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峨眉山月歌》公开课研讨教学设计
【部编版】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词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词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唐代的伟大诗人李白非常喜欢月亮,我们以前学过的《静夜思》《古朗月行》就是他写的,他还写了许多和月亮有关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峨眉山月歌》。
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
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2、创作背景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
三、吟读诗,感知音韵美1、读准字音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qiāng)江水流。
夜发清溪(xī)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yú)州。
2、读准韵律节奏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视频朗读3、教师范读4、抽生齐读5、全班齐读四、赏读,感知意境美1、圈画诗中地名。
提示:这首诗一共28个字,可是却有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峨眉山:峨眉山位于北纬30°附近,四川省西南部,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山上的万佛顶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
《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设计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设计教材分析:《峨眉山月歌》是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的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目,是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作。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
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
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干里蜀江行旅图。
这首诗构思精巧,意境清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自然天成,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依恋家乡,思念亲友”的柔婉,是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升入初中,对于诗歌的鉴赏,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为了提高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必须从方法上予以指导。
这节微课将从月亮意象的角度教学生深入赏析诗歌,达到拓展延伸的目的。
教学目标:1.欣赏诗意的月亮,深入理解月亮意象的丰富多彩。
2.指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揣摩诗歌的意境,挖掘“月亮”意象,体味诗人情感。
3.体会诗人留恋故乡、思念亲友的情感以及中国月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揣摩诗歌的意境,挖掘“月亮”意象,体味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挖掘“月亮”意象,体味中国月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
教学过程:《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描绘了一轮皎洁、美丽、勇敢、多情的峨眉山月,抒发了李白对故乡亲友的眷恋之情。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从古到今,月亮就是人类永恒不变的朋友。
它引发了中国人无尽的想象,滋长成丰富而又迷人的中国月文化。
中国月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古代,民间就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
中国民间也有中秋赏月的传统习俗,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代,至宋代赏月之风更加兴盛。
峨眉山月歌教案7篇_1

峨眉山月歌教案7篇峨眉山月歌教案1一、学习目标1、认识“峨、羌、渝”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江行思乡思友之情。
二、学习重点了解诗句含义,感受“月”代表的思想含义,进一步感受诗人思乡思友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诗人简介今天,我们上课之前先来聊聊一位大家熟知的诗人——李白。
你对他有什么了解?李白不仅文采斐然,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爱游历。
不信,来看看他的诗,请几位同学来读读。
(诗文略)感受到什么?(李白足迹遍布九州,去过不少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是啊,这既是李白,他时常在路上。
今天,我们就来细品他的一首《峨眉山月歌》,随它去领略名山大川之美,感受旅者之思吧!(二)初读释题,把握节奏韵味。
谁来读诗题,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描写了峨眉山月的景色)齐读诗题。
自由读,反复读,读准字音,试着读出节奏来。
正音、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三)自主探究解诗意,品读感悟入诗境。
1、勾画诗中表示地点的词,边画边想,诗人一路上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峨眉山月半轮秋”看到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月”半轮;“山”高大雄伟。
同学们,有了高山相伴的月亮,你们还确信它的形状就是“半轮”吗?有没有可能是的呢?你以为是哪种?为什么?小结:远远望去,这不就是一幅“青山吐月”的优美画面,请男生读。
再读读,这月亮还有什么特点?“亮”从何可见?“秋”这青山吐出的还是月亮吗?吐出的是一颗闪闪发亮的明珠啊!美吗?全班女生一起读。
2、我们知道,这是李白初次出游,加之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致,联想一下你们出去游玩时的心情,此时的李白,心情如何?(兴奋、高兴、已被美景深深地陶醉了……)他特别期待看到更多的美景,他看到了吗?找到了吗?请用诗句回答我。
