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化的构成
安徽文化构成

皖江文化
绩山皖化在 溪、江的皖 县铜经总江皖 )陵济和地江 和、区,区文 滁池域其创化 州州,范造圈 市、即围的一 东巢安大物般 部湖庆体质是 。、、接文指 宣芜近化从 城湖于和远 市、现精古 (马在神到 除鞍的文现
皖江文化基本特点
古皖文化源远流长
江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异彩纷呈
皖江文化具有水文化的特点 开放创新意识浓
皖 江 文 化 具 体 内 容
政治 文化
京剧 文化
陈 独 秀 、 张 英 、 张 廷 玉
京 剧 、 黄 梅 戏
李 公 麟 、 邓 石 如
禅 宗 二 祖 、 三 祖
皖江风景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是指原徽州府属下歙县、黟县、休宁、祁门、 绩溪和婺源(今属江西省)等六县所出现的既有独特性又 有典型性的各种文化现象。徽州文化是安徽地域文化中最 成熟、最具有代表性、最典型的地域文化。
徽菜:全国八大菜系之圈
淮河文化 皖江文化 徽州文化
平原文化
中古文化
山文化
近现代文化
水文化
明清文化
尚武重义
剽悍难训
兴学重智
兴学重智
崇理重信
憨厚朴实
安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进一步挖掘安徽传统文化资源 徽文化的基础和依托 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建设安
弘扬和发展安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不利因素
淮河文化圈的主要内容
淮源文化——淮河文化圈的源头
革命文化——淮河文化的重要部分
佛道文化——重要思想文化 儒家文化——淮河文化思想支柱
淮河文化的具体表现
老子的道家文化:老子像、天静宫、道德中宫 革命战争遗址:楚汉战争地垓下(固镇)、曹操诞生地沛 国谯 (亳州)
我的家乡—安徽

地理环境 自然资源 人口民族 文化旅游 著名人物
地貌:安徽省平原、台地(岗地)、 丘陵、山地等类型齐全,可将全省 分成五个地貌区。
气候:安徽省平原、台地(岗地)、 丘陵、山地等类型齐全,可将全省 分成五个地貌区。 水文:安徽省平原、台地(岗地)、丘陵、山地等 类型齐全,可将全省分成五个地貌区。
地理环境 自然资源 人口民族 文化旅游 著名人物
—— 安徽
地理环境 自然资源 人口民族 文化旅游 著名人物
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
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产生 于淮河流域的老庄道家学 派,与儒家学说一起构成 中国传统文化两大支柱, 徽文化是明清时期最有影 响的文化流派。徽剧是京 剧的主要源流之一,黄梅 戏是中国四大戏曲门类之 一,池州的傩戏号称"戏 剧活化石",淮河两岸流 行的花鼓灯被誉为"东方 芭蕾"。
动物资源:至2012年,全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丰 富、种类繁多。有高等植物4245种,占全国种 数的14.2%,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6种,二级 保护植物25种。脊椎动物44目121科742种,占 全国种数的14.1% ,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 物21种、二级保护的70种,世界特有的野生动 物扬子鳄和白鳍豚就产在安徽中部的长江流域。 矿产资源:安徽省矿产种类较全,截至2011年, 全省已发现的矿种为158种(含亚矿种)。查明 资源储量的矿种126种(含普通建筑石料矿种), 其中能源矿种6种,金属矿种22种,非金属矿种 96种,水气矿产2种。
地理环境 自资源 人口民族 文化旅游 著名人物
地理环境 自然资源 人口民族 文化旅游 著名人物
毕昇
包拯
华佗 曹操 陈独秀 邓稼先 胡锦涛 李克强 …
我美丽的家乡,欢迎来参观!
