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短诗五首》教学设计一等奖获奖
《诗词曲五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一课时)

《诗词曲五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一课时)诗词曲五首学习目标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诗词曲的内容。
2.了解五首诗词曲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3.反复诵读,提高感受诗词曲的音韵美、意境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这五首诗词曲的内容及体裁、形式上的特点。
难点:提高感受诗词曲的音韵美、意境美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课文导入;导读《十五从军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两首诗歌。
教学步骤:课文导入: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我们会读到各类优秀的作品,我们能从作品中体悟到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
在本单元中的《诗词曲五首》里,既有诗人对十五从军的怨恨,也有诗人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的无限惆怅,还有登京口北固亭时的感怀,更有过零丁洋时的感叹及面对潼关时的深沉思考。
一、导读《十五从军征》一诗。
(一)资料助读(预习展示)1.介绍作者。
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有载),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其先祖为太原曲阳人,高祖郭宁,因官始居郓州。
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
神宗元丰七年(一〇八四)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
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2.了解背景。
【老师边介绍边多媒体展示】《十五从军征》晋代已入乐。
在它被用为横吹曲辞以前,是否曾入乐,已难查考。
此诗原来或许是汉魏间大动乱时代的民歌,是为控诉残酷繁复的兵役制度而创作的。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当时繁复的兵役使得那个时代充满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
没有马革裹尸,却也垂垂而暮。
3.了解“乐府诗”的有关常识。
1.导入:《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优秀教学设计(2课时含反思)

3短诗五首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第1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3*短诗五首【教学目标】1.朗读这几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4.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新诗的共同特点。
通过诗歌触摸时代的脉搏,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这五首诗的作者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多声部式的结构和热烈汹涌的情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首短诗,不同的是这些诗歌篇幅短小,却精悍隽永,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思,令人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韵味吧。
教师板书课题:3*短诗五首二、新课学习月夜(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沈尹默(1883—1971),诗人、书法家。
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
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北平大学校长。
五四运动时从事新文化运动,为《新青年》杂志编辑之一,发表过白话诗。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年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四卷第一号上。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二)诗歌学习,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短诗五首》优秀教学设计

短诗五首1.结薇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肃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肀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袆感。
3.对袁比阅读这几艿首诗,理解早期蒆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第1课时薅 《月夜》《萧红墓蒇畔口占》一、激袈情导入自1917螈年2月《蒂新青年》刊登胡适的袈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蚄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薂作不断涌莈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蒈默的这首《月夜》便袇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蒈度上讲,正是因这螀首诗的存在,中螂国首次面世的蒂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蚆以说是真蚈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膀么,这首诗肄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荿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新课感知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蒆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蚄(1883肄-1971)袇,原名君默,杰出芈的学者、诗人、书法袁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袆默作为北大名芆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葿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莄1917年,正是近莂代中国历史上最黑蒄暗的年代,螀最混乱的芆年代,却也是思螂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羆,也就是在这样的羁环境下,莇新诗诞生膆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蒀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聿的现代性,追求“科学”螃与“民主”,人的个螂体的觉醒,思想薆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蚃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芆国人有了主体蒄意识。
我国蝿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螆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膄屈原),只有在新诗肈中,“我”才大量地薇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衿《月夜》不仅是新腿诗诞生的袂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薁诞生的标志。
2.朗读螇诗歌,理解螇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蒂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肈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羅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袆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蚀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腿中,顶天螅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螁倚的“我”并排站螈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蚆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蚇,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螀种场景,但这何尝又蒆不是对当时现状肃的描写?请蒈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蒅说说对这首诗的羀象征意象和主旨肅的理解。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教学设计《短诗五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感受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结合《月夜》的写作背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重点】结合《月夜》的写作背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难点】结合《月夜》的写作背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诗歌,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不陌生的词了,我们听过许多诗歌,你想给我们推荐哪些现代诗歌呢?预设:《雨巷》《再别康桥》等。
这些诗歌的感情很细腻,大家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首新诗,看看你对这些诗歌有着怎样的独特见解?设计意图:由诗歌激趣,导入新课,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中。
二、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1)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2)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3)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
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诗歌《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4)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远讯》《旗下高歌》等。
第3课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3课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萧红墓畔口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短诗的主旨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的主旨。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深切追思;教学重难点重点:1、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难点: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萧红的名言“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萧红"引出本文将要讲述的内容。
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
其诗歌注重意境的创设和语言的锤炼,讲究节奏和音乐性,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因《雨巷》一诗传诵一时,他被称为“雨巷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写作背景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一见如故。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
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又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四、文题解读“萧红墓畔”点明了诗歌创作的地点,表明这是一首悼念萧红的诗。
“口占”,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表明这首诗是诗人即兴而作的。
五、人物介绍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
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一、学习目标●朗读这五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重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人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二、课文预习资料速查【一】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
因《雨巷》传诵一时,故有“雨巷诗人"的美称。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
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诗集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船工号子》《海啸》等。
【二】背景资料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四卷一号上。
从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以自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新诗初创阶段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
因此,当时新诗也被称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
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有益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3-《短诗五首》第1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3*《短诗五首》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3课短诗五首(第1课时)1.了解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2.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歌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3.理解诗歌的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的内容。
1.准确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魅力。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
新课导入《短诗五首》由四首中国诗与一首外国诗组成,篇幅虽短,意蕴颇丰,均体现了诗歌语言凝练、形式精致、内容丰富的特点。
这节课我们来具体感受诗歌的这些特点。
新知探究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
【活动内容】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同桌交流作者及其作品。
教师出示课件中“作者简介"的内容,并简单补充。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写作背景”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相关背景。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和诗歌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二、正音释义【活动内容】检查预习。
教师先出示课件中的易错生字词和需要掌握的词语意思,再让学生指出其他理解困难的字词,并加以点拨。
尹()墓畔()漫漫()装饰()芦荻()舵手()口占:____漫漫:____闲话:____装饰:____舵手:____【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生字词和解释词语,读通课文,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诵读诗歌【活动内容】1.听范读音频,在课本上标示朗读节奏和重音。
2.小组内开展朗读比赛。
3.每组派出代表在班级朗读,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积累朗读诗歌的经验。
四、文本研读【活动内容】1.简要概括每首诗的节奏、韵律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建行、押韵、句式等角度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活动内容】2.描述诗歌中的画面或概括诗歌的内容。
教师先引导学生根据每首诗歌内容的特点,将五首诗大体分成三类:画面类——《月夜》《风雨吟》;叙事类——《萧红墓畔口占》;道理类——《断章》《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短诗五首(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第1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目标导学二:《萧红墓畔口占》1.简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
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
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
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
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2.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1)走六小时寂寞..。
.....的长途明确:“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明确:“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明确:“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三、板书设计品味新诗的美《月夜》:意境美《萧红墓畔口占》:情感美第2课时《断章》《风雨吟》《统一》一、导入新课有句话这样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断章》1.朗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
(1)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明确: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
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明确: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2.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明确: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明确: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目标导学二:《风雨吟》1.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
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
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明确:“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目标导学三:《统一》1.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
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
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
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
”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
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目标导学四:对比阅读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三、板书设计《断章》——哲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风雨吟》——象征:风雨大地“我”《统一》——推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