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类药物的药理学及血药浓度监测进展-李朋梅
抗真菌类药物TDM及临床应用

抗真菌类药物TDM及临床应用一、引言抗真菌类药物是临床治疗各种真菌感染的关键工具。
然而,由于真菌感染的复杂性和抗药性不断增加,如何合理使用抗真菌类药物已成为临床的焦点。
治疗药物监测(TDM)作为一种基于药物浓度和个体化治疗的方法,为抗真菌类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本文将探讨抗真菌类药物TDM的实践应用及其对临床的影响。
二、抗真菌类药物TDM抗真菌类药物TDM是指通过监测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以评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代动力学参数,从而指导临床用药。
这种监测方法有助于确保药物在体内达到有效的浓度,避免因药物浓度过低而无法控制感染,或因药物浓度过高而引发不良反应。
三、抗真菌类药物TDM的临床应用1、优化给药方案:通过TDM,医生可以根据个体患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优化给药方案,确保药物在体内达到最佳浓度,提高疗效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
2、评估疗效:TDM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抗真菌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如果药物浓度未达到预期,可能提示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3、预防药物毒性:高浓度的抗真菌类药物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TDM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并调整药物剂量,以防止药物毒性。
4、监测患者依从性:如果患者的药物浓度低于预期,可能提示患者依从性差,医生可以通过TDM及时发现并纠正这一问题。
四、结论抗真菌类药物TDM作为一种基于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对于提高抗真菌类药物的治疗效果、预防药物毒性以及监测患者依从性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TDM的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如设备成本高昂、测试方法复杂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深入,我们期待TDM技术在未来能够更加普及和便捷,为抗真菌类药物治疗提供更多帮助。
五、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深入,我们期待有更精确、更快速的TDM方法出现。
同时,我们也期望对抗真菌类药物的疗效和毒性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利用TDM指导临床用药。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4h 3h ; 0 和 5 t 与两 性霉 素 B对照 研究证 实 , 两 药的有效率相等 。 当曲霉病急性发作时 , 但 还需 先用 两性霉 素 B 然后改用伊曲康唑维持 治疗 , , 非急性曲霉病 可开始 即用伊 曲康唑。它为不危 及生命 的组织 胞浆 菌病 和芽生 菌病等 的首选 药, 对轻、 中度 的组织胞浆菌病可作为长期 支持 疗法的辅助 治疗 。对 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曲霉 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效 , 可用于艾滋病 患者 隐球 菌病的初治 和长期维持治疗 。伊曲康唑不 良反 应明显较酮 康唑低 , 易耐受 , 良反应 为厌 患者 不 食、 恶心 、 痛 、 腹 便秘 等消化道反 应和头 痛 、 头 晕、 瘙痒等 。长 期治疗 的患者 中有 7 %发生 血 0 清转酶升高 , 停药后 多能恢复 。 但 2 . 2伏立康唑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 ,其作 用机理是通过 抑制真菌细胞 色素 P 5 4 0介导 的 1a固醇去 甲基 作用 ,阻断麦角 固醇 生物合 成 4 这一关键步骤发挥药效 。其抗菌 活性 1 0~50 0 倍 于氟康唑 , 所有 曲霉 、 对 隐球 菌、 念珠菌属包 括对 氟康唑 耐药的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 菌均 有杀菌活l 。对皮炎 芽生菌 、 眭 粗球孢子菌、 巴西 副球孢子菌及 荚膜组织胞浆菌亦 具抗菌活性 。 体外 试验还 观察到对 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包括 顶孢霉 、 链格孢 菌属 、 双极 霉属 、 荚膜组织胞 浆 菌 ,其 中大 部 分 菌 株 在 伏立 康 唑 血 浓 度 为 05 2 g 1 0 ~ ¨ / 时即可被抑制。它对 耐氟康 唑的 m 念珠 菌感染 和艾滋病 患者和急性曲霉感染的免 疫功能低下 的患者均有很好 的疗效 。口服后伏 立康 唑吸收 良好迅速 ,约 1 h血药浓度 达到 —2 高峰 , 伏立康唑表现 为非线性的药代动力学 。 应 用 伏立 康 唑 负 荷剂 量 (mg g ibd或 口服 6 / v i k , 40 gQ 2 0 m 1 h初试 2次)在用药后 d 就达 到接 l 近稳态血药浓度 。伏立康唑在组织中的浓度高 于血浓度 , 高于所有敏感菌 的 MI(0 O gm ) C 1O n /1 。 主要 在肝内代谢后 被清除 ,从尿 中排 除 < %。 2 临床治疗适应 于治疗 曲霉感染 、对氟康唑耐药 的严 重侵袭性念珠菌感染 ,包括克柔念珠菌感 染 ;治疗足分支霉属 和链孢霉属导致的严重真 菌感染 ;亦可用于免疫功能缺陷者有严重致命
药代-药效学建模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不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浓度

. 70 .
