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语法现象分析》PPT课件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专题——语法基础知识》课件 (226张PPT)

《文言文阅读专题——语法基础知识》课件 (226张PPT)

检测
❖ 项为之强 《童趣》
•“强”(jiāng) 通“僵”
❖ 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 •“女”(rǔ) 同“汝”
❖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被”(pī) 通“披”
❖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属”(zhǔ) 通“嘱”
❖ 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畔”(pàn) 通“叛”
助 词
动 词
2、)那个戴墨镜的人静静地等
待着助 词,还连词 不副词时用介词 指名 词尖轻形 容 词轻地助 词敲动 词
助名
着词桌词面。
22
常见实词
一、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词
三、词类活用 四、一词多义 五、偏义复词
一、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 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 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 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 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 。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 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17
虚词之
4. 助词:附着在其他词汇、词组或 句子上,起辅助作用,主要是表示 成分之间结构关系和动作时态的词。 结构助词:的、地、得; 时态助词:着、了、过; 其他助词:所、连、们、似的
18
虚词之
5.语气词:是突出句子语气意义类 型的词,通过语气词可以表示句子 的肯定、疑问、祈使等意义。
如:
的、了、呢、吧、吗、啊、罢了、啦……
人称代词:我、你、它、她们、 大家、咱们; 疑问代词:谁、什么、怎么、哪 里、为什么、何以; 指示代词:这、那、那里、那边。

文言特殊现象幻灯片

文言特殊现象幻灯片

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是指 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就是意 念上的被动句,这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 义来判别。例如: 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 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 逼”的意思。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⑴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 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 者。(柳宗元《捕蛇者说》) ⑵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⑶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柳宗元《愚溪诗自序》) ⑷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
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 肯定判断 ①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 欲也》) ⑤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 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 《六国论》)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 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 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衣冠而见之。(穿上衣服, 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 ⑤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 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 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攻 下;向东进军)(《前赤壁赋》)

高考复习文言文语法简析ppt

高考复习文言文语法简析ppt

(4) 介宾语短语的位置
介宾短语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补语,这是古今汉语相同的。但是,古汉语中表 时间、处所、原因、比较、被动等的介宾断语务作补语。“以、宾”式短语作状 参串,而这些补语的短语,今译时一般要作状语翻译。若仍作补语直译,便感到 如: ① 何不 试之以足 ?(用脚试试) ② 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 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④ 兵数 破于齐秦 。 ⑤ 名垂乎后世 。 例①、②是介对象,③介处所,主动者,⑤介时间,今译时,都应译作状语。
(5 ) 谓语前置
主倒置,是为了突出谓语的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或感情色彩,或是为了合 乎讲 对仗,押音韵,如 ①子耶,言伐莒者?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 美哉室! ④ 大哉,其之为君也! ⑤ 灼灼其华 ⑥ 竹喧归浣女,动下渔舟 以上之例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 A.疑问句 B.感叹句 C.旧诗词押韵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 芬奇(意大利)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郭沫若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茅以升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 1、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 ——弗莱格 2、重复是学习之母。 ——狄慈根 3、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利希顿堡 4、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 ——B.V 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洛 克 6、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阿卜· 日· 法拉兹 7、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 8、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9、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10、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1、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茅以升 12、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 13、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14、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真心英雄》 15、只有登上山顶,才能看到那边的风光。 16只会幻想而不行动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到收获果实时的喜悦。 17、勤奋是你生命的密码,能译出你一部壮丽的史诗。 1 8.成功,往往住在失败的隔壁! 1 9 生命不是要超越别人,而是要超越自己. 2 0.命运是那些懦弱和认命的人发明的! 21.人生最大的喜悦是每个人都说你做不到,你却完成它了! 22.世界上大部分的事情,都是觉得不太舒服的人做出来的. 23.昨天是失效的支票,明天是未兑现的支票,今天才是现金. 24.一直割舍不下一件事,永远成不了! 25.扫地,要连心地一起扫! 26.不为模糊不清的未来担忧,只为清清楚楚的现在努力. 27.当你停止尝试时,就是失败的时候. 28.心灵激情不在,就可能被打败. 29.凡事不要说"我不会"或"不可能",因为你根本还没有去做! 30.成功不是靠梦想和希望,而是靠努力和实践.

