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学生版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年级:九学科:语文准印:学科挂点领导签字:课题:《鱼我所欲也》三课时导学案主备教师:课型:新授课备课组长签名: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通过学习,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舍生取义”的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导学过程:一、激趣定标(一)导入: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
(二)展示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通过学习,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舍生取义”的道理。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自学互动一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2、注意朗读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3.齐读课文。
4.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2、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四、课堂检测《同步练习册》1、2、3、4题第二课时导学过程:一、激趣定标资料助读(一)、“性善论”的要点:(1)“善”是人的本性。
“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引导语:关于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的范文,供大家借鉴与参考。
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5.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学习重难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应体现学、议、评、练四个环节。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语2、作者作品简介本文出自《》,作者,战国时期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附“四书”:《》《》《》《》)二、出示自学指导,学生自学,然后师进行议和评。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二)、译读课文,把握文意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1)、生字箪()蹴()羹()死亦我所恶()(2)、重点词解释1、本心:2、患:3、辟:通,4、箪:。
5、蹴:6、得:通7、乡:通8、何加:9、恶:10、辩:通11、义:12、勿丧:13、万钟:14、贤者:15、苟得:(3)、重点句子翻译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黑龙江省绥化市第九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②.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能力目标:①.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②.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学习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预习案】I.学法指导1、阅读“教材助读”,加深对本文的认识和理解,并用红笔勾画出《孟子》的有关知识。
II.教材助读一、了解背景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发展,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
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
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
反对“霸道”、“暴政”。
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
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根本行不通。
孟子还主张社会分工,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却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结论,为阶级剥削和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
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小无有不下。
”还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知也。
仁义礼智,非曲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

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实词、虚词,正确翻译课文;2、本文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气势,加强朗读和背诵;3、理解作者的观点,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
学习重点:1、体会语气,练习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学习难点: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 字音:(1)不为苟得也( ) (2)为宫室之美为之(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 停顿示例:(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3.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4. 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二、朗读练习1、听录音,注意节奏。
2、学生自由读,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读两遍。
3、教师领读。
4、师生齐读。
注意要点:三、课内研讨学生自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四、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
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五、拓展延伸(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九下《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笔记区】【作家作品】孟子(约前327—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诸侯混战,孟子像孔子一样,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并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等,都没有成功。
晚年回家和他的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七篇。
孟子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
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
(见《公孙丑下》)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尊称“亚圣”,并称“孔孟”。
他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政治主张。
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是记录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著作,共7篇,261章,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长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其三,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孟子〉二章》基本反映了以上特色。
《鱼我所欲也》形象地阐述了如何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强调人要有“浩然之气”,认为它“至大至刚”,必“配义与道”,“集义所在”。
孟子的这些思想至今仍滋养着我们。
【写作背景】如前所述,战国中期,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
而孟子学成之后,游说诸侯,所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被认为脱离了客观实际。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1付)

白湾子镇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导学案主备人:付世明组长审核:董娟妮领导审核:陈世国时间:2013年10月22日班级:姓名:《鱼我所欲也》【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及其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增强论证力量的写法。
二、资料链接孟子主张性善,这是因袭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
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三、预习自测(一)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④是亦不可以已乎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二)理解重点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书掌握文言字词义,理解课文大意。
★重点字词:1、鱼我所欲.也()2、有甚于..生者()3、故患.有所不辟.也()()4、由是..() 6、蹴.尔而与之()..则生而有不用也()5、是故7、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8、乡.为身死()【探究案】合作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 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2.作者为证明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主备人:付世明组长审核:董娟妮领导审核:陈世国时间:2013年10月22日班级:姓名: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指什么?4、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请结合历史或现实生活,再给本文补充两个事实论据。
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