药代-药效学建模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不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浓度生长曲线本文是利用建 模理论,用数学模型拟合西他沙星、莫西沙星、左 氧氟沙星对金葡菌的体外杀菌曲线,求得关键的药 效动力学参数,以及与喹诺酮类药物临床效果最相 关的PK/PD指数、PK/PD靶值,以反映药物作用的情 况,所获得的结果与已有的数据进行比较,探索体 外PK/PD研究的价值。 1 材料和方法 1.1 抗菌药物和培养基
西他沙星:批号:080813,效价:92.9%,提 供单位:天津汉康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莫西沙 星:批号:091202,效价:95.7%,提供单位:杭 州样样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左氧氟沙星:批号: K-Y-L-H-M20090701,效价:86.4%,提供单位:浙 江普洛康裕制药有限公司。MH培养基,培养条件为 35℃,孵育16~20h。 1.2 实验菌株
Wei Min-ji, Li Yun and Lü Yuan
(Institute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First Hospital,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t the growth curves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under different folds of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values of quinolones and obtain pivotal pharmacodynamic parameters to support the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 studies on quinolones. Methods Growth curves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under concentrations of three different quinolones-sitafloxacin, levofloxacin, and moxifloxacin, were obtained under standard procedures. A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model using nonlinear mixed-effect estimation (NLME) was constructed to fit the curves. Results The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model was successfully used in the fitting of growth curves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under different quinolone concentrations. Pivotal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parameters such as PK/PD index and PK/PD target were obtained. Conclusion The constructed mathematical model could be used for the curve fitting, the obtained PK/PD target were comparable to the results reported in literatures using other methods.
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 FC单独用于患侵入性曲霉病的嗜中性白血球减少症小鼠 模型的试验表明 ,剂量为 50~800mg / ( kg·d)的 52FC在给 药间隔时间分别为 6, 12 和 24h时的小鼠存活率为 40% ~
314 - 315. [ 4 ] BellmannR, EggerP, GritschW , etal. Amphoteriein B lip id formula2
tions in critically illpatients on continuous veno - venous haemofi tration [ J ]. Jantim icrobChemother, 2003, 51 ( 5) : 671 - 681. [ 5 ] Krcmery V , Barnes AJ. Non - albicans Candida spp. causing fun2 gaem ia: pathogenicity and antifungal resistance [ J ]. J Hosp In2 fect, 2002, 50 ( 4) : 243 - 260. [ 6 ] 熊建琼 ,邓朝霞 ,张雷. 伊曲康唑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 者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应用 [ J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 2006, 28 ( 11) : 1260 - 1261. [ 7 ] Sabo JA , Abdel - Rahman SM. Voriconazole : A new triazole an2
临床药学中的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临床药学中的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随着真菌感染在临床上的增加,抗真菌药物的研究成为医药界的热点。
本文将讨论临床药学中关于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一、背景介绍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医疗问题,常见的真菌感染包括念珠菌属和曲霉菌属等。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人群免疫力下降,真菌感染的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因此抗真菌药物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已有的抗真菌药物目前,在临床上已经应用的抗真菌药物主要包括聚酮类药物、三唑类药物和氟康唑等。
这些药物对于一些真菌感染具有较好的疗效,但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耐药性的出现和副作用的发生等。
三、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为了解决目前抗真菌药物的局限性,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
以下是几种近年来研究进展较为显著的新型抗真菌药物:1. 对聚酮类药物的改进聚酮类药物是目前用于治疗真菌感染的一类重要药物,但由于其副作用和耐药性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对其进行改进。
