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串疮中医治疗

合集下载

蛇串疮中医医疗护理方案ppt课件

蛇串疮中医医疗护理方案ppt课件
2024/1/25
02
建议患者穿着宽松、透 气的棉质衣物,避免摩 擦和刺激皮肤。
03
提醒患者保持良好的作 息习惯,避免熬夜、过 度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 。
25
04
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 的心态,减轻精神压力 对病情的影响。
康复训练建议: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01
02
03
04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运动 、按摩、针灸等多种方法。
2024/1/25
10
03
CHAPTER
中医治疗方案及原则
2024/1/25
11
内治法:辨证分型与治疗原则
辨证分型
根据患者病情、体质等,将蛇串疮分 为风热型、湿热型、血瘀型等不同类 型。
治疗原则
针对不同类型的蛇串疮,采用相应的 中药组方,以清热解毒、利湿止痒、 活血化瘀等为主要治疗原则。
2024/1/25
3
蛇串疮定义及临床表现
2024/1/25
定义
蛇串疮,又称带状疱疹,是一种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 炎症性皮肤病。
临床表现
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带状分 布,痛如火燎,常伴发热、头痛 等全身症状。
4
中医对蛇串疮的认识
病名
病机
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蛇串疮 ”等。
湿热毒邪蕴结肌肤,气血凝滞,经络 阻塞不通,导致疼痛剧烈,病程缠绵 。
预防措施制定和执行情况回顾
保持皮肤清洁
定期清洗患处,避免细菌感染。
增强免疫力
合理饮食,充足睡眠,适当锻炼,提高患者免疫力。
避免接触传染源
避免与患有水痘或带状疱疹的人群接触,减少感染风险。
2024/1/25

蛇串疮中医治疗

蛇串疮中医治疗

蛇串疮中医治疗疾病概述蛇串疮是由收缩蛇的毒牙或其他尖锐物品所导致的深部肌肉损伤、肌腱、神经、血管或骨头受损。

它是一种常见的医学紧急情况,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

因某些原因,许多国家的一些地区有比较高的蛇咬伤发生率。

西医治疗对于蛇串疮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抗蛇毒血清治疗抗蛇毒血清治疗是目前治疗蛇原毒蛇咬伤(蛇串疮)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治疗蛇咬伤时,抗毒血清被认为是治疗的黄金标准。

2.持续心肺复苏治疗在某些严重的蛇咬伤病例中,需要进行持续心肺复苏治疗来保持心脏和肺部的稳定。

3.引流手术治疗引流手术是指在治疗蛇咬伤时,通过放置引流管来促进蛇毒的排出和剩余液体的排出。

4.抗生素治疗在治疗蛇咬伤时,抗生素可以帮助预防感染或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中医治疗中医学对于蛇串疮的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中医认为,蛇咬伤的病因主要是寒邪、毒邪、湿邪、瘀血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而治疗方法则主要是祛除寒、毒、湿及活血化瘀。

中药治疗1.桃仁桃仁有活血化瘀、宣通脉络的功效,可以帮助调节患者的血液循环,缓解蛇咬伤后的肿痛等症状。

2.川芎川芎为入药的野生植物,有活血化积、舒筋止痛的功效。

运用川芎制成的药物可以帮助患者提高微循环和重要器官的供血。

3.红花红花是一种通血药物,可帮助患者血液循环畅通、增加机体对蛇毒的抵抗力,有利于蛇咬伤后的快速康复。

4.熟地黄中医认为熟地黄是一种有滋阴补肾、活血化瘀的药物,可以为患者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促进伤口的愈合,加速血液循环。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一种中医学的传统治疗方法,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达到调节体内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

在治疗蛇咬伤方面,针灸治疗可以帮助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机体免疫力、调整患者的内分泌系统等。

结论中医治疗蛇串疮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优势。

通过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等手段,可以有效缓解和减轻患者的病情,促进伤口的愈合和康复。

当然,任何治疗方法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施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五味消毒饮加味治疗急性期蛇串疮23例

