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液由什么组成

血液由什么组成血液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液体之一,它通过血管系统运输养分、氧气以及废物,起着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作用。
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液的组成以及每个组成部分的功能。
1. 血浆:血浆是血液中占据约55%的液体部分,是由水、蛋白质和其他溶质组成的。
水占据了血浆的主要成分,约占总量的90%。
除了水之外,血浆中还含有一些重要的溶解物质,如营养物质、电解质、荷尔蒙和废物。
另外,血浆中的蛋白质是非常重要的成分,主要由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组成。
这些蛋白质在维持正常的血浆渗透压、调节酸碱平衡、运输营养物质和维持免疫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血细胞:血细胞是血液中占据约45%的成分,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 红细胞(红血球):红细胞是最多的血细胞类型,占据血细胞总数的大部分。
它们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到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
红细胞富含一种叫做血红蛋白的蛋白质,血红蛋白能够与氧气结合,并将其传输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 白细胞(白血球):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负责保护身体免受病原体的侵害。
白细胞分为多种类型,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每种类型的白细胞都具有特定的功能,如吞噬病原体、产生抗体以及调节免疫反应。
- 血小板:血小板是维持正常凝血功能的一种特殊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在血管受损时形成血栓,防止出血。
当血管受伤时,血小板会聚集在受伤部位,并释放血小板相关的生长因子,促进血液凝固。
总结起来,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在血浆中,水是主要成分,并含有各种溶解物质和蛋白质。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分别负责运送氧气、保护免疫系统和维持凝血功能。
血液的正常组成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任何组成部分的异常都可能引发相关的疾病。
因此,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对于保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人体生理学血液

人体生理学血液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在人体生理学中,血液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作为循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血液在维持身体正常功能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以及与人体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血液的组成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血浆主要由水、蛋白质和其他溶解物组成。
其中,最主要的蛋白质成分是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等。
血浆中还含有多种离子、激素、营养物质和废物。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白细胞主要参与免疫反应,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血小板负责血液凝固,发挥止血作用。
二、血液的功能血液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包括运输、调节和保护作用。
1. 运输功能:血液通过对氧气、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和激素等的运输,实现了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
红细胞携带氧气到达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将二氧化碳带回肺部排出体外。
2. 调节功能:血液通过调节体温、pH值和水分平衡等,维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
例如,当体温过高时,血液通过扩张血管和汗腺分泌来调节体温。
3. 保护功能:白细胞是血液中的主要免疫细胞,能够识别和消灭病原微生物。
此外,血液中的抗体和凝血因子也能够帮助身体抵御疾病和止血。
三、血液与其他系统的相互关系血液与其他系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
1. 循环系统:血液通过心脏的泵血作用,经血管系统流动到身体各个部位,完成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的运输,同时将代谢废物运回肺部和肾脏进行排泄。
2. 呼吸系统:血液与呼吸系统通过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实现紧密联系。
在肺部,血液中的红细胞与肺泡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将氧气运输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同时,二氧化碳从组织和器官返回到肺部,通过呼吸排出体外。
3. 消化系统:血液通过运输从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将其分配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满足能量和营养需求。
