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光电效应知识点(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光电效应》知识小结

《光电效应》知识小结一、电磁波谱: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二、光的本质是电磁波,也有波长、频率和波速。
光有不同颜色,光的颜色取决于频率和波长可见光按波长由长到短排列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可见光按频率由小到大排列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三、光子的能量:光由一份一份组成,每一份称为一个光子(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其中h=6.63×10-34 J·s。
(称为普朗克常量)注意能量单位电子伏和焦耳的换算(1 eV=1.6×10-19 J)。
四、光照强度(简称:光强):I=nhν光照强度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接收的可见光的能量,简称照度,单位勒克斯(Lux或Lx)。
五、光电效应1、定义:当光线照射在金属表面时,金属中有电子逸出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
逸出的电子称为光电子。
2、赫兹最初发现光电效应现象。
3、两个概念:(1)逸出功:电子摆脱金属束缚从金属中逸出所需做功的最小值叫做该金属的逸出功.用W0表示,不同金属的逸出功_________.(2)极限频率(截止频率):使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入射光频率的最小值,叫该金属的极限频率,用ν0表示。
不同金属的极限频率___.(3)二者的关系:W0=hν04、光电效应产生条件:入射光子的能量超过金属的逸出功:hν>W0又W0=hν0入射光子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ν>ν05、光电子的初动能:E K=hν-W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m=hν-W0(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光电效应方程表明: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________有关,与光的强弱_____关(填“无”或“有”).只有当hν____W0时,才有光电子逸出.6、E km- ν曲线:横轴上的截距是极限频率,纵轴上的截距是逸出功的负值,斜率为普朗克常量7、光电效应实验分析:(1)电路图:(2)从阴极逸出的光电子速度大小、方向是怎样的?(3)阴极K和阳极A间加正向电压时,电场对电子的运动起促进电压升高时,流过电流表的电流变大(达到饱和光电流后不再变大)增大光强时:光电流能变大(逸出的光电子数增多→饱和光电流可变大)(4)阴极K和阳极A间所加电压为0时,流过电流表的电流不为0(5)阴极K和阳极A间加反向电压时,电场对电子的运动起阻碍作用电压升高时,流过电流表的电流变小(I=0时的电压叫遏止电压)遏止电压的计算方法:eu c=E Km(6)有光照射阴极,光电效应不一定会发生→-说明:存在极限频率若能发生(ν>ν0),入射光强度变大时饱和光电流变大(7)电子吸收光子的能量不能随时间累积,(有瞬时性)(8)光电效应伏安特性曲线用到的公式:I=nhνE km=hν-W0eu c=E Km w0=hν0 ( c=入f)①横轴截距表示遏止电压②先加逐渐减小的反向电压(从遏止电压开始变化),后加逐渐变大的正向电压(从0开始变化):该过程电路中的光电流先变大,一旦达到饱和光电流,之后就不再变化③光的颜色不变增加光强:饱和光电流会增大,但遏止电压不变。
光电效应高中物理

光电效应高中物理光电效应是指光子(光的粒子性)与物质相互作用,使物质中的电子发生跃迁并逃离原子从而形成电流的现象。
这个现象自从19世纪末期被发现以来一直备受物理学家们的关注,直到20世纪初,爱因斯坦使用光电效应的理论解释得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光电效应在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太阳能电池、光电二极管、光电倍增管等。
光电效应的本质是物质中的电子吸收光子能量后跃迁到高能量的轨道上从而离开原子。
这个过程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光子的能量必须大于物质的结合能,否则电子将无法跃迁到高能量轨道上。
在光电效应中,光子的能量会被完全吸收,使电子获得足够的能量从而离开原子,形成电子流。
光电效应的实验装置通常由光源、金属样品和电流计组成。
当光源照射到金属样品时,电流计会检测到样品上的电流。
通过对电流大小的测量,可以推断出光子的能量大小。
当光子的能量越大,电流就越大,这是因为更多的电子能够跃迁到高能量轨道上并离开原子。
光电效应的理论可以用爱因斯坦的公式来描述,即E=hf-Φ。
其中E 是电子的动能,h是普朗克常数,f是光子的频率,Φ是金属的逸出功。
这个公式表明,当光子的频率越高,电子的动能越大,从而使电流增大。
而逸出功是金属表面的电子对外部电场的抵抗能力,它越小,电子就越容易离开原子。
光电效应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太阳能电池。
太阳能电池利用光电效应的原理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是一种环保、可再生的能源。
此外,光电效应还被应用于光电二极管、光电倍增管等领域,这些器件在通信、安全监控、医学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光电效应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它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还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科技发展中,光电效应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中物理【光电效应 波粒二象性】知识点、规律总结

考点三 光的波粒二象性
自主学习
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两者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的统一体,其表现规律为:
1.从数量上看:个别光子的作用效果往往表现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作用效果往
往表现为波动性.