例如,改良后的聚酮类药物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和较低的毒性,对于一些耐药菌株也表现出较好的疗效。
2. 新型三唑类药物的研发三唑类药物是另一类被广泛应用于抗真菌治疗的药物。
研究人员不断改良三唑类药物的结构,以提高其抗真菌活性和选择性,同时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
一些新型三唑类药物已经显示出对多种耐药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3. 靶向性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近年来,靶向性抗真菌药物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通过研发针对真菌细胞壁合成以及真菌细胞膜的抗真菌药物,可以增加药物对真菌的靶向性,减少对宿主细胞的毒副作用。
四、药物联用疗法的研究进展药物联用疗法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真菌感染的一种重要策略。
研究人员通过不同药物的联用,可以增加治疗的疗效,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已经有研究显示,聚酮类药物与三唑类药物的联合使用可以显著提高真菌感染的治疗效果。
五、个体化治疗的前景展望随着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等技术的发展,个体化治疗逐渐成为临床药学研究的热点。
常用抗真菌药物治疗药物监测研究进展

常用抗真菌药物治疗药物监测研究进展
卜一珊
【期刊名称】《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年(卷),期】2023(11)1
【摘要】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是通过特定的测定方法,监测药物在血浆/全血中的浓度,以确定给药间隔和给药剂量,从而优化个体化给药方案的临床实践[1-3]。
TDM的核心是在适当的时间精确测量相关生物基质中的特定药物浓度,继而对测定的浓度进行解释,以调整给药方案,完成反馈循环。
【总页数】5页(P51-55)
【作者】卜一珊
【作者单位】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药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
【相关文献】
1.抗真菌药物治疗的药物监测注意事项有哪些
2.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治疗药物监测的研究进展
3.部分新型外用唑类抗真菌药物治疗浅部真菌病的研究进展
4.白念珠菌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药理学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 2.作用于鞘脂 真菌鞘脂的合成中,某些 酶是特有的,如鲁司米星等能抑制肌醇磷 酰神经酰胺(IPC)合成酶,造成神经酰胺 积累,导致质膜和微管结构破坏。
• (三)抑制真菌蛋白质合成 • 1.粪壳菌素类 稳定真菌的非核糖体蛋白
延长因子-核糖体复合物,阻断移位,抑制 蛋白质合成。
• 2.Cispentacin类 通过主动转运,在真菌 细胞内积累,干扰氨基酸转运和代谢;同 时还是异亮氨酸-tRNA合成酶抑制剂,干扰 蛋白质合成。
药理学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最常见发热、输液反应、头痛、恶心、静脉炎、肝脏转氨酶升高和组胺类反应。 (二)作用于真菌细胞膜
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获得性免疫缺 渗透酶失活使进人细胞的5-FC减少,或负责将5-FC转化为FUMP的酶失活,是导致对5-FC耐药的原因。
(2)三唑类:如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可作全身用药。 细胞壁起着保护和定型的作用,抑制其组分合成或破坏其结构,可达到抑制、杀灭真菌的目的。 该类药物通过非竞争性抑制β(1,3)-D-葡聚糖合成,损坏真菌细胞壁,对于念珠菌属以及曲霉菌属均有效,临床上显示了广谱、低毒、 高效的特性,主要缺点是分子质量大,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对新型隐球菌活性低。
药理学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优选)药理学抗真菌药物研 究进展
2. 全身真菌感染: 由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 菌等引起,主要侵犯内脏器官和深部组 织,可危及生命,治疗药物主要为两性 霉素B、咪唑类和三唑类抗真菌药;
3. 局部真菌感染: 由念珠菌引起,主要侵犯 口腔、肠道或阴道,如鹅口疮、真菌性 肠炎及阴道炎等。治疗药物主要为咪唑 类药物。
类固有耐药。两性霉素B的耐药性可能是: • ① 穿过细胞壁到达细胞膜的屏障改变; • ② 细胞膜中麦角固醇含量减少,降低了与
美罗培南的药动学药效学研究及治疗药物监测研究进展

•综述!美罗培南的药动学/药效学研究及治疗药物监测研究进展°连雯雯",陈文倩$,阎祁,周围",李朋梅佑,张相林1#"(1•中曰友好医院药学部,北京100029;2•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北京100022)中图分类号R97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2124(2021)01-0121-05DOI10.14009/j.1672-2124.2021.01.030摘要美罗培南为第2代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具有广谱、强效的抗菌活性,是临床上严重感染的一线治疗用药%美罗培南的消除半衰期短(约为1h),在多种组织及体液中有大量的分布,经肾脏排泄,因此,当患者的表观分布容积或者肾功能有显著变化时,会对美罗培南的药动学参数产生显著的影响%美罗培南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需要其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并维持一定时间,以发挥杀菌作用%目前已建立多种方法用于美罗培南的血药浓度测定,对临床上严重感染或者伴随肾功能损伤、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结合致病菌的敏感性,制定并修改给药方案,以达到较高的临床治愈率,同时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关键词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药动学'药效学'治疗药物监测Progress of 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 Research and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of Meropenem ALIAN Wenwen1,CHEN Wenqian1,YAN Yu1,ZHOU Wei2,LI Pengmei1,ZHANG Xianglin1(1.Dept,of