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第9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9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9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一、课前自主思考在开始学习新的课文之前,让我们先思考一下以下问题:•你喜欢吃鱼吗?为什么?有什么口味的鱼是你最喜欢的?•鱼在古代文化中有什么象征意义?•鲤鱼跳龙门是哪个故事,讲了什么道理?•从课文的标题“鱼我所欲也”中能看出什么?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 故事背景课文开篇讲述了主人公小曾家里的传统习俗:每逢初七、十五这样的节气日,家里的祖先牌位上必须献上一条鲤鱼,以求得祖先保佑一家人平安、身体健康。

小曾并不赞同这个传统,他认为鱼也应该有自己的生命,而不是被人类随意捕杀。

这是一个价值观的冲突,也是本篇文章的主题。

2. 文字说明“何不食肉糜”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食非其肉,不敬”,意思是吃肉不必非要吃某种动物的肉,只要吃得饱就可以。

可是后来“不敬”这个词被误读为“肆意”,导致误解,于是孔子就在后面补充说:“何以至於是乎!”“生如旦夕,死如秋蝉”这是从《论语·泰伯》中引用的一句名言。

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就像早上的时光,美好而短暂,而死亡就像秋天的蝉鸣,虽然声音嘹亮却不免逝去,寓意人的生命短暂而珍贵。

3. 主旨思想在小曾和他的母亲对话中,母亲告诫他不能只看到鱼的生命,而忽略了祖先的需要,她说道:“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规矩传统,是不能随便打破的。

祖先是我们的根,不尊敬祖先,就像树木失去了树根,就没有生命的根基了。

”通过这个场景,我们可以理解母亲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尊重,同时也反映出年轻一代对传统观念的怀疑和反思。

本文的主旨思想是:传承文化,尊重生命。

三、作文思路作为一个年轻人,你是否也曾经像小曾一样对传统文化持怀疑态度?但是在你认真了解并体验之后,或许你会对传统文化发生新的认识和理解。

那么,请你以“传承文化,尊重生命”为主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阐述自己对文化传承和生命尊重的理解和态度。

注意:要注意文章的层次和框架,切勿流于泛泛而谈。

九下《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含答案)

九下《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笔记区】【作家作品】孟子(约前327—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诸侯混战,孟子像孔子一样,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并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等,都没有成功。

晚年回家和他的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七篇。

孟子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

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

(见《公孙丑下》)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尊称“亚圣”,并称“孔孟”。

他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政治主张。

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是记录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著作,共7篇,261章,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长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其三,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孟子〉二章》基本反映了以上特色。

《鱼我所欲也》形象地阐述了如何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强调人要有“浩然之气”,认为它“至大至刚”,必“配义与道”,“集义所在”。

孟子的这些思想至今仍滋养着我们。

【写作背景】如前所述,战国中期,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

而孟子学成之后,游说诸侯,所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被认为脱离了客观实际。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教师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教师版)

第9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作者的观点,领会会孟子散文的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辨析本文的比喻、对比论证的方法。

3.熟读成诵,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重点难点】1.抓住文章中“舍身取义”的重要论点,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

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学习运用比喻、举例、对比说理的方法。

【学习过程】预习案导语:我们班将要进行一次演讲比赛,主题是“选择与坚守”。

我们将追寻古人“选择”的足迹,探访名人和普通人的“选择”。

在追寻和探访中,大家肯定会有收获和体悟。

走进青春期,走进社会,我们也会面临更多的分叉路,那我们又该如何去选择我们的人生路呢?相信在这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后,你将会有明确的方向。

第三单元核心任务:“选择与坚守”主题演讲比赛要求:(1)学习第三单元课文,收集、积累素材,从中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有益启示,感受先贤们的选择与坚守在现代的意义。

(阅读)(2)学习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表现手法等,撰写演讲稿,探寻自己内心的坚守。

(写作)(3)演讲比赛,真实感受选择和坚守的内涵。

1.知识简介(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2)《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不食嗟来之食①齐大饥。

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③,贸贸然④来。

黔敖左奉⑤食,右执⑥饮,曰:“嗟⑦!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⑧也!”从而谢焉⑨,终不食而死。

【注释】:①本文出自《礼记·檀弓下》)②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鱼我所欲也》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鱼我所欲也》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鱼我所欲也》学习任务单第一课时【学习任务】1.了解文常;2.通读全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3.分析文章论证过程和论证方法;4.背诵默写。

【学习准备】准备好课本、笔记本,边观看边做记录。

【学习方式和环节】观看视频课学习,适时控制播放,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课上练习和相关思考题,学习环节主要有:1.了解孟子、《孟子》、写作背景等文常。

2.听朗诵录音,通读全文,正音正字,疏通文意,掌握相关文言知识点。

3.分析第一段的论证过程,了解运用的论证方法。

4.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背诵默写第一段。

【作业设计】1.给加点的字注音。

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故患有所不辟.也()何不为.也( ) 贤者能勿丧.耳()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二者不可得兼..也:..:故不为苟得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所恶有甚于.死者:3.填空。

(1)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的民本思想。

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张“”。

《孟子》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合在一起称“四书”。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生亦我所欲,,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参考答案】1.(wéi)(wù)(bì)(wéi)(sàng)2.二者不可得兼..也:苟且偷生..:同时得到故不为苟得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心所恶有甚于.死者:比3.(1)“亚圣”“民贵君轻”“性善论”《论语》《大学》《中庸》(2)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舍生而取义者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九下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及答案

