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简短的朗读短文有哪些|小学一年级简短的成语故事典故
适合一年级小朋友讲的成语故事

适合一年级小朋友讲的成语故事1.适合一年级小朋友讲的成语故事篇一得过且过:【只要勉强过得下去,就过一天算一天,比喻做事敷衍塞责﹐没有长远的计划。
例:他在学习上得过且过﹐只要及格就满意了。
】传说,五台山上有一种鸟叫寒号鸟,有四只脚,两扇肉翅。
每当盛夏季节,它的身上长满了五彩灿烂的羽毛,因此自鸣得意地叫:”凤凰不如我,凤凰不如我?”等到深秋,它的羽毛全脱落了,像刚出壳的幼鸟一样,在寒风中瑟索发抖。
它无可奈何地叫道:”得过且过,得过且过?”天气转暖,寒号鸟又继续跳着叫着,忘却了冬天的威胁。
2.适合一年级小朋友讲的成语故事篇二狐假虎威:在一个森林里,住着一只老虎,有一天老虎的肚子很饿了,想找个小动物当点心,他在路上走着走着,遇见一只瘦小的狐狸。
于是老虎就扑了上去,没想到狐狸大喊一声:“哼,森林里大家都知道我是大王,大家都怕我,你敢吃我?”老虎看狐狸又瘦又小,不相信他说的话,可是看狐狸说得那么认真,又怕他说的是真的。
于是,狐狸说:“你以为我在骗你呀?要是你不信,你就跟在我后头瞧瞧吧。
我走到哪儿,大小动物见了我,就会吓得跑走的。
”老虎想:“我得去瞧一瞧。
”于是狐狸仰着头在前面走,老虎跟在狐狸后面。
山上的鹿呀羊呀,一看见狐狸后面跟着一只大老虎,都吓得跑走了。
老虎看了,还以为他们害怕狐狸,不知道他们害怕的是自己,老虎吓得再也不敢吃狐狸了。
3.适合一年级小朋友讲的成语故事篇三东山再起:【从东山再出来,比喻隐居后再出来任职或失败后卷土重来。
例:在政治上﹐东山再起的事情是很多的。
】东晋时,有个名叫谢安的人,年轻时就很有才气,名声很大。
朝廷屡次召他做官,他都回绝了。
他隐居在会稽的东山,经常与王义之等人游山玩水,写诗做文。
后来,征西大将军桓温请谢安作司马,他不得已才答应出山任职,此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
在谢安出征的时候,朝中文武百官都来送行,有人同他开玩笑说﹔”你过去高卧东山,多次违背朝廷旨意,不肯出来做官,想不到,今天到底出来了。
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5篇)

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5篇)一笔勾销: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小时候就很有志气。
他十几岁时便辞别母亲,外出求学,夜以继日地勤奋苦读。
冬天感到非常疲倦时,就用凉水洗脸;吃的东西不够,就喝粥充饥。
经过刻苦学习,他终于考中了进士。
庆历三年,范仲淹被宋仁宗任命为参知政事,他和同时任命的韩琦、富弼等一起,实行了一场以改善吏治为中心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的措施之一就是裁减冗官。
范仲淹取来官员名册,一个个检查他们的任职情况。
凡是不称职的官员,他都在名册上一笔勾去,撤掉他们的职务。
空出的职务,则从下一级能够胜任的官员中委任。
富弼平时十分尊重范仲淹,对待他像自己的长辈一样,他见范仲淹对这些不称职的官员这么毫不留情,担心地说:“你用笔一勾,就撤掉了他们的职务。
他们一家人都要伤心得痛哭流涕了!”范仲淹回答说:“他一家人哭,总比他们祸害千家万户,让那些人家全部悲伤好得多吧。
”于是,他把那些不称职的官员全都罢免了。
但是,因为新政触犯了当时贵族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推行不到一年便夭折了。
范仲淹也被贬到陕西任四路宣抚使。
也就在这个年,他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后来,“一笔勾销”演变为成语,比喻把一切完全取消、否定或不再提起。
【篇二】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尾大不掉:春秋时,楚国国君楚灵王于公元前531年在城地、蔡地、不羹筑城,并打算派弃疾做蔡公。
为此,楚王向申无宇征求意见:“你看让弃疾去蔡地怎么样?”申无宇说:“选择儿子没有像父亲那样合适的,选择臣子没有像国君那样合适的。
郑庄公在栎地筑城西安置了子元,使昭公不能立为国君。
齐桓公在谷地筑城而安置了管仲,到现在齐国还得到利益。
臣听说,五种大人物不在边境,五种小人物不在朝廷;亲近的人不在外边,寄居的人不在里边。
现在弃疾在外边,郑丹在里边,君王恐怕要稍加戒备才好。
”楚王说:“国都有高大的城墙,怎么样?”申无宇回答说:“在郑国的京地、栎地杀了曼伯,在宋国的萧地、毫地杀了子游,在齐国的渠丘杀了无知,在卫国的蒲地、戚地赶走了献公。
