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政治讽喻(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专题】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20题) 五(含答案)

【高考专题】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20题) 五(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20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罢郡归洛阳寄友人①刘禹锡远谪年犹少,初归鬓已衰。

门闲故吏去,室静老僧期。

不见蜘蛛集②,频为佝偻欺。

颖微囊未出,寒甚谷③难吹。

濩落④唯心在,平生有己知。

商歌⑤夜深后,听者竟为谁?[注]①此诗为作者被免职而重归故地洛阳后所作。

②蜘蛛集:古人认为蜘蛛聚集,寓示着喜事临门。

③谷:指谷风,即东风。

④濩落:沦落失意的样子。

⑤商歌:春秋时宁戚高唱商歌,以引起路过的齐桓公注意,后得到赏识并成就大业。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以“远谪”对“初归”,远谪时的年轻人,归来时已变成了鬓发苍苍的老人,反映了诗人这些年来仕途的坎坷与人生的悲辛。

B.第三、四句,描写了故吏离去、门庭冷落与内室宁静、邀约老僧两个情景,反映了诗人因世情冷漠而心灰意冷,便借学禅问佛来寻求寄托。

C.第五句以“不见”写出诗人一直难遇好事的失意,第六句以“欺”字写出诗人身形佝偻、行动不便的窘况,这两句表现了诗人的落魄、衰老。

D.第七句反用毛遂自荐的典故,说自己才学疏浅、未能“脱颖而出”,有怀才不遇之感;第八句用难以吹走的严寒,暗示内心的悲凉。

(2)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闲居司马光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

我已幽慵僮便懒,雨来春草一番多。

【注】司马光因与变法派政见不一,遭到排斥,于熙宁四年(1071)至元丰八年(1085)退居洛阳,仅任无实权的闲散小职。

本诗作于此时。

(1)试分析本诗结句“雨来春草一番多”的表达效果。

(2)本诗题目为“闲居”,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1)-(2)题。

寒食①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高考专题】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10篇 五(含答案)

【高考专题】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10篇 五(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10篇五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太常引·送商参政西行杨果一杯聊为送征鞍。

落叶满长安。

谁料一儒冠,直推上,淮阴将坛。

西风旌旄,斜阳草树,雁影入高寒。

且放酒肠宽,道蜀道,而今更难。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杯”句直陈其事,写与朋友举杯相别,表现出二人深厚真挚的情感。

B.“落叶”点明了送行是在秋季,这句体现出萧瑟的氛围,表现了离别之情。

C.“谁料”句,“谁料”有调侃意味,表现作者对朋友的赞美和自己淡淡的失落。

D.“直推”两句,运用韩信的典故,表达了祝贺之情以及对朋友建功立业的期望等。

(2)“西风旌旄,斜阳草树,雁影入高寒”三句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河湟①杜牧元载②相公曾借箸③,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④,忽遗弓剑⑤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注】①唐与吐蕃的边境地带,安史之乱时被吐蕃占领,②唐代宗时的宰相,主张收复河湟。

③为君王谋划国事。

④汉代晁错主张削藩定边,但景帝听信谗言将他杀害。

⑤唐宪宗去世的委婉说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中“亦”字表明元载和宪宗都曾关注西北边防,渴望收复河湟失地。

B.第三句照应首联两句,引晁错典故意在说明元载虽有安边之志,但终被皇帝杀害。

C.颔联中“旋”“忽”写出了世事难料,主张收复失地的君臣都不幸作古,空留遗憾。

D.颈联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河湟地区的百姓虽戎服在身,但心依旧是汉心的气节。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新版】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及参考答案

【新版】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及参考答案

教学资料范本【新版】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及参考答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最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及参考答案(附参考答案)★、知识梳理★、知识积累:★、高考方向略.。

见学案★规律探寻一、读懂咏物诗的方法1、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2、体会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3、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1、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__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__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2)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______,后者指______ .。

(3)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______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_______1、诗人简介杜荀鹤(846-904),晚唐诗人.。

出身微贱,早年连败文场.。

因适逢黄巢起义,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隐居庐山十年.。

后以诗取悦朱温,使朱温为其通关节于礼部,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后又经朱温荐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

