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原理重点知识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题库(考生整理)2023年修改整理

必备知识点:●都市集中主义的提出者是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园路线形设计分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和纵断面设计●雅典宪章》中提出都市的四大功能分别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国家级园林都市评选标准》中评价园林都市绿化水平的指标是人均公共绿地、绿地率、绿化覆盖率。
●《国家级园林都市评选标准》中评价园林都市绿化水平的指标是人均公共绿地、绿地率、绿化覆盖率。
●绿化:指栽种树木、花卉、草皮等绿色植物,以改善自然环境和人民生活、工作、学习条件的措施称●绿地: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不论是自然植被或人工栽培的,包括农林牧生产用地及园林用地(广义的绿地是指所有生长着绿色植物的地域,狭义的绿地则指都市规划用地范围内被植被覆盖的土地、空旷地和水体形成的绿化用地)●都市绿地包括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它绿地等●都市绿地系统是由都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城”:有防备功能的居民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市”:交易的场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都市”:具有防备功能和交易场所的居民点●古代都市●年代划分的区别:●中国:殷商开始——清末(古代)●西方:公元5世纪往常(古代Ancient)公元5世纪—14世纪(中世纪Middle Ages)公元14世纪—16世纪(文艺复兴Renaissance)公元16世纪往后(近现代Modern)●都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都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都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这种都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都市广场为中心●田园都市:种兼有都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都市●道路(Paths):观看都市的渠道,其他构成要素沿着它布置并与它相联系。
●边沿(Edges):是两个面的界线,非道路的线性要素。
●区域(Districts):具有某些特征的都市里中等或较大的部分,是两度范围的。
●结点(Node):是一些节点、集中点,如道路交叉口,结构的变换处、广场等。
园林设计原理知识点

园林设计原理知识点园林设计可以说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艺术、生态学、环境工程等多方面的知识。
在进行园林设计时,我们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园林设计的原理和知识点,以确保设计的成果具备美观、舒适、功能性等多个方面的特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园林设计的重要原理和知识点。
一、景观规划原理景观规划是园林设计的基础,它考虑的是整个园林的布局和结构。
在进行景观规划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原则:1. 空间布局原则:园林设计需要将不同的功能区域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使其相互协调、衔接自然。
例如,将游憩区和观景区合理组织在一起,形成连贯的空间序列。
2. 环境适应原则: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植被和建筑材料,使园林设计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契合。
例如,在沿海地区设计园林时,可以选择海滨植物和抗风建筑材料。
3. 历史文化融入原则:在园林设计中融入当地的历史文化元素,既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又可以增加园林的独特性。
例如,在古镇设计园林时可以使用传统建筑风格和元素。
二、植物配置原理植物是园林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可以为园林增添美丽的景色,并且对环境起到改善作用。
在进行植物配置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原则:1. 植物的适应性原则:根据园林区域的气候、土壤和光照等条件,选择适宜生长的植物。
例如,在北方寒冷地区可以选择耐寒的植物,而在南方炎热地区可以选择耐热的植物。
2. 植物的层次感原则: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形成不同层次的景观,增加园林的层次感。
例如,在大片绿地中可以适当设置树木、灌木和草坪等不同层次的植物。
3. 植物的色彩搭配原则:根据园林的整体风格和氛围,选择植物的色彩进行搭配。
例如,可以选择鲜艳的花卉来增加园林的亮点,或选择柔和的色彩来营造宁静的氛围。
三、景观建筑设计原理景观建筑是园林设计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为园林提供功能性和美观性。
在进行景观建筑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原则:1. 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原则:景观建筑应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现有的建筑物协调一致,不突兀。
风景园林设计原理

风景园林设计原理风景园林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植物、土壤、水文、地形、建筑等多个领域,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一些基本的原理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可以指导设计师进行创作,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本文将重点介绍风景园林设计的一些基本原理,希望能对广大设计师和爱好者有所帮助。
首先,风景园林设计的原理之一就是景观的整体性。
景观设计不是简单地将各种元素堆砌在一起,而是要考虑整体的和谐性和统一性。
设计师需要综合考虑植物、地形、水体、建筑等各个要素,使它们相互配合、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整体。
