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2015—2016学上学期九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姓名 班级编制:审核:编号亚山地生态系统。
这里没有森林病虫害,众多的物种以最佳的形式和谐地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中典范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得到启示,以查清欧美“构、功能和生产力,揭开大自然更多的秘密,以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林业之路。
中1.第一自然段中的“秘密”具体指的是( )A.人类应怎样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同时获得发展。
B.人类获得和创造了财富还会受到惩罚的原因。
C.人类为什么会受到自然的种种报复和惩罚。
D.人类能登月球造核武,为什么没能揭开人与自然的奥秘。
2.对第三段“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一句的理解,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人类以何种方式开发利用自然会招致大自然的报复。
B.什么样的环境是适合众多的物种生存的最佳环境。
C.人类怎样开发利用自然才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D.哪些地区的生态系统状况能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借鉴。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与生物圈计划是基于人们对生态系统退化导致生存环境恶化和资源日益匮乏的B.人与生物圈计划标志着已登上月球的人类完全可以战胜自然灾害、有效保护环境C.人与生物圈计划必定提高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使环保共识成为国际合作和交流D.人与生物圈计划将揭开大自然更多的秘密,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作业布置】请以《义高于一切》为题,写一则议论文片段。
(要求不少于200字)【课后反思】2015—2016学上学期九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姓名 班级编制:审核:编号1、第一自然段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点?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2、 第二自然段论述了人才必须要经受哪几个方面磨练?磨练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第四自然段中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测拓展】根据要求完成1~3题。
《鱼我所欲也》教案

针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改进与提高
完善教案
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完善教案的设计。
提高教学水平
通过反思,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增强课堂互动
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THANKS
感谢观看
教学方法
01 讲解法
对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语法结构、思想内容进行 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02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课文的主题、思想、 表达方式等进行深入探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和表达能力。
03 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语境,增强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手段
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解 答是否正确,能否灵活运 用所学知识。
反馈与调整
及时反馈
在每个教学单元结束后, 及时向学生提供学习反馈 ,指出优点和不足。
调整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 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以提高教学效果。
个性化指导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 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 导和建议。
06
教师自我反思
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和 句式,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
教学难点
理解孟子思想的内涵和特点,比较其 与儒家思想的异同。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中的思想观点 ,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
理解文章中抽象的道德概念和哲学思 想,如何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解决办法
通过讲解、示范、举例等方式,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要字词
让学生认识到人生的选择和决 策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培养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总结词:激发兴趣
初三上册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初三上册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教案是教师为了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而做的方案!为此,下方不妨和小编一同来欣赏下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希望对各位有帮助!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虚词、虚词,正确翻译课文;2、本白话语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气势,加强朗读和背诵;3、理解作者的观点,结合实践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
学习重点:1、领会语气,练习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绪。
学习难点: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宗旨。
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 字音:(1)不为苟得也( ) (2)为宫室之美为之( )(3)如令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 进展示例:(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3. 指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4. 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二、朗读练习1、听录音,留意节奏。
2、先生自在读,初步领会文章的言语特点,读两遍。
3、教师领读。
4、师生齐读。
留意要点:三、课内研讨先生自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预备质疑。
翻译以下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绪,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1.理清论证思绪,把握说理方法发问:本文的论点是甚么?怎样提出来的?为甚么不直接提出来?发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2.难点打破,理解本文的宗旨。
九下《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笔记区】【作家作品】孟子(约前327—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诸侯混战,孟子像孔子一样,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并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等,都没有成功。
晚年回家和他的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七篇。
孟子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
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
(见《公孙丑下》)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尊称“亚圣”,并称“孔孟”。
他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政治主张。
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是记录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著作,共7篇,261章,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长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其三,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孟子〉二章》基本反映了以上特色。
《鱼我所欲也》形象地阐述了如何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强调人要有“浩然之气”,认为它“至大至刚”,必“配义与道”,“集义所在”。
孟子的这些思想至今仍滋养着我们。
【写作背景】如前所述,战国中期,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
而孟子学成之后,游说诸侯,所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被认为脱离了客观实际。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1付)

白湾子镇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导学案主备人:付世明组长审核:董娟妮领导审核:陈世国时间:2013年10月22日班级:姓名:《鱼我所欲也》【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及其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增强论证力量的写法。
二、资料链接孟子主张性善,这是因袭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
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三、预习自测(一)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④是亦不可以已乎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二)理解重点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书掌握文言字词义,理解课文大意。
★重点字词:1、鱼我所欲.也()2、有甚于..生者()3、故患.有所不辟.也()()4、由是..() 6、蹴.尔而与之()..则生而有不用也()5、是故7、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8、乡.为身死()【探究案】合作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 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2.作者为证明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主备人:付世明组长审核:董娟妮领导审核:陈世国时间:2013年10月22日班级:姓名: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指什么?4、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请结合历史或现实生活,再给本文补充两个事实论据。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教师版)