他的诗歌继承了新乐府运动的传统,多以诗歌来反映民生疾苦.。

2、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3、主旨分析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

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

(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穷困潦倒.。

(全国卷)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13古代诗歌鉴赏2(含解析)

(全国卷)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13古代诗歌鉴赏2(含解析)

古代诗歌鉴赏2(13)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添字采桑子·芭蕉①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②。

点滴霖霪,愁损③北人④,不惯起来听。

[注]①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大、成椭圆形,开白花,果实似香蕉,②霖霪:雨点绵绵不断,滴滴答答不停。

③愁损:因发愁而损伤身体和精神。

④北人:北宋灭亡,词人被迫从故乡山东济南流落到江南,故自称“北人”。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窗前谁种芭蕉树”的意思是: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不知是谁栽种了芭蕉?此句将读者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

B.词的上片写芭蕉树的“形”与“情”,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由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进一步将愁引向深处。

C.这首词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

上片咏物,借芭蕉展心,反衬自己愁怀难遣,郁结于心。

D.这首词将芭蕉与雨联系在一起,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

静寂的雨夜,词人辗转难眠,听窗外苦雨,愁情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变得更重更深。

2.有人评论:“下片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煞住,看似平淡,实极深刻。

”试结合李清照人生经历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虞美人秦观①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乱山深处水萦廻,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

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①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以“天上”一词先声夺人,写碧桃如同天上和露而种一般,不同凡响。

上句正面见意,下句反面强调,正反相济,褒扬至极。

B.过片细雨如烟,轻寒恻恻,这盈盈如画的花显得更加脉脉含情,无奈春光不由人遣,无法把留,叹息之中尽显伤春之情。

C.尾末两句承上句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以排遣愁绪的想法,想沉醉又不能沉醉的矛盾以“何妨”二字委婉道出。

2020-2021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及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及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秋日经信陵君祠①(清)陈维崧席帽聊萧,偶经过、信陵祠下。

正满目、荒台败叶,东京客舍。

九月惊风将落帽,半廊细雨时飘瓦。

桕初红、偏向坏墙边,离披打。

今古事,堪悲诧;身世恨,从牵惹。

倘君而尚在,定怜余也。

我讵不如毛薛②辈,君宁甘与原尝③亚。

叹侯嬴、老泪苦无多,如铅泻。

【注】①康熙七年(1668年),陈维崧赴京求仕,未果而归,途经河南开封,凭吊信陵君祠,写下此词。

②毛薛:战国时赵处士毛公与薛公的合称。

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

魏公子信陵君客赵,闻二人名,折节往从之游。

后秦兵攻魏,二人力劝信陵君归救魏国,终于大破秦军。

③原尝:赵平原君和齐孟尝君合称,与魏信陵君、楚春申君合称为“战国四君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词写作者偶然路过信陵君祠进行凭吊,表达了作者凭吊时的感受。

B. 上片描写了秋风中信陵君祠荒凉破败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悲凉萧瑟的氛围。

C. 下片开头两句总领,以古今人事相通令人悲诧,引出吊古伤今的情怀。

D. 词中用典,抒发了生不逢时的感慨,表达了对侯嬴老年才被重用的同情。

(2)词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作者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D(2)词中塑造了一位失意潦倒、内心沉重、颇为自负,而又怀才不遇,渴望受到赏识(或得到重用)的作者形象。

“席帽聊萧”写出作者失意潦倒的状态;荒凉破败的景象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比沉重;自比毛公、薛公和侯嬴,表现出作者的自负和怀才不遇;渴望像毛公、薛公、侯嬴一样遇到赏识自己的人,反映出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

【解析】【分析】(1)D项“表达了对侯嬴老年才被重用的同情”错误,应该是表达了作者渴望像侯嬴一样得到重用的感情。

故选D。

(2)“席帽聊萧”写出作者失意潦倒的状态;“正满目、荒台败叶”写出了荒凉破败的景象,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比沉重;“讵不如毛薛辈,君宁甘与原尝亚。

