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乌海市四大支柱产业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的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2024年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以内蒙古乌海市为例》范文

《2024年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以内蒙古乌海市为例》范文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以内蒙古乌海市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资源作为重要的能源供应,对于支持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这也导致了部分以煤炭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

乌海市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其经济转型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以乌海市为例,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对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进行研究。

二、乌海市经济现状及挑战乌海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

长期以来,煤炭产业一直是乌海市的支柱产业。

然而,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业结构单一化问题凸显。

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就业结构调整困难,这些问题给乌海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系统动力学理论在乌海市经济转型中的应用系统动力学是一种定量化、计算机模拟的方法,通过对系统的内部结构和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来研究系统的动态行为和变化规律。

在乌海市经济转型中,我们可以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分析乌海市经济系统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揭示经济转型的内在动力和阻力,为制定经济转型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四、乌海市经济转型的路径与策略(一)路径选择针对乌海市的经济现状和挑战,我们提出以下经济转型路径: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产业;二是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三是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通过这些路径,逐步实现从传统煤炭资源型城市向现代经济型城市的转型。

(二)策略制定1. 优化产业结构: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2. 加强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3. 加强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五、乌海市经济转型的模拟与评估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乌海市经济转型进行模拟和评估。

《乌海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范文

《乌海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范文

《乌海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乌海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其经济发展一直以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导。

然而,随着资源的逐渐减少和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乌海市面临着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

本文旨在研究乌海市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分析其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为乌海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乌海市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乌海市以其丰富的煤炭、石灰石等资源而著称,资源开采和加工产业一直是该市的主导产业。

然而,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使得乌海市在资源枯竭、市场需求变化等情况下,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同时,资源开采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也日益严重,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三、乌海市转型发展的必要性面对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乌海市必须进行转型发展。

首先,转型发展是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

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降低对资源的依赖,提高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其次,转型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绿色发展、循环经济等模式,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乌海市转型发展的主要问题及挑战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乌海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挑战包括:一是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传统产业比重过高,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二是人才短缺,缺乏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支撑;三是资金短缺,转型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四是环境治理压力大,资源开采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治理。

五、乌海市转型发展的策略与措施针对上述问题及挑战,乌海市应采取以下策略与措施:1.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

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降低对资源的依赖。

2. 引进和培养人才。

通过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来支撑产业的发展。

同时,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提高本地人才的素质和技能。

3. 加大资金投入。

通过政府投资、社会融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支持产业的转型和发展。

乌海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与思考

乌海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与思考

产业结 构变化情况来看 , 第 二产业 在三次产 业 中的比重最 高, 在经济增 长 中占绝对 主导地位 , 但存 在着 由低 到高 , 再
由高变低 的过程 , 第 三产 业 比重变化 存在 由高 到低 , 再 由
低 到高 的转变过 程 。而第一 产业 比重 大大 落后 于周 边城 市, 这是 由乌海市特殊 的市域范 围和市 民结 构决定 的 。总
种主要是 国内较为紧缺 的优质焦煤 , 在 全 区 已 探 明 焦 煤 储 量 中 所 占 比重 为 6 0 %。 经过5 0 多年 的开发建设 , 已 动 用 了煤
炭储 量的 l 4 亿吨 , 占总储量 的一 半 , 再 剔除 城市 和基 础设 施压 覆 、 煤 田 自燃等 因素 导致 的不可 利用储 量 , 实 际可利 用保有储 量为7 . 8 2 亿吨, 按6 5 %的矿 山 回采率计 算 , 保有可 采储 量仅为5 . O 9 亿吨, 可 以说煤 炭资源 已趋于枯竭 。 ( 二) 产业 结构单一 , 环境 承载能力有 限 乌海市产业 结构单一 , 其 经济发 展离不 开对煤 炭资源 的开发及利用 , 且 三次产业结 构 中最 为重要 的部分是 煤炭
全 区 占有 相 当 比重 。
( 三) 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资 结 构
海市 的经济发 展对资源 的依赖性很 高 , 且接续 替代 产业发
展较为滞后 , 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 2 0 1 1 年 ,乌 海市 已被 国家 列 为第 三批资 源枯 竭 型城 市。 截 至2 0 1 0 年底 , 乌海 市累计查 明煤炭储量 3 6 . 0 3 亿吨, 煤
从1 . 8 2 : 5 7 . 8 3 : 4 0 . 3 5 调 整到2 . 3 1 : 6 0 . 9 0 : 3 6 . 7 9 ,即 三 次 产 业 投