只有整体性的设计,才能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和谐与美丽。
其次,风景园林设计需要考虑场地的环境特点。
不同的场地有着不同的地形、气候、土壤等环境特点,设计师需要充分了解和利用这些特点,使设计更加符合场地的环境特色。
比如,在设计中可以根据场地的地形起伏来布置水体和植物,使景观更加生动有趣;可以根据气候特点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使植物更加茁壮生长。
只有充分考虑场地环境特点,才能使设计更加合理和美观。
另外,风景园林设计还需要考虑人的活动需求。
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观赏,更重要的是为了人们的休闲、娱乐和运动。
设计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地功能定位,考虑人们的活动需求,合理布局各种功能区域,使人们在其中能够得到舒适和愉悦的体验。
比如,在公园设计中,需要考虑到人们的休闲需求,可以设置长椅、草坪、休息亭等设施;在学校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活动需求,可以设置篮球场、操场、休闲区等功能区域。
只有充分考虑人的活动需求,才能使设计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最后,风景园林设计还需要注重可持续性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绿地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设计师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时,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
在植物选择上,可以优先选择本地适宜的植物,减少对外来植物的引入;在水资源利用上,可以采用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的方式,减少对自然水资源的消耗。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

1.城市绿地系统: 是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地,通过有机联系形成生态环境整体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社会经济效益的有生命的基础设施体系。
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1)公园绿地G1 (2)生产绿地G2 (3)防护绿地G3 (4)附属绿地G4(5)其他绿地G53.城市公园绿地:指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具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
它是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示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3.公园绿地:是指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
防灾等作用的绿地,包括城市中的综合公园(G11)、社区公园(G12)、专类公园(G13)、带状公园(G14)以及街旁绿地(G15)。
公园绿地与城市的居住、生活密切相关,是城市绿地的重要部分。
4.生产绿地:主要是指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
5.防护绿地:是指对城市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
包括城市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
6.附属绿地:是指城市建设用地(除G1 G2 G3之外)中的附属绿化用地。
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地。
7.其他绿地:是指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
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
8.城市绿地系统的三大指标:(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2)城市绿地率(%)(3)绿化覆盖率(%)9.市域绿地系统包括:市域内的林地,公路绿化,农田林网,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城市绿化隔离带以及城镇绿化用地等。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

园林设计理论主讲:宁崴吉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园林规划设计教研室绪论一、概念1.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地形地貌和水体,建筑物和道路,植物和动物等素材,根据功能要求,经济技术条件和艺术布局等方面要求,综合组成的统一体。
园林的两种主要形式:规则式园林、自然式园林2.园林设计就是园林的筹划策略,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建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
包括前期图纸设计和后期施工设计---造园。
3.绿地广义上,绿地就是被绿色植物覆盖的地面。
包括森林、农田、自然草地、园林绿地等。
狭义上,专指园林绿地:G1公园绿地: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G2生产绿地: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G3防护绿地: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
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G4附属绿地:城市建设用地中绿地之外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
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地 G5其他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
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4.绿化人工栽种植物的过程二、本门课的性质和内容性质:边缘性强----面广、各学科。
综合性强----综合个学科于一身,研究如何应用艺术和技术手段处理自然、建筑和人类活动之间复杂关系。
内容:设计原理、设计布局、设计程序、设计图纸及说明书等。
