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地理理论与我国产业集聚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2024年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兼论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范文

《2024年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兼论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范文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兼论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篇一一、引言新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为产业集聚机制提供了独特的理论框架。

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产业集聚现象在国内外广泛出现,尤其是在我国,其产业集聚机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尤为显著。

本文旨在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产业集聚的机制及其对近十多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进行分析。

二、产业集聚的内涵与理论基础产业集聚指的是某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及其支持体系在一定地理空间上的集聚。

这种集聚有利于资源共享、技术溢出、知识传播以及创新扩散等,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新经济地理学从企业异质性、贸易成本、市场潜能、劳动力市场等多个维度为产业集聚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在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下,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包括市场潜力效应、创新环境效应和制度环境效应等。

市场潜力效应指的是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市场和更高的利润而向市场潜力大的地区集聚。

创新环境效应则强调了知识溢出、技术交流等对产业集聚的推动作用。

而制度环境效应则关注政策、法规等制度因素对产业集聚的影响。

四、我国近十多年来的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差异近十多年来,我国各地区的产业集聚现象日益明显,形成了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的产业集聚区。

然而,这种产业集聚也导致了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

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远超中西部地区,形成了明显的经济梯度。

这种经济差异的成因除了与自然条件、历史因素等有关外,还与产业集聚的机制密切相关。

五、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分析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理位置与市场潜力: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大量企业集聚,从而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市场规模的限制,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

2. 创新环境与知识溢出:东部沿海地区拥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和知识溢出机制,有利于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

不完全竞争框架下的产业集聚理论_新经济地理理论研究综述

不完全竞争框架下的产业集聚理论_新经济地理理论研究综述

文献综述不完全竞争框架下的产业集聚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研究综述刘长全摘 要:新经济地理理论在内部规模报酬递增假设下,研究规模报酬、产品差异化和运输成本对产业区位的影响,强调了企业在利用规模报酬与节约运输成本之间的平衡,以及在此过程中的产业集聚趋势,现已成为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研究的主流理论。

本文从基本特征与构成要素、发展过程与主要模型、实证检验与主要结论三个方面出发对新经济地理理论做了系统回顾和总结。

关键词:集聚经济 规模报酬 新经济地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具有普遍的不均匀性,在空间的各个层面都可以观察到产业集聚现象。

产业集聚对生产率、经济增长、实际收入等会产生显著影响和促进作用,这就是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是产业集聚的结果,也是生产活动集聚的基本驱动因素,产业的集聚经济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布局特征(Hender son, 1988)。

胡佛(Ho ov er,1948)在 区域经济学导论 一书中,将集聚经济与资源禀赋、空间转移成本三个因素看成是区域经济的 三个基石 。

但是 空间不可能定理(Starr ett,1978) 说明,由于贸易成本的存在,竞争性空间理论与集聚均衡不相容。

那么对产业集聚的解释可以遵循的三条基本路径是:放弃均质空间假定、以外部性的存在为条件或以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为前提。

以K rugman等(K r ug man,1991;Venables,1996)为代表所开创的新经济地理(N EG)理论,在内部规模报酬递增假设的基础上,基于Dix it-St iglitz垄断竞争模型框架(Dix it&St iglitz,1977),研究规模报酬、产品差异化和运输成本对产业区位的影响,强调了企业在利用规模报酬与节约运输成本之间的平衡,以及在此过程中的产业集聚趋势,现已成为产业集聚研究的主流理论之一。

新经济地理的理论来源与模型特点都决定了其非常适合分析市场深化与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要素流动、产业分布变化和产业集聚趋势等,以及此过程对企业规模、生产率、要素价格、福利等的影响。

《2024年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兼论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范文

《2024年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兼论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范文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兼论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产业集聚现象逐渐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新经济地理学以其独特的视角,为研究产业集聚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本文旨在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产业集聚的内在机制,并兼论近十多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

二、产业集聚的内涵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产业集聚是指相关产业及其支持性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中现象。

新经济地理学通过引入空间因素,将产业集聚视为一种空间经济现象,强调地理位置、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外部性等因素对产业集聚的影响。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为研究产业集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产业集聚的机制分析1. 规模经济与产业集聚规模经济是产业集聚的重要驱动力。

当企业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可以形成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从而吸引更多企业加入,形成产业集聚。

2. 外部性与产业集聚外部性是影响产业集聚的另一重要因素。

知识溢出、技术传播、劳动力市场共享等外部性效应可以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产业集聚的效率与效益。