全国2020届高考Ⅱ卷语文试卷和答案深度解析

全国2020届高考Ⅱ卷语文试卷和答案深度解析

2020年全国高考Ⅱ卷语文试卷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讽喻类古代诗歌阅读分类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讽喻类古代诗歌阅读分类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讽喻类古代诗歌阅读分类练习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牛李纲(宋)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骑牛曲陆师(清)牛背儿童自放歌,头头注涧复逾坡。

问渠何法牛驯扰【注】,鞭挞无惊刍牧多。

【注】驯扰:驯服柔顺。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诗的前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牛做出了很大贡献,累得筋疲力尽却无人同情。

B.李诗的后两句写众人吃了牛耕种的粮食,却不关心牛的死活,任由它病卧夕阳。

C.陆诗刻画了一个悠闲自得、深得牧牛之法的牧童形象,全诗叙议结合,饶有兴味。

D.李诗和陆诗都写到了牛,但其中牛的形象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

2.陆诗运用了卒章显志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再经胡城县[唐]杜荀鹤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催租行[宋]范成大输租得钞官更催,踉跄里正敲门来。

手持文书杂嗔喜:“我亦来营醉归耳!”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

”3.《再经胡城县》一诗中“加朱绂”的意思是,运用的是借代手法;《催租行》题目中的“行”指4.试分析两首诗揭露讽刺手法的异同。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南吕]四块玉·叹世元·曾瑞罗网施①,权豪使,石火光阴②不多时。

劼活③若比吴蚕似。

皮作锦,茧做丝,蛹烫死。

[注释]①罗网施:指设圈套害人。

②石火光阴:形容如石火迸发,转瞬即逝。

③劼活:忙碌。

5.请将曲中最后三句的寓意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6.这首元曲是一首讽刺世态之作,请结合这首元曲的主要修辞手法来进行分析。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8.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讽喻诗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讽喻诗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讽喻诗一、概念讽喻诗是作者对世态、人生等进行真知灼见的探索,或从正面作出评判,或从侧面发出讽刺而撰写的诗篇。

鲁迅先生指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所以它不是‘捏造’,也不是‘诬蔑’;既不是‘揭发阴私’,又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怪现状’”。

而是针对“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可恶”的事情,加以提炼、夸张而形成讽刺。

发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这是人类进步的必然;关注社会,心系民众,针砭时弊,更是历代进步作家的共同使命。

二、特点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其辞质(质朴)而径(易懂),欲见之者易于谕也;其言直(直率)而切(准确),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流畅)而肆(上口),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新乐府》)三、主题:讽喻诗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揭露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另一类则是通过品评历史事件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

四.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从①杜甫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②珠。

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注:①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杜甫在长沙所作。

②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客送我一颗珠子,仿汉乐府民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的格式。

B.颔联中,珠子中隐隐有字,因为珠由泪点所成,所以从珠上想出“有隐字”。

C.颈联中,下句用“俟”字呼应上句的“久”,表明将珠子藏在竹箱中的目的。

D.本诗运用了鲛人传说,呈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是一首寓言式的讽喻诗。

2.作者是怎么从一颗小小的珠子逐步生发展开到忧民的情怀的?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凤凰台次李太白韵①郭祥正高台不见凤凰游,浩浩长江入海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诗歌鉴赏二轮复习:政治讽喻【主题解说】讽喻诗主要是借社会现实来表达讽谏之意,因而对社会现实的呈现是诗歌的重要内容。

从这类诗的内容来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刻画人物形象;二是记述某个事件;三是描述某种现状。

调喻诗多以诗歌作为斗争的武器,以达到边劝谏的目的,诗中的情理一般不是藏而不露的,而是在诗中有明确示的。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1—2)题。

放言五首•其一【唐】白居易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注释】①这是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

②臧生:臧武仲,凭借其防地来要挟鲁君,但时人谓之圣。

③宁子:宁武子,国家有道则进用其智能、无道则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典型。

④燔柴,语意为大火。

照乘,指明珠。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B.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诗人认为臧生与宁子性质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

