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的相关实验设计

合集下载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引言:实验心理学是通过科学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是进行实验研究的基础,它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假设、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等环节。

本文将以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为主题,探讨实验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设计要点。

一、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是实验设计的起点,它明确了实验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在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中,实验目的通常涉及对特定心理现象的探究、心理机制的解释或心理干预效果的评估等。

在确定实验目的时,需要充分考虑实验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确保能够得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结论。

二、实验假设实验假设是对实验目的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它是实验设计的重要基础。

实验假设应该具备明确性、可测性、可操作性和可验证性。

在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中,实验假设通常包括原假设和备择假设,通过对比两个假设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实验效果的显著性和可靠性。

三、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实验心理学实验的核心环节,它决定了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数据收集方式。

在实验设计中,需要考虑实验的独立变量和依赖变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实验材料和实验过程的规范等因素。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应该尽量遵循科学原则,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四、实验操作实验操作是实验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它包括实验条件的确定、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流程的安排和实验人员的培训等环节。

在实验操作中,需要保证实验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尽可能排除干扰因素,确保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五、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实验心理学实验结果的统计和解释过程,它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科学推断。

在数据分析中,需要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和工具,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推论性统计,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和相关性。

数据分析的结果应该客观、准确地反映实验结果,为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是进行实验研究的基础,它通过明确实验目的、建立实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操作和分析实验数据,来探索和解释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规律。

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方法

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方法

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方法1.预实验设计:预实验设计是最简单的实验设计方法之一,用于初步检验因果关系。

在预实验设计中,没有控制组,只进行一组实验,通过对相对较小的样本进行测量和操纵自变量,来评估因变量的变化情况。

预实验设计通常仅用于提出假设,而不用于证明因果关系。

2.随机对照实验设计:随机对照实验设计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之一、在这种设计中,研究者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组和对照组。

实验条件组接受特定的自变量操纵,而对照组不接受操纵。

研究者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因变量测量结果,来确定自变量对因变量是否产生影响。

3.重复测量实验设计:重复测量实验设计是一种用于评估个体变异的实验设计方法。

在这种设计中,每个参与者都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接受多次测量,以评估因变量在不同操纵条件下的变化。

这种设计方法可增加实验的内部效度,并减少由于个体差异引起的误差。

4.配对实验设计:配对实验设计用于解决个体差异和实验随机分组引起的偏倚问题。

在这种设计中,参与者被配对成对,并且每对配对中的一个被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另一个被分配到对照组。

通过在相同的偶数个体对中操纵自变量,配对实验设计能够消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研究的可靠性。

5.交叉设计:交叉设计是一种特殊的实验设计方法,通过在参与者中操纵多个自变量,并在不同的时间点上重复测量因变量,来评估自变量之间的交互效应。

交叉设计具有高度内部效度,并且可以减少参与者间的差异。

总之,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通过系统地操纵和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从而可以得出关于心理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结论。

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法可以根据研究的特定目的和实验条件进行选择和应用。

心理学实验设计

心理学实验设计

选择的问题是:计算机键盘与水平面可有三种倾斜度:0度、10度和15度,试设计一项实验来证明,哪一种倾斜度最有利于输入字符。

实验设计一:单因素被试内设计1.提出假设:在计算机和水平面之间的三种倾斜度中,0度,10度和15度中,打一段相同的材料(使用相同的语言),在完成任务以后,比较一下哪种任务完成的时间是最少的,假设倾斜1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最少的。

