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从众心理研究的实验设计

合集下载

隐形的绳子从众实验报告

隐形的绳子从众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为了获得群体认同或避免群体排斥,而倾向于与群体中其他成员保持一致的行为。

这种心理现象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对于理解个体行为、群体动态以及社会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隐形绳子”实验,探究个体在群体压力下的从众行为,分析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并探讨如何减少不必要的从众现象。

二、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采用实验室实验法,将参与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

实验组参与者被要求参与一个看似简单的平衡实验,控制组则不参与。

2. 实验材料:隐形绳子、平衡板、秒表、记录表等。

3. 实验步骤:(1)实验前对参与者进行随机分组,并告知实验目的。

(2)实验组参与者进入实验房间,进行平衡实验。

实验者在一旁观察,并在适当时候向参与者展示“隐形绳子”。

(3)控制组参与者同样进入实验房间,但不进行平衡实验,而是观看实验组参与者的实验过程。

(4)记录两组参与者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平衡实验的时间、是否跟随“隐形绳子”等。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实验组参与者平均平衡实验时间为60秒,其中78%的参与者跟随“隐形绳子”进行实验。

(2)控制组参与者平均观看时间为90秒,没有参与者主动尝试平衡实验。

2. 结果分析:(1)实验组参与者由于受到“隐形绳子”的影响,更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这表明群体压力对个体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2)控制组参与者没有参与实验,因此没有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从众行为较低。

四、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1. 群体规模:群体规模越大,个体从众行为越明显。

这是因为个体在群体中更容易感受到压力,从而产生从众行为。

2. 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越高,个体从众行为越强烈。

这是因为群体凝聚力使个体更加依赖群体,从而更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3. 个体特征:个体的人格特征、价值观、认知水平等都会影响从众行为。

例如,外向、自信、价值观多元化的个体从众行为较低。

五、减少从众现象的措施1. 提高个体认知水平: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个体对从众行为的认识,增强个体抵制群体压力的能力。

从众的实验报告

从众的实验报告

从众的实验报告从众的实验报告引言: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网络中。

在这个网络中,我们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人的影响,而从众行为就是其中一种常见的现象。

本实验旨在探究从众行为的原因和影响,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复杂性。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了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方法,即“孤立实验”。

参与者被告知他们将参与一个关于视觉感知的实验,而实际上,实验的重点并不在于视觉感知,而是观察参与者的从众行为。

实验过程:实验室内放置了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同时还有一台电视。

参与者被告知,他们需要观看一段短视频并回答相关问题。

然而,实验的关键在于参与者并不知道其他观察者实际上都是实验人员,他们已经事先安排好了他们的反应。

结果:在实验中,参与者被告知观看的视频是一段无关紧要的内容,然而,其他实验人员在观看视频时故意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例如大笑或惊讶。

结果显示,大多数参与者在观看视频时也会模仿其他实验人员的情绪表达,即使他们对视频内容并不感兴趣。

讨论:从众行为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可以被解释为人们试图适应社会规范和期望的一种方式。

在本实验中,参与者被动地模仿其他实验人员的情绪表达,这表明他们希望与他人保持一致,以避免被认为是异类或不合群。

从众行为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社会认同:人们希望被接受和认同,因此他们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和情感表达。

2. 群体压力:在团体中,个体往往受到来自他人的压力,他们会担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群体的期望,从而选择从众。

3. 不确定性减少:当个体面临不确定的情境时,他们往往会依赖他人的意见和行为,以减少自己的不确定感。

从众行为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1. 社会规范的形成:通过从众行为,人们共同遵循一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从而形成了社会的道德和价值观。

2. 群体行为的强化:当一个人选择从众时,其他人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形成了群体行为的强化效应。

3. 个体创新的抑制:从众行为可能抑制个体的创新和独立思考,因为个体更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放弃自己的观点。

校园从众实验报告

校园从众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从众现象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指个体在面对群体压力时,为了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或者为了避免被孤立,而选择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行为或态度。

校园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从众现象同样普遍存在。

为了探究校园从众现象的规律和特点,我们设计并实施了一项校园从众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校园从众现象的普遍程度和表现形式;2. 探究校园从众现象的影响因素;3. 分析校园从众现象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4. 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提供参考。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某高校10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生50名,女生50名,年龄在18-22岁之间。

2. 实验设计: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1)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从众行为,以及从众行为的频率和原因。

(2)现场实验:设计一个模拟情境,观察学生在情境中是否表现出从众行为。

3. 数据收集: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实验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1)从众行为频率: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学生表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过从众行为,其中30%的学生表示经常从众,50%的学生表示偶尔从众。