C.颈联两句都是比喻,意思是:萤虫露水,只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

D.这首诗就社会人生真伪的辨别议论说理,全诗将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

2、尾联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答案:1、B.“诗人认为臧生与宁子性质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错,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表面上的作伪差不多,但性质不同。

2、道理: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的比喻说:“倘不取大火和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说明了要辨别真伪,最好的方法就是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的道理。

情感:尾联诗人用“不取”“可怜”感叹当朝者昏暗到连大火和明珠都茫然不识,辨别真伪失掉了依据,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

译文:白日真黑夜假谁去分辨,从古到今的事无尽无休。

只喜臧生能骗过圣人,又怎知甯子识破了装傻的。

萤火虫有光非真的火光,荷叶上的露水虽圆岂是真珠?不要烧柴去照亮车马,可怜的光彩有甚么不同呢?赏析:“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底事,何事,指的是朝真暮伪的事。

首联单刀直入地发问:“早晨还装得俨乎其然,到晚上却揭穿了是假的,古往今来,什么样的怪事没出现过?可有谁预先识破呢?”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颔联两句都是用典。

臧生,即春秋时的臧武仲,当时的人称他为圣人,孔子却一针见血地斥之为凭实力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

宁子,即宁武子,孔子十分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

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表面上的作伪差不多,但性质不同。

然而可悲的是,世人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却不晓得世间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颈联两句都是比喻,意思是:“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可它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难道那就是珍珠吗?”然而,它们偏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的比喻,明示辨伪的方法。

燔柴,语出《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

”这里用作名词,意为大火。

照乘,指明珠。

这两句是说:“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这就相当于谚语所说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诗人提出对比是辨伪的重要方法。

当然,如果昏暗到连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比照也就失掉了依据。

所以,最后诗人才有“不取”、“可怜”的感叹。

这首诗,通篇议论说理,却不使读者感到乏味。

诗人借助形象,运用比喻,阐明哲理,把抽象的议论,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了。

而且八句四联之中,五次出现反问句,似疑实断,以问为答,不仅具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且充满咄咄怪事的感叹。

从头至尾,“何人”、“底事”、“但爱”、“可知”、“终非”、“岂是”、“不取”、“何殊”,连珠式的运用疑问、反诘、限制、否定等字眼,起伏跌宕,通篇跳荡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给读者以骨鲠在喉、一吐为快的感觉。

诗人的冤案是由于直言取祸,他的辨伪之说并非泛泛而发的宏论,而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针砭,是为抒发内心忧愤而做的《离骚》式的呐喊。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3—4)题。

河湟①杜牧元载②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③,忽遗弓剑④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注]①河湟,吐蕃占领的河西、陇右之地。

宪宗曾锐意收复河陇,却不及西征,猝然而逝。

诗人有感于晚唐的内忧外患,主张讨平藩镇割据,抵御外族入侵。

②元载(唐代宗时宰相),对西北边防多方筹措,后因事诏令自杀。

③晁错对于削藩提出很多好的建议,汉景帝听信谗言错杀了他。

④《水经注》:“……有黄帝冢,帝崩,惟弓剑存焉。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3分)A. 本诗以异族占领的土地——“河湟”为题目,十分醒目,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

B. 元载与晁错的主张和遭遇颇为相似,诗人叙其事,表达对他们的推重和惋惜之情。

C. 二、四句相承,以黄帝的传说,借指宪宗之死,流露出诗人对其猝然而逝的嘲讽之意。

D. 河湟百姓身着异族服装,处境艰难屈辱,但他们的心却没有被征服,永为汉臣。

4、本诗尾联颇受称道,请简要赏析。

(6分)【答案】4、C。

C. 诗歌前四句抒发诗人对于河湟迟迟不能收复的感慨,所以对于主张收复失地的宪宗之死,诗人流露出的是叹惋之情;5. ①抓住富贵闲人陶醉于从凉州传来的轻歌曼舞这一细节,揭露他们的醉生梦死之态,与“白发丹心”的河湟百姓对比,让人产生无尽的感慨;②尾联将满腔抑郁不平之气故意以旷达幽默之语写出,不仅加强了讽刺的力量,而且使全诗显得抑扬顿挫,余味无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能力。

