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复习
计算机网络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概述1、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答:(1)电路交换电路交换就是计算机终端之间通信时,一方发起呼叫,独占一条物理线路。
当交换机完成接续,对方收到发起端的信号,双方即可进行通信.在整个通信过程中双方一宜占用该电路.它的特点是实时性强,时延小,交换设备成本较低。
但同时也带来线路利用率低,电路接续时间长,通信效率低,不同类型终端用户之间不能通信等缺点。
电路交换比较适用于信息址大、长报文,经常使用的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2)报文交换将用户的报文存储在交换机的存储器中。
当所需要的输出电路空闲时,再将该报文发向接收交换机或终端,它以“存储一一转发”方式在网内传输数据。
报文交换的优点是中继电路利用率高,可以多个用户同时在一条线路上传送,可实现不同速率、不同规程的终端间互通. 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以报文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网络传输时延大,且占用大址的交换机内存和外存,不能满足对实时性要求高的用户.报文交换适用于传输的报文较短、实时性要求较低的网络用户之间的通信,如公用电报网。
(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一一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兼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
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技术传送按一定长度分割为许多小段的数据一一分组. 每个分组标识后,在一条物理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的技术,同时传送多个数据分组。
把來自用户发端的数据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内,接着在网内转发.到达接收端,再去掉分组头将各败据字段按顺序重新装配成完整的报文。
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率高,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小,交互性好。
2、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间。
1.速率数据率(data rate}、比特率(bit rate).单位:b/s,或kb/s. Mb/s, Gb/s 等.2.带宽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单位:b/s .3、吞吐量(throughput)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此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的限制.4、时延发送时延:发送数据时,数据块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
计算机网络复习资料整理

《计算机网络》整理资料第1章 概述1、计算机网络的两大功能:连通性和共享; P22、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①从单个网络 ARPANET 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②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
③逐渐形成了多层次 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 结构的因特网。
P5、6 3、因特网的组成:① 边缘部分:用户利用核心部分提供的服务直接使用网络进行通信并交换或共享信息;主机称为端系统,(是进程之间的通信)P11 两类通信方式:✧ 客户服务器方式: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客户程序:一对多,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的地址;服务程序:可同时处理多个远地或本地客户的请求(被动等待); ✧ 对等连接方式(p2p):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
既是客户端又是服务端; P12 ②核心部分: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主要由路由器和网络组成);核心中的核心:路由器(转发收到的分组,实现分组交换) P12交换——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电路交换:建立连接(占用通信资源)→通话(一直占用通信资源)→释放资源(归还通信资源)始终占用资源; P13✧ 报文交换:基于存储转发原理(时延较长);✧ 分组交换:报文(message )切割加上首部(包头header )形成分组(包packet );优点:高效(逐段占用链路,动态分配带宽),灵活(独立选择转发路由),迅速(不建立连接就发送分组),可靠(保证可靠性的网络协议);存储转发时造成时延; 后两者不需要预先分配传输带宽;路由器处理分组过程:缓存→查找转发表→找到合适端口; 4、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作用范围:W AN(广),MAN (城),LAN (局),PAN (个人); P20 ● 按使用者:公用网,专用网;● 按介质:有线网,光纤网,无线网络; ● 按无线上网方式:WLAN ,WW AN (手机);● 按通信性能:资源共享,分布式计算机,远程通信网络。
计算机网络复习

