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各省市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真题精编
2019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语文分类汇编--诗歌赏析题 docx

2019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语文分类汇编--诗歌赏析题(129套题)2019年湖北省咸宁市中考语文真题(三)古诗词赏析(共1题,6分)2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6分)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一个“独”字贯穿全诗,刻画了一个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
B.全诗用字造句、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就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C.“明月来相照”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D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弹奏、舒啸之状,表达了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21.(1)D(3分。
诗中没有表达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2)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3分)(2)示例:赞同。
①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弹琴”“长啸”,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即“以声写静”;②以动态的景物“弹琴”“长啸”来渲染、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即“以动衬静”。
(答出一个方面即可,联系“弹琴”“长啸”作分析2分;答出“烘托”或“反衬”1分;仅答“赞同”或“不赞同”不得分)2019年湖北省襄阳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2019年湖北省荆门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二、阅读(4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5分)题大庾岭北驿①【唐】宋之问阳月②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③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④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⑤头梅。
【注】①驿:驿站。
②阳月:农历十月。
③殊:实。
④瘴:南方湿热蒸郁之气。
⑤陇:此处指大庾岭,岭上多梅,故又称梅岭。
(1)这首诗是宋之问被流放岭南途经大庾岭时所作。
请分析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浙江省各地市中考真题汇编及解析(三)古诗词鉴赏 (附答案)

2019年浙江省各地市中考真题汇编(三)古诗词鉴赏1.浙江省杭州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2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西溪独泛[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注释】: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
②唯应:只有。
(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的氛围。
(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
【答案】(1)清幽恬静(2)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
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歌写了作者独自泛舟西溪,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渲染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2)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感情的理解。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意思是谁和我作伴游玩呢,只有月亮相伴;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两句都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情怀。
2.浙江省金华、丽水、义乌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古诗阅读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①(宋)苏轼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②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③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④。
(选自《苏轼两浙诗选》)【注释】①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
文长老,蜀人,报本禅院方丈。
②吴音:指江浙一带方音。
③搜句:作诗。
④浙东:指钱塘江以南越、婺、处、台七州。
13. 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诗中最直接体现这个意思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3. 吴音渐已变儿童14. 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精选汇编 古诗词赏析专题 新目标版

古诗词赏析专题衡阳二、诗词鉴赏与阅读理解阅读《归园田居(其三)》完成下列小题。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7.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二句中“盛”与“稀”前后对比,突出南山下的土地的荒芜,侧面写出诗人的灰心丧气B. 三、四句写一早就去除草,直到黄昏月出才扛着锄头回家。
截取两个片段,归纳一天劳动的辛苦。
C. 五、六句承上而来,描绘了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露沾衣的画面,写出了诗人垦荒劳动的艰辛D. 最后两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卒章显志,表达出作者的心愿。
8. 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答案】7. A 8. 指诗人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愿。
邵阳市岳阳(二)阅读王维的《少年行(其二)》,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行王维(唐)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22. 诗中少年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23. 最后一句“纵死犹闻侠骨香”中运用“______”和“______”两词,以顿挫的用笔,更有力度地展示了少年的内心世界。
【答案】22. 慷慨从军、英姿勃发、不畏艰难、视死如归、充满豪侠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
(围绕“侠骨豪情” “英雄气概”“爱国精神”,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23. (1). 纵、 (2). 犹【解析】22. 试题分析:考查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前提和基础。
这四句诗的意思:刚刚离家就当上了皇家禁卫军的军官,随后又跟从骠骑大将军参加了渔阳大战。
谁不知道奔赴边疆从军的艰苦和危险呢,但是为了国家纵然战死也无悔无怨。
塑造了一个侠骨豪情、英姿勃发、视死如归的少年英雄的形象。
点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中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
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
【教育资料】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诗词鉴赏学习精品

2019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诗词鉴赏2019年中考试题汇编之诗词鉴赏(1)2019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7—8题(4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7、诗中“太清”的意思是。
(2分)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
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
D、全诗委婉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2019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7~9题。
(5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这首诗的作者是;标题中的“乐天”是指诗人。
(2分)8.用“/”划分下面的诗句的朗读节奏。
(每句只划一处)(1分)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9.这首诗的颈联蕴涵了什么道理?(2分)答:7.(2分)刘禹锡白居易(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8.(1分)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有错该题不得分)9.(2分)蕴含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意思对即可)2019年浙江杭州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早梅唐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销”同“消”。
23、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
试谈谈你的看法。
(2分)24、“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
请作简要赏析。
(3分)23、“白玉条”句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颔联相呼应。
24、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
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
2019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诗词赏析》

