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PPT
合集下载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ppt

一、定义
★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简称新生儿冷伤,系指新生儿时期由于 寒冷引起,其临床特征低体温和多器官功能 损伤,严重者出现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及水 肿,此时又称新生儿硬肿症
早产儿 低体温 皮肤硬肿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因 • 寒冷 • 早产 • 感染 • 窒息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2.新生儿体温调节与皮下脂肪组成特点 • 体温调节中枢不成熟 • 皮肤表面积大 • 皮下脂肪少
产热
散热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 棕色脂肪
部位
腋下/颈部/肩胛/中心 动脉/肾脏/肾上腺周围
正常情况下不产热,腋-肛温差(TA-R )<0 寒冷时,棕色脂肪产热,腋-肛温差(TA-R )≥0 如腋-肛温差(TA-R )<0——棕色脂肪耗尽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 饱和脂肪酸含量高
饱和脂肪酸
低温 脂肪凝固
三、临床表现
低体重
低胎龄
五“低”
气温低 低摄入
低体温
三、临床表现
•皮肤硬肿 对称性
特点 由下向上发展
顺序
小腿 大腿外侧 臀部 面颊 上肢 全身
三、临床表现
•皮肤硬肿 冷
硬
典型硬肿
肿 亮 色暗红
压之凹陷
硬肿面积 20%
14% 8%
18% 14% 26%
三、临床表现
• 低体温
程度 肛温(℃) 腋-肛温差 硬肿范围 器官功能改变
五、治疗与护理
关键
1.复温
(1)密切观察病情、监护生命体征、监护摄入或输 入热量 和出入量
(2)复温方法
① TA-R ≥0 ) 温箱温度:30—34℃ 复温时间:6-12h ➢重度 ( <30℃ , TA-R <0 ) 温箱温度:>肛温1-2℃ 但 <34℃, 每小时提高1℃ 复温的时间:12-24h
★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简称新生儿冷伤,系指新生儿时期由于 寒冷引起,其临床特征低体温和多器官功能 损伤,严重者出现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及水 肿,此时又称新生儿硬肿症
早产儿 低体温 皮肤硬肿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因 • 寒冷 • 早产 • 感染 • 窒息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2.新生儿体温调节与皮下脂肪组成特点 • 体温调节中枢不成熟 • 皮肤表面积大 • 皮下脂肪少
产热
散热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 棕色脂肪
部位
腋下/颈部/肩胛/中心 动脉/肾脏/肾上腺周围
正常情况下不产热,腋-肛温差(TA-R )<0 寒冷时,棕色脂肪产热,腋-肛温差(TA-R )≥0 如腋-肛温差(TA-R )<0——棕色脂肪耗尽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 饱和脂肪酸含量高
饱和脂肪酸
低温 脂肪凝固
三、临床表现
低体重
低胎龄
五“低”
气温低 低摄入
低体温
三、临床表现
•皮肤硬肿 对称性
特点 由下向上发展
顺序
小腿 大腿外侧 臀部 面颊 上肢 全身
三、临床表现
•皮肤硬肿 冷
硬
典型硬肿
肿 亮 色暗红
压之凹陷
硬肿面积 20%
14% 8%
18% 14% 26%
三、临床表现
• 低体温
程度 肛温(℃) 腋-肛温差 硬肿范围 器官功能改变
五、治疗与护理
关键
1.复温
(1)密切观察病情、监护生命体征、监护摄入或输 入热量 和出入量
(2)复温方法
① TA-R ≥0 ) 温箱温度:30—34℃ 复温时间:6-12h ➢重度 ( <30℃ , TA-R <0 ) 温箱温度:>肛温1-2℃ 但 <34℃, 每小时提高1℃ 复温的时间:12-24h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PPT

辅助检查
动脉血气分析 电解质、血糖、血常规、肾功能等 多器官功能受损时相应的检查项目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皮肤硬肿和四不:不吃、不 动、不哭、体温不升)结合致病因素可确诊
鉴别诊断
新生儿水肿 新生儿皮下坏疽
治疗
原则
正确复温、合理供应热量和液体,积 极祛除病因、早期纠正器官功能紊乱和加 强监护等。
此PPT下载后可任意修改编辑增删页面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友情提示
感谢您不吸烟