对乌海市四大支柱产业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的调查报告

对乌海市四大支柱产业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的调查报告

对乌海市四⼤⽀柱产业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的调查报告对乌海市四⼤⽀柱产业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的调查报告能源、建材、化⼯、冶⾦是我市四⼤⽀柱产业,2010年其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业增加值的98.3%。

为及时了解掌握⽬前四⼤⽀柱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党政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和优质服务,我们组成调研组深⼊企业进⾏了调查研究。

⼀、乌海市能源产业发展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乌海市作为内蒙古⾃治区重要的能源⽣产基地,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能源产业对国民经济的龙头作⽤⽇益显现。

以煤焦电⼒为主的能源产业不断增强,带动了⼤批相关产业的发展,⽀撑着乌海市经济发展的半壁江⼭。

(⼀)能源产业发展状况我市能源产业主要有煤炭、炼焦及电⼒⽣产三⼤产业集群。

近年来,通过对⽣产能⼒低于30万吨、储量低于600万吨的所有地⽅煤矿全部关闭,100万吨以下焦化企业全部关停,关闭⼩⽕电机组31.3万千⽡等举措,进⾏资源整合,构筑起能源产业发展新优势。

1、规模不断壮⼤。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业企业中能源企业64户,其中煤炭企业43户,炼焦企业12户,电⼒企业9户。

主要产品产量:原煤2973. 4万吨,洗煤3093.2万吨,焦炭631.4万吨,其他焦化产品25.6万吨,焦炉煤⽓4.3亿⽴⽅⽶,发电量121.6亿千⽡时。

从资产规模看,到11⽉末能源⽣产企业资产总计达到418.4亿元,⽐上年增长23.5%,占规模以上⼯业全部资产的64.4%。

从⽣产能⼒看,到2010年末,已形成年产原煤3064万吨,焦炭1360万吨,发电装机容量341万千⽡的⽣产能⼒。

2、⽣产快速增长。

2010年,能源⽣产企业完成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业企业的78%,占GDP总量的46.9%,同⽐增长32.3%,⽐规上⼯业增速⾼7.2个百分点。

拉动规上⼯业、GDP分别增长23.6、10.8个百分点。

3、效益稳步提升。

到2010年11⽉末,能源⽣产企业主营业务收⼊、实现利润、上缴税⾦分别达274.3亿元、13.5亿元、22亿元,同⽐增长59%、40.6%、17.6%,占全部规模以上⼯业的59.5%、63.4%、79.8%;全部从业⼈员年平均⼈数为41869⼈,同⽐增长6.4%,占全部规模以上⼯业的63.4%。

乌海市培育产业集群问题初探

乌海市培育产业集群问题初探

乌海市培育产业集群问题初探【摘要】乌海市是资源型工业城市,与周边的地区有相同的资源禀赋和便利的交通,有形成资源型产业集群的技术优势。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乌海市的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部分产业已有了产业集群的雏形,但问题同样存在。

本文结合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和乌海市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就乌海市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提出一些想法。

【关键词】产业集群乌海市现状乌海市是一座依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工业新城,工业经济始终扮演着主旋律的角色。

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等四大支柱产业,建设了一批规模较大的生产企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煤-电-特色冶金一体化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模式初步形成,为我市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步伐创造了良好条件,成为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建巿三十年来,乌海在国家发展方略政策指导下,不断转变发展观念,调整产业结构。

经过多年的发展,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市的发展道路,开始出现产业集群的雏形,但由于受观念意识.制度政策环境以及区域协作等方面因素的限制,我市的产业集群还存在一些问题。

1.乌海市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1.1尚未形成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我市虽然也零星散布着一些历史形成的集群,如海南工业园区内的神华乌海煤焦化项目,乌达工业园区内的海吉氯碱工程等,但这些基本上是靠国家投资丶依赖区外要素推动形成的,而不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产物,产业区内企业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专业化分工,也没有形成上、下游产业相互关联的互补作用效应,更缺乏既竞争又合作的创新动力,因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

