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习俗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春节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风俗研究性报告范文(3篇)

春节的风俗研究性报告范文(3篇)春节的风俗研究性报告范文(通用3篇)春节的风俗研究性报告范文篇1目的:调查莱州春节民俗过程:过年走亲戚时,调查亲戚朋友内容: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
而在春节的起源地―中国,春节的习俗也是很多的。
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
农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统称为“廿四夜“。
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
腊月二十三日是辞灶节,又叫扫尘节。
扫尘节,也叫扫尘日。
据说此节源于尧舜时代的“扫年”习俗。
原本是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
到了唐代,“扫年”之风盛行,成了祈求新岁平安吉祥的一种活动,以后才发展成为扫尘节。
由于是一种清洁卫生和除害灭病的文明习俗,所以便流传下来,久而不衰。
扫尘节,北方叫“扫房”或“扫屋”,南方叫“掸尘”或叫“打洋尘”,东北叫“大洗(喜)日”。
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洗刷家俱,粉刷墙壁,糊窗户,贴窗花,挂年画,除陈布新,迎接新春佳节。
扫尘节又叫小除夕、过小年。
胶东人过年,有一个独特的习俗,就是家家都要蒸大枣饽饽。
饽饽表面十字挑出"鼻",嵌入红枣。
菜州一带,春节上供要制作大枣饽饽,茧饽饽。
枣饽饽用来供祖先,财神,菩萨。
天地众神。
五个饽饽叠放,腊月三十接神,正月初三撤供品;正月十五供五个茧饽饽和三个大圣虫饽饽。
供奉时中为祖先,右供财神,左供菩萨,意为多财多子。
圣虫头部为一圆馒头形,鸡冠,黑眼睛,红舌头,躯干做蛇盘状。
祖先,财神,菩萨面前各放一碗粮食,圣虫放在盛粮食的碗里,供奉完后,茧饽饽食用,圣虫放大粮囤中,直到二月二由孩子们分食之。
圣虫"的"圣",胶东谐音"剩",意为"剩余",寓意五谷丰登,连年有余。
福山,牟平等地还将"圣虫"做成公母刺猖状,口含红枣,放在米面缸中,钱柜衣橱里,祈求财物增多,使用不尽。
春节的研究报告

春节的研究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研究和分析春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长、最具象征意义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团聚的时刻。
通过对春节的起源、传统习俗、庆祝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价值观。
2. 起源和历史春节是从古代农耕社会演变而来的一个节日,起源可以追溯到23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的春节是为了祭祀祖先和祈求来年丰收而设立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更加庆祝、欢乐的节日,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3. 传统习俗3.1 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餐。
家人们会聚在一起,共同享用丰盛的晚餐。
这顿饭通常包括鱼、肉、蔬菜、米饭等菜肴。
在中国文化中,鱼是代表富裕和吉祥的象征,所以家人们会在年夜饭中必备一道鱼。
3.2 红包在春节期间,长辈会给晚辈发放红包,里面装有一定金额的钱。
这被认为是一种给予祝福和祝福晚辈幸运的方式。
收到红包后,晚辈会表达感激之情,并转发这种传统。
3.3 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期间一项传统活动。
传统上,人们相信鞭炮声能够驱走恶灵和不祥之气。
然而,由于环境污染的问题,一些地方已经限制或禁止了放鞭炮活动。
3.4 贴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两段对仗文和一个横批组成。
人们会在家门前、室内墙壁上贴春联,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美好期望。
4. 庆祝方式4.1 舞狮表演舞狮是春节期间最具特色的民间表演之一。
人们戴上狮子头,表演狮子的动作和技巧,以求驱邪纳福,祈求一年的平安和吉祥。
4.2 春节晚会每年春节晚会都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这是由电视台举办的一场大型文艺晚会,有歌曲、舞蹈、相声、魔术等各种精彩的表演节目。
4.3 游行游园一些城市会组织游行活动,展示传统的文化和艺术表演。
游园活动也是春节期间家庭外出游玩的另一个重要方式。
5. 结论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观念。
通过对春节起源、传统习俗和庆祝方式的研究,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和家庭价值观。
春节研究报告范文

