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微课 宣威 李克华

合集下载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质课获奖课件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质课获奖课件

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
魏的统治力量。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材料五:北魏孝文帝出行仪仗图习汉 礼
北魏冯太后死后,孝文帝不 顾诸王 百僚反对,坚持守孝三 年····· 严守礼制······绝酒肉········ 促进孝观念在北魏的传播。 —— 出自《丧礼改革视野下 的北魏 孝文帝汉化政策》
2.概况
(1)时间3:83年
(2)交战 前秦──东
双方:

(3)苻目坚的企:图灭亡东晋,统
一中国。
(3)、过程:
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 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 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 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在决战即将爆发时,东晋将领提出要前秦军队稍 稍后撤,以便晋军过河交战。苻坚认为在晋军渡河时发动突然袭击,定能一举获 胜,随即命令军队后撤。不料,当前秦军后撤时,有人在阵后大喊:“秦兵被打败 了!”前秦军顿时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晋军乘机发动猛烈攻击, 打败前秦军。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鲜卑衣服狭而 短,窄领小袖, 便于骑射,汉 服宽而长。
胡服俑汉服俑
《孝文帝出行图》
材料三:
原有姓氏
拓跋
原姓
现姓
丘穆陵

贺兰

贺楼

尉迟

改汉

现在姓氏

原姓
现姓
步六孤

独孤

勿忸于

纥奚

材料四:
通汉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质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质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洛阳城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洛阳建都。

宋朝司马光的《过故洛阳城》中有一句诗“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胡风汉韵的民族交融的时代。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淝水之战(一)背景:1.图片展示背景:强大后的前秦,疆域辽阔。

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经过:苻坚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从各地向南进发,晋军只有八万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苻坚骄傲的对部下说,我有强大的军队,文武如林,摧毁晋朝,如风吹落叶一般。

他吹嘘自己的军队“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出发前,连东晋皇帝、宰相俘虏后的公馆都准备好了。

晋廷宰相谢安主张坚决抵抗,沉着冷静,调度有方。

最终以少胜多打败前秦。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讨论:阅读课本P93页相关材料,找出前秦失败的原因。

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

教师过渡: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当粗犷豪放的草原游牧文明遭遇崇尚礼仪的中原农耕文明,自然产生了激烈而痛苦的文化碰撞与融合。

拓跋鲜卑要怎样才能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呢?目标导学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背景1.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原因(目的)提示:(1)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北方内迁民族出现民族融合趋势。

鲜卑族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治理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3)原因: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噶米精编七年级历史上册 10分钟课堂掌控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pdf) 新人教版