2.从频率上看:频率越低波动性越显著,越容易看到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频率
越高粒子性越显著,贯穿本领越强,越不容易看到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3.从传播与作用上看:光在传播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波动性;在与物质发生作用时
往往表现为粒子性.
4.波动性与粒子性的统一:由光子的能量 E=hν、光子的动量表达式 p=hλ也可以 看出,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并不矛盾:表示粒子性的能量和动量的计算式中都含有表示 波的特征的物理量——频率 ν 和波长 λ.
5.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时不可把光当成宏观概念中的波,也不可把光当成宏观概 念中的粒子.
第 1 讲 光电效应 波粒二象性
一、光电效应
1.光电效应现象:在光的照射下,金属中的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现象,称为光 电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称为_光__电__子___.
2.光电效应的四个规律 (1)每种金属都有一个_极__限__频__率___. (2)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_瞬__时___的. (3)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的_频__率___增大而增大. (4)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_强__度___成正比.
3.最大初动能 发生光电效应时,金属表面上的__电__子__吸收光子后克服原子核的引力逸出时所具有 的动能的最大值. 4.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1)表达式:Ek=hν-__W_0__. (2)物理意义:金属表面的电子吸收一个光子获得的能量是 hν,这些能量的一部分 用来克服金属的逸出功 W0,剩下的表现为逸出后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Ek自主学习
高中物理光电效应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光电效应知识点总结1、光电效应如图1所示,用弧光灯照射锌板,与锌板相连的验电器就带正电,即锌板也带正电这说明锌板在光的照射下发射出了电子。
图1(1)定义: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发射出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做光电子。
(2)研究光电效应的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阴极K和阳极A 是密封在真空玻璃管中的两个电极,K在受到光照时能够发射光电子,电源加在K与A之间的电压大小可以调整,正负极也可以对调。
图22、光电效应的规律(1)光电效应的实验结果首先在入射光的强度与频率不变的情况下,I-U的实验曲线如图3所示,曲线表明,当加速电压U增加到一定值时,光电流达到饱和值Im。
这是因为单位时间内从阴极K射出的光电子全部到达阳极A,若单位时间内从阴极K上逸出的光电子数目为n,则饱和电流Im=ne 式中e为电子电荷量,另一方面,当电压U减小到零,并开始反向时,光电流并没降为零,这就表明从阴极K逸出的光电子具有初动能,所以尽管有电场阻碍它运动,仍有部分光电子到达阳极A,但是当反向电压等于-Uc时,就能阻止所有的光电子飞向阳极A,使光电流降为零,这个电压叫遏止电压,它使具有最大初速度的电子也不能到达阳极A,如果不考虑在测量遏止电压时回路中的接触电势差,那么我们就能根据遏止电压-Uc来确定电子的最大速度vm和最大动能,即图3在用相同频率不同强度的光去照射阴极K时,得到的I-U曲线如图4所示,它显示出对于不同强度的光,Uc是相同的,这说明同频率、不同强度的光所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是相同的。
此外,用不同频率的光去照射阴极K时,实验结果是:频率愈高,Uc愈大,如图5,并且与Uc成线性关系,如图6。
频率低于ν0的光,不论强度多大,都不能产生光电子,因此,ν0称为截止频率,对于不同的材料,截止频率不同。
(2)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①饱和电流Im的大小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也就是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目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见图4)。
高中物理光电效应汇总

1.光电效应四点规律(1)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截止频率νc,入射光频率必须大于νc,才能产生光电效应,与入射光强度及照射时间无关.(2)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强度无关,只与入射光频率有关.(3)当产生光电效应时,单位时间内从金属外表逸出电子数与入射光强度有关.(4)光电效应几乎是瞬时,发生时间一般不超过10-9 s.2.掌握三个概念含义(1)入射光频率决定着能否发生光电效应与光电子最大初动能.(2)对于一定频率光,入射光强度决定着单位时间内发射光子数;2.光电效应方程(1)表达式:hν=E k+W0或E k=hν-W0.(2)对光电效应方程理解:能量为ε=hν光子被电子所吸收,电子把这些能量一局部用来克制金属外表对它吸引,另一局部就是电子离开金属外表时动能.如果克制吸引力做功最少为W0,电子离开金属外表时最大初动能为E k,那么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E k=hν-W0.3.光电效应方程说明了产生光电效应条件.假设有光电子逸出,那么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必须大于零,即E k=hν-W0>0,亦即hν>W0,ν>W0h=νc,而νc=W0h恰好是光电效应截止频率.E k与入射光频率ν关系图线1.极限频率:图线与ν轴交点横坐标νc2.逸出功:图线与E k轴交点纵坐标绝对值W0=|-E|=E3.普朗克常量:图线斜率k=h4.E kν图线是一条倾斜直线,但不过原点,其与横轴、纵轴交点坐标值分别表示极限频率与金属逸出功。