五味消毒饮加味治疗急性期蛇串疮23例

4 病 案 举 例 桑 某 ,男 ,55岁 。2012年 4月 5 日初 诊 。主诉 :
右 胸胁 部刺 痛 4天 ,伴 突 发 水 疱 疹 1天 。水 疱 色 清 , 沿 单侧 肋神 经分 布 ,排 列 成 带 状 ,皮 损 鲜 红 ,灼 热 刺 痛 , 口苦 咽 干 ,烦 躁 寐 差 ,大 便 干 结 。 舌 红 、苔 薄 黄 ,脉 弦数 。诊 断 为蛇 串疮 ,证属 肝 经 郁 热 、热 毒 蕴 肤 。治 拟清 热解 毒 、凉 血 止痛 、清泄 肝 火 。用 五 味 消 毒饮 加 味 :七 叶一 枝 花 、野 菊花 、生 山栀 、丹 皮 、泽 泻 、生 甘 草各 lOg,紫 花 地 丁 、半 枝 莲 各 20g,天 葵 子 12g,蒲 公 英 、生 白 芍 、生 米 仁 各 30g,板 蓝 根 、 大青 叶 、连翘 、生地 黄 、制 元 胡各 15g,黄芩 6g。经 上方 治疗 14天后 ,诸 症均 除 。 5 体会
Eli赵 彩彦 , 闫蕾 ,王 亚 东 ,等 .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性 肝 炎 发 病 中 抵 抗 素 对 肝 细 胞 的致 炎 作 用 [J]. 中 华 肝 脏 病 杂 志 ,2009,17
(9): 683—687.
E2]中华 医学 会 肝 脏 病 学 分 会 脂 肪 肝 和 酒 精 性 肝 病 学 组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性 肝 病 诊 疗指 南 EJ].中华 肝 脏 病 杂 志 ,2003,11(2):72.
采用 五 味消 毒饮 加 味 :七 叶 一枝 花 、野 菊花 、生 山栀 、丹 皮 、泽 泻各 lOg,紫花 地 丁 、半 枝 莲各 20g, 天葵 子 12g,蒲公 英 、生 白芍 、生 米 仁 各 30g,板 蓝 根 、大青 叶 、连 翘 、生 地 黄 、醋 元 胡 各 15g,黄 芩 、 生甘 草 6g。加 味 :疼 痛 剧 者加 制 没 药 、制 乳 香 各 8g; 水 疱 多者 加 炒 车 前 子 15g,土 茯 苓 lOg;血 疱 者 加 牡 丹 皮 、紫 草 各 lOg;发 于 头 面 者 加 防风 、 白芷 各 5g, 川 芎 8g,牛蒡 子 、野 菊 花各 lOg;发 于下 肢 者 加 牛膝 15g,黄柏 lOg。每 日 1剂 ,水煎 服 。 3 治 疗 结 果 3.1 疗效 标 准 :临床 治 愈 :疱 疹 和疼 痛 消 失 ;有 效 : 疱 疹消 失 ,疼痛 及后 遗症 减 轻 ;无 效 :疱 疹 和疼 痛 未 得 到有 效地 缓解 ,后 遗神 经 痛超过 3个 月 。 3.2 治 疗 结 果 :经 治 疗 后 ,临 床 治 愈 15例 ,有 效 6 例 ,无 效 2例 ,治愈率 为 65.2 ,总有效率 为 91.3 。

