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

合集下载

居民营养与慢性健康问题报告

居民营养与慢性健康问题报告

居民营养与慢性健康问题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调查居民的营养水平与慢性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通过对营养角度和慢性健康状况的综合分析,我们发现居民的不良饮食惯和缺乏身体活动是慢性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因此,鼓励居民采取健康的饮食惯和积极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和管理慢性健康问题。

引言在现代社会中,慢性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

与此同时,营养不良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研究表明,营养和慢性健康问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居民的营养状况,并采取措施改善他们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以减少慢性健康问题的发生。

营养与慢性健康问题的关系营养不良与慢性健康问题研究发现,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增加。

营养不足会降低免疫系统功能,增加患病风险。

例如,缺乏维生素C和维生素D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从而增加感染和肿瘤的风险。

因此,解决营养不良问题对预防和管理慢性健康问题至关重要。

不良饮食惯与慢性健康问题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了居民不良的饮食惯,如高糖、高脂肪和高盐饮食的消费增加。

这种不良饮食惯直接与慢性健康问题的发生相关。

高糖饮食会导致肥胖和糖尿病的风险增加;高脂肪饮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盐饮食会引发高血压和肾脏问题。

因此,改善居民的饮食结构非常重要。

缺乏身体活动与慢性健康问题现代生活的久坐和缺乏体育锻炼是慢性健康问题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长期缺乏身体活动会增加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如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和肥胖。

因此,鼓励居民增加体育锻炼,保持积极的生活方式是预防慢性健康问题的关键。

解决方案为解决居民营养与慢性健康问题的挑战,以下措施可供参考:1. 宣传教育:加强对居民的营养教育,提供营养知识和指导,促进正确的饮食行为。

2. 提供健康饮食选择:在社区和学校中提供健康饮食选择的机会,鼓励消费新鲜、天然的食物。

3. 改善食品标签:增加食品标签的内容,使消费者更容易了解食品的营养成分,并做出明智的购买决策。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5,22(15)1《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 胡凯红:2004年原卫生部曾公布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的有关状况,十多年过去了,国家卫生计生委编写了《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今天很高兴请到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报告的有关情况,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回答提问。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先生,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卫生计生监察专员常继乐先生。

首先请王主任作介绍。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王国强:大家都知道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是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健康素质的重要指标。

2004年,原卫生部发布了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的逐年增长,健康状况和营养水平不断改善,疾病控制工作取得的巨大的成就。

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因素也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状况。

为了进一步了解十年间我国居民营养和慢性病状况的变化,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癌症中心近年来监测、调查的最新数据,结合国家统计局等部门人口基础数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综合采用多中心、多来源数据系统评估、复杂加权和荟萃分析等研究办法,编写了《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

经国内外权威机构多方的论证,保证了报告的科学性。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报告的主要内容。

我国居民膳食营养与体格发育状况。

一是膳食能量供给充足,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总体改善。

十年间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总体改善,2012年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摄入量为2 172 kcal,蛋白质摄入量为65 g,脂肪摄入量为80 g,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301 g,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能量需要得到满足。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分析报告(2015年)》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分析报告(2015年)》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一、我国居民膳食营养与体格发育状况一是膳食能量供给充足,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总体改善。

十年间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总体改善,2012年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摄入量为2172千卡,蛋白质摄入量为65克,脂肪摄入量为80克,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301克,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能量需要得到满足。

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7.1cm和155.8cm,平均体重分别为66.2kg和57.3kg,与2002年相比,居民身高、体重均有所增长,尤其是6-17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增幅更为显着。

成人营养不良率为6.0%,比2002年降低2.5个百分点。

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分别为3.2%和9.0%,比2002年降低3.1和4.4个百分点。

6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为9.7%17.2%,比2002过去1030%。

11.9%,比 6.4%,比200220122012144.3/1068/10,非吸烟3升,饮酒者中有害饮酒率为9.3%,其中男性为11.1%。

成人经常锻炼率为18.7%。

吸烟、过量饮酒、身体活动不足和高盐、高脂等不健康饮食是慢性病发生、发展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给人们带来的工作、生活压力,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慢性病的患病、死亡与经济、社会、人口、行为、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保健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我国慢性病患者的基数也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慢性病患者的生存期也在不断延长。

慢性病患病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反映了国家社会经济条件和医疗卫生水平的发展,是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个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慢性病发病所带来的影响,综合考虑人口老龄化等社会因素和吸烟等危险因素现状及变化趋势,我国慢性病的总体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防控工作仍面临着巨大挑战。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摘要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摘要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摘要引言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显著提升,中国居民的营养摄入与慢性病状况日益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