血液组成及各种血细胞的正常值及功能

血液组成及各种血细胞的正常值及功能血液是人体内重要的液体之一,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占据血液的55%,主要由水、蛋白质、电解质和其他溶质组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悬浮在血浆中。
我们来介绍红细胞。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它们的正常值范围是男性为4.5-5.5×10^12/L,女性为4.0-5.0×10^12/L。
红细胞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以满足它们的代谢需求。
红细胞内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它能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然后通过血管系统运输到全身。
接下来,我们介绍白细胞。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正常值范围是4.0-10.0×10^9/L。
白细胞可以分为五大类: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它们的功能是保护机体免受外界侵害和感染,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
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在不同的免疫反应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我们介绍血小板。
血小板是血液中数量最少的细胞,它们的正常值范围是150-400×10^9/L。
血小板主要功能是参与血液凝固过程,防止出血。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聚集在损伤部位形成血小板血栓,阻止血液进一步流失。
同时,血小板还能释放多种生长因子,促进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
除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液中还含有其他成分,如血小板细胞体积分布宽度(PDW)、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等指标。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血细胞的形态和大小,对于诊断某些疾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结起来,血液是人体内重要的液体,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
红细胞主要携带氧气,白细胞参与免疫反应,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
了解血液组成及各种血细胞的正常值及功能对于了解人体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非常重要。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血液是人体重要的生命基质之一,它在维持机体稳态、运输营养物质、排除废物、调节体温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一、血液的组成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浆约占总血容积的55%,是透明的黄色液体,主要由水、蛋白质、电解质、激素和营养物质等组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1. 红细胞红细胞,也称为红血球,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约占总血容积的45%。
它们具有双凹形状,含有丰富的血红蛋白。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并将二氧化碳带回肺部排出体外。
2. 白细胞白细胞,也称为白血球,是血液中数量相对较少的细胞。
白细胞分为多种类型,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等。
白细胞具有免疫功能,可识别和消灭病原体、维护机体的免疫平衡。
3. 血小板血小板是细小的无核细胞片片状结构,数量很多。
它们主要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过程。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聚集在受损处形成血小板血栓,起到止血作用。
二、血液的功能血液具有多种功能,下面将详细介绍几个重要的功能。
1.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红细胞通过血红蛋白结合和释放氧气的过程,运输氧气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同时,它们还将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带回肺部排除体外。
2. 运输营养物质血液中的血浆通过循环系统运输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和维生素等,使它们能够被身体各部分吸收和利用。
3. 排除废物血液运输废物和代谢产物到肾脏、肺脏和肝脏等器官,经过代谢和排泄过程将其排除体外。
4. 免疫防御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主动识别和消灭病原体,抵御外来病菌的侵袭,维护机体的免疫平衡。
5. 凝血和止血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聚集在受损处形成血小板血栓,同时凝血因子也会被激活,形成血凝块,起到止血作用。
6. 调节体温血液通过运输热量,调节体温。
当体温过高时,血液将热量运输到皮肤表面散热;当体温过低时,血液将热量运输至身体核心部位保温。
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