春节研究报告范文一、引言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全国各地都会庆祝这个传统节日。
本报告旨在探讨春节的由来、庆祝方式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春节的由来据历史记载,春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
在古时候,人们认为农历正月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所以过年成为了庆祝新年的方式。
而传说中的“年”则被认为是一种凶恶的怪兽,它会在除夕的夜晚出现,袭击村庄,所以人们必须使用红色的装饰和爆竹来驱赶“年”。
三、春节的庆祝方式1.贴春联春联是由对联构成的,每个对联由两句相对称的诗句组成。
人们会在正月初一的时候贴春联在门上,以祈求新的一年顺利和吉祥。
2.包年货和送礼物在过年之前,人们会准备大量的年货,如粮食、水果、糖果、饮料等。
同时,还会送礼物给亲朋好友,作为表示祝福和感谢的方式。
3.拜年和亲友聚会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祝福彼此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亲朋好友也会聚在一起,共进团圆饭,展开欢乐的聚会活动。
4.观看春节晚会和放烟火全国各地会举办盛大的春节晚会,节目包括歌舞、戏曲、相声等,人们通过观看晚会来欢庆新年。
此外,燃放烟火也是春节庆祝的一项重要活动,人们在除夕夜燃放烟花爆竹,以驱赶邪恶的力量。
四、春节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文化传承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一代代的传承,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传递下来。
如春联、年夜饭、红包等,都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促进社会和谐3.推动经济发展春节期间,人们会消费大量的年货和礼物,从而刺激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在年货制造和零售业等方面,春节是一个重要的销售季节,经济效益显著。
五、结论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贴春联、包年货和送礼物、拜年和聚会、观看晚会和放烟火等方式,人们庆祝并祝福新年。
春节不仅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动着社会和谐,也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春节民俗民风调研报告5篇

春节民俗民风调研报告5篇春节民俗民风调研报告精选篇1题目:春节民俗内容来源:看书和资料报告内容:1、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贴福字呢?2、除夕之夜,为什么要给压岁钱呢?1、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象往年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赶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现在,春节是我国人民的佳节,它象征着团结、兴旺,人们对新的一年寄托着希望。
2、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
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
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
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
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
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
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
春节的风俗研究性报告范文(精选6篇)

春节的风俗研究性报告春节的风俗研究性报告范文(精选6篇)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
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节的风俗研究性报告范文(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的风俗研究性报告范文(精选6篇)1实践地点:xxxxx实践时间:xxxxxx(一)研究目的1、熟习调查的进程,把握学习方法,了解独占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益于进步本身的文化素质好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一次夸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宏扬民族文化。
(二)调查方法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的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醇厚的味。
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
传统的春节,融进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意味,并担当起一种文化功能: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往和未来;二、祭奠,缅怀祖宗之德,继续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三、宗亲礼节来往,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当社会职责;四、民间文娱,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情感之波,体味人生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躲厚重的含金矿躲。
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很多还相传至今。
20xx尾月开始办年货:据中国传统,踏进尾月,已适合办年货,除买腊味、糖果外,水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圆。
20xx年二十四谢灶:在灶头放齐贡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乞求来年衣食丰足暨身体健康,以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20xx年二十八洗邋遢:年二十八是清算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讲,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乞求将往年的霉运及不如意统统扫走,而本身亦要洁净,听说这样做即可以消灾祛病。
春节风俗的研究报告(精选5篇)

春节风俗的研究报告春节风俗的研究报告(精选5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
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节风俗的研究报告(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春节风俗的研究报告1调查目的: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个节日都很高兴。
为了让人们了解春节的民风民俗,特作如下报告:调查时间:20xx年1月22日至2月4日调查地点:自己家里及邻居家、亲戚家调查方法:查书、查电脑、问长辈调查结果: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年节是除旧迎新的日子。
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从腊月二十三已经开始。
民间俗语有“二十三,祭灶官”这一天,远在外面的孩子都要准备回家过春节了;“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吃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去灌酒;三十下午,吃饺子”等。
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大年三十也称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饺子,放鞭炮。
最令人兴奋地是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
《春节联欢晚会》上全国著名的主持人、相声演员、演唱家等都会上台演出,给大家拜年。
每当看到这样的演出,我都兴奋不已,我会一直看到节目结束。
除夕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大年初一这天凌晨5点多钟我们就起床了,包好饺子先祭列祖,再给爷爷、奶奶送饺子、拜年,爷爷奶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
然后,我们再去给街坊邻居拜年。
这天中午,全家人还会吃一次丰盛的午餐。
大年初二这天,是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
女儿携“姑爷”回家拜年,娘家要盛情款待。
“姑爷”被称为“贵客”,吃饭喝酒要坐在首位子上;回门的女儿则陪着久未见面的母亲和姐妹们说说知心话。
初二闺女回娘家的习俗至今流行不衰。
初三、初四还会去姑妈家或姨妈家拜年等。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关于春节习俗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关于春节习俗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中国春节习俗
春节应该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了,每年一月初一便是中国传统春节,它也是全中国各族人民熟悉的节日,春节期间,人们用不同的习俗来庆祝此节日,表达着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憧憬。
除夕,它是春节的开始,家人们一起团聚共享此节日的喜悦。
传统的除夕习俗就是家家户户佩带”福字“的小金钱,以示把那一整年的好运带入新的一年;家家户户一般都会买一些团圆饭材,一起吃团圆饭;新年前夕一定要熬豆汤,豆汤熬透了就表达家庭团圆和事业成功,当晚一定要守夜,表示:“新年到,长命百岁”,要在岁末并不睡觉,而是谐调的聊天,增添和谐的家庭气氛。
元旦,春节的第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穿上新衣,家庭会贴春联,对外宾客贴恭贺春节的贺卡,乔迁新居一定要烧一把纸钱火,表达家庭经济兴旺;传统中,这一天大伯叔会到小伙伴家去祝贺,把红包带给小伴侣们来表达新年新气象,祝愿他们旺财,好运满堂;此时,祭拜祖先也是重要习俗,祈求祖先保佑,让自己和家庭新的一年幸福美满!
春节的最后一天,叫做元宵节,这天做一种叫做月饼的东西,祝福亲朋好友,表示新年快乐和月圆人圆;晚上家家户户坐在一起,一起看春晚,藉此放松自己的疲惫,更能让大家更好的迎接新的一年,为自己好好努力编排出美好的未来!
总之,春节就是我国几千年来最为崇拜和传承的传统节日,民间各种习俗习惯,都表达了中国强烈的一贯传统,它提醒了大家一年又一年,传统习惯,自己每一个人都是血脉相连。
因此,在今后每一个春节,无论在何处,我们都要用自己最热情的祝福作为对家庭的一份关怀,期待着新的一年精彩无限!。
研究报告春节

