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鱼我所欲也》学生版导学案

合集下载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01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01
1、学生自读有感情地朗读本文。纠正字音。
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
2、对子组听读,学生分组自读(可互读,一人读一人听)
3、各组展示读,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师生评价
4、再次朗读,体会词所表达的感情并背诵课文。
个性化
设计




语文导学案年级:九年级
课题:鱼我所欲也
总课时:
课型:预+展
2010年月日
主备人:景立山
学生姓名
督查人




知识目标
诵读,体会作者的观点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情感学



一、翻译课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二、作者介绍
走进作者: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三、教师范读或听录音,体会作者的观点。
1.听出朗读中的停顿、重音。
2.听出朗读中的节奏、语调、语速。
知识
储备
教学程序:第一课时
环节与时间预设
导入2范读3自读10对子组听读10展读15检查背诵5
一、导入新课:
当代的“关注民生”、孙中山的“民主、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唐太宗李世民的“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其实都源自孟子的“君贵民轻”思想。所以我们今天学习孟子的文章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下面请同学们复习《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漫漫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面临许多重要的选择,有时甚至是生与死的选择,在这决定生死的紧要关头,我们应如何做出选择呢?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文给我们做出了回答,,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孟子的这篇文章,看孟子是怎样来看待生与死的。

二、目标展示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三、预习检测1、关于孟子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2、关于《孟子》《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

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跟《论语》同是用语录体散文,但体式有所不同。

它篇幅比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3、解题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1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与释义。

2、疏通课文第一段大义,积累文言知识。

【自学指导】一读课文——掌握字词1、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认识并积累生字词。

2、知识链接:(1)《孟子》: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思想及其政治言论的书。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后称为“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自学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所恶.(2)箪.(3)羹.(4)蹴.(5)妻妾.(6)不屑.2、用“/”标出下列语句的逻辑停顿: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⑦是亦不可以已乎【合作探究】二读课文——深层感知1、读课文第一段,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并标出不会译的词句以便在小组中探究释疑。

2、小组合作,各自提出不会译的词句,在小组内探究解决。

3、集体质疑,经过小组合作探究仍不理解不会翻译的词句,小组长提出来,由其他小组学生帮着完成,最后教师点拨订正明确。

4、全班大展,翻译第一段。

【知识梳理】(疏通重点字词、句的翻译)【当堂检测】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①二者不可得兼..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②如使③故患有所不辟.也()④贤者能勿丧.耳( )2、翻译下列语句:(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2、学习课文第二段,疏通文意。

【自学指导】1、大声朗读第二段,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2、参照课下注释尝试翻译课文,把不理解的地方标记出来。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1【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和句子节奏。

2、积累文言词汇。

【自学导航】1.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是继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并有“”之称。

《孟子》是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南宋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合作探究】解释重点词语,翻译句子。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得兼()舍()而()取()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于()苟得()4、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辟()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如使()则()可以()6、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7、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由是()而()8、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9、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非独()是()丧()10、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尔()而()与()蹴()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辩()于()1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奉()得()与()1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乡()14、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是()已()本心()成语归纳,并解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1 、舍生取义:2 、苟且偷生:3 、嗟来之食:《鱼我所欲也》导学案2【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文章论证方法。

3、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2、学习本文比喻等论证方法和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

3、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4、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学习重点: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学习难点: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资料链接: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获取新知:1、作者档案:2、积累下列实词:【得兼】【有甚于】【苟得】【恶】【患】【如使】【何不用也】【则】【由是】【是故】【非独】【是心】【贤者】【丧】【箪】【豆】【羹】【呼】【尔】【蹴】【不屑】【万钟】【何加】【奉】【已】【本心】【义】3、一词多义(1)为:今为()宫室之美而为( )之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向为身死而不受( )(2)得: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欤()(3)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是亦不可以已乎( )(4)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①之:呼尔而与之()为宫室之美()②而:呼尔而与之 (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③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朗读理解,整体感知:(1)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1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学生用

1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学生用

广平二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21—126)编制时间:2014.10.29. 主备人:钟石莲二次备课:九年级语文备课组领导审核:班别:姓名:1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学习重点:1.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理解文意。

2.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

教学过程:知识链接: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的老师是孔子门人。

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

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一、导语: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

二、预习检测:1.本文的作者是,名,字,是战国时的 , , 。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人名)的思想,与之并称为“”。