文言文主谓宾定状补ppt

文言文主谓宾定状补ppt

文言文主谓宾定状补ppt1. 帮忙讲解文言文的主谓宾定状补区分~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二、定语后置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1.中心语+定语+者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2.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三、宾语前置(重点)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安)3.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曾经照临,阳光离去后露出了这片 *** 的土地)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忧群臣)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①不然,籍何以至此?(籍以何至此)②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四、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

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高考复习文言语法基础知识词类活用PPT课件

高考复习文言语法基础知识词类活用PPT课件
掌握常见活用类型
高考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需要熟练掌握。
注意一词多义现象
在文言文中,一个词往往有多个义项,需要根据语境来判断其具体含 义。同时,也要注意一词多义现象对词类活用的影响。
结合语法和语义分析
在判断词类活用时,需要结合语。
活用为名词或动词。
常见文言文词类及用法
介词
连词
表示名词、代词等与句中其他词的关系。 在文言文中,介词可以表示时间、处所、 方式等意义,还可以活用为动词或连词。
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等。在文言文中,连 词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条件等关系,还 可以活用为介词或副词。
助词
叹词
帮助表达句子的语气或结构等。在文言文 中,助词可以表示疑问、感叹等语气,还 可以帮助构成各种句式结构。
高考复习文言语法基 础知识词类活用PPT
课件
目录
• 引言 • 文言文词类基础知识 • 词类活用现象分析 • 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考点解析 • 高考复习策略与备考建议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课件背景
高考文言文阅读占比较大,其 中词类活用是重要考点之一。
学生对于词类活用的掌握程度 直接影响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 力。
04
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考点 解析
考点概述
词类活用是指在文言文中,某些 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下临时改变其 词性,从而具有新的语法功能和
意义。
高考中主要考察的词类活用包括 :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 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数词
活用为动词等。
掌握词类活用的规律,有助于准 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提高阅读
能力和翻译水平。
历年高考真题举例

现代汉语语法与文言现象分解课件

现代汉语语法与文言现象分解课件

THANKS
动词活用
动词活用主要表现为动词的名词化现象,如“调查”、“研究”等 可作为名词使用。
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活用包括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现象,如“红颜”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现代汉语语法重点
回顾现代汉语语法的核心内容,包括词类、短语结构、句子成分、单复句等,强 调其在语言运用中的重要性。
词汇分类与特点
实词
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等。
虚词
没有实在意义,但在句子中起语法作用的词语,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等。
词汇特点
现代汉语词汇量丰富,新词新语不断涌现,词义变化多样。
短语结构与功能
短语结构类型
包括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 、并列短语等。
短语功能
文言现象解析要点
总结文言现象的主要特点,如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及其在文言文阅 读和理解中的关键作用。
拓展延伸: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知识点介绍
古今异义现象
详细解释古今异义的概念,列举典型例句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义上 的差异。
通假字及其运用
阐述通假字的定义和成因,通过实例展示通假字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运用,并探讨其与现代汉字的关 系。
固定搭配记忆技巧分享
分类记忆
将固定搭配按照词义、词性等进行分类,便于记 忆和查询。
联想记忆
通过联想固定搭配的使用场景、相关词汇等方式 ,加深记忆。
口诀记忆
将固定搭配编成口诀或歌曲,提高记忆效率。
现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探讨
名词活用
现代汉语中名词活用现象较为常见,如“饭桶”、“菜篮子”等 ,既可作为名词使用,也可作为量词或形容词使用。

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课堂PPT)

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课堂PPT)

具有了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小鲁:觉得鲁国变小了。小天下:觉得天下变小了。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庄子.秋水》
少仲尼之闻:认为孔子的见闻不广博。
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节义不崇高。
3.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史记·李将军列传》
怪之:觉得奇怪。
4.于身也,则耻师焉。《马伶传》耻:以…为耻辱。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以…为老 幼:以…为幼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认为…美
8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 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名事物。例如: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大同》 亲其亲:把(自己的)亲人看作是亲人。 子其子:把(自己的)子女看作是子女。 2.孟尝君客我。(《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客我:把我当作客人看待。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前赤壁赋》) 侣鱼虾:把鱼虾当作伴侣。友麋鹿:把麋鹿当作朋友。 4.孔子师郯子、苌弘… 《师说》 师:以……为师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鉴:以…为镜子
把…看作是一致的 16
④动作名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
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财物。 惧有伏焉。 伏兵 《曹刿论战》 追亡逐北 逃跑的人《过秦论》 ⑤为动用法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也
为国家而死 《陈涉世家》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为…而悲哀 《阿房宫赋》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为…而死 《咏荆轲》 ⑥对动用法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对…感到惭愧 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 对…感到惭愧 17