中医针灸学 蛇 串 疮

中医针灸学 蛇  串  疮
• 情志不畅,肝经郁火;或过食辛辣厚味,脾经湿热内蕴; • 又复感火热时毒,以致引动肝火,湿热蕴蒸,浸淫肌肤、经
络,气血痹阻不通而发为疱疹。 • 症见灼热疼痛,毒热蕴于血分则发红斑,湿热凝聚不得疏泄
则起水疱。
临床表现
主症:初起时先觉发病部位皮肤灼热疼痛,皮色发红, 继则出现簇集性粟粒大小丘状疱疹,多呈带状排列, 多发生于身体一侧,以腰、胁部为最常见。 兼症:
主穴:皮损局部围刺、相应夹脊穴
操作及方义 辨证加减:
• 肝经郁热:支沟、阳陵泉、行间、侠溪 • 脾经湿热:阴陵泉、三里、内庭 • 气滞血瘀:太冲、合谷
随症加减:
• 皮损发于腰腹胸胁部者,加同侧相应夹脊。 • 皮损发于面颈部者,加风池、合谷、攒竹、四白。 • 心烦者,加郄门、神门; • 便秘者,加支沟 • 脘痞纳差、便溏者,加中脘、天枢。
针灸治疗
耳针
• 取肺、肝、胆、胃、皮质下、神门,每次选用2~3穴,毫针强刺激, 留针30min,每日1~2次。
皮肤针
• 取皮损周围及与病灶相应的夹脊穴或背俞穴,用重度叩刺,以微出血 为度。
• 疱疹初起阶段,每日2次,待疼痛减轻疱疹开始吸收时,改为每日1次。
电针
• 在皮损局部围刺后,接高频脉冲电流,中度刺激15~20min,每日1次。
畅精神:防止情志抑郁,避免精神刺激。
久病者,宜强调作息,生活规律化,增强抵抗力。
六、医案举例
欧某某,女,26岁。初诊日期:1990-07-12。 主诉:左胸乳部疼痛、发红疹5天,加重伴水疱3天。 病史:5天前,病员无明显原因感左侧胸背部疼痛,并沿第4、第5 胸胁发出少量红疹,次日红疹沿胸胁间增多,以至左乳头,疼痛 加重并彻夜难眠。第3天红疹融合出现水疹,疼痛如刀割,遂来我 院就诊。既往无特殊病史。 查体:左侧沿第4、第5胁间呈带状融合水疱并延至胸乳部。 诊断:蛇窜疮(带状疱疹)。 治疗:选左侧第4、第5胁间胸肋两端的疱疹先行灸法,然后沿受 损边缘每隔4~5 cm逐一选取受损部位行灸法。治疗后让病员稍休 息一会儿,给予单层敷料保护局部创面。经第1次治疗后,疼痛明 显减轻,当夜即可入睡。治疗3次后,病员疼痛消失,局部结痂。 10天后痊愈。随访6个月无后遗神经痛发生。

蛇串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蛇串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蛇串疮
一、概念与特点
概念: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身体单侧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特点: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局部刺痛,或伴臖核肿大。

多数患者愈后很少复发,极少数病人可多次发病。

好发春秋季节,四季皆有。

好发于成人,老年人病情尤重。

本病好发于胸胁部,故又名缠腰火丹,亦称为火带疮、蛇丹、蜘蛛疮等。

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

二、辨证论治
1.肝经郁热证
辨证要点:皮损鲜红,灼热刺痛,疱壁紧张;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大便干燥或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治法:清泄肝火,解毒止痛。

代表方剂:龙胆泻肝汤加紫草、板蓝根、玄胡索等。

2.脾虚湿蕴证
辨证要点:皮损色淡,疼痛不显,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淡或正常,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治法:健脾利湿,解毒止痛。

代表方剂:除湿胃苓汤加减。

3.气滞血瘀证
辨证要点:皮疹减轻或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放射到附近部位,痛不可忍,坐卧不安,重者可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舌黯,苔白,脉弦细。

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

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

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发布时间:2022-03-11T00:37:59.718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0月10期作者:曾真[导读]曾真(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0200)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

对该病毒无抵抗力的儿童感染后会发生水痘,部分患者感染病毒后可以不发生症状。

该病毒能够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抵抗力低下、发生感染、感冒、过度疲劳等情况下诱导其繁殖,最后侵犯神经和皮肤引起明显的炎症。

带状疱疹是临床上常见疱疹样皮肤病,多见呈多个簇集疱疹群,排列成带状,沿周围神经分布,多呈单侧性,一般不超过体表正中线,常发生于腹部、背部、颜面部,伴有灼热感,伴有神经痛。