九下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及答案

九下第9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一、知识积累。

1.解释加点词语:故患有所不辟.:一箪.食: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不辩.礼义: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是亦不可以已.乎:失其本心..:2.翻译下列语句: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⑤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原文填空:①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②孟子认为失其本心行为的句子是:③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④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⑤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二、语段训练(原文略)。

1.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依据“呼尔而与之”演变而成的成语是。

3.根据文中的相关内容,填写完整下面的一副对联。

上联:杀身以成仁,斯仁非仁也;下联:,此是乎?4.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请从选文中找出一例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选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三、中考链接。

(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导学案█锁定目标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实、虚词义,疏通文意。

2.学习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3.理解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

预习巧导航1.把握朗读节奏: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⑦是/ 亦不可以已乎2.下面划横线的字音你能够掌握吗?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故患有所不辟.()也一箪(..)食一豆羹(..)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你认为还有哪些字音需要掌握?请你认真写下来吧!3.结合字音与停顿,自由朗读课文。

赶快试一试吧!4.走进作者:孟子,名,字,邹人,战国初期、。

他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是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在政治上,他提倡“”,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______论。

小组合作译《鱼我所欲也》1.结合书下的注释和手头资料,试着去翻译课文,然后用笔圈出难解的字、词、句。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组长提交小组。

无法解决的问题,集体解决。

2.经过疏通文意,你还有那些不理解的词语?请你提出来,小组讨论一下。

3.小组讨论交流,疏通文意,你认为还有那些重要的句子,提出来考考你的同桌吧!整体感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有什么好处?2..第二段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课堂深探究1.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你怎么看待文中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从现实或历史举出能论证“舍生取义”的事实论据(用一句话概括)和道理论据。

2.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及答案导学案:题目:鱼我所欲也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鱼都是常见的元素之一。

而在《论语》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这句话更是引发了人们的深思。

那么,为什么孔子会说出这样的话呢?这句话又有何含义呢?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深入探讨这句话的内涵,来更好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1. 引言孔子在《论语》中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

”这句话简洁而深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这句话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呢?2. 分析鱼是人们常见的食物之一,而熊掌则被人们视为珍馐美味。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表明孔子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并不高,他并不急于追求奢华享受,而是对朴素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在追求物质享受的时候,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需求,并不是过分追求奢华和享乐。

3. 思考与其追求外在的华丽和物质的繁荣,我们更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丰富。

鱼我所欲也,并非指让人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而是要求人们懂得取舍,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被外在的物质所左右,而是能够实现内心与外在的平衡。

4. 结语孔子的这句话,是对人们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念的一种提醒和警示。

我们应当懂得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不要心怀过多的欲望,而是要学会在朴素中感悟生活的真谛。

鱼我所欲也,是对生活态度和生命价值的一种反思和启示。

答案:1. 孔子在《论语》中说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的这句话,主要是强调了对朴素生活的态度和对物质追求的克制。

他不是反对物质享受,而是提醒人们要懂得取舍,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被奢侈和享乐所迷惑。

2. 追求物质享受和丰富生活并没有错,但过分追求物质的繁华和奢华就会让人失去本心,陷入纸醉金迷之中。

鱼我所欲也,表明孔子对于朴素生活和清贫之美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3. 人生在世,贪婪和欲望是最容易让人迷失方向的东西,而懂得控制欲望,珍惜现在,才是人们应该追求的境界。

4. 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更要懂得取舍,控制欲望,不被外物左右。

第9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9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9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活动一:正音正字不为苟得也(wéi ) 所恶(wù) 箪(dān ) 不屑( xiè)羹(gēng ) 蹴(cù) 为宫室之美(wèi ) 不辟(bì)活动二 :文言字词梳理归类。

(一)重点词语1.故不为苟得也苟:苟且。

2.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3.非独贤者有是心 是:这样。

4.蹴尔而与之 与:给予。

5.妻妾之奉 奉:侍奉。

6.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如,假使。

8.贤者能勿丧耳丧:丢掉。

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用脚踢;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0.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这。

1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有什么益处。

(二)通假字 1.“得”通“德”,感恩、感激。

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从前。

例句:“相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 “辩”通“辨”,辨别。

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 “辟”通 “避”躲避。

例句:“故患有所不辟”。

(三)古今异义1.可以 古:能够用来今:能够 2.是 古:这指示代词今:判断动词 3.豆 古: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今:豆子 4.钟 古:古代的量器今:计时器具 5.加 古:带来益处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四)一词多义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吗”。

蹴尔而与之:给予。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而:蹴尔而与之:表修饰。

乡为身死而不受:表顺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接。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表并列。

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在句首,连接句子,那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如果。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就。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却。

为:故不为苟得也:wéi,动词,做。

为宫室之美: wèi,介词,为了、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带答案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

2. 准确、明白地翻译文句。

3. 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4.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1. 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

二、朗读练习
1、听示范朗读,注意节奏。

2、学生自由读,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读两遍。

3、教师领读后师生齐读。

注意要点:
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停顿示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文章内容概述
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四、疏通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2)辨析加线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为了)(接受)
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表转折,却)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合作交流
1、理清课文结构
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

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

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

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

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

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三、课堂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不辩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四、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明确: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

生和义比。

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

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

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

通篇皆是。

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五、课堂延伸
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

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

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

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六、布置作业:用原文回答(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8)有人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目的是为了
其原因是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10)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

(11)人的本心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