“影入平羌江水流”怎么个美法?江水流动,水波荡漾之美!读月亮照在江中,随着江水流动,显得很美!师质疑:这行没有写月啊,你们怎么知道月光在江中呢?“影”指月亮的影子。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4)

峨眉山月歌(教案)教学目标:1.反复的诵读,掌握诗歌的朗读方法。
2.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培养热爱自然山水,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课前交代小组积分制:师: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说说小组积分制。
我们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张大树的图画和一张脸年图,这是用于积分的。
小组记分员负责积分,监督员负责监督,小组长负责管理本小组成员。
一小张笑脸就是1分,每个活动分值不等。
每个活动老师都会公布该活动的分数及规则。
请大家诚信积分。
课堂结束前我们将进行小组评比。
导入同学们看过《中华诗词大会》吗?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即将迎来一场小小的诗词比赛,同学们敢挑战吗?同学们都是好样的。
下面请听题,举手来回答老师。
请看大屏幕,你能说说是哪两句诗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同学们都很棒。
刚才我们的说的这几句诗都是出自一个诗人,你知道是谁的诗句吗?(李白)李白爱写诗,更爱写月的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歌也是李白的写月的诗。
------《峨眉山月歌》(板书)1. 目标展示我们学习之前先开看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展示目标)请大家读一遍,做到有的放矢。
2. 作者简介(回答问题1分)李白诗家喻户晓的诗人了,谁来介绍下:李白(701年—762年),字,号,又号“”。
是,被后人誉为“”。
与杜甫并称为“”。
李白一生傲视权贵,数次被谪。
常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说说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将进酒》、《渡荆门送别》等等。
3. 朗读诗歌(回答正确1分)提示:注意朗诵技巧。
(字音、节奏、平仄、感情)读评结合古人云: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读诗的重要性。
那么请大家自渡诗歌两遍。
师:谁来展示一下朗读生:(生读)师:刚才是女生朗读的,那我们请一名男同学给她做一下朗读的点评。
谁来?生:她朗读的时候读得十分清楚、没有读错字。
师:也就是刚才这名女同学读准了诗的字音,还有吗?生:她的停顿是好的。
《峨眉山月歌》教案

《峨眉山月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地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3.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诗歌的诵读、背诵、理解。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情感。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情读法。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介绍作者李白及诗歌特点,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整体感知: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以下问题:诗歌描绘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深入理解: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具体描写,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
情感。
4.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强调重点与难点。
5.作业布置: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3)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意,明确写法。
2.在诵读中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3.填词和诗,诵唱经典,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
教学重点:读诗歌,解诗意,悟诗情,明写法。
教学难点:填词和诗,诵唱经典。
教学过程:一、导入:(PPT)“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想必大家已猜到我是谁。
不错,我是李白,穿越千年,幸会诸位。
我爱诗,更爱月。
开元十三年,我二十四岁,离开巴蜀,初游山河,便留下(PPT)“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诗句。
今天,我要重回那一年,与诸位走进另一首与月有关的诗作《峨眉山月歌》。
(2’)(板书)二、初读知意我们初读知意(PPT),自由朗读这首诗。
(PPT)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诗。
2人哪个组愿意读一读这首诗。
1组(5’)三、再读品情我们一起再读品情(PPT),请大家小组读诗并讨论如下问题。
(PPT)思考:1.赏景:你能描绘出我所见的美景吗?你可知我是如何描绘的?板书:3 月 1 峨眉(静)影平羌(动)2.品情:你能体会出我的心情吗?4夜行 1(别)思2君 3(情)(8’)听了你们富有创意的回答,我又成诗一首,诠释当年我写这首诗时的心声。
含情望月照峨眉,低头见影随平羌。
夜不能寐夜行去,思不见君思未央。
(2’)四、三读入境再读品情后,相信你们对这首诗又有了进一步了解,我们三读入境。
(PPT)还是让我李白先来读一读,如何?(PPT)接着请男、女生分别齐读诗歌。
(3’)五、填词和诗你们入境的朗读虽然打动了我,但我更希望听到你们用最擅长的方式演绎这首诗。
请各位以组为单位,用你们共同喜欢的歌曲《往后余生》的旋律,填词和诗,(PPT)呈现出对这首诗作的理解。
(小组活动,每组推荐,采访点评,拍照上传。
)(10’:写6’评4’)六、经典唱诵现在,请诸位与我一同再回唐朝,把你们对诗作的理解,唱诵给大家听。
(12’)七、课堂小结听了你们对诗作的唱诵,相信你们已读透了我写诗时的心声。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峨眉山月歌》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峨眉山月歌》。
2. 理解诗歌中的生字、生词及其含义。
3. 掌握诗歌中的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和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 利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对诗歌艺术的热爱。