地理环境 自然资源 人口民族 文化旅游 著名人物
安徽地域文化

一、名词解释1、《道德经》:《道德经》亦称《老子》。
老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所著的《老子》一书中。
《老子》共五千多字,故也称五千言,被后来的道教奉为经典,老子本人亦被尊为教祖。
其基本范畴是“道”与“德”,相比较起来,“道”最为基本。
2、新安理学:朱熹作为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理学体系被后世称为“朱子学”。
朱熹门生弟子众多,遍及闽中等南方地区,他们同尊朱熹并形成众多的流派,其中徽州的朱门弟子以朱熹嫡传自誉,在发明、诠释朱子学方面独树一帜,被称为新安理学。
新安理学形成于南宋,在元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于明初达到鼎盛。
新安理学一以贯之的学说宗旨、一脉相承的理学家群和鲜明的学派特征,对12世纪以后的中国哲学史和学术思想史的发展演变,以及徽州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十二平均律:明代的朱载堉大胆而彻底地扬弃了千余年来的旧律制,创造了现今世界各国都在应用的十二平均律,这是我国声学史的一项杰出贡献。
朱载堉实质上是在八度音之间分成12个音程相等的半音,顺序组成12个等程律,又叫十二平均律,如此,可以用任何一律作为主音组成各调的音阶,而且它们全音的音程都是一样的,这在乐律研究史上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十二平均律的发明比法国音乐理论家梅尔塞恩于1636年发表的十二平均律要早52年。
2、五禽戏:五禽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也是流传时间最长的健身方法之一,据说是汉代名医华佗发明的。
华佗提倡体育锻炼的方法防治疾病,吸取先秦以来导引术的精华,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姿态,创“五禽之戏”,是我国医疗体育史上的创举。
1、《苕溪渔隐丛话》:《苕溪渔隐丛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诗话集。
作者胡仔,字元任,安徽绩溪人(约1110~1170),晚年隐居浙江湖州苕溪,遂自号苕溪渔隐。
此书是胡仔穷一生之力的杰作,分前后两集,共100卷,50余万字。
涉及上百位古代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格律、掌故等。
胡仔在自序中认为“开元之李杜,元佑之苏黄,皆集诗之大成者。
浅谈安徽区域文化

浅谈安徽区域文化安徽区域文化是指安徽省特有的地域文化,包括安徽的历史、地理、民俗、艺术等方面的文化特征。
安徽位于中国东部,是华东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对安徽区域文化的浅谈。
一、历史文化安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安徽境内有许多古代遗址和文化遗产,如黄山、庐山、徽州古城等。
黄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以其神奇的山峰、石海、云海等景观而闻名于世。
庐山是中国著名的避暑胜地,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会萃地,留下了许多文化遗迹。
徽州古城是安徽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保存着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古建造,展示了徽派建造的独特风格。
二、地理文化安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特有的地理文化。
安徽位于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处,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农业资源。
安徽的地理环境为其发展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和水乡文化。
安徽的农耕文化体现在农业生产方式、农耕习俗等方面,如安徽的稻田文化、农民的农事节庆等。
安徽的水乡文化体现在水乡体面、水上交通、水上生活等方面,如安徽的古运河、古桥梁等。
三、民俗文化安徽的民俗文化是安徽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安徽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民间活动,如春节、清明节、端五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和活动反映了安徽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例如,春节是安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清明节是安徽人祭祖扫墓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到祖先的坟墓前祭拜、烧纸钱,表达对祖先的恭敬和怀念之情。