1.2产业链缺损,没有形成产业自身发展的内在机制o我市的工业体系基本上是在”三线”时期以作为全国的能源丶原材料基地丶在国家重点投资推动下而建设而成的。

这种重工业超前发展的工业化的直接结果,导致我市工业结构畸形,产业链缺损严重。

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超出全国平均水平,重型化倾向非常明显;在重工业内部,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同样高于国家平均水平。

乌海市煤焦行业发展现状与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乌海市煤焦行业发展现状与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关键词 : 煤 焦行 业 金 融 支持 煤 炭 资 源


乌海市煤 焦行 业发展 现状
焦油深加工有 效分离 、 提纯轻油 、 洗油 、 工 业 萘、 反蒸油 、 改质 沥 青 、 中温 沥 青 等产 品 , 利 用 煤 焦油 生产炭 黑等 产 品。 1 . 甲醇 : 已形 成 产 能 3 0万 吨 , 即 神华 乌 海
公司。另外 自治区已审批焦化 甲醇项 目 7 个, 总规模 1 1 0万吨 , 未开工 建设 。 2 . 煤焦 油 加 工 : 已形成 产 能 6 0万 吨 , 神华
乌海 公 司和 乌 海 黑 猫 炭 黑 公 司在 西 来 峰工 业 区分别 建 有 3 0万 吨 / 年生 产装 置 ( 1 5 ×2 ) 。主 要 产 品有 轻 油 、 脱 酚酚 油 、 苯酚 、 邻 位 甲酚 、 间 对 甲酚 、 二 甲酚 、 工业 萘 、 洗油 、 燃料油 、 炭 黑
金 融 服 务
乌海市煤焦行业发展现状与金融支持问 题研究
中国人 民银行乌海市 中心支行课题组
内容摘要 : 乌海市有 着丰富的煤 炭资源 , 以焦煤 为主 的煤 炭资源是发展 煤焦行业的主要优势 , 经过
多 年 的发展 , 煤 焦化工 已是乌海 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在 自治区乃至 国内市场都 占有一席之地 。近年 来,
( 一) 煤 焦行 业在 乌 海 经济 发展 中的 地位 。
乌海市 的煤焦行业起 步于上世 纪 9 0年代初 。近


广

年来 , 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 , 乌海市的煤焦行业 有 了长 足发展 , 在一定 意义 上 , 煤 焦行业 代表 了 乌海 市工 业 经济 发展 的总体 水 平 和发 展方 向 。 煤焦 产业 不 仅是 乌海 市 四大 支 柱产 业 之 一 , 而 且乌海市成 为 自治 区重 要的煤焦化 工基地 。 ( 二) 乌 海 市现 有煤 焦企业 分 布 、 生产 能力 及项 目建设 情 况。截 至 2 0 1 3年 6月末 , 全市 共 建成 投产 百万 吨级 焦化 企业 1 1 户 ,产能 1 4 5 0 万 吨。 在 建项 目 2项 , 产能 3 5 0万 吨 。已批 复拟 建设 项 目 6项 , 产能 7 0 0万 吨 。项 目全 部 建 成 后, 产 能可 达 2 5 0 0万 吨。 ( 三) 焦化 产品 回收及 综合利 用情 况。炼 焦 企 业 在炼 焦 过 程 中 , 除 了得 到焦 炭 , 同时 还 会 获得 焦 炉煤 气 、 煤焦 油 、 粗 苯和 其 它化 学 产 品 。 焦炉 煤 气作 为洁净 的气 体燃 料 ,可用 于 水泥 、 建材 、 耐 火 材料 等 。 目前全 市 焦化 企 业所 产 生 的焦炉煤 气 已全 部 得到 利用 , 其 它化 学产 品如 煤焦 油 、 粗苯 、 硫 铵等部 分也 被 回收利用 。开发 焦 炉煤 气 、 煤焦 油 等产 品的综 合 利用 是煤 焦 化 工延 长产 业链 , 实 现可 持续 发展 的重要 环节 。 ( 四) 化产延伸规划情况。《 乌海市国民经 济 和社会 发 展 “ 十 二 五” 规划 纲 要 》规 划 , 到 2 0 1 5年全 市焦 炭产量 达 到 3 0 0 0万 吨 。化 产综 合 利用 ,一是 用焦 炉煤 气 合成 甲醇 的产 业链 , 重 点发 展 甲醛 、 多 聚 甲醛 、 乙酸 乙酯 、 醋 酸 乙烯 等 系列产 品 。二是 用焦炉 煤气 合成烯 烃 的产业 链, 重点发展烯烃制聚乙烯 、 聚丙烯等高分子 材 料 。三 是 以煤焦 油 为原 料 的产 业链 , 通 过煤

