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5.詹天佑教学内容课本第18页到第21页内容教学目标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杰出、修筑、设计等词语。
能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感情朗读,并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3、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
4、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具体事例中的关键词、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准备多詹天佑像,“人”字形的线路图。
学生搜集詹天佑以及当时社会背景的资料、有关京张铁路地理环境的地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看图引入,揭示课题:1.师出示詹天佑像,你们知道这是谁吗?通过搜集资料,你知道詹天佑的哪些事情呢?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詹天佑的资料。
教学预设:如果生没搜集,就由教师做简要介绍。
2.听了资料介绍,说说詹天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自由谈3.看来詹天佑已经在你们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那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近距离地了解(师指课题詹天佑),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詹天佑1.师:课文中,有一句话归纳出了詹天佑是个什么样的人,让我们一起来找到它。
2.生找到句子齐读(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三、合作学习,了解人物1.生默读课文思考:杰出、爱国在文中哪些文段中表现出来的?自己读到这些文段后的体会是什么?2.与小组内同学讨论一下,互相交换意见,以小组为单位得出小组的观点,派出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应该在文中的2─6自然段中找句子。
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刚提出修筑铁路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而且要挟清政府只能用本国的工程师,否则他们就要干涉。
就在这种情况下,詹天佑接受了主持修筑铁路的任务。
这个消息遭到了帝国主义的嘲笑,而詹天佑并没吓倒,而是顶住压力,不怕困难,毅然接受了任务。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5篇

六班级语文上册其次单元教案5篇老师可以通过教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接受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六班级语文上册其次单元教案,期望对您有所挂念。
欢送大家阅读参考学习!六班级语文上册其次单元教案1闲逛一、教学目标(1)精确、流利、有轻重缓急地朗读课文,读进角色,读出感情;(2)通过自身品尝及合作探究,揣摩词句含义,品尝文中所具有的语言美、意境美、人情美;(3)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同学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培育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同学人文素养。
难点:(1)揣摩精致词句,品尝语言美、意境美;(2)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最终一句话。
三、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1、多媒体激趣,导入情境:(课前播放温情media show,带动同学心情,感受布满温馨的气氛,为下面情感的宣泄及活动的参与做铺垫。
)2、出示目标及学法指导一读课文,读书悟情,倾听爱的脚步声老师配乐范读,同学认真听读二读课文,合作探究,找寻爱的落脚点同学自由朗读,相互争辩三读课文,美点寻踪,感悟语言的魅力同学自由活动,或读,或背3、一读课文,读书悟情,倾听爱的脚步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感知并答复几个问题:(多媒体呈现字词)① 参与闲逛的人物闲逛的地点闲逛的季节闲逛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用课文原词答复)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田野;② 这是一次_________的闲逛用一句话概括。
举例:这是一次春天里的闲逛;这是一次一家四口的闲逛;这是一次感受亲情、珍惜亲情的闲逛。
4、二读课文:合作探究,找寻爱的落脚点(出示争辩题目,同学自主学习,合作争辩)落脚点一:劝母闲逛,让生命连续(1)我们知道母亲本不情愿出来的,我为什么还邀请她出来(2)母亲为什么不情愿出来闲逛真的是由于身体不好吗落脚点二:爱的选择,把爱延长(1)母亲和儿子发生了什么分歧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2)在大路与小路中间,“我〞最终打算遵从母亲,委屈儿子,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商定(3)母亲后来为什么打算转变办法走小路由此可以看出什么落脚点三:背起“世界〞,让爱传承“但我和妻子都是渐渐地,稳稳地,走得很认真,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小学语文人教六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第二单元-多彩的活动教案

习作:多彩的活动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条理、有重点地记叙一次活动,要做到详略得当。
2.赏析短文片段,认知场面描写,学习场面描写的基本方法:抓住细节,既要写好场面中的“点”,又要写好场面中的“面”,使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
3.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多思考,使作文有深度。
重点:通过经典场面描写,让学生掌握场面描写的基本方法。
难点:把握场面描写的要求,并通过写作进一步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课题亲爱的同学们,小学生活快乐而美好,期间经历了许多精彩的活动。
我们来回忆顾一下,生这是~~这是~~,你印象深刻的活动还有哪些?(播放图片让学生回忆)多彩的活动丰富了我们的校园生活,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快乐,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多彩的活动》,留下这快乐、美好的记忆(板书课题)二、交流讨论,归纳写法记忆是美好的,但是要落到笔尖上,可要花一番功夫。
请同学们仔细地看二单元的习作要求,回顾我们在二单元课文中学得的习作方法,四人组内交流如何把活动得具体、生动。
讨论时,请把结果记录在纸上。
(板书:具体、生动)孩子们讨论得特别认真,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成果,谁先来?还有哪一组要补充吗?老师根据你们的讨论结果,总结了一下,要把活动得具体、生动,就要做到以下几点(出示PPT),同学们一起读一读:1、按顺序描写,详略得当。
