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医务人员应接受关于无菌技术、导尿操作、留置导尿管的维护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培训和教育。
二、及时评估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潜在风险,针对高危因素,制定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和标准操作流程。
三、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实施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和标准操作流程。
四、医务科、护理部、感控管理科和临床科室感控管理小组负责监管。
五、重症医学科规范开展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定期总结、分析反馈,持续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卫生部.[2010]卫办医政发.187号《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范本(2篇)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范本一、插管前: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
成年男性宜选16f,女性宜选14f。
4、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二、插管时:1、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
2、医务人员遵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插管前应洗手或快速手消剂消毒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
要使用合适的含碘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____向外旋转擦拭消毒。
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____,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____,最后会阴、肛门。
5、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
三、插管后:1、妥善固定尿管,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并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
3、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要注意手卫生,但此法采集的标本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4、疑似导尿管阻塞时,不得冲洗,应立即更换导尿管。
5、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
7、导尿管不慎脱出或无菌、密闭留置导尿装置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8、患者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当先更换导尿1管,应做尿培养检查。
9、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
10、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定期更换导尿管可以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不提倡频繁更换导尿管。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的适应症,评估病情优先选择非侵入式排尿,减少不必要的置管。
二、插导尿管及行导管护理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和手卫生制度。
三、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理的导尿管,操作轻柔,避免损伤尿道;导尿管前端插入部分应涂抹足够润滑剂,使用一次性包装灭菌合格的润滑剂。
四、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五、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六、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
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七、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
八、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
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九、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前,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十、开展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参考文献
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卫生部.《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实行)》[S].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卫生计生委.《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S].2016。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

院感科 2018年7月
内容提要
1
概述
2
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
3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诊断要点
4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防控策略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定义
*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CAUTI) 主要 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
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医院感染中最 常见的感染类型。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方式主要为逆行
*
感染病原体 内源性感染病原体 外源性感染病原体
直肠定植菌
阴道定植菌
污染的医务 人员手
器械
逆行性感染:病原菌或从插管处沿导尿管外壁,或从 污染的集尿袋或导尿管接口沿导尿管内壁向上移行进 入泌尿道。
*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和念珠菌属, 其次为肠球菌属、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肠杆菌属, 少数由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和葡萄球菌属引起。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10)
置 管 后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
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 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 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 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获得尿标本时遵循消毒原则。
* 核心策略---6
保持引流通畅,尽早拔除导尿管
—保持尿管及收集管通畅,防止扭曲。 —保持尿液收集袋一直低于膀胱水平,不要将收集袋放在 地面上。 —定期清空尿液收集袋,每个患者使用单独、清洁的收集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为了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率,督促医务人员针对重点人群、重点环节采取预防控制措施,保障医疗安全,杜绝医院感染暴发。
依据原卫生部关于印发《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特制定本制度。
1、严格执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落实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2、重症医学科的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泌尿道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3、应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的指征,每日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
4、选择合适的导尿管,插管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正确固定导管,避免滑动或牵拉。
5、维护连续密闭的尿液引流系统,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不要轻易脱开,集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且不得触及地面;保持引流通畅。
6、采集尿标本做微生物检测时应在导尿管侧面以无菌操作方法针刺抽取尿液,其他目的采集尿标本时可从集尿袋开口采集,但应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7、加强留置导尿管的护理,保持会阴部清洁和干燥,每日清洗尿道外口。
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尿量保持1500ml以上;普通导尿管7-10天更换,若尿管阻塞时应立即更换。
8、应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密闭性,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预防尿路感染。
9、严格执行手卫生管理,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和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10、配合医院感染管理科开展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监测。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卫生部于2012年11月29日___医政发187号印发了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类型。
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免疫力和其他健康状况,以及导尿管留置时间、置入方法、护理质量和抗菌药物的使用。
逆行性感染是主要感染方式。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针对危险因素加强预防和控制工作。
一、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定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临床诊断包括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者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或不伴发热,并且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
插导尿管者应结合尿培养。
病原学诊断包括清洁中段尿或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的细菌菌落数≥l03cfu/ml;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在每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经手术、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有尿路感染证据。
患者虽然没有症状,但在1周内有内镜检查或导尿管置入,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应诊断为无症状性菌尿症。
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要点一)管理要求:1.医疗机构应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医务人员应接受关于无菌技术、导尿操作、留置导尿管的维护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医务人员应评估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措施。
4.医疗机构应逐步开展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二)感染预防要点:1.置管前: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三篇)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CAUTI)是指导尿管插入患者尿道后引起的尿路感染。
为了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可以制定以下制度:1. 严格遵守洗手和手卫生规范:- 插入和护理导尿管前后必须洗手。
- 使用洗手液或含酒精的免水洗手液进行手卫生,确保双手彻底清洁。
- 避免插入导尿管时触摸不洁之处。
2. 禁止非必要的导尿管使用:- 尽量减少非必要的导尿管使用。
- 医疗机构中应建立导尿管使用必要性评估的流程,确保每位患者都经过必要性评估。
- 确保有充分的医疗依据支持导尿管使用的决策。
3. 适当选择导尿管材质和尺寸:- 根据患者的病情、需求和解剖特点选择适当的导尿管材质和尺寸。
- 尽量避免长期使用硅胶导尿管,可考虑使用抗菌涂层的导尿管。
4. 严格执行导尿管的插入和护理指南:- 确保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插入和护理导尿管。
- 根据标准操作程序插入导尿管,避免交叉感染。
- 每日检查导尿管固定是否松动,及时调整。
- 定期对导尿管进行清洁和更换。
5. 加强患者教育和自我护理:- 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知识,加强患者自我保健和正确使用导尿袋的意识。
- 督促患者定期清洁导尿袋、保持导尿通路的畅通,并定期更换导尿袋和导尿管。
6. 定期监测和报告感染率:- 严格执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监测和报告制度。
- 定期评估CAUTI的发生率和发生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以上是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一些基本制度,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医疗机构的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同时,还需要与医务人员、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教育,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是在导尿管插入尿道期间或导尿管留置过程中发生的尿路感染。
为了预防控制CAUTI,制定以下制度是很重要的:1. 插入导尿管的指导方针:制定明确的指导方针,包括何时需要插入导尿管、适当的导尿管尺寸和材料选择等。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培训课件PPT

三、置管前的预防控制措施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 要的留置导尿。
2.根据患者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 等的导尿管。
三、置管前的预防控制措施
3.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采用密闭式引流装 置。
4.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 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四、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1.医务人员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严格 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 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六、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检查表
七、注意事项
1.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在临床 护理、治疗中应以预防为主。
2.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加强感染控制培训教 育。强调手卫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消毒隔 离制度;保持尿道口清洁,避免尿袋落地;长 期留置导尿管应按时更换导尿管 。
八、强调概念:标准预防
培训内容选自以下制度:
1.《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2.《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检查表》 3.《医院隔离制度》
五、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8.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及时更换导尿管和 集尿袋,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 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 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 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 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 与控制知识培训
医院感染管理科
培训内容
一、目的 二、定义 三、置管前的预防控制措施 四、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五、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六、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检查表 七、注意事项 八、标准预防
一、目的
预防与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导尿管置管前的感染预防措施: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2、导尿管置管时的感染预防措施:
(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
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
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6)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3、导尿管插管后的感染预防措施: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
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
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
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7)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8)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
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9)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10)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11)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12)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