《2024年乌海市金融监管体系现状及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乌海市金融监管体系现状及问题研究》范文

《乌海市金融监管体系现状及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乌海市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城市,其金融监管体系的运行状态对于保障金融市场稳定、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乌海市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进一步完善乌海市金融监管体系提供参考。

二、乌海市金融监管体系现状(一)监管机构乌海市金融监管机构主要包括中国人民银行乌海市分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乌海监管局等。

这些机构在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保障金融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监管制度乌海市金融监管制度不断完善,涵盖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多个领域。

监管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金融机构进行全面、严格的监管。

(三)监管方式乌海市金融监管方式多样,包括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两种形式。

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等方式,对金融机构的业务运营和风险状况进行全面监控。

三、乌海市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一)监管力量不足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乌海市金融监管机构面临着人员不足、技术落后等问题,导致监管力度不够,难以全面覆盖所有金融机构和业务领域。

(二)监管制度不完善部分金融机构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法律空白和制度漏洞,导致监管部门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困难。

此外,部分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风险防控能力较弱。

(三)跨部门协同机制有待加强乌海市金融监管涉及多个部门,跨部门协同机制有待加强。

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协作有待提高,以实现全面、有效的金融监管。

四、完善乌海市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议(一)加强监管力量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同时,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监管效率和准确性。

(二)完善监管制度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填补法律空白和制度漏洞。

加强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三)加强跨部门协同机制建设建立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协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联合检查和联合执法等合作方式。

同时,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乌海市发展工业经济的问题和对策

乌海市发展工业经济的问题和对策
。 。
大 生 产效 益 受 到较 大影 响
工 业 强 市 的突破 口 关 键点

首 先应 该 在重 点 领域研 究 更

六 是经 济结 构 与周 边 地 区 雷 同 竞 争 压 力 大
、 、

新 储备


批 招 商项 目 进



步 充 实 项 目库 为 招 商 引 资 打
, ,
相 邻 地 区 资 源 项 目 市 场 的 竞 争 目趋 激 烈 在 区 域 经 济 中
炼 铁 企 业 将 面 临 被 淘 汰 关 闭 的 危 险 ;建 材 行 业 特别 是水泥 企业 的新工 艺不 足三 成 企 业 用 于

不 足 4 0 % 电 力 企 业 不 能满 负荷 生 产
窝电 现

象 产 生 ;焦 炭 企 业


半 以上 处 于 开 工 不 足或半

技 术 更 新 改 造 的投 入 过 低

济 发 展 的 制 约 日趋 显 现

目前 乌 海 市 已 探 明 的

明 显 没 有大 型 的集 团龙头 企 业 工 业 规模 水 平 也 呈 缓 慢增 长之 势

煤 炭 资源储量 仅 为2 4 9 7 亿 吨
保 有 储 量 10

43

从 现 有 工 业 企 业 的组 织
亿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如果按 十




量 低 ;电 力 企 业 装 机 容 量 普 遍 较 小 单 位 能 耗

是 受 国家宏 观 调控 影 响 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乌海市四大支柱产业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的调查报告能源、建材、化工、冶金是我市四大支柱产业,2010年其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8.3%。

为及时了解掌握目前四大支柱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党政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和优质服务,我们组成调研组深入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乌海市能源产业发展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乌海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能源产业对国民经济的龙头作用日益显现。

以煤焦电力为主的能源产业不断增强,带动了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支撑着乌海市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

(一)能源产业发展状况我市能源产业主要有煤炭、炼焦及电力生产三大产业集群。

近年来,通过对生产能力低于30万吨、储量低于600万吨的所有地方煤矿全部关闭,100万吨以下焦化企业全部关停,关闭小火电机组31.3万千瓦等举措,进行资源整合,构筑起能源产业发展新优势。

1、规模不断壮大。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能源企业64户,其中煤炭企业43户,炼焦企业12户,电力企业9户。