3. 地理位置与产业集聚地理位置对产业集聚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地理位置可以降低运输成本,促进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产业集聚提供有利条件。

同时,地方政府在政策引导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四、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分析近十多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态势。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产业集聚机制的作用不可忽视。

1. 政策因素政策因素是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

不同地区在政策支持、产业发展方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影响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

2. 资源禀赋差异资源禀赋差异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

不同地区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产业的布局和集聚。

3.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024年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兼论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范文

《2024年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兼论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范文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兼论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新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于理解和分析现代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演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特别是在我国,近十多年来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产业集聚现象。

本文将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产业集聚机制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的影响。

二、产业集聚的理论基础与机制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1. 市场规模效应:产业集聚能够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 知识与技术溢出:产业集聚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共享,提高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3. 劳动力市场效应:产业集聚能够形成丰富的劳动力市场,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

4. 政策与制度因素:政府政策和制度环境对产业集聚也具有重要影响,如税收政策、贸易政策等。

三、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分析近十多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成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地理位置与资源禀赋: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差异,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2. 政策与制度差异:政府在不同地区的政策倾斜和制度环境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 产业集聚程度: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地区,往往能吸引更多的资本、技术和人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4. 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区域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四、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差异在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下,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差异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产业集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能够促进区域内部的经济联系和资源整合;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差异又反过来影响产业集聚的进程和方向。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形成市场规模效应、知识与技术溢出、劳动力市场效应等,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新经济地理理论与我国产业集聚研究综述

新经济地理理论与我国产业集聚研究综述

融改革 的新形势 , 切实 转变经营 理念和融资方 式 , 从 以前 的
“ 无 钱找市长 、 花钱靠银行 ” 变为 “ 先去找市 场 、 贷款靠项 目” 场, 大胆创新运用金融工具 , 不断拓宽融资渠道 , 采取 多种融
依存 、 互利 互惠、 同甘共苦 、 共 同发展” 的良好局面 。 要创新经 上来 。在积极争 取银行贷款 支持的 同时 , 主动出击 , 走 向市
成于 2 0 世纪 9 0年代 , 其宗 旨是将区域经济学带进主流经济 学 的殿堂 。国内学者关 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的研究甚少 , 主 及两个 自然条件 方面非常相 近却可能在 工业集 聚方面有非 常不同的表 现 , 新经济地理学抓住了导致工业集聚 的最 为本
极参 与政府组织 的各 种银企对接 、 对话 活动 , 加强与 小微企 业 的密切合作 , 促进 新型银企关系的建立和改善 , 形成 “ 相互 营方式 , 改 善服务手段 , 积极开 发微小企业信贷新产品。 坚持 因企制宜 、 分类 指导的原则 , 大力推广量身定做 的做法 , 实行 差别化信贷政策 , 对小微企业高看一眼 、 厚爱一层 。 结和评析 , 并在此基础上与我 国实际问题结合进行 论述 。 本文总结了国内学者对新经济地 理理论与产业集聚关 系的研究成果 , 对现有研究的不足进行 简单述评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提 出 自己的看法 。
2 、 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基本 内容
和分析 有硬 套的现 象 , 我们 应该加 强基础理论 的研 究 , 在我
国社会主 义市场 经济 的基础上 . 对相关理论进行一定的修正 和 改善 , 从 而使理论更好 的服务 于我 国产业 结构 升级 . 加快 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 关键词 : 新 经济地理 ; 产业集聚: 规模 经济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兼论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兼论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兼论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兼论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摘要: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其中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迅猛,而另一些地区则陷入了相对滞后的状态。

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为理论基础,分析了产业集聚机制对经济差异的影响,并探讨了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

研究发现,产业集聚、人才聚集、创新环境以及政府支持等都是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政策的效果,提出了针对不同地区的发展策略。

最后,本文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持。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差异;发展策略一、引言经济地理学作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研究了地理空间如何影响经济发展。

而新经济地理学则更加关注地方特点、产业布局以及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和区域差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研究产业集聚这一重要机制对经济发展和区域差异的影响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将以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产业集聚机制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并分析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

二、产业集聚机制与区域经济差异产业集聚是指特定产业在某个地区内的集中发展现象,形成可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规模效应和外部溢出效应。

经济的集聚会促使创新、专业化和分工,进而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然而,不同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就导致了区域经济差异的产生。

