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档

合集下载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修正版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修正版

基础护理学1.主动卧位:患者根据自己的意愿与习惯采取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并能随意改变卧床姿势,称之为主动卧位。

★★★★2.被动卧位:患者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她人安置的卧位,称之为被动卧位。

★★★★3.被迫卧位: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需要而被迫采取的卧位,称之为被迫卧位。

★★★4.医源性损伤:指由于医务人员言谈及行为上的不慎而造成患者心理或生理上的损伤。

★★★5.压疮(pressure ulcer):就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与坏死。

★★★★★6.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s):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广义的讲,任何人在医院活动期间由于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均称为医院感染。

★★★7.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s):又称交叉感染,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非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8.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s):又称自身感染,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9.消毒(disinfection):就是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清除或杀灭环境中与媒介物上除芽胞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10.灭菌(sterilization):就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与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与真菌孢子。

★★★11.随时消毒(concurrent disinfection):直接在患者或带菌者周围进行,随时杀灭或清除由感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

★12.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指感染源已离开疫源地,杀灭其遗留下来的病原微生物,应根据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护基1.生命体征(vital signs):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总称。

受大脑皮层控制,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身心状况的可靠指标。

2.体温(body temperature):也称体核温度,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

其特点是相对稳定,且较皮肤温度高。

3.体温过高(hyperthermia):又称发热,指任何原因引起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温调节障碍、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体温升高,并超过正常范围。

4.体温过低(hypothermia):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体温过低。

若体温低于35℃称体温不升。

5.动脉脉搏(arterial pulse):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动脉内的压力和容积也发生周期性变化,导致动脉管壁产生有节律的搏动,称动脉搏动,简称脉搏(pulse)。

6.脉率(pulse rate):每分钟脉搏搏动的次数(频率)。

正常人安静状态下脉率为60~100次/min。

7.脉律:指脉搏的节律性。

反映左心室收缩情况,正常脉律跳动均匀规则,时间间隔相等。

8.心动过速(tachycardia):成人脉率超过100次/min,称心动过速(速脉)。

体温每升1℃,成人脉率增加10次/min,儿童增加15次/min。

见于发热、甲亢、心衰等。

9.心动过缓(bradycardia):成人脉率少于60次/min,称心动过缓(缓脉)。

见于颅内压增高、房室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减退、阻塞性黄疸等。

10.血压(blood pressure):是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压强。

一般指动脉血压。

11.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在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上升达到的最高值。

12.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在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下降达到的最低值。

13.脉压(pulse pressure):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

14.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1.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2.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总和。

包括外环境和内环境。

3.健康:WHO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4.社会学健康观:从个体的社会性角度来反映生命活动的客观性及其本质规律,指出健康是一个人具有正常的社会角色功能,具有执行其社会角色和义务的最佳活动状态,它包括个体、家庭和社区的不同层次水平,包括健康平衡和健康潜能两个重要方面。

5.护理:1980年美国护士学会将护理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6.护理管理: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护理工作的诸要素-人、财、物、时间、信息进行科学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提高护理质量。

7.护理科研:运用观察、科学实验、调查分析等方法揭示护理学的内在规律,促进护理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更新。

8.个案护理:一名护士护理一位患者,即由专人负责实施个体化护理。

9.功能制护理:以工作为导向,将患者所需的护理活动,依工作性质机械地分配给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为完成医嘱和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

10.小组制护理:以小组的形式对患者进行护理。

11.责任制护理:由责任护士和辅助护士按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整体护理,其结构是以患者为中心,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期间的所有护理始终由一名责任护士实行8小时在岗,24小时负责制。