主要产品产量:原煤2973. 4万吨,洗煤3093.2万吨,焦炭631.4万吨,其他焦化产品25.6万吨,焦炉煤气4.3亿立方米,发电量121.6亿千瓦时。

从资产规模看,到11月末能源生产企业资产总计达到418.4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占规模以上工业全部资产的64.4%。

从生产能力看,到2010年末,已形成年产原煤3064万吨,焦炭1360万吨,发电装机容量341万千瓦的生产能力。

2、生产快速增长。

2010年,能源生产企业完成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8%,占GDP总量的46.9%,同比增长32.3%,比规上工业增速高7.2个百分点。

拉动规上工业、GDP分别增长23.6、10.8个百分点。

3、效益稳步提升。

到2010年11月末,能源生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润、上缴税金分别达274.3亿元、13.5亿元、22亿元,同比增长59%、40.6%、17.6%,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59.5%、63.4%、79.8%;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为41869人,同比增长6.4%,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63.4%。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资源日渐紧缺。

近年来,我市煤炭资源回采率虽然已有所提高(55%左右),但每采一吨煤,仍要废弃和损失储量2吨左右,同时造成与煤炭资源共生、伴生的矿产资源及水资源的消耗。

有限的煤炭储量以及开采过程中对资源的浪费,缩短了煤炭资源的服务年限。

随着能源需求日益增长,能源供需矛盾突出,资源约束瓶颈日益显现,已成为制约今后能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2、综合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受投资和技术等限制,我市能源工业中,煤炭开采过程中排放的瓦斯、原煤洗选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炼焦过程中产生的余热、煤气、焦油等其他焦化产品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我市能源综合利用水平与全国差距较大。

如我市预计保有煤层气的资源储量在70-80亿立方米,目前对煤层气的利用仅为神华乌海能源五虎山煤矿低浓度瓦斯发电项目,利用瓦斯仅为420万立方米,大部分瓦斯直接排入大气。

全市煤矸石除少部分用于发电、建材及采空区回填外,大部分还处于露天堆放状态,有的已经开始自燃,利用率仅为30%。

按焦炭产量计算,炼焦企业生产中伴生焦炉煤气26亿立方米,我市目前在利用焦炉煤气制取甲醇方面还处在起步阶段,除炼焦企业生产中消费及少量用于城市居民生活用气外,大部分焦炉煤气直排或“点天灯”放散。

使得我市洗煤、炼焦、热电联产的转换效率分别为80.7%、83.4%、40.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3、7.9、3.4个百分点。

3、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相对缓慢。

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水能。

从我市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情况来看,目前主要有太阳能,对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几乎处于空白。

在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也仅仅是刚刚起步,需要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太阳能资源开发项目的实施,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使我市的能源工业结构切实得到调整。

4、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我市大部分矿区已形成不同程度的采空区塌陷和煤田火区。

同时煤炭等资源的快速开采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加重了水土流失,矿井水和洗煤污水排放,加剧了水资源浪费和水环境污染。

能源生产、消费各个环节中,采煤产生的废石、废渣,炼焦产生的废气,发电产生的烟气、粉煤灰、炉渣和废水等等废弃物,使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烟尘等排放严重,对环境造成污染。

虽然近年来下大力气进行治理,但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污水排放量增加、环保设施不完善、投运率不高等原因,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给我市的节能减排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压力。

二、乌海市建材工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建材工业发展现状我市建材工业以水泥、玻璃、墙体材料等基础原材料工业为主。

“十一五”期间,随着西水创业股份有限公司日产2500吨熟料窑外分解窑、蓝星玻璃集团公司浮法二线扩建等一批重点项目的顺利建成投产。

作为我市传统优势产品的水泥、玻璃等产品的生产能力迅速扩大,进一步增强了我市建材行业整体竞争能力。

到2010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工业企业共有建材生产企业11户,比2005年增加了5户。

其中水泥制造企业7户,水泥制品制造企业2户,平板玻璃制造企业1户,建筑陶瓷制品制造企业1户。

产值达86369万元,占全市规上工总产值的1.55%。

1、水泥生产情况我市现有水泥生产企业(限上)7家,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2175人,占全市规上全部业人员平均人数的3.29%。

2010年我市规上水泥实际生产能力为4 27万吨,其中:生产能力50万吨以上的有3家,50万吨以下的有4家。

实际产量为184.65万吨,实现总生产能力的66%。

资产总计49.3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59%;实现工业增加值3.0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3%;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合计为8.3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8 1%;利润总额为7149.5万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36%;税金总额为4 468.9万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62%。