营养与慢性病之间的关联一直是公共卫生领域探讨的热点话题。

近年来,中国居民的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经历了深刻变革,这对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慢性病发病趋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全面洞悉当前态势,本文基于丰富的调查数据和研究成果,对中国居民的营养摄入水平、膳食结构特点以及慢性病患病状况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旨在为制定精准有效的医药卫生政策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中国居民营养医药卫生慢性病一、中国居民营养状况概览1.营养素摄入现状1.中国居民的能量与脂肪摄入量显著攀升,超重与肥胖问题愈发严峻。

2.维生素A、钙等关键营养素的摄入量普遍不足,对居民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2.膳食结构剖析1.谷类食物占据主导地位,但蔬菜与水果的摄入量明显不足,尤其是水果的摄入远低于推荐标准。

2.乳制品与海产品的消费量偏低,而新鲜畜肉的摄入量则超出合理范围。

3.烹调用油与食盐的摄入量远超推荐值,显著增加了慢性病的发生风险。

二、中国居民慢性病状况分析1.慢性病发病概况1.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病已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杀手”。

2.18岁及以上居民中,高血压患病率为18.8%,糖尿病患病率为6.5%,血脂异常患病率为34.0%,形势严峻。

2.慢性病患病特征1.患病率高企,高血压与糖尿病尤为突出。

2.知晓率、治疗率与控制率有待提升,农村地区尤为明显。

3.慢性病与不良生活方式紧密相关,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缺乏运动是主要诱因。

三、营养与慢性病关系的深入探讨1.营养与慢性病风险1.膳食结构不合理与营养素摄入失衡显著提升了慢性病的发生风险。

2.高脂肪、高能量膳食加剧了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膳食纤维与维生素的缺乏则增加了糖尿病与肠道疾病的风险。

2.营养干预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1.调整膳食结构与优化营养素摄入对降低慢性病风险、改善健康状况具有积极作用。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2004年10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一部分背景一、调查目的与意义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

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抽样调查。

上述调查对于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消除营养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经济、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

为及时了解居民膳食结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及食品产业发展、指导居民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2002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具体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

它将以往由不同专业分别进行的营养、高血压、糖尿病等专项调查进行有机整合,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增加了新的相关指标和内容,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组织、设计和实施。

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对全国和不同类型地区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一、我国居民膳食营养与体格发育状况一是膳食能量供给充足,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总体改善。

十年间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总体改善,2012年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摄入量为2172千卡,蛋白质摄入量为65克,脂肪摄入量为80克,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301克,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能量需要得到满足。

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和,平均体重分别为和,与2002年相比,居民身高、体重均有所增长,尤其是6-17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增幅更为显着。

成人营养不良率为%,比2002年降低个百分点。

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分别为%和%,比2002年降低和个百分点。

6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为%,比2002年下降个百分点。

其中6-11岁儿童和孕妇贫血率分别为%和%,比2002年下降了和个百分点。

二是膳食结构有所变化,超重肥胖问题凸显。

过去10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粮谷类食物摄入量保持稳定。

总蛋白质摄入量基本持平,优质蛋白质摄入量有所增加,豆类和奶类消费量依然偏低。

脂肪摄入量过多,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超过30%。

蔬菜、水果摄入量略有下降,钙、铁、维生素A、D等部分营养素缺乏依然存在。

2012年居民平均每天烹调用盐克,较2002年下降克。

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肥胖率为%,比2002年上升了和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肥胖率为%,比2002年上升了和个百分点。

下面介绍我国居民慢性病状况。

一是关于重点慢性病患病情况。

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糖尿病患病率为%,与2002年相比,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40岁及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为%。

根据2013年全国肿瘤登记结果分析,我国癌症发病率为235/10万,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首位,十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发布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发布

龙源期刊网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发布
作者:
来源:《上海医药》2015年第13期
2012年,我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死亡人数占总死亡的86.6%,远远高于传
染病、交通事故等引发的死亡率。

6月30日,国家卫计委组织中国疾控中心、国家癌症中
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等专业机构历时一年半完成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显示,我国慢性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这是我国第二次发布全国性的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此前的第一次是10年前的2004年。