12.系统化整体护理: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方式。

13.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

14.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多尿:指24小时尿量超出2500ml者少尿:指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者17ml无尿:指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或12小时内无尿液产生者尿储留:指尿液大批存留在膀胱内而不可以自主排出排便改道:指因为疾病治疗的需要,将肠道的一局部,外置于腹部表面,在腹部成立暂时性或永远性的人工造口,以便排泄粪便,也称为人造肛门尿失禁:指排尿失掉意识控制或不受意识控制,尿液不自主流出尿频:单位时间内排尿次数增加尿急:患者忽然有激烈尿意,不可以控制需立刻排尿尿痛:排尿时膀胱区及尿道有痛苦感导尿术:是指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流尿液的方法留置导尿管术:是在导尿后,将导尿管保留在膀胱内,引流尿液的方法排便:从大肠清除废物的过程便秘:指正常的排便形态改变,排便次数减少,排出过干过硬的粪便,且排便不畅,困难粪便嵌塞:指粪便长久滞留聚积在直肠内,坚硬不可以排出腹泻:指正常排便形态改变,屡次的排出松懈稀疏的粪便甚至水样便排便失禁:指肛门括约肌不受意识的控制而不自主的排便肠胀气:指胃肠道内有过度气体聚集,不可以排出灌肠法:是将必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洁净肠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供应药物或营养,抵达确立诊断和治疗目的的方法静脉输液:是将大批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输入静脉的治疗方法静脉输血:是将全血或成分血如血浆,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等经过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全血:是指采集的新鲜血液未经任何加工而所有保留备用的血液新鲜血:指在4摄氏度常用抗凝养护液中保留一周内的血液,它根本上保留了血液的所有成分,能够增补各样血细胞,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合用于血液病患者库存血:在4摄氏度环境下可保留2-3周,库存血虽含有血液的所有成分,但其有效成分随保留时间的延伸而发生变化,大批输注库存血能够致使酸中毒和高血钾的发生,库存血合用于各样原由惹起的大出血成分血:是全血经分离后所获取的液体局部,主假如血浆蛋白,不含血细胞,无凝聚原血型:往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种类凝聚原:因为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能促进红细胞凝聚,在凝血反应中起抗原作用凝聚素:能与红细胞上的凝聚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自体输血:是指术前采集患者体内血液或手术中采集自体失血,经过清洗,加工,在术后或需要时再回输给患者自己的方法,即回输自体血成分输血:是指输入血液的某种成分。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1. 医源性损伤:医源性损伤是指由于医务人员言谈或行为的不慎而造成患者心理或生理的损伤。

2. 分级护理:分级护理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确定并实施不同级别的护理。

3. 医院感染:又称医院内获得性感染(HAI),是指一切在医院内活动的人群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在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4. 内源性感染:又称为自身感染,是指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病原体是来自患者自身固有的病原体的感染。

5. 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是指引起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体是来自患者以外的个体或环境中的病原体的感染。

6. 清洁:是指用清水、清洁剂及机械洗刷等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

7. 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除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8. 灭菌(sterilization):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全部微生物的处理。

9. 休息:休息是指一段时间内相对减少活动量,使患者身心放松,没有紧张和焦虑,处于一种平静、安宁的生理、心理状态,包括身体休息和心理休息。

10. 昼夜节律:人类的睡眠-觉醒活动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近似,与24小时自然昼夜交替大致同步,称为昼夜节律。

11. 关节活动范围练习(简称ROM练习):是指反复进行某个或某些关节的各方向运动,用以维持和恢复关节活动范围的练习。

ROM(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关节活动时可达到的最大弧度。

12. 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持续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组织营养缺乏,使局部组织失去正常机能而致变性、溃烂和坏死。

13. 发热:体温过高又称发热,由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14.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0℃~40.0℃之间,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0℃。

《新编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新编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1. 护理学(nursing)是一门研究维护、增进、恢复人类身心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应用科学。

2. 护理(nursing)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3. 护士的基本素质(specialty quality of nurses)指护理人员在护理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事护理工作所必需的较为稳定、基本的身心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4. 健康(health)WHO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5. 安适(wellness)安适不仅仅只是健康,而是个体积极获得最佳健康或功能状态的过程,即个体生理、心理、社会、情绪及精神五个方面的整体协调表现的结果。

6. 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内外因素作用下而引起的一定部位的结构形态、代谢和机能的变化,表现为损伤与抗损伤的整体病理过程,是机体内外环境动态平衡状态的破坏或机体偏离正常状态的过程。

7. 患病(illness)是不健康的主观体验,是个体生理、心理、智能、社会、发展或精神功能的体验比以前的减退或受损的状态。

8. 疾病行为(illness behavior)是指人们在患病时采取的应对疾病所致的机体功能改变的一般性行为,它伴随疾病而存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9. 体像(body image)是个体对躯体外观的自我感受。

10. 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是指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采取行动提高生活质量。

其目的是发挥健康潜能,促进健康行为,提高健康水平。

WHO指出:健康促进是赋予人们提高控制和改善自身健康能力的过程。

11. 健康保护(health protection)是人们采取行动预防和对抗疾病的过程。

它以问题为导向,采取发现问题、改善环境和行为及提高身体抵抗力的方法,消除、减缓或改变疾病过程。

12. 疾病预防(illness prevention)是人们采取行动预防和对抗疾病的过程。

护理学基础的名词解释

护理学基础的名词解释

护理学基础的名词解释1、护理学是一门在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科理论指导下的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研究预防、保健疾病防治和康复过程中的护理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2、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基本框架,满足服务对象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方面的需要的一种护理理念和工作方式。

