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9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学生版
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主备人:授课人:九年级班学科:语文第课时第周课题10.鱼我所欲也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孟子及《孟子》的相关知识;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孟子所阐述的“舍生取义”的观点,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了解孟子及《孟子》的相关知识;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教案教学过程设计个性修改一、目标导学1.导入课文。
用孟子的名言导入课文。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出示目标。
(课件展示)二、自学自研1.了解作者及作品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性善”论、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的显著特点: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碍,论证严密,雄辩而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
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背景资料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上下交征利”的时代。
孟子认为,一国上下不顾道义的逐利,就会作乱犯上,必然导致国破家亡。
因此,孟子在本文中提出的“舍生而取义”的观点,既是对人性的一种期望,也是对仁政的一种期待。
3.读准下列字音:不为苟得也wéi 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所恶莫甚于死者wù箪dān乡xiàng 羹gēng 蹴cù妾qiè4.划节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乡/为身死而不受。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打印版)

本课的设计初衷,是为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作为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孩子们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热情。
“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改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对某些事物倾注热情和精力的时候,对他们自信心的保护至关重要。
所以强烈建议平时的测验应在学目标范围内尽可能的简单,最大限度的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维。
本课在单元中,属于承上而启下的教学内容。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及其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增强论证力量的写法。
学习重点:1、文言字词的积累与课文背诵。
2、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及其现实意义。
学习难点:1、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及其现实意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资料链接孟子主张性善,这是因袭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孔子的意思是说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习”,即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们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
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
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
体现了《孟子》一书文笔的特点。
《鱼我所欲也》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鱼我所欲也》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学习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积累文言词语。
2. 准确、明白地翻译文句。
3. 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4.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自主突破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⑴一箪( )食,一豆羹( ) ⑵故不为苟得也( )⑶蹴( )尔而与之⑷乞人不屑也( ) ⑸故患有所不辟()也(6)所恶有甚于生者。
( )1.⑴dānɡēnɡ ⑵ɡǒu⑶cù ⑷xiè ⑸bì (6)wǜ2.文学常识填空:《鱼我所欲也》选自,本文着重谈论当生命与大义不可兼得时应的中心论点。
你所知道的出自《孟子》的成语有、等。
2.《孟子告子上》舍生取义明察秋毫缘木求鱼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故不为苟得也()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⑶蹴尔而与之 ( )⑷此之谓失其本心()3.⑴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⑵假如,假使。
⑶用脚踢。
⑷天性,天良。
4.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
4.①“辟”通“避”,躲避。
②“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第9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背景知识】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鱼我所欲也》○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2,舍鱼而取○3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4于○5生者,故不为苟得○6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7有所不辟○8(bì)也。
如使○9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10何不用也○11?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12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
是故○13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
非独○14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15耳。
一箪○16食,一豆○17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18,行道之人弗受;蹴○19尔而与之,乞人不屑○20也。
万钟○21则不辨○22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23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2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26,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27乎?此之谓失其本心○28。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九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九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第九课《鱼我所欲也》是《红楼梦》中的一篇诗词,诗中描绘了一个贪图享乐的人对鱼的描述与欣赏,以及对自己所追求的快乐的思考。
本课将通过学习这首诗词,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真谛与价值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意识。
一、导入1. 引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对“鱼我所欲也”的含义进行猜测。
2. 激活思维: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快乐的理解,以及自己追求快乐的方式。
二、课文学习1. 教师朗读课文,并向学生解读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课文背后的意义,分享自己的理解。
三、思考探究1. 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诗中为什么用“此鱼与我何殊”来形容鱼的态度?这句话表达了什么寓意?(2)诗词描绘了对鱼的赏析,从中可以领悟到什么样的观念?(3)诗中的“欲”字有何深意?它与现代人对于“欲望”的看法有何不同?(4)诗人通过这首诗词传递了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 学生按小组展示自己的解答,并进行互动讨论。
四、拓展延伸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在物质欲望和精神追求之间的取舍和平衡。
2. 说明文导读:教师给学生阅读一篇关于“如何追求内心真实快乐”的说明文,并引导学生思考快乐的真正源泉。
五、课堂小结1. 学生小结: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以及他们对诗词中心思想的理解。
2. 教师总结:教师进行总结,回顾课文中的主要思想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六、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快乐的理解以及如何追求内心真实的快乐。
2.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诗词,并品味其中的美妙,形成自己对于生活的独特见解。
七、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可以欣赏古代的诗词之美,而且还能通过诗词咀嚼其中蕴含的哲理,引领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并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意识。
同时,学生也被引导思考如何追求内心真实的快乐,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对美的感知能力与情感共鸣。
部编版初三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

部编版初三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一、教材分析本篇教材为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并且是古文阅读中的代表作之一。
本教材适合初三年级学生进行学习,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古文学习有很大的提高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鱼我所欲也》的作者、背景和意义等知识;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如词语理解、文法分析等;3.通过学习古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4.夯实学生对于古文的学习,为高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2.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中华文化传统思想。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中华文化传统的爱国热情;2.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3.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图片或者提问等方式,引起学生对于鱼的思考:1.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常见的鱼种?你对它们了解吗?2.鱼在我们的文化中有哪些象征意义?3.你是否听说过“吃人不吐骨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2. 阅读环节2.1 阅读指导1.首先,理清文意,解掉生疏的字、词语意思,尽可能多地了解文化背景。
2.其次,分析文本的结构,寻找文中的关键词、高频词语;关注句型结构,推断出语言表达的意义。
3.最后,通过阅读理解,抓住文中的重要句子、情节,理清思路,归纳概括。
2.2 导读文本鱼我所欲也,熙熙然可喜也。
吾未见其所未可喜也。
夫水,清则无鱼,故以此归矣。
2.3 学生独立阅读1.学生独立阅读文本,初步理解文本的含义。
2.学生应该能够初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及中心思想,认真体会。
2.4 学生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分享各自的理解和疑惑。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本,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3. 教学延伸3.1 美文欣赏通过给学生阅读其他文本或者视频资料,深入挖掘鱼在文化中的意义,并引导学生对于鱼这一元素在文学、美术、音乐等方面的应用进行欣赏。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导学案