2.被试筛选被试:在对被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

在进行最后的测试之前,要对每个被试进行测试。

让所有被试在同一个房间里进行,给他们500字的中文文字,在最后的结果中筛选出在3-4分钟内完成的被试,这样能够排除掉打字技术对成绩的干扰。

其中选出被试10名,每个被试依次接受三个水平的实验处理(0度,10度和15度)。

单因素被试内被试分配图3.实验材料3台配置一样的电脑,分别是:0度,10度和15度。

分别给被试呈现不熟悉的材料,避免对材料有熟悉度,每段文字500字。

4. 实验程序(1) 把被试统一安排在指定教室进行,事先不需要太多的交流。

(2) 指导语: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文字输入的测试。

在屏幕中央将会出现一篇文字,请您以最快的速度输入文字。

在我说开始后,大家可以开始了。

(3)电脑自动记录被试完成的时间。

(4)进行数据分析。

实验设计二:单因素被试间设计1.提出假设:在计算机和水平面之间的三种倾斜度中,0度,10度和15度中,打一段相同的材料(使用相同的语言),在完成任务以后,比较一下哪种任务完成的时间是最少的,假设倾斜1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最少的。

2.被试筛选被试:筛选被试:在对被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

在进行最后的测试之前,要对每个被试进行测试。

让所有被试在同一个房间里进行,给他们500字的中文文字,在最后的结果中筛选出在3-4分钟内完成的被试,这样能够排除掉打字技术对成绩的干扰。

其中选出被试45名。

每个被试分别接受三个水平的实验处理(0度,10度和15度)。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五、研究内容
1.问卷调查:包括人口学资料、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源等。
2.行为实验:设计实验任务,观察和记录特定心理现象的行为表现。
3.心理测量: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工具,如焦虑量表、抑郁量表等,评估心理现象。
4.数据分析:探讨各组间的差异,分析影响特定心理现象的因素。
六、预期成果
1.揭示特定心理现象的群体差异及其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
3.伦理问题:保护研究对象隐私,遵循伦理原则。
4.实验偏差:采用双盲设计,控制实验条件,减少偏差。
九、总结与展望
本实验设计方案旨在深入探讨特定心理现象,为心理健康领域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精细的数据分析和合理的成果应用,预计将对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实践产生积极影响。同时,本方案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了研究框架和方法论参考。
二、研究目的
1.描述并比较特定心理现象在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业背景人群中的差异。
2.探究影响特定心理现象的主要心理社会因素。
3.为心理干预策略和心理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选取我国城市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样方法,计划招募800名成年人。
2.实验方法:采用实验心理学研究方法,结合问卷调查、行为实验和心理测量技术。
(2)青年女性组(年龄:18-35岁,性别:女)
(3)中年男性组(年龄:36-55岁,性别:男)
(4)中年女性组(年龄:36-55岁,性别:女)
4.实验流程:
(1)发放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生活状况、心理状况等。
(2)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特定心理现象的表现。
(3)使用心理测量工具,评估研究对象的特定心理现象水平。
2.构建特定心理现象的影响因素模型。

心理学的实验设计及其分析方法

心理学的实验设计及其分析方法

心理学的实验设计及其分析方法心理学实验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内在机制的有效手段。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实验设计及其分析方法。

一、设计心理学实验的步骤1.确定实验问题设计心理学实验前,需要确定实验问题。

实验问题应该是明确、具体并且有相关性的。

例如,我们想研究孤独对人类行为的影响,那么我们可以设定以下实验问题:孤独是否会导致人类行为的改变?2.制定假设在确定实验问题后,接下来需要制定假设。

科学研究的基础是假设检验,实验设计也不例外。

假设是对研究问题的预测性陈述。

例如,我们可以假设孤独会导致人类行为的改变。

3.选择实验参与者实验设计需要选取参与者。

参与者可以是来自社会各层面的人群,但是需要注意一些基本的特征和标准:要有代表性,要有可比性,要尽可能控制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因素。

4.制定实验材料实验材料是心理学实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实验材料应该是根据实验假设和预测研究问题设计的,一般包括任务、量表、仪器、现象的记录等等。

5.随机分组心理学实验中,随机分组是很重要的一环。

随机分组可以控制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并增加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如通过随机分组来消除参与者或环境的个体差异,增加实验效度等等。

6.进行实验在进行实验时,需要尽量保证实验的可控性。

实验者需要在实验开始前清晰地说明实验目的和参与者的权利,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对参与者进行保护。