手机调成静音
欢迎随时提问
教学要求
掌握: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病因临床 表现、诊断与治疗
熟悉: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预防、辅助检查 了解: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发病机制、预后
定义
治疗
1.复温
轻-中症 力争在6~12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
重症
于12~24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
2.补充热量和液量
补充热卡(经口、部分或全部静脉营养),
保持体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治疗
3. 控制感染 4. 纠正器官功能紊乱
抗休克治疗,改善微循环障碍,抗凝/止 血治疗
预防
№ 作好孕妇保健,避免早产、窒息和产伤等 № 注意保暖、喂养和热卡供应 № 及时治疗各种基础疾病
临床表现
1. 低体温 35℃以下,重者低于30℃ 2. 硬肿
部位:全身皮下脂肪积聚部位 特点:表现为硬、亮、冷、肿、色暗红,压
之轻度凹陷 硬肿发生顺序为:小腿→大腿外侧→整个下
肢上肢18%,胸腹部14%,背及
腰骶部14%,臀部8%,双下肢26%
临床表现
硬肿范围分度
分度 肛温 腋-肛温差 硬肿范围(%) 器官功能改变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课件

案例四:足月儿, 出生后未及时保 暖,出现低温、 皮肤发绀等症状, 诊断为新生儿寒 冷损伤综合征。
护理要点解析
保持新生儿体温稳定,避 免过冷或过热
观察新生儿的皮肤颜色、 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
及时处理新生儿的寒冷损伤 加强新生儿的保暖措施,如 症状,如低体温、皮肤苍白、 使用保暖毯、热水袋等 呼吸困难等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课件
演讲人
目录
01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概述 02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诊断与治疗 03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护理要点 04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案例分析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概 述
疾病定义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是一种
01
由于新生儿暴露在寒冷环境中,
导致体温过低,从而引发的一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诊 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1
临床表现:观察新生儿是否有低体温、 皮肤苍白、呼吸急促等症状
2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气分析、电 解质等检查
3
影像学检查:X线、超声等检查
4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 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治疗方案
保暖:保持新生儿体温稳定, 避免进一步受凉
疗效果
并发症:观 察新生儿并 发症发生情 况,判断治
疗效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预后情况: 观察新生儿 预后情况, 判断治疗效
果
谢谢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案 例分析
典型案例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案例一:早产儿, 出生后未及时保 暖,出现低温、 呼吸困难等症状, 诊断为新生儿寒 冷损伤综合征。
案例二:足月儿, 出生后未及时保 暖,出现低温、 皮肤发绀等症状, 诊断为新生儿寒 冷损伤综合征。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ppt课件

23
病因和发病机制
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肠粘膜缺氧缺血 机体缺氧时血液重新分配, 肠道血流可减少至正常的35%~50%,如缺血持 续存在或缺血后再灌注发生,则可引起肠粘膜损 伤。 2.喂养因素: (1)人工喂养儿多见,因食物中缺乏IgA。 (2)摄入高渗乳及高渗溶液 (>460mmol/L) 使 大量液体由血管转入肠腔,影响肠血流灌注而损 伤肠粘膜,高渗乳及高渗溶液也可直接损伤未成 熟的肠粘膜。