2、关注精彩场面,运用点面结合,抓人物的神态、心理等细节。
3、多用修饰语或者修辞手法,能让语言更生动。
4、可写自己的体会,让文章更有感情。
三、短文赏析,学习场面描写要把多彩的活动得具体、生动,一定要抓精彩场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场面描写。
下面我们欣赏一个活动片段,说一说,你觉得它们哪里描写好,有没有用上刚才我们总结出来的方法呢?阳光消失了,天空忽然阴沉了起来。
整个教室荡漾着紧张的气氛,以前脸上的笑容也已烟消云散,个个的眉头好像被哪家遗失的锁紧紧锁了起来,似乎都在埋头在苦读。
当老师念到我的名字的时候,我心里突然一惊,啊!该我上场了!我站了起来,向台上走去。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统整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统整教学设计【解读单元】习作目标: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写一次活动。
阅读目标:了解文章怎样运用点面结合写场面。
读写目标密切关联。
1.知法用法2.知法——法的使用方案运用这种法效果好不好;运用这个法的文章有几种类型;这种法使用的过程。
【解读教材】1.《七律·长征》诗歌中的点面结合,选取了三个“点”:(1)地理位置点,地点(2)战斗重要的事件,事点(3)欢喜愁苦,心点2.《狼牙山五壮士》以战斗为“线,面”。
以人物为“点”:五位战士为点,班长是重点,有5次描写。
3.《开国大典》是大场面,以重要事件为“点”,比如:阅兵式,宣布成立……经典学习点面结合的文章。
4.《灯光》绝对是高手写的,难以模仿。
以回忆中的物件为“点”——电灯有书上的电灯,把书燃烧后的灯,解放后广场上的灯。
5.《我的战友邱少云》文章在叙事,在叙述中所见为重点,所见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人物。
情境我是小导演任务——精彩场面的摄取与描绘摄取一个点,有时候会选面;描绘就是习作内容。
统整安排《狼牙山五壮士》(2课时)《灯光》(1课时)《我的战友邱少云》(1课时)都在写战斗的场面,可以统筹一起。
《七律·长征》《开国大典》这两课都是写大事件。
五课分两个环节的统整。
先教战斗,这个较容易一些,有些方法还可以在教学大事件时进行迁移运用。
为什么统整,知识无边界,解决生活问题需要多种知识关联。
知识是动态的,有很多未知,需要学生去探索,学生的探索欲望正是学习的本能。
没有一个学科的知识在面对真相时,能单打独斗,都是统筹用。
【教学环节】一、战斗(三篇,4课时)任务一:梳理1.战斗之“线”,点面结合就是靠“线”,让学生三篇连读,分别交流。
《狼牙山五壮士》一路上山,英勇跳崖。
《灯光》第3-9自然段才在写战斗,第1-2,10-12自然段写的现代的生活,先写现代——回忆——现代,穿插线。
《我的战友邱少云》以一天的时间为线。
以学习单的方式呈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5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5篇):“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
“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里”就可能不是这样了,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句话含义深刻。
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谱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篇章。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她的眼睛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五、总结《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
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六、作业过渡:同学们,家是温馨美丽的港湾,家是心灵愉悦的空间。
家庭成员应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使家其乐融融、幸福美满!不是有那么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吗,它唱出了父母的辛劳,也唱出了我们做儿女应尽的一份孝心。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教案:阅读理解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教案:阅读理解第一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掌握提取、分析信息的能力,认知事物的内涵,提高语言综合素养。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强化信息提取和分析能力,健全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交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节: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掌握好的阅读习惯,强化理解能力。
2.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思维、情感和良好习惯。
第三节:教学难点1.让学生养成多读多想,多说多写的好习惯。
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培养思维延伸的能力。
第四节:教学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来保证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
第五节:教学过程1.保持注意力教师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端正态度、集中注意力。
2.阅读材料教师选取主题性强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反复阅读,最好让每个学生能够读出来几句话。
3.展开讨论教师带领学生展开讨论,通过问答、辩论等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整理归纳教师要求学生将课程中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出其中的知识点。
第六节:教学效果评估教师通过课堂练习、听写、讲评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课程成效评估,以检验教学效果。
第七节: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多读多想、多说多写,习惯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探究解答,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吸引学生广泛摄取所需信息,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总结:本节课教材选择适当,教学重点和难点清晰,教学方法多样合理,恰当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进行探究式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授课教案 第二单元 8 灯光

8*灯光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欢迎来到慕课堂,我是叶子老师,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