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血液是人体内液态组织之一,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
血浆占据了血液总容量的55%,其中90%是水,10%是溶质。
这些溶质主要包括蛋白质、无机盐、营养素、激素和废物。
血细胞主要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它们在体内担当着不同的重要职能。
一、血浆血浆是血液中的液态部分,由胶体溶液和无色透明的血清组成。
血浆主要由水分和各种溶质组成,包括以下几种主要物质:1.蛋白质:血浆中的蛋白质主要由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组成。
白蛋白和球蛋白能维持血容量和渗透压,并输送大部分的非脂性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钙、钠和氯等。
纤维蛋白原能在凝血过程中被转化为纤维蛋白,使血管断裂处的细胞外基质形成坚实的结痂,修补血管损伤。
2.无机盐:血浆中的无机盐主要包括钠、钾、钙、镁、氯和磷等,对于维持体内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钠和氯离子是体液中的单质离子,控制了体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维持了正常的心跳和神经传导功能。
3.营养素:血浆中的营养素包括葡萄糖、脂类、氨基酸和维生素等,为细胞提供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必需营养物。
4.废物:血浆中还含有一些废物,如尿素、肌酐和尿酸等,它们是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有害物质,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二、红细胞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细胞类型,其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人体内存在亿万的红细胞,它们的数量是相对稳定的,直接影响着人体代谢、呼吸、健康等方面的表现。
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Hb)是血液中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关键成分。
Hb蛋白含有铁原子,能让氧气与二氧化碳在肺、组织之间迅速平衡和交换。
红细胞还具有一定的柔软性和弹性,因此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血管内壁的毛细血管。
三、白细胞白细胞是人体内的重要免疫细胞,参与着人体的免疫防御。
白细胞数量相对于其他成分较少,在人体总血细胞数中约占1%左右,但其作用非常重要,能够抵御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侵袭。
白细胞可分为五类:单核细胞(monocytes)、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s)和淋巴细胞(lymphocytes)。
血液分层的特点

血液分层的特点
血液分层是指在一个垂直容器中,血液由于不同密度而形成的分层现象。
以下是血液分层的特点:
1.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血液的分层是由于不同组分之间的密度差异造成的,这种分层并不是静态的,但在正常情况下,血液分层相对稳定,层次分明。
2. 约束于重力作用:血液分层是由于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因此它需要一个垂直的容器以确保分层效果。
在其他无重力或微重力环境下,如太空中,血液可能会失去分层特性。
3. 血液分层是因为不同组分的密度差异: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其中血浆是血液中非细胞部分,而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由于这些组分的密度不同,血液会分层,红细胞通常沉积在底部形成红细胞层,白细胞和血小板在其上面形成一层白细胞层,而血浆则在顶部形成血浆层。
4. 可能受到血液流动的影响:血液分层通常是在静止状态下观察到的,但当血液流动时,如在动脉和静脉中,血液分层可能会受到流动的影响,不再保持稳定的分层状态。
总的来说,血液分层是血液不同组分间密度差异的结果,它在垂直容器中表现出稳定的分层特性,为研究和分离血液中的不同组分提供了便利。
血液的组成成分和产生过程

血液的组成成分和产生过程人和大多数动物在受到创伤后,都会从伤口流出红色的液体,这就是血液。
血液主要由血浆及血细胞组成,前者占血液的50%~60%,后者占40%~50%。
血细胞包括了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3种有形成分。
当我们人类的胚胎还在母亲的子宫里时,血细胞就开始生成了。
胚胎1~2月时,卵黄囊最先造血;2~6个月后,卵黄囊逐渐萎缩退化,肝脏开始造血,它不但能分化出初级的原始红细胞,而且能分化出次级原始红细胞,这些细胞发育成熟为红细胞,经血窦进入血液。
同时在3个月左右,脾脏也参与造血,主要生成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
至第5个月时,脾脏造血功能衰退,仅制造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这一造血活动则会维持终身。
自胚胎的第4个月起,主要由骨髓造血,最初仅制造粒细胞,继之还制造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同时,胸腺及淋巴结亦开始造血活动,胸腺生成淋巴细胞,至出生后仍保持此功能,淋巴结则主要生成淋巴细胞及浆细胞。
出生后,骨髓几乎是造血的唯一器官(在正常情况下)并维持终身。
婴儿和儿童早期,他们的骨髓中充满了造血的红骨髓;5~7岁时,骨髓腔内出现不具造血功能的脂肪细胞,并逐年增多,形成黄骨髓,不过这种黄骨髓仍具有潜在的造血能力;从胚胎后期至生后终身,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器官,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生成各种血细胞,造血干细胞是各种血细胞的“祖先”,干细胞在骨髓适宜条件和造血因子调控下生成干细胞后,依靠各种营养,从原始细胞发育为成熟的各系细胞,细胞成熟后进入血液,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骨髓每秒产生约200万个红细胞,200万个血小板和70万个粒细胞。