三、学习设计艺术理论和园林设计的创作方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动手、动脑、多看、多问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第三章园林设计的依据与原则第一节园林设计的依据一、科学依据二、社会需要三、功能要求四、经济条件1、科学依据依据相关科学原理和技术要求。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

1.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地,通过有机联系形成生态环境整体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社会经济效益的有生命的基础设施体系。
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1)公园绿地G1(2)生产绿地G2(3)防护绿地G3(4)附属绿地G4(5)其他绿地G53.城市公园绿地:指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具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
它是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示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3.公园绿地:是指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
防灾等作用的绿地,包括城市中的综合公园(G11)、社区公园(G12)、专类公园(G13)、带状公园(G14)以及街旁绿地(G15)。
公园绿地与城市的居住、生活密切相关,是城市绿地的重要部分。
4.生产绿地:主要是指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
5.防护绿地:是指对城市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
包括城市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
6.附属绿地:是指城市建设用地(除G1 G2 G3之外)中的附属绿化用地。
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地。
7.其他绿地:是指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
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
8.城市绿地系统的三大指标:(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2)城市绿地率(%)(3)绿化覆盖率(%)9.市域绿地系统包括:市域内的林地,公路绿化,农田林网,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城市绿化隔离带以及城镇绿化用地等。
风景园林概论学习知识重点

风景园林概论学习知识重点绪论部分1.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①皇家园林②私家园林③寺庙园林④风景名胜2.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原则:①构架山水②模拟仙境③移天缩地④诗情画意⑤形式独特⑥造园手法高超3.中国古典园林造园5大要素:①山体②水体③建筑④植物⑤园路4.城市景观:是指在城市中包括的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和人为要素所反映出来的城市视觉形象。
自然要素:地形地貌、气候天象、植被、水体等;人工要素:建筑、广场、街道、公园绿地、艺术小品等。
人文要素: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生活等。
5.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
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观是多种功能(过程)的载体,因而可被理解和表现为:风景:视觉审美过程的对象栖居地:人类生活其中的空间和环境生态系统: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系统6.城市景观的构成实体要素:建筑、植物、水体、铺装等。
虚体要素:由实体要素围合出的虚体要素空间。
将城市景观细分为:建筑、道路、公园绿地、广场、水景和照明。
8.城市绿地: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9.绿化:栽种植物以改善环境的活动。
10.城市绿化:栽种植物以改善城市环境的活动。
11.园林:在一定地域内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因地制宜地改造地形、整治水系、栽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方法创作而成的优美的游憩境域。
12.园林学:综合运用生物科学技术、工程技术和美学理论来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协调环境与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具有文化内涵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13.造园:所谓造园的“园”,就是指园林而言。
造园就是指园林的建立和怎样建立园林的概念。
14.造园学:造园学也即研究造园的学问。
传统的造园学同样是以研究园林的设计,施工与维护为主要内容的科学。
这同园林学的中心内容没有差别,所以造园学也可作为园林学的同义词。
风景园林设计原理讲义

1.风景园林相关概念1.1园林1.1.1“园林”概念的历史变迁1.1.2“园林”的综合性1.2景观1.2.1“landscape”概念的历史变迁1.2.2“景观”概念的历史变迁1.3风景园林1.3.1“风景园林”的含义1.3.2“风景园林”的综合性1.4绿化1.4.1“绿化”概念的历史变迁1.5风景园林设计1.6风景园林规划1.7风景园林管理1.8园林和景观的关系1.9风景园林和景观的关系1.10园林和风景园林的关系1.11园林和绿化的关系1.10景观和绿化的关系1.13景观设计和景观规划的关系2.风景园林构成要素2.1地形2.1.1地形利用与改造顺应地形改造地形结合地形强化地形保留地形风水格局2.1.2地形造景地形造景作为艺术品地形造景与环境生态地形造景与哲学诉求2.3水体2.2.1水的形式与特性水的形式水的特性2.2.2水景的造景手法基底与背景空间的联系视觉的焦点2.2.3水景的生态途径2.2.4水景设计的原则因地制宜维护生态顾全管养保障安全崇尚科学2.4植物2.4.1植物的物理特性色彩形态质感2.4.2植物的功能作用调节气温增加湿度制造氧气滞尘减噪杀菌抗污蓄水保土2.4.3园林植物的种类树木草坪及地被花卉2.4.4种植设计的类型按植物类型分类按植物生境分类按空间环境分类2.4.5种植设计的形式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2.4.6种植设计的方法2.5建筑2.6小品2.6.1小品的含义2.6.2小品的特点2.6.3小品的分类2.6.4小品的设计3.风景园林设计范畴4.风景园林设计理论4.1关于对象认知的理论4.1.1空间风景园林空间的含义风景园林空间的类型风景园林空间的限定风景园林空间的组合风景园林空间的体验4.1.2环境与行为对环境与行为关系的考察了望-庇护理论4.1.3可持续发展概念相关理论思想个案4.1.4系统理论系统的特点系统的原则生态系统风景园林知识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景观的定义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
