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合集下载

唐代诗人诗中的物候

唐代诗人诗中的物候

唐代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物候现象,如:
1.《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表现了秋季的鸟类迁徙和草木凋零的景象。

2.《江南春》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描绘了春季的美景和江南水乡的风情。

3.《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表现了秋季的景色和山间的独特风貌。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现了重阳节的思乡之情和落叶归根的感慨。

5.《山居即事》中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表现了春季的美景和万物生长的生机。

这些唐代诗人的作品中,物候现象是他们表现自然美景和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他们作品具有生动感和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九年级语文上册《物候诗四首》

九年级语文上册《物候诗四首》
的地理原因是高_下_的。差异 • 2、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
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的诗 句是__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 3、用了一个典故充分表现了守边将士的赤胆 忠心的诗句是_愿_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羌黄
【大意】黄河的滚滚波涛仿佛一直伸向了
笛河
白云深处,塞上的崇山峻岭之间露出一段
惠 崇 《 春 江 晚 景 》 二 首 ( 其 一 )

知 。
苏 轼
【大意】竹林之外,有两三枝桃花争相 开放,春江之上,鸭子最先感知了江水 回暖的消息。蒌蒿已经长满岸边,芦牙 还很短,这正是河豚快要上市的季节啊。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前三句写惠崇 画中的事物,末句写的是苏轼心里的想像。 前三句写了六种景物,第一句写地面景, 第二句写江上景,第三句写岸边景。这些 景物都应当是画中所有的。但是苏轼的这 首诗却还写了要凭触觉才能感到的水之 “暖”、要用思维才能想出的鸭之“知”、 要靠经验和判断才能预言的河豚之“欲 上”。而这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以这 些想象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 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
古 代 诗 词 中 的 物 候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每一首诗。 2、理解诗歌的大意。 3、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主旨) 4、学会赏析句子。(从炼字、修辞、 内容等)
(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 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大意
到了五月,祁连山仍旧白雪皑皑,没有鲜花, 只有地冻天寒。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 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 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希望能用我挎着的剑, 像博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的疾苦。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 王 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 之 对远戍士卒的同情。此诗虽写的是 涣 戍边的将士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 得悲壮苍凉,没有颓废的情调。即 使写悲切的怨情,但悲中有壮,悲 中有慷慨。
创作背景

一、时代背景

唐朝时候的凉 州,隶属于陇右道 ,大致相当于今天 的甘肃省武威市。 距离黄河还是很远 的。
春风不度玉门关
• 玉门关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关隘。西 汉汉武帝时设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汉朝时候,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 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唐代的玉门关,位于唐朝的 瓜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瓜州县境内双塔堡一带 。距离唐朝时期的凉州都还是很远的。
(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 腰下,没有鲜花, 只有地冻天寒。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 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 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希望能用我挎着的剑, 像博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古代凉州---边塞前线
战略重地 战事频繁
《凉州词》 古代军旅作品的代表之一
古代西域,偏远荒凉
战争频繁,牺牲无数
描述边塞军人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
诗词注释
•黄河远上白云间,
注释: 1、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译文: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赏析: 这句话描绘了西北边塞广漠壮阔的风光:汹涌澎湃波 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 思飞跃,气象开阔,不愧为千古奇句。
王翰《凉州曲》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将战死沙场诙谐地诗化成“醉卧”,将残酷的战争 演绎成一种浪漫的英雄传奇,这样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样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这样豪迈奔放的英雄主义 精神,恐怕才是盛唐边塞诗的真正“诗魂”吧。

唐宋诗中的物候

唐宋诗中的物候

唐宋诗中的物候体系唐宋诗中的物候体系涉及春、夏、秋、冬四季的植物和动物的变化,以及四季的天气变化,从中可以体现不同季节的文化表达。

一、春季1、春花开放:春季是花朵开放的季节,桃花、梅花、荷花等,令人感受春的喜悦。

2、桃李熠熠:桃树繁花是春季的特征,李树的叶子也在春季里发芽华熠熠生辉,令人赞叹不已。

3、蝴蝶戏花:春天是蝴蝶起舞,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季节,极富传奇色彩。

4、水芙蓉出淤泥:水芙蓉是春季特有的花,在水中可以见到它们的踪迹,使人感受到春的活力。

二、夏季1、竹叶出新蕊:夏季是竹叶开放的季节,新芽出现,带来一抹绿色的清新佳景。

2、莲势千重绿:夏季中,莲花绽放千重绿,使人感受大自然的繁荣与壮丽。

3、燕子舞空翼:夏季里,燕子们在空中婉转飞翔,此时此景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美景。