解答时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修辞、语言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用强烈的对照描写,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河湟百姓尽管身着异族服装,“牧羊驱马”,处境是那样艰难屈辱,但他们的心并没有被征服,白发丹心,永为汉臣。

而统治者又怎么样呢?作者没有直接点明,而是抓住那些富贵闲人陶醉于从河湟传来的轻歌曼舞这样一个细节,便将他们的醉生梦死之态揭露得淋漓尽致。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汴河亭①许浑②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③.【注】①隋场帝为东游广陵(今扬州),不惜民力开凿一条运河。

其东段叫汴河,汴河之滨筑有行宫,即“汴河亭”。

②许浑,晚唐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③迷楼,隋炀帝所筑;景阳楼,南陈后主所筑。

5、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歌首句中“广陵花盛”四字交待了隋炀帝东游的原因,不著一字褒贬,但已见讽刺之意。

B.诗歌第二句写劈开昆仑山凿出一条运河,运用夸张手法,突出开凿运河工程之巨、耗费之大。

C.诗歌颔联写骁勇的禁兵离京护驾,众多宫女登船随行,虽没有直接让隋炀帝出场,但其赫赫声威可想而知。

D.“四海义师”一句写隋炀帝荒淫无道导致义军纷起,最终由唐一统天下,其中也暗含着历史教训。

6、这首诗的颈联一向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谈谈其精妙之处。

(6分)答案:5、B.诗歌第二句意为从昆仑山上流下来的黄河水被分引凿渠,修成一条运河,而非“劈开昆仑山凿出一条运河”,并且该句也没有运用夸张手法。

6、①想象(或者虚写)。

描绘出当年隋炀帝游乐时极其热闹的情景:鼓声直上云霄,遏住行云,摇动星辰;旌旗招展水面,日月之影浮动。

想象奇丽,描绘生动。

②夸张。

鼓声可以遏住行云、摇动星辰,极言鼓声之响,表达形象鲜明。

③妙用动词。

“动”和“浮”两个动词把震天的鼓声使星辰摇动、日月的倒影在水面浮动的情景生动地描绘出来,富于动态美,且渲染了东游的盛大气势,用词精妙。

④视听结合,描写了盛大的东游场面,含蓄地讽刺了隋炀帝的骄奢淫逸。

解析:“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中从遣词造句看,“动”和“浮”两个动词把震天的鼓声使星辰摇动、日月的倒影在水面浮动的情景生动地描绘出来,富于动态美,且渲染了东游的盛大气势,用词精妙。

从手法的角度看,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出当年隋炀帝游乐时极其热闹的情景,想象奇丽,描绘生动;运用视听结合,描写了盛大的东游场面,含蓄地讽刺了隋炀帝的骄奢淫逸;鼓声可以遏住行云、摇动星辰,极言鼓声之响,运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形象鲜明。

译文:扬州百花盛开隋炀帝御舟东游,先将发源昆仑的黄河凿渠分流。

骁勇的御林军跟皇帝辞别京城,三千美丽的宫女登上了大龙舟。

喧阗的鼓声响遏行云星辰闪动,拂浪旌旗招展水中日月影漂浮。

天下起义军归附了有道的大唐,迷楼倾覆王朝末日恰似景阳楼。

赏析:《汴河亭》是唐代诗人许浑创作的一首七律。

这首诗描绘了隋炀帝杨广东游广陵的盛况,凭吊古迹,婉转劝讽,抒发感慨。

前三联写隋炀帝游幸江都豪奢情状。

先写兴起游兴,再写劈昆仑、修运河,前拥后簇的奢侈豪华场面。

尾联卒章显志,以四海义师蜂起,天下终至归唐,隋炀帝的“迷楼”恰如陈后主的“景阳楼”作结,点出其国亡身灭的可悲下场。

全诗笔力劲健,气势雄壮,语言华美,意境阔大,且感慨深沉,讥讽无情。

诗人对隋炀帝这个历史亡灵的鞭挞,实际上是针对晚唐政治腐败,统治者生活奢靡的现实而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