产业集聚机制主要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市场规模效应,即由于某一地区市场规模较大,会吸引更多企业进驻,并形成产业集聚;二是外部溢出效应,指某一地区的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合作与竞争的关系,通过共享经验、人才和技术来提高整个产业的效率和创新水平;三是政府支持,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和引导作用。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

[ 关键词 ] 产 业集群 文献 研 究 产 业集 群是 在某 一特 定 领域 内互相 联 系的 ,在 地 理位 置上 集 中
段。 韦伯 的产 业 集聚 理论 有 一定 的 创新 性 ,他 从微 观企 业 的 区位选
择角 度 ,探讨 了产业 集群 优 势 的 因素 。但是 韦 伯对 集 聚的 研究 脱离 了一 切制 度 、社 会 、文 化 、历史 因素 ,单纯 从 资源 、能源 的 角度加
2 世 纪 7 年代 末 ,新 经 济 地 理 学理 论 发 展 起 来 ,其 中最 为典 0 0 型 的代 表 是 克 鲁 格 曼 ( g n),他 是 第一 位 把 产 业 集 群 与 国 ku ma r 际 贸 易 因 素 紧 密联 系起 来 研 究 的 经 济 学 家 。他 通 过 “ 模 报 酬 递 规 动倾 向于 空 间集 聚 的一般 性 趋 势 ,阐 明 由于外 在环 境 的限 制 ,如 贸 易保 护 、地理 分 割等 原 因 ,产 业 区集聚 的 空 间格局 可 以是 多样 的 , 并提 出了形成 产 业聚 集 的三 个 主要 原 因 :需 求 、外 部 经济 和特 殊历 史事 件 。克 鲁格 曼 的模 型 为人 为的 产业 政 策扶 持提 供 了理 论依 据 , 但他 的研 究过 于 偏重 数 学模 型 ,忽 略具 体 的地 理空 间 ,缺 乏经 验研 究的 实证 ,忽 视社 会 、文 化等 因 素。
力 ;社 会 学家 则从社 会 关 系网络 、社会 文 化环 境 的视 角对 产业 集群 区 的社会 文化 因素。 组 织进 行研 究 ;地理 学 家则 强 调经 济 空问 、社 会空 间 、地 理空 间的 美 国 区域 经 济 学 家 胡佛 在 2 世 纪 4 年 代 论 证 了产 业 集 聚 存在 O O

新经济地理学文献综述

新经济地理学文献综述

新经济地理学文献综述摘要:新经济地理学的诞生,标志着时间与空间这两个维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结合,为经济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本文通过新经济地理学的起源、基本模型、研究现状等方面对新经济地理学进行总结,希望能对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做出描述。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中心—外围模型;研究现状1.新经济地理学的起源新经济地理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德国传统的古典区位理论,早在19世纪就有经济学家发现经济过程与地理位置相关。

1826年,V on Thunen在研究德国农庄的基础上,出版论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中论述了地租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土地由于距离城市中心位置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

一百年后,A Weber、Walter Christaller、August Losch在继承和发展V on Thunen 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德国区域理论,对工业区位和城市区位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56年,Isard W在著作《区位与经济空间》中将V on Thunen、A Weber、Walter Christaller、August Losch等人的模型整合为一个统一框架,建立了“一般区位论”。

1977年,Dixit和Stiglitz建立了一个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的两难冲突模型(简称D-S模型)。

1982年,艾瑟尔发表“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国内国际规模收益”一文,为空间经济学的系统形成提供了另外一个理论基础。

1991年Krugman的“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一文,完成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开山之作。

1999年和2003年,Fujita、Krugman和威纳伯利斯分别出版了《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与公共政策》,标志着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的初步形成,新经济地理学从此正式确立。

2.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模型新经济地理学主要采用数学定量分析法,将现实现象高度抽象化模型化,建立数学模型主要包括:中心—外围模型、历史和期望模型以及区域专业化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经济地理理论与我国产业集聚研究综述摘要:本文总结了新经济地理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对国内学者运用新经济地理理论分析我国产业集聚现象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概述,发现了国内学者对新经济地理理论的研究甚少,而且运用新经济地理理论对我产业集聚现象的解释和分析有硬套的现象,我们应该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对相关理论进行一定的修正和改善,从而使理论更好的服务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产业集聚;规模经济1、引言以克鲁格曼、藤田等学者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其宗旨是将区域经济学带进主流经济学的殿堂。

国内学者关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研究甚少,主要是对国外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析,并在此基础上与我国实际问题结合进行论述。

本文总结了国内学者对新经济地理理论与产业集聚关系的研究成果,对现有研究的不足进行简单述评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