有之称。

其思想核心是2.给下列加线字注音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蹴( ) 苟得 ( ) 不屑( )三、整体感知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可以总结为哪四个字?明确:可以总结为:2.作者为证明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②作者的写作意图:四、深入朗读课文,合作探究下列问题:1.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明确:2.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6篇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6篇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6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6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资料助读孟子“性善论”的要点:1、“善”是人的本性。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4、本性也需要“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苟得辟一箪食一豆羹蹴尔不屑乡为身死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乡为身死而不受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概括本文主旨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二、结合原文把握内涵边讨论边明确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2、文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4、我们该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三、课堂小结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

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

四、中考链接(一)贵阳市(09贵州省)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鱼我所欲也导学案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是怎样的呢?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备受老师们关注。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欢迎大家阅读。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篇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5.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重难点】重点:目标1、3 难点:目标4、5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自主学习方案】第一课时资料链接:1、作家作品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孟子名言尽信书,不如无书。

²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²预习检测:1. 文学常识填空:本文出自《》,作者,战国时期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附“四书”:《》《》《》《》)2. 给加点字注音:(1)不为苟得也( ) (2)为宫室之美为之( 、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一箪食,一豆羹 ( 、 ) (6)、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3、停顿示例:(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人生常常面临种种选择,在生与死、义与利面前,是舍生取义,还是见利忘义?文天祥的选择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康有为的选择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革命烈士夏明翰的选择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裴多菲的选择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他们的选择光照人寰;他们的精神,烛照千古。

面对当
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强化朗读训练,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3.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思路
一、新课导入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喜欢选择,同时也害怕选择。

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想要“鱼”和“熊掌”同时兼得,那是难以办到的。

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

那么,在关键时候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鱼我所欲也》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1)不为.( )苟得也
(2)为.( )宫室之美为.( )之
(3)使人之所恶.( )莫甚于死者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

(1)通假字
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2)一词多义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蹴尔而与之: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而:蹴尔而与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为: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不足为外人道也:
由是:由是感激:
由是则生:
由是先主遂诣亮:
苟:苟富贵,无相忘:
故不为苟得也:
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人皆有之:
宫室之美:
3.翻译下列句子。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此之谓失其本心。

4.朗读指导。

注意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读通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疏通文意,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下来,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决的向教师质疑。

(教师点拨并用多媒体显示归类)
(二)整体感知
1.课文第一段可分为几个层次?简要概括大意。

2.课文第二段有什么作用?
四、拓展延伸
1.嗟来之食
语出《礼记·檀弓上》: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2.美味“鱼”
鱼是古代的佳肴之一。

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

北方少河流,当然鱼也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

《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不满意在孟尝君门下吃粗劣的食物,就唱道:“长铗归来兮,食无鱼!”
3.钟
钟,古代的容量单位。

古代计容量的单位由小到大排列:最小的是“勺”,相当于今天的一小汤匙;10勺为一合(gě),10合为一升,10升为一斗,10斗为一斛,6斛4斗为一钟。

按此计算,“万钟”是6.4万斗,这个年俸是相当大的。

当然,在本文中,孟子仅仅是用“万钟”来表示优厚的俸禄而已。

第二课时深入鉴赏悟内涵
一、新课导入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

新时代的“舍生取义”是指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

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不为.苟得也
(2)所恶.有甚于死者
(3)为.宫室之美
(4)一箪.(dān)食
(5)蹴.(cù)尔而与之
(6)乞人不屑.(xìe)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为.宫室之美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B.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非独贤者有是.心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
3.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2)“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3)“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4)“非独贤者有是乙“是心”指什么?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3.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二)思路探究
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
(三)语言品析
在说理的过程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四)主旨探究
孟子的舍生取义和孔子的杀身成仁观点是一致的,请结合历史事实谈谈孔孟的观点对后世仁人志士的影响。

四、板书设计
鱼、熊掌—→生、义—→舍生取义人
正生、欲—→甚于生—→不为苟得应
面死、恶—→甚于死—→不避祸患义重保
反欲——→莫甚于生——→何不为于生其
面恶——→莫甚于死——→何不用本
正面:行道之人、乞人——→弗受、不屑心
反面:不辩礼义—————受万钟—————→失本心
五、拓展延伸
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学习了《〈孟子〉两章》和《鱼我所欲也》之后,你对孟子应该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了,请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