(2)从众行为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从众行为的主要原因包括:追求认同感(60%)、避免被孤立(40%)、习惯性从众(30%)和其他原因(10%)。

2. 现场实验结果分析在模拟情境中,实验结果显示,有70%的学生表现出从众行为,其中60%的学生在实验初期表现出从众行为,10%的学生在实验后期改变了自己的行为。

3. 影响因素分析(1)群体规模:群体规模越大,从众现象越明显。

实验结果显示,在人数较多的群体中,从众行为的发生率较高。

(2)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越强,从众现象越明显。

实验结果显示,在凝聚力较强的群体中,从众行为的发生率较高。

(3)个体心理素质: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更容易表现出从众行为。

社会从众实验报告

社会从众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从众心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一直是心理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

它指的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选择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或态度。

为了探究从众心理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我们设计并实施了一次社会从众实验。

二、实验目的1. 探究从众现象在现实社会中的普遍性和表现。

2. 分析影响从众心理的主要因素。

3. 探讨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自然实验法,选取了我国某大学的一年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2. 实验步骤(1)准备阶段:首先,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随机分组。

每组学生10人,共分为10组。

每组学生在准备阶段需完成一份问卷调查,了解其从众心理倾向。

(2)实施阶段:将每组学生带到实验现场,即一个封闭的教室。

实验过程中,由实验者引导,让学生完成一系列任务,观察其从众行为。

(3)总结阶段:实验结束后,收集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3. 实验工具(1)问卷调查:用于了解学生的从众心理倾向。

(2)实验观察记录表:用于记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从众行为。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从众现象的普遍性实验结果显示,在实验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从众行为。

例如,在回答问题、选择答案、完成任务等方面,他们都倾向于与大多数同学保持一致。

2. 影响从众心理的因素(1)群体规模:实验结果显示,群体规模越大,从众现象越明显。

当群体人数达到一定程度时,个体更容易放弃自己的意见,选择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2)群体一致性:实验结果显示,群体成员意见越一致,个体从众的可能性越大。

当群体成员意见分歧较大时,个体从众的可能性降低。

(3)个体性格:实验结果显示,性格内向、敏感的学生更容易从众。

相反,性格外向、独立的学生从众的可能性较小。

3. 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1)积极作用:①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从众心理使得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遵守规范,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从众心理实验实验报告

从众心理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从众心理,又称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影响或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言论、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

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对社会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

为了探讨从众心理的成因和表现,我们设计并实施了一次从众心理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从众心理的成因和表现。

2. 探讨群体压力对个体决策的影响。

3. 分析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随机选取5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25名,女性25名。

2. 实验材料:一张画有一条标准线段和三条比较线段的卡片。

3. 实验过程:(1)将实验对象分成10个小组,每组5人。

(2)向每个小组展示一张画有一条标准线段和三条比较线段的卡片。

(3)要求小组成员分别判断哪条比较线段与标准线段等长。

(4)在实验过程中,安排一名实验助手故意给出错误答案,观察其他小组成员的反应。

(5)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共有25名实验对象(男性)在至少一次实验中选择了与实验助手相同但错误的答案,占总人数的50%。

而25名实验对象(女性)中,有20名选择了与实验助手相同但错误的答案,占总人数的80%。

2. 实验分析:(1)从众心理的成因:实验结果表明,从众心理的产生与个体性别、性格、教育背景等因素有关。

在本实验中,女性从众现象更为明显,可能与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有关。

(2)群体压力对个体决策的影响:实验助手故意给出错误答案,使小组成员产生从众心理。

这表明,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容易放弃自己的观点,选择与大多数人一致的答案。

(3)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双重作用。

一方面,从众心理可以使个体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环境;另一方面,从众心理容易导致个体盲目跟从,忽视自身判断,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五、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群体压力对个体决策具有显著影响。

从众心理实验的实验报告

从众心理实验的实验报告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影响或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言论、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

为了探究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我们设计并实施了本次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从众心理在群体中的表现;2. 探究个体在群体压力下的心理变化;3. 分析从众心理对个体决策的影响。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我校大学生50名,随机分为5组,每组10人。