噶米精编七年级历史上册 10分钟课堂掌控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pdf) 新人教版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比较
名称 发展阶段 生活地点 距今时间 生产生活状况
元谋人
早期人类
云南元 谋县
约万"年#$
能 够 制 作 工 具 知 道使用火
北京人
早期人类
北京周 口店龙 骨山上
采用打制方法制作
约%$#$万万年!
石器并使用石器 会用火并会长时间 保存火种
综述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元谋人是我
元 *! 谋人
北 +式圆形房屋&
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
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证址址火研过是进!!种火北据是究程我和"%通的京火北迄古中国发!!过的京元元使人今人的境展谋对使人谋用的所类一内变人北用是人有发进大最知化和京增世是什现化进早世的北人强界我么有步的的界京规的了上国意什古历上人律研远最境义么人史内都究古重内意类具为知涵易人要目义有道人最可错类的前使重类丰以易适原已用要发富起混应始确火的现源自人认材但意早的然类的料北义期研的之最京最猿究能一早人齐周人力的提还全口它向会古供的店的是现长人了直北发人代时类可立京现类人间靠人人对进类而保的遗遗于化演不存
! " # $% & ' ( )*+ , - . / 0 1 2 3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 "# $%&'()*+,--./(#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发现早我期国地发现过程人境点"类内头最国以&%北的盖先猿及&京骨于人近年元谋人我西" "北&$国中南%此京发生地火生"万是国周后种产位的现活年件世的口工使地年发共石界我青店俗具用点代现出器上国年龙称土和发已已境学"距骨后&'大现内经经者云今山来$北量古能知目裴南约上多人京的人够道前文#元个类直动类"$使已中谋个#学立物遗$制确用发县体家人化址万作火认现的将石最年工的第或(它多具最一直命'的早个立名北国的北人为京家古京化人之人猿%石一类人中%-!!+)),**"&$解家下最的!!!!!!发是列知早析错古加"中中"瑞现关道将误人拿#国国#典本于于使远类大%科科$科故题云元用古人&学学%学选可南谋火人类家家$家用)省人类学裴贾安距排元的家文兰特今北除谋描步中坡生约京法述县达人%$生符$元命#合万谋名是史人年+,为我实!生!"国#的中活%#$目是国在已$%前猿距经&&境人今能内北约够已京"制确#种$作认万工的的年)+具科最前学早 "北京人!+)*解某早北京人的特征!!,析校的云北同人三南头地身生生火生京由学类项位存产骨高元产的周我准遗环活特谋工使口周材选平国境动备址征具用店口料均)境利一梅有猎店最他前嘴为是+用会内用起花着取北齐们"额部使人石石(目暑鹿大动京#全用低前应类块器共前假片物人火厘平伸进的该的野同已实兽森遗米化,-1去马采进技还)眉林址骨确地史直等集行术会骨脑和是和认考上立动植获长比粗容+水迄,鹿的察的物物取人时较!!大量域今角里陕最我浙出果食间遗成比所等程西颧江早国气没实物,-/址熟现知碑制蓝候的骨余人境保结世代作*劳田突存姚类内成界人各温动火出遗目,-.上小暖类种址前群内鼻湿工已体涵骨,-0润可具生最确扁学排活丰认平制常会除在富)作的有用*最火'(!!"+)),**器况的解解以解元小家家成产石状器&!-!!!!!析裴步的的谋华生器器发析了析尖.史口山化神元故文达技历人在活等掘解状年书耳顶石话谋瑞原从他选生中在术史阅的工与他器记相洞和故人典始题北们+最同于比读第具鉴们等书载传人出科事人干京采早一"较一一定的工时学土&类信人用将地%这手来第具成本家文&生息都不了点群资了熟有一安北物年活是同发解远他结料解京特关手发年的我掘到人古们合生远右我资现主代出打国有人采所最古图国料命第要久土制境一早类用给人所境是名一-是远方内发是不图类群示内化为个个通法著现+又同片的,远就远石北过北中!名!北没的可生古北古将是京蓝京国的京产有打知人京猿居田石他通猿猿原人生留制人人类人民块们过这人人始遗活下方头制生制制对是北头址人状任法盖+作活成作化京北盖类况骨何情石尖的石种将京骨加文获和这人拿故字得出贾些制大中选记他土石作兰人国+录,们文块的坡类科生物制石所于学学

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课件)

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课件)

2.官员须讲汉语,禁鲜卑语 说汉语
3.以汉服替代鲜卑服
穿汉服
4.改鲜卑姓为汉姓
改汉姓
5.鼓励鲜卑与汉人联姻
通汉婚
6.学习汉族礼仪
习汉礼
7.使用汉族制度
用汉制
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北朝政权的更替
北朝政权是怎样更替的?

政权更替
北朝政权更替
阅读课本P111-112,了解北朝政权的更替,完成下列表格。
课堂小结
淝水之战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东晋VS前秦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 影响: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乱
措施:迁都洛阳;用汉语,通汉婚,易汉服,改汉姓 北魏孝文帝改革
影响:①促进了民族交融;②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北朝政权的更替 北 北朝(439-581) 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灭 北周
北方地区的 民族交融
思考:前秦是否面临过这一困境?前秦是如何解决的?
前秦:苻坚刚愎自用,不善处理民族关系,强 征各族人民当兵,不惜民力,发动淝水之战, “强大”的前秦很快土崩瓦解。
北魏如何解决呢?
贰 北魏孝文帝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北魏孝文帝时面临哪些难题?
生产方式 社会形态 生活方式
鲜卑族 游牧为主 奴隶社会 逐水草而居
D
肆 课堂练习
3.(2024·江苏南通·中考真题)《魏书》记载,大臣高闾认为夏商周三代
疆域不大,实行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祭告天地的仪式),劝孝文帝也举行封
禅大典。孝文帝却认为南方荆州和扬州尚未归顺,不欲封禅。由此可见,孝文
帝( )
A.学习汉族政治制度 B.推动北方人口南迁
D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史实。

教材通过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现象,使学生了解北魏时期的特点和民族关系。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理解北魏和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北魏时期的和民族交融现象,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案例的引入,以及互动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现象,掌握北魏时期的特点和民族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团结和融合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现象。