鱼我所欲也教案《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要怎么写呢?这里的6篇《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是作者小编为您分享的鱼我所欲也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优质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效果。
3.学习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情境导入】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那是为了纪念我国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屈原正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呼唤风、雷、电,那他期盼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戏剧《屈原》。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理思路(一)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明确:一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郑袖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写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屈原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形象。
(二)读“雷电颂”部分,回答问题。
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文,谈谈自己的诵读感受。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补充:(1)从文章形式看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2)从语言特点看是一首激情澎湃、气势雄伟的散文诗。
(3)从创作风格看文中的屈原和急风、怒雷、闪电这些雄伟的自然力量融合,想象奇特,气势宏伟,充满了浪漫色彩。
2.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分析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现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教师讲述创作背景:《屈原》创作于1942年。
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D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候。
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高潮。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D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便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九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九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第九课《鱼我所欲也》是《红楼梦》中的一篇诗词,诗中描绘了一个贪图享乐的人对鱼的描述与欣赏,以及对自己所追求的快乐的思考。
本课将通过学习这首诗词,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真谛与价值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意识。
一、导入1. 引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对“鱼我所欲也”的含义进行猜测。
2. 激活思维: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快乐的理解,以及自己追求快乐的方式。
二、课文学习1. 教师朗读课文,并向学生解读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课文背后的意义,分享自己的理解。
三、思考探究1. 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诗中为什么用“此鱼与我何殊”来形容鱼的态度?这句话表达了什么寓意?(2)诗词描绘了对鱼的赏析,从中可以领悟到什么样的观念?(3)诗中的“欲”字有何深意?它与现代人对于“欲望”的看法有何不同?(4)诗人通过这首诗词传递了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 学生按小组展示自己的解答,并进行互动讨论。
四、拓展延伸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在物质欲望和精神追求之间的取舍和平衡。
2. 说明文导读:教师给学生阅读一篇关于“如何追求内心真实快乐”的说明文,并引导学生思考快乐的真正源泉。
五、课堂小结1. 学生小结: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以及他们对诗词中心思想的理解。
2. 教师总结:教师进行总结,回顾课文中的主要思想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六、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快乐的理解以及如何追求内心真实的快乐。
2.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诗词,并品味其中的美妙,形成自己对于生活的独特见解。
七、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可以欣赏古代的诗词之美,而且还能通过诗词咀嚼其中蕴含的哲理,引领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并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意识。
同时,学生也被引导思考如何追求内心真实的快乐,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对美的感知能力与情感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人生常常面临种种选择,在生与死、义与利面前,是舍生取义,还是见利忘义?文天祥的选择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康有为的选择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革命烈士夏明翰的选择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裴多菲的选择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他们
1. 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 强化朗读训练,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3. 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思路
一、新课导入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喜欢选择,同时也害怕选择。
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想要“鱼”和“熊掌”同时兼得,那是难以办到的。
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
那么,在关键时候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鱼我所欲也》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 ----- 预习与交流
1. 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⑴不为()苟得也
(2) 为() 宫室之美为.()之
(3)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4)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 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
(1) 通假字
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2) 一词多义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蹴尔而与之: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而:蹴尔而与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贝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为: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不足为外人道也:由是:由是
感激:由是则生:由是先主遂
诣亮:苟:苟富贵,无相忘:
故不为苟得也:之:如使人之
所欲莫甚于生:人皆有之:宫
室之美:
3. 翻译下列句子。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此之谓失其本心。
4. 朗读指导。
注意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 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 为之。
(4)是/ 亦不可以已乎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读通文意
1.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疏通文意,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下,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
2. 小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决的向教师质疑。
(教师点拨并用多媒体显示归类)
(二)整体感知
1. 课文第一段可分为几个层次?简要概括大意。
2. 课文第二段有什么作用?
四、拓展延伸
1. 嗟之食
语出《礼记•檀弓上》: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2. 美味“鱼” 鱼是古代的佳肴之一。
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
北
方少河流,当然鱼也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
《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不满意在孟尝君门下吃粗劣的食物,就唱道:“长铗归兮,食无鱼!”
3. 钟
钟,古代的容量单位。
古代计容量的单位由小到大排列:最小的是“勺”,相当于今天的一小汤匙;
10勺为一合(g e ,10合为一升,10升为一斗,10斗为一斛,6斛4斗为一钟。
按此计算,“万钟”是6.4 万斗,这个年俸是相当大的。
当然,在本文中,孟子仅仅是用“万钟”表示优厚的俸禄而已。
第二课时深入鉴赏悟内涵
一、新课导入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 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
新时代的“舍生取义”是指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
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二、自学指导(一) 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不为苟得也
(2)所恶有甚于死者
(3)为宫室之美
(4)一箪(d 6)食
(5)蹴(c u)尔而与之
(6)乞人不屑.(x ie)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为宫室之美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B. 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 非独贤者有是心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3. 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2)“所恶有甚于死者” “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3) “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4) “非独贤者有是乙“是心”指什么?
三、自学指导(二)一一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
2. 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3. 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 ?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
(二)思路探究
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
(二)语言品析
在说理的过程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四)主旨探究
孟子的舍生取义和孔子的杀身成仁观点是一致的,请结合历史事实谈谈孔孟的观点对后世仁人志士的影 响。
四、板书设计
鱼、熊掌一-生、义一-舍生取义 、
正 j 生、欲一-甚于生一-不为苟得 「
面十死、恶一-甚于死一-不避祸患 [义重
反j 欲 T 莫甚于生 T 何不为 于生
面彳恶 ----- 莫甚于死 何不用 J
正面:行道之人、乞人 弗受、不屑 」
反面:不辩礼义 ------------ 受万钟 失本心 五、拓展延伸 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学习了《〈孟子〉两章》和《鱼我所欲也》之后,你对孟子应该
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了,请围绕“我 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人应保其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