首先请大家欣赏一段精彩的视频。
(播放视频)每当夕阳西下,夜幕悄然降临时,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的便是灯光。
灯光下,人们享受着忙碌后的静谧时光;灯光下,人们品味着归家后的欢聚时刻;灯光下,人们欣赏着祖国的壮丽河山;灯光下,人们感受着祖国的繁荣富强……(课件出示图片)师:当华灯初上,我们欣赏着缤纷绚丽的美景时,可曾想过幸福生活从哪里来呢?今天,我们跟随作家王愿坚先生一起重回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聆听那动人心弦的故事。
(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2.走近作者师: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作者。
王愿坚(1929—1991),山东诸城人,电影编剧、作家。
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
解放战争期间,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
1974年与陆柱国创作了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
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足迹》《妈妈》《普通劳动者》等。
板块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对照课文,认真倾听课文朗读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播放录音)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比较难读的词语,把它圈出来,多读几遍。
2.学习字词(1)易错读音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要扫清字词障碍。
这些生字词,你都会读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电钮niǔ 围歼jiān 战 噢ō 郝hǎo 副营长 憧chōnɡ憬jǐnɡ豫皖wǎn 苏 倚y ǐ着 千钧jūn 一发 璀cuǐ璨càn 黑魆x ū魆(2)学习多音字 师:这一课中有一个多音字“露”,需要我们掌握。
(课件出示)“露”作为书面语的时候读 l ù ,比如“揭露、暴露、露水、崭露头角、藏头露尾、抛头露面”等;而作为口语的时候一般读 l òu ,比如“露马脚、露富、露面”等。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七律 长征【创新教案】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
(生交流)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难)(板书: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
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深情):七律·长征(缓慢):七律·长征新课教学()分钟二、朗读感知,了解诗歌内容1.指名读古诗三遍,纠正字音。
正音: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3个生字,看看读得是不是正确。
2.谁来给他一些建议。
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你能再综合同学们的建议,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遍吗?3.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
【课件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歌大意1.默读,静思大意。
联系书上的注释、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大概什么意思。
思考完后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的并尝试解决。
(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那句诗?(生试着说说意思)哪些地方还不理解呢?预设:从有目的地自读三遍,再指名读、指导再读、齐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从诗题的味道,再到学生读诗的味道,教师范读的味道,学生再齐读的味道,让全体学生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会。
充分利用多种途径来明确诗意,锻炼学生自己读懂古诗的能力,知道学习古诗要利备课素材【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部编教材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
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二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课标中对五、六年级古诗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古诗,大体把握诗意,想象古诗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
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本课只有两个生字,写稿请参考最新人教六上二样稿。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 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难点:(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1.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
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 泥丸(wán)(2)指导易混淆的字。
“崖”是上下结构,与“涯”进行比较。
“崖”是山字头,与山有关;“涯”与水有关,泛指水边。
“渡”是左右结构,与水有关,表示从水中经过。
3.读诗歌,要求读出诗歌的停顿与节奏。
三、再读课文,感知理解。
1. 老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
3.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4.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出气势。
四、读句、释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1.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释词。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3.说说诗句的意思。
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4.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5.释词。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
泥丸:泥团子,小泥球。
6.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7.为什么五岭山像细小的波浪,乌蒙山却像泥丸呢?说明红军战士勇往直前,活泼乐观,在他们眼里五岭山就很小,如同细小的波浪;同样乌蒙山也很小,如同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思想和情怀。