2.颜色一样、强度不同光,光电流与电压关系1遏止电压U c:图线与横轴交点2饱与光电流I m:电流最大值3最大初动能:E km=eU c4由IU图线可以看出,光电流并不是随加速电压增大而一直增大。
3.颜色不同时,光电流与电压关系U c1、U c2E k1=eU c1,E k2=eU c24.在IU图线上可以得出结论:同一频率光,即使强度不同,反向遏止电压也一样,不同频率光,反向遏止电压不同,且频率越高,反向遏止电压越大。
光电效应知识点归纳

光电效应知识点归纳张阿兵高考(全国卷)命题分析1.考查方式:高考对本部分内容考查形式比较固定,一般比较单一的考查某个知识点,且知识点相对比较单一,题型为选择题和填空题.2.命题趋势:由于本部分内容涉及点较多,且已经改为必考内容,今后的命题将向着多个考点融合的方向发展,且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光电效应是指在光的作用下,从物体表面释放电子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1887年赫兹研究电磁波时发现的,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设,并用光电方程成功的解释了这一实验结果。
约十年后密立根用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电子理论,并测定了普朗克常数。
爱因斯坦与密立根都因光电效应方面的杰出贡献分别获得1921年和192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而今光电效应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科技领域。
如利用光电效应制成的光电管、光电池、光电倍增管等光电转换器件,把光学量转换成电学量来测量,已成为石油钻井、传真电报、自动控制等生产和科研中不可缺少的元件。
光电效应1.定义:金属在光的照射下发射电子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称为光电子.2.光电管:光电管是由密封在玻璃壳内的阴极和阳极组成.阴极表面涂有碱金属,容易在光的照射下发射电子. 3.光电流:阴极发出的光电子被阳极收集,在回路中会形成电流,称为光电流. 4.极限频率对于每一种金属,只有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某一频率ν0时,才会产生光电流,ν0称为极限频率(也叫截止频率). 5.光电效应规律(1)每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等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 (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3)光电效应的发生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s.(4)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饱和光电流的大小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光子说对光电效应的解释(1)由于光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那么金属中的电子也只能一份一份地吸收光子的能量,而且这个传递能量的过程只能是一个光子对一个电子的行为.如果光的频率低于极限频率,则光子提供给电子的能量不足以克服原子的束缚,就不能发生光电效应.(2)当光的频率高于极限频率时,能量传递给电子以后,电子摆脱束缚要消耗一部分能量,剩余的能量以光电子的动能形式存在,这样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 =12mv 2max =hν-W 0,其中W 0为金属的逸出功,可见光的频率越高,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而遏止电压U 0对应着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即eU 0=12mv 2max .所以当W 0一定时,U 0只与入射光的频率ν有关,与光照强弱无关.(3)电子一次性吸收光子的全部能量,不需要积累能量的时间,所以光电效应的发生几乎是瞬时的.(4)发生光电效应时,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与光强度成正比,光强度越大意味着单位时间内打在金属上的光子数越多,那么逸出的光电子数目也就越多,光电流也就越大. 两条对应关系(1)光照强度大→光子数目多→发射光电子多→光电流大; (2)光子频率高→光子能量大→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大. 6.光电效应的产生条件入射光的频率大于等于金属的极限频率. 7. 三个关系式(1)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hν=12mv2+W.(2)最大初动能与遏止电压的关系:E k=eU0.(3)逸出功与极限频率的关系W=hν0.(逸出功的大小由金属本身决定,与入射光无关.)理解:光电效应方程揭示的是:光子照射金属时,金属表面的电子吸收光子能量(一个光子对一个电子)后,为了脱离原子核及周围电子的阻力,必须克服中金属中正电荷引力做功即W0。
光电效应知识点总结