2、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基本内容新经济地理学的诞生以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Core-Periphery)模型的提出为标志,在经济理论中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融合,从而为经济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它阐明了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要素流动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导致空间经济的形成和演变的[1](邱竞、薛冰,2008)。

对于传统的经济地理学不能解释一些现象,如在纯自然条件方面并不一定非常有优势的地方却成为了工业集聚的中心以及两个自然条件方面非常相近却可能在工业集聚方面有非常不同的表现,新经济地理学抓住了导致工业集聚的最为本质的经济力量―收益递增,其核心思想是,即使两个地区的在自然条件方面非常接近,也可能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导致产业开始在其中一个地方集聚 [2](金煜、陈钊、陆铭,2006)。

刘长全[3](2009)总结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包括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和“区域集聚”,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数学定量分析,建立了中心―外围、国际专业化、全球和产业扩散、区域专业化及历史和期望对区域发展影响等模型,认为新经济地理的理论来源与模型特点决定了其非常适合分析市场深化与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要素流动、产业分布变化和产业集聚趋势。

谢燮、杨开忠[4](2005)。

杨盛标,张亚斌[5](2009)从改进的角度认为新经济地理的几个基本模型都是在某些理想的假设下建立起来的,研究者可以从改变垄断竞争函数形式、考虑异质工人、非同质的区域空间、拆散厂商的完整性等方面放松前提出假设,从而使理论研究更加贴近现实。

3、新经济地理理论与我国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

生产商的集聚有利于产生当地的专业化供应商,进而产生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厂商的地理集聚有利于专业技能的产生和信息的溢出并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创新[6](克鲁格曼,1997)。

对产业集聚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家研究的热点,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在经济开放之后均出现了地区间差距持续扩大的现象,而且这些国家都出现了工业生产的集聚,这些现象是新古典的增长理论无法解释的,而新经济地理学在解释产业集聚和地区间差异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就[2]。

国内学者通过研究我国产业集聚现象,对新经济地理理论进行了检验,并其指导我国实践进行了一定的发展和创新。

一个新的理论产生,需要通过实证检验,并不断的完善,从而更好的指导实践,同样,新经济地理理论也需要在我国的实际情况下进行检验。

金煜等通过对我国产业集聚现象的实证分析,得出一个地区企业数量的产业外部性和地区消费者购买力对于工业集聚的前后向联系均为正,地理位置和历史优势是集聚的起始条件,规模报酬递增和正反馈效应导致了集聚的自我强化,使得优势地区保持领先。

李娟,郑平等[7](2011)通过分析东莞外资主导型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的现象,也验证了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是向心力和离心力动态均衡的结果,提出了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需要一定的组织和干预,以减少转型成本。

在传统理论难以对“义乌商圈”的形成发展做出解释时,任光辉[8](2008)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认为其形成过程是义乌小商品市场不断拓展及其主导下的区际分工协作格局形成的过程,伴随着市场规模扩张和区际分工协调模式的转换,逐步跨越区域发展的“非均衡陷阱”进而带动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工业发展产业集聚的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也证实了新经济地理理论的科学性[9](韩永彩,2011)。

一个独立的理论难以对现实经济做出完整的解释,所以有学者认为应该结合不同理论还分析我国产业集聚的现象。

张明倩,臧燕阳,张琬等[10](2007)结合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利用1999―2003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导致中国地区产业集聚的因素,结果得出了与贸易理论的预期相同的结果,交易成本对产业集聚形成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新经济地理学中的规模报酬递增的假设并未使产业的区位选择突破运输费用和区域保护的限制,并发现产业的市场外部性对产业集聚有着不显著的正影响。

张杰飞,李国平,柳思维等[11](2009)将Harris-Todaro模型与新经济地理模型相结合,赋予农业剩余劳动力假设,并考虑中国户籍制度所导致的迁移成本,建立一个内生的劳动力转移模型,得出单个传统政策措施的经济效果不佳,在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同时,只有逐步放松户籍制度才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计划生育政策仍具积极作用。

胡洁,陈彦煌等[12](2011)结合了城市失业和新经济地理理论,建立了一个两国两部门的新经济地理失业模型,认为伴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本国资本外移,存在失业的本国会出现“产业空洞化”趋势,运输成本降到一定程度,本国制造业可能全面外移,制造业最终完全聚集于外国。

新经济地理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国内在理论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创新之处,但在现有理论基础上,国内学者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了的一定拓展研究。