人体的血液平时在心脏及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着,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儿童则为体重的8%~10%,也就是说,一个体重60kg的成年人,体内约有4500ml的血液。
此外,约10%的血液储藏在脾脏里,脾脏是我们机体的一个天然“血库”。
正常人血细胞会因年龄、性别、种族而有所差异。
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

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血液是人体内运输养分、氧气和废物的重要液体,它的组成成分和功能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它们分别担负着不同的功能,通过它们的相互作用,维持了人体内部的稳定环境和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
1. 组成成分血浆是血液中约占总体积的55%的液体成分,它主要是由水和各种物质所组成的。
其中包括蛋白质、脂类、糖类、氨基酸、激素、维生素、矿物质等。
还有一些在血液凝固和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的物质。
2. 功能a. 运输养分血浆中的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等物质可以运输身体所需的养分,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通过血液将其输送到各个组织细胞中,供给它们进行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
b. 运输代谢产物除了输送养分外,血浆还可以运输身体产生的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尿酸等,将这些废物从组织细胞中运送至肝脏和肾脏等排泄器官进行分解和排泄。
c. 调节体温血浆中的水分和各种物质可以通过热量的传导和扩散,帮助调节人体的体温,保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d. 免疫功能血浆中含有多种免疫球蛋白和其他免疫因子,它们可以帮助身体对抗外界的病原微生物,起到免疫保护作用。
二、血细胞的组成成分和功能1. 组成成分血细胞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a. 红细胞红细胞也称为红血球,它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成分,占据了血细胞的大部分。
它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血红蛋白的作用,在肺部吸收氧气,然后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部位,同时将二氧化碳从组织细胞中带回到肺部排出。
b. 白细胞白细胞是血液中的免疫细胞,主要负责身体的免疫防御功能。
它可以在体内寻找、吞噬和消灭病原微生物和异常细胞,保护人体免受外界的侵害。
c. 血小板血小板是一种负责血液凝固的细胞,它的主要作用是在血管破裂时,迅速形成血栓,停止出血,并参与伤口的愈合过程。
2. 功能a.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红细胞通过血红蛋白的作用,负责将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部和组织细胞之间进行运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液(一)血浆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为浅黄色半透明液体,其中除含有大量水分以外,还有无机盐、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酶、激素、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等。
这些物质无一定的形态,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1L血浆中含有900~910g水(90%~91%)。
65~85g蛋白质(6.5%~8.5% )和20g低分子物质(2%).低分子物质中有多种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如代谢产物和其他某些激素等。
血浆中电解质含量与组织液基本相同。
(二)血细胞在机体的生命过程中,血细胞不断地新陈代谢。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颗粒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存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
淋巴细胞的生存期长短不等,从几个小时直到几年。
血细胞及血小板的产生来自造血器官,红血细胞、有粒白血细胞及血小板由红骨髓产生,无粒白血细胞则由淋巴结和脾脏产生。
血细胞分为三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1、红细胞红细胞(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直径7~8.5μm,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1.0μm),周缘较厚血液(2.0μm),故在血涂片标本中呈中央染色较浅、周缘较深(见彩图)。
在扫描电镜下,可清楚地显示红细胞这种形态特点。
红细胞的这种形态使它具有较大的表面积(约140μm2),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其功能――携O2和部分CO2。
新鲜单个红细胞为黄绿色,大量红细胞使血液呈猩红色,而且多个红细胞常叠连一起呈串钱状,称红细胞缗线。
红细胞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
红细胞正常形态的保持需ATP供给能量,由于红细胞缺乏线粒体,ATP只由无氧糖酵解产生;一旦缺乏ATP供能,则导致细胞膜结构改变,细胞的形态也随之由圆盘状变为棘球状。