2010年自治区水泥产量达427 5.52万吨,我市水泥产量占全区产量的4.3%。

2、玻璃生产情况我市现有玻璃生产企业1家,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1009人,占全市就业人员数的0.4%。

年平板玻璃生产能力为370万重量箱,2010年实际生产产品产量为,392.17万重量箱,实现生产能力106.21%;资产总计4.07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0.63%;工业增加值1.05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0.45%;主营业务收入为2.82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0.61%;完成利润总额5564. 3万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2.62%;税金总额2713.1万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0.98%。

2010年自治区玻璃产量达1550.89万重量箱,我市玻璃产量占全区产量的25.3%。

(二)建材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水泥生产面临的压力(1)劳动生产率低。

2010年我市水泥生产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848.9吨/人·年,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极大(国外是3000吨/人·年)。

低下的劳动生产率,使得水泥企业生产成本一直居高不下,缺乏竞争力。

(2)生产工艺较落后,自动化程度较低。

如今先进的水泥生产过程采用的是闭路电视控制,产品质量跟踪等技术,水泥生产已进入自动化、现代化发展阶段。

而我市水泥生产自动化水平不高,同时对能源的消费也较大。

2010年,我市每吨水泥综合耗电104.55千瓦时,而全国平均水平只有81.76千瓦时左右,世界先进水平只有80千瓦时左右;我市每吨水泥的综合煤耗93.53千克标准煤,全国平均85千克左右,世界先进水平只有80千克左右。

(3)产品结构单一,品种少,高端产品没有。

目前全国水泥品种62个,而我市只有两三种,因而竞争力大大降低。

虽经多年发展,我市具备了一定的水泥生产规模,但由于技术力量薄弱,管理使用水平低下,使水泥每年的生产利用率仅能达到设计能力的43.25%,也是导致成本高的重要原因。

2、玻璃行业发展中存在问题我国玻璃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资源、能源消耗高;产品结构不合理等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 1)大而不强,缺乏竞争力。

多年来,我市玻璃生产尽管实现了快速发展,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产量占全区的25.3%;但与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行业大而不强,缺乏竞争力。

主要表现在产品质量品种、整体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还落后;产品结构不够合理,优质浮法和深加工率偏低。

特别是企业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较差,缺乏具有驱动力的技术创新机制和能力。

科技对玻璃工业经济效益贡献率较低;一些科研成果不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2)较大的产品能耗降低了利润空间。

平板玻璃是一种耗能产品,2010年我市生产平板玻璃392.17万重量箱,年耗能约6.71万吨标准煤,占规上工业能耗总量的0.5%。

平板玻璃的综合能耗是16.99千克标准煤,比全区综合能耗高3.7%,比全国平均综合能耗高19.5%。

其生产连续性强,不利于产能调控;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燃料比价关系不合理,天然气、煤、焦炉煤气等不同燃料品种价格差别很大,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追逐低成本燃料,给全市节能降耗带来一定难度。

(3)整体质量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过去玻璃在建筑上应用仅限于“透明采光,挡风防雨”,而现在一些高级建筑、汽车、装饰装修以及建筑节能、电子信息和太阳能利用等都需要高质量及特殊品种的玻璃。

据了解,目前我国浮法玻璃生产线,按质量等级可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

其中高档生产线(即优质浮法线),技术装备水平较高,能稳定生产制镜级产品、汽车级产品。

中档线(国内普通浮法线),能稳定生产汽车级及建筑级产品。

低挡生产线,长期生产建筑级产品,不具备生产制镜级和汽车级产品能力。

我市基本属于低档生产线。

三、乌海市化工产业发展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乌海市化工产业发展现状1、化工行业单位数情况。

截止2010年末,我市17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企业46户,占规上企业的25.99%,比上年减少5户。

其中,无机盐制造25户比上年减少7户,无机酸2户与上年持平、无机碱制造5户比上年增加3户,有机化工原料制造4户比上年增加2户,其它化工企业1 0户比上年减少3户。

2、主要化工产品产量。

2010末,规上工业企业主要化工产品产量四升一降。

与2009年相比,电石增长1.92%,烧碱增长83.47%、纯碱增长28.66%,聚氯乙烯树脂增长300.31%,盐酸下降57.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