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合集下载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2015—2016学上学期九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姓名 班级编制:审核:编号亚山地生态系统。

这里没有森林病虫害,众多的物种以最佳的形式和谐地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中典范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得到启示,以查清欧美“构、功能和生产力,揭开大自然更多的秘密,以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林业之路。

中1.第一自然段中的“秘密”具体指的是( )A.人类应怎样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同时获得发展。

B.人类获得和创造了财富还会受到惩罚的原因。

C.人类为什么会受到自然的种种报复和惩罚。

D.人类能登月球造核武,为什么没能揭开人与自然的奥秘。

2.对第三段“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一句的理解,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人类以何种方式开发利用自然会招致大自然的报复。

B.什么样的环境是适合众多的物种生存的最佳环境。

C.人类怎样开发利用自然才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D.哪些地区的生态系统状况能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借鉴。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与生物圈计划是基于人们对生态系统退化导致生存环境恶化和资源日益匮乏的B.人与生物圈计划标志着已登上月球的人类完全可以战胜自然灾害、有效保护环境C.人与生物圈计划必定提高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使环保共识成为国际合作和交流D.人与生物圈计划将揭开大自然更多的秘密,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作业布置】请以《义高于一切》为题,写一则议论文片段。

(要求不少于200字)【课后反思】2015—2016学上学期九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姓名 班级编制:审核:编号1、第一自然段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点?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2、 第二自然段论述了人才必须要经受哪几个方面磨练?磨练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第四自然段中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测拓展】根据要求完成1~3题。

鱼我所欲也教案(通用10篇)

鱼我所欲也教案(通用10篇)

鱼我所欲也教案鱼我所欲也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鱼我所欲也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鱼我所欲也教案篇1【设计思路】《鱼我所欲也》是一篇逻辑严密、气势饱满的议论文。

关于课文的论点尚有争议,有人认为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也有人认为是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不管学生赞同哪种观点,都应该让学生了解本文围绕观点行文严密的特点,同时也让学生体会本文运用排比增强感染力的特点。

【教学目标】1、理解全文的论证逻辑。

2、体会排比所形成的论证气势。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如果说孔子的仁是指一种内在修养,那么孟子的义就是指人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孔子对仁学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即使为此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而当义与生命在人生的天平上等待裁决时,孟子也会毫不犹豫地舍生取义。

为什么孟子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呢?当生与义不可同时拥有时,怎样才能做到舍生取义呢?现在让我们从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中寻找答案。

2、整体把握:课文提出了舍生而取义这一中心观点,作者是怎样论证的呢?在第一段中,孟子通过列举一组生活常识,深入浅出地告诉人们:在面临抉择的时候,人们总会选择那些更加重要更有价值的事物。

这可以看做全文的大前提。

由此推演出一个十分具有说服力的结论:人们如果能够把义看得高于生,就一定能够做到舍生取义。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二、三两段中,孟子从事例和道理上说明了保持本心是舍生取义的前提条件。

3、重点难点突破:进一步理解全文的内在逻辑:⑴有的人舍生取义,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有灾祸也不躲避。

这是从正面讲为什么要舍生取义。

假如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那么就会相反,凡是可以求生的手段,哪一样都可以采用,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事,哪一桩都可以干。

初三上册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初三上册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初三上册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教案是教师为了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而做的方案!为此,下方不妨和小编一同来欣赏下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希望对各位有帮助!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虚词、虚词,正确翻译课文;2、本白话语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气势,加强朗读和背诵;3、理解作者的观点,结合实践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

学习重点:1、领会语气,练习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绪。

学习难点: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宗旨。

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 字音:(1)不为苟得也( ) (2)为宫室之美为之( )(3)如令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 进展示例:(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3. 指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4. 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二、朗读练习1、听录音,留意节奏。

2、先生自在读,初步领会文章的言语特点,读两遍。

3、教师领读。

4、师生齐读。

留意要点:三、课内研讨先生自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预备质疑。

翻译以下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绪,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1.理清论证思绪,把握说理方法发问:本文的论点是甚么?怎样提出来的?为甚么不直接提出来?发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2.难点打破,理解本文的宗旨。

黑龙江省绥化市第九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黑龙江省绥化市第九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②.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能力目标:①.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②.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学习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预习案】I.学法指导1、阅读“教材助读”,加深对本文的认识和理解,并用红笔勾画出《孟子》的有关知识。

II.教材助读一、了解背景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发展,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

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

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

反对“霸道”、“暴政”。

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

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根本行不通。

孟子还主张社会分工,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却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结论,为阶级剥削和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

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小无有不下。

”还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知也。

仁义礼智,非曲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及翻译)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及翻译)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及翻译)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鱼我所欲也》的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

3. 领会并实践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4.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原文及翻译2. 词汇和句型的讲解与练习3.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探讨4. 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的训练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原文的阅读与理解。

2. 词汇和句型的掌握与应用。

3.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4. 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的培养。

2.2 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文言文的解读。

2. 文中复杂句型的分析与运用。

3. 文中深层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原文、词汇和句型、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2. 互动法:讨论、问答、小组活动。

3. 实践法:阅读理解、文学鉴赏、写作练习。

3.2 教学手段1. 教材:原文、翻译、相关注释和讲解材料。

2. 多媒体:PPT、视频、音频、网络资源。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原文:指导学生阅读原文,理解大意。