研究报告春节1. 引言春节,又称中国农历新年或农历年,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是中国文化历史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逢春节,中国人民会团聚在一起,享受美食,燃放烟花爆竹,交换礼物,祈祷健康和好运。
本研究报告旨在深入了解春节的来源、传统习俗和现代变化,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2. 来源与历史春节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二千多年。
根据传统农历,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即为春节,这一天标志着农历年的开始。
在古代,人们相信春节是新年的开始,它代表了一种希望和新的开始的象征。
3. 传统习俗3.1 团聚与拜年春节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刻。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返乡和家人团聚,共同享受晚餐和丰盛的美食。
此外,人们通常会互相拜年,长辈给予晚辈红包,以示祝福。
3.2 燃放烟花爆竹燃放烟花爆竹是春节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相信烟花和爆竹能够驱走邪灵,并迎来幸运和好运。
然而,由于环境污染和安全问题,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禁止或限制了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
3.3 春联与灯笼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和挂灯笼来增添节日气氛。
春联是一种特殊的对联,通常写有吉祥的祝福语。
而灯笼则代表着希望和亮光。
3.4 舞龙舞狮和守岁舞龙舞狮是中国的传统舞蹈表演,人们相信这些表演可以驱走凶煞,并带来好运。
而守岁则是指在除夕晚上守夜,等待新年的到来。
4. 现代变化尽管春节的传统习俗在中国仍然十分盛行,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和进步,一些新的趋势也在春节庆祝中出现。
4.1 旅游热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春节期间外出旅游。
国内和国际旅游的便利性逐渐提高,春节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时机。
4.2 数字方式庆祝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开始借助数字技术来庆祝春节。
例如,通过微信、微博和其他社交平台,人们可以发送祝福、分享照片和视频以及参与线上活动。
4.3 现代化春晚春晚是春节庆祝的重要节目,它被全国人民所关注。
近年来,春晚逐渐走向现代化,引入新技术和节目形式,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春节习俗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张庆文.研究时间;12月10日
研究地点: 襄州区
.研究人员: 柳宇龙张庆文崔兵权等
春节是中国古老而传统的节日,它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
据资料介绍,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而民间在此期间的各种习俗,可以说由大年初一直到初七都会有要求。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
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多了解春节习俗能让我们对中华民族节日有更多的认识,增强我们对民族的了解。
据所调查的结果,我们发现除夕守岁、贴春联、拜年、发压岁钱、吃饺子、贴"福"字、放爆竹、这些习俗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主要的,从古流传至今。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扫尘也有辞旧迎新的意思,寓意着扫掉去年的坏运气,希望来年能迎来好运。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
最开始人们在桃木板上刻一些画象用来避鬼神,渴望家里能平平安安,家人能健康。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
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
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
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
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俗名“熬年”。
除夕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这时男女老少都会去拜年,这时小朋友们最高兴了,因为他们会得得长辈的压岁钱。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大年三十的晚上全家人在一起吃热气腾腾的饺子是多么开心的事。
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
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谁吃到这个饺子谁就会有好运,来祈福人们来年幸福平安。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
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
这些年看春节联欢晚会也成为人们在春节必做的事。
放鞭炮也是春节会做的,最早放鞭炮是为了吓跑鬼神,祈求来年生活能风调雨顺。
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吉利。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是一个很传统的习俗,通常都是晚辈送给长辈一些祝福的话语。
它显示了中华民族尊老的美好品质。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
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
甚而追讨到爷爷奶奶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
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中国传统的春节不仅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作为青少年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美德。
如今春节不仅在中国有,全世界许多国家也开始过春节,春节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也成为中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