在中医中,本病属于“蛇串疮”范畴,因其多发于胸部又称为“缠腰火丹”,亦称为“蜘蛛疮”“火带丹”“甑带疮”等。

本病可于四季发病,但主要集中在春季,对于本病的治疗西医常采用抗病毒、消炎、补充维生素等治疗方式。

而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可以使用内服、外敷、针灸、火针等特色治疗方法。

1中药内服。

医家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以清热凉血、祛瘀通络等药物组方对带状疱疹进行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张志忠选择80例带状疱疹患者作为探究对象,使用蓝青败毒汤进行治疗,患者伴有红、热等表现加用丹参、牡丹皮各12g治疗1~2个疗程后患者发病处红、热等表现明显好转,体表疱疹完全消失,其治疗效果明显。

李天航等采用自拟方治疗带状疱疹,组方药物组成为:白芍21g、甘草6g、金银花21g、细辛3g、板蓝根21g、川芎10g、黄芪15g、柴胡10g、黄芩15g、丹皮10g、白芷15g、栀子10g、龙胆草12个、元胡12紫草12g、薏苡仁30g、车前子12g;同时对于颜面部、胸腹部、下肢的疱疹在辨证基础上加减治疗,两组患者同时治疗2个疗程,中药组患者总效率为97.4%明显优于西药组8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辩证论治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辩证论治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辩证论治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沿身体一侧或呈带状分布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状如蛇行,故名蛇串疮。

历代医家有火带疮、蜘蛛疮、蛇丹、甑带疮等名称。

又因常发于腰肋间,故又有缠腰火丹之称。

本病常骤然发生,出现成群簇集水疱,痛如火燎,多发于春秋季节,成人患者较多见,愈后极少复发。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

我国历代医家对本病阐述较多。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甑带疮候》说:“甑带疮者缠腰生,状如甑带,因此为名。

”明·《疡科准绳·缠腰火丹》称火带疮,“或问绕腰生疮,累累如珠,何如?曰是名火带疮,亦名缠腰火丹。

”清·《外科大成》称此证“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

”在辨证论治方面,《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论述较详,“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

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发痒作热。

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痛,此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

”【病因病机】本病与肝、肺、脾病变及外感湿热邪毒有关。

或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妄动,以致心肝之火外炎,蕴积肌肤而发;或肺脾湿热内蕴,蕴久外泛肌肤,再兼感受湿热邪毒而发。

热毒蕴于血分,则发为红赤斑片,湿热壅阻肌肤,则起黄白水疱;湿热阻滞经络,不通则痛。

若年老体弱患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滞血凝,而致病后疼痛剧烈,且持续很久才能消退。

西医学认为,带状疱疹系感染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所致,一般经呼吸道感染后,病毒因其亲神经性,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或脑神经节的神经元内,以后当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受到干扰,如感冒、患某些传染病、恶性肿瘤、外伤、疲劳等,神经节内的病毒被激发,再活化,沿感觉神经通路到达皮肤,即引起该神经区的带状疱疹,急性期可引起神经炎和神经节炎,40岁以上的患者可伴有较重的神经痛。

蛇串疮中医诊疗指南

蛇串疮中医诊疗指南

蛇串疮中医诊疗指南蛇串疮,俗称“蜘蛛疮”,是一种皮肤出现成簇水疱和疼痛的疾病。

在中医学中,蛇串疮属于“皮肤丹毒”的范畴。

根据中医理论,蛇串疮的病因主要是由于肝胆湿热、脾虚湿蕴、气滞血瘀等因素所致。

下面将介绍蛇串疮的中医诊疗方法。

一、症状蛇串疮的典型表现为皮肤出现成簇的水疱,犹如串起的珠子,通常发生在身体的一侧。

水疱大小不一,开始为红色斑疹和丘疹,随后发展为透明的水泡。

患者常常感到剧烈的疼痛,有时会伴随身体乏力、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二、中医诊疗方法1、辨证施治根据中医理论,蛇串疮可分为肝胆湿热型、脾虚湿蕴型和气滞血瘀型。

针对不同类型的蛇串疮,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1)肝胆湿热型:治疗以清肝胆湿热为主,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

(2)脾虚湿蕴型:治疗以健脾利湿为主,常用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

(3)气滞血瘀型: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常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