(《光明日报》)。

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城乡合计
城市
农村
12
2015/8/6
消瘦率(%)
6-17岁儿童青少年消瘦状况与变化
2010-2012年中国6~17儿童青少年的消瘦率为9.0%,男女孩分别为 10.4%和7.3%,与2002年相比降低了4.4个百分点。降幅为32.8%。
16.0
15.1
13.4
14.0
11.4
12.0
10.0
9.0
7
2015/8/6
慢性病数据来源
常规监测
• 死因监测 • 行为危险因素监测 • 全国营养与健康状
况监测 • 肿瘤登记(国家癌
症中心) • 脑卒中、心脏病(
部分省)
前瞻队列研究
• 牛津项目、复旦项目 • 中美叶酸补充项目
信息来源
决策
专题调查
• 全国高血压调查(心血 管病中心)
• 全国糖尿病调查(糖尿 病学会)
2010-2012年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为3.2%。 男女分别为3.6%和2.8%。 与2002年相比,降低了3.1个百分点,降幅为49%。
生长迟缓率(%)
10
9.1
9
8
7
6.3
6 4.7
5
4
3.2
3.2
321.5来自102002 2010-2012 2002 2010-2012 2002 2010-2012
15
2015/8/6
我国居民膳食营养与体格发育状况
16
2015/8/6
2010-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 为167.1cm和155.8cm。城市高于农村,与2002年比,男、女 性平均身高分别增长0.6 cm和0.7 c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
一、我国居民膳食营养与体格发育状况
一是膳食能量供给充足,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总体改善。

十年间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总体改善,2012年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摄入量为2172千卡,蛋白质摄入量为65克,脂肪摄入量为80克,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301克,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能量需要得到满足。

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7.1cm和155.8cm,平均体重分别为66.2kg和57.3kg,与2002年相比,居民身高、体重均有所增长,尤其是6-17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增幅更为显着。

成人营养不良率为6.0%,比2002年降低2.5个百分点。

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分别为3.2%和9.0%,比2002年降低3.1和4.4个百分点。

6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为9.7%,比2002年下降10.4个百分点。

其中6-11岁儿童和孕妇贫血率分别为5.0%和17.2%,比2002年下降了7.1和11.7个百分点。

二是膳食结构有所变化,超重肥胖问题凸显。

过去10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粮谷类食物摄入量保持稳定。

总蛋白质摄入量基本持平,优质蛋白质摄入量有所增加,豆类和奶类消费量依然偏低。

脂肪摄入量过多,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超过30%。

蔬菜、水果摄入量略有下降,钙、铁、维生素A、D等部分营养素缺乏依然存在。

2012年居民平均每天烹调用盐10.5克,较2002年下降1.5克。

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上升了5.1和4.3个百分点。

下面介绍我国居民慢性病状况。

一是关于重点慢性病患病情况。

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与2002年相比,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40岁及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为9.9%。

根据2013年全国肿瘤登记结果分析,我国癌症发病率为235/10万,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首位,十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二是关于重点慢性病死亡情况。

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

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占总死亡的79.4%,其中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为271.8/10万,癌症死亡率为144.3/10万(前五位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结直肠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为68/10万。

经过标化处理后,除冠心病、肺癌等少数疾病死亡率有所上升外,多数慢性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三是关于慢性病危险因素情况。

我国现有吸烟人数超过3亿,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8.1%,其中男性吸烟率高达52.9%,非吸烟者中暴露于二手烟的比例为72.4%。

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的人均年酒精摄入量为3升,饮酒者中有害饮酒率为9.3%,其中男性为11.1%。

成人经常锻炼率为18.7%。

吸烟、过量饮酒、身体活动不足和高盐、高脂等不健康饮食是慢性病发生、发展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给人们带来的工作、生活压力,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慢性病的患病、死亡与经济、社会、人口、行为、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保健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我国慢性病患者的基数也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慢性病患者的生存期也在不断延长。

慢性病患病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反映了国家社会经济条件和医疗卫生水平的发展,是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个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慢性病发病所带来的影响,综合考虑人口老龄化等社会因素和吸烟等危险因素现状及变化趋势,我国慢性病的总体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防控工作仍面临着巨大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居民营养改善与慢性病防治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有关部门采取有力的措施,积极遏制慢性病高发态势,不断改善居民营养健康状况。

一是始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将营养改善和慢性病防治融入各项公共政策。

多部门在环境整治、烟草控制、体育健身、营养改善等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公共政策。

2011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启动了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目前已在30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成265个国家级示范区。

落实政府和部门职责,提供健康性支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着力构建上下联动、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慢性病防治体系和工作机制。

国家层面相继成立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癌症中心,协同指导全国营养改善与慢性病防治工作。

地方层面强化了疾控机构、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合作,建立防治结合、中西医结合、双向转诊等协作机制,积极地探索慢性病全程防治管理服务模式,推进分级诊疗制
度,整体提升慢性病的诊疗能力,夯实慢性病的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有效地诊疗服务。

三是积极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治策略。

广泛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覆盖全国近80%的县区,积极实施贫困地区儿童和农村学生营养改善、癌症早诊早治、脑卒中、心血管病、口腔疾病筛查干预等重大项目,以及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

四是不断提高慢性病防治决策的科学性。

国家卫生计生委不断完善营养与慢性病监测网络,扩展监测内容和覆盖范围,相继开展居民死因监测、肿瘤随访登记、营养与慢性病监测等工作,为掌握我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评价防治效果、制定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