这种形态改变一般是可逆的。
可随着ATP的供能状态的改善而恢复。
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emoglobin,Hb)。
血红蛋白是含铁的蛋白质,约占红细胞重量的33%。
它具有结合与运输O2和CO2的功能,当血液流经肺时,肺内的O2分压高(102mmHg),CO2分压低(40mmHg),血红蛋白(氧分压40mmHg,二氧化碳分压46mmHg)即放出CO2而与O2结合;当血液流经其它器官的组织时,由于该处的CO2分压高(46mmHg)而O2分压低(40mmHg),于是红细胞即放出O2并结合CO2。
由于血红蛋白具有这种性质,所以红细胞能供给全身组织和细胞所需的O2,带走所产生的部分CO2。
正常成人每微升血液中红细胞数的平均值,男性约400万~500万个,女性约350万~450万个。
血液中血血液中的红细胞红蛋白含量,男性约120~150g/L,女性约105~135g/L。
全身所有红细胞表面积总计,相当于人体表面积的2000倍。
红细胞的数目及血红蛋白的含量可有生理性改变,如婴儿高于成人,运动时多于安静状态,高原地区居民大都高于平原地区居民,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的改变、以及血红蛋白的质和量的改变超出正常范围,则表现为病理现象。
一般说,红细胞数少于300万/μ1为贫血,血红蛋白低于100g/L则为缺铁性贫血。
此时常伴有红细胞的直径及形态的改变,如大红细胞贫血的红细胞平均直径>9μm,小红细胞贫血的红细胞平均直径<6μm。
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由于血红蛋白的含量明显降低,以致中央淡染区明显扩大。
红细胞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使出入红细胞的水分维持平衡。
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过量水分进入细胞,细胞膨胀成球形,甚至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为溶血(hemolysis);溶血后残留的红细胞膜囊称为血影(ghost)。
反之,若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可使红细胞内的水分析出过多,致使红细胞皱缩。
凡能损害红细胞的因素,如脂溶剂、蛇毒、溶血性细菌等均能引起溶血。
红细胞的细胞膜,除具有一般细胞膜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殊性,例如红细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
外周血中除大量成熟红细胞以外,还有少量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称为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在成人约为红细胞总数的0.5%~1.5%,新生儿较多,可达3%~6%。
网织红细胞的直径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在常规染色的血涂片中不能与成熟红细胞区分。
用煌焦蓝作体外活体染色,可见网织红细胞的胞质内有染成蓝色的细网或颗粒,它是细胞内残留的核糖体。
核糖体的存在,表明网织红细胞仍有一些合成血红蛋白的功能。
红细胞完全成熟时,核糖体消失,血红蛋白的含量即不再增加。
贫血病人如果造血功能良好,其血液中网织红细胞的百分比值增高。
因此,网织红细胞的计数有一定临床意义,它是贫血等某些血液病的诊断、疗效判断和估计预指标之一。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
衰老的红细胞虽无形态上的特殊樗,但其机能活动和理化性质都有变化,如酶活性降低,血红蛋白变性,细胞膜脆性增大,以及表面电荷改变等,因而细胞与氧结合的能力降低且容易破碎。
衰老的红细胞多在脾、骨髓和肝等处被巨噬细胞吞噬,同时由红骨髓生成和释放同等数量红细胞进入外周血液,维持红细胞数的相对恒定。
2、白细胞白细胞(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能作变形运动,具有防血液的组成御和免疫功能。
成人白细胞的正常值为4000~10000个/μ1。
男女无明显差别。
婴幼儿稍高于成人。
血液中白细胞的数值可受各种生理因素的影响,如劳动、运动、饮食及妇女月经期,均略有增多。
在疾病状态下,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值皆可发生改变。
光镜下,根据白细胞胞质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其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类。
有粒白细胞又根据颗粒的嗜色性,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无粒白细胞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两种。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neutrophil)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
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核染色质呈团块状。
核的形态多样,有的呈腊肠状,称杆状核;有的呈分叶状,叶间有细丝相连,称分叶核。
细胞核一般为2~5叶,正常人以2~3叶者居多。
在某些疾病情况下,核1~2叶的细胞百分率增多,称为核左移;核4~5叶的细胞增多,称为核右移。
一般说核分叶越多,表明细胞越近衰老,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有些疾病情况下,新生的中性粒细胞也可出现细胞核为5叶或更多叶的。
杆状核粒细胞则较幼稚,约占粒细胞总数的5%~10%,在机体受细菌严重感染时,其比例显著增高。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染成粉红色,含有许多细小的淡紫色及淡红色颗粒,颗粒可分为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两种。
嗜天青颗粒较少,呈紫色,约占颗粒总数的20%,光镜下着色略深,体积较大;电镜下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0.6~0.7μm,电子密度较高,它是一种溶酶体,含有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等,能消化分解吞噬的异物。