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2、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定义?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找到规划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监理规划设计的实施,并对大地景观进行维护和管理。
3、景观规划设计的定义1宏观环境规划2场地规划、各类环境详细规划3施工图及文本制作4施工协调及运营管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已从传统园林以满足精神文化享受(意境、模仿自然而高于自然),继而转向大众群体的大众文化,更加注重利用有限的土地,来创造优美的景观。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是一个综合的人文自然和艺术设计相结合的学科,体现了历史文化精神的延续和人文主义的关怀,为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做出了重大贡献。
4、《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园林的定义是什么?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园林的定义(建筑,环境,城市规划册)称“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而形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休憩境域。
”5、美国风景园林学会对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定义是?它是一门对土地进行设计、规划和管理的艺术,它合理的安排自然和人工要素对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原则,最终创造出对人有益,使人愉快的美好环境。
6、景观规划设计的新趋势(1)多学科的融合与互补(2)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3)生态设计的发展(4)低碳概念的体现7、城市绿地系统理论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1)“城市公园”运动及“公园体系”(1843——1898)特征:由以单个城市公园绿地来缓解城市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发展到以带状绿地联系数个公园,形成公园体系来更有效地解决城市危机。
(2)“田园城市”运动(1898——1919)特征:从局部的城市调整转向对整个城市结构的重新规划(3)一战至二战期间(1919-1945)(雅典宪章)(4)战后大发展战后与生态学相结合的绿地规划(1945——1970)特征:绿地与城市交织。
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
(5)生物圈意识(1970年后)特征:保护生态环境运动。
设计结合自然。
生态园林理论。
8、“城市公园”运动及“公园体系”的特征是什么?特征:由以单个城市公园绿地来缓解城市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发展到以带状绿地联系数个公园,形成公园体系来更有效地解决城市危机。
9、城市园林绿地的分类、城市公园绿地的分类有哪几大类?(1)公园绿地: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2)生产绿地(3)防护绿地(4)附属绿地10、影响城市绿地指标的因素是什么?(1)国民经济水平(2)城市性质(3)城市规模(4)城市自然条件(5)城市现状11、我国城市绿地指标的确定依据是什么?(1)我国城市绿地的现状水平(2)国外绿地水平及动向(3)城市环境保护科学提出的要求(4)各类游憩绿地的合理容纳量12、我国城市绿地指标的计算有哪几种方式?(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市区公共(园)绿地面积(h㎡)/市区(非农业)人口(万人)(2)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各类绿地种植覆盖面积总和(h㎡)/城市的用地面积(h㎡)(3)城市绿地率(%)=城市各类绿地面积总和/城市用地总面积13、什么是绿化覆盖面积?怎样计算绿化覆盖率?是指乔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覆盖面积,按植物的垂直投影测算,但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不再重复计算。
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各类绿地种植覆盖面积总和(h㎡)/城市的用地面积(h㎡)14、城市绿地布局形式有哪些?块状、网状、点状、环状、楔状15、苏州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是什么?苏州市市域绿地系统以“一城五片四隔、三纵四横一环、一区三带多点”为基本结构,构筑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化的生态绿地结构体系。
16、苏州市市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是什么?苏州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依据山水,构筑五片八园、四楔三带、一环九溪的绿地结构。
17、地形的作用是什么?a分隔空间b控制视线c影响游览路线和速度d改善小气候e美学功能18、地形设计的要求有哪些?(1)功能优先,造景并重(2)利用为主,改造为辅(3)因地制宜,顺应自然(4)就地取材,就地施工(5)填挖结合,土方平衡。
19、地形处理应考虑的因素a园林绿地与城市的关系b 地形的现状情况c 园林绿地的功能活动要求d观景的要求e 植物种植的要求20、景观规划设计中地形可以起到控制视线的作用,分析其具体内容。
(1)诱导视线(沿最小阻碍)(2)建立空间序列(断次观察、渐次显示)(3)屏蔽作用:建土堆,屏蔽不用的景物(4)制高点(纪念性内容)当某一物体处于制高点,极易看见倒影21、水构成的景观(1)湖、海(2)水池(3)流水(4)瀑布(5)喷泉水22、园林建筑的布局要点(1)满足功能要求(2)满足造景需要(3)使室内外互相渗透,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23、园路的作用是什么?组织交通、引导游览、组织空间,构成景色、为水电工程打下基础。