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五篇

【导语】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千年以来⼈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简意赅。
以下是整理的《⼀年级⼩学⽣读的成语故事五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年级⼩学⽣读的成语故事 反求诸⼰: 相传四千多年前,正是历的夏朝;当时的皇帝就是赫赫有名的⼤禹。
有⼀次,诸侯有扈⽒起兵⼊侵,夏禹派伯启前去抵抗,结果伯启打败了,部下们很不⽢⼼,就⼀致的要求再打⼀次仗。
伯启说:“不必再战了。
我的兵马、地盘都不⼩,结果还吃了败战,可见这是我的德⾏⽐他差,教育部下的⽅法不如他的缘故。
所以我得先检讨我⾃⼰,努⼒改正⾃⼰的⽑病才⾏。
”从此,伯启发愤图强,每天天刚亮就起来⼯作,⽣活简朴,爱惜百姓,尊重有品德的⼈。
这样经过了⼀年,有扈⽒知道了,不但不敢来侵犯,反⽽⼼⽢情愿的降服归顺了。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论做什么事,都应该要先要求⾃⼰,找出⾃已本⾝的缺点,努⼒加以改正,只有抱持这种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能够这么做的⼈,我们就说他能“反求诸⼰”。
虽然,这只是短短的四个字,但是,它却可以做为我们修养上的⾦科⽟律,不仅我们可⽤它来反省⾃⼰,也可以⽤它来劝勉别⼈,对于我们⾃⼰的做⼈处事,⼀定有很⼤的帮助。
【篇⼆】⼀年级⼩学⽣读的成语故事 胸有成⽵: 北宋画家⽂同,字与可。
他画的⽵⼦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登门求画。
⽂同画⽵的妙诀在哪⾥呢?原来,⽂同在⾃⼰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论春夏秋冬,阴睛⾬雪,他经常去⽵林观察⽵⼦的`⽣长变化情况,琢磨⽵枝的长短粗细,叶⼦的形态、颜⾊,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积⽉累,⽵⼦在不同季节、不同天⽓、不同时⾠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站,平⽇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刻浮现在眼前。
所以每次画⽵,他都显得⾮常从容⾃信,画出的⽵⼦,⽆不逼真传神。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五篇)

【导语】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千年以来⼈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简意赅。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年级成语故事(五篇)》,希望帮助到您。
⼩学⼀年级成语故事篇⼀:⼀叶障⽬ 从前,楚国有个书呆⼦,家⾥很穷。
⼀天;他正在看书,忽然看到书上写着:“如果得到螳螂捕捉知了时⽤来遮⾝的那⽚叶⼦,就可以把⾃⼰的⾝体隐蔽起来,谁也看不见。
”于是他想:“如果我能得到那⽚叶⼦,那该多好呀!” 从这天起,他整天在树林⾥转来转去,寻找螳螂捉知了时藏⾝的叶⼦。
终于有⼀天,他看到⼀只螳螂隐⾝在⼀⽚树叶下捕捉知了,他兴奋极了,猛⼀下扑上去摘下那⽚叶⼦,可是,他太激动了,⼀不⼩⼼那叶⼦掉在地上,与满地的落叶混在⼀起。
他呆了⼀会,拿来⼀ 只簸箕,把地上的落叶全都收拾起来,带回家去。
回到家⾥他想:“怎样从这么多叶⼦中拣出可以隐⾝的叶⼦呢? 他决⼼⼀⽚⼀⽚试验。
于是,他举起⼀⽚树叶,问他的妻⼦说:“你能看得见我吗?”“看得见。
”他妻⼦回答。
“你能看得见吗?”他⼜举起⼀⽚树叶说。
“看得见。
”妻⼦耐⼼地回答。
他⼀次次地问,妻⼦⼀次次得回答。
到后来,他妻⼦厌烦了,随⼝答道:“看不见啦!” 书呆⼦⼀听乐坏了。
他拿了树叶,来到街上,⽤树叶挡住⾃⼰,当着店主的⾯,伸⼿取了店⾥东西就⾛。
店主惊奇极了,把他抓住,送到官府去。
县官觉得很奇怪,居然有⼈敢在光天化⽇之下偷东西,便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书呆⼦说了原委,县官不由哈哈⼤笑,把他放回了家。
⼩学⼀年级成语故事篇⼆:⼀诺千⾦ 这天,村长穆拉发现他的⽑驴不见了,找遍了整个村⼦,也没找着。
穆拉垂头丧⽓地坐在⼤门⼝不停地叹⽓。