3、健康是指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4、疾病是机体在一定内外因素作用下,出现一定部位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损伤和抗损伤的整天病理过程,是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破坏及正常状态的偏离。

5、系统是由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事物和过程组成的具体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体。

6、角色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或人群,在实现与这种地位密切相关的权利与义务中,所表现出的符合社会期望模式化的行为。

7、护士角色是指护士应有的与职业相适应的社会行为模式。

8、护患关系是在护理过程中护士与患者之间产生和发展的一种工作性、专业性、帮助性的人际关系。

9、护理程序是以促进和恢复护理对象的健康为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护理活动,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和反馈功能的过程。

10、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生命过程的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结果是应由护士负责的。

11、医疗卫生体系是指以医疗、预防、保健、医学教育和科研为功能,由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机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12、医院是指具有相应医务人员、医疗设备和生活基本设施,为服务对象进行防病、治病,提供实施诊断、治疗和护理,促进身心恢复健康的场所,是社会服务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13、家庭病床是指医疗机构为满足社会医疗需求,派出医护人员,选择适宜在家庭环境中医疗和康复的病种,让患者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在家人陪伴照顾下,接受治疗和护理的医疗服务。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护基名词解释1.治疗饮食:是指在基本饮食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不同生理病理情况,适当调整食物的成分和质地,以适应病情的需要,达到治疗和辅助治疗的目的。

2.试验饮食:是指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短期内调整患者的饮食内容,以协助诊断疾病和提高实验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3.管饲饮食:指对于胃肠功能正常的患者,经胃肠插入导管,给患者提供必需的食物或营养液、水及药物的方法。

4.排泄:人体摄取食物、液体经新陈代谢所产生的代谢产物排除体外的过程。

5.多尿:24小时尿量超过2500ml者为多尿,常见于大量饮水及妊娠。

6.少尿: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者为少尿,多见于心脏、肾脏、肝脏衰竭和休克患者。

7.无尿或闭尿:24小时尿量小于100ml或12小时内无尿或闭尿,见于严重休克和急性肾衰竭患者。

8.尿频:单位时间内排尿次数增多,常由膀胱炎症或机械性刺激引起。

9.尿失禁:指排尿失去意识控制尿液不自主地流出,由于膀胱神经传导受阻或神经功能受损,使膀胱括约肌失去作用。

10.尿潴留:尿液大量存留在膀胱内而不能自主排除,党尿潴留时,膀胱容积可增至3000~4000ml,膀胱高度膨胀可至脐部。

11.导尿术: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将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出尿液的技术。

12.便秘:是指正常的排便形态改变,排便次数减少,排出过干过硬的粪便,且排便不畅、困难。

13.排便嵌塞:指粪便持久滞留在直肠内,坚硬不能排出,常见于难以缓解的慢性便秘者。

14.腹泻:指正常排便形态改变,频繁排出松散稀薄的粪便甚至水样便。

15.排便失禁:指肛门括约肌不受意识的控制不自主地排便。

16.肠胀气:指肠道内有过量气体积聚不能排出,肠壁牵张膨胀。

17.排道改道:是指因为疾病治疗的需要,将肠道的一部分处置于腹部表面,在腹壁建立暂时性或永久性的人工造口,以排泄粪便,也称人造肛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多尿:指24小时尿量超过2500ml者
少尿:指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者
无尿:指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或12小时内无尿液产生者
尿储留:指尿液大量存留在膀胱内而不能自主排出
排便改道:指因为疾病治疗的需要,将肠道的一部分,外置于腹部表面,在腹部建立暂时性或永久性的人工造口,以便排泄粪便,也称为人造肛门
尿失禁:指排尿失去意识控制或不受意识控制,尿液不自主流出
尿频:单位时间内排尿次数增多
尿急:患者突然有强烈尿意,不能控制需立即排尿
尿痛:排尿时膀胱区及尿道有疼痛感
导尿术:是指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流尿液的方法
留置导尿管术:是在导尿后,将导尿管保存在膀胱内,引流尿液的方法
排便:从大肠排除废物的过程
便秘:指正常的排便形态改变,排便次数减少,排出过干过硬的粪便,且排便不畅,困难
粪便嵌塞:指粪便持久滞留堆积在直肠内,坚硬不能排出
腹泻:指正常排便形态改变,频繁的排出松散稀薄的粪便甚至水样便
排便失禁:指肛门括约肌不受意识的控制而不自主的排便
肠胀气:指胃肠道内有过量气体积聚,不能排出
灌肠法: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供给药物或营养,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方法
静脉输液:是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输入静脉的治疗方法
静脉输血:是将全血或成分血如血浆,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等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
全血:是指采集的新鲜血液未经任何加工而全部保存备用的血液
新鲜血:指在4摄氏度常用抗凝保养液中保存一周内的血液,它基本上保留了血液的所有成分,可以补充各种血细胞,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适用于血液病患者
库存血:在4摄氏度环境下可保存2-3周,库存血虽含有血液的所有成分,但其有效成分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大量输注库存血可以导致酸中毒和高血钾的发生,库存血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大出血
成分血:是全血经分离后所得到的液体部分,主要是血浆蛋白,不含血细胞,无凝集原血型: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凝集原:由于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能促使红细胞凝集,在凝血反应中起抗原作用凝集素:能与红细胞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
自体输血:是指术前采集患者体内血液或手术中收集自体失血,经过洗涤,加工,在术后或需要时再回输给患者本人的方法,即回输自体血
成分输血:是指输入血液的某种成分。