2、外治法中医外治法对于蛇串疮的治疗也非常有效。

常用的外治法包括针灸、拔罐、中药外敷等。

(1)针灸:针灸可以帮助排出体内湿热,缓解疼痛。

常用穴位包括曲池、合谷、足三里等。

(2)拔罐:拔罐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排出体内湿毒,减轻疼痛。

(3)中药外敷:采用具有清热解毒、止痛消肿的中药外敷患处,如金黄散、玉露散等,可减轻症状和缩短病程。

三、治疗注意事项1、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用手抓挠患处,以免导致继发感染。

2、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3、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

4、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全身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总之,中医治疗蛇串疮注重辨证施治、内外兼治,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并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复发。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病,病程长且易反复。

西医在治疗方面主要以抗病毒和保肝护肝为主,但中医在诊疗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诊疗指南,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以及中药治疗、饮食调理、心理疏导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蛇串疮中医治疗
发表时间:2011-01-06T11:07:04.9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3期供稿作者:李敏
[导读] 蛇串疮是皮肤科常见病,大多数患者病情轻浅,然部分病人可引起严重后果
李敏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圣康医院 161000)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3-0414-02
【摘要】蛇串疮是皮肤科常见病,大多数患者病情轻浅,然部分病人可引起严重后果,本文从病名、病因病机、临床症状,辨证施治等各方面讨论,在辨证上提出以卫气营血论证,治疗上主张及早使用活血化瘀药物以减轻或防止疱疹后遗神经痛.引用多个外用处方以资使用.蛇串疮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国内报道其发病率为5‰,国外报道为3-5‰.这种病的临床症状虽不十分严重,但因可并发肺炎,脑炎等严重疾病而引起死亡,还有严重的眼部带状疱疹可导致失明.特别是老年人发病率高,后遗疼痛综合症状较重,给患者带来精神和经济上的困扰.本文根据该病的治疗进展结合师承及自己的临床经验对本病进行探讨.
【关键词】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治疗
案例一:姜某,男,35岁。

主诉:腰背部水疱伴灼热刺痛3天。

现病史:患者素嗜食辛辣煎炸之品。

3天前腰背部皮肤灼热疼痛,不久出现水疱,用西药治疗疗效欠佳。

自觉口干苦,小便黄,大便结,要求中医治疗,遂来我院门诊。

检查:体温37.7℃,脉搏86次/分,血压120/80mmHg。

右侧腰背部呈带状分布簇集性水疱,绿豆至黄豆大,疱周基底潮红,疱液混浊,水疱间皮肤正常。

白细胞计数7.2×109/L,中性粒细胞75%,淋巴细胞25%。

舌脉象:舌边尖红,苔薄黄略腻,脉滑数。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

中医辨证:肝胆湿热。

治法:清利肝胆湿热。

方药:龙胆草10g 黄芩10g 柴胡10g 郁金10g 延胡索10g 薏苡仁15g 牡丹皮10g 大青叶15g 板蓝根15g 车前草10g 茯苓15g 甘草5g
外治:常规消毒,刺破疱疹、红升丹点涂。

4月24日二诊:服上方后第3天体温恢复正常,水疱干燥结痂,局部红晕见少,疼痛、刺痒感减轻。

继续上述治疗,继服上方5剂后,诸症消失。

主诉:左侧前胸臂灼热疼痛5个月。

现病史: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胸壁、左上肢及手部灼热疼痛伴成簇性丘疱疹,外院已给予阿昔洛韦片、板蓝根冲剂内服,阿昔洛韦软膏局部外用,持续用药1周水疱消失,但局部灼热持续不消,疼痛难忍,口干苦,小便黄.大便结。