这时,两个邻居路过他家,见状,忙问穆拉怎么啦? “我的⽑驴不知道跑哪撒野去了!”穆拉⽓呼呼地说,“等它回来,我⼀卢⽐就把它卖掉!” 话刚说完,前⽅就响起了驴⼦的蹄声。
穆拉抬头望去,只见⼀个男孩骑着⼀头⽑驴慢悠悠⽽来,那头⽑驴正是穆拉家的。
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5篇

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5篇1.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自食其力好齐国有个人上无片瓦, 下无立锥之地, 自己又无一技之长, 没有谋生的手段, 每天只有靠在城里乞讨度日, 生活十分困窘。
那时的城市又不大, 他天天走的都是那几条街巷, 讨的总是那几户人家。
开始, 人们出于一种同情心, 还给他一点残菜剩饭;时间长了以后, 人们就觉得他来的次数太多了, 令人生厌, 于是谁也不愿意再给他一些食物了。
为此, 他只有忍饥挨饿的份了。
恰在此时, 有个姓田的马医因活太多, 忙不过来, 需要找一个帮手。
这个乞丐便主动找上门去, 请求在马厩里给马医打打杂工, 以此换取一日三餐。
这样, 他再也不用沿街乞讨, 晚上也不必漂泊流浪, 安定的生活使他的日子变得充实起来, 干活也格外卖力。
可是, 又有人在一旁取笑他了: ”马医本来就是一个被人瞧不起的职业, 而你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 就去给马医打杂、当下手, 这不是你的莫大的耻辱吗?”这个昔日的乞丐平静地回答: ”依我看, 天下的耻辱莫过于寄生虫, 靠乞讨度日。
过去, 我为了活命, 连讨饭都不感到羞耻;如今能帮马医干活, 用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 这又怎么能说是耻辱呢?”这个齐国人的生活态度是正确的, 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在任何情况下, 都是自食其力好。
2.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三人成虎魏国大夫庞恭和魏国太子一起作为赵国的人质, 定于某日启程赴赵都邯郸。
临行时, 庞恭向魏王提出一个问题, 他说: ”如果有一个人对您说, 我看见闹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只老虎, 君王相信吗?”魏王说: ”我当然不信。
”庞恭又问: ”如果是两个人对您这样说呢?”魏王说: ”那我也不信。
”庞恭紧接着追问了一句道: ”如果有三个人都说亲眼看见了闹市中的老虎, 君王是否还不相信?”魏王说道: ”既然这么多人都说看见了老虎, 肯定确有其事, 所以我不能不信。
”庞恭听了这话以后, 深有感触地说: ”果然不出我的所料, 问题就出在这里!事实上, 人虎相怕, 各占几分。
适合一年级小朋友读的成语故事

适合一年级小朋友读的成语故事1.【井底之蛙】一只青蛙坐在井里,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飞来呀?”小鸟回答说:“我从远处飞来。
我在天空中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
我不会弄错的。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
不相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这个“坐井观天”的成语故事家喻户晓,通常用来比喻某人的见识有限,眼光短浅。
2.【守株待兔】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
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
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
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
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可是却没有兔子再撞到树上。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3.【狐假虎威】有一天,一只老虎正在深山老林里转悠,突然发现了一只狐狸,便迅速抓住了它,心想今天的午餐又可以美美地享受一顿了。
狐狸生性狡猾,它知道今天被老虎逮住以后,前景一定不妙,于是就编出一个谎言,对老虎说:“我是天帝派到山林中来当百兽之王的,你要是吃了我,天帝是不会饶恕你的。