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中性温度
出生体重(kg) 中性温度
35℃
34 ℃
33 ℃
32 ℃
1.0 初生10天内 10天以后 3周以后 5周以后
1.5
一 初生10天内 10天以后 4周以后
2.0
一 初生2天内 2天以后 3周以后
>2.5
一
一
初生2天内 2天以后
21
(2)对肛温小于30摄氏度、腋肛温差 为负值的重度患儿的复温方法
正常体温在24小时内一般波动范围不超 过1C
15
1.复温 是治疗的关键,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16
2、保证热卡及水分供应:
通过加速新陈代谢恢复体温
热卡
水分
体温不升时50kcal/kg.d
1kcal/1ml
体温上升后100~120kcal/kg.d
口服→鼻饲→胃肠外营养
17
3、纠酸、扩容、防治DIC 1)、 5%NaHCO3、血浆、输血、2:1液 2)、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酚妥拉明 3)、肝素的早期应用:用于高凝状态时 4)、肺出血:早期用人工呼吸机 5)、肾衰:速尿、血透、换血
消失; ③腹部X片表现:肠梗阻和肠壁积气。
31
病因和发病机制
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肠粘膜缺氧缺血 机体缺氧时血液重新分配, 肠道血流可减少至正常的35%~50%,如缺血持 续存在或缺血后再灌注发生,则可引起肠粘膜损 伤。 2.喂养因素: (1)人工喂养儿多见,因食物中缺乏IgA。 (2)摄入高渗乳及高渗溶液 (>460mmol/L) 使 大量液体由血管转入肠腔,影响肠血流灌注而损 伤肠粘膜,高渗乳及高渗溶液也可直接损伤未成 熟的肠粘膜。
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中性温度
出生体重(kg) 中性温度
35℃
34 ℃
33 ℃
32 ℃
1.0 初生10天内 10天以后 3周以后 5周以后
1.5
一 初生10天内 10天以后 4周以后
2.0
一 初生2天内 2天以后 3周以后
>2.5
一
一
初生2天内 2天以后
21
(2)对肛温小于30摄氏度、腋肛温差 为负值的重度患儿的复温方法
正常体温在24小时内一般波动范围不超 过1C
15
1.复温 是治疗的关键,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16
2、保证热卡及水分供应:
通过加速新陈代谢恢复体温
热卡
水分
体温不升时50kcal/kg.d
1kcal/1ml
体温上升后100~120kcal/kg.d
口服→鼻饲→胃肠外营养
17
3、纠酸、扩容、防治DIC 1)、 5%NaHCO3、血浆、输血、2:1液 2)、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酚妥拉明 3)、肝素的早期应用:用于高凝状态时 4)、肺出血:早期用人工呼吸机 5)、肾衰:速尿、血透、换血
消失; ③腹部X片表现:肠梗阻和肠壁积气。
31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 ppt课件

9
护理措施
1.复温原则: ②肛温≤30℃ ,腋温-肛温差为负值的 重症患儿,先将患儿置于比其体温高 1~2℃的温箱中开始复温,每小时提 高温箱温度0.5~1℃ ,不超过34℃ , 使患儿体温于12~24h恢复正常; ③如无上述条件者可采用母亲怀抱、热 水袋(水温<60℃)、热炕、电热毯等
10
保温复温,要注意温度,防止烫伤。
D.每 3小时1次
E.每4小时1次
19
A.1小时~2小时
B.2小时~4小时
C.4小时~8小时
D.8小时~10小时
E.12小时~24小时
18
7.患儿,出生胎龄33周,日龄4日。
生后第2日开始吃奶不好,吸吮无力,
哭声低微。体格检查:体温29℃,
精神差,皮肤冰凉,下肢及臀部皮
肤硬肿。如采取暖箱复温应测量体
温
B
A.每半小时1次
B.每小时1次
C.每2小时1次
3
护理评估——身 体状况
本病多发生在寒冷季节,出生后一
周内多见。
1.一般表现:早期吮乳差、哭声低,
反应低下,严重时表现为不吃、不
哭、不动。
2.低体温:指体温<35℃,严重者
<30℃,腋温-肛温差由正值变为负
值。感染或夏季发病者可不出现低
4
护理评估——身 体状况 3.皮肤硬肿:硬肿为对称性,顺序 为依次为小腿、大腿外侧、臀部、 面颊、上肢、全身,严重时肢体僵 硬,不能活动。 4.多器官功能损害:早期心率减慢, 微循环障碍,严重时休克、心力衰 竭、DIC、肺出血、肾衰竭等。
乳肩、部反、应臀低部下、。下体腹温部3、0大℃腿,及双小E面腿颊、
外侧皮肤发硬,按之如橡皮样,属 17
护理措施
1.复温原则: ②肛温≤30℃ ,腋温-肛温差为负值的 重症患儿,先将患儿置于比其体温高 1~2℃的温箱中开始复温,每小时提 高温箱温度0.5~1℃ ,不超过34℃ , 使患儿体温于12~24h恢复正常; ③如无上述条件者可采用母亲怀抱、热 水袋(水温<60℃)、热炕、电热毯等
