角广泛接受知识和知识创新是驱动现代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普遍、决定性因素的新共识。随后的马克·波拉特 (Marc U.Porat) 、彼得·德鲁克 (Peter F.Drucker) 等 人对马克卢普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完善。 改革开放之后以丹尼尔·贝尔 (Daniel Bell) 的“后工业化社会”、阿尔温·托夫勒 (Alvin Toffler) 的“第三次浪潮”、约翰·奈斯比特 (John Naisbitt) 的“网络社会”等为代表的西方信息社会理论 传入我国引发广泛关注。如果说马克卢普等人对信息社会的理解还主要停留在经济和产业领 域那么贝尔等人的研究已扩展到社会层面的信息化。贝尔认为“后工业化社会”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力量掌握了专门知识的劳动者将成为后 工业社会的权力拥有者。[]1979年贝尔更明确提出用“信息社会”取代“后工业化社会”。托夫勒、奈斯比特等也对知识生产和新技术环境下社会、国家以及国家关系中的结构性变化进行 了深入研究和预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掀起了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革命信息化成为全 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并一直持续至今。作为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发源地美国学者和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