光电效应知识点总结一、光电效应的基本概念1.1 光电效应的定义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金属表面会发生电子的发射现象。
1.2 光电效应的实验现象光电效应的实验现象包括:光电流的产生、光电子的动能与光频率的关系、光电子的动能与光强度的关系等。
二、光电效应的基本原理2.1 光电效应的基本原理光电效应的基本原理是光子与金属表面的电子相互作用,光子的能量被电子吸收后,使电子脱离金属表面。
2.2 光电效应的能量守恒关系光电效应中,光子的能量等于电子的动能加上金属表面的逸出功。
三、光电效应的关键参数3.1 光电子的动能光电子的动能由光的频率和光子的能量决定,与金属表面的逸出功有关。
3.2 光电流光电流是指单位时间内从金属表面发射出的光电子的电流。
3.3 光电效应的阈值频率光电效应的阈值频率是指能够使金属表面发生光电效应的最低频率。
四、光电效应的应用4.1 光电效应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太阳能电池利用光电效应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4.2 光电效应在光电子器件中的应用光电效应在光电子器件中的应用包括光电二极管、光电倍增管、光电导等。
4.3 光电效应在光电测量中的应用光电效应在光电测量中的应用包括光电测距、光电测速、光电测温等。
五、光电效应的发展历程5.1 光电效应的发现光电效应最早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在1887年发现。
5.2 光电效应的解释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了光电效应的解释,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3 光电效应的研究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光电效应的研究逐渐深入,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六、结语通过对光电效应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关键参数、应用以及发展历程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光电效应的本质和作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光电效应作为一项重要的物理现象,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光电效应在更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中物理光电效应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光电效应知识点总结光电效应是物理学中实验数据最丰富的一个研究领域,它指当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照射到一定的材料上时,材料表面的电荷能产生电流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有特定的物理机理的,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这也是光电效应的主要内容,分为两大块:电子激发和电子传输。
一、电子激发当电离辐射照射到材料表面时,能够将电离辐射的能量转化为激发电子的能量,这称为电子激发现象。
主要存在两种机理:光本征激发和外加电场激发。
(1)光本征激发这种机理是电离辐射照射材料后,光子与物质构成的分子结构相互作用而影响电子结构,从而将一部分能量转移到电子中,使之激发脱离原子核形成自由电子,从而发生放射性光谱或电子解离。
在这种激发机理下,激发时的电离辐射频率(波长)必须与物质的本征能级的处的频率相匹配,该称为“本征”激发。
(2)外加电场激发这种机理是电离辐射能量照射材料表面,使之产生静电场,从而使物理的本征能级的处的电子接受外加的电场能量而产生极化,使电子激发到更高的能级,这称为“外加”激发。
二、电子传输指当电子激发后,由于外加电场及电子与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自由电子与原子之间的距离减少,使形成电子输运现象,常常是以电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它的特点主要有常数电阻传输、电压控制传输和势垒传输。
(1)常数电阻传输当对系统施加一定的电压时,变化传输系统中电流的大小不受除了温度之外其他因素影响,这称为常数电阻传输。
(2)电压控制传输这种传输现象就是当外加一定的电压时,随电压的升高、降低,电流也发生变化,而且与电压成线性变化,这称为电压控制传输。
(3)势垒传输指当电子在物质中传输时,有一个势垒的屏障阻碍它的传输能力、衰减它的速度;同时它也有一定的电阻,使得电子在传输过程中发出热量,从而阻止其传输,这称为势垒传输。
在物理学研究中,由光电效应产生的传输现象把热量转变成光能,甚至可以产生电子流,在制作电子器件中,常被用来增强电子器件性能,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光电效应和氢原子光谱
知识点一:光电效应现象
1.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1)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发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极限频率则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其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3)大于极限频率的光照射金属时,光电流强度(反映单位时间内发射出的光电子数的多少)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4)金属受到光照,光电子的发射一般不超过10-9_s.