2.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北魏和民族交融的历史场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壁画或图片,引发学生对北魏时期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现象。

3.合作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获取知识。

人教2011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_36

人教2011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_36

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内容较多,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非常重要;同时,本课三个子目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考虑到这一因素,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运用这一联系,子目过渡中也给学生强调这一联系。

第一子目淝水之战,在以前的课本中没有这个教学内容,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比较陌生。

这个子目主要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设计探究问题:东晋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赤壁之战,同时教师利用因果关系过渡到第二子目的内容。

第二子目孝文帝改革,这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内容,也是考试常考的内容。

孝文帝改革的时间、内容和影响,在教材中有明确内容,由学生自行找出,教师对内容和影响重点讲解。

第三子目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也是以往教材中没有的内容。

本子目较为简单,由学生自行学习。

最后的总结,由学生自行讨论,最后由教师引导、幻灯片展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公开课教学共39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公开课教学共39张

脉象》
——《大国崛起:把握中国四大王朝的历史
精品课件
钦黄大募拟为吾养我 招
此金月使联保皇生大
!百氏者合境汉息汉 两。一大安武,王

。事名月民帝现朝
如成,氏,雄民,
有之代,彻才殷历
勇后表夹底大国经
者,大击根略富几
,赏汉匈除,,代
速良王奴匈志兵先
来田朝。奴在强皇
报美出现之四马的
名宅使招患方壮休
,、
, 精品课件 。 。
精品课件
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 往来中断。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 西域。
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克服重重困难,是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 系。
公元97年还派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虽到达安息 受阻,但此行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班超去世后,他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
精品课件
此行目的: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 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长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
———— 《史记·大宛列传》
精品课件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狼烟千里乱葬岗 乱世孤魂无人访 无言苍天笔墨寒 笔刀春秋以血偿
……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血肉筑城万箭穿 盔甲染血映月光 远方胡笳催断肠 狼嚎骤起震边关
精品课件
1、汉武帝时两次出使西 域的是( )
A、张骞 B、班超 C、甘英 D、安敦
精品课件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 直接目的是( ) A、发展用西域的友好关系
_——翦伯赞
精品课件
促张进骞了通汉朝西与域西的域之意间义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密切了汉

人教2011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_29

人教2011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_29
学生用平板快速做题,并上传答案。
用平板检测能够快速检查学生的上课效果。一般是布置3-5题。
七上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课 题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授 课 人
课 时
1课时
授课时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说出淝水之战的作战双方、战争经过、影响等内容。
2.通过文字材料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助。看材料,总结
其改革内容,同时
拓展,以古鉴今。
学生思考回答。
做进一步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总结能力,成教学目标。
三.
小结
战争篇---淝水之战
交融篇---民族大交融
改革篇---孝文帝改革
小结,一方面是总结,一方面又散发学生的思维,形成子目间的联系。
四.作业
1.布置课尾平板作业,当场讲评。
2.布置课外作业,阳光学评第19课。
两步走:第一步:迁都洛阳(494年)
第二步:推行汉化政策
展示图片资料和文字材料,归纳孝文帝汉化政策措施的内容。
孝文帝改革对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以及多民族之间的关系有何启示?
交融篇
看图片:看看“胡人”和汉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总结胡汉交融的领域(饮食、服饰、生产方式和习俗等),列表表述。引申拓展: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结合材料谈谈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
第9课
课程标准:
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在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为主)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辩论关系的能力;利用表演、质疑、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历史的能力;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

通过阅读教材编制表格,增强阅读能力,学习制表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勇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

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状况:
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

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

历史课又学习了“大变革的时代”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特征)已有相当的认识。

2.学生心理特征:
初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

教材处理
教材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的规定。

标准要求虽然简单,但所涵盖的教材内容思想理论性强,社会运用性强,知识结构呈开放性,这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

为了便于该堂师生合作活动课的开展,在尊重“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作如下处理:
1.将课文“百家争鸣”子目中关于“百家争鸣”背景的阐述前置于课文开篇。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的背景阐述同样适应于孔子、老子等思想家产生的时代。