10
保温复温,要注意温度,防止烫伤。
D.每 3小时1次
E.每4小时1次
19
A.1小时~2小时
B.2小时~4小时
C.4小时~8小时
D.8小时~10小时
E.12小时~24小时
18
7.患儿,出生胎龄33周,日龄4日。
生后第2日开始吃奶不好,吸吮无力,
哭声低微。体格检查:体温29℃,
精神差,皮肤冰凉,下肢及臀部皮
肤硬肿。如采取暖箱复温应测量体
温
B
A.每半小时1次
B.每小时1次
C.每2小时1次
3
护理评估——身 体状况
本病多发生在寒冷季节,出生后一
周内多见。
1.一般表现:早期吮乳差、哭声低,
反应低下,严重时表现为不吃、不
哭、不动。
2.低体温:指体温<35℃,严重者
<30℃,腋温-肛温差由正值变为负
值。感染或夏季发病者可不出现低
4
护理评估——身 体状况 3.皮肤硬肿:硬肿为对称性,顺序 为依次为小腿、大腿外侧、臀部、 面颊、上肢、全身,严重时肢体僵 硬,不能活动。 4.多器官功能损害:早期心率减慢, 微循环障碍,严重时休克、心力衰 竭、DIC、肺出血、肾衰竭等。
乳肩、部反、应臀低部下、。下体腹温部3、0大℃腿,及双小E面腿颊、
外侧皮肤发硬,按之如橡皮样,属 17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精选精品PPT课件

5ml/kg/d
2.改善微循环,纠正休克:1).扩容
2).血管活性药:多巴胺
5-15μg/kg(5-10u/min.kg)
酚妥拉明0.3-
0.5mg/kg q4h
东莨菪碱0.03-
0.05mg/kg
3.抗DIC:1).肝素:高凝状态 首剂1-1.5mg/kg(6
小时后) →0.5-1mg/kg―→好转
19
【预防】
本病防重于治 加强新生儿护理,尤其冬春天
冷时;生后立即保暖,避免受 凉。 做好孕妇保健工作,力求避免 早产、难产、产伤及防止感染。
20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21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neonatal cold syndrome)
1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简称新生儿冷伤 ,也称新生儿硬 肿症(neonatal scleredema), 是指新生儿期内由多种原因引起 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和水肿, 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受损 的综合征。
2
【发病率】
北京统计,仅次于肺炎,占新 生儿住院人数第二位。
8h(3-5d)
第二次用肝素后应输新鲜全血或血浆20-25ml
4.出血倾向:VitK15mg im or iv 止血敏 血或血浆
输全
18
5.激素:疗效不肯定,可造成负氮 平衡,免疫抑制,感染扩散, 除重症休克外慎用。 6.吸氧:缺氧时。 7.肺出血:早期气管内插管正压通 气。 四,控制感染:PG、Ampicilline等。 忌用对肾功能和听力有影响的药 物。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PPT课件

2019/9/12
Page 3
病因和发病机制
寒冷、早产和窒息为主要病因。
1.新生儿体温调节与皮下脂肪组成特点: ① 体温调节中枢不成熟; ② 皮肤表面积相对较大,血流丰富,易于失热; ③ 能量贮备少,产热不足,尤以早产儿为明显; ④ 以棕色脂肪产热为主,缺乏寒战等物理产热方式; ⑤ 皮下脂肪组织的饱和脂肪酸比不饱和脂肪酸多,熔点高,
1.一般表现 反应低下吮乳差或拒乳、哭声低弱或不哭,
活动减少,心率减慢,也可出现呼吸暂停等。
2.低体温 新生儿低体温指体温<35℃。轻度为30~35℃, 重度<30℃,可出现四肢甚或全身冰冷。
3.皮肤硬肿 橡皮样感,呈暗红色或青紫色,伴水肿者有
指压凹陷。硬肿常呈对称分布,其发生顺序依次为:下肢 →臀部→面颊→上肢→全身。硬肿面积可按头颈部20%、 双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部及腰骶部14%、臀部 8%及双下肢26%计算。严重硬肿可妨碍关节活动,胸部
6.健康教育
介绍有关硬肿症的疾病知识,指导患儿家长加强护理,注意 保暖,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和湿度,鼓励母乳喂养,保证足 够的热量。
2019/9/12
Page 13
护理措施
7.预防措施
① 及时治疗诱发冷伤的各种疾病。 ② 尽早开始喂养,保证充足的热量供应。 ③ 注意保暖:产房温度不宜低于24℃,生后应立即擦干皮 肤,用预热的被毯包裹,有条件者放置暖箱中数小时,待体 温稳定后再放人婴儿床中,若室温低于24℃,应增加包被; 小早产儿生后应置于暖箱中,箱温为中性温度,待体重> 1800g在室温下体温稳定时,可放置于婴儿床中;在转院过 程中应注意保暖。
2019/9/12
25% ~ 50% >50 %
反应差、功能明显低 下 休克、DIC、肺出血、 急性肾衰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课件