9鱼我所欲也1.反复诵读,疏通文义。
2.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4.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学会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假如你遇见了这样的情况:你看上了一本书,是你十分渴望买下来的;然而这个月又是母亲的生日,你很想给她买个生日蛋糕让她开心。
这时,你发现零花钱只够做其中的一件事,你应该怎么选择呢?说说你的选择并谈谈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 正如这件事一般,世间有很多事,都会面临着不同选择的时候,然而,二者只能择其一,十分难抉择。
不过,也许抉择标准有时也是可以判断的,学过《鱼我所欲也》一文,你也许就会找到答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文章,解读文意1.朗读文章,借助工具书排除字音问题。
2.反复朗读文章,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
3.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4.教师指导,学生翻译文章内容,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下列文言词的用法。
【通假字】“辟”同“避”,躲避。
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辩”同“辨”,辨别。
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得”同“德”,感恩、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同“欤”,语气词。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同“向”,先前、从前。
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一词多义】①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取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③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予)目标导学二:分析文章,把握文章内容1.请学生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做到“舍生取义”。
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9 鱼我所欲也课题鱼我所欲也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课前预习相关人物介绍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恢宏并长于论辩。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
读准字音通假字故患有所不辟.万钟则不辩.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通“欤”,语气助词)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古今异义一豆.羹(古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具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好处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停止,放弃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动词,是)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名词,恩惠,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感激)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杭信一中何逸冬
人生常常面临种种选择,在生与死、义与利面前,是舍生取义,还是见利忘义?文天祥的选择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康有为的选择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革命烈士夏明翰的选择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裴多菲的选择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他们的选择光照人寰;他们的精神,烛照千古。
面对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诱惑,我们是否应当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正确选择呢?
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强化朗读训练,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3.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思路
一、新课导入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喜欢选择,同时也害怕选择。
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想要“鱼”和“熊掌”同时兼得,那是难以办到的。
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
那么,在关键时候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鱼我所欲也》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1)不为.( )苟得也
(2)为.( )宫室之美为.( )之
(3)使人之所恶.( )莫甚于死者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
(1)通假字
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2)一词多义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蹴尔而与之: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而:蹴尔而与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不足为外人道也:
由是:由是感激:
由是则生:
由是先主遂诣亮:
苟:苟富贵,无相忘:
故不为苟得也:
之:如使人之所欲莫于生:
人皆有之:
宫室之美:
3.翻译下列句子。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此之谓失其本心。
4.朗读指导。
注意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究
(一)读通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疏通文意,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下来,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决的向教师质疑。
(教师点拨并用多媒体显示归类) (二)整体感知
1.课文第一段可分为几个层次?简要概括大意。
2.课文第二段有什么作用?
四、拓展延伸
1.嗟来之食
语出《礼记·檀弓上》: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2.美味“鱼”
鱼是古代的佳肴之一。
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
北方少河流,当然鱼也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
《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不满意在孟尝君门下吃粗劣的食物,就唱道“长铗归来兮,食无鱼”
3.钟
钟,古代的容量单位。
古代计容量的单位由小到大排列:最小的是“勺”,相当于今天的一小汤匙;10勺为一合(gě),10合为一升,10升为一斗,10斗为一斛,6斛4斗为一钟。
按此计算,“万钟”是6.4万斗,这个年俸是相当大的。
当然,在本文中,孟子仅仅是用“万钟”来表示优厚的俸禄而已。
第二课时深入鉴赏悟内涵
一、新课导入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
新时代的“舍生取义”是指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
让我们高吟《鱼
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不为.苟得也
(2)所恶.有甚于死者
(3)为.宫室之美
(4)一箪.(dān)食
(5)蹴.(cù)尔而与之
(6)乞人不屑.(xìe)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为.宫室之美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B.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非独贤者有是.心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
3.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2)“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3)“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4)“非独贤者有是乙“是心”指什么?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3.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二)思路探究
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 (三)语言品析
在说理的过程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四)主旨探究
孟子的舍生取义和孔子的杀身成仁观点是一致的,请结合历史事实谈谈孔孟的观点对后世仁人志士的影响。
四、板书设计
鱼、熊掌—→生、义—→舍生取义人
正生、欲—→甚于生—→不为苟得应
面死、恶—→甚于死—→不避祸患义重保
反欲——→莫甚于生——→何不为于生其
面恶——→莫甚于死——→何不用本
正面:行道之人、乞人——→弗受、不屑心
反面:不辩礼义—————受万钟—————→失本心
五、拓展延伸
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学习了《〈孟子〉两章》和《鱼我所欲也》之后,你对孟子应该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了,请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素材积累】
......
1.、.2019
............................年,文野
....31..岁那年,买房后第二年,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
变。
这一年,他摘心里对自己的定位,从穷人变成了有
....................................钱人。
一些人哪怕有钱了,
心里也永远甩不脱穷的影子。
.............
2、
..............................日下战书,草埠湖镇核心学校组织全镇小学老师收看了江苏省泰..10..月.19
安市洋思中学校长秦培元摘宜昌所作的教训呈文录象。
秦校长的讲演时光长达两...................................
个多小时,题为《打造高效课堂
..........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实现减负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