同时,实验者需要仔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二、心理学实验数据分析方法1.测量手段的应用数据分析要依据测量的数据来进行,所以选择适当的测量手段非常必要。

心理学实验中常用的测量手段包括问卷调查、观察、实验、统计等等。

2.研究方法的选择心理学实验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如实验组对照组对比法、事例对比法、交叉设计法。

每种方法都有特点,需要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和研究目的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3.数据分析的处理方法数据分析的处理方法有很多,如抽样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检验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等。

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方法

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方法

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方法心理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方法心理学实验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的有效手段,它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背后的机制。

在进行心理学实验时,正确的设计和实施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心理学实验设计和实施方法。

一、实验设计方法1. 实验目的确定在进行心理学实验之前,首先要明确实验的目的。

实验目的应该明确、具体,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或者问题。

2. 变量选择实验中有两种主要的变量,即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实验者有意操作和改变的变量,而因变量是实验者观察和测量的变量。

在实验设计时,需要选择适当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以便研究相关的心理现象。

3. 实验组和对照组设置在实验设计中,常常需要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接受特定的处理或介入,而对照组则接受标准条件下的处理或介入。

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可以判断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是否是由实验处理或介入引起的。

4. 随机分组和对照为了避免实验结果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通常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这样可以保证两组之间的差异是由实验处理或介入引起的而非个体差异导致的。

5. 实验材料和任务设计根据实验目的和研究问题,设计合适的实验材料和任务。

实验材料和任务应具有一定的标准化,以确保实验条件的一致性,并且能够准确地测量所要考察的心理现象。

6. 控制变量在实验进行过程中,需要控制一些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变量,以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这些变量称为控制变量,可以通过在实验设计中加入额外条件或使用随机分配的方法进行控制。

二、实验实施方法1. 实验前的说明和知情同意在实验开始之前,需要向参与者提供必要的实验说明,并获得他们的知情同意。

实验说明应包括实验的目的、程序、可能的风险和福利等信息,以确保参与者了解实验的性质并自愿参与。

2. 实验环境的准备在进行实验时,需要准备适当的实验环境,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实验心理学的相关实验设计

实验心理学的相关实验设计

实验心理学的相关实验设计
实验一:情绪和记忆的相关性研究
实验目的:研究受试者的情绪对记忆能力的影响
实验方法:实验将由20名受试者组成,他们将被要求观看20张图片,每张图片展示不同的情绪,例如开心,伤心,害怕,厌恶等等。

每个受试者将被分配到两个组,一个组接受情绪暗示,另一个组没有
接受情绪暗示。

再次检查受试者时,如果有任何受试者表现出明显的情绪
反应,则将被移出试验组。

实验步骤:
1.首先,受试者被要求填写一份关于他们自身的抑郁情况的问卷,以
便对受试者的情绪状态进行初步评估。

2.其次,受试者将按照实验条件观看20张图片,每张图片将展示不
同的情绪,受试者可以选择是否受到情绪暗示,如果受试者选择了被情绪
暗示,则受试者将被要求观看暗示的图片;如果受试者不受情绪暗示,则
受试者将被要求观看每个图片一次。

3.接下来,受试者将被要求在观看过这些图片后对这些图片的细节进
行回忆。

4.最后,受试者的记忆细节将被记录,以便与初步评估的情绪和暗示
的情绪进行比较,以及他们的记忆能力是否受到情绪影响。

实验预期:
预期结果:在本次实验中。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篇一: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一、母亲与自我:文化对自我参照的影响对美国人与中国人的fmri研究发现,当要求这两组被试对一系列人格形容词判断是否适合用来形容个人、母亲还是他人时,发现在判断为自我时减去判断为他人时,中国被试与美国被试在腹侧前额叶与扣带回都有显著的激活,也就是说中美被试关于自我的认知可能都定位在相同的脑区。