再者,原课文开篇就直接提出孔子,显得突兀,如有背景资料引入,将更能体现历史“因果关系”的学科特点,同时也便于联系学过的知识切入新课。

2.在战国“诸子百家”教材内容中,删去墨家部分。

根据课程标准,删去墨家内容属允许范围,并不会降低标准的要求。

这样做的理由是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因为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能很明确地区分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的区别。

在这节课中,阐述诸子百家内容的教学,设计为学生辩论活动,墨儒两家学说对立性不强,容易混淆,不利于辩论的开展,故删去。

课型选定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和对教材、学生知识、心理等方面的分析,课型选定为:师生合作型的活动课(一课时)。

教师的活动形式:启发、引导、归纳、小结。

学生的活动形式:分析、质疑、表演、辩论。

设计思路:
1.本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来确定课程目标及教学过程。

2.通过阅读、课外搜集资料、自制录像等,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通过课堂短剧、辩论会,重现历史情境,增强学生体验历史的感觉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合作的能力。

4.通过动手制作录像片、制作表格、搜集历史资料等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5.通过录像、课后作业等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能够经常联系、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学习、思考,体现历史为现实服务的观点。

课前准备
1.由学生自编自演孔子办学、因材施教等短剧。

2.介绍阅读《中华五千年》等有关通俗读物并印发有关儒、道、法三家学派的有关资料给学生。

将学生分成儒、道、法三个辩论小组,熟悉各学派的思想观点,作好辩论准备。

3.让有条件、感兴趣的同学组成一个历史旅游小组,游览南京夫子庙大成殿,自己讲解、自己导演、自己拍摄有关孔子的录像。

4.制作有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

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步骤:
1.投影:画谜(打一历史时期,谜底:春秋战国),由学生猜出,引出教学内容的时代背景。

2.由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归纳出: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背景):生产力发展(牛耕和铁农具的作用)→引发社会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3.推出本课课题
二.教学内容:
1.孔子:
孔子是本课的重点基础知识,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从思想和教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即孔子的“仁”、“礼”学说和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A.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理解孔子的“仁”、“礼”的思想内涵,并根据学生阅读、探讨的情况,指导学生明确“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的概念。

学生活动:①在学生阅读探讨教材有关内容的基础上,由对孔子的“仁”、“礼”思想了解较全面的学生扮演孔子,再现孔子设坛讲学的情景,并在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中,归纳出孔子的“仁”、“礼”思想内涵。

②感性认识孔子:放映学生自制录像“夫子庙大成殿一日游”。

仁: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

礼: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

B.伟大的教育家
教师活动:启发学生回忆小学社会课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并结合语文课刚刚学完的《论语十则》内容,引导学生回答出孔子在办学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相关论述,联系现实学习情况,指出孔子教育思想影响的深远性。

学生活动:学生以“因材施教”等小品表演形式,演绎、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
再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实教与学的积极影响。

2.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本课的主要内容之一,鉴于导入部分已有对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活跃背景的分析,这里着重让学生了解诸子百家中“儒、道、法”代表人物的思想内容,并通过对其思想内容的积极性和消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善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

教师活动:以图表形式(内容含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帮助学生认识孔子与百家争鸣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出儒、道、法三家的思想特征,并印发有关资料,供学生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的积极性和消极性。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首先归纳出各学派的主要思想。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相关表格,并填写。

通过讨论分析儒、道、法三派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在此基础上,分为三组,分别以儒、道、法的思想主张进行辩论,再现百家争鸣的情境。

三.课堂小结:
由教师指导(以探讨方式提出参考意见,不作最后结论)、学生参与(允许提出不同意见),从两方面进行小结:
1.诸子百家中儒、道、法三家学派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

2.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集诸子百家所长形成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源泉。

四.迁移应用(课后作业):
结合我校实际,或运用儒家思想教育观点,或运用道家自我觉悟观点,或运用法家严格惩罚观点,就校风建设问题提出你的看法。

五.评价方法: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
儒家思想,儒家主张“以德教化人民”,我觉得是正确的。

如果像法家一样强调法治,就会导致暴政,不得民心,秦朝不就是因为严刑苛法而灭亡的吗?历史上推行暴政的独夫民贼,没有一个有好下场。

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天下太平。

法家思想:治国之道,不可柔,也不可松。

既然决心要治好国,那么国家就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法律。

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

附二:学以致用:以儒、道、法三家观点谈谈你对校风建设的看法(课后作业选)
1.外法内儒建校风
2.取法古人,建设良好校风
3.“法治”是良好校风的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