2019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诗词赏析》1.(2019*天津)下面对《渡荆门送别》一诗的赏析,不拾当的一项是()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首联点题,写出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山随平打尽”一句中,“随尽”两个字,让铮止的山峦富于动态。
C.顼联描摹的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和黄昏的天边云宠,宛如两幅图画,令人陶醉。
D.诗人在尾联直杆胸臆,借自己对家乡之水的恋恋不舍,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靖。
【分析】本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奇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现感,后以思念作结。
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牡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答】ABC.正确:D.有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二不说白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
诗人间接抒发了白己的思乡之情。
故选:D。
【点评】这首苛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商远,风格雄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遥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牡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2.(2019•泪博)阅读下面的唐诗,选出荃赏有误的一项()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白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铀二乔。
A.这是一首咏史诗。
苛中的“前朝二指东汉末年的成乱时代:“铜雀”即铜雀台,是曾操的休闲行乐之处。
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由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分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C.三、四句假设东风不助周瑜,二乔定会被曾操锁进铜雀台,由此表达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
2019年各省市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

2019年各省市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被春天的阳光赶逐着,雪已经从附近的山上汇成许多道混浊的小河向着淹没了的牧厂奔流。
自然用欣然的微笑睡梦xīng松地迎接一年的初晨,蔚蓝的天空发着光辉。
树林还透着,微微地现出绿色。
蜜蜂飞出了蜡质的蜂房去征收田野的贡奉。
山谷干了并且斑lán起来;一群群牛羊吵闹着,夜莺已经在夜的静寂里歌唱过了。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奔.()流xīng()松斑lán()(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它的正确写法是“”。
(3)“贡奉”的意思是;“静寂”中“寂”的意思是。
(4)仿照画线语句,写两句小诗。
【答案】(1)bēn;惺;斓(2)牧厂;牧场(3)贡献的物品;静,没有声音(4)示例一:蝉儿爬上高高的树枝,去歌唱夏季的美好;示例二:蚯蚓走出自己的寓所,去展示优美的身段。
【解析】【详解】(1)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
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如“惺忪”:.因刚睡醒而眼睛模糊不清;从睡梦中醒来并恢复意识。
读“xīng sōng”,注意据义定音。
字形题的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如“惺”“斓”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2)字形题中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如“牧场”:适于放牧的草场;经营畜牧业的生产单位。
注意据义定形。
(3)考查对词语的释义。
答此题,没有什么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看学生平时的积累。
对词语含义的把握。
注意对词语的整体意义的理解和记忆。
当然有的词语运用的语境不同,也会产生新的意义,这要根据情况而定。
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词语,多查字典,多识记。
如“贡奉”是“贡献的物品”的意思。
2019各省市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真题精编

2019各省市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真题精编【广州市】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XXX。
树树皆秋色,XXX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XXX。
(1)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画面: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
(2)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共分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XXX、叔齐共享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福建省】(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4~5题。
(5分)XXX·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那边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几何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豪杰谁敌手?XXX。
生子当如XXX。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人登楼XXX,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伤。
B.“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意味伎俩写出硝烟弥漫的斗争场景。
D.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5.“生子当如XXX”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2分)【答案】4.(3分)C5.(2分)①对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③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江西省】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背面小题(甲)春尽[唐]XXXXXX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入闲易有芳时恨,地胜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乙)春尽[宋]XXX春尽行人未抵家,春风应怪在海角。
XXX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夜间绝少尘埃污,唯有XXX。
6.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花流水、XXX变幻之景,流露出XXX之感与家国之悲。
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汇编:诗歌鉴赏(含解析)