四、艺术文化安徽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如安徽的徽剧、皖剧、徽派书画等。
徽剧是安徽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其细腻的表演和优美的唱腔而受到泛博观众的爱慕。
皖剧是安徽的另一种传统戏曲剧种,以其豪放的表演和激情的唱腔而独树一帜。
徽派书画是安徽的传统艺术形式,以其细腻的线条和独特的构图而被誉为中国画坛的瑰宝。
总结:安徽区域文化是安徽省特有的地域文化,包括历史文化、地理文化、民俗文化和艺术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安徽简介

1.安徽简称“皖”:源于春秋时期古皖国,安徽省安庆市,天柱山,又称皖山。
2.徽商:徽商文化是安徽的骄傲,也是中国和世界的骄傲,300年前,古老的徽州大地上,曾经上演过一幕徽商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历史剧,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商人集团之总称(并不是指所有安徽商人)。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代有发展,明朝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
作为古代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所以能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3.A.徽商流长的原因:1、与日俱增的人口和山多地少的客观环境压力,这正如明嘉靖年间微州一村妇所说的:“吾郡在山谷,即富者无可耕之田,不贾何待。
”2、丰富的物产、便捷的水路交通刺激徽人经商;3、徽人思变精神的内部动力加上当时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外部契机。
而其三者,最主要的也是最本质的是徽人的思变精神。
正是因为他们敢于打破“重农抑商”,冲破世俗偏见,才使许多徽民变为徽商,与正是这种转变才产生了徽商的鼎盛。
B. 徽商产生条件1、古徽州处“吴头楚尾”,属边缘地带,山高林密,地形多变,开发较晚。
汉代前人口不多,而晋末、宋末、唐末及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潮,给皖南徽州送来了大量人口,人口众多,山多地少,怎么办?出外经商是一条出路。
2、丰富资源促进了商业发展。
徽商最早经营的是山货和外地粮食。
如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用于建筑、做墨、油漆、桐油、造纸,这些是外运的大宗商品,茶叶有祁门红、婺源绿名品。
外出经商主要是经营盐、棉(布)、粮食等。
3、徽文化塑造了徽商的品格—儒商,以儒家文化来指导经商。
4、明清是我国商品经济较发展的时期,明清已有资本主义萌芽,这是徽商鼎盛之时。
4.徽文化:徽州文化,是历史上的徽州(前称新安郡)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徽文化的构成与发展

!"#Βιβλιοθήκη %!&’#%()’($&)
断迁入后, 风俗由质趋文。衣冠之族躲进深山, 虽耕樵自足, 但 “ 仍注重谈吐、 风仪、 识鉴, 以诗书训子弟。于是自宋以后, 名臣 “ & 罗愿 《 ’ 形成了文风昌盛、 辈出 ” , 俗益向文雅 ” , 新安志 》 教育 发达的局面。据统计, 自宋至清, 徽州六县共建书院、 精舍、 书 屋、 书堂等 !*" 余所, 明清两代科举及第者仅徽州本籍就有举 人 ((* 人; 中进士者, 宋代 *+! 名, 明代 %(! 名, 唐代 !!* 名; 清 代中状元 #, 名, 占全国总数的 #+- (. , 名列全国第二。 著名学 者、 画家、 文学家、 数学家、 医学家更是层出不穷。如: 程大位、 汪士慎、 汪大燮、 汪道昆、 汪采白、 黄士陵、 胡适、 吴淑婧、 黄宾 虹、 吴承仕等等。 由于教育的基础扎实, 在实践中将 “ 仁、 义、 礼、 智、 信” 作为 商业伦理, 使徽商享有 “ 儒商 ” 美誉, 并在全国各大商帮中独领 风骚。此外, 书法绘画、 金石篆刻、 音乐戏剧、 数学物理等方面, 都涌现出杰出的人才, 推动了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发达的教 育, 是徽文化得以繁荣的温床。 徽文化是一种极具典型性、 辉煌性、 丰富性的地方特色文化, 为研究中国封建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实物资 料。 特别是为数众多的保存原貌完好的古村落, 保留了 ) """ 余处 的古牌坊、 古祠堂、 古民居、 古桥、 古塔、 古亭等, 成为徽文化的载 体, 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和不可再生的人文景观。
!"
安徽建筑 #$$! % &
! 徽文化与徽派古建筑 !