2002年9月26日前来我院皮肤科治疗。

既住有高血压病、类风湿关节炎病史。

否认药物过敏史。

检查:体温36.8℃,血压130/90mmHg,被动体位.痛苦面容,心肺胸透未见异常。

左侧胸壁第2、3肋间皮肤处可见呈带状分布的色素带,左上肢肘内侧及手部、手心处也可见呈带状样色素沉着斑,局部叩痛。

未见水疱、丘疹。

血常规:白细胞4.2×109/L,中性粒细胞66.3%,淋巴细胞33.7%。

舌脉象:舌质紫黯,苔薄黄,脉沉涩。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中医辨证:气滞血瘀,经络痹阻。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柴胡10g郁金10g 延胡索15g 赤芍10g 桃仁10g 橘络3g 丝瓜络15g 板蓝根15g 甘草5g
10月8日二诊:用药7剂,局部灼热缓解,但疼痛不减,并伴有面色萎黄,神倦乏力,纳食减少,舌质淡黯,苔薄白,脉细弱,考虑到患者年老体弱,正气本虚,湿热毒邪蕴结,伤阴耗气,患者体质难免有瘀多气少之嫌,实为气虚血滞证。

原方加称星子树根60g、黄芪
25g、鼠妇6g、地龙6g等益气化瘀通络之品,服药7剂后局部疼痛明显缓解。

案例三:任某,女,52岁。

主诉:左面枕部发疱后遗头痛10天。

现病史:约l0天前因“感冒”伴头痛,服“感冒通”后未见明显好转,继则左侧头面至同侧枕部发现红斑小疱,外院给予注射转移因子,阿昔洛韦及夫坦(喷昔洛韦乳膏)等内服外用药后,红斑小疱消退,但头痛未见减轻,两日后逐渐增重,痛至夜睡不能人眠,掣引性痛及同侧手臂,并有轻度的恶心感,间有视物昏花感。

检查:苦容,语言低沉。

左侧头面可见到淡红色带状斑和色素沉着斑,局部叩之痛敏。

舌脉象:舌质有瘀斑,舌苔薄黄,脉弦略数。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中医辨证:阳明热扰,瘀血阻滞。

治法:活血通窍,行气止痛。

方药:桃仁10g 红花10g 川芎10g 麝香(兑)0.3g 生姜5片葱燕5个大枣5个臭牡丹25g 称星子树根60g
12月9日二诊:服药3剂,头痛已去大半,精神振奋,面带笑容应答。

嘱余下二剂药服完,另处方:桃仁l0g、赤芍10g、黄芪15g、地龙10g、红花l0g、甘草6g、臭牡丹25g、称星子树根60g。

12月20日三诊:头已不痛,给予调理肝肾和益心脾之剂濡养之。

按语:蛇串疮又有“缠腰火丹”、“火带疮”等别名。

《外科大成?缠腰火丹》称本病为蛇串疮。

“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

这些发病部位及皮损的描述,相当于今之带状疱疹,是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例一是单纯性带状疱疹,例二是带
状疱疹遗留的后遗神经痛,通归于湿热火毒为患,以清热利湿,解毒止痛为法,一般疗效可佳,尤为其初发的簇集成群水疱常规消毒后,针刺一一将水疱挑破,外点用红升丹粉末,其止痛效果好,水疱干缩结痂快。

但对老年患者由于正不胜邪,湿毒蕴结,常常致局部气滞血瘀,经络痹阻,从而出现带状疱疹遗留神经痛。

由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治疗上若泥于苦寒清解,常犯“虚虚”之戒,应重在辨证,施治随机。

若证属阳虚寒凝,经络阻滞,治宜温阳活络、散寒通滞。

方拟阳和汤加减;证属气虚血滞,久病络瘀,治宜补气活血,通络止痛,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素体不足,气虚邪恋,血行涩滞,终成气虚血瘀,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久痛入络,也可多从气血调理人手,发于头面部的主以通窍活血汤;发于胸胁部的主以复元活血汤;发于腰背部的主以膈下逐瘀汤;存各类主方的基础上.灵活的随证加减在于各家的变通。

对于年老体弱者针对病证,又要兼顾其体质,血分药的应用中.切勿忘记黄芪类气分药的参与.气行血行,气力足.痞涩之血脉得以畅通,通则不痛矣。

在饮食卜给予高热量、高维牛素、易消化的食物.多食瓤鲜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海鲜、公鸡、鲤鱼及刺激性的食物,并戒烟酒。

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参考文献
[1]丁明利;;综合疗法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6例[J];河南中医;2007年03期.
[2]菊昭;当归饮子加味治疗皮肤病之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