第一章第一个分组交换网:ARPANET局域网:以太网,令牌总线局域网,令牌环局域网OSI: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七层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TCP/IP:四层分别为网络接口层、网际层、运输层、应用层1983年TCP/IP协议成为标准协议,因特网诞生时间internet(互联网)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Internet(因特网)是一个专用名词,它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计算机网络,它采用TCP/IP 协议,且其前身是美国的ARPANETISP:因特网服务提供者制订因特网正式标准的四个阶段:因特网草案(不是RFC文档)、建议标准、草案标准、因特网标准通信子网:OSI下三层(传输层既不是通信子网,也不是资源子网),调制解调器,路由器,网络通信协议资源子网:主机,网络资源(软件、硬件)通信子网为资源子网提供信息传输服务,资源子网上用户间的通信是建立在通信子网的基础上计算机网络是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连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两种通信方式:客户/服务器方式、对等方式电路交换:面向连接,时延小分组交换:无连接,时延大作用范围分类: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个人区域网传输技术分类:广播式网络、点-点式网络(采用分组存储转发与路由选择机制是点对点式网络与广播式网络的重要区别之一)交换功能分类:电路交换、分组交换、报文交换(电路交换必定是面向连接的,但面向连接的却不一定是电路交换)使用者分类:公用网、专用网带宽与宽带:带宽是单位时间内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宽带是宽的通频带传输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时延带宽积= 传播时延*带宽当前网络时延=网络空闲时延/(1-网络利用率)网络协议三要素:语义(定义发送者或接收者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作出何种响应)语法(定义用户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与格式)同步(定义事件完成顺序)Internet的分层思想:1、因特网的规模非常大;2、许多单位不愿意外界了解自己单位网络的布局细节和本部门所采用的路由选择协议,但还是希望连接到因特网上。
计算机网络复习题

计算机⽹络复习题计算机⽹络复习题(1)第⼀章概述1、计算机⽹络是能够相互(资源共享)的互连起来的⾃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答案:资源共享2、⾯向连接服务具有(连接建⽴)、(数据栓书)和(连接释放)这三个阶段。
答案:连接建⽴、数据传输、连接释放3、从⽹络的作⽤范围进⾏分类,计算机⽹络可以分为:(⼴域⽹ Wide area network WAN)、(局域⽹ local area network WAN)和(城域⽹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MAN )。
答案:⼴域⽹、局域⽹、城域⽹4、 TCP/IP体系共有四个层次,它们是( ⽹络接⼝层)、( ⽹际层)、(传输层 )和( 应⽤层)。
答案:⽹络接⼝层、⽹际层、运输层和应⽤层5、⾯向连接服务与⽆连接服务各⾃的特点是什么?答案:⾯向连接服务是在数据交换之前,必须先建⽴连接。
当数据交换结束后,则应终⽌这个连接。
因此,⾯向连接服务在⽹络层中⼜称为虚电路服务,虚表⽰:虽然在两个服务⽤户的通信过程中并没有⾃始⾄终专⽤⼀条端到端的完整物理电路,但却好像⼀直占⽤了⼀条这样的电路。
⾯向连接服务⽐较适合于在⼀定期间内要向同⼀⽬的地发送许多报⽂的情况。
在⽆连接服务的情况下,两个实体之间的通信不需要先建⽴好⼀个连接,因此其下层的有关资源不需要事先进⾏预定保留。
这些资源将在数据传输时动态地进⾏分配。
⽆连接服务的另⼀特征就是它不需要通信的两个实体同时是活跃的。
当发送端的实体正在进⾏发送时,它才必须是活跃的。
这时接收端的实体并不⼀定必须是活跃的。
只有当接收端的实体正在进⾏接收时,它才必须是活跃的。
⽆连接服务的优点是灵活⽅便和⽐较迅速。
但⽆连接服务不能防⽌报⽂的丢失、重复或失序。
⽆连接服务特别适合于传送少量零星的报⽂。
6、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RM中"开放"的含义是什么?答案:"开放"的含义:只要遵循OSI标准,⼀个系统就可以和位于世界上任何地⽅的、也遵循这同⼀标准的其他任何系统进⾏通信。
计算机网络复习题及答案(精华版)

《计算机网络》复习题第一章概述一、选择题1. 以下不属于协议组成要素的是()。
A. 语法B. 语义C. 时序(同步)D. 字符2.局域网的简称为()。
A. LANB. WANC. CAND. MAN3. 完成路径选择功能是在OSI模型的()。
A. 物理层B. 数据链路层C. 网络层D. 传输层4.OSI参考模型将整个网络的功能划分()个层次(A)1 (B)3 (C)5 (D)75. 在同一个信道上的同一时刻,能够进行双向数据传输的通信方式是()。
A.单工B.半双工C.全双工D.上述三种均不是6. TCP/IP体系结构中的TCP和IP所提供的服务分别为( )。
A. 链路层服务和网络层服务B. 网络层服务和传输层服务C. 传输层服务和应用层服务D. 传输层服务和网络层服务7. 用于网络互连的设备一般采用()。
A. 中继器B. 交换机C. 路由器D. 网关8. IP协议提供的服务是( )。
A. 可靠服务B.有确认的服务C. 不可靠无连接数据报服务D. 以上都不对9.把两个报文发往同一目的地时,先发的报文()(A)先到(B)后到(C)不一定先到(D)同时到达10. 数据链路层的数据单位称为()。
A.比特B.字节C.帧D.分组11. 在OSI参考模型中,实现端到端的应答、分组排序和流量控制功能的协议层是()。
A. 数据链路层B. 网络层C. 传输层D. 会话层12. 在OSI参考模型中,对等实体在一次交互作用中传输的信息单位称为(),它包括控制信息和用户数据两部分。