2. 通过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家乡和友人的深情。
二、教学重点(一)诗歌的朗读与理解1. 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的体会。
2. 诗歌中生字、生词的掌握。
(二)诗歌意境的体验1. 通过情景诵读,感受诗人的情感。
2. 利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一)诗歌情感的表达1. 在朗诵中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
2. 理解诗歌中月亮作为意象的深层含义。
(二)诗歌时空变化的表现1. 理解诗歌中地名的连用及其构建的旅行图景。
2. 体会诗歌中时空变化的自由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引入新课(1)展示峨眉山的自然风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2)提问学生对峨眉山的了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或对自然景观的感受。
(3)介绍李白的生平和诗歌风格,让学生对诗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诗歌背景介绍(1)通过讲述李白创作《峨眉山月歌》时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创作环境。
(2)解释诗中提到的地名,如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等,让学生对诗歌的地理背景有所了解。
(3)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名在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寄托。
3. 诗歌朗读,感受音韵美(1)教师首先示范朗读,注意语调、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学生跟随教师朗读,教师及时纠正发音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朗读。
(3)分组练习,每组学生轮流朗读,其他组员给予评价和建议,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合作能力。
(二)新课呈现1. 诗歌朗读与感受我们要一起朗读《峨眉山月歌》。
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峨眉山月歌》陈蕾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课题峨眉山月歌教师陈蕾时间2019年6月26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
2、通过诗歌中的意象,感悟诗的意境。
3、通过赏析诗词中的词语,体会作者的感情。
4、了解李白诗歌中月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吟诵,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体验的感受,品味诗的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通过赏析诗词中的词语,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难点通过诗歌中的意象,感悟诗的意境教学方法通过反复吟诵,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体验的感受,品味诗的意境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课时1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吟月入境1、出示明月的图片2、出示李白的图片1、回忆写月的诗句2、学生交流李白写月的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读月入味1、教师导读:2、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分配学习任务:①指名读,读准字音;②指名读,读出节奏;③齐读3、教师导读:4、出示李白的其它诗句,引导学生了解诗人为何写“峨眉山月”1、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及任务;2、练习朗读;3、朗读诗歌4、根据教师的讲解,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奠定基础。
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奠定基础。
解月入心4、教师导读:5、教师出示教学目标,分配学习任务:①复习《天净沙秋思》进一步了解意象和意境。
②找出诗歌中的意象③教师以“半轮”为例,分析意象;④学生读诗,思考,任选一个意象或词语进行分析;5、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复习古诗;6、找诗歌中的意象,全班交流;7、听老师讲解;8、引发联想和想象,挑选意象或词语,分析,交流。
通过诗歌中的意象,感悟诗的意境。
赏月入情6、教师导读10、圈点批注通过赏析诗词中的7、教师出示教学目标,分配教学任务:①这首诗歌中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句子,阐述理由;②出示李白其它写月的诗句,了解月的寓意。
11、交流词语,体会作者的感情。
作业任选角度,写一篇百字读书随想完成后,提交到乐教乐学,大家共同欣赏提高鉴赏能力板书设计峨眉山月歌李白月思乡借景抒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峨眉望月遇诗仙
——《峨眉山月歌》公开课研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品诗悟情:扣住“山”“水”“月”“发”“向”“下”“夜”等,学会抓意象、抓关键词,品景、悟情的方法,感悟诗歌牵挂与憧憬交织的复杂情感。
(重点)
2.品诗悟人:解诗识人,深刻体悟诗人李白独特的人格魅力。
(难点)
二、新课导入(3分钟)
咿呀学语时,我们便会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年少时,我们又会懂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遗憾;长大后,我们不自觉怀想“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曾经。
月——不仅是美丽皎洁的动人景象,而且还寄托了某种特殊的情感,而谈到写月,诗仙李白就值得一提,他赋予了月新的生命,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仙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太白十诗九首月: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李白《玉壶吟》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设计意图】以月为切入,设置情景,同时整体了解诗仙李白写月的诗句。
三、新课设计
板块一:初品峨眉月——一识月中情
(一)寻月溯源——初感知(5分钟)
1.请同学们自读诗歌,注意字音、节奏。
你能从诗歌题目中读到哪些信息?