文言文语法知识PPT教学课件

文言文语法知识PPT教学课件
作宾语的如: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越国以鄙 远(远方的国家)/秦孝公据殷函之固(坚固的地势)/ 此其志不在小(小事)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 的人,死去的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 愚(圣人,愚人)
2020/12/10
7
五、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 样”的意思。
2020/12/10
5
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 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
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 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 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如: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远离)/楚左 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交好)/邻 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削弱)尊贤而重士(敬重、 看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
①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 成了使动;
如:外连衡而斗诸侯(使……相斗)/君将哀而 生之乎(让……活)/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 /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
2020/12/10
8
③另外,及物动词如果跟它的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和 被支配关系,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动作的实施 者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
2020/12/10
1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 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 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 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常见的类 型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 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 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 用法。
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
式有如下几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语法现象分析》PPT课件
《文言文语法现象分析》PPT课件
(三) 动词活用为名词
❖ 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的特 点,而像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 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 是表示与该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
❖ 例句:
❖ ①入之愈深,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 (4) 表示工具或凭借
用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事物来说明动作为所
用的工具,依据或原料。
例句:
① 函封之。(《荆轲刺秦王》)
(用匣子)
②失期,法当斩。(《陈涉世家》)
(依法)
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主要还残存在一些成语,
熟语或部分合成词中。
如:车载斗量、星罗棋布、土崩瓦解等。
15
《文言文语法现象分析》PPT课件
❖ 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 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 词有关的 动作行为。
❖ 例句: ①既东封郑。(《烛之武》)
❖ (使郑国成为边境)
❖ 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韩非子》)
(使他成为国相)
③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使死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
18
《文言文语法现象分析》PPT课件
《文言文语法现象分析》PPT课件
(2)动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就是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 性质或状态。
4
❖ 现代汉语例句: “军队”
①人民的军队爱人民。
(主语)
②联合国在该地区驻有军队。
(宾语)
③士兵们要绝对服从军队的安排。
(定语)
前面不能用副词或能愿动词修饰限制。
如:很军队/可以军队。
(不成立)
5
❖ 古文例句: (必修一)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 (驻军,驻扎) ②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穿白衣、戴白帽) ③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登记)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游泳)
❖ (向上)
12
《文言文语法现象分析》PPT课件
《文言文语法现象分析》PPT课件
❖ (2) 表示对人的态度 这是用对待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
态度对待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 ❖ ① 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 (把他当作兄长来对待) ❖ ② 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三国志》) ❖ (把…当作父亲来对待)
《文言文语法现象分析》PPT课件
13
《文言文语法现象分析》PPT课件
(3)比喻动作行为的情状:用名词所代表的事 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来修饰。
例句: ① 箕踞以骂曰。(《荆轲刺秦王》) (像箕一样)
② 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像翅膀一样)
《文言文语法现象分析》PPT课件
14
《文言文语法现象分析》PPT课件
《文言文语法现象分析》PPT课件
(六) 使动用法
❖ 在汉语动词谓语中,一般动宾关系的特点是, 主语发出动词谓语的动作,其宾语是谓语的 支配对象。如“晋侯、秦伯围郑”。
❖ 而使动用法则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其特 点主要是主语使宾语实行动词谓语所表示的 动作行为。(即动作行为的实行者是宾语)
16
《文言文语法现象分析》PPT课件
《文言文语法现象分析》PPT课件
❖ 例句:
①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 (使秦师撤退)
②(燕王)使使以闻大王。(《荆轲刺秦王》) (使大王听到)
③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使百余骑跟从)
《文言文语法现象分析》PPT课件
17
《文言文语法现象分析》PPT课件
(1) 名词的使动用法
其中①②③句带宾语,④受能愿动词\副词修饰限制. 6
(二)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 现代汉语中,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 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
❖ 在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 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 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
❖ 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看见的景物)
②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后继者)
9
《文言文语法现象分析》PPT课件
《文言文语法现象分析》PPT课件
(四)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 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 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 词语用为名词。
❖ 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再表示某种性质和状态, 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
古文例句: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 (远地)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交情)
10
《文言文课件
(五) 普通名词作状语
所谓普通名词,是相对于时间名词而言, 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古、今汉语中是很常见的, 而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况就不同了,在现代 汉语中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则经常出现。
7
《文言文语法现象分析》PPT课件
❖ 现代汉语例句:“友善”(可用副词修饰) ❖ ①她很友善。 ❖ (谓语,不带宾语) ❖ ②她是一个友善的老师。 ❖ (定语) ❖ 古文例句: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 (变雄厚,变薄弱)(表发展变化)
②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与…友善、与…交好)(与之相关的行为) 8
普通名词用在动词前,一般是充当主语, 构成主谓关系,而作状语,就成了修饰关系。
《文言文语法现象分析》PPT课件
11
《文言文语法现象分析》PPT课件
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 (1) 表示方位或处所
用名词状语证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或方位.
例句:
❖ ①既东封郑。(《烛之武》)
❖ (在东面)
❖ ②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7、意动(名词意动/形容词意动)
8、为动
3
(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 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 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愿动词的修 饰,更不能带宾语;
❖ 而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 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前 面可以用副词或能愿动词修饰限制。
❖ 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了。
文言文语法
现象分析
1
• 一、通假字 • 二、一词多义 • 三、词类活用 • 四、古今异义 • 五、特殊句式
2
三、 词 类 活 用
❖ 一般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3、动词活用为名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5、名词活用作状语 ❖ 特殊活用:
6、使动(名词使动/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