A. 接口数据单元B. 服务数据单元C. 协议数据单元D. 交互数据单元13.()是各层向其上层提供的一组操作(A)网络(B)服务(C)协议(D)实体14.Internet的核心协议是( )A.X.25 B.TCP/IP C.ICMP D.UDP15.随着电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上出现了所谓“三网融合”的趋势,下列不属于三网之一的是( )A.传统电信网 B.计算机网(主要指互联网)C.有线电视网 D.卫星通信网16. 下列属于Internet服务的是()。
《计算机网络》复习资料

《计算机⽹络》复习资料《计算机⽹络》复习题第⼀章概述1、因特⽹使⽤的IP协议是⽆连接的,因此其传输是不可靠的。
这样容易使⼈们感到因特⽹很不可靠。
那么为什么当初不把因特⽹的传输设计成为可靠的?答:这个问题很重要,需要多⼀些篇幅来讨论。
先打⼀个⽐⽅。
邮局寄送的平信很像⽆连接的IP数据报。
每封平信可能⾛不同的传送路径,同时平信也不保证不丢失。
当我们发现收信⼈没有收到寄出的平信时,去找邮局索赔是没有⽤的。
邮局会说:“平信不保证不丢失。
怕丢失就请你寄挂号信”。
但是⼤家并不会将所有的信件都⽤挂号⽅式邮寄,这是因为邮局从来不会随意地将平信丢弃,⽽丢失平信的概率并不⼤,况且寄挂号信要多花3元钱,还要去邮局排队,太⿇烦。
总之,尽管寄平信有可能会丢失,但绝⼤多数的信件还是平信,因为寄平信⽅便、便宜。
我们知道,传统的电信⽹的最主要的⽤途是进⾏电话通信。
普通的电话机很简单,没有什么智能。
因此电信公司就不得不把电信⽹设计得⾮常好,这种电信⽹可以保证⽤户通话时的通信质量。
这点对使⽤⾮常简单的电话机的⽤户则是⾮常⽅便的。
但电信公司为了建设能够确保传输质量的电信⽹则付出了巨⼤的代价(使⽤昂贵的程控交换机和⽹管系统)。
数据的传送显然必须是⾮常可靠的。
当初美国国防部在设计ARPANET时有⼀个很重要的讨论内容就是:“谁应当负责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这时出现了两种对⽴的意见。
⼀种意见是主张应当像电信⽹那样,由通信⽹络负责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因为电信⽹的发展历史及其技术⽔平已经证明了⼈们可以将⽹络设计得相当可靠)。
但另⼀种意见则坚决主张由⽤户的主机负责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这⾥最重要的理由是:这样可以使计算机⽹络便宜、灵活,同时还可以满⾜军事上的各种特殊的需求。
下⾯⽤⼀个简单例⼦来说明这⼀问题。
设主机A通过因特⽹向主机B传送⽂件。
怎样才能实现⽂件数据的可靠传输呢?如按照电信⽹的思路,就是设法(这需要花费相当多的钱)将不可靠的因特⽹做成为可靠的因特⽹。
计算机网络技术复习

计算机网络技术(复习资料)李新宇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名词解释:【计算机网络】: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用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和通信协议及网络管理软件的管理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的系统。
【访问节点】:又称端节点,是指拥有计算机资源的用户设备,主要起信源和信宿的作用。
【转接节点】:又称中间节点,直至那些在网络通信中起数据交换和转接作用的网络节点,这些节点拥有通信资源,具有通信功能。
【混合节点】:也称为全功能节点,是指那些既可以作为访问节点又可以作为转接节点的网络节点。
【通信链路】:是指两个网络节点之间传输信息和数据的线路。
【物理链路】:是一条点到点的物理线路,中间没有任何交换节点。
【逻辑链路】:是具备数据传输控制能力,在逻辑上起作用的物理链路。
【资源子网】:提供访问网络和处理数据的能力,由主机系统、终端控制器和终端组成。
【通信子网】:是计算机网络中负责数据通信的部分,主要完成数据的传输、交换以及通信控制。
它由网络节点、通信链路组成。
【网络硬件系统】:是指构成计算机网络的硬件设备,包括各种计算机系统、终端及通信设备。
【对等网】:在计算机网络中,倘若每台计算机的地位平等,都可以平等地使用其他计算机内部的资源,每台计算机磁盘上的空间和文件都为公共资源,这种网络就称为对等网。
填空题:1、1969年12月,Internet的前身――――美国的ARPANET 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妈常称的计算机网络的诞生、这个计算机互联的网络系统是一种分组交换网。
2、计算机网络是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
3、计算机网络是由网络硬件系统和网络软件系统构成的。
从拓扑结构看计算机网络是由网络节点和通信链路构成的;从逻辑功能上看,计算机网络则是由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组成的。
4、计算机网络中的节点由称网络单元,一般可分为三类:访问节点、转接节点和混合节点5、通信链路分为物理链路和逻辑链路两类。
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在计算机网络中,数据传输的方式有哪些?答案: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
2.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有哪些?答案:总线型、环型、星型、树型和网状型。
3. OSI参考模型中,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答案:提供数据的路由和选择最佳路径。
4. 网络中常用的传输介质有哪些?答案: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和无线传输介质。
5. IP地址分为几类,并简要介绍每一类的范围和用途。
答案:- A类地址:1.0.0.0至126.0.0.0,用于大型网络;- B类地址:128.0.0.0至191.255.0.0,用于中等规模网络; - C类地址:192.0.0.0至223.255.255.0,用于小型网络; - D类地址:224.0.0.0至239.255.255.255,用于多播;- E类地址:240.0.0.0至255.255.255.255,保留地址。
第二部分:填空题1. 在TCP/IP模型中,网络层的协议是_____________。
答案:IP协议。