“ & 嘉靖 《 ’ 特色延绵不断, 婺源县志 》 至今 十家之村, 不废诵读 ” 尚有很大的影响。 徽商经济对徽州本土的反馈,对于徽州宗法社会的维系、 徽州人才的培养、村镇的建设、乃至徽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 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 徽州的思想统治和教育环境 徽州的氏族是自汉末起,尤其是晋、唐、宋末源源不断迁 入徽州的。他们迁徙之前, 家族组织严密, 皆有系统的谱牒, 门 第森严。 一个宗族是始祖繁衍下来的若干家庭的结合体。多聚居 一村, 也有的按房系分居几个村庄。各个宗族的宗规家法, 因 与不同的传统、 家风有关而各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 因为都 受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它所反映的宗法家族制度及治家原 则是共同的。特别是明、 清两朝皇帝的劝民谕旨更是奉为不可 违背的律条。一方面, 将皇帝的谕旨奉为宗族社会统治管理的 “ 最高指示 ” ,另一方面,将程朱理学奉为精神支柱和理论依 据, 徽州社会的思想由此长期禁锢其中。 程朱理学的核心是纲常伦理, 倡导 “ 三纲五常 ” , 着重强调 妇女的守节。在程朱理学的统治下,徽州社会讲究忠君孝亲、 男尊女卑、 丧制礼服、 修祠续谱、 建坊树碑。特别是大批 “ 贞女 烈妇 ” 为传统礼教而殉身, 出现了 “ 新安节烈最多, 一邑当他省 ’ 的悲惨局面。清光绪三十一年 之半 ”& 赵吉士 《 寄园寄所寄 》 & #(") 年 ’ , 徽州府建了一座 “ 孝节烈坊 ” , 集中表彰全府的孝贞 节烈女性竟达 *) """ 余人。 & 道光 《 ’, 徽州山民 “ 始愿而朴 ” , 徽州府志 》 自北方士族不
安徽文化的构成

文化 表现
3.新安画派 4.徽州篆刻 5.徽派版画 6.徽州契约
9.新安医学 8.徽州刻书 7.戏剧
其他
此外,还有徽派雕刻、徽派盆景、徽州漆器、徽州竹编、文房四 宝(徽墨、歙砚、澄心堂纸、汪伯立笔)、徽州民俗、徽州方言等, 这些都是徽派文化的重要内容。
徽骆驼 骆驼具有耐饥耐渴、忍辱负重 的品性。有人便把徽州人拼搏奋 进、百折不挠、吃苦耐劳的创业 精神比喻成骆驼精神,于是便有 了“徽骆驼”的称呼。 胡适曾为江苏溧阳新安同乡会 题写“我们是徽骆驼”和 “努力 做徽骆驼”的条幅。由于他的一 再宣传,“徽骆驼” 逐渐成了徽 州人的代称。成为徽州人顽强、 勤奋、开拓、进取的精神象征。
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 ,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宋徽宗时 改歙州为徽州,直至1987年国务 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我 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 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 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 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 等。
1.新安理学 11.徽菜 10.徽派建筑
2.徽州朴学
淮河文化在工业企业方面: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的灵魂,"乌龙集"、" 乌龙"、"乌龙酒"紧密相联,地域、文化、 产品融为一体,喝乌龙酒自然就会想到淮 滨,提起淮滨自然就会记起乌龙酒。
“改革开放30周年最具影响 力的豫酒十大名牌”。
徽文化中教育、医学、戏曲、徽菜、 徽派建筑、工艺美术等等,原来就有很好 的产业基础。而且,在古徽州的土地上, 由于文化遗存丰富,具体表现为古徽州的 人文景观随处可见,文物古迹星罗棋布, 它不仅为现今人们的文化旅游、文化交流、 文化课题研究提供了条件,而且为满足人 们对徽文化的产品和服务的需要开辟了发 展空间。
论述徽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不少于1000字。

徽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可以作为安徽文化的代表之一。
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
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现已经引起国际史学界的高度关注。
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
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屈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徽州文化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后期,封建政权、思想、文化充分高度集权和加强一体化时期形成并获得极大繁荣的区域文化,因此,它是作为一种典型的中国封建文化,封建性应是它的本质属性。