2. 实验材料:设计一套判断题,题目内容涉及日常生活、社会热点等,确保题目难度适中,且答案明显。

3. 实验步骤:(1)实验前,向实验对象说明实验目的和规则,确保他们了解实验过程。

(2)将实验对象分成5组,每组进行一次实验。

(3)每组选择一个组长,负责组织组员进行答题。

(4)每组随机抽取一张答题卡,开始答题。

(5)在答题过程中,每组组长故意给出错误答案,观察其他组员是否受到影响,改变自己的答案。

(6)记录实验数据,包括组员改变答案的人数和次数。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在5组实验中,有4组组员在组长给出错误答案后,改变了自己的答案,占总人数的80%。

2. 从改变答案的组员中,有60%的组员改变答案的次数超过2次。

3. 实验数据表明,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从众心理较为明显。

1. 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容易放弃自己的观点,保持与群体一致。

2. 从众心理对个体决策有一定影响,可能导致个体在判断和决策时失去独立性。

3. 为了提高个体在群体中的独立性,需要加强个体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个体在面对群体压力时的应对能力。

六、实验启示1.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认识到从众心理的存在,学会独立思考,不盲目跟从他人。

2. 在团队协作中,要尊重个体差异,发挥团队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3. 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在面对群体压力时的独立性和决策能力。

七、实验局限性1. 实验对象仅限于我校大学生,可能无法代表其他群体。

阿希从众实验的实验报告(3篇)

阿希从众实验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受到影响时,其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为了研究从众现象的具体表现、产生及其原因,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Solomon Asch)在1951年设计并实施了一项经典的心理学实验——阿希从众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从众现象在个体心理活动中的表现。

2. 探究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

3. 分析从众现象对个体决策和行为的影响。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2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2. 实验材料:18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有比较线条。

3. 实验程序:(1)实验者向被试介绍实验目的和规则,告知被试他们将进行一系列的线段比较判断实验。

(2)被试进入实验室,发现已有5名假被试坐在那里,真被试坐在第6个位置。

(3)实验者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

判断共进行了18次。

(4)实验开始前几次判断,大家都一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从第7次开始,假被试故意作出错误的选择,实验者开始观察其被试的选择是独立还是从众。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独自判断时,被试正确率超过98%。

2. 在12次测验中,平均约1/3的次数附和错误的答案,76%的被试至少有一次做了从众的判断,只有24%的被试自始至终没有从众。

3. 实验结果显示,从众现象在个体心理活动中普遍存在,大部分个体在面对群体压力时,会选择从众。

4. 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1)个体渴望被群体接纳,避免被孤立;(2)个体为了追求认同感,愿意放弃自己的观点;(3)个体为了减少心理压力,避免承担责任。

五、实验结论1. 阿希从众实验表明,从众现象在个体心理活动中普遍存在,大部分个体在面对群体压力时,会选择从众。

2. 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个体渴望被群体接纳、追求认同感和减少心理压力。

3. 从众现象对个体决策和行为的影响:(1)可能导致个体放弃自己的观点,盲目跟从群体;(2)可能使个体在面对困难时缺乏独立思考,容易受到外界干扰;(3)可能使个体在面对挑战时缺乏自信,不敢坚持自己的立场。

从众心理实验报告

从众心理实验报告

从众心理实验报告概述本文旨在介绍一项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即从众心理实验。

通过对参与者的观察和测量,研究者揭示了人们在群体中产生从众行为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

本实验报告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介绍:实验背景、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和讨论。

实验背景从众心理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斯纳什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

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个体在面对群体压力时的行为变化。

实验过程中的参与者通常是被告知是一项关于视觉觉察力的实验,然而实际上却是测试他们对社会影响的反应。

实验设计1.实验设备:实验室环境、一个被测者和一群合作者(实际上是与被测者合谋的研究者)。

2.实验步骤:–被测者进入实验室,并被告知他们将参与一个视觉觉察力测试。

–被测者和合作者一起坐在一排,被告知需要根据一组图像中的线的长度,判断它们与标准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实验开始时,合作者首先回答问题,然后被测者逐个回答。

–在一些特定试验中,合作者会故意给出错误的答案,以看被测者是否会从众,即选择与合作者一致的错误答案。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的数据和观察,研究者发现了以下结果: 1. 大约70%的被测者在至少一次试验中选择了明显错误的答案,即从众行为。

2. 从众行为的频率和合作者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即当合作者人数增加时,被测者更容易从众。

3. 从众行为的程度受到被测者对合作者的信任程度的影响,被测者更容易从众,当他们相信合作者比自己更了解任务。

讨论从众心理实验揭示了人们在群体中产生从众行为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

这些结果可以解释为社会压力和个体渴望获得社会认可之间的冲突。

实验中的结果也与现实生活中的从众行为相吻合,例如在购物决策、时尚潮流和舆论引导中,人们往往会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