Pharmacy,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i,Beijing100029,China; 2.Center for DrugEvaluation,Nationai Medicai Products Administration,Beijing100022,China)ABSTRACT Meropenem is the second generation carbapenem antibiotica,with broad spectrum and potent antiCacteaai activity,and is the first-line treatmeni Or severo infection in clinic•Meropenem is wideiy distributed in tissues and body O u V s,and is excreted through the didneys,with a s hort elimination half-life(Lj approximateiy 1h)•Thereforo,when patients have signiOcant changes in 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oo renai function,the phamiacokinetic parametere o f meropenem wili be sionificantly affected.Meropenem is a kind of time-dependent antinacteriaf drugs,and its blood concmtration musf be higher tian the minimum inhibitoro concentration of pathoaenic bacterio and maintained iar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in ordee te play a bactericidai roie.At present,a vvriety of methods have been established for the detemiination of the blood concentration of meropenem.It is necessaro te monitor the blood concentation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clinical infections or with aenai impairment or aenai replacement teCTapy, and te fomiuiate and modify the dosing revimen based on the sensitivity of pathoaenic bacterio te obtain a highea clinicaf cure rate and reducc the occurrencc of bacteriai resistancc.KEYWORDS Meropenem;Anti-infective treatment;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r;Therapeutic Drug Monotooong美罗培南为第2代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能够穿透大多数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与细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抑制肽聚糖(细菌细胞壁主要成分)的合成,达到杀菌!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基金青年项目(No7204303);中日友好医院青年科学基金项目(No2018-1-QN-15(Nf.2018-2-QN-17)!药师'博士&研究方向:神经药理学研究及临床药物研究&% mail:lianwenwen1989@#通信作者1: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药动学及治疗药物监测相关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药浓度监测案例
时间
男,2岁,诊断:中枢曲霉菌感染
体重12~10.5kg
剂量 浓度 时间 剂量 浓度
3月2日
150mg qd
血 0.7
血 0.8 脑脊液 0.4 血 1.2 脑脊液 0.7
5月26日
90mg q12h
血 1.1
血 1.2 脑脊液 0.6
4月 7日
90mg q12h
6月12日
85mg q12h
East Asian Allele Frequency
South/Central Oceanian Americas Allele Asian Allele Allele Frequency Frequency Frequency
*1
33.10
57.00
62.10
64.80
57.60
48.50
67.00
28.60
*2
14.20
18.30
14.60
13.10
29.30
33.10
13.10
54.90
*3
0.80
0.30
0.60
2.60
8.60
1.60
0.30
13.90
*17
15.10
20.10
21.30
19.50
1.60
16.90
16.30
2.50
伏立康唑的相互作用
代谢酶:2C19(主要),2C9(次主要),3A4(次要)
三唑类药动学特点
哪些药物需要TDM
药物治疗窗窄 相同剂量下药物浓度个体差异大
特殊人群
剂量和浓度呈非线性药动学特点
药效学指标不宜判断
怀疑中毒 相互作用 患者病情危重
伏立康唑的TDM
伏立康唑的剂量依赖性PK
Clin Pharmacokinet (2016) 55:1535-1545
EM 中间代谢
HEM 慢代谢 PM
谢。 CYP2C19活性较低,可能需要血药浓度监测
CYP2C19活性极低,伏立康唑在体内蓄积中 毒的风险明显升高,需要血药浓度监测
PM比例: 亚裔 15~20%;高加索 3~Biblioteka %CYP2C19 allele
African Allele Frequency
Caucasian African (European + Middle Eastern American North Allele Allele American) Allele Frequency Frequency Frequency
Curr Fungal Infect Rep (2016) 10:51–61
伊曲康唑的TDM
伊曲康唑TDM的原因
具有非线性药动学
口服吸收个体差异大
半衰期长,有蓄积风险
伊曲康唑TDM规范
抽血时间
7天后(2周达到稳态)
浓度范围
注意区分检测方法 >0.5~1 mg/L(HPLC法) 免疫法浓度约为HPLC法5倍 浓度上限:免疫法17mg/L
谷浓度(C0)
现有的推荐基于回顾性研究或前瞻性队列研究 缺乏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泊沙康唑的治疗窗
预防使用C0治疗窗
>0.5 mg/L >0.7 mg/L
挽救治疗C0治疗窗
>1.0 mg/L
泊沙康唑TDM与安全性的关系
EMA建议最高浓度不超过
3.75mg/L
Clin Pharmacol Ther. 2010 Jul;88(1):115-9 J Clin Pharm Ther. 2009 Jun;34(3):301-11
泊沙康唑TDM操作步骤
取血时间
用药后7~10天才能达到稳态
调整剂量后仍需要7天达到稳态
抽取用药前的谷浓度(无需严格限制在给药前
30min)
如何提前预测药物浓度?