4、柳绵凝烟霏:夏季时,柳树一簇簇,绵延着烟波,蕴藉着清新的气息,给人以宁静的景致。

三、秋季1、金鸾出沧江:金鸾是秋季的特有动物,在沧江上彩霞飞舞,可以体现出秋季的浪漫童趣。

2、枫叶染火红:枫叶在秋季里变得火红,艳丽而又惬意,使人爱不释手。

3、菊花香催霜:菊花虽然开在秋季,但是它有着落叶般的青翠,黄色的花瓣,清甜的香气,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4、梧桐落细雨:秋季的天气逐渐凉爽,细雨飘洒。

梧桐树的叶子落下,仿佛在洗涤着一切。

四、冬季1、梅花催雪霁:冬季梅花是最具特色的花朵,耐寒、芳香,催引着寒冷季节的雪霁,也让冬季不那么孤寂。

2、乌鸢凌空傲:冬季乌鸢凌空时,它们洒洒白色的羽毛,傲立空中,是冬季的一道异像。

3、蓑衣拂青山:冬季,山间白茫茫一片雪空,蓑衣行人拂青山,令人思绪万千。

4、雁阵唳孤风:雁阵是冬季的最美景象,也是最富传奇色彩的景象,它们在空中鸣叫,唳洒着孤寂的冬风。

从古诗词中看物候现象

从古诗词中看物候现象

从古诗词中看物候现象
古人观察自然环境的方式多以诗词创作表达,其中不乏对物候现象的描绘。

物候现象指的是大自然中生物的季节性变化,如花开花落、鸟儿迁徙、虫豸出没等。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中关于物候现象的描写: 1. '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如梦令》
这句话描绘了春天花开的景象,花瓣像雪花一样在空中飘落,水流也随着花瓣一起流动。

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这句话描绘了春天鸟儿唱歌的景象,表示春天来了。

3. '暮春之初,群芳妍媚,阴晴不定'——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句话描绘了春季的气候,时而阴天,时而晴天,花儿们也繁盛美丽。

4. '黄鹂声里斜阳暮,绿水青山人未老'——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这句话描绘了夏季傍晚的景象,黄鹂在树枝上欢快地唱歌,夏天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

5.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乐府《秋风辞》
这句话描绘了秋天的景象,秋风吹起,白云飘荡,草木逐渐变黄,雁儿开始往南方迁徙。

6.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之涣《登鹳雀楼》
这句话描绘了冬季的景象,人们思乡想家,不得不在异地守岁。

通过古诗词中的描写,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对物候现象的观察十分细致,也将这些现象融入到了诗词中,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包含物候现象的古诗名句

包含物候现象的古诗名句

包含物候现象的古诗名句
以下是三条包含物候现象的古诗名句及相关内容: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出自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这句诗的意思是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你看,鸭子多厉害呀,它们就像春天的小使者一样!例子:哎呀,春天来的时候,我们还没啥感觉呢,河里的鸭子就欢快地游起来了,可不就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嘛!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是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的名句。

说的是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这多神奇呀,山下和山上的差别这么大呢!例子:真没想到啊,我们在城里都觉得没啥花可看了,去爬山却发现山上寺庙旁的桃花正艳呢,这不就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嘛!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来自杜牧的《山行》。

意思是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林,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哇塞,那枫叶红得简直太漂亮啦!例子:哇,那次去山里玩,看到那一大片火红的枫林,我们就赶紧停车欣赏,那枫叶真的比春天的花还美呢,可不就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古诗名句真的太妙啦,它们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把物候现象描绘得如此传神,让我们能更好地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美好!。

关于物候知识的诗句

关于物候知识的诗句

关于物候知识的诗句
1、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2、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唐·卢照邻《元日述怀(一作明月引)》
3、九洛韶光媚,三川物候新。

——唐·李峤《洛》
4、物候改秋节,炎凉此夕分。

——唐·刘商《赋得月下闻蛩送别》
5、江天暑气自凉清,物候须知一雨成。

——唐·吴融《秋事》
6、山川殊物候,风壤异凉暄。

——唐·骆宾王《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
7、江城物候伤心地,远寺经过禁火辰。

——唐·李绅《建元寺(一作和郭郧寒食)》
8、洒水初晴物候新,餐霞阁上最宜春。

——唐·施肩吾《春日餐霞阁》
9、三阳丽景早芳辰,四序佳园物候新。

——唐·李隆基《春日出苑游瞩(太子时作)》。

物候的诗句及解析

物候的诗句及解析

物候的诗句及解析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物候的诗句及解析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物候的诗句诗人与物候诗歌中最早反映物倏见于《诗经》。