喂养频率:根据新生儿的体重 和年龄,制定合理的喂养频率
喂养温度:保持奶温适中,避 免过热或过冷
喂养姿势:采用正确的喂养姿 势,避免呛奶或窒息
皮肤护理
01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02
使用温和的沐浴露,
避免感染
避免刺激皮肤
03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04
穿着宽松舒适的衣
避免过冷或过热
物,避免摩擦皮肤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案 例分析
05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病例,可 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02
补充营养:提供足够的营养支 持,促进身体恢复
04
辅助治疗:如吸氧、补液等, 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06
康复治疗:出院后,进行康复治 疗,促进身体恢复和发育
预后与预防
1
2
预后:及时治疗, 预后良好
预防:保持新生 儿体温稳定,避
免受凉
3
护理:加强新生 儿护理,保持皮
04 案例四:新生儿出生后未及时保暖,出现低体温、呼吸困 难等症状,经诊断为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护理要点分析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 冷或过热
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 如体温、呼吸、心率等
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干燥, 避免感染
及时补充营养,保证新生儿 的营养需求
加强新生儿的保暖措施,如 使用保暖毯、帽子等
肤清洁干燥
4
营养:保证新生 儿营养充足,增
强抵抗力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护 理要点
保暖措施
01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等
03
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干燥,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冷空气中
04
定期检查新生儿体温,确保体温正常
喂养护理
喂养方式:选择母乳喂养或配 方奶喂养
喂养温度:保持奶温适中,避 免过热或过冷
喂养姿势:采用正确的喂养姿 势,避免呛奶或窒息
皮肤护理
01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02
使用温和的沐浴露,
避免感染
避免刺激皮肤
03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04
穿着宽松舒适的衣
避免过冷或过热
物,避免摩擦皮肤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案 例分析
05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病例,可 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02
补充营养:提供足够的营养支 持,促进身体恢复
04
辅助治疗:如吸氧、补液等, 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06
康复治疗:出院后,进行康复治 疗,促进身体恢复和发育
预后与预防
1
2
预后:及时治疗, 预后良好
预防:保持新生 儿体温稳定,避
免受凉
3
护理:加强新生 儿护理,保持皮
04 案例四:新生儿出生后未及时保暖,出现低体温、呼吸困 难等症状,经诊断为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护理要点分析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 冷或过热
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 如体温、呼吸、心率等
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干燥, 避免感染
及时补充营养,保证新生儿 的营养需求
加强新生儿的保暖措施,如 使用保暖毯、帽子等
肤清洁干燥
4
营养:保证新生 儿营养充足,增
强抵抗力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护 理要点
保暖措施
01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等
03