尽管从众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群体思维和缺乏创新,但它也具有积极的一面,例如促进社会凝聚力和群体合作。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了解从众行为的心理机制,以便在必要时更好地引导和管理群体。

结论通过从众心理实验,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个体在面对群体压力时的行为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群众随地丢垃圾的从众心理的研究
一、摘要
从众行为表现在方方面面,工作中、生活中、学习中,都有所表现,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

这是指作为受众群体中的个体在信息接受中所采取的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和行为的对策倾向。

本实验将采用采访以及问卷的方法对安徽师范大学的学生进行随地丢垃圾的从众心理的实验研究。

关键词:从众行为从众心理随地丢垃圾
二、引言
从众效应是指人们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作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

比如有危险逃生的时候,很多人跟着在跑的群众跑,有些人甚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还比如“流行歌曲”、“流行音乐”、“新书热”等。

有时候,从众效应会为我们带来好处甚至救命就像第一个例子;不过有些时候从众效应带来的就是不好的影响了,就像第二个例子,有时候会对那些真正富有独创意的作品加以拒绝,从而挫伤少数传播者探讨真理的积极性。

本实验就将研究群众随地丢垃圾的从众心理。

对此,我们提出以下问题:
(1)身边随地丢垃圾的人数越多或地上垃圾越多时,人们是不是更容易丢垃圾?
(2)在公共场所,身边有人的时候人们是否更不容易随地丢垃圾,
选择丢到垃圾桶里或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再丢?
实验目的:(1)研究人们在随地丢垃圾时的从众效应。

(2)了解从众效应的弊端。

实验假设:(1)当群众身边随地丢垃圾的人数越多或地上垃圾越多时,他们更容易丢垃圾。

(2)人们身边有其他人(陌生人)的时候更不容易随地丢垃圾。

三、研究方法
1、被试
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的教科院及物电学院的2013级的学生。

要求被试诚实地进行实验。

表一被试人数数据
物电男物电女教课男教课女人数/人
百分比
2、变量及变量控制
自变量:被试身边的人的多少及是否随地扔垃圾。

因变量:被试是否丢垃圾。

额外变量:(1)采访环境及被试做问卷的环境【尽量选择相对安静,人少的环境】。

(2)被试是否诚实回答或答题【实验前选择自愿参加
并答应诚实地进行实验的被试】。

3、实验程序
(1) 实验前:我们小组有六人。

一位负责制作问卷(约为20道题,有“A——完全不同意,B——较不同意,C——不确定,D——较同意,E——完全同意”等五种选项);两位负责发放及收回问卷;两位负责采访(询问两个问题,皆为以“是,否”回答的问题),剩下的一位负责数据分析。

(2) 实验中:负责发放及收回问卷的两个组员一位去物电学院,一位去教科院;两位负责采访的组员也是一位去物电学院,一位去教科院。

(3) 实验后:将采访和问卷得到的数据整理好,进行分析。

四、研究结果
1、原始数据呈现
表二采访数据记录
问题一问题二
是否是否
男/人
女/人
表三问卷数据记录
A B C D E
男女男女男女男女男女
T1
T2
T3
T4
T5
T6
T7
T8
T9
T10
T11
T12
T13
T14
T15
T16
T17
T18
T19
T20
【注:“T1,T2,T3......”为题号,即“问题1,问题2,问题3......”“A、B、C、D、E”为五种选项】
2、数据分析
将数据整理好后输进SPSS V21.0中进行相关性分析。

五、讨论
1、本实验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被试可能会受到采访人员性别的影响。

因为一般人都不愿在异性面前展现不好的方面。

(2)被试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因为旁边有认识的人的时候,比较可能做不到完全诚实。

(3)问卷结果不够准确。

因为可能有人会随便进行勾选,没有认真对待。

2、本实验的意义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认识到从众行为具有双面性,我们不能盲目从众,同时也了解到自己的行为同样可以影响到其他人。

这个实验对其他人也有教育作用。

为大家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及环境的改善都做出了贡献。

六、预期研究结论
我们预期假设(1)、(2)都是成立的,即当群众身边随地丢垃圾的人数越多或地上垃圾越多时,他们更容易丢垃圾,而他们身边有其他人(陌生人)的时候更不容易随地丢垃圾。

七、参考文献
1、《社会心理学》金盛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实验心理学》孟庆茂、常建华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3、《SPSS for Windows》张奇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4、《心理学实验的数据分析》仲晓波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