特殊颗粒数量多,淡红色,约占颗粒总数的80%,颗粒较小,直径0.3~0.4μm,呈哑铃形或椭圆形,内含碱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
吞噬素具有杀菌作用,溶菌酶能溶解细菌表面的糖蛋白。
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
当机体某一部位受到细菌侵犯时,中性粒细胞对细菌产物及受感染组织释放的某些化学物质具有趋化性,能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聚集到细菌侵犯部位,大量吞噬细菌,形成吞噬小体。
吞噬小体先后与特殊颗粒及溶酶体融合,细菌即被各种水解酶、氧化酶、溶菌酶及其它具有杀菌作用的蛋白质、多肽等成分杀死并分解消化。
由此可见,中性粒细胞在体内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
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后,自身也常坏死,成为脓细胞。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中停留约6~7小时,在组织中存活约1~3天。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eosinophil)占白细胞总数的0.5%-3%。
细临床用血胞呈球形,直径10~15μm,核常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直径0.5~1.0μm)、均匀、略带折光性的嗜酸性颗粒,染成桔红色。
电镜下,颗粒多呈椭圆形,有膜包被,内含颗粒状基质和方形或长方形晶体。
颗粒含有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等,因此它也是一种溶酶体。
嗜酸性粒细胞也能作变形运动,并具有趋化性。
它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释放组胺酶灭活组胺,从而减弱过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还能借助抗体与某些寄生虫表面结合,释放颗粒内物质,杀灭寄生虫。
故而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抗过敏和抗寄生虫作用。
在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病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它在血液中一般仅停留数小时,在组织中可存活8~12天。
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basoophilic granulocyte,basophil)数量最少,占白细胞总数的0~15。
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
胞核分叶或呈S形或不规则形,着色较浅。
胞质内含有嗜碱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蓝紫色,可覆盖在核上。
颗粒具有异染性,甲苯胺蓝染色呈紫红色。
电镜下,嗜碱性颗粒内充满细小微粒,呈均匀状或螺纹状分布。
颗粒内含有肝素和组胺,可被快速释放;而白三烯则存在于细胞基质内,它的释放较前者缓慢。
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和白三烯参与过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在组织中可存活12-15天。
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在分布、胞核的形态,以及颗粒的大小与结构上,均有所不同。
但两种细胞都含有肝素、组胺和白三烯等成分,故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与肥大细胞相似,但两者的关系尚待研究。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monocyte)占白细胞总数的3%~8%。
它是白细胞中体积最大的细胞。
直径14~20μm,呈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形态多样,呈卵圆形、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等。
核常偏位,染色质颗粒细而松散,故着色较浅。
胞质较多,呈弱嗜碱性,含有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使胞质染成深浅不匀的灰蓝色。
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和溶菌酶,这些酶不仅与单核细胞的功能有关,而且可作为与淋巴细胞的鉴别点。
电镜下,细胞表面有皱褶和微绒毛,胞质内有许多吞噬泡、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颗粒具溶酶体样结构。
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明显的趋化性和一定的吞噬功能。
单核细胞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它在血血液透析图流中停留1-5天后,穿出血管进入组织和体腔,分化为巨噬细胞。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消灭侵入机体的细菌,吞噬异物颗粒,消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并参与免疫,但其功能不及巨噬细胞强。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lymphocyte)占白细胞总数的20%~30%,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
直径6~8μm的为小淋巴细胞,9~12μm的为中淋巴细胞,13~20μm的为大淋巴细胞。
小淋巴细胞数量最多,细胞核圆形,一侧常有小凹陷,染色质致密呈块状,着色深,核占细胞的大部,胞质很少,在核周成一窄缘,嗜碱性,染成蔚蓝色,含少量嗜天青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