但是对中国被试来说,自我与母亲条件的激活程度没有差异;而对美国被试来说,自我与母亲的激活程度有显著差异。

可以做一个不是那么严谨的推测:在神经机制上,中国人的自我与母亲是在一起的并且与他人区别开来的,而美国人则将自我独立出来。

还有其他研究发现,中国人将包括母亲、父亲、好朋友在内的关系亲近的人都纳入自我参照的系统,属于互倚型的自我结构(interdependet construal of self)而西方人则不会把这些人纳入到自我中,属于独立性的自我结构(independent construal of self)。

二、整体思维(holistic)与分析思维(analytic)这个实验所用的被试是美国人和日本人,要求被试看一段20秒的动画片段,如上图,然后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是什么。

被试的描述中所说的第一句话作为被试是先注意到突出的目标(salient objects)还是背景的指标。

结果发现美国人最先提到目标的频率远比日本人多,而日本人更多地首先注意到背景。

并且日本人也比美国人更容易注意背景与主体的关系。

这也意味着两种不同的特征捆绑策略,将特征单独识别并进行序列加工,还是把不同的特征捆绑在一起识别。

以日本人为代表的东亚人显然更倾向于后者,这是一种整体思维的表现,而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则倾向于独立加工,是一种分析思维的表现。

东亚人的这种整体思维还体现在一些东方特有的学问上,比如周易,比如风水。

参考文献:han, s., northoff, g. (2008). culture-sensitive neural substratesof humancognition: a transcultural neuroimaging approach.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9(8), 646-654.masuda, t., nisbett, r. e. (2001). attending holistically versus analytically:comparing the context sensitivity of japanese and america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81(5), 922.nisbett, r.e., masuda, t. (2003). culture and point of view.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00(19),11163-11170.出版社. 324-328.——————————————————03.28 更新一下——————————————————三、本族效应(own-race effect)与异族效应(other-race effect)本族效应是指个体对本族面孔总是比不熟悉的异族面孔有更好的再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设计一个多因素实验,要求有一个自变量与语言有关,一个与自变量与语言无关,分别说明:
(1)你研究的问题;
(2)自变量;
(3)因变量;
(4)变量控制;
(5)实验材料的处理;
(6)实验过程;
(7)数据的统计处理。

答:(1)我研究的问题是:年龄与文章主题熟悉度对小学儿童阅读理解的影响。

(2)自变量
①年龄(被试间变量),分三个水平:8岁(小学一年级儿童)、10岁(小学三年级儿童)、12岁(小学五年级儿童);
②文章主题熟悉度(被试内变量),分两个水平:熟悉(和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文章,如描述游乐园的文章)、不熟悉(儿童很难接触领域的文章,如论述某个生僻物理原理)。

(3)因变量
因变量为阅读理解成绩,对被试回答文章后选择题的情况进行评分,每道题答对计1分,答错或未答计0分,共30 题,满分为30分。

每位被试的得分即阅读理解成绩。

(4)变量控制
①儿童性别,控制方法:在同一个年龄选择同样数量的男生、女生;
②儿童智力水平,控制方法:排除智力水平太高或太低的儿童(教师评定);
③文章字数,控制方法:全部选择字数在400左右的文章,字数变动在20字之内;
④生字水平,控制方法:将生字控制在5~10个,生字指超出小学语文大纲的汉字。

(5)实验材料
①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文章3篇,每篇400字左右,包含生字5~10个每
篇文章后有5道针对文章内容的选择题,四选一,由五位资深语文教师共同编制;
②儿童很难接触领域的文章3篇,每篇400字左右,包含生字5~10个每篇文章后有5道针对文章内容的选择题,四选一,由五位资深语文教师共同编制。

(6)被试选择、材料分配与实验过程
共60人。

每个被试均阅读全部的6篇文章,阅读完每篇文章都要完成文章后的选择题,共限时40分钟,文章呈现的顺序在被试间按照拉丁方进行平衡。

(7)数据的统计处理
①数据整理:删除得分在平均数上下三个标准差之外的被试数据;
②描述统计分析:计算出6个处理水平结合下被试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③方差分析:使用SPSS软件分析主效应和交互作用。