陈林生,李刚等[13](2003)从四川省的发展现实出发,通过对基本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做一些拓展后,得出城市体系将会演化成数量不断增加的,分散的,专业化的小城镇。

周加来、李刚[14](2008)在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内,引入要素流动和经济政策对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新经济地理因素的影响下,具有区位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了中西部地区大量的生产要素,加上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差距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

郑剑锋[15](2009)则从浙江经济发展的经验出发,加入了制度因素,得出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根源在于制度和地理的相互作用,但是,制度和地理并不是直接作用于各种要素本身,而是通过其特定的经济组织形式来组织和协调各种要素的生产与利用,从而最终促进经济发展。

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用于指导实践,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差距都比较大,因此怎样将新经济地理理论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是一项迫切而且非常重要的课题。

从政府的层面,部分学者认为地方政府行为在政绩考核指引下具有过度作为倾向,政府应建立一套综合指标判断本地经济状况,一旦发现市场出现了集聚的雏形,需从本地实际条件出发,积极扶持,做好聚集发展的宏观规划[16](柴志贤,2007)。

市场开放度方面,城市级别、城市化水平、城市交通状况、信息传播等要素是影响中国会议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加大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对会议中心城市集聚[17](张琰,郭英之,2008);加大地区之间的产业联动,有利于加快物流集疏运网络建设,使商品和要素市场一体化以扩大市场规模,吸引更多企业到港口集聚以壮大经济实力,促进技术进步实现规模报酬递增(韩永彩2011)。

姚林如,高翔等[18](2009)的研究表明,在初始经济结构对称的条件下,“偶然因素”导致的消费需求转移会使得均衡时的地区资本份额发生变化,并可能产生“中心――外围”极端的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地区贸易自由度的提高将削弱资本的集聚效应,然而这种影响是有限的,受“偶然因素”使地区资本形成产生的集聚效应,会出现“路径依赖”,因此,要使地区转向均衡发展,需要打破“偶然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对本地区经济的了解,并通过一定的经济手段指引地区产业的集聚。

4、述评综述所述,国内学者对新经济地理理论的研究还停留在总结和评述层面上,应该加强对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在运用新经济地理理论解释或者指导我国产业集聚时,虽然有一定的创新和拓展,但还是存在硬套的现象,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工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西方的产业集聚性质和我国产业集聚性质存在质的差别,我们不能一味人家的理论搬过来解释或者指导我们的实践,应该结合我国产业集聚的现状和特点,对理论进行一定的修正和改善,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1] 邱竞,薛冰.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综述[J].兰州学刊2008(4)[2] 金煜,陈钊,陆铭.中国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5(4),79-89[3] 刘长全.不完全竞争框架下的产业集聚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研究综述[J].世界经济情况:2009(12),75-82[4] 谢燮,杨开忠.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差异[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5] 杨盛标,张亚斌.经济活动的聚集与扩散分析――新经济地理分析框架的逻辑基础[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68-72[6] Krugman P R. Space: The FinalFrontier[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7, 12(2): 161-17[7] 李娟,郑平.东莞外资主导型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基于新经济地理的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1(1),62-65[8] 任光辉.市场规模扩张、区际分工转换与“义乌商圈”之谜―一个基于新经济地理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1),147-149[9] 韩永彩.新经济地理视角下广西北部湾港口腹地产业联动发展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04),71-74[10] 张明倩,臧燕阳,张琬.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框架下的产业集聚现象[J].经济地理:2007(11),956-960[11] 张杰飞,李国平,柳思维.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模型及政策分析:Harris-Todaro与新经济地理模型的综合[J].世界经济:2009(3),82-95[12] 胡洁,陈彦煌.自由贸易化、产业聚集与失业:新经济地理观[J].世界经济:2011(3),40-50[13] 陈林生,李刚.四川城市化战略选择―一个新经济地理模型的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50-52[14] 周加来,李刚.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新经济地理、要素流动与经济政策[J].经济理论与管理:2008(9),29-34[15] 郑剑峰.从制度、地理之争到新经济地理――关于浙江经济发展的一个分析框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4),136-138[16] 柴志贤.产业集聚、演化与政府作用――基于新经济地理视角的考察[J].经济论坛:2007(15),4-6[17] 张琰,郭英之.中国会议中心城市集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经济地理和新经济地理的研究框架[J].旅游学刊:2008(8),85-90[18] 姚林如,高翔.基于新经济地理模型的地区资本集聚效应分析[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