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干燥,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冷空气中
04
定期检查新生儿体温,确保体温正常
喂养护理
喂养方式:选择母乳喂养或配 方奶喂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目录
定义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护理诊断 护理措施
Page 2
定义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Neonatal cold injury syndrome) 简称新生儿冷伤,亦称新生儿硬肿症。是由于寒冷与(或)多 种疾病所致,主要表现为低体温与皮肤硬肿,重症可发生多器 官功能损害。早产儿多见。
护理措施
➢ 2、合理喂养
轻者能吸吮者可经口喂养;吸吮无力者可滴管、鼻饲或静脉 营养保证能量供给。
护理措施
➢ 3、保证液体供给,控制速度
应用输液泵控制,无条件者应加强手控滴速;建立输液记录卡, 每小时记录输入量及速度,依照病情加以调节,以防止输液速 度过快引起心衰与肺出血。
➢ 4、预防感染
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加强皮肤护理,经常更换体位,防止体位性 水肿与坠积性肺炎,尽量减少肌肉注射,防止皮肤破损引起感 染。
护理诊断
➢ 1、体温过低:与体温调节功能低下、寒冷、早产有关。 ➢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吸吮无力、热量有关。 ➢ 3、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皮肤粘膜屏障功能低下有关。 ➢ 4、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皮肤硬肿、水肿有关。 ➢ 5、潜在并发症:肺出血、DIC。 ➢ 6、知识缺乏(家长):缺乏保暖与育儿知识。
活动减少,心率减慢,也可出现呼吸暂停等。
➢ 2、低体温 新生儿低体温指体温<35℃。轻度为30~ 35℃,重度<30℃,可出现四肢甚或全身冰冷。
➢ 3、皮肤硬肿 橡皮样感,呈暗红色或青紫色,伴水肿者有指 压凹陷。硬肿常呈对称分布,其发生顺序依次为:下肢→臀 部→面颊→上肢→全身。硬肿面积可按头颈部20%、双上 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部及腰骶部14%、臀部8% 及双下肢26%计算。严重硬肿可妨碍关节活动,胸部受累 可致呼吸困难。
新生儿脂肪的饱 与脂肪酸含量高
熔点高
皮下脂肪凝固
皮肤硬
皮肤血管痉挛收缩,血流缓慢瘀滞
组织缺氧
微循环障碍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衰竭
临床表现
主要发生在寒冷季节或重症感染时,多于生后1周内发病。低 体温与皮肤硬肿是本病的主要表现。 ➢ 1、一般表现 反应低下吮乳差或拒乳、哭声低弱或不哭,
护理措施
➢ 5、观察病情
注意T、P、R硬肿范围及程度、尿量、有无出血症状等,详细 记录护理单,备好抢救药物与设备,一旦发生病情变化,能分 秒必争组织有效的抢救。
➢ 6、健康教育
介绍有关硬肿症的疾病知识,指导患儿家长加强护理,注意保 暖,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与湿度,鼓舞母乳喂养,保证足够的 热量。
护理措施
受寒时易硬化,出现硬肿症。 ➢ 2、寒冷损伤:低体温与低温导致缺氧、能量代谢紊乱与代
酸,严重时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坏。 ➢ 3、其她:新生儿感染、早产、颅内出血与红细胞增多症等
时也易发生硬肿症。
病因和发病机制
体温调节中枢发 育不全体表面积 相对大寒冷、摄 入不足感染、窒 息缺氧
棕色脂肪 产热不足
体温低下 缺氧、酸中毒
临床表现
➢ 4、多器官功能损害 重症可出现休克、DIC、急性肾功能衰 竭与肺出血等多器官功能衰竭。
➢ 5、病情分度:
分度
肛温 TA-R
轻度 ≥35℃ >0℃
硬肿 范围 < 20%
全身情况及器 官功能改变
无明显改变
中度 重度
<35℃ ≤0℃ <30℃ <0℃
25% ~ 50% >50 %
反应差、功能明显低 下 休克、DIC、肺出血、 急性肾衰
护理措施
➢ 1、复温
目的是在体内产热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提高环境温度以恢复与 保持正常体温。最宜采纳暖箱,若无条件可采纳温水浴、热水 袋、电热毯或母亲怀抱等方式复温,但要防止烫伤。
(1)若肛温>30℃,TA–R≥0,将患儿置于已预热至中性温度 的暖箱中, 一般在6-12小时内可恢复正常体温。 (2)当肛温<30℃时,多数患儿TA–R<0,肛温<30℃,一般均 应将患儿置于箱温比肛温高1-2℃的暖箱中进行外加温。每 小时提高箱温0、5-1℃(箱温不超过34℃),在12-24小时内恢 复正常体温。然后依照患儿体温调整暖箱温度。在肛温> 30℃,TA–R<0时,仍提示棕色脂肪不产热,故此时也应采纳 外加温使体温回升。
感谢您的聆听!
