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3短诗五首》 导学案
人教版新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3短诗五首

人教版新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3短诗五首在冬夜的霜风中,高大的树和我并排站立着,月光照亮了这个场景。
这幅画面充满了美丽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五四运动之前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社会现状。
树象征传统观念,而我和树并排站立则象征思想的并立。
同时,“没有靠着”则代表着独立、坚强和奋斗的精神。
这首诗的主旨是追求个性独立和思想解放。
目标导学二:《萧红墓畔口占》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XXX(1911-1942),原名XXX,湖南岳阳人。
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才女,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女作家之一。
她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流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XXX加入了XXX,成为一名革命作家。
1942年,她在延安因病去世,终年31岁。
2.朗读诗歌,理解语言和意境。
1)请朗读这首诗,感受一下它的语言和意境。
2)这首诗的主人公是谁?他在墓畔唱的歌曲是什么意思?明确: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一位流浪歌手,在XXX墓畔唱歌。
他唱的歌曲是关于生命和死亡的。
歌曲中的“烟花三月下扬州”象征着美好的人生,而“白骨霓裳”则象征着死亡。
这首诗的意境是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和感悟。
三、课堂练对比阅读这两首诗,我们发现它们都具有独立思考和追求自由的主题。
同时,它们都运用了象征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这也是早期白话新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XXX是一位现代著名诗人,他在1929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的《雨巷》传颂一时,被誉为“雨巷诗人”。
XXX则是一位身世坎坷的现代女性作家,她的成就很大,代表作有《呼兰河传》和《生死场》。
两人友情深厚,但XXX早逝,XXX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XXX墓时所作的《萧红墓畔口占》便是表达对XXX的怀念之作。
这首诗在表现“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诗中,诗人走了六个小时的长途,寂寞地来到XXX的墓前,放了一束红山茶,表示对她的怀念之情。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第三课 短诗五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节课共有五首短诗,分别是《静夜思》、《春晓》、《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些短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短诗,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一些古代文学常识也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如古诗文的语言、意境、表达技巧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基本内容,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五首短诗;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示范法:教师通过朗读、讲解等方式,示范诗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比较法:教师学生对五首诗歌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和差异。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多媒体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文,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五首短诗。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五首短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包含了五首经典的短诗,分别是《沁园春·雪》、《浪淘沙·北戴河》、《江南春·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和《己亥杂诗·其五》。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内容上,这些诗歌描绘了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谊,以及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在语言上,这些诗歌用词精准、句式优美,充满了韵律感和音乐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但是,对于这些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学技巧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此外,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也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地背诵五首诗歌。
2.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3.能够领悟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学技巧。
4.能够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学技巧的解读。
2.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朗读法和背诵法进行教学。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投影仪和幻灯片。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录音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五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逐一向学生展示五首诗歌,同时进行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每首诗歌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五首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五首诗歌,并选择一首进行鉴赏分析。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教案:3 短诗五首

3 *短诗五首导入(情境导入):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一、学习《月夜》1.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2.背景资料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
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
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3.细读感悟(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交流点拨】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2)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交流点拨】 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
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注: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3)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交流点拨】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 短诗五首 优秀教案

3*短诗五首1.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
(重点)2.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3.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难点)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2课时第1课时【情景导入】导入新课:让我们一起来读冰心的小诗——“墙角的花儿,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言论的花儿,开得愈大,行动的果子,结得愈小。
”这两首小诗,篇幅短小,形式自由,集中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今天我们再欣赏几首小诗,感受新诗的特点。
【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字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中国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和校长、辅仁大学教授。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2.文体简介新诗,又称新体诗、自由诗。
首先它具有诗的特点,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凝炼而形象性强,并且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其次是“新”,而“新”既是时间概念又是其特质:时间上它兴起于五四时期,与传统的古诗有所区别,完全不受押韵、平仄和对仗之规范,只保留意象精炼的特性,创作方式极其自由。
3.时代背景《月夜》:这首诗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萧红墓畔口占》:1942年1月,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2岁。
这首诗,是戴望舒拜谒萧红墓时所作。
【阅读感知】1.有感情地朗读《月夜》,感知诗歌内容,概括画面。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
2.朗读诗歌《萧红墓畔口占》,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萧红深沉的怀念、庄严的哀思,对险境的坚忍,对抗战胜利的期盼。
【合作探究】一、欣赏《月夜》。
1.全诗仅四行,却勾勒出一幅和谐统一的月夜场景,请找出诗中的意象。
部编版语文九下第3课《短诗五首》课文、教案、导学案

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教案、导学案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教案、导学案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教案、导学案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教案、导学案3 短诗五首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第1课时 《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教案、导学案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3《短诗五首》教师版

《短诗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3.能够体会诗歌情思、哲理。
【教学过程】月夜——沈尹默一.新课导入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
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样的魅力呢?二.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三.背景资料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
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
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四.细读感悟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2.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3. 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
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注: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4. 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要点:“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短诗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
2. 能够理解和解读短诗的意义和情感。
3. 提高学生欣赏和表达短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 掌握短诗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3. 解读短诗的意义和情感。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
2. 学生课本和笔记。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使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短诗的例子,引导学生谈论这些诗的特点和感受。
引发学生对短诗的兴趣。
Step 2:讲解短诗的特点(1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讨论,解释短诗的基本特点:字数少、内容简洁、意象鲜明、抒发感情等。
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
Step 3:学习课文(20分钟)带领孩子们一起阅读课文《短诗五首》,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解读诗句,解析诗歌背后的意义与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
Step 4:分小组诵读(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角色进行诵读,通过角色扮演,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并表达出来。
Step 5:个人创作(15分钟)鼓励学生动手创作,写一首自己的短诗。
要求学生注意字数的控制,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准确。
Step 6:展示和分享(10分钟)学生可以将自己写的短诗展示出来,分享给同学们欣赏。
可以邀请一些学生上前解读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背后的灵感和情感。
Step 7:总结与评价(5分钟)通过学生的展示和分享,总结短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评价学生的朗读和创作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提高。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个关于自然的短诗。
鼓励他们将作业内容展示给家人和同学欣赏。
教学延伸:1. 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其他的短诗作品,提高对短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 引导学生开展诗歌创作的活动,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此节课的教学,学生理解了短诗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提高了对短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和个人创作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短诗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1.《风雨吟》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二、结合背景,分析语言。
2.朗读诗歌《萧红墓畔口占》,赏析词语。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3.朗读诗歌《风雨吟》,赏析词语。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三、朗读诗歌,品味画面美。
4.《断章》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5.诗歌中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
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四、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6.《断章》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
7.结合你对《断章》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8.《统一》一诗,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9.《统一》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1.答案: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
“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二、结合背景,分析语言。
2.(1)“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2)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复杂的感情。
(3)“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4)“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3.(1)“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地冲过来的动态。
(2)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
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
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担忧。
三、朗读诗歌,品味画面美。
4.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
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5.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四、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6.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7.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8.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9.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
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
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
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