提前TDM可以预测稳态浓度
Clin Pharmacol Ther. 2010 Jul;88(1):115-9
根据MIC考虑浓度的目标值
TDM组更低的停药率可能是该组治疗成功率更高的原因之一 注:实验方案设计中,是否停药由另外设盲的医生决定。该医生对患者 分组,血药浓度结果及其基因型均不知晓,仅依据不良事件和疗效来决
定是否终止治疗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2; 55(8):1080
标本采集要求
胃pH值
胃肠动力 高脂肪食物
给药频次
胃肠功能异常
pH值的影响
400mg st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9 Mar;53(3):958-66
给药频次的影响
增加给药频次能增加药物溶解的比例,促进药物吸收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9 Mar;53(3):958-66
其他降低泊沙康唑浓度的因素
肥胖
利福平
苯妥英
多因素影响下的治疗策略
口服生物利用度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不同因素对浓度的影响有强有弱,有升有降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4 Nov;58(11):6879-85
多因素影响下的治疗策略
保证浓度的策略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6 Feb;50(2):658-66
病理生理状态
可能减少泊沙康唑浓度的情况
GVHD 黏膜炎 腹泻 恶心、呕吐
化疗 粒缺 GVHD
泊沙康唑片剂吸收影响更小
片剂在肠道释放,生物利用度更高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2 Aug;56(8):4196-201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 of antifungal agents: guidelines from the British Society for Medical Mycology.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14; 69: 1162–1176
C0>1 µg/ml (重症、中枢、高负荷时:C0>2
µg/ml )
C0 /MIC 2~5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14; 69: 116276.
谷浓度的合理范围——疗效
谷浓度的合理范围——安全性
日本化疗学会及日本TDM学会
C0 <4~5 µg/ml
英国医学真菌学会指南:
5月 3日
90mg q12h
6月30日
85mg q12h
血 0.7
泊沙康唑的TDM
泊沙康唑浓度的个体差异性
泊沙康唑是一个疏水性药物,溶解度低
3种剂型(口服混悬液,片剂,注射剂)
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吸收的影响因素
泊沙康唑是低溶解、高渗透性药物,口服混悬液的吸
收程度与溶解度变化相关(生物利用度8~47%) 泊沙康唑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和必须进行TDM的主要原 因是药物的吸收 影响因素包括
抗真菌药的药理学及血药浓度监测进展
中日医院 药学部 李朋梅 2018.05.13
抗真菌药物分类
Mayo Clin Proc. 2011;86(8):805-817
抗真菌药物治疗成功的影响因素
Curr Opin Infect Dis. 2011,24(suppl 2):s14-s29.
抗真菌药TDM的指南建议
高脂肪饮食
肠内营养液
碳酸饮料
分多次剂量给药
避免PPI或H2受体阻滞剂
泊沙康唑TDM的原因
药物治疗窗窄
相同剂量下药物浓度个体差异大
特殊人群(肝功能不全、儿童)
剂量和浓度呈非线性药动学特点 药效学指标不宜判断 怀疑中毒 相互作用 患者病情危重
泊沙康唑TDM指标范围
C0 <4~6 µg/ml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14; 69: 1162-76. J Infect Chemother 2013; 19: 381-92.
谷浓度的合理范围——安全性
10项2期或3期 临床试验回顾 性研究: 患者数:1053 样本数:2925
视觉不良事件
RCT研究: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2; 55(8):1080
● ■:严重不良事件 :非严重不良事件 ×:不良事件导致停药
● ■:Complete response ○ □:Partial response ×:Treatment failure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2; 55(8):1080
食物的影响
200mg qid vs. 400mg bid
400mg st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9 Mar;53(3):958-66
胃肠动力的影响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9 Mar;53(3):958-66
800mg/d是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吸收上限
常规监测指标:C0
取血时间
负荷剂量下,第5剂前(第3日) 给药前30分钟以内
达稳态时间
未给负荷剂量:4~7天
负荷剂量:1~2天
鉴于蓄积风险,用药后3~5日内应进行浓度监测
谷浓度的合理范围——疗效
日本化疗学会及日本TDM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