病因和发病机制
寒冷、早产与窒息为主要病因。
➢ 1、新生儿体温调节与皮下脂肪组成特点: ① 体温调节中枢不成熟; ② 皮肤表面积相对较大,血流丰富,易于失热; ③ 能量贮备少,产热不足,尤以早产儿为明显; ④ 以棕色脂肪产热为主,缺乏寒战等物理产热方式; ⑤ 皮下脂肪组织的饱与脂肪酸比不饱与脂肪酸多,熔点高,
➢ 7、预防措施
① 及时治疗诱发冷伤的各种疾病。 ② 尽早开始喂养,保证充足的热量供应。 ③ 注意保暖:产房温度不宜低于24℃,生后应马上擦干皮肤, 用预热的被毯包裹,有条件者放置暖箱中数小时,待体温稳定 后再放人婴儿床中,若室温低于24℃,应增加包被;小早产儿 生后应置于暖箱中,箱温为中性温度,待体重>1800g在室温 下体温稳定时,可放置于婴儿床中;在转院过程中应注意保暖 。
目录
定义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护理诊断 护理措施
Page 2
定义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Neonatal cold injury syndrome) 简称新生儿冷伤,亦称新生儿硬肿症。是由于寒冷与(或)多 种疾病所致,主要表现为低体温与皮肤硬肿,重症可发生多器 官功能损害。早产儿多见。
护理措施
➢ 2、合理喂养
轻者能吸吮者可经口喂养;吸吮无力者可滴管、鼻饲或静脉 营养保证能量供给。
护理措施
➢ 3、保证液体供给,控制速度
应用输液泵控制,无条件者应加强手控滴速;建立输液记录卡, 每小时记录输入量及速度,依照病情加以调节,以防止输液速 度过快引起心衰与肺出血。
➢ 4、预防感染
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加强皮肤护理,经常更换体位,防止体位性 水肿与坠积性肺炎,尽量减少肌肉注射,防止皮肤破损引起感 染。
护理诊断
➢ 1、体温过低:与体温调节功能低下、寒冷、早产有关。 ➢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吸吮无力、热量有关。 ➢ 3、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皮肤粘膜屏障功能低下有关。 ➢ 4、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皮肤硬肿、水肿有关。 ➢ 5、潜在并发症:肺出血、DIC。 ➢ 6、知识缺乏(家长):缺乏保暖与育儿知识。
活动减少,心率减慢,也可出现呼吸暂停等。
➢ 2、低体温 新生儿低体温指体温<35℃。轻度为30~ 35℃,重度<30℃,可出现四肢甚或全身冰冷。
➢ 3、皮肤硬肿 橡皮样感,呈暗红色或青紫色,伴水肿者有指 压凹陷。硬肿常呈对称分布,其发生顺序依次为:下肢→臀 部→面颊→上肢→全身。硬肿面积可按头颈部20%、双上 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部及腰骶部14%、臀部8% 及双下肢26%计算。严重硬肿可妨碍关节活动,胸部受累 可致呼吸困难。
新生儿脂肪的饱 与脂肪酸含量高
熔点高
皮下脂肪凝固
皮肤硬
皮肤血管痉挛收缩,血流缓慢瘀滞
组织缺氧
微循环障碍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衰竭