2.光子说
爱因斯坦提出:空间传播的光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称为一个光子,光子具有的能量与光的频率成正比,即:ε=hν,其中h=6.63×10-34 J·s.
3.光电效应方程
(1)表达式:hν=E k+W0或E k=hν-W0.
(2)物理意义:金属中的电子吸收一个光子获得的能量是hν,这些能量的一部分用来克
1
服金属的逸出功W0,剩下的表现为逸出后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m v2.
2
知识点二:α粒子散射实验与核式结构模型
1.卢瑟福的α 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如图13-2-1 所示)
2.实验现象
绝大多数α 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少数α 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极少数α 粒子甚至被撞了回来.如图13-2-2 所示.
α 粒子散射实验的分析图
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全部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知识点三: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1.光谱
(1)光谱:用光栅或棱镜可以把光按波长展开,获得光的波长(频率)和强度分布的记录,即光谱.
(2)光谱分类
有些光谱是一条条的亮线,这样的光谱叫做线状
谱.有的光谱是连在一起的光带,这样的光谱叫做连
续谱.(3)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1 1 1
巴耳末线系是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区的谱线,其波长公式=R( -)(n=3,4,5,…),R
λ22 n2
是里德伯常量,R=1.10×107 m-1,n 为量子
数.2.玻尔理论
(1)
定态: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能量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
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
(2)
跃迁: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
的能量由这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hν=E m-E n.(h 是普朗克常量,h=6.63×10-34 J·s)
(3)
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也是不连续的.
点拨:易错提醒
(1)一群氢原子跃迁发出可能的光谱线数为N=C2n=n(n-1)
2
的光谱线数最多为(n-1).
(2)由能级图可知,由于电子的轨道半径不同,氢原子的能级不连续,这种现象叫能量
量子化.
考点一:对光电效应的理解
1.光电效应的实质
光子照射到金属表面,某个电子吸收光子的能量使其动能变大,当电子的动能增大到足以克服原子核的引力时,便飞出金属表面成为光电子.
2.极限频率的实质
光子的能量和频率有关,而金属中电子克服原子核引力需要的能量是一定的,光子的能量必须大于金属的逸出功才能发生光电效应.这个能量的最小值等于这种金属对应的逸出功,所以每种金属都有一定的极限频率.
3.对光电效应瞬时性的理解
光照射到金属上时,电子吸收光子的能量不需要积累,吸收的能量立即转化为电子的能量,因此电子对光子的吸收十分迅速.
4.
光电效应方程
图13-2-4
电子吸收光子能量后从金属表面逸出,其中只有直接从金属表面飞出的光电子才具有最
大初动能,根据能量守恒定律,E k=hν-W0.如图13-2-4 所示.
5.用光电管研究光电效应
(1)常见电路(如图13-2-5 所示)
图13-2-5
(2)两条线索
①通过频率分析:光子频率高→光子能量大→产生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大.
②通过光的强度分析:入射光强度大→光子数目多→产生的光电子多→光电流大.
(3)常见概念辨析
Error!
规律总结:
(1)光电子也是电子,光子的本质是光,注意两者的区别.
(2)在发生光电效应的过程中,并非所有光电子都具有最大初动能,只有从金属表面直接发出的光电子初动能才最大.
,一个氢原子跃迁发出可能
考点二:氢原子能级和能级跃迁
1. 氢原子的能级图
能级图如图 13-2-6 所示.