它是根据患者的需要,使用血液分离技术,将新鲜血液快速分离成各种成分,然后根据患者需要,输入一种或多种成分
溶血反应:是受血者或供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或溶解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病情观察:即医务人员在诊疗和护理工作中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受器官及辅助工具来获得患者信息的过程
意识状态:是大脑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是对环境的知觉状态
意识障碍:是指个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缺乏正常反应的一种精神状态
嗜睡:是最轻度的意识障碍。

患者处于持续睡眠状态,但能被言语或轻度刺激唤醒,醒后能正确,简单而缓慢地回答问题,但反应迟钝,刺激去除后又很快入睡
意识模糊:其程度较嗜睡深,表现为思维和言语不连贯,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力完全或部分发生障碍,可有幻觉,错觉,躁动不安,谵语或精神错乱
昏睡: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压迫眶上神经,摇动身体等强刺激可被唤醒,醒后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停止刺激后即又进入熟睡状态
昏迷:最严重的意识障碍。

浅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可有痛苦表情及躲避反应,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眼球运动,吞咽反射,咳嗽反射等可存在,呼吸,心跳,血压无明显改变,可有大小便失禁或潴留。

深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肢体呈弛缓状态,深浅反射均消失,偶有深反射亢进及病理反射出现,集体仅能维持循环和呼吸的最基本功能,呼吸不规则,血压可下降,大小便失禁或潴留
心肺复苏:是对由于外伤,疾病,中毒,意外低温,淹溺,电击等各种原因,导致呼吸,心跳停止,必须紧急采取重建和促进心脏,呼吸有效功能恢复的一系列措施。

基础生命支持技术BLS:又称现场急救,是心肺复苏中的初始急救技术,是指专业或非专业人员进行徒手抢救,分为判断技能和支持技术两个方面,在开始CPR的A,B,C三个步骤,即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前,BLS的判断阶段是极其关键的
洗胃:是将胃管插入患者胃内,反复注入和吸出一定量的溶液,以冲洗并排除胃内容物,减轻和避免吸收中毒的胃灌洗方法
濒死:即临终,指患者在已接受治疗性或姑息性治疗后,虽然意识清醒,但病情加速恶化,各种迹象显示生命即将终结
脑死亡:又称全脑死亡,包括大脑,中脑,小脑和脑干的不可逆死亡。

不可逆的脑死亡是生命活动结束的象征
尸冷:死亡后因体内产热停止,散热继续,故尸体温度逐渐下降
尸斑:死亡后由于血液循环停止及地心引力的作用,血液向身体最低部位坠积,皮肤呈现暗红色斑块或条纹状
尸僵:尸体肌肉僵硬,关节固定
尸体腐败:死亡后集体组织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因腐败细菌作用而分解的过程
临床死亡期:是临床上判断死亡的标准,此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已由大脑皮层扩散到皮层一下部位,延髓处于极度一直状态,表现为心跳,呼吸完全停止,各种反射消失,瞳孔散大,但各种组织细胞仍有微弱而短暂的代谢活动
临终关怀:是指由社会各层次组成的团队向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在内的一种全面性支持和照料
长期医嘱:是自医生开写医嘱起,至医嘱停止,有效时间在24小时以上的医嘱
临时医嘱:有效时间在24小时之内,应在短时间内执行,有的需立即执行,通常只执行一次
备用医嘱:长期备用医嘱:指有效时间在24小时以上,必要时用,两次执行之间有时间间隔,由医生注明停止日期后方失效。

临时备用医嘱:指自医生开写医嘱时12小时内有效,必要时用,过期未执行则失效
医嘱:是医生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为达到诊治的目的而拟定的书面嘱咐,由医护人员共同执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