如《豳风o7月》: 4月秀葽,5月鸣蜩。

(.) 8月其获,10月陨箨。

…… 8月剥枣,10月获稻。

…… 9月肃霜,10月涤场。

物倏现象,1年4季都可以发现,春天花香乌语,草木滋生,雷惊蛰伏,应时而出。

1到冬天,草木凋落,昆虫蛰伏。

任何生物都不例外地要适应外界环境、温度、光照以及食物,土壤、水分等条件。

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诗云:穷山候至阳气生,百物如与季节争。

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

候至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

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特别敏,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一六岁时,写了1苜脍炙人口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1岁1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又吹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1,植物的荣枯,有1年1度的循环变化;第2,这种循环变化是随着气候为转移的,春天1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宋代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3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从鸭子戏水,感知春江水暧,也揭示了,凡花木向阳而茂,背阳而衰,凡鸟禽暖而出,寒而伏,物候与气候,其相关切。

明末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行分也。

……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

"诗人和常人的区分就在于能否萃天地之清气,知花香鸟浯之性情。

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1方面关怀民生疾苦,1方面又喜爱大自然,善能领悟鸟语花香的示意。

南宋大诗人陆游许多诗词反映他留心花香鸟语,细致观看物倏变化的诗句。

他在《初冬》诗说: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一、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①离离:繁盛的样子。

②原:原野。

③荣:繁盛。

④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

远芳:牵连一片的草。

⑤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王孙:贵族。

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

萋萋:草盛的样子。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解说]
诗人乘船路过瓜洲,怀念金陵(南京)故居,而作此诗。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啊,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探究:
1.诗的前4句指出了物候学上的两个重要规律:第一、_________________;
第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在诗中用“______”字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_ ____________还是春天到来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
简单些说,物候就是植物的萌发、开花、结果、凋谢和某些动物的迁徙、冬眠等活动,反映了气候和节令的变化。

从这个角度讲,我国古诗歌中包容着极其丰富的物候知识。

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早春天气,鸭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戏水中。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

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一齐飞。

”(秦观《还自广陵》)晚冬时节,水鸟相依,一声冰响,群鸟惊飞。

鸭子与小鸟同是春天的使者。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水槛遣心》)诗中出现的三种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

黄巢《题菊花》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菊花凋零,蝴蝶敛迹,虽不着一“秋”字,秋令的阵阵凉意却扑面而来。

至于李白的《塞下曲》,则把读者引向另一个世界:“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五月正值仲夏,在内地早已是百花凋谢之日,而地处西北边塞的天山(祁连山)仍旧积雪覆盖,无杨柳与花草,表明在黄河流域海拔超过四千多米的地方,既无夏季又无春秋的特点。

由此不难看出内地跟塞外气候的差异之大。

涉笔物候的古诗中往往会看到前人的农事和军事活动。

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这两句写江南晚春乡村的诗,藉蝴蝶入菜花的描述衬托农夫农妇农事忙碌。

再看文同的《早晴至报恩山寺》:“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独卧斫桑稀。

”上联描绘了一幅远山高林、野鸟飞翔的生动画图;下联写了春夏之交农夫农妇收麦、
整菜、采桑、喂蚕,忙碌不堪的情景,亲切动人。

而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其三)则是写行军打仗:敌人夜逃,雁群惊飞,由此引起我军大将的警惕,遂率领士兵追赶敌骑,充分表现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

综观上述云云,可知我国古典诗歌的物候描写,不单有文学方面的艺术价值,还是研究物候学及农业、军事的可贵资料
1.为什么说“鸭子与小鸟同是春天的使者”?
2.什么因素造成了内地跟塞外气候的巨大差异?(联系《大自然的语言》来回答)
3. 课本P46上,华罗庚针对卢纶的《塞下曲》提出了质疑,你认为质疑是否站得住脚?
三、唐宋诗中的物候(竺可桢)
这四句五言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特点;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

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在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找到答案的。

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据宋洪迈《容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

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

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

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征象,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便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

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之大也是事实。

树木抽青是初春很重要的指标,这是肯定的。

但是,各种树木抽青的时间不同,哪种树木的抽青才能算是初春指标呢?从唐、宋诗人的吟咏看来,柳暗花明要算是最受重视的了。

杨柳抽青之所以被选为初春的代表,并非偶然之事。

第一,因为柳树抽青早;第二,因为它分布区域很广,南从五岭,北至关外,到处都有。

(节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