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一、【2019年中考北京卷】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___________的感慨。
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8.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9.这首诗描写了长江的风光。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江”(长江)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①____”和“②____”。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答案】7.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
8.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
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
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9.(1)不尽长江滚滚流(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解析】7.该诗写冬末春初、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
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行江中,帆正迎风飘扬。
而图二则是水落石出,明显与诗句内容不符。
9.考查对诗句的积累。
只要写出的诗句包含“江”或与“长江”有关,书写不出现错字即可。
二、【2019年中考福建福州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各省市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真题精编【广州市】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画面: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
(2)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共分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福建省】(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4~5题。
(5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5.“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2分)【答案】4.(3分)C5.(2分)①对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③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江西省】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甲)春尽[唐]韩偓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入闲易有芳时恨,地胜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乙)春尽[宋]郑獬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夜间绝少尘埃污,惟有清泉漾白沙。
6. 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两首诗都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花流水、云雨变幻之景,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
B. 甲诗首联写诗人因“惜春”而连日喝酒的行为和醉昏昏的状态。
C. 乙诗颈联描绘了山回路转、气象万千的景象。
D. 甲诗尾联写诗人愧对流莺清晨到西园的厚意,乙诗尾联写诗人喜于山间宜人之景。
7. 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甲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情感沉挚动人;乙诗重在写景,情寓景中。
B. 甲诗使用“细”“浮”“别”“断”“孤”等词语描写景物,反衬诗人悲凉情绪。
C. 乙诗“春风应怪在天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含蓄风趣。
D. 甲诗“地迥难招自古魂”表达的心境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所表达的心境有相通之处。
【答案】6. A 7. B【解析】【6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两诗确实都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花流水、云雨变幻之景,但是乙诗并未流露出家国之悲,而是表达羁旅之愁和对污浊现实的憎恶。
故选A。
【7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诗句的赏析。
B:甲诗中“细”、“浮”、“别”、“断”、“孤”这类字眼,更增添了景物的凄清色彩,烘托了诗人的悲凉情绪。
不是“反衬”。
故选B。
【河南省】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9. 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词人出猎时的豪情“狂”态?请简要概括。
20.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词中的画线句。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答案】19. ①“牵黄”“擎苍”的行为。
②“锦帽貂裘”的装束。
③“千骑”狂奔的场面。
④自比孙权的语气。
20. 示例一:运用比喻,将拉满的弓比作满月,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
示例二:运用“射天狼”典故,抒发了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荆州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8.(2分)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地点写时间,写出了被放逐的无限悲凉和酸楚。
B.颔联用典故,写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
C.颈联以“沉舟”“病树”自比,语多愤激,格调沉郁。
D.尾联紧扣诗题,点酬答之意,表感谢之情,有共勉之趣。
【答案】C.“语多愤激,格调沉郁”错,颈联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表现乐观豁达。
故选:C。
【黄石市】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2.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首五言律诗主要写的是王维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
B. 全诗通过“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候骑”等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了边塞的神奇壮丽。
C. 颈联运用对偶手法,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其中“圆”“直”两字极富神韵。
D. 这首诗意境雄浑,与王维晚年写《竹里馆》那种清幽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13. 有人说“归雁入胡天”中“归雁”是作者自比,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12. B 13. 同意的理由有两个方面:一是作者身处“胡天”,二是作者出使边塞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京城,情境上如同“归雁”,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不同意的理由是认为此句是实写,是作者所见。
当然两个方面兼顾也可以。
【荆门市】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题大庾岭北驿①【唐】宋之问阳月②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③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④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⑤头梅。
【注】①驿:驿站。
②阳月:农历十月。
③殊:实。
④瘴:南方湿热蒸郁之气。
⑤陇:此处指大庾岭,岭上多梅,故又称梅岭。
(1)这首诗是宋之问被流放岭南途经大庾岭时所作。
请分析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诗歌的前两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做简要赏析。
【答案】(1)作者想象明日度岭南行,回望故乡时,看到的将不再是家乡的风物,而是大庾岭高处的梅花了。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2)对比手法。
大雁南飞,飞到此处就不再飞了;诗人行到此处却要继续南行。
开头四句通过人与雁的对比,写出了诗人远度荒蛮之地的悲苦凄凉心情。
【襄阳市】古诗词赏析。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9.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
“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 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C. 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D. 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10.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
【答案】9. B 10. 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解析】【9题详解】B“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鸡鸣见日升”仅仅是“闻说”而已。
【10题详解】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理解诗句大意后,结合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解读。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这两句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同时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高度决定眼界。
【孝感市】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4. 甲词中“悠悠”一词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______。
15. 甲乙两首诗词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4. 思绪之绵长(无穷)15. 写法共同点:借古讽今(借历史典故抒发个人情怀)。
情感:甲词作者热情赞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暗讽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乙诗作者借汉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历史典故,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解析】【14题详解】考查词语的表现力。
一定要把词语放入诗句或语境中去理解,切忌断章取义。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说不清呀。
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所以这里的“悠悠”运用叠词的手法,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漫长,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按以上分析填充即可。
【15题详解】比较阅读。
一问,写法上的共同点。
甲词“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为用典,暗示了只有孙权才是天下第一英雄。
词人赞赏孙权,就是要此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感叹如今南宋当下没有像孙权这样的人来扭转乾坤。
乙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一句借汉文帝的荒唐对当权统治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也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所以两首诗都使用了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二问,通过对写作手法的分析,即可归纳出两首诗不同的思想感情。
甲词借对孙权的赞颂,表达了作者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以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乙诗通过鞭挞文帝不重视人才,感叹贾谊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等史实,对像贾谊一样怀才不遇的人寄以同情,对命运的坎坷磨难发出自己的慨叹,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同时对造成这一结果的上层统治者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讽刺和揭露。
【永州市】古代诗歌阅读【甲】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山行[唐]项斯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绿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①栎:同“栋”,一种乔木;②茗:茶的稚称。
12. 下列对【甲】【乙】两首诗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 【甲】诗首联中“足鸡豚”与颈联中“箫鼓追随”均表现出村民热情好客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