”老虎对狐狸的话将信将疑,便问:“你当百兽之王,有何证据?”狐狸赶紧说:“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可以随我到山林中去走一走,我让你亲眼看看百兽对我望而生畏的样子。
”老虎想这倒也是个办法,于是就让狐狸在前面带路,自己尾随其后,一道向山林的深处走去。
森林中的野兔、山羊、花鹿、黑熊等各种兽类远远地看见老虎来了,一个个都吓得魂飞魄散,纷纷夺路逃命。
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10篇)

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10篇)1.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篇一画蛇添足:在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贵族举行宴会,邀请了许多宾客。
宴会上,主人准备了一壶美酒作为奖品,打算分给宾客们。
但是酒只够一个人喝,于是主人想出了一个主意:让宾客们比赛画蛇,谁画得最慢,谁就喝这壶酒。
宾客们纷纷拿起笔来画蛇,有的人很快就画好了,有的人还在慢慢地画。
其中一个人画得非常快,他看到其他人还在画,就得意地说:“我可以在蛇身上再添上几只脚。
”于是,他开始给蛇画脚。
但是,就在他画脚的时候,另一个人也画好了蛇,并且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为什么要给它画脚呢?”结果,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因为多此一举而输掉了比赛,那壶美酒被另一个画得快的人喝掉了。
2.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篇二掩耳盗铃: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偷想要偷别人家的铃铛。
他知道铃铛一动就会发出声音,所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棉花把自己的耳朵塞住,这样他就听不到铃铛的声音了。
小偷悄悄地来到铃铛旁边,开始偷铃铛。
他一边偷,一边想:“我把耳朵塞住了,听不到铃铛的声音,别人也听不到。
”可是,当他拿起铃铛的时候,铃铛还是发出了清脆的响声。
小偷被主人发现了,最后被抓住了。
3.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篇三拔苗助长: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农夫,他种了一片稻田。
农夫非常着急,希望稻子能快点长大,好让他能早点收获。
一天,农夫看着稻田里的稻苗,心里想:“稻苗长得太慢了,我得帮帮它们。
”于是,他决定把每一棵稻苗都往上拔高一点,这样它们就能长得更快了。
农夫开始一棵一棵地拔高稻苗,累得满头大汗。
当他把所有的稻苗都拔了一遍后,心里非常高兴,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聪明的事情。
第二天,农夫来到稻田,想看看稻苗长得怎么样了。
可是,他惊讶地发现,所有的稻苗都枯萎了。
原来,拔苗助长不但没有帮助稻苗生长,反而害了它们。
4.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篇四望梅止渴:东汉末年的一个夏天,曹操率领军队行进时,路上缺水,士兵们都很口渴,快要走不动了。
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成语故事5篇

【导语】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千年以来⼈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简意赅。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素材。
以下是整理的《适合⼀年级⼩学⽣的成语故事5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适合⼀年级⼩学⽣的成语故事 狗拿耗⼦: ⼩村⼦,有⼀户⼈家,早上男主⼈出去⼲活,家⾥只有⼀只猫和⼀只狗。
每天早上,不诚实的猫⼀看见男主⼈外出⼲活,就在家门前呼呼⼤睡!这时,⽼⿏⼀看见猫在睡觉,就⼀群⼀群,悄悄地去家⾥找东西,弄得家⾥乱七⼋糟,家具⾄少被咬出了五个缺⼝,那是调⽪的⽼⿏没事⼲,所以乱咬的。
忠实的看门狗看见了,每天都烦得要命。
这⼀天,狗跑去猫那,⽤脚推了推猫,猫打着鼾说:“什么事啊!忠实的明星?”狗说:“懒猫!别睡了,你看家⾥,⽼⿏成千上万,都在吃⾷物,咬家具,弄得乱七⼋糟,多不卫⽣啊!”猫说:“你别管。