图 13-2-6
2. 能级图中相关量意义的说明
相关量 意义
能级图中的横线
表示氢原子可能的能量状态——定态
横线左端的数字“1,2,3…”
表示量子数
横线右端的数字
“-13.6,-3.4…”
表示氢原子的能量
相邻横线间的距离
表示相邻的能量差,量子数越大相邻的能量差越小,距离越
小
带箭头的竖线
表示原子由较高能级向较低能级跃迁,原子跃迁的条件为 hν
=E m -E n
3. (1) 一群氢原子跃迁发出可能的光谱线条数为 N =C 2n =n (n -1)
2
. (2) 一个氢原子跃迁发出可能的光谱线条数最多为(n -1).
二、核反应和核能
知识点一:天然放射现象和衰变
1. 天然放射现象 (1)
天然放射现象.
元素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首先由贝可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说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
(2)放射性和放射性元素.
物质发射某种看不见的射线的性质叫放射性.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叫放射性元
素. (3)三种射线:放射性元素放射出的射线共有三种,分别是 α 射线、β 射线、γ 射线. (4)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与防护.
①放射性同位素:有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两类,放射性同位素的化学性质相同.
②应用:消除静电、工业探伤、作示踪原子等. ③防护:防止放射性对人体组织的伤害. 2. 原子核的衰变
(1)原子核放出α 粒子或β 粒子,变成另一种原子核的变化称为原子核的衰变.
(2)分类
α 衰变:A Z X→A Z-24Y+42He
β 衰变:A Z X→Z+A 1Y+-01e
(3)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半衰期由原子核内部的因素决定,跟原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无关.
点拨:易错提醒
(1)半衰期是大量原子核衰变时的统计规律,对个别或少数原子核,无半衰期可言.
(2)原子核衰变时质量数守恒,核反应过程前、后质量发生变化(质量亏损)而释放出核能.
知识点二:核反应和核能
1.核反应
在核物理学中,原子核在其他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的过程.在核反应中,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2.核力
核子间的作用力.核力是短程力,作用范围在1.5×10-15 m 之内,只在相邻的核子间发生作用.
3.核能
核子结合为原子核时释放的能量或原子核分解为核子时吸收的能量,叫做原子核的结合能,亦称核能.
4.质能方程、质量亏损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原子核的质量必然比组成它的核子的质量和要小Δm,这就是质量亏损.由质量亏损可求出释放的核能ΔE=Δmc2.
【考点解析:重点突破】
考点一:衰变和半衰期
2.
(1)根据半衰期的概念,可总结出公式
1 1
N 余=N 原( )t/τ,m 余=m 原( )t/τ
2 2
式中N 原、m 原表示衰变前的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数和质量,N 余、m 余表示衰变后尚未
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数和质量,t 表示衰变时间,τ 表示半衰期.
(2)影响因素: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是由原子核内部因素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如温度、压强)或化学状态(如单质、化合物)无关.
考点二:核反应方程的书写
规律总结
(1)核反应过程一般都是不可逆的,所以核反应方程只能用单向箭头表示反应方向,不能用等号连接.
(2)核反应的生成物一定要以实验为基础,不能凭空只依据两个守恒规律杜撰出生成物来写核反应方程.
(3)核反应遵循质量数守恒而不是质量守恒;遵循电荷数守恒.
考点三:核能的产生和计算
1.获得核能的途径
(1)重核裂变:重核俘获一个中子后分裂成为两个中等质量的核的反应过程.重核裂变的同时放出几个中子,并释放出大量核能.为了使铀235 裂变时发生链式反应,铀块的体积应大于它的临界体积.
(2)轻核聚变:某些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的反应过程,同时释放出大量的核能,要想使氘核和氚核合成氦核,必须达到几百万度以上的高温,因此聚变反应又叫热核反应.
2.核能的计算方法
(1)应用ΔE=Δmc2:先计算质量亏损Δm,注意Δm 的单位1 u=1.66×10-27 kg,1 u 相当于931.5 MeV 的能量,u 是原子质量单位.
(2)核反应遵守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来计算核能.
规律总结
根据ΔE=Δmc2 计算核能时,若Δm 以千克为单位,“c”代入3×108_m/s,ΔE 的单位为“J”;若Δm 以“u”为单位,则由1u c2=931.5_MeV 得ΔE=Δm×931.5_M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