2. MAC地址是指_____________。
答案:网络适配器的物理地址。
3. 子网掩码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于区分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
4. DNS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将域名转换为对应的IP地址。
5. 在计算机网络中,HTTP协议使用的是_____________端口。
答案:80端口。
第三部分:问答题1. 解释什么是网络拓扑,列举五种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
答案:网络拓扑是指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连接关系的结构。
常见的五种网络拓扑结构包括总线型、环型、星型、树型和网状型。
2. OSI参考模型的七层分别是什么,并简要介绍每一层的功能。
答案:- 物理层:实现比特流的传输;- 数据链路层:提供可靠的点对点数据传输;- 网络层:提供数据的路由和选择最佳路径;- 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可靠通信和数据分段;- 会话层: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 表示层:实现数据的格式化、加密和压缩;- 应用层:为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xample题型举例2
Interpret the following terminologies • OSI Reference Model • Carrier sense protocol • ……
Example题型举例3
• Computing Problems • CRC computation
Example题型举例4
Sketching • Sketch the Manchester encoding for the bit stream: 1101010011 • Sketch the Differential Manchester encoding for the bit stream: 0001010111
Final Review for Computer Networks
gydai@
Types of problems考试题型
• 填空Fill in the blanks.(2’*10=20’) • 名词解释Interpret the following terminologies.(5’*5=25’) • 计算Computing Problems.(8’+7’=15’) • 画图Sketching(10’) • 问答Conventional questions.(15’*2=30’)
Key points of Chapter 2
• Transmission Media • Analogue and Digital Modulation • Multiplexing • Switching Tech.
Key points of Chapter 3
• Framing •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 ARQ: Stop-and-Wait/go back N/selective repeat • Sliding Window Protocols • HDLC
Example题型举例5
Conventional questions. • Data switching • Principles of bridges/switches • RIP routing • ……
Q&A
Key points
Key points of Chapter 1
• Client/server; peer-to-peer; • Network classification by scale : PAN, LAN,CAN,MAN,WAN • Broadcast link; point-to-point link • Protocol Hierarchies; Services; • Reference Model; • ARPANET
Key points of Chapter 6
• Port • UDP • TCP: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Connection relFill in the blanks • Basically, a _________________is an agreement between the communicating parties on how communication is to proceed. • In the Binary Exponential Backoff Algorithm, after i collisions, a random number between 0 and _______________is chosen, and that number of slots is skipped. • ……
Key points of Chapter 4
• • • • • • • • • • Channel Allocation Problem ALOHA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Ethernet MAC Sublayer Protocol CSMA/CD with Binary Exponential Backoff Switched Ethernet Bridges Spanning Tree Switch: cut-through/store-and-forward VLAN
Key points of Chapter 5
• Routing Algorithms/routing table / • Distance Vector Routing • Congestion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V.S. Flow control) • Choke Packets/ Load Shedding • IP Addresses/mask/IP Protocol/IP fragment • NAT/ ICMP /ARP/DHCP • 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