作为徽州文化基础之一的徽商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封建商帮,贾儒结合、贾仕结合、重亲谊、重乡谊等都是其封建性的具体表现;古徽州教育更是一种封建教育,其教材的选定、教程的安排、教授的目的等无不内在体现中国封建社会的内容和要求;更主要的是,作为徽州文化指导思想的程朱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其一切都是在维护和辩护于中国封建社会。
也由于徽州文化的封建性本质,因此,当历史的脚步发展到近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徽州文化随之一体化般地衰退、消亡也就必然。
徽州文化在清末以后衰退了,辉煌属于过去。
然而,曾保持兴盛几百年的徽州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是有其独特、重要的历史地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表现
淮河文化 新安文化 皖江文化
淮河文化在旅游产业方面:
1、人文资源 : 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从息县
渡过淮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开始了战略大反 攻。 “五七干校”旧址 ,革命烈士纪念碑等。
3、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舞蹈“板凳龙”、 “龙灯”耍狮和“嗨子戏”、剪纸等非物质文 化遗产,息州古谯楼传说等。 息县方言融合南 北方言特色,深受楚方言影响,独树一帜。
医学:以华佗为代表的医学
书画:如皖北的萧县,在历史上 就是著名的书画之乡,它的源起可上 溯至魏晋南北朝,而现代又出现了萧 龙士、刘开渠等艺术大师。
魏晋玄学的著名代表人物,竹林七
贤中的嵇康和刘伶都是安徽谯郡人。晚清, 寿州著名的状元孙家鼐,与翁同和同为光 绪帝师,曾任武英殿大学士,以吏部尚书 兼任管学大臣,主办了中国第一所大学, 即京师大学堂 ( 今之北京大学 ) 。近代文 坛由鲁迅倡导的“未名社”,其主要成员 除鲁迅、曹靖华外,有韦从芜、韦素园、 李霁野、台静农、李何林。均为霍邱人。 另一位著名文学家蒋光慈,同芜湖钱杏邨 ( 阿英 ) 共同创办了“太阳社”。
皖江文化由于未 能形成一个整体 ,因此在全国的 影响力都很有限 ,影响力不如新 安文化和淮河。
但旅游业、文化节等发展良好,如:安庆黄梅戏艺术节、 铜陵青铜文化节、马鞍山国际吟诗节。黄梅戏艺术,其功能 有三:弘扬黄梅戏文化、搭建经贸平台、促进市容改观。打 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三 顶“桂冠”安庆。戏剧大师曹禺曾说,“安庆是中国戏剧界 的圣地”。
文化 表现
3.新安画派 4.徽州篆刻
8.徽州刻书
5.徽派版画
7.戏剧
6.徽州契约
其他
此外,还有徽派雕刻、徽派盆景、徽州漆器、徽州竹编、文房四 宝(徽墨、歙砚、澄心堂纸、汪伯立笔)、徽州民俗、徽州方言等, 这些都是徽派文化的重要内容。
徽骆驼 骆驼具有耐饥耐渴、忍辱负重 的品性。有人便把徽州人拼搏奋 进、百折不挠、吃苦耐劳的创业 精神比喻成骆驼精神,于是便有 了“徽骆驼”的称呼。 胡适曾为江苏溧阳新安同乡会 题写“我们是徽骆驼”和 “努力 做徽骆驼”的条幅。由于他的一 再宣传,“徽骆驼” 逐渐成了徽 州人的代称。成为徽州人顽强、 勤奋、开拓、进取的精神象征。
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 ,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宋徽宗时 改歙州为徽州,直至1987年国务 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我 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 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 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 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 等。
11.徽菜
1.新安理学
Hale Waihona Puke 2.徽州朴学10.徽派建筑 9.新安医学
。 。
文学
•
桐城派的兴起是皖江地区文学乃至清代文学的最大成
就。桐城派,其深受禅宗的影响分不开。方苞的民本思想,
对中后期作家“经世致用”思想深远影响,是百年不衰的
主要原因。姚鼐“义理”“考据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论的
总结。
戏剧
• 有影响的剧种,如傩戏、青阳腔、徽剧、京剧、黄梅 戏等。贵池山民跳傩的文化心态,体现了山民崇拜自然、 乞求福祉、崇佛崇道崇巫的迷信心态,契合了山民疗治心 灵痛楚的心理需要。程长庚是“京剧之父