第9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作者的观点,领会会孟子散文的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辨析本文的比喻、对比论证的方法。
3.熟读成诵,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重点难点】1.抓住文章中“舍身取义”的重要论点,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
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学习运用比喻、举例、对比说理的方法。
【学习过程】预习案导语:我们班将要进行一次演讲比赛,主题是“选择与坚守”。
我们将追寻古人“选择”的足迹,探访名人和普通人的“选择”。
在追寻和探访中,大家肯定会有收获和体悟。
走进青春期,走进社会,我们也会面临更多的分叉路,那我们又该如何去选择我们的人生路呢?相信在这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后,你将会有明确的方向。
第三单元核心任务:“选择与坚守”主题演讲比赛要求:(1)学习第三单元课文,收集、积累素材,从中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有益启示,感受先贤们的选择与坚守在现代的意义。
(阅读)(2)学习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表现手法等,撰写演讲稿,探寻自己内心的坚守。
(写作)(3)演讲比赛,真实感受选择和坚守的内涵。
1.知识简介(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2)《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不食嗟来之食①齐大饥。
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③,贸贸然④来。
黔敖左奉⑤食,右执⑥饮,曰:“嗟⑦!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⑧也!”从而谢焉⑨,终不食而死。
【注释】:①本文出自《礼记·檀弓下》)②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带答案学习目标:1. 积累文言词语。
2. 准确、明白地翻译文句。
3. 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4.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1. 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
二、朗读练习1、听示范朗读,注意节奏。
2、学生自由读,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读两遍。
3、教师领读后师生齐读。
注意要点:字音:(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停顿示例:(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三、文章内容概述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四、疏通文意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2)辨析加线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为了)(接受)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表转折,却)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3)翻译下列句子。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鱼我所欲也》。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理解文章大意。
3、深入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思考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
2、难点(1)体会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2)如何将“舍生取义”的观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知识链接孟子(约公元前 372 年—公元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其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苟得()辟患()一箪食()一豆羹()蹴尔()不屑()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点词。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耳()蹴尔而与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妻妾之奉()是亦不可以已乎()3、翻译下列句子。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五、课堂探究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鱼和熊掌在当时都是难得的美味,“鱼”是一般人都能轻易得到的,而“熊掌”则更为珍贵、难得。
作者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为喻,引出了在生和义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
这种比喻论证的方式,生动形象,易于理解,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2、文中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证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课题19鱼我所欲也
主
备
人
陈继平
授
课
人
黄有文
班
级
174
课
时
2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5.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应体现学、议、评、练四个环节。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
2、作者作品简介
本文出自《》,作者,战国时期国人,思想
家、教育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附“四书”:《》
《》《》《》)
二、出示自学指导,学生自学,然后师进行议和评。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
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二)、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1)、生字箪( ) 蹴( ) 羹( ) 死亦我所恶( )
(2)、重点词解释
1、本心:
2、患:
3、辟:通,
4、箪:。
5、蹴:
6、得:通
7、乡:通
8、何加: 9、恶:10、辩:通
11、义: 12、勿丧: 13、万钟:
授课人
修订
学
习
过
程
14、贤者: 15、苟得:
(3)、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三)、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归纳段意: 2、理解及背诵: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亦无所欲也,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
开头以 和 为喻,
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
.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 ;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
话: , , 。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3、思考。
(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 ,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 。
学习过程 (2)人的本心是什么?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的道理。
4、联系。
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
(2) ,留取丹心照汗青
5、应用。
(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
“,
”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
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
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
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的人(无生命价值)
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达标训练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①不为苟得也②所恶有甚于死者
③为宫室之美④一箪(dān)食
⑤蹴(cù)尔而与之⑥乞人不屑(xìe)也
2、请用“/”为下列各句做适当的朗读停顿: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是亦不可以已乎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
受之
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④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为宫室之美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B、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非独贤者有是心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
5、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③“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④“非独贤者有是乙“是心”指什么?
6、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生亦
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③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
患有所不避也。
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⑤使人之
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
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⑦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⑧非独贤者有是
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⑨
1.这段文字用鱼比喻________,用熊掌比喻 ________,用舍鱼而取熊掌比
喻______。
文中还把______和______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______更宝贵的
东西,就是______;也有比_______更可怕的东西,即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A.①句B.②句C.⑧句D.⑨
句
3.这段文字用到的论证方法有()。
A.比喻论证法、举例论证法、
说理论证法 B.比喻论证法、举例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C.说理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 D.说理论证法、对比论证法、举例
论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