这气势是何等的伟大!接下来请同学们读出这种气势。
8.齐声朗读这一句诗。
(加点部分要重读,同时要注意放声朗读,读出气势)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四、总结课文,感悟写法。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描写了哪两个场面?红军过五岭山的快速场面与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的场面。
2.全诗中总写的诗句是哪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布置作业。
抄写《七律·长征》。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古诗。
2.明白全诗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很活泼乐观地度过了五岭山和乌蒙山,这是“千山”的代表,“万水”又指哪些呢?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释词。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3. 说说诗句的意思。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4.体会“暖”与“寒”的意思。
“暖”是因为红军战士巧渡了金沙江,成功地渡河来到了河对岸,怎能不让人激动欣喜呢?“寒”是因为红军战士从泸定桥上冒着生命的危险,才渡过了大渡河,来到了对岸!看着这悬崖峭壁,看着这汹涌澎湃的大渡河,再看看牺牲的战士们一个又一个,怎能不感慨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让人心惊胆寒呢?5.这句诗又刻画了哪两个场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是巧渡金沙江,二是飞夺泸定桥。
6.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7.释词。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8.说说诗句的意思。
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
9.“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流露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为长征胜利而感到无比欣喜、自豪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写法。
1.课文描写了哪几个场面?请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腾五岭山走乌蒙山渡金沙江夺泸定桥喜爬雪山2.全诗围绕哪一句诗来写的?这样的写法叫什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点面结合3.分析点面结合与特色。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面结合的写法非常有条理,而且能够很全面地反映复杂的活动场面,让场面更加具体、生动。
4.试着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大扫除的场面。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5.七律·长征腾五岭山走乌蒙山活泼乐观“只等闲”暖金沙江寒泸定桥勇往直前喜过岷山教学反思:1.课堂教学时,我始终抓住朗读为主线,让学生从读中感悟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读中,让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这首词所呈现的画面: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并学会迁移,在平时的作文中加以运用。
因此,教师要加强阅读与习作表达的联系,让阅读直接指向写作,这样语言的积累与内化,写作方法的灵活运用,一定会让习作妙笔生花!6.狼牙山五壮士教学目标:1.认识“嗖”、“崎”等4个生字,知道“着”是一个多音字,会写“寇”、“冀”等15个生字。
会书写“日寇、进犯、游击”等30个词语。
2.朗读课文,以小标题梳理课文内容,并会讲这个故事,体会五位壮士的顽强不屈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 学习关注人物群体,也关注每一位战士的写法,做到点面结合。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在理清故事的基础上,学会用小标题梳理课文内容,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1)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体会五位壮士的顽强不屈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1. 电影资料《狼牙山五壮士》。
2.教学插图。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观看电影资料《狼牙山五壮士》。
2.学生简单谈感受,教师小结,导入。
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
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涌现了千千万万个民族英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5课《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发生在河北省保定地区狼牙山区的一个真实故事。
3.板书课题 6.狼牙山五壮士4.“壮士”指什么人?(指豪壮而勇敢的人)为什么称他们为“壮士”呢?学习这篇课文后大家就一定会知道!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崎岖..(qíqū)叽里呱.啦(guā)嗖.(sōu )着zhuó(着落) zháo(着凉) zhe(跑着)(2)指导易混淆的字。
“寇”与“冠”加以比较,在比较中辨析字,会更加准确。
“抡”是左右结构,右面是“仑”,不是“仓”,所以读音是lun,这也说明它是一个形声字。
“悬”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县”,里面只能是两横。
“屹”是左右结构,左面是“山”,右面是“乞”,不能写成“气”。
(3)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崎岖:陡峭,不平坦。
昂首挺胸:昂着头挺着胸,形容士气高昂。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悬崖绝壁:形容高而陡峭不能攀缘的山崖。
惊天动地:惊:惊动;动:震撼。
使天地惊动。
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
气壮山河:形容气概豪迈,使祖国山河因而更加壮丽。
居高临下:站在高处,对着低处,形容所据的地势有利。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时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2)按照事情的变化过程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大举进犯晋察冀根据地,七连六班接受接受转移群众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