”狗⼜⽤脚推了推猫,猫⽣⽓了,说:“别管闲事了,看你的门去,别吵我了,再吵我,我对你不客⽓!”哎,⽆可奈何的狗⼜看了看家,愁眉苦脸地⾛到门前趴下。
这时,不知好⽍的⽼⿏笑狗,好象说狗是⽆能⿁,连猫都怕。
狗⽴刻满怒冲天,满脸通红,跑进了家⾥。
三下五除⼆就把⼏只⽼⿏咬死了,其他⽼⿏看见了,害怕得要命,四处逃散。
狗⼜乘胜追击,不⼀会⼉,⽼⿏就被狗全部消灭掉了。
狗欢呼着,但⼜因太累,睡着了。
主⼈回来了,他看见精神⼗⾜的猫把⽼⿏⼫体堆在⼀起,⾼兴极了,他再回头看狗,却踢了狗⼀脚,狗嗷嗷地叫着。
咦!这么⾹,原来主⼈拿了条鱼给猫,还⽤⼿摸了摸猫的头,夸赞猫有⽤。
这时,狗才明⽩,原来狗拿耗⼦,是多管闲事。
【篇⼆】适合⼀年级⼩学⽣的成语故事 以卵击⽯: 有⼀年,墨⼦前往北⽅的齐国。
途中遇见⼀个叫“⽈”的⼈,对墨⼦说:“您不能往北⾛啊,今天天帝在北边杀⿊龙,你的⽪肢很⿊,去北⽅是不吉利的呀!” 墨⼦说:“我不相信你的话!”说完,他继续朝北⾛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些优秀的故事,在吸引学生去了解其中发生的事情时,又往往能把一些具有深远意义的道理教给学生,在学生心中树立一个榜样,树立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慢慢的这些品质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影响力足以贯穿一生,所以,老师家长一定要注意在这方面对学生的熏陶。
以下是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同流合污
战国时期,孟子同他的学生万章谈起孔子十分厌恶“乡愿”,万章不明白乡愿是什么人。
孟子说乡愿是乡里那些八面玲珑、惯于奉承讨好别人的老好人,也就是“好好先生”,他们“同乎流俗,合乎污世”,骨子里很坏,让人厌恶。
呕心沥血
唐朝的诗人李贺,七岁就开始写诗做文章,才华横溢。
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得志过,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
他每次外出,都让书童背一个袋子,只要一有灵感,想出几句好诗,他就马上记下来,回家后再重新整理、提炼。
母亲总是心疼地说“我的儿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写诗上了,真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
嗟来之食
春秋时期,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很多人被活活地饿死,贵族钱敖想发点善心,他在大路上摆上食物,准备施舍给饥饿的人群,当有难民经过时,他傲慢地喝道“喂,来吃吧!”谁知那饿汉表示宁愿饿死也不吃这嗟来之食
呆若木鸡
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
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子帮他训鸡。
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
”
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
”
又过了几天,纪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
”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
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
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提了。
各自为政
郑国与宋国一直不合,两个国家之间常常战争发生。
有一次,郑国又准备出兵攻打宋国,于是宋国派出大元帅华元为主将,率领军队迎战敌人。
在两批人马交战前,华元为了鼓舞士气,于是下令宰杀牛羊,准备好好犒赏将士们,忙乱中,华元一时大意忘了分给他的马夫一份,马夫心想自己做牛做马,却什么都没得到,越想越不是滋味,于是怀恨在心。
后来,两*队正式交战时,马夫对华元说“分发羊肉不公平的事你说了就算,但是驾车的事由我作主。
”说完,他就把战车赶到郑军阵地中,堂堂宋军主帅就这样轻轻松松被郑军活捉了。
而宋*队也因为失去了主帅,乱了阵脚,因而被郑国打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