临床表现
主要发生在寒冷季节或重症感染时,多于生后1周内发病。低 体温与皮肤硬肿是本病的主要表现。 ➢ 1、一般表现 反应低下吮乳差或拒乳、哭声低弱或不哭,
护理措施
➢ 5、观察病情
注意T、P、R硬肿范围及程度、尿量、有无出血症状等,详细 记录护理单,备好抢救药物与设备,一旦发生病情变化,能分 秒必争组织有效的抢救。
➢ 6、健康教育
介绍有关硬肿症的疾病知识,指导患儿家长加强护理,注意保 暖,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与湿度,鼓舞母乳喂养,保证足够的 热量。
护理措施
受寒时易硬化,出现硬肿症。 ➢ 2、寒冷损伤:低体温与低温导致缺氧、能量代谢紊乱与代
酸,严重时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坏。 ➢ 3、其她:新生儿感染、早产、颅内出血与红细胞增多症等
时也易发生硬肿症。
病因和发病机制
体温调节中枢发 育不全体表面积 相对大寒冷、摄 入不足感染、窒 息缺氧
棕色脂肪 产热不足
体温低下 缺氧、酸中毒
临床表现
➢ 4、多器官功能损害 重症可出现休克、DIC、急性肾功能衰 竭与肺出血等多器官功能衰竭。
➢ 5、病情分度:
分度
肛温 TA-R
轻度 ≥35℃ >0℃
硬肿 范围 < 20%
全身情况及器 官功能改变
无明显改变
中度 重度
<35℃ ≤0℃ <30℃ <0℃
25% ~ 50% >50 %
反应差、功能明显低 下 休克、DIC、肺出血、 急性肾衰
护理措施
➢ 1、复温
目的是在体内产热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提高环境温度以恢复与 保持正常体温。最宜采纳暖箱,若无条件可采纳温水浴、热水 袋、电热毯或母亲怀抱等方式复温,但要防止烫伤。
(1)若肛温>30℃,TA–R≥0,将患儿置于已预热至中性温度 的暖箱中, 一般在6-12小时内可恢复正常体温。 (2)当肛温<30℃时,多数患儿TA–R<0,肛温<30℃,一般均 应将患儿置于箱温比肛温高1-2℃的暖箱中进行外加温。每 小时提高箱温0、5-1℃(箱温不超过34℃),在12-24小时内恢 复正常体温。然后依照患儿体温调整暖箱温度。在肛温> 30℃,TA–R<0时,仍提示棕色脂肪不产热,故此时也应采纳 外加温使体温回升。
感谢您的聆听!
病因和发病机制
寒冷、早产与窒息为主要病因。
➢ 1、新生儿体温调节与皮下脂肪组成特点: ① 体温调节中枢不成熟; ② 皮肤表面积相对较大,血流丰富,易于失热; ③ 能量贮备少,产热不足,尤以早产儿为明显; ④ 以棕色脂肪产热为主,缺乏寒战等物理产热方式; ⑤ 皮下脂肪组织的饱与脂肪酸比不饱与脂肪酸多,熔点高,
➢ 7、预防措施
① 及时治疗诱发冷伤的各种疾病。 ② 尽早开始喂养,保证充足的热量供应。 ③ 注意保暖:产房温度不宜低于24℃,生后应马上擦干皮肤, 用预热的被毯包裹,有条件者放置暖箱中数小时,待体温稳定 后再放人婴儿床中,若室温低于24℃,应增加包被;小早产儿 生后应置于暖箱中,箱温为中性温度,待体重>1800g在室温 下体温稳定时,可放置于婴儿床中;在转院过程中应注意保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