3. 讲解词汇和句型:分析并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4. 翻译与讨论:对照翻译,讨论文中的难点和深层含义。

5.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探讨: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6. 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的训练:提供相关的练习和作品,进行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的训练。

4.2 时间安排1. 导入:10分钟2. 阅读原文:20分钟3. 讲解词汇和句型:15分钟4. 翻译与讨论:20分钟5.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探讨:15分钟6. 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的训练:1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阅读理解练习: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九下《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含答案)

九下《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笔记区】【作家作品】孟子(约前327—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诸侯混战,孟子像孔子一样,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并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等,都没有成功。

晚年回家和他的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七篇。

孟子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

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

(见《公孙丑下》)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尊称“亚圣”,并称“孔孟”。

他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政治主张。

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是记录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著作,共7篇,261章,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长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其三,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孟子〉二章》基本反映了以上特色。

《鱼我所欲也》形象地阐述了如何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强调人要有“浩然之气”,认为它“至大至刚”,必“配义与道”,“集义所在”。

孟子的这些思想至今仍滋养着我们。

【写作背景】如前所述,战国中期,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

而孟子学成之后,游说诸侯,所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被认为脱离了客观实际。

鱼我所欲也精品导学案(部编版)

   鱼我所欲也精品导学案(部编版)

本课的设计初衷,是为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作为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孩子们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热情。

“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改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对某些事物倾注热情和精力的时候,对他们自信心的保护至关重要。

所以强烈建议平时的测验应在学目标范围内尽可能的简单,最大限度的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维。

本课在单元中,属于承上而启下的教学内容。

第9课鱼我所欲也目标梳理知识梳理1.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恢宏并长于论辩。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

【基础知识】(1)读准字音(2)通假字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躲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辨别)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通“欤”,语气助词)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3)古今异义一豆.羹(古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具今义:豆类植物)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好处今义:增多)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停止,放弃今义:已经)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动词,是)(4)一词多义(5)词类活用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名词,恩惠,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感激)(6)文言句式判断句: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1付)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1付)

白湾子镇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导学案主备人:付世明组长审核:董娟妮领导审核:陈世国时间:2013年10月22日班级:姓名:《鱼我所欲也》【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及其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增强论证力量的写法。

二、资料链接孟子主张性善,这是因袭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

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三、预习自测(一)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④是亦不可以已乎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二)理解重点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书掌握文言字词义,理解课文大意。

★重点字词:1、鱼我所欲.也()2、有甚于..生者()3、故患.有所不辟.也()()4、由是..() 6、蹴.尔而与之()..则生而有不用也()5、是故7、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8、乡.为身死()【探究案】合作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 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2.作者为证明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主备人:付世明组长审核:董娟妮领导审核:陈世国时间:2013年10月22日班级:姓名: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指什么?4、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请结合历史或现实生活,再给本文补充两个事实论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达标测评(5-----7分钟完成后,对子组互判,用红笔修改)
课题:鱼我所欲也课时:第1课时课型:复习+展示学案编号:
编制人:吴金艳 使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间: 班级: 姓名:
一、学习目标:
1.识记文学常识。2、翻译课文,识记重点字词、句子翻译。
教师复备栏
或学生笔记栏
二、知识回顾
填空:孟子,名,字,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家、家、家。后人将他和并称为。孟子主张施行“”,以统一天下。《孟子》是记录
2、准确翻译以下句子。
生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赞扬,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你再举出具有这种精神的诗句两例并写出作者.


9、本文说明的道理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 )。课文提到的鱼和熊掌有何作用?你如何理解这个道理?
10、本文论证充分,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简要说明其所起的作用。
11、结合课文第三段内容谈谈你学习本文得到的启示?
12、理清全文论证思路。
二、比较阅读
[甲]《鱼我所欲也》[乙]曾子②之妻之市,其子随妻而泣。其母曰:“母还,顾反为汝杀彘③。”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节选自《韩非子·曾子杀彘》)
。《鱼我所欲也》选自《》。
三、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识记文言字词、句子翻译。
1、准确翻译以下词语、
得兼 :所欲:曰:亦: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舍生而取义者也:义,亦我所欲也
有甚于:如使:苟得:患:
辟:丧:蹴:由是:是故:
非独:勿丧:不屑:万钟:蹴:
与:何加:乡为身死(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得我与:是亦不可以已乎:本心:
译文:
3.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很多,请举出两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事例。(分)
4.从“曾子杀彘”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曾子怎样的教子思想?(3分)
三、学习反思
. .
通假字
虚词 者 于 而 则
一词多义
四、学习反思
课题:鱼我所欲也 课时:第 2 课时 课型:能力提升 学案编号:
编制人: 吴金艳 使用时间: 班级: 姓名: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完成比较阅读
二、导学过程
1.找出本文论点
2. 文中的四组反义词是哪些?四书五经是指什么?
3.请你再举出两个”舍生取义”的典型事例.(1)
[注]①辩,有的版本作“辨”。②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③彘:zhì,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①呼尔而与之 与:②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
③曾子之妻之市之:④妻止之曰 止:
2.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
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2)
4、请你准确概括每段的段意
(1)(2)
(3)
5、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人生的(可赞成,可分析其局限性,也可结合时代提出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道路会面临许多选择,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6、联系实际,简要评说孟子所主张的“义”。(提示:孟子所说的“义”有其特定的阶级标准,但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这一道德范畴经过人们的充实与阐发,已经超过儒家的思想范围,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