24、园路的设计要点(1)交通性和游览性(2)道路布置必须主次分明(3)因地制宜(4)园内主干道必然是套环式(5)园林道路的疏密要求(6)园林道路的曲折迂回25、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人文要素包括哪些内容人文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是景观中最能体现地域特色的要素。
不同类型分为以下几种:(1)文物古迹图(2)革命活动地(3)现代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科学活动场所形成的景观(4)民间习俗与节庆活动形成的景观26、景观规划设计包含的内容(1)城市与区域规划(2)城市设计(3)风景旅游地规划(4)城市与区域生态基础设施规划(5)居住区的规划与设计(6)校园、科技园和办公园区的设计(7)花园、公园和绿地系统的规划和设计27、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从哪些方面体现景观环境心理学原理(1)公共空间(2)私密空间(3)领域性(安全性)(4)实用性(5)宜人性28、拉特里奇教授在《公园解析》中提出园林设计应满足哪些要求?(1)满足功能要求(2)符合人们的行为习惯,设计必须为了人(3)创造优美的视觉环境(4)创造合适尺度空间(5)满足技术要求(6)尽可能降低造价(7)提供便于管理的环境。
29、扬盖尔将人类的活动分为哪三类必要性活动,选择性活动,社交性活动。
30、刘滨谊教授提出的景观三元论是什么?(1)视觉景观形象:主要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实体景观,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2)环境生态绿化:主要从人类生理感受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物理环境。
(3)大众行为心理:主要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觉要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活动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31、借景有哪几种类型?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因时而借,因地而借32、道路景观应具有哪六个方面内容?(1)安全性:指各种条件下道路的汽车,自行车和行人可以安全地使用道路。
道路景观及各种景观设施和规划设计,包括交通标志牌,街灯,绿化等,以保证车辆行人的安全为前提,任何景观和景观设施都不应对司机构成视觉上和交通上的阻碍。
(2)生态性:是指对于道路环境的空气污染和交通噪音需要有足够防护措施。
城市道路景观空间要有足够的绿化和防尘设施,在沿道路两侧范围尽可能的开辟出绿地,同时对于城市道路周边的建筑要有足够的防尘和隔音措施。
(3)可识别性:是指道路空间结构易于识别,形象上突出其鲜明的个性。
良好的道路景观应该有明确的交通标志系统,以保证人们对于道路方位和方向的识别。
同时道路特有的个性特征也应成为本道路景观区别于其他道路景观的智能更要方面。
(4)可观赏性:道路具有较好的景观,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从而具备可供观赏的性能,从道路的视觉景观形象出发,任何道路景观都应该考虑视觉景观上的审美要求,在道路空间中形成一定的观赏价值的景观物,同时整个道路景观空间的构成也要满足人的整体视觉观赏需要,从而形成一个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
(5)舒适性:是指道路使用满足人们的生理要求。
(5)便利性:除了行车的考虑,从行人的使用要求出发,道路环境应配置各种服务设施,以方便人们的使用。
33、滨河游息林荫带设计的类型有自然生态型、防洪技术型、城市空间型、旅游公园型。
34、滨河林荫路设计要点(1)尽可能展开水面所给予人们的开阔优美感,使在滨河林荫道上散步和休息的居民能看到水面的优美景色(2)如有风景点时可适当设计成小广场或凸出水面的平台,以便供游人远眺和摄影。
(3)滨河林荫道一般可考虑树木种植成行,岸边有栏杆,并放置坐椅供游人休息。
(4)与车行道相关的一边,应种植1~2行乔木和常绿灌木作屏障,以利滨河绿带中游人的安静休息。
35、黄岩永宁江公园方案提出哪些景观战略(1)保护和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停止河道渠化工程(2)一个内河湿地,形成生态化的旱涝调节系统和乡土生境(3)一个由大量乡土物种构成的景观基底。
(4)水杉方阵——平凡的纪念(5)景观盒——最少量的设计(6)延续城市道路的肌理,最便捷地实现公园的服务功能36、城市规划原理对城市广场的定义广场是由城市功能上的要求而设置的,是供人们活动的空间,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活动的中心,广场上可举行集会、组织居民游览休息等.37、我国学者对城市广场的定义城市广场是城市中由建筑等围合和限定的城市公共空间,进而通过这个空间将周围和各个独立的组成部分整合成整体。
城市广场有一定的功能和主题,围绕该主题设置的标志物、建筑空间的围合及公共活动场所是构成城市广场的三大要素,城市广场的外部空间应与建筑的内部空间相互延伸及补充。
38、广场在城市中的作用(1)为城市居民社会活动的中心,广场可组织集会(2)供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和组织商业贸易交流等活动(3)紧急情况下起到疏散人流及蔽护作用。
(4)是城市空间构筑城市个性的重要元素39、广场景观规划设计的要点(1)广场绿地要有较强的识别性和围合感(2)广场景观应有较好的可接近性(3)广场景观中应有可诱发人们活动的媒介(4)广场景观应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同时能体现地方特色,与其周围的建筑、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中心。
40、城市广场依功能分为几类市政广场,纪念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休闲娱乐广场。
41、水体在城市广场设计种有几种类型(1)作为广场的主题,水体占广场的相当部分,其他一切设施均围绕水体展开(2)局部空间,水景只是成为广场局部空间领域内的主体,成为该局部空间的主题(3)辅助点缀作用,通过水体来引导或传达某种信息42、杭州吴山天风广场的设计定位有哪几种?谈谈其理念与特点?功能定位—集旅游、休闲与文化活动为一体的城市级广场形象定位—自然山水型广场涵义定位——历史文化型广场理念:利用地形高差,把广场主体分割成多个尺度较小的分区广场,并通过小尺度空间的穿插与交融,形成与城市整体空间体系匹配的大尺度空间43、城市公园的功能与作用公园不仅应成为为游人提供游憩设施,满足居民消费需要,而且应主动地向群众宣传当前人类环境面临的问题,以及公园绿地在健全生态和提高城市化地区对社会的经济、人口增加所造成压力的支撑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提高群众对公园绿地系统重要性的认识,进而到达到从舆论、政治、规划、法律等方面,为公园绿地的保护与发展,为城市与自然的协调共存创造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