安徽文化不限于徽文化,至少包括了上述三大 文化圈。安徽地跨大江南北,中国的气候以淮河秦岭 为界,安徽地跨淮河南北。安徽文化是复杂的,内容 丰富的。把所有的皖文化都称为徽文化是对徽文化的 一种混淆和泛化,也是对安徽文化的误解。
安徽的文化是一个地域文化:从其方言的特点 也能看的出来。 安徽,被淮河和长江自北向南分为 三部分,皖北,江淮之间,皖南、皖北与河南山东以 及苏北交界,其文化是十足的中原文化,从其方言也 可以看出来。皖北的亳州阜阳是代表。 江淮之间, 方言以江淮官话为主,安庆是文化的代表。 皖南, 以古徽州文化最具有代表性。。还有吴越文化, 安 徽,三部分,皖南是南方的文化,皖北则是北方文化、 皖南与皖北相比,无论从方言还是习俗,都是不同的。
“改革开放30周年最具影响 力的豫酒十大名牌”。
淮河文化在工业企业方面: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的灵魂,"乌龙集"、" 乌龙"、"乌龙酒"紧密相联,地域、文化、 产品融为一体,喝乌龙酒自然就会想到淮 滨,提起淮滨自然就会记起乌龙酒。
徽文化中教育、医学、戏曲、徽菜、 徽派建筑、工艺美术等等,原来就有很好 的产业基础。而且,在古徽州的土地上, 由于文化遗存丰富,具体表现为古徽州的 人文景观随处可见,文物古迹星罗棋布, 它不仅为现今人们的文化旅游、文化交流、 文化课题研究提供了条件,而且为满足人 们对徽文化的产品和服务的需要开辟了发 展空间。
起源
皖江文化历史悠久,前推至新
石器时代的薛家岗文化,后经西周 古皖国、秦代衡山郡、东汉庐江郡 、南宋安庆城,直到1667年安徽 建省,绵延不断。
地域 表现
皖江地区是指长江流域安徽段两岸地区
,覆盖地域涉及现行行政区划的沿江8市,即:安 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巢湖、宣城(除 绩溪县)和滁州市东部。皖江地区的历史文化源远 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皖江地区就有猿人活动的 遗迹;如和县猿人遗址等。在新石器时代,皖江地 区的遗迹更多;如薛家岗遗址天宁寨遗址等。自先 秦至现今,皖江文化就没有中断过,因此皖江地区 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徽文化
概要
文化表现
代表人物、 流派
诞生于豫皖苏交界处,与黄
河文化、楚文化、吴文化并立而 又互相渗透。从春秋后期至秦汉 的诸子百家,大半产生于淮河流 域。
淮南学派:今安徽境内有老子、 庄子、管子 ( 即管仲 ) ,汉代以降,刘 安及其宾客所形成的淮南学派
文学: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 文 学;即曹操、曹丕、曹植。
安徽文化不限于徽文化。
文
更不等同于徽文化。而是包含
了淮河文化、 桐城文化、新安
科
化
文化 ( 亦称徽文化 ) 在内的内 容丰富、地域广阔、南北兼容
的文化 。
百
安徽省是清朝康熙六年才成立的一个
省。虽然以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命名,但其管辖
区域远不止于江南,而是远及江北乃至淮河以北
。大江东去,淮河奔流,把安徽全省切割为淮北 、江淮、江南三大区域。
佛教 • 九华山佛教文化不是原始佛教的文化,而是吸纳儒家、 道家、海外和世俗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新安文化,核心是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 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与安徽文 化。 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徽州文化是
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 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 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 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 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 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皖江文化
皖江文化是以安庆、桐城为中心,由安庆土著的古皖 文化和来自江西及徽州移民的朱子信仰碰撞和融合而 形成。 皖江文化应包括以安庆为中心的古楚文化(古皖文化 )、桐城文化,以及受这两种文化与微弱徽州文化交 叉影响的沿江池州、铜陵、宣城、芜湖、马鞍山地区 。 皖江文化指从远古到现在皖江地区的总体文化,皖江 文化区的范围大体接近于现在的皖江经济区域,即芜 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宣城(除绩 溪)和滁州市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