如果因素一(年龄)主效应显著,再进行事后检验,判断差异主要存在于哪两个或三个因素之间。

然后结合描述统计分析,得出显著大于或显著小于的结论。

如果因素二(文章主题熟悉度)主效应显著,则可结合描述统计分析,得出显著大于或显著小于的结论。

如果两因素交互作用显著,则分两个方向进行简单效应检验:在年龄三个水平上,分别对熟悉度两个水平之间差异的显著性进行检验,考察在年龄的哪一个或哪几个水平上,熟悉度不同的文章差异显著;也可以在文章主题熟悉度的两个水平上,分别对年龄三个水平之间差异的显著性进行检验,考察在主题熟悉度的哪一个或两个水平上,不同年龄个体的阅读理解成绩差异显著。

2.设计实验,说明咖啡是否对人的集中注意有影响?
答:(1)被试:北大在校大学生16名,年龄18~24岁,男女各8名,视力正
常。

(2)仪器:P4主机,17 纯平显示器;咖啡。

(3)任务:组内设计,所有被试参加测试。

任务是对电脑屏幕上随即呈现的数字和字母,就给定的三个字母进行记数,一共10个block,每个block呈现80个字母,其中随即呈现的靶子总数30个。

实验分两天分别进行,时间为下午两点。

(4)程序:
①试前半小时,一半被试喝200ml纯净水,一半被试喝200ml咖啡(雀巢),然后自由休息半小时,接着开始实验,每个被试做5个block,主试记录被试报告的靶子字母的个数。

②第二天同一时刻再次进行相同实验,上次喝纯净水的改喝咖啡,喝咖啡的改喝纯净水。

休息半个小时后进行和头一天相同的实验,主试记录被试报告的靶子字母的个数。

(5)数据处理:统计得到两次实验中所有被试喝咖啡和喝纯净水条件下的靶子字母报告的正确率。

并检验两种条件下的正确率有无差异。

(6)结果预期:喝咖啡半小时后的正确率高于喝纯净水后的正确率,显示喝咖啡半小时后能提高人的集中注意。

3.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经常从他人的态度来预测其行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态度决定行为”,但有时行为也会反过来决定态度。

请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态度和行为的相互影响。

答:(1)理论支持:态度与行为相互影响。

态度可以指导个体的行为产生,而若认知发生矛盾时,人们会出现认知失调,产生消失认知失调的动机。

(2)实验目的:通过影响被试的态度,从而影响其行为,再根据行为的不同判断其行为的态度。

(3)实验设计:本实验为2×3的组间设计。

(4)自变量
①主试所决定的被试态度,有三个水平:a. 这是一个很容易的任务;b. 这是一个很难的任务;c. 未向被试介绍任务的难度;
②任务类型,有两个水平:a.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b. 可能解决的任务。

(5)因变量
①被试进行任务前对任务难易程度的评价,在5点量表内进行评价;
②被试完成可解决任务的时间或者试图解决不可能任务时的尝试次数;
③被试完成任务后对任务难易程度的评价,在5点量表内进行评价。

控制变量为限定的任务完成时间。

(6)实验程序
①主试告诉被试这个任务的信息(难、易或者无难易程度介绍);
②让被试对这个任务的难易程度做出评估;
③给被试一项可完成的任务,记录其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或者给被试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记录其在一定时间内试图解决不可能任务时的尝试次数。

(7)结果预测
①态度影响行为:对任务难易持有不同态度的被试,他们的任务完成情况会有显著差异。

对于不可完成的任务来说,相对于那些认为任务很难的被试,认为任务容易的被试会尝试更多的次数。

对于可完成的任务,那些认为任务容易的被试比那些认为任务很难的被试更快地完成任务;
②行为影响态度:对于认为任务容易的被试,对可完成任务的前后评价是一致的,但是对不可完成任务的前后评价是不一致的。

对于认为任务较难的被试,对可完成任务和不可完成任务的前后评价都是一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