明确:歌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来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通常称为“歌行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2.自读诗歌,结合诗歌注释和诗歌导读,理解诗意,说说《峨眉山月歌》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诗人离开家乡,出门远行。
3.诗人的行程是怎样的?
明确: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4.诗人此次行程大致有多远,其离家远行的原因是什么呢?
衔接材料一:
此次远行是李白24岁第一次离开家乡,当时李白“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此次行程大约有400多公里,本诗是诗人乘舟途经平羌江所写。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设计意图】抓住诗歌的注释和导读,结合背景,扣住诗题和诗中相关信息初步感知诗歌。
(二)月伴起程——品月景(8分钟)
1.诗人离家远行时的环境是怎样的?(请用所见的画面来回答)【同桌讨论】
分析思路:①抓意象(特点、状态)②展开想象,绘画面③以诗人的口吻叙述示例: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缓缓流动的平羌江上,倒影着明亮的月影。
这真是一幅宁静秀美、幽静清朗的秋月行旅图!(配乐)
衔接材料二:
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
——美学家•别林斯基
2.这清朗秀美环境隐藏着诗人李白对这美景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对家乡山水的热爱
【设计意图】用抓意象,展开想象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品景,既是方法的习得,也是方法的实践。
(三)行旅思月——悟诗情(8分钟)
1.齐读诗歌,请找出作者直接抒情的句子。
2.“思君不见”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感?
明确:一个“思”字迁出了多少惆怅,而思却不见,又让人是何等的迷惘,李白用“思君不见”短短的四个字,却倾诉着他对家乡、对友人的深深不舍,可谓语短情长。
3.诗歌中展现诗人出发时的状态是怎样的?【小组讨论】
提示:①诗中的关键字(时间、动词)②诗中的地名
明确:“夜”说明诗人天还没有完全亮就出发;“发”“向”“下”三个动词写出了诗人径直向目的地径发;五个地点词,将遥远的地点串联起来形成空间的转换,使人感觉行船之快。
从时空上表现出诗人离家远行心情之迫切。
可见,诗人当时是果断、坚定地离家远行。
4.诗人为什么如此迫切呢?连天明都不愿意等呢?
链接材料三: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诗赋,学剑术,爱好十分广泛。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直接抒情的句子来体会诗人的内在情感,也以此反观诗人的外在表现,进而深刻体悟出诗人出发时矛盾的心理。
板块二:众览人生月——最解月中味
(四)览月寻情——望诗仙(12—15分钟)
1.热爱、不舍、憧憬交织,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对月说什么?(个性化展示)
2.今晚这“月”,赋予了哪些意义?
明确:月,既是家乡,也是理想!
3.品月识人,在“月”后,你认识到一位怎样的李白?
明确:纵使牵挂,也有坚持,这就是李白!
衔接材料四: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
——李白《玉壶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4.请同学们结合导学单,以小组为单位,按照示例解读句,说说你从这组月中,又认识到了一位怎样的李白?
明确:纵使失意,也有坚持,这就是李白!
这就是伟大诗仙李白,有牵挂也有坚持,有失意也有希望。
既是失意,希望不灭,初心不减。
诗人李白在老年时,又写了另一首峨眉山月歌: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京》诗人一直牵挂着今夜离家时的峨眉,牵挂着这半轮明月,执着于最初的出发,坚守最初的初心,这就是李白——初心不改,与月同在!
5.既然峨眉山月与诗人万里常相随,那就请同学们为这幅秋月行旅图题一联
诗,也让这月色永留我们心底!
高山流水思故乡,!
【设计意图】由月及人,分析月所赋予的独特生命,感悟诗仙李白独特的人格魅力!
(五)峨眉望月——话收获(1分钟)
这节课,我们从月出发,学习了如何理解诗意,如何品景悟情,也在品诗中认识了诗仙李白,感悟其人格魅力,峨眉望月遇诗仙,最是相逢始深情。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故乡,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余光中《寻李白》最后让我们带着收获,带着感情,再读诗歌,让这首小诗永